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船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_第1頁
英船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_第2頁
英船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船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

1841年9月和1842年3月,英國的第一艘船narbuda和第二艘印度船惠安(meanhua)先后在臺灣雞籠(現基隆)和興安港擱淺沉沒。船上的189人被臺灣兵勇鄉民包圍,成為戰爭俘虜。1842年6月,臺灣鎮總兵達洪阿和臺灣道姚瑩奉到道光帝的諭旨,在臺灣將其中的139人“正法”。同年11月,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照會閩浙總督怡良,要求清政府懲辦“殺俘”的姚瑩、達洪阿等人。清政府令怡良前往臺灣查辦,不久將姚瑩、達洪阿兩人革職拿問,押送北京。以往史學界就這一事件中英船的性質、擱淺原因、姚瑩等人物的評價以及清朝和英國的交涉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1。本文擬對該事件的核心問題,即英船的性質及擱淺原因,加以辨析。1841年8月中旬,璞鼎查到達香港,隨即率英軍北上,8月27日,英軍攻陷廈門,然后繼續北犯定海。從這時到1842年7月,參戰的英船來往于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納爾布達號和安妮號就是這一時期出現在臺灣洋面的。姚瑩和達洪阿當時對所接觸的英船并不能完全把握其來歷。倒是參戰的英人留下了比較可靠的記錄。據曾經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軍官奧特隆尼(JohnOuchterlony)、伯納德(B.D.Bernard)以及麥柏遜(D.Mcpherson)的回憶錄,1841年9月在雞籠沉沒的英船納爾布達號是運輸船2。其中,麥柏遜的回憶錄出版于1842年,當時還沒受到戰后兩國交涉情況的影響,其記述的可靠性應超過奧特隆尼和伯納德兩人。他寫道:“1841年9月納爾布達號從香港出發前往舟山。它載著巨大的貨物,船上乘坐著陸軍第五十五團軍人33名和準備參加北方戰役的工作人員(campfollowers)170名。”3伯納德也同樣記述了納爾布達號的航海目的。還有一點應該加以說明,納爾布達號1841年7月10日從印度加爾各答出發,1841年8月30日抵達香港,它是8月從加爾各答抵達香港的5艘運輸船之一4。這些船的航海目的很可能與中國沿海戰役有關系。因為英國政府接到義律訂立《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為得到的權益太少,不予批準,遂派高級官員璞鼎查代義律為全權代表,增調援軍擴大戰爭。璞鼎查接到命令后,從孟買出發,經過加爾各答,于8月9日到達澳門指揮英國軍隊5。總之,納爾布達號裝載著大量軍用物資前往舟山,是為了參加中國東南沿海的戰役,并且船上274名乘坐者當中最少有180名軍事人員,因而它可以被認為是軍需船。關于安妮號的性質,奧特隆尼和伯納德都說它是一只商船。TheChineseRepository里也有1841年8月到10月間該船運載棉布、茶葉以及其他商品的記錄。但值得注意的是,1841年10月22日它離開香港前往倫敦以后便沒有任何記錄。一般說來,從香港到倫敦一般需要4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其他特殊原因,它再返回香港的日期最早應在1842年6月。但是該船卻于1842年3月在臺灣被發現,當時它正從舟山駛往澳門。據奧特隆尼所記,該船先運載鴉片到舟山,再把鴉片交換為香料,然后向澳門出發。那么,安妮號由此可以被認定為純粹的用于鴉片貿易的商船嗎?答案是否定的。盡管該船是商船,但乘員令人懷疑。當時乘坐安妮號的有司令1名、軍官2名、炮兵1名、下士10名、印度炮兵18名、印度水手4名、菲律賓水手2名、印度下士1名、印度士兵2名、乘客1名、仆人5名、成衣匠1名、銀行家2名以及婦女3名,總共有57人。顯然,安妮號不能被認為是普通商船,至少它是一艘調動兵力的軍需船。并且,它運載著可以作戰的火器6。由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安妮號原先是只商船,但是從舟山駛往澳門時,已負有運載兵員、火器等軍事任務,因而也可以被認為是軍需船。1841年10月9日,姚瑩接到艋胛營參將邱鎮功、淡水同知曹謹、委駐雞籠協防澎湖通判范學恒等人的稟報說:1841年9月29日,他們發現一只英船停泊在萬人堆洋面。第二天,該船侵犯二沙、三沙口門,邱鎮功等人督率兵士瞄準轟擊,英船桅桿被擊折,被迫退出口外。突然,海浪驟起,英船觸礁撞碎。英軍紛紛落水,死傷不計其數。這次戰斗,邱鎮功等人前后共計斬馘白人5名、紅人5名、黑人22名,生擒黑人133名,撈獲大炮10門,搜獲西文書圖冊多件。后來邱鎮功和曹謹又稟報:10月19日一只三桅英船來雞籠,要求以每人100洋元索還船員,邱鎮功等人懷疑其來意,拒絕了他們的要求。10月26日,那只船突進口門,直撲二沙灣炮臺,邱鎮功等人命令開炮回擊,英軍判斷形勢不好,隨后退去7。納爾布達號和安妮號既然被認定是軍需船,那么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不能任意變更航路,而它們為什么又改變了航路呢?原來,納爾布達號起初是由香港開往舟山,但它在舟山群島附近遭到大風激浪,桅桿折斷,一只小桅船和兩只救生艇遺失。1841年9月26日,它漂流到臺灣雞籠洋面,在那里雖觸到暗礁卻仍可以支撐,繼續漂流下去,在淺水下錨泊船。這時,只有船上的陸軍第五十五團長哈密頓等29名英軍、2名菲律賓軍人以及3名印軍共34人,乘坐一只大救生艇,沿著臺灣東岸漂流下去,1841年10月6日,他們得救回到香港。英軍立刻派寧羅得號(theNimrod)去探詢納爾布達號的下落,但只得到它已經沉沒的消息8。從西文著作和清朝官方史料可以確認以下三點。第一,據TheChineseRepository,納爾布達號是比寧羅得號規模大的三桅帆船。邱鎮功第一次發現納爾布達號時,把它描寫為桅船。其實,納爾布達號停泊在雞籠口門時,它的桅桿已經被風浪破壞,邱鎮功不能明確描寫它的外觀。第二,1841年9月26日,它在雞籠下錨泊船,哈密頓等34個人看到情況不好,乘坐一只大救生艇離開。而邱鎮功等人發現英船則是9月29日。第三,放棄納爾布達號的印度人可能仍擁有一定的戰斗力,但是大風激流使他們的火器變得毫無用處。否則,如果當時還有什么希望的話,這些高級軍官何必逃離呢?因此,邱鎮功等人的有關戰斗稟報難免有虛假不實之處。第四,從前后情況來看,寧羅得號確實為了救援納爾布達號被派來過臺灣。下面再將安妮號船長兼英軍司令顛林(F.A.Denham)的航海日記和姚瑩等有關安妮號的奏報作比較分析。姚瑩奏報:1842年3月5日,顛林等人到臺灣洋面,想要和漢奸張從、賴媽來等人勾結,探聽納爾布達號船員的下落,但未能聯系上。3月11日,英船駛到大安港欲進口門,但因岸上官兵人多而未敢駛入,遂被漁船誘引擱淺,又遭岸上大炮轟擊。姚瑩和達洪阿督率淡水廳縣軍隊擊破英船。據文武委員托克通阿、岑廷高勘明,英船遭姚瑩攻擊前已經破碎,船上貨物蹤跡全無,僅先后奪獲并撈取大小銅鐵炮13門、自來火鳥槍12桿、短刀27把、破爛西文書2冊,又捕夷犯49名,粵東奸民5名,殺斃幾十人,此外,落水的英軍也很多。經過詢問得知,原來安妮號屬于查頓(WilliamJardine)的財產,顛林等人曾經為他在廣東售賣貨物煙土。粵東奸民張從等人幫助顛林探聽納爾布達號的下落9。道光帝為此表揚姚瑩、達洪阿“大揚國威,實屬智通兼施,不負委任”,下詔各賜太子太保銜和二品冠服,交部從優議敘10。而顛林的航海日記則記錄說:1842年3月8日,安妮號由舟山開往澳門。10日晚上開始降大雨,激起風浪。次日上午10時,它觸礁漂流到臺灣洋面。不久,他看到船已經擱淺,再不能駕駛,遂與其他船員57人帶著各種武器和干糧,乘救生艇離開。他希望趕緊奪取一兩只漁船,以搬運安妮號的貴重物品。他們順利上了岸,4人一組沿著海岸尋找可用的漁船。他們找到兩只漁船,但3名船員已無蹤影。此時,許多居民和“惡棍”乘坐小船到安妮號奪取船上的貴重物品,另有些人則舉著槍、劍、長刀包圍了他們,并解除了他們的武裝,連衣服都剝光。后來,一個官吏率領一群軍人將他帶往淡水廳11。安妮號既然有軍事任務,顛林不可能任意變更航路,因而他的航海日記所記是可靠的。從他的日記和清朝官方史料可以確認以下三點。第一,乘坐安妮號的船員只有57人,其中一個中國人都沒有。但是姚瑩、達洪阿卻上奏生擒夷犯4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