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文編號貴陽護理職業學院2014屆高職高專學生畢業論文細菌的致病機制系別:專業:指導老師:學生:中國,貴州?貴陽2013年6月目錄TOC\o"1-5"\h\z中文摘要 III英文摘要 I刖言 4\o"CurrentDocument"細菌的毒力 5\o"CurrentDocument"1.1侵襲力 5\o"CurrentDocument"1.1.1黏附與定植 5\o"CurrentDocument"1.1.2侵襲 5\o"CurrentDocument"1.1.3抵抗宿主防御機制 51.2毒素 31.1.1外毒素 3\o"CurrentDocument"1.1.2內毒素 3\o"CurrentDocument"細菌的侵入數量 4\o"CurrentDocument"細菌侵入的門戶 4結果 5致謝 5參考文獻 6摘要細菌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疾病的性質,稱為細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細菌的致病性有菌種的特殊性,多數細菌對生物的易感程度有差異性。細菌的致病機制,包括感染過程的啟動和疾病體征與癥狀的產生機制。致病菌侵入宿主能否引起感染和疾病,與其本身的毒力強弱、侵入數量和侵入途徑緊密相關。各種致病菌的毒力常不一致,并可隨不同而異;即使同一種細菌也常因菌型、菌株的不一而有一定的毒力差異。此外,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對細菌的致病能力有一定關系,并影響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傳染的發生與發展【1】。研究細菌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闡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理,發展新一代疫苗和抗菌藥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⑵。關鍵詞:致病機制、毒力、宿主SummaryThenatureofhumandiseasescausedbybacteria,calledbacteria’spathogenicorpathogenic.bacteria’spathogenichastheparticularityofspecies.therearedifferencesamongmostbacteriaforbiologicalsusceptibility.Pathogenesisofbacteria,includingtheinfectionprocessstartupanddiseasesignsandsymptoms5producemechanism.whetherPathogenicbacteriainvadethehostcancauseinfectionanddiseaseornot,dependsonitsownvirulence、thequantityofinvasionanditspathways.Thevirulenceofpathogensofteninconsistent,andmayvary;evenifthesamekindofbacteriaoftenhasvirulencedifferencebecauseofdifferentbacteriatypeorstrain.Inaddition,thereisacertainrelationshipbetweenpathogenicityandsocialfactors,environmentalfactorsonbacteria.anditinfluenttheoccurrenceofinfectionanddevelopmentofinfectiousdiseasesinthecrowd.Studytheinteractionsbetweenbacteriaandthehost,forexplainingthemechanismofpathogenicmicroorganisms,hasavery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anewgenerationofvaccinesandantibiotics.Keywords:pathogenicmechanism>virulence、thehost致病菌是指能引起疾病或能造成損傷的微生物,一般所說的致病菌指的是病原微生物中的細菌,常見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副溶血弧菌、李斯特菌等。食品安全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都極為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而致病菌污染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問題之一⑶。所以,研究細菌的致病機制和如何預防與治療對解決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和其他疾病問題有著深遠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細菌的致病過程是與宿主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它涉及病原菌眾多毒力基因的協同作用,并能與宿主的免疫系統一同進化⑷。以下來介紹致病菌如何導致疾病的發生。1.細菌的毒力病原菌致病性能力強弱的程度,通常以半數致死量(LD50)來表示,即在一定時間內通過一定途徑,能使一定體質量的實驗動物半數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細菌數或致死量LD50從量的角度分析了細菌數與其本身產生毒素量的正比關系,毒素量與毒力的強弱呈反比關系,毒力的物質基礎是侵襲力和毒素,其中侵襲力以抗免疫力為主,為細菌在感染體內立足生長繁殖擴散創造條件毒素是組織損傷的直接因素,是對細菌致病菌致病能力有著“度量”含量的概括性術語。1.1侵襲力侵襲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條件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御能力,侵入機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類。1.1.1黏附與定值商細菌一旦進入宿主體內,通常必須首先牢固的黏附于皮膚和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上皮細胞,找到立足之地。否者,將被汗液分泌、呼吸道的纖毛運動、腸蠕動、尿液沖洗等活動所清除。之后,細菌在局部定植和繁殖,產生毒性物質,或者繼續侵入組織細胞或血液,直至形成感染。可見,黏附與定植是絕大多數細菌感染過程的關鍵性的第一步。在黏附與定植的過程中,少數細菌的鞭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幽門螺桿菌借助活潑的鞭毛運動,快速穿過黏膜表面層而黏附與胃黏膜上皮細胞上,以避免胃酸的殺滅作用;霍亂弧菌和空腸彎曲菌通過鞭毛作用,迅速穿越小腸黏膜層,到達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黏附與定植,從而不被腸蠕動排出體外。細菌特異性黏附全宿主細胞主要由黏附素介導。粘附素有兩類,即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物質。①菌毛:菌毛主要存在于革蘭陰性菌,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菌毛。細菌菌毛通過與宿主表面相應受體相互作用使細菌吸附于細胞表面而定居,故有些菌毛又稱定居因子。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選擇性,這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有關。②非菌毛粘附物質:見于革蘭陽性菌,如A群鏈球菌的脂磷壁酸(LTA)等,它們也與宿主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結合使細菌附于細胞。1.1.2侵襲一些致病菌,如座瘡丙酸桿菌、白喉棒狀桿菌、百日咳鮑特菌、霍亂弧菌、幽門螺桿菌、肺炎支原體等感染僅限于皮膚黏膜表層。但是,大多數致病菌需要侵入宿主上皮細胞內或更深組織,或經血液散至全身,到達合適其繁殖的靶組織細胞,方可引起疾病。有些致病菌,如腸致性大腸埃希菌黏附素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后,即可啟動侵襲過程;有些致病菌的侵襲過程可能涉及一系列基因的表達、通過III型細胞分泌系統直接將效應蛋白注入宿主細胞內、細菌與宿主細胞之間發生信號轉導、宿主細胞膜表面結構改變、細胞內細胞骨架重排致病菌內在化等。1.1.3抵抗宿主防御機制當致病菌在感染原始部位向其他部位擴散時,必然要受到宿主屏障作用的限制。但是,有些致病菌能產生降解和損傷組織細胞的侵襲性胞外酶,破壞宿主防御機制,協助細菌擴散。(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與吞噬細胞接觸,如通過外毒素破壞細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細胞的作用,如鏈球菌溶血素等。第二,抑制吞噬細胞的攝取,如莢膜、菌毛和鏈球菌的M蛋白。第三,在吞噬細胞內生存,如沙門菌的某些成分可抑制溶酶體與吞噬小體的融合;再如李氏桿菌被吞噬后,很快從吞噬小體中逸出,直接進入細胞質。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則產生大量的過氧化氫酶,能中和吞噬細胞中的氧自由基。第四,殺死或損傷吞噬細胞,細菌通過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來破壞吞噬細胞的細胞膜,或誘導細胞凋亡,或直接殺死吞噬細胞。(2)抗體液免疫機制:細菌逃避體液免疫主要的機制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抗原偽裝或抗原變異,前者主要是在細菌表面結合機體組織成分,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通過細胞結合性凝固酶結合血纖維蛋白,或通過SPA結合免疫球蛋白。第二,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桿菌等可分泌IgA蛋白酶,破壞黏膜表面的IgA。第三,通過LPS、OMP、莢膜及S層等的作用,逃避補體,抑制抗體產生。1.2.毒素1.2.1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到菌體外的一種代謝產物,為次級代謝產物。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蛋白質。許多革蘭氏陽性菌及部分革蘭氏陰性菌等均能產生外毒素。大多數外毒素是產毒菌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菌體外的,外毒素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得來的。但也有少數外毒素合成后保存在體內,等菌死亡溶潰后才釋放全周圍環境中的,痢疾志賀菌和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氏菌的外毒素就屬于這種類型。毒素毒性很強。最強的肉毒毒素1毫克純品能殺死2億只小鼠,其毒性比化學毒劑氤化鉀還要大1萬倍。不同病原菌產生的外毒素,對機體的組織器官具有選擇性(醫學上稱為親嗜性),引起特殊的病理變化。大多數外毒素不耐熱,在60r的溫度下加熱半小時就可以破壞它們。葡萄球菌腸毒素是例外,若蛋糕等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產生腸毒素后,即使在100°C的高溫下加熱半小時,食后仍能發生食物中毒。外毒素對宿主組織器官具有高度選擇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的臨床病變。根據作用機制和所致臨床病理特征,外毒素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三大類。(1)神經毒素:又稱神經毒。對神經組織有毒性或破壞性的外毒素,可使周圍神經有髓鞘、腦和脊髓及其他組織產生脂肪性變。(2)細胞毒素:對特定的細胞造成毒性作用的能力或趨勢。可對細胞造成損傷或死亡。(3)腸毒素: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質。食品中的毒素不因加工而滅活;對蛋白酶與有耐性,故在消化道中不斷被破壞。1.2.2內毒素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一種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對宿主是有毒性的。內毒素只有當細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細胞后才釋放出來,所以叫做內毒素。內毒素位于細胞壁的最外層、覆蓋于細胞壁的黏肽上。各種細菌的內毒素的毒性作用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發熱、微循環障礙、內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內毒素耐熱而穩定,抗原性弱。內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體特異性多糖、非特異性核心多糖和脂質A三部分構成。脂質A是內毒素的主要毒性組分。不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脂質A結構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雖菌種不一,其內毒素導致的毒性效應大致類同。這些毒性反應主要有:(1)發熱反應:。自然感染時,因革蘭氏陰性菌不斷生長繁殖,同時伴有陸續死亡、釋出內毒素,故發熱反應將持續全體內病原菌完全消滅為止。內毒素引起發熱反應的原因是內毒素作用于體內的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使之產生白細胞介素1、6和腫瘤壞死因子a等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促使體溫升高發熱。(2)白細胞反應:細菌內毒素進入宿主體內以后,血流中占白細胞總數60-70%的中性粒細胞數量迅速減少,這是因為細胞發生移動并粘附到組織毛細血管上了。不過1-2小時后,由內毒素誘生的中性細胞釋放因子刺激骨髓釋放其中的中性粒細胞進入血流,使其數量顯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也被釋放出來。(3)內毒素休克:當病灶或血流中革蘭氏陰性病原菌大量死亡,釋放出來的大量內毒素進入血液時,可發生內毒素血癥。大量內毒素作用于機體的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血小板,以及補體系統和凝血系統等,便會產生白細胞介素1、6、8和腫瘤壞死因子a、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作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亂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臨床表現為微循環衰竭、低血壓、缺氧、酸中毒等,于是導致病人休克。⑹2細菌的侵入數量感染的發生,除致病菌必須有一定的毒力外,還需有足夠的數量。感染所需菌量的多少,一方面致病菌的毒力強弱有關,另一方面取決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般的,細菌毒力越強或宿主免疫力越低,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例如,在無特異性免疫的宿主中,毒力大的鼠疫耶爾森菌只需數個細菌就可發生感染;而毒力弱的某些引起食物中毒的鼠傷寒沙門菌,常需攝入數億個菌才可發生感染。3.細菌侵入的門戶具有一定毒力和足夠數量的致病菌,若侵入門戶或途徑不適宜,仍不能引起感染。例如,傷寒沙門菌必須經口進入;腦膜炎奈瑟菌應經呼吸道進入;破傷風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發分紅協議書
- 經費撥付協議書
- 綠化收購協議書
- 美伊談判協議書
- 道路刷黑協議書
- 混凝土臨時供貨協議書
- 資金三方協議書
- 紗窗合作協議書
- 財務調賬協議書
- 美女婚前協議書
- GB/T 33898-2017膜生物反應器通用技術規范
- 拘留所教育課件01
- 2022年六一兒童節ppt演講課件
- 2022年兗州煤業榆林能化有限公司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國家開放大學《財務管理#》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醫院檢驗科冰箱溫度登記表
- 常見異常心電圖識別及處理課件
- 重慶交通大學-黃璇-答辯通用PPT模板
- 中國醫院質量安全管理 第4-13部分:醫療管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T∕CHAS 10-4-13-2020
- 新滬教牛津版七年級上冊英語全冊教案
- 《航空專業英語》課件維修專業基礎英語R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