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張惠言與清代詞風的轉變
常州派是繼浙西派之后最有影響力的語言學校。張惠言則是后世公認的常州派的開派領袖。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號茗柯。江蘇武進(常州)人,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家,陽湖文派的領袖。張惠言作詞較少,傳世的詞學理論文獻也不多,通常見到的只有張惠言和其弟張琦所編《詞選》及其中的評語及《詞選序》,研究者所依據引用的大多也不出此范圍。其實張惠言的詞論文獻并不僅僅如此。近年來,一些張惠言的詞學文獻相繼被發現,為深入研究張惠言的詞學思想和理論批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本文擬在新的文獻平臺之上,就有關張惠言詞學的一些或失當的評論,或模糊的認識,或未曾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就教于方家。一張惠言的詞學特征張惠言是常州派詞家公認的開山宗主,對常州詞派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常州詞派這個以地域命名的詞學流派,初起之時其成員都是常州籍人士。常州人陸繼輅《冶秋館詞序》云:“皋文之弟宛鄰,及左杏莊、惲子居、錢季重、李申耆、丁若士、家劭文相與引申張氏之說。于是盡發溫庭筠、韋莊、王沂孫、張炎之復,而金元以來俚詞、淫詞叫囂、蕩佚之習一洗空之。吾鄉之詞始彬彬盛矣。自是二十余年,周伯恬、魏曾容、蔣小松、董晉卿、周保緒、趙樹珊、錢申甫、楊劭起、董子詵、董方立、管樹荃、方彥聞又數十輩,皆溺苦為之,其旨益深遠,而言亦益文,骎骎乎駕張氏而上。而倡之者則張氏一人之力也。”這段話勾劃出兩代常州詞人群體的面貌,以及其詞學宗旨所在,“一人之力”之語高度評價了張惠言的作用和地位。后世詞家或研究者論及常州詞派的產生發展過程,大體持與陸繼輅一樣的認識:以為常州詞派是由張惠言開派,董士錫、周濟發揚光大,如蔡嵩云《柯亭論詞》說:“常州派倡自張皋文,董晉卿、周介存等繼之”,即是此謂。張惠言之于常州詞派的作用和意義毋庸質疑,但后世論者往往將其夸大甚至加以附會,對此有必要加以分析。在后人的認識中,張惠言具有創常州派、取浙派而代之的明確意識,如徐珂說:“浙派至乾嘉間而益敝,張皋文起而改革之,其弟翰風和之,振北宋名家之緒,闡意內言外之旨,而常州派成。”有人認為張惠言之論皆與浙西詞派相對立,浙派推崇南宋,張氏就有意標舉北宋,如譚獻云:“翰風(張琦)與哲兄(張惠言)同撰《宛鄰詞選》,雖町畦未辟,而奧窔始開。其所自為,大雅遒逸,振北宋名家之緒。”更有人認為浙派尊崇南宋姜夔、張炎。張氏則反其道而行之,如汪稚松說:“《茗柯詞選》,張皋文先生意在尊美成而薄姜、張。”后世論者尤其是常州派的詞家,出于完善常州詞派傳承系統的需要,對張惠言在常州派中地位的鼓吹實帶有“追認”的意味。事實上張惠言處于浙西詞派籠罩詞壇的中后期,本身不免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加之張惠言并非詞學專家,對詞史、詞學史的一些重要問題未必有系統深入的研究,所以上述諸說不免有拔高之嫌,特別是說張惠言具有常州詞學開派樹幟的明確意識,則更與史實難于相符。下面就從一些具體的問題考察張惠言的詞學特點。首先來看張惠言對南北宋詞態度。清代詞學史上,對待北宋、南宋詞的態度,可以說是詞學流派的的徽記,也是詞家身份的標記。云間詞派推崇晚唐五代北宋,輕視南宋;浙西詞派則以推崇南宋為旗幟,以南宋建立起立派的根基,浙派甚至被稱為南宋派。在浙派尚主盟詞壇的形勢下,如果張惠言特別標舉北宋,或可認為他確有反潮流、反浙派的意圖。然而事實上張惠言并沒有像上述諸人所說的那樣排斥南宋詞,這一點在最能代表張氏詞學思想的《詞選序》中可以得到印證,在《詞選序》中他將宋代詞家分成二類:一類是“淵淵乎文有其質”者,共計八人:張先、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張炎;另一類是“蕩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者,共四人:柳永、黃庭堅、劉過、吳文英。第一類是代表宋詞最高成就,值得效法的;第二類屬“各引一端,以取重于當世”,是應分析對待的。我們注意到,第一類中,北宋、南宋各有四人,并未顯得厚此薄彼,特別突出某一時期。其次來看他對待姜夔、張炎的態度。浙西派詞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推尊南宋的姜、張。朱彝尊反復強調“姜堯章氏最為杰出”,“填詞最雅,無過石帚”,“詞莫善于姜夔”,“姜夔審音尤精”。又說“不師秦七,不師黃九,依新聲、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題詞集》),視姜張為詞學典范。然而在張惠言的《詞選序》中姜夔、張炎也赫然在“淵淵乎文有其質”者之列,同樣具有典范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張惠言似乎對南宋詞人張炎表現出更多的偏愛,曾校批《山中白云詞》,這也是今天所知張氏批校的唯一詞籍。張惠言曾表示過對南宋詞的推許,這也許更能說明問題,許宗彥《蓮子居詞話序》記云:王少寇述庵先生嘗言:北宋多北風雨雪之感,南宋多黍離麥秀之悲,所以為高。亡友陽湖張編修皋文為《詞選》,亦深明此意。王少寇述庵,即王昶,浙西詞派的重要成員,后人評論他“述庵一生專師竹垞,其所著之書,皆若曹參之于蕭何”。王昶論詞受朱彝尊的影響,獨尊南宋是情理之中的事,耐人尋味的是許彥宗提到張惠言與王昶的看法相同,并把以南宋詞為高的認識編進他的《詞選》中,是尊南宋的同調。無獨有偶,將張惠言《詞選》的宗旨看作宣揚南宋詞風的,并非僅許宗彥一人,潘德輿持論亦是如此,他在當時頗為著名的《與葉生名灃書》中曾對張惠言的《詞選》提出了批評:竊謂詞濫觴于唐,暢于五代,而意格之閎深曲摯則盛于北宋,詞之有北宋。猶詩之有盛唐,至南宋則稍衰矣。張氏于北宋知名之篇,削之不顧,南宋尚何間焉。潘氏對張惠言《詞選》的指責主要是針對其對北宋詞重視不夠。潘德輿與許彥宗對張惠言《詞選》的態度各不相同,一為批評,一為贊同,但從二人的評論中反映出張惠言輕北宋、重南宋的取法態度卻是一致的。許、潘二人對張惠言的認識與后來常州詞派后學如譚獻、徐珂等人說法是大相徑庭的。值得注意的是,許、潘二人與張惠言基本上屬同時代人,而譚、徐等人卻要晚得多。在今存張惠言的詞論材料中基本沒有任何直接批評浙西詞派的言論,而在他的詞學主張中反倒能夠看到許多承襲浙西派詞論的例證,如尊姜、張,尚南宋等;也沒有取浙派而代之、開宗立派意圖的表述。這一點與后來的周濟、陳廷焯等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如此,張惠言在詞學史的地位還是要充分肯定的。應該說張惠言是清代中后期詞壇改變時代詞風的先驅者。其一,張惠言對詞體的認識,以及他獨特的釋詞、論詞的方法使詞壇耳目一新,同時這種新的思想方法又與嘉道以后詞壇要求變革的潮流相契合,張惠言所選編注釋的《詞選》中所表現出的詞學思想給予同時代及后世詞學家以啟發。張惠言主張詞學復古和尊體,“幾以塞其下流,導其淵源,無使風雅之事懲于鄙俗之音,不敢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之也”。起到了對詞壇積弱頹靡局面的批評的效果,客觀上成為對長期主盟詞壇的浙西詞派的批評。其二,張惠言在浙派一統天下唯南宋是尚的風氣之下,提出北宋與南宋應不分優劣,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實際上是開了打破南宋一統天下的風氣,對后世詞學家,特別是常州詞派的詞學家重新評價南北宋詞,重新認識明末以來的南北宋之爭都有重要意義。其三,張惠言雖無立派的明確意識,但他提出的“意內言外”、“比興寄托”的詞學主張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常州詞派的詞論家無不以此作為論詞的核心理論。以上這些正是后世對他的追認鼓吹之論能夠產生社會認同效果的原因所在。因而張惠言在常州詞派中的作用仍應予重視。此外,張惠言具有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經學家和常州本邑先賢的多重身份,以及這些身份所顯示的社會地位,遂使他成為常州詞學家公推追舉的最好的宗主人選。二作為語言學領域“詞”的詮釋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所提到的“意內言外”:意內而言外謂之詞。其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然其文小,其聲哀,放者為之,或跌蕩靡麗,雜以昌狂俳優。然要其至者,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各有所歸,非茍為雕琢曼辭而已。“意內言外”是張惠言論詞的核心范疇。張惠言還曾對友人陸繼輅說:“許氏云:意內而言外謂之詞,凡文辭皆然,而詞尤有然也。”可見張惠言以“意內言外”說詞并非一時興到之言。張惠言之后,“意內言外”成為常州詞派標志性的理論范疇,幾乎所有認同常州派詞學理念的詞家都許宗彥稱張惠言為“亡友”,潘德輿(1785—1839)與張惠言(1761—1802)為同時人,而譚獻(1832—標舉此范疇,“意內言外”甚至成為常州派詞家身份的標志。直至20世紀中期仍有不少詞學家言必稱“意內言外”,可見其影響深遠。然而“意內言外”又是一個招致非議的范疇,不少論者批評其內涵外延不清,混淆語言學和文體學的界域。對此應加以探析。“意內言外”最早是西漢經學家孟喜解說《周易》之語,其《周易章句·系辭上傳》云:“詞者,意內言外也。”許慎《說文解字》引來作為語言學領域“詞”的詮釋。在文體學領域以“意內言外”論詞并不始于張惠言。南宋至清初皆有用例。南宋末年陸文圭的《詞源跋》云:“詞與辭通用,《釋文》云:意內而言外也。意生言,言生聲,聲生律,律生調,故曲生焉。”前人論詞雖未將“意內言外”作為論詞宗旨,但在詞學批評和鑒賞中也不乏用例。如張炎《詞源·離情》云:“離情當如此,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之意。”明代湯顯祖評《花間集》中溫庭筠詞云:“溫如芙蕖浴碧,楊柳挹青,意中之意,言外之言,無不巧雋而妙入。”明末詞學家徐士俊《古今詞統序》云:“考諸《說文》曰:詞者,意內而言外也。不知內意,獨務外言,則不成其為詞。”清初詞家也有相似的用例,鄒祗謨《遠志齋詞衷》云:“阮亭常為予言,詞至云間《幽蘭》、《湘真》諸集,言內意外,已無遺議。”張惠言之前雖多有用例,但均無太大反響,唯張惠言之說影響甚巨。許慎所釋之“詞”,本為語言學的范疇,與作為文學體裁的“詞”風馬牛不相及。張惠言借用古人解釋文字之“詞(辭)”的“意內言外”作為詞體的詮釋,比用不倫,因而張惠言用“意內言外”詮釋詞體,自然引起了后世的批評,如謝章鋌云:近人論詞輒曰:“詞者,意內言外。”……蓋乾嘉以來,考據盛行,無事不敷以古訓,填詞者遂竊取《說文》,以高其聲價。殊不知許叔重之時,安得有減偷之學,而預立此一字為晏、秦、姜、史作導師乎。作為文學體裁的詞濫觴于隋唐,興盛于兩宋,漢代有關“詞”的解釋顯然與文體之詞無法聯系。然而張惠言“意內言外”之說卻廣為詞壇接受,并成為常州詞派的旗幟,這種現象并不能說明常州詞派的理論家們普遍缺乏常識,反而使得我們覺得有必要對“意內言外”的內在機制,以及詞論家們對“意內言外”的理解闡發作一些探討。張惠言所強調“傳曰”,似有附經自顯的意味。張惠言的“意內言外”是針對詞壇上“放者為之,或跌蕩靡麗,雜以昌狂俳優”,“茍為雕琢曼詞”的積弊而提出,具有推尊詞體的意圖。正如鄭文焯所說:詞者意內而言外,理隱而文貴,其原出于變風小雅,而流濫于漢魏樂府歌謠,皋文所謂“不敢同詩賦而并誦之”者,亦以風雅之馨遺,文章之流別,其體微,其道尊也。謝章鋌亦指出:“若意內言外之說,則詞家敷衍古義以自貴其體也。”張惠言的“意內言外”說乃其尊體說的重要內容。蔣兆蘭《詞說》云:“《說文》云:詞者意內而言外也。當叔重著書之時,詞學未興,原不專指令慢而言。然令慢之詞,要以意內言外為正軌,安知詞名之肇始,不取義于叔重之文乎。”詞乃“曲子詞”的簡稱,自然不會與《說文解字》的釋意有什么關系,但后世說詞者往往樂于以詞比附經傳,其尊體之意顯然。細玩“意內言外”之義,乃從內容和形式二方面對詞體進行了闡釋。其“內”、“外”之分正是張惠言匠心所在之處,也就是說,張惠言是從“內”和“外”兩個層面來闡釋“詞”這一特殊文體。綜而論之,無論是解說《周易》,或是《說文解字》詮釋字義,還是對詞體的認識,其相通之處在于皆注意到了二個層面: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正如段玉裁解釋“意內言外”所說:“有是意于內,因有是言于外,謂之詞。……意即意內,詞即言外。言意而詞見,言詞而意見。意者,文字之義也。言者,文字之聲也。詞者,文字形聲之合也。”因而借“意內言外”來說詞,確有其道理。況周頤亦云:意內言外,詞家之恒言也。《韻會舉要》引《說文》作“音內言外”,當是所見宋本如是。以訓詩詞之詞,于誼殊優。凡物在內者恒先,在外者恒后。詞必先有調,而后以詞填之。調即音也。亦有自度腔者,先隨意為長短句,后勰以律。然律不外正宮、側商等名,則亦先有而在內者也。凡人聞歌詞,接于耳,即知其言。至其調或宮或商,則必審辨而始知。是其在內之徵也。唯其在內而難知,故古云知音者希也。劉熙載亦云:“《說文解字》曰:意內而言外也。徐鍇通論曰:音內而言外,在音之內,在言之外也。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皆從內容和形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理解“意內言外”。考察張惠言“意內言外”的闡釋也可從此兩方面入手。首先來看“意內”。張惠言的“意內言外”之說特別強調“意”的主導地位,他說的“意”乃特指之意,“《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具有較濃的政治色彩,反對片面追逐形式的“雕琢曼辭”。他認為只要有“情”之意格在,即使“放之者為之,或跌蕩靡麗,雜以昌狂俳優”,猶有可取之處,仍然“要其至者,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各有所歸”,其推重意格的意圖十分明確。“意內”主要體現在詞的“比興寄托”,這個特點在《詞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詞選》是詞學史上第一部以思想內容為標準的詞選,正如施蜇存先生所指出的:“自《花間集》以來,詞之選本多矣,然未有以思想內容為選取標準,更未有以比興之有無為取舍者,此張氏《詞選》之所以為獨異也。其書既出,詞家耳目為之一新。”與以往的詞選本相比,《詞選》最大的特色是選詞標準的思想性要求,即以“比興寄托”為選詞標準。近年發現的《詞選》之外的材料亦可證明這一點。張惠言的朋友陸繼輅記云:“皋文云:詞以結興為上,風神次之。北宋人惟淮海無遺憾。宛鄰云:詞有比興而無賦。”“比興”是張氏兄弟論詞體特性的根本所在。饒宗頤先生有《張惠言〈詞選〉述評》一文,其中第五節《張惠言嗜秦淮海》從《詞選》選秦觀詞最多(十首)以及董士錫論秦觀、董毅《續詞選》增選秦詞七首等材料得出結論:“尊崇淮海是張氏家學唯。”上引陸繼輅之語不僅證實饒宗頤先生的推斷,而且說明了張惠言推崇秦觀詞的原因是“結興為上”。陸繼輅記述的另一條材料也值得注意:仆年二十有一始學為詞,則取鄉先生之詞讀之,迦陵、彈指世所稱學蘇辛者也;程村、蓉渡世所稱學秦柳者也。已而讀蘇辛之。則殊不然已;而讀秦柳之詞,又殊不然。心疑之,以質先友張皋文。皋文曰:善哉!子之疑也。雖然詞故無所為蘇、辛、秦、柳也,自分蘇、辛、秦、柳為界,而詞乃衰。且子學詩之日久矣,唐之詩人四杰為一家,元白為一家,張王為一家,此氣格之偶相似者也。家始大于高岑,而高岑不相似;益大于李杜,而李杜不相似。子亦務求其意而已。許氏云:‘意內言外謂之詞。’凡文辭皆然,而詞尤有然者。”這段話表現出張惠言對當時詞壇上熱衷模擬追求詞體風格的風氣的不滿,張氏認為,世俗所分的所謂蘇、辛和秦、柳,僅僅是表面現象,不過是“氣格之偶相似者也”,學詞的根本在于“求其意”,重“意內”。張惠言的這段話是其“意內言外”論詞的最好的注腳,是其重意格的詞學思想的明晰的闡述。當然,無視詞體風格的價值正是張氏詞學的偏頗之處。再來看“言外”,張惠言所說的“言外”指詞體的特殊表現形式,張惠言認為詞體語言為“微言”,“低回要眇”為其特征,這種特征是由兩種因素決定的:首先因為“賢人君子”之情乃“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與一般痛快淋漓、豪邁宏大之情不同,需要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其次,與其他文體相比,詞的創作對效果有特別的要求,要更易“以相感動”,這種感動還是“低回要眇以喻其致”,所以特殊的效果需要特殊的形式。包世臣對張惠言所倡言的“意內言外”深有會心:“襲詞名者,蓋意內言外之遺聲也,然其時流傳之章,委約微婉得騷人之意為多,與其詩大殊。蓋其引聲也細,其取義也切。細故幺而善感,切故近而善入。”指出,從詞體本體特點來看“引聲也細”、“取義也切”,即謂與詩體相比詞體的表現更加細膩真切;從接受的效果來看,“幺而善感”、“近而善入”,觸動人的感情更快更深。可謂甚得張惠言之深意。張惠言之后,“意內言外”成為詞家言而必及的話題,然而各家所言又各有偏重,有偏重于“意內”者,亦有偏重于“言外”者。如項廷紀云:詞者,意內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聲,聲分調,亦猶春庚秋蟀,氣至則鳴,不自知其然也。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艷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連峰巉巉,中夜猿嘯,復如清湘戛瑟,魚沉雁起,孤月微明,其窗窅夐幽凄,則山鬼晨吟,瓊妃暮泣,風鬟雨鬢,相對支離,不無累德之言,抑亦傷心之極致矣。項氏所云“意內言外”,顯然是由張惠言而來,項廷紀亦重“意內”,但他對“意內言外”釋詞的理解,已沒有政治意味,將“意內”指為沉郁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又產生于自己的個性和生平遭際。再如姚燮《葉譜滴竹露齋詞序》:“夫意內言外謂之詞,必其意之紆回往復,郁焉而無由自達;以言之紆回往復者達之,然后謂之詞。”亦偏重“意內”的沉郁纏綿、回環往復的感情特性。強調“意內”者,重在思想感情的內涵,偏重“言外”者,則突出表現方式的獨特性。如沈祥龍《論詞隨筆》:“意內而言外曰詞。詞貴意藏于內,而迷離其言以出之,令讀者郁伊愴怏,于言外有所感觸。”這里所說的“意內言外”,旨在強調詞體表現方式的特性,即“意”不直露,要“迷離其言以出之”,以此來表現詞與其他文體的差異。又如張炳堃《倚晴樓詩余序》云: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以累萬之繁,配五聲之約,高下低昂,思力靡舉,矧乃參差變唱,曲折赴節,意內言外,滋潤婉切,心巧手妍,錙銖精討,樂章有府,比音成文,固風雅之余響,亦騷辨之苗裔也。這里所說的“意內言外”,展示的是詞體音樂文學的審美特色,更是重在“言外”之論。包世臣則指出津津樂道于“意內言外”的多為偏重于“言外”:“意內而言外,詞之為教也。然意內不可強致,言外非學不成。是詞說者,言外而已,言成則有聲,聲成則有色,色成而味出焉。三者具,則足以盡言外之才矣。”聲、色、味皆為言外的效果。有關“言外”的探討已由單純的詞的表現形式深入到詞的文體特性,其內涵十分豐富。晚清的鄭文焯對“意內言外”的闡釋更有特點:北宋詞之深美,其高健在骨,空靈在神。而意內言外,仍出以幽窈詠嘆之情。故耆卿、美成,并以蒼渾造耑,莫究其托諭之旨。卒令人讀之歌哭出地,如怨如慕,可興可觀。有觸之當前即是者,正以委曲形容所得感人深也。鄭文焯所展示的境界已將“意內”和“言外”融為一體,“蒼渾造耑,莫究其托諭之旨”,正是藝術的極致。從文體學的角度認識張惠言的“意內言外”更有意義。詞是一種隋唐時期產生的配合燕樂的韻文形式,如何概括詞體特征,歷代詞學家做出過不少努力,如在名稱上出現了各種稱謂:“曲子詞”、“樂章”、“琴趣”、“長短句”、“詩余”等等,可以看出各種名稱皆試圖從某個側面概括詞體的特點。在詞學史上更常見的是用描述或比喻,尤其將詩詞進行對比,試圖將詞體的特征概括出來。有從功能立論的,如南宋張炎《詞源》說:“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清初許虬說:“詩所不能盡者,詞足以盡之;詩所足盡者,詞又能不盡之,詞所以留人心坎間而不去也。”有從風格立論的,明人李東琪說“詩莊詞媚”。清初人曹爾堪更用比喻來比較詩詞的不同風格:“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如夭桃繁杏,而詩則勁松貞柏也。”有從創作特色立論的,南宋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詞之作難於詩。蓋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明末清初的陳子龍有“四難”之說:用意難、鑄調難、設色難、命篇難,認為在這四個方面詞體與詩體有著顯著而深刻的差異。以上各種描述和比喻,雖然生動形象精彩紛呈,但皆缺乏文體特征的正面概括意義,還不具有范疇性質。南北宋之際的李清照,其《詞論》指出“詞別是一家”,意在強調詞是音樂文學,與詩文等其它體裁的書面案頭的形式不同。“別是一家”雖然簡練概括但仍不是正面表述。張惠言“意內言外”不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蘊含有豐富的對詞體特性的認識。雖然以當今的學術眼光看,“意內言外”作為詞體范疇來說仍不免有種種缺陷,但相比較而言,尚不失為當時詞學史進程中最為精彩的的詞體范疇。三易》學的“比興多是”張惠言解詞論詞具有獨特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常州詞派的這種特點贏得了許多贊成追隨者,也招致了不少批評。常州詞派興盛于清代中后期的江南,其解詞方法不僅有時代社會因素,而且有經學學術背景。常州詞派與“常州學派”的關系十分密切。常州學派的主流是今文經學,其特點是經世致用,治經為現實政治服務,在治學方法上以微言大義解經。常州派詞學家張惠言身為古文經學家,亦治今文經學。張惠言受今文經學的影響,析詞、論詞運用錘幽鑿險的方法探求微言大義,形成了獨特的詞學景觀。張惠言的今文經學研究是從《易》學入手的,并受到清代古文經學家惠棟的啟發和影響。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云:“先生嘗見惠棟所注易學,好之,于是游心爻系,敷衍圣道。惟惠《易》遵虞翻之旨,兼參荀、鄭,先生則專主虞氏。”《虞氏易》即指漢末東吳時期的今文經學家虞翻的《周易注》。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傳《易》于商瞿,經六世傳至秦漢之際的田何。《易》學在漢代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二派。古文《易》傳授于民間,今文《易》學據《漢書·儒林傳》等史籍所載:田何傳丁寬,丁寬傳田王孫,田王孫傳孟喜。虞翻的《易》學即由孟喜而來。虞翻的《易注》將八卦與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論象數,充分體現了今文經學的特點。張惠言于虞氏易學頗有心得,著有《周易虞氏義》九卷、《周易虞氏易消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又有《易候》一卷、《易言》一卷。又有《周易鄭氏易》三卷、《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周易鄭荀義》三卷、《易義別錄》十四卷、《易緯略義》三卷、《周易條辨》二卷等,“皆以羽翼虞氏易者”。與惠棟有所不同,張惠言的《易》學已逾出古文學為治經而治經的范圍,而把經世致用的思想融進經學研究,把今文經與古文經結合起來。從這一點上看,張惠言與清代乾道年間出現的今文經學派有某種相同之處。作為《易》學大師,張惠言論詞多受《周易》的啟發,前文提到的《詞選序》中的“意內言外”之語即出于西漢孟喜《周易章句·系辭上傳》。不僅如此,張惠言還將所體會到的虞翻易學的方法用之于詞學。其《周易虞氏易序》說:“翻之言易,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以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沉深解剝,離根散葉,鬯茂條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張惠言解詞亦體現了這種“貫穿比附”、“沉深解剝”的特點。曾直接受業于張惠言的宋翔鳳評論其治詞方法云:先生(張惠言)于學皆有源流,至于填詞,自得宗旨,其于古人之詞,必縋幽鑿險,求義理之所安,若討河源于積石之上,若推經度于辰極之表。其自為詞也,必窮比興之體類,宅章句于性情,蓋圣于詞者也。“縋幽鑿險”一語道出了張氏治詞方法的關鍵。《詞選》共選晚唐、五代、兩宋詞人44家、詞作116首,并對其中41首進行了解析評論,并將所評之詞全部認定為有寄托之作。張惠言析解詞中的“比興寄托”之意主要有兩種類型:其一,汲取前人已有的“寄托說”。如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一詞,前人曾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黃庭堅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從作品的風格著眼,稱贊此詞高潔脫俗的意境品格。再如曾豐云:“‘缺月疏桐’一章,觸興于驚鴻,發乎情性也,收思于冷洲,歸乎禮義也。黃太史相多大以為非口食煙火人語,余恐不食煙火之人口所出,僅塵外語,于禮義遑計歟。”從作者的思想著眼,肯定其發乎情止乎禮的境界。南宋人鲖陽居士則認為此詞是作者寄托之作,將詞中景物一一以微言大意加以解索,指出其政治寓意。其言曰:缺月,刺明微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獨往來,無助也。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吳江冷,非所安也。此詞與《考槃》詩極相似。如此一一對應指出寓意所在,割裂了全詞的意境,因而鲖陽居士的解詞方法受到了后人的批評,如王士禎《花草蒙拾》就說:“村夫子強作解事,令人欲嘔。”張惠言《詞選》在評析此詞時全引鲖陽居士之說,認同鲖陽居士的朝政忠奸的“比興寄托”的解說。其二,創立寄托新說。《詞選》中所選之詞或原有“本事”,詞旨明確;或詞作雖無“本事”,但詞的意緒明晰,歷代的解讀基本一致,皆與政治寄托無關。而張惠言卻無視舊說,另標新解。如《詞選》評辛棄疾[祝英臺近](寶釵分)詞云:此與德祐太學生二詞用意相似。“點點飛紅”,傷君子之棄。“流鶯”,惡小人得志也。“春帶愁來”,其刺趙、張乎。所謂“德祐太學生二詞”,乃指[百字令](半堤花雨)和[祝英臺近](倚危欄)。“德祐”為南宋末年恭帝的年號,此二詞曾被認為是寄托之作。張惠言將稼軒的此首[祝英臺近]比作“德祐太學生”之詞,亦視為君子小人之喻的寄托之作。然而稼軒的[祝英臺近]在宋代已有“本事”記載,據張端義《貴耳集》下,此詞乃逐呂氏女之事,本與朝政忠奸之寄托無涉。正如張德瀛《詞徵》卷五所評:“據《貴耳集》云,呂婆,呂正己之妻。正己為京畿漕,有女事辛幼安,因以微事觸其怒,竟逐之。今稼軒桃葉渡詞因此而作。是辛本非寓意,張說過曲。”謝章鋌亦評:“詞多發于尊前酒后,亦有不可莊論者。即如辛稼軒[祝英臺近],蓋傷離之篇,本事見《貴耳集》,而皋文以為與德祐太學生同意,未審何據,學者當分別觀之可也。”張惠言無視辛棄疾這首[祝英臺近]的“本事”記述,不言根據即認定其為寓于譏刺之意的寄托之作。又如評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一詞:“庭院深深”,閨中既以邃遠也。“樓高不見”,哲王又不寤也。“章臺”、“游冶”,小人之經。“雨橫風狂”,政令暴急也。“亂紅飛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為韓、范作乎。此詞明代以來不乏評論,如明代沈際飛評末句:“情思舉而蕩漾無邊。”茅映評:“凄如送別。”清初毛先舒評:“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秋千,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綜上所評,皆視此詞為深閨傷春之作,未有見出寄托之意的。而張惠言卻把這首詞認定為北宋慶歷年間韓琦、范仲淹被貶的寄托之作。如此主觀臆斷最能體現張惠言解詞的特點。張惠言最為“驚世駭俗”也最具影響的詞評是對溫庭筠的重新評價。《詞選序》中稱“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又評溫飛卿[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將溫庭筠與備受后人敬仰的愛國詩人屈原等而視之。張惠言以溫庭筠比屈原,以飛卿詞比《離騷》,可謂發前人所未發。溫庭筠在史傳和筆記的記載中均以“無行文人”的形象出現,如《舊唐書》稱其“士行塵雜”,《唐才子傳》稱其“薄行無檢幅”。對溫庭筠的詞,歷代有褒有貶,褒之者稱其“詞極流麗,宜為《花間集》之冠”,貶之者斥其“流為淫艷猥褻不可聞之語”,從未有寄托的評論。如果客如[百字令](半堤花雨),《詞綜》錄此詞后又引《湖海新聞》注:“三、四謂眾宮女行,五謂朝士去,六謂臺官默,七指太學上書,八、九謂只陳宜中在。“東風”,謂賈似道;“飛書傳羽”,北軍至也;“新塘楊柳”,觀地評其風格,五代人孫光憲所說的“香而軟”、宋代胡仔所說的“工于造語,極為綺靡”、明代王世貞所說的“香而弱”大致符合溫詞的實際。張惠言認定溫詞的寄托之意根據何在?考察詞中的比興寄托之意,是一個頗為復雜的研究過程,但仍有規律和方法可資借鑒。任二北先生指出:“比興之確定,必以作者之身世、詞意之全部、詞外之本事三者為準。”葉嘉瑩先生也提出三項衡量判斷的標準:“第一當就作者生平之為人來作判斷;第二當就作品敘寫之口吻及表現之精神來判斷;第三當就作品所產生之環境背景來作判斷。”以任、葉二位學者的標準來考察飛卿詞中有無“比興寄托”之意,顯然只能得出否定的結論。正如李冰若所論:張(惠言)、陳(廷焯)評語,推許過當,直以上接靈均,千古獨絕,殊不謂然也。飛卿為人,具詳舊史,綜觀其詩詞,亦不過一失意文人而已,寧有悲天憫人之懷抱?昔朱子謂《離騷》不都是怨君,嘗嘆為知言。以無行之飛卿,何足以仰企屈子。盧冀野亦云:溯源溫韋者,亦即附會溫、韋之間,以為悉祖《離騷》。試問飛卿、端己之生平,果曾遭際何種奇冤極禍,一如屈大夫者耶?抑言之可以造于境遇之外,而情之可以真于摹擬之中耶?顯而易見,溫庭筠與屈原相比,生平經歷、時代處境、思想性情均相去甚遠,無論從任何角度考察,都無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貿易委托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營業房租賃簡單合同范例
- 全新電影拍攝保密協議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托老院入住服務協議書
- 營業執照借用協議書
- 二零二五全新減免物業費協議
- 餐飲聯營合作協議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各國對于電子合同法律規定
- 集體土地的租賃合同
- 協議離婚和起訴哪個好
- 12 清貧 課件教學課件
- 【復習資料】01180電視采訪(復習提分要點)
- 2023年國家工信部信息中心事業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標準規范
- 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
- GB/T 19670-2023機械安全防止意外啟動
- 財產保險實務-教案項目1、2走進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
- 外科學教學課件:結、直腸與肛管疾病
- 2022年廣東高考政治真題及答案
- 化學動力學基礎(二)課件
- IATF16949-過程審核檢查表-(含審核記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