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可譯性與可譯性程度(講座用)可譯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種語言中的某個詞、短語、小句或語篇可以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的也許性程度。語言學家喬治·斯坦納曾對歷史上有關可譯性的爭論作了如下的評述:一種觀點認為,語言的底層構造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共同的。人類多種語言的不一樣之處重要在于表層。正由于那些在遺傳方面、歷史方面、社會方面根深蒂固的東西都可以在人類使用的每一種語言中找到,因此翻譯是也許的。……與此相反的觀點認為所謂普遍存在的深層構造不是無法從邏輯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極其抽象、極其籠統,無足輕重。……(因此)后者得出的結論是:真正的翻譯是不也許的。人們稱之為翻譯的,只是一種近似物,是一種粗糙的復制品,假如波及的兩種語言或兩種文化有共同的淵源,譯作是可以勉強接受的,假如波及的是兩種相去甚遠的語言,譯作就完全不可靠了。從翻譯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譯性和不可譯性不能簡樸地歸為“是”或“否”的極端,而應當辨證地看待這兩個概念:語言之間具有諸多的相似或相似之處,這是翻譯活動出現和存在的前提,這是由于人類社會經歷的共同性、人類思維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構成了世界上多種語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并且,語言交流伴隨時代的前進,不停深入和拓展,又深入增進了語言文化間的可譯性,這一點已經由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歷史所證明。與此同步,由于各區域、各民族的人們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和文明程度不一樣,形成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語言構造和民文化差異,這決定了翻譯活動的另一種特性,即翻譯的可譯性程度。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文化的差異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約著翻譯的等效。意大利語中有—句俗言:“翻譯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譯性和不可譯性之間既矛盾又有關的特殊關系。我們認為,語際間必然存在可譯性,不過這種可譯性是有程度的。不過,不可譯之處是可以通過多種翻譯方略或手段加以變通,從而到達交流的最終目的的。翻譯活動中的可譯性程度重要體現為語言的可譯性程度(limitedlinguistic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可譯性程度(limitedculturaltranslatability)。一、語言的可譯性程度存在于語言系統的各個層次,其中包括:1、字符層(graphologicallevel)字符是語言的書寫和記錄符號,是語言形式的實體(substance)。由于字符是約定俗成的,因此,不一樣語言之間的字符一般不能翻譯或轉換。例如,中文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英文則由拼音字母構成,兩種語言在字符層幾乎無任何可譯性:HeknowsthesubjectfromAtoZ.(他非常理解這門學科)八字都還沒一撇呢。(Noteventhefirststrokeofthecharacter八isinsight---there’snottheslightestsignofanythinghappeningyet.)以上兩個例句中黑體字的部分是英語和漢語中的書寫字符。“A”和“Z”無法翻譯為漢語中的任何一種中文,同樣,“八”也無法譯為英語中的任何一種字母。拆字是將中文加減筆劃,拆開偏旁,或打亂字體構造,是中文所具有的獨特的構詞手法,在某些狀況下也是一種拆字游戲。合體字經拆提成兩個字后,又各具新的字義,其字形和字義的變化,恐怕任何高超的翻譯家也難以完整、精確地用英語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在翻譯如下自我簡介時,只能譯出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好略去了。“我叫李斌,十八子李,文武斌”。“I’mcalledLiBin”這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別無它法。又如: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為婢,女又何妨稱奴。先有譯者將其譯為:ThemanwhohasbeenamonkcannotbecomeaBuddha./Thegirlwhoisabondmaidmaybecalledaslave.應當說該譯文很好的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句型構造也與原文大體對應。不過,漢語中“人”和“曾”合在一起可構成“僧”,“女”和“卑”合在一起可構成“婢”,原詩句作者獨具匠心的構字手法,精致獨到的令人回味之處,在譯文中卻主線無法得以體現。該詩句后有譯界前輩大為推崇的譯界大師許淵沖先生載于“中國翻譯”(1991/5)的譯句:ABuddhistcannotbudintoaBuddha/Amaidenmaybemadeahousemaid.評論說許譯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義,并且巧妙地以Buddhistbud和Buddha的形似關系以及maid,made和maiden的音似關系替代了原作的拆字玩藝,上下聯句法對等、重音對等、長度相仿,說是到達了曲盡其妙、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步。不過,依本人短識,該譯句再一次證明了拆字的可譯性程度。我們從三個層面對譯句進行分析:(1)僅從譯這個層面,譯句似乎有偷工減料之嫌。原文每一句的前半句都沒有進行翻譯(“人曾為僧”和“女卑為婢”),而各只翻譯了后半句(“人弗可以成佛”和“女又何妨稱奴”);(2)從構字手法層面,譯句與原句沒有可比性。原文中人+曾=僧,人+弗=佛,女+卑=婢,女+又=奴,不過譯文中任何兩個詞合在一起均不構成第三個字,說是譯句用形似關系和音似關系替代了原作匠心獨具的拆字藝術,怎個“似”和“替代”二字了得?(3)從句法對稱層面,原文用詞講究、對仗工整,而譯文假如說ABuddhist與Amaiden,cannot與may,bud與bemade,aBuddha與ahousemaid尚算勉強對應,那么into又對應了什么,顯然我們找不到答案。以上譯例表明,漢語拆字很難不打折扣地進行傳譯,很難用對等的形式體現原語的思想內涵,翻譯存在不一樣程度的限定性。2、語音層(phonologicallevel)在語音層次上,以語音為體現手段的特殊語言形式,例如,雙關語(pun)、字謎(riddle)、頭韻(alliteration)、對聯(antitheticalcouplet)、詩歌中的韻律(poeticrhyme)等等,很難翻譯為另一種語言。例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尚有晴。”(正是一場太陽雨后,兩岸楊柳搖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漲,安靜如鏡。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邊。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江上隨風飄來。仔細一聽。本來是久無音訊的情郎思戀自己的情歌。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原認為是無情實則尚有情。)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晴”與“情”的雙關很難翻譯,譯者只有在詩中其他字句上彌補尋找韻律。3、詞匯層(1exicallevel)不一樣語言中的詞匯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也許有不一樣的意義和所指,可以完全對應的詞匯數量其實并不多。例如:親家Relativesbymarriageson'sfather-in-law/daughter'sfather-in-lawson'smother-in-law/daughter'smother-in-law詞匯層面的可譯性程度常見于負載文化內涵意義的詞匯(culture-loadedword)、新造詞匯、專業術語等。這些詞匯所指稱的對象在譯語沒有對應的事物或概念時,就會出既有限的可譯性。例如:點心dimsum(AtraditionalChinesecuisineinwhichsmallportionsofavarietyoffoods,includinganassortmentofsteamedorfrieddumplings,areservedinsuccession.)炒面chowmien(aChinesefoodmadeofmeat,vegetablesandnoodles)上面的詞語所指稱的事物和現象,無法在譯語中找到,也沒有現成的對應詞語。出現此類有限的可譯性時,只好用音譯的措施,將陌生的概念簡介到譯語文化中。4、語法層(grammaticallevel)當兩種語言的語法構造差異比較大時,翻譯中的可譯性程度也就對應地增長。例如,英語中的動名詞構造(gerund)和目前分詞(presentparticiple)的形式相似,有時會產生歧義:(14)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開飛機也許危險。飛行中的飛機也許危險。假如沒有上下文語境,譯者無法鑒定原文中的“Flying”一詞的語法成分,也就不能提供精確的譯文。英語和漢語在語法構造方面存在諸多不一樣之處,無論是在人稱、單復數、時態、語態、否認體現,還是句型構造、轉折關系等等方面都體現出不一樣的特性和語言使用習慣。例如,就句型的特點而言,英語和漢語體現出不一樣的造句手法:英語以關系詞集中見長,句子構造中的關系詞結集(connective-orientednexus)突出;漢語以動詞集中著稱,句子構造中的動詞結集(verb-orientednexus)明顯。前者側重于形合(hypotaxis),即句子之間的關系重要通過介詞(詞組)、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詞、非限定動詞等有外顯形標識的關系詞來體現;后者側重于意合(parataxis),即通過無外顯形標識的動詞(詞組)來實現。因此,在英漢互譯時,必需留心其中的差異,并采用對應的翻譯方略縮短和減少語言間的不可譯程度。例如:老栓正在專心走路,忽然吃了一驚,遠遠地看見一條丁字街,明明白白橫著。他便退了幾步,尋到一家關著門的鋪子,蹩進檐下,靠門立住了。Absorbedinhiswalking,OldChuanwasstartledwhenhesawthecrossroadlyingdistantlyaheadofhim.Hewalkedbackafewstepstostandundertheeavesofashopinfrontofitscloseddoor.上例的動作先后體現在英語和漢語句子里體現出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加大了句法構造形式的可譯性程度。假如生搬硬套地按照原語的句型構造逐字逐序地翻譯,譯文的體現一定是不堪卒讀。5、文體層(stylisticlevel)我們懂得,語言的交際單位不是單個的句子,而是語篇。語篇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由于不一樣的交際目的、參與者及場所等語境原因的影響而形成不一樣的文體。例如,新聞報道的文體簡潔明了,講求時效性和信息量;法律文獻的文體嚴謹詳實,講究規范化和形式化;文學作品的文體不拘一格,講求發明性和感染力;科技文獻的文體平鋪直敘,講求客觀性和事實性。在翻譯實踐中,文體風格特性的可譯性也存在一定的程度,這是由于文體一般由多種形式標識來體現。這些形式標識波及語言的各個層次,包括音系標識、詞語標識、句法標識、章法標識、語域標識、修辭標識等。此外,文體還波及不一樣步代、不一樣作者的原因。正是由于語言體現形式、歷史時代變遷、個人用語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文體風格與否具有可譯性曾經成為翻譯界爭論的一種話題。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Nida)也曾指出:“雖然文體不如內容那樣至關緊要,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方面。譯者不應當將詩歌翻譯成散文,也不能將闡明性的文章翻譯成描述性的文章……原文中某些微妙的文體風格特性一般很難在譯文中體現。”(NidaandTaber)盡管文體特性在翻譯中的可譯性有限,一種好的譯者仍然可以在充足領會原文風格特性的基礎上,熟悉和掌握譯文語言中對應文體在用詞、句式等方面的特性,以求譯文盡量在文體風格上與原文貼近,使譯文讀者可以體會到類似原文讀者在閱讀原文時所產生的感受。實際上,中外翻譯歷史上都不乏重構文體風格的成功譯作。這些譯作的譯者運用不一樣的翻譯手段,恰如其分地在譯文中將原作的文體風格體現出來,例如:(19)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Theirchiefusefordelight,isinprivatenessandretiring;forornament,isindiscourse;andforability,isinthejudgementanddispositionofbusiness.Forexpertmencanexecute,andperhapsjudgeofparticulars,onebyone;butthegeneralcounsels,andtheplotsandmarshallingofaffairs,comebestfromthosethatarelearned.……(FrancisBacon,OnStudies)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鑒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籌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王佐良譯,馮慶華1997:214—216)例句選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著名散文《論讀書》,該文章句式整潔、文字簡潔、說理巧妙,是英語古典散文中的典范。王佐良的譯文,在精確理解原文內容和文體風格的基礎上,充足運用古漢語精簡概括的特點,將原文的文體風格恰當地在譯文中體現出來。二、文化的可譯性程度一篇好的譯作應使譯文讀者在閱讀之后獲得與原文讀者等量的信息和藝術感受。但無數翻譯實踐表明,這只能是翻譯實踐的一種理想目的,要到達這一目的確非易事。彼得·紐馬克說過:“不存在完美的、理想的或者‘對的’的翻譯。”因此有人將這種目的比之為“翻譯學上的歌德巴赫猜測”。因此在文化翻譯中存在著可譯性程度的問題。1、問候語的可譯性程度中國人早上會面時一般用“您早”來問候對方,譯成英語時,諸多人將它譯成“Goodmorning”,似乎理所當然,其實這兩者是不對應的。“您早”在中國多在起床后至早飯前這一短暫的時間內。假如上午10點鐘見了人仍說“您早”,就很滑稽可笑。對起床晚的人說“您早”,那恐怕是挖苦挖苦的話了。因此“您早”實際上是說“您起得早”,早睡早起是中國人的行為準則之一,見到早起的人,以此話致意,實際上是一句贊揚的話。此外,中國的一般老百姓見了熟人常愛“你吃過飯了嗎?”、“干什么去?”、“你去哪兒?”問候對方,這些問候語翻譯成英語時我們用“Hello!”、“Hey!”、“Hi!”來替代,不過實際上它們是不對等的。由于對于“Hello!”、“Hey!”、“Hi!”的回答,我們套原話回答即可。不過,對于象“你吃過飯了嗎?”這的問候,我們一定要給出回答內容,盡管對方不在意你與否真的吃過飯。2、稱謂語的可譯性程度漢語中有數量極多的自稱謙稱詞,如:“晚生、小弟、弟子、愚生”等學生自謙詞;“妾、賤妾、奴家、賤妻、賤內”等女性自謙詞;“鄙人、鄙下、敝人、卑人、拙、寒”等本人自謙語。而英語只有自稱稱謂語“I”和“We”,少數場所會使用不定人稱代詞one或yourstruly等。“自稱”比較“謙稱”來說,“謙稱”必須具有謙虛之義,而“自稱”有時不一定具有謙虛義。不僅如此,“自稱”有時還具有自負、盛氣凌人輕佻的語氣。因此,在漢英翻譯中,漢語的自稱謙稱詞在大多數狀況下,譯為英語的第一人稱代詞。由此,漢語的禮貌功用在翻譯過程中喪失殆盡。如:(1)雨村起身也讓道:“老先生請便。晚生乃常之客,稍候何妨。”(5紅樓夢6第一回)“Don’tstandonceremony,sir”saidYu-tsunrising,“Iamaregularguesthere,Idon'tmindwaiting”(2)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Ifmylordbelievesallislostforgood,andhislifeisatanend,howcanIliveonalone,andaloneingriefstand?“禮”是中華民族老式道德的基石,中國人向來對己尚謙,對人重敬,因此,漢語里有為數眾多的對稱他稱尊稱詞。如對有官銜的人稱職務;對長輩在稱呼語前加“老”、“世”等字,如“老太太”、“老(太)爺”、“老先生”、“世翁”等;對老師及夫人稱“仙師”、“恩師”及“師母”、“師娘”等;對他人子女在稱呼語前加“令”、“賢”等,如“令媛”、“令郎”、“千金”等。此外用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對象,也是較常用的尊稱,如“師兄”、“世兄”、“師弟”、“賢弟”、“賢妹”等。英語里較少使用對稱他稱尊稱詞,只是對于皇室、貴族或較高地位的官員用尊稱"Your/His/Her/Highness","Your/His/Herhonor","Your/His/HerLordship","Your/His/Herladyship","Mylord",“禮”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得以不一樣程度的丟失。如:眾清客都起身笑道:“老世翁何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顯身成名的,斷不似往年仍作小兒之態了……”"YourLordshipistoohardonhim,"protestedhiscompanionswhohadrisen"Afewyearsatschoolandyourworthysonissuretoshowhismettleandmakeaname.He'snotachildanymore.."于是賈蓉同了進去,到了內室,見了秦氏,向賈蓉說道:“這就是尊夫人了?”(5紅樓夢6第十回)ChiaJungaccompaniedthedoctortoKo-ching'sbedsides."Isthisyourworthywife?"AskedDrChang.這里,“世兄”和“尊夫人”的英譯都用了“worthy”這個詞,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worthy”是指“(某人)應受到尊敬的”,因此,“尊夫人”譯成“yourworthywife”還算妥帖,“世兄”譯成“yourworthyson”就很大程度地不對等了。由于“世兄”內含的“世交”之義主線沒有顯現出來。譯者做如此處理,也是出于無法找到對應詞而采用的“委曲求全”之措施。3、雙關語的可譯性程度雙關語即所謂的“妙語雙關”。英漢兩種語言都大量使用雙關語來體現豐富的思想。雙關語或妙趣橫生,或寓意深遠,這種修辭手法如運用得當,可使讀者產生雋永的回味。雙關語一般是通過同形異義詞或同音異義詞的巧妙使用來到達一語雙關的效果。一種詞在句子里有雙重或更多含義,翻譯起來很難再現原文的雙關修辭形式,譯文不免存留許多令人遺憾難以周全之處。在英語中,同音詞(homophones)極為豐富,這一特點使英語便于導致同音雙關的特殊效果。原文的同音雙關詞一般不也許在譯語中找到對應的詞語,因而譯文無法保留其雙關意義。如:"Notlongbeforethisdictionarywenttopress,wewitnessedamilestoneinthehumansagaman'sfirsthaltingstepsonthemoon'ssurface,aneventthatdemandedtheinsertionofsuchanentryas"mascon"andabiographicallistingofNellArmstrongwhosefeatandfeetmadehistory".(AdvancedEnglish,BOOKI)在此,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同音雙關(即feat和feet),突出強調了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用其雙腳所發明之偉績,刻畫生動詳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英譯漢時,譯語與原語沒有對應形式,因此,原文的同音雙關不能直接轉譯,譯者只好進行意譯。這樣,原文中至關重要的音義在譯文中就喪失了,譯文因此無法獲得等同原文的雙關效果。為了對原文音義的喪失進行賠償,譯者可采用退而求另一方面的做法,在意譯的基礎上,另加注釋,指出原文同音雙關之所在,闡明原文使用了雙關語這個事實,即對原文進行闡釋性翻譯。因此,上例可譯為:“在字典付印前很快,我們看到了人類冒險史上的又一種里程碑,人類初次登上了月球,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規定我們將‘mascon’詞條和尼爾阿姆斯特朗作為傳記人物列入詞典,尼爾阿姆斯特朗的業績和雙足發明了歷史。[注:原文中(雙足)和(業績)起到了同音雙關的修辭作用]。”英語中同形異義詞也較多,由此構成的雙關可稱為一詞多義雙關,這種詞可作多解之雙關應用廣泛,也構成翻譯的重要障礙。如海明威的小說名AFarewelltoArms,我國的譯者一般都將其譯為“永別了,武器”實際上“arms”在這里也是雙關語,除“武器”外,尚有“懷抱”之義,即喻指亨利的妻子卡薩琳。此書名之因此這樣譯,恐怕也是譯者不得已而為之,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另一部比較出名的作品。另有一種比較老的譯法叫做戰地春夢。后一種譯法比前一種應當更合適,由于本書寫的不僅僅是武器,更有一段戰地情緣。Henry是一名參與意大利軍隊的美國人,是救護車運送隊的長官。在他們的車隊修整的時候,Henry認識了英國護士Catherain。他們兩個約會過幾次,不過明顯的看得出來cathy是想要從千一段戀情的陰影中走出來而找一種人替代前男友,Henry對這件loveaffair也不是很認真。Henry到了前線,再一次戰斗中受了傷,被迫到后方去療傷,恰好Cathy也到了那家醫院,二人常常在一起,逐漸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正在二人如膠似漆的時候,Cathy懷了Henry的孩子,而Henry要傷愈歸隊了。Henry回到前線,發現軍隊里士氣低落,他們接到命令撤退,在撤退途中發生了堵塞,Henry指揮車隊從小路撤退,路上泥濘不堪,擊斃了一種不聽指揮的意軍軍官之后他們棄車而退。過了一條河之后他們發現仿佛有德國人在附近,當他們試圖離開鐵路沿線的時候一種伙伴遭到槍擊喪命。Henry他們小心翼翼的撤到一種谷倉附近,卻又有伙伴離開了他,他和一種伙伴一起撤往后方,在過橋的時候被意軍抓了出來,排在他前面的人都是通過草草審判就地槍斃的,輪到Henry的時候,他竭力跑到河邊,從河流中逃脫了。上岸后,設法找到了Cathy,他們又在一種酒吧服務員的協助下逃往瑞士。成功越境之后在瑞士過了幾天舒心日子,成果Cathy卻由于難產而死,孩子也沒有活下來。Henry在雨中走回旅館。)4、成語的可譯性程度文學作品中往往使用諸多成語,這些成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形象。在翻譯過程中,既可保留喻義又可采用其喻體的成語為數不多,如“tobeonthethinice”與漢語的“如履薄冰”,“topouroilontheflame”與“火上澆油”,“tofishinthetroubledwaters”與“渾水摸魚”。然而,更多的狀況則難以做到兩全其美。當成語的喻義與喻體形象無法同步兼顧時,在多數狀況下,只能保留喻義,而改換喻體形象。如:Carrythisbagisapieceofcaketohim.Heisasstrongasahorse(扛著這個袋子對他來說太輕易了)“他力大如牛”。譯文讀者讀了漢語“力大如牛”后來,盡管獲得了與原文讀者大體相似的喻意,但各自產生的形象聯想不完全相似,由于原文的喻體改換成了漢語的“牛”。有時,考慮到譯文語言體現的簡潔通順,只好舍去成語的喻體形象,僅譯出成語的喻意。如:Hepouredoutalargebumperofbrandy,exhortingmetoswallow“ahairofthedogthathadbitme”.“他倒了一大杯白蘭地,勸我喝下這杯‘解毒酒’”。當原文讀者讀了成語“takeahairofthedogthatbityou”之后,便自然會聯想到形成這個成語的古老傳說:一種人假如被瘋狗咬傷,用這條瘋狗尾巴上的毛敷在傷口上就可以治愈。目前,這條成語用來比方“一種人喝醉酒后,可以在第二天喝少許的酒來解宿酒;以酒解酒;以毒攻毒”。翻譯時當然不也許譯出這個傳說,譯者考慮到了譯文語言的可讀性,在譯文中舍去了喻體形象,簡潔精確地傳達了成語的喻義;譯文讀者讀了譯文后,完全不也許產生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想象。某些源于歷史事件的漢語成語譯成英語時同樣也存在著只知其義不知其源的局限性。如: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隴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又見金桂的丫頭寶蟾有三分姿色……(《紅樓夢》第八十回)NowHsuehPanwasalivingexampleofthesaying"Tocover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ung".AftermarryingChin-kuie,hewasstruckbyhermaidPao-chan'scharms.成語“得隴望蜀”出自南朝范曄著《后漢書·岑彭傳》。據該書記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令岑彭帶兵攻打隴地(今甘肅省東部)后領兵南下攻取西蜀,是謂“既平隴,復望蜀”。現用來比方得寸進尺,貪心局限性。譯者將該成語譯為"tocover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ung",譯語讀者讀了之后能理解其意,但不也許理解該成語產生的歷史背景知識,尤其是對"thelandofShu"和"theregionofLung"究竟指什么地方更是一無所知。如要讓讀者理解該成語的歷史背景知識,惟一的措施就是添加注解,而注釋則是翻譯中受可譯性程度制約而不得不采用的補救措施。5、回文的可譯性程度回文是順讀、倒讀其效果都同樣的修辭法。由于它講究形式上的絕對對稱,對運用文字的技巧規定很高,人們在母語中都很難創作,更何況是將它譯成截然不一樣的文字了。因而回文被普遍認為是不可譯的。如拿破侖被流放到愛爾巴島所說的一句話是一種著名的回文句:AblewasIereIsawElba.我在看到愛爾巴島此前曾是強有力的。另一段有名的回文句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初次相見時互做的自我簡介:Madam,I’mA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樹脂水泥地面漆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時裝恤衫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國旋流分離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文化用紙抄紙機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數控高壓鋼瓶打印機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新質生產力3大特征
- 母親節感恩教育
- 考試心理健康教育
- 孩子自省能力如何提升
- 孩子缺共情力咋辦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觀質量評定規程
-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認定、聘用、管理、考核、獎懲制度
- 2024年湖南省長沙市中考地理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工程指令單完整版本
- DB22-T5020-2019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標準
- 畢業設計(論文)-木料切割機設計
- 旅行社導游合同范本
- 倒立擺完整版本
- HG-T20678-2023《化工設備襯里鋼殼設計標準》
- 工程項目部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 工業園區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方案 產業園區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