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_第1頁
《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_第2頁
《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_第3頁
《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_第4頁
《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訓世評話》文白對照的歷時分析

《語言評估》(1473)反映了明初語言的豐富內涵。其中,元明時期變化較大的常用詞是研究唐宋以來漢語常用詞的良好數據。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它反映了通俗語言取代文言文詞匯發展的特點,值得關注。但學界還沒有充分注意這一資料。限于篇幅,本文以語義為單位,選取其中12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闡述這12組詞在《訓世評話》時代的特點。《訓世評話》共65則,論述中引文則文言、白話并行,動詞下方出現的數字為出現頻率數,“——”前為文言文及其引例數,“——”后為白話文及其引例數,全文同,引文后注明引文故事的則數。1.《孝經直解》第5條,第653第5則,第653第5章,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例,第653第5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汪維輝(2000:302)指出在東晉末的口語材料里“住”已經用于表示居住義了,在文學書面語中“住”取代“居”稍晚些。因此在《訓世評話》中有5組“居”與“住”文白對應的替代,不足為奇,屬于正?,F象。如:(1)有一老嫗有女,年十八,居古寺洞。——有一箇寺院戶洞下面住的寡老婆,帶十八歲的女兒過活。(第45則)元·貫云石《孝經直解》文、白對譯,也有類似的現象。如:(2)仲尼居——仲尼是孔夫子的表德,居是孔子閑住的時分。(《孝經直解·開宗明義章第一》)但是“住坐”,即居住,是元代新出現的新詞?!队柺涝u話》白話文中使用兩次,以對應于文言文的“居”字。如:(3)從之,果得礪炭,乃取而居之。——官府從他說,教人堀地,果然得了礪炭出來。官府就斷與他房子住坐。(第56則)(4)北徙絕水獎(漿)處、大道峻阪下為居?!嵩诒边叴舐钒笃孪聼o水漿處住坐。(第60則)《訓世評話》另有4例白話文“住坐”,其中2例分別對應于文言動詞“廬”和“舍”,如:(5)廬於墓側,種樹松栢。——就墳邊住坐,栽著松栢。(第6則)(6)布衣逰亰師,舍於市側。——泉州晉江里住的布衣秀才曾公亮,到亰師街市根前住坐。(第29則)白話文使用“住坐”一詞,反映了《訓世評話》口語與時俱進的一面。2.同上《訓世評話》“尋”殷曉杰、張家合(2011)指出:唐宋時期語義場中“尋、覓”是主角,唐多用“覓”,宋以后,“尋”漸占上風,宋末元初“尋”對“覓”替代的優勢擴大,元明“尋”使用頻率進一步提高,義域進一步擴大,逐步演變為“尋找”類語義場的唯一主導詞?!队柺涝u話》“覓”1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文言文中有1例“求”,3例“訪”(尋問人所在地),5例“尋”,對應的白話動詞是“尋”,10例。3例“搜”對應白話動詞“打點”2例、“尋”1例。如:(1)母病,思鹿乳,遍求不得。——母親害病,要喫鹿妳子,到處里尋也尋不著。(第7則)(2)及朝,訪其父母還之。——到第二日早起,尋他爺孃來,一箇箇都還他送了。(第48則)(3)其母復訪曾之所館,而曾已行矣。——那婦人帶女兒尋王曾下處問去,王曾早回去了。(第22則)(4)聞之惻然,即日訪尋其母還之,且厚遺資助?!傅母赣H聽得悽惶,就那一日尋見他母親,還他女兒,又多與他路上用的盤纏。(第59則)(5)到蘇州尋見富人水賣過?!教K州,尋問富人水賣過的住處。(第10則)(6)而遠尋師學,七年不返?!獏s尋好師傅遠處出去學,到七年不肯回家,只管讀書。(第15則)(7)汝若尋來,我與女子作汝妻?!闳ト魧さ谜煞騺砗?便把我的女兒做你老婆。(第40則)(8)“此庫曾不開閉,何無金銀各三丁乎?汝當更搜之?!崩顚嵢霂旄阎?乃見在南亰時寫給帖字,挾在北壁,更不搜之。——“這庫房元封不動,卻怎麼少了金子三丁銀子三丁?你再仔細打點看?!迸畨僭偃炖锎螯c時,得看在南亰蘇州時寫的帖字,挾在北邊旮旯里。女壻知道這意思,再不尋。(第10則)按:打點,查檢。元代新詞,如:《勘頭巾》三(掛金索)白:“那人道,我多時不曾打點罪人,問張千道,這個是甚么賊?”《訓世評話》“搜尋”義動詞白話文除2例元代新出現的詞“打點”(檢查,尋查),其余均為“尋”,另有8例。如:(9)你的女兒尋得來呵,你認得麼?(第21則白話)(10)你等三日,帶你的女兒到水門外尋我的下處。(第29則白話)這既反映了在明初的《訓世評話》“尋”核心詞地位,同時也反映了“尋”的北方話的地域色彩。白話文使用“打點”一詞,也反映出《訓世評話》口語與時俱進的一面。3.“搜索和購買”是指19、中央和5、43.1“求取”義上的“第二,這是一個前奏,我的主觀系統,中間線也不一。這從組織上說,有以下語“討”字先秦主要用作“征討”、“誅殺”等義。在魏普六朝產生了一個新的引申義“尋找”。晚唐五代《祖堂集》中有“討“之“索要”義用例;宋代南戲《張協狀元》有了較明確的“討”表示“索要”義的用法,其中“討”既可以跟賓語,也可以單獨使用。(參見劉雯2011)學界很少論及元明之交“討”的語義。而《訓世評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队柺涝u話》白話文有表“索取”義“討”19例2。其中對應的文言動詞有:求1、得5、覓1、請1、食1、取1、乞3、擇1,——討14,如:(1)乃衣鹿皮,入鹿羣中以求之。——這剡子穿了鹿皮,到山里鹿羣中坐的討妳子時(第7則)(2)今當季冬,安得生蛙?——如今正當臘月時,怎麼得討活水鵪子來?(第9則)(3)“汝得帖字來乎?”——“你討帖字來麼?”(第10則)(4)默計以為鳥得米而食,低聲問曰:“小弟,汝何處得米,近日如此飛啼自樂歟?”——料磨者說:“這野雀必定討糧米喫?!本偷吐暟?“兄弟,你那里去討些米糧喫,這幾日那般噪鳴歡樂?”(第32則)(5)朱軾嘗預鄉薦,家貧,教學於里中。歲暮得束脩?!艜r,朱軾是南豐縣的人。家道艱難,聚會鄉里的子弟教訓,討學課錢過活。(第55則)(6)寫曰:“無物則問我而覓?!薄獙?“無東西問我討?!?第46則)(7)汝往蘇州請帖字來,則此物可得也?!愕教K州討帖字來呵,便得。(第10則)(8)眀年復來,孤飛如故。食李氏之飯,——苐二年,又獨自來這李氏家討飯喫。(第16則)(9)致富暴得腹痛,妾往亭長舍乞漿取火?!鲋∧嶙又赂患被夹奶?小女往亭長龔壽家乞藥討火。(第37則)(10)夜則到舊窯止宿,晝則市中乞食?!谝估锏脚f窯場里睡了,白日里到街上呌化討飯喫。(第39則)(11)其伯姒欲別擇,叔通堅不可?!氖宀蜕┳右獎e處再討定婚,叔通堅執不肯。(第41則)在白話文中“討”表“索取”義有5例。如:(12)左右的軍人每討三箇女兒來,進與彥賓,都俊俊好模樣。(第48則,白文)(13)必須討活水鵪子來合藥喫了呵,便疴了。(第9則,白文)(14)喫不飽,又望別處討喫去。(第63則,白文)(15)你救濟人的危急,好德厚,後日再計較討(妾)也罷。(第38則,白文)(16)跪者告說:“我的老孃害病,要喫鹿妳。我無處尋,假裝鹿身,到這鹿羣中要討妳子?!?第7則白話)查檢明代初年的口語文獻《皇明詔令》、《逆臣錄》(1393年)、《樸通事諺解》(1483年),我們發現“求取”義“討”用例較多,如:(17)劉闢是唐時人,做四川節度使,自稱做留守,使人來朝廷討誥命鐵券,朝廷不肯與他,因此上他發兵反來打四川、梓州。(《皇明詔令·戒諭管軍官敕》)(18)這等呵,卻不如在陣前奮勇立功,討大官職,子孫世世得享富貴,自家又有個好名兒在天地間,不枉做了一世好漢,這等卻不是好男子?(《皇明詔令·諭天下武臣敕》永樂七年正月初一日)(19)我每日前商議的事如今不見信息,討個分曉回來,你和恁一般達達或者都說知道。(《逆臣錄》,頁298)(20)一招春(楊春)在永州征進時,比先與同朱指揮等商議,逼要蠻人金銀馬疋,不曾討得。我每如今再尋個巧機謀,問蠻人討些金銀。(《逆臣錄》,頁41)(21)本年十一月內,蒙本官放回,取討寒衣,定限二月終至京。(《逆臣錄》,頁63)(22)是泓(劉泓)聽記在心,于斷事司討到文引一紙,前來揚州運司支鹽。(《逆臣錄》,頁266)(23)有涼國公差家人小廝定住:“你去淮西家里取甲壹副,刀壹把,頭盔壹個,弓箭壹副,取來我有用?!庇胁旌辈换ㄑ詥柖ㄗ?“你討這弓箭刀甲做甚么?”定住回言:“官人要用。”(《逆臣錄》,頁4)(24)有藍玉差家人祝官保:“你去淮西取討鞍子來。”(《逆臣錄》,頁5)(25)咱們問那光祿寺里,討南方來的蜜林檎燒酒一桶、長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又內府管酒的官人們造的好酒,討十來瓶如何?可知道好,著誰去討?光祿寺裡著姓李的館夫討去,內府裡著姓崔的外郎討去。討酒的都回來了。勘合有了不曾?討將來了。我到那衙門裡,堂上官說了,便叫將當該的外郎來寫勘合,就使印信與我來。(《樸通事諺解》)3.2《隋書》卷7《工藝志》載《訓世評話》白話文“央及”5例。有4例對譯于文言詞“請1、乞2、求1”。如:(1)和復懇請,李實乃寫金銀各三丁帖字給之。——楊和再三的央及,這李實罷不得,寫與他金銀各三丁帖字。(第10則)(2)忽有三少年詣鍾家乞瓜,——三箇年少子弟到孫鍾家,央及黃瓜喫。(第24則)(3)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馀;——臨了走到東城門外眾墳墓祭祀,央及酒飯喫了(第63則)(4)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把這介比朝士看,黑地里央及求富貴,白日里驕傲的一般,那家小不害羞啼哭的少有。(第63則)(5)劉氏曰:“吾夫瘦小,不可食?!薄@劉氏央及說噵:“我的丈夫是原來身瘦肉小,不合當煮喫。……”(第14則)3.3“索告”、“要”《訓世評話》“索、要”卻是一對文白對譯詞,如:(1)商失傘,意彭持去,登彭門索之?!蜕滩灰娏藗阕?胡疑彭矩拿去,到彭家要傘子。(61則)(2)第償其直,索其券,彼不可,則訟于官?!闳缃襁€他四十萬銅錢,要那文契,假如他不肯呵,告官便好。(29則)(3)商遂惻然不忍犯,遣還其父,不索其錢,不望其報?!T商聽得憐見,忍不得下手,就還他父親,也不要送的價錢。(第57則)(4)以女鬻於商人,得錢四十萬。——把這女兒賣與客人,要了四十萬銅錢。(第29則)《訓世評話》白話文反映明初“索討、求取”義常用詞是“討”>“央及”>“要”。而以“討”為主體。劉雯(2011)選取了元2部文獻、晚明3部文獻,指出“討”的“索要”義最早產生南方,明以前少見北方文獻,至明代“討”和“要”在南北方文獻中都常見,明代楊銘《正統臨戎錄》記錄了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期間的經歷,較口語,其中表示“索取”義全部使用了“討”而沒有用“要”。在《金瓶梅》詞話本和崇禎本的異文部分表示“索要”都可以用“討”。我們認為《訓世評話》可以作為明代的“討”的使用概貌最好材料。4.《新校元刊雜書》作“擊穿”表達“遇見”義,上古多用“遇”,中古多見“逢”?!墩f文解字》中,“遇”、“逢”互訓。王鳳陽(1993:577)對“遇”和“逢”進行了辨析:“遇”強調的是“會合”,“逢”是迎面相遇。“遇”是上古漢語的通語,“逢”在中古時期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遇”。直到宋代表示“碰觸”義的“撞”才開始引申出“遇見、突然相見”義,用例較少。金元用例漸多,如:(1)掇坐善能飲醉酒,沖席整頓吃糕(糜)……若還撞著奔如鬼祟,纏繳殺你不肯放東西。(金刊《劉知遠諸宮調一》)(2)至元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中書右三部:……先拠(據)河間路申:范德友夤夜撞見何三于本家屋內,本人奔走,趕上用斧斫死。(《元典章·刑部》卷五《打死奸夫不征埋銀》)(3)至元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夜,撞見劉豬兒與妻說話,以此潛心。(《元典章·刑部》卷五《打死奸夫,不征燒埋》)(4)賣與個無子嗣的人家是孩兒大采,撞見個有道理爺娘是他修福來。(《看錢奴買冤家債主》)(5)俺兩個如還廝撞見,使不著巧語花言。(《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馬丹陽三度任風子》第一折)(6)你孩兒撞著喪門,遇著太歲,逢著吊客。(《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小張屠焚兒救母》第三折)(7)你心肝去后休逢柳盜跖,我尸首全休撞著伍子胥。(《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楚昭王疏者下船》第三折)(8)來到朝門外,子怕撞著楊敞。不如子從后宰門入去。(楊敞撞見了,云了。)(《元刊雜劇三十種·霍光鬼諫》第一折)(9)庚運歹也逢著太歲惡,但行處撞著兒曹。(《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蕭何追韓信》第一折)但宋元還是“逢、遇”的天下,明初口語“撞見”稍有增加?!队柺涝u話》白話6例,其中5例對應于文言文“逢1、會1、值1、遇見1、遇1”,另1例屬譯文加詞。如:(10)遇其夫未死——撞見他的丈夫,還活在那里。(第17則)(11)時有胡蘆先生——撞見一箇胡蘆先生。(第31則)(12)道會故舊石曼卿?!愤呑惨姼赣H的故舊石曼卿。(第43則)(13)忽值州官之行。——路上撞見大州官。(第5則)(14)遇見舊使蒼頭。——撞見舊使喚的老漢子。(第47則)(15)於路忽逢一婦人?!鋈宦飞献惨娨还w婦人(第5則)但相對而言,“撞見”使用頻率不高,《清平山堂話本》4次。《封神演義》0次,《三遂平妖傳》9次,《勘皮靴單證二郎神》2次?!稑阃ㄊ轮V解》逢:撞為6:4,但是《樸通事諺解》中的“逢”有3例用于引用俗語中,排除3例則是“3:4”。(1)一個和尚偷弄別人的媳婦,偷將去的時節,正撞見他的漢子,卻拿著那和尚,打的半死剌活的。(2)這般遠田地里,經多少風寒暑濕,受多少日炙風吹,過多少惡山險水難路,見多少怪物妖精侵他,撞多少猛虎毒蟲定害,逢多少惡物刁蹶,正是好人魔障多。(3)為我命不好,撞著你。除了你,別人不理會的。(4)弓王攪撒了,穿著下次人的衣服,逃走在山里,后頭打圍的人們撞著射殺,便那一日即位布政殿,國號高麗??梢娒鞒酢白惨姟绷x的“撞”處于發展之中。有替代“逢、遇”的趨勢。而“遇”漸漸成為表“遭遇”義的常用詞。5.回應:“我”是什么?王楓(2007)指出:先秦時期,“問”與“對”配對使用,至唐五代,“答”在“問答”義場中表現活躍,逐漸取代“對”的義場核心成員地位,懷疑此時“對”在口語中已經消失,宋元明清時期,“對”在書面文獻中用例也已極少,最終退出“問答”義場。按:該文沒有對唐宋以后語料具體運用和分析,所以唐宋以來的情況還應更深入探討。但是《訓世評話》的文白對照給我們明代口語使用信息,“回答”、“應對”的動詞,白文用“答應”,共10例。如:(1)詰其家世,不對?!獑柲桥畠?“你是甚麼人家的女兒?”他不荅應。(第38則)(2)端問姓名,不荅?!獑栃彰?他不荅應。(第58則)(3)荅曰:“無種。”——他荅應說:“無有菜子兒。”(第60則)(4)和問姓名,荅曰:“我是李實也?!薄獥詈驮賳栃彰?荅應說:“我是李實。”(第10則)(5)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荅應道:“說一箇得兩箇,理上有甚麼違悖處?”(第5則)(6)敲門呼之,有一小熊出門應荅?!脙旱叫芗依锴瞄T,小熊出來荅應。(第33則)(7)兔問:“汝家千年紅頂鶴,今安在?”小熊荅曰:“凌晨上天?!薄脙簡?“你家里有千年朱頂鶴兒,還有麼?”小熊荅應說:“晨早起天上見玉皇大帝去了?!?第33則)(8)以問孔子??鬃釉?“此吉祥也,以薦上帝?!薄闳ヒ娍鬃訂?孔子荅應說:“這箇是好祥瑞,你快殺這犢兒祭天?!?第52則)(9)其父復令其子問孔子??鬃釉?“吉祥也?!薄@劉義又教他的兒子劉惠去見孔子問,孔子荅應說:“也是好祥瑞?!?第52則)(10)商失傘,意彭持去,登彭門索之。彭(彭矩)對以故,——客商不見了傘子,胡疑彭矩拿去,到彭家要傘子。彭矩荅應說:“咳,我不曾將來。”(第61則)6.“恐懼”成為主導地位,“保其民而愛之”則“逃避”?!赌娉间洝贰队衿ば牟俊贰芭?恐怕也?!睎|漢時,“怕”開始出現,多表“淡泊”,偶見表“害怕”義。隋以后“害怕”義之“怕”成為常用詞,唐宋時期“怕”用例大量出現,元代以后,“怕”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替換了“畏”、“懼”。(參見朱艷麗2009)《訓世評話》文白對應,反映了這一現象,如:(1)昔有徐神翁者,甚畏其妻。——有一箇徐神翁道的官人,常常怕娘子。(第36則)(2)……吏妻聞之皇恐,直告曰:“妾因妬,誤批家長之面?!薄@娘子怕的慌了,開說那抓破的事。(第36則)(3)烏鳥猛獸,馴擾其傍,同逰不擇巢以棲?!w禽走獸,不驚人同走,不怕人同睡。(第6則)元·貫云石《孝經直解》文白對譯,也有如此用例。如:(4)《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薄僬f毛詩:‘這般小心,常常怕的一般呵。便似在深水薄冰上行,則怕有失錯的一般有著。’”(諸候章第三)(5)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上至官里下至百姓一體例,長遠行孝道。這般呵,怕有別個不到處呵,也少有。(庶人章第六)(6)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玫拇醯墓串斚冉讨篮?百姓自家怕也有。(三才章第七)(7)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种抡摺壅摺W者。這般呵,教道成了。(圣治章第九)可見,“怕”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替換了“畏”、“懼”。明初《逆臣錄》(1393年)中“怕”出現176例,“怕”單用109例,“怕懼”1例,“懼怕”66例;“懼”共83例,其中“懼怕”66例,驚懼1例、怕懼1例,畏懼2例,而“懼”單用僅13例?!拔贰敝蛔鳛檎Z素出現在“畏懼”一詞中,2例。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初常用詞“怕”的主導地位。7.“害”之含義表示“生病”之義,上古有泛義動詞“遭”、專用動詞“疾、病”。中古以后發生變化。栗學英(2002)指出:魏晉以后“患”用作動詞表“患(病)”、“生……病”用例漸多,如“患背癰”、“患瘡”等,隋唐時期則更為常見,這一用法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唐代開始“害(病)”之用法出現?!短莆宕Z言詞典》“害”條:患(病);蒙受(某種痛苦)。收有“害風”、“害凍”、“害痛”等詞;宋代開始出現“害……病”之說法?!昂Α痹谒未a生了表示“生病”的義項,之后還引申出表“產生某種不適之感,感覺到”的用法,如有“害渴”、“害饑”、“害疼”等,進而引申為表示感覺到或產生某種情緒,如“害怕”、“害慌”、“害臊”等,這個“害”和表示一種情緒的“羞”結合,產生了“害羞”。元明用例較多?!队柺涝u話》文白對譯,既有上古的文言詞,還有從“患”到“害”的演變,可見一些口語詞在漢語史中發展、演變、交替的軌跡。如:(1)母嘗患丁腫于頸,危甚?!赣H曾害脖子上丁瘡,十分危殆。(第9則)(2)夏方家遭疫癘——古時,夏方道的人,一家都害瘟病。(第6則)(3)母病,思鹿乳,——母親害病,要喫鹿妳子。(第7則)(4)夏侯訢母疾,屢經危困,——母親得病好幾年,害的重了。(第8則)(5)吾又不幸成疾,新婦事我至矣!——我如今害病重了,你這般伏侍到了我。(第47則)《樸通事諺解》(1483年)也有用例,如:(6)我這幾日害痢疾,不曾上馬。(7)我的赤馬害骨眼,不住的臥倒打滾,一宿不吃草,將那里治去來。就蹄子放血,他要多少功錢?(8)是,小人昨日張少卿的慶賀筵席里到來,好哥哥弟兄們央及我,燒酒和黃酒多吃了,生果子也多吃了,來到家里害熱時,把一身衣服都脫了,著這小丫頭們打扇子。(9)我害疥癢當不的,你的長指甲饋我搯一搯?!稑阃ㄊ滦箩尅?1765年)均保留了上幾例中“害”的用法。8.“意識”“反狂”“推不住”“樂羊子大嘆”,其又作“嘆”“羞愧”義動詞“恥、慚、愧、羞愧、慚愧、羞、惘然分別在《訓世評話》文言文中出現,而對應白話文詞是“害羞”,“害”和表示一種情緒的“羞”結合,產生了“害羞”,但這個“羞”指一種程度較重的“羞恥”、“羞愧”情緒,不同于“難為情”義,有8例。如:(1)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伯夷、叔齊害羞,說不當吃周粟……(第13則)(2)羊子大慚——樂羊子聽得這話害羞……(第15則)(3)上聞此言,羞愧不已。——上位聽這話,害羞無地么……(第19則)(4)旁舍生欲言而色愧。——那人要說么,害羞說不得的模樣。(第29則)(5)鳥聞其言慚愧。——野雀兒聽他說,害羞,教這老鴉看一看他,便飛去了。(第32則)(6)皆有慚色?!娙寺牭眠@話,都害羞退去了。(第35則)(7)澈惘然自失。——澈聽得,害羞回去了。(第55則)(8)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那家小不害羞啼哭的少有。(第63則)9.《訓世恒言》卷5療:治愈。《周禮·天官·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编嵭?“止病曰療?!别?即“可”指病愈。元明期間有用例,如:(1)你那小女兒出疹子來,我來時都完痊疴了?!独掀虼蟆?2)明日病痊疴了時,太醫上重重的酬謝?!独掀虼蟆?3)“元帥貴恙,幸得痊可了些么?”“咳!怎能痊可嚇!”(《如是觀》第7出)(4)王臣病了兩個月,方才痊可。(《醒世恒言》卷6,例轉引自陳莉2003)《訓世評話》療、疴文白對譯。可以反映明初“疴”的語義。如:(1)醫云:“必須生蛙并合劑藥,乃可療矣。”——“必須討活水鵪子來合藥喫了呵,便疴了?!?第9則)(2)子之母病必療矣。”仍遂劑藥傅腫,果立愈。——你母親的病必然好了!”就合藥貼那丁瘡上,那丁瘡即便疴了。(第9則)《方言》卷三:“南楚病愈者謂之差,或謂之慧,或謂之憭?!薄安?、間、知,愈也?!闭f明“愈”是當時的通語,“差”是當時的方言詞。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八:“愈,勝也。故病差者言愈。”而后“瘥”從方言詞進入通語。表“治愈”義,南北朝之前多用“愈”,隋唐宋時期多用“瘥”(差)。在《訓世評話》文言文中有所反映,對應的白話詞都是“好了”,如:(3)食畢病愈。——喫了了,病也好了。(第4則)(4)“汝母病甚苦,非凡藥可愈。——你母親的病,常凡藥材醫不得。(第8則)(5)及圍觧而病俱愈?!婑R退兵的後頭,這劉義爺兒的眼依舊都好了。(第52則)(6)得藥進之,母病頓差?!獏s得那仙藥,與母親喫,孃病就好了。(第8則)由此看來,“好了”已是明代的一個口語詞。10.正房又行了“因患而棄”的“”在表“拋棄,投擲”這一意義上,古代用“捐、棄、釋、擲、投、置”等。徐時儀(2007)考察了“棄”、“丟”在“拋棄”這一義位上的興替關系:上古漢語中多用“棄”,“丟”從宋代6開始使用,多見于口語,宋以后,文獻用例增多,慢慢取代“棄”。按:“丟”表“拋棄”義至遲于元代,初見于口語中。元以后“棄”漸為“丟”替代。按:“丟”,在元明又俗寫作“颩”?!队柺涝u話》白話文中“颩”14例,如:(1)羊子大慙,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七年不返?!獦费蜃勇牭眠@話害羞,便把金子拿將出去,還颩在野甸里,卻尋好師傅遠出去學,到七年不肯回家。(第15則)(2)姑竟棄之?!牌怕犃诉@話,就颩了。(第15則)(3)商人轉徙不常,且無義,愛弛色衰,則棄為溝中瘠矣。吾士人也,孰若與我?”——一時間年大面醜,不愛他,颩了呵,做一箇呌化的人。(第29則)(4)僧棄籠而走。——背的籠子颩在路邊,走到山峪里蔵身趓去。(第45則)(5)人而生卵不祥,宜棄之——人而生鴠不祥,莫甚合當颩了。(第56則)(6)痛甚哀鳴,飛至鼠死之地,鼠死已在溝中矣?!w到田鼠死,見了田鼠被殺,颩在田溝里。(第32則)雖文言文用表“投擲”義的“擲、投”,似乎還偏重“丟棄”義。(6)妻對鏡,見其影,怒擲鏡,大罵?!@娘子對鏡看,卻有美貌婦人。他不知自影照現,就惱起來,把這鏡子還颩在箱子里,村言大罵。(第44則)(7)姑見其影,姑又怒擲鏡。——這媽媽也不知自影照鏡,又惱懆,颩了那鏡子。(第44則)(8)殺牛燒車,車杠及牛骨投亭東空井中?!衍囎忧瑳窡?駕車的兩隻牛都殺取肉,把骨頭颩在亭後枯井里蔵了。(第37則)(9)遂劾其父子共殺女奴,投屍水中。——誣說富家父子共殺女奴,颩在水里。(第21則)“擲”在中古引申岀了“拋棄”義用法。故“擲”在整個漢語史中用於拋棄義的用例並不多見。雖文言文用表“放置”語義的“釋、置、埋、蔵”,似乎還偏重“丟棄”義。(10)釋汝刀從我可全,不從我則殺汝姑?!眿D你颩了刀兒,從我呵,保你身子。(第15則)(11)令面縛,置之雪樹下?!鎷鷲浪?把那孫子背綁颩在雪中樹下。(第34則)(12)又壽掘樓下,埋妾并婢,取財物去;——龔壽自手掘開樓下五六尺深地坑,把小女、致富颩在坑里,把土蓋了;車上裝的一百二十匹絹子,他都家里搬去。(第37則)(13)王忳待翼朝,開樓下坑中,見十屍蔵在?!鯊鞯鹊教炝?著人跑開樓下坑里,便是十箇死屍,都颩在坑里。(第65則)同時表達同義的白話文還用“撇”,對應于文言詞“去2、棄1”,如:(15)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為也?!薄腥撕突诱f:“合當撇了去?!被诱f:“做了人臣,諫不聽,撇了去呵,這箇是暴揚君王的過失,著百姓夸獎。我不忍做這等勾當?!?第12則)(16)因疾而棄,豈人情哉!——如今有病撇了呵,有甚麼人情!”(第41則)“颩”多于“撇”。從形體看早期文獻用“颩”后期用“丟”?!帮M”、“撇”的用法在《樸通事諺解》中有用例,如:(1)A便奪了那物,卻打死那人,正房背后掘開一個老大深淺地坑,颩在那里頭。(《樸通事諺解》)B便奪了那物,打死那人,正房背後掘一箇老大(深)坑,便丟在那裏頭。(《樸通事新釋》)(2)A該管的外郎也受了些錢財,把我的文卷來颩在樻子閣落裡。(《樸通事諺解》)B還有該管的書辦們也受了些錢財,把我的這案文卷丟在一邊。(《樸通事新釋》)(3)A行者教千里眼、順風耳等兩個鬼,油鍋兩邊看著,先生待要出來,拿著肩膀颩在里面。(《樸通事諺解》)B行者教千里眼、順風耳兩箇鬼,在油鍋兩邊看守,鹿皮待要出來,拿著肩膀丟在裡面。(《樸通事新釋》)(4)A先生變做老虎趕,行者直拖的王前面颩了,不見了狗,也不見了虎,只落下一個虎頭。(《樸通事諺解》)B先生變做老虎去趕,行者直拖的到王面前丟下,卻不見了狗,也不見了虎,只剩下一箇虎頭。(《樸通事新釋》)(5)A我棄了這名利家筵,將一葉小漁艇,裝載這酒、琴、漁網,彈一曲流水高山。(《樸通事諺解》)B我棄了名利,撐箇一葉小漁船,載著這酒、琴、漁網,有時高興,便彈一曲流水高山。(《樸通事新釋》)(6)A有一日賣布絹的過去,那大舍叫將屋里去,把那布絹來都奪了,也打殺撇7在坑里。(樸通事諺解)B有一日,一箇賣絹的打他門口過去,他就誆到家裏去,把那絹都奪了,也打死了,撇在坑裏。(樸通事諺解)(7)A又一日,一個婦人將豆子來大的明真珠一百顆來儅,又奪了,也打殺撇在那坑里,用板蓋在上頭。(樸通事諺解)B又一日,一箇婦人拿珍珠一百顆來當,又奪了,也謀死他,撇在那坑裏,用板蓋在上頭。(樸通事諺解)(8)雖是天下十分太平,不曾撇了軍馬不整理。(《皇明詔令·諭天下武臣敕》永樂七年正月初一日)見使臣每過呵,那軍每撇下繩頭,望著京師啼哭。(《皇明詔令·諭武臣恤軍敕》洪武二十一年六月)一個婦人在營,守著幾個小兒女,撇了支糧,又怕水火里損了他,又守看,柴水米糧不得來,左右難得不得難。(《皇明詔令·戒諭管軍官敕》(明初特點)日磾連聲叫罵何羅,及趕上抱住,揪著何羅的頸項丟在殿階下,眾人下手拿住了。(《皇明詔令·戒諭管軍官敕》在“拋棄語義場”中,“拋”對長時期穩定占據該語義場主導地位的“棄”與“舍”進行了替換。之后“拋”在唐宋兩代成為新的主導詞。元明清時期“撇”與“丟”又取代“拋”。11.“道”字作“文”的主導詞在西漢以前的上古漢語里,“說類詞”主要有“語、言、云、曰、謂、說、道”等。“語、言、云、曰”產生都很早,見于上古早期典籍《尚書》、《詩經》等,“言、云、曰”見于甲骨文,“語”見于金文;“謂、說、道”出現稍晚,約在春秋時期。近代漢語中表示說話義的兩個最常用的詞是“說”和“道”?!把哉f動詞”的歷時演變,汪維輝(2003)已有較為全面的討論,這里只就《訓世評話》所見的情況略作補充?!队柺涝u話》中的“說類詞”動詞基本上已是“說”一統天下,只有除第39則文言文有14例“說”、1例“說道”(另有4例“云”)外,其余64則文言文主要用“曰”,偶爾用“云7、語1、言5”,在白話文部分除了1例“道”字,其余200多例則以“說”為主。用于直接引出對話文言動詞“曰:”一律對譯作“(某人)說(160多例)/說道(44例)”。“言:”(4例)、“答”(1例)對譯作“說道(2例)”?!霸弧敝挥?例對應為“道”(見第54則)。如:(1)語訖,云霧四垂,騰空而去?!@般說時,四面籠罩云霧,便乘云回去了。(第5則)(2)語都彌曰:……——和都彌說:……(第17則)(3)遂抱趙子同床而語曰:“……”——就抱著那秀才同床,說道:“……”(第47則)(4)可待老僧睡覺議之?!群蜕衅饋碜〞r,到那里說一說。(第45則)(5)恠哉!汝來言之。——咳,好妖恠!你入來說一說。(第45則)“V一V”表動作的短時、少量義在元明時期,“說一說”的這種用法,說明該動詞的常用性。可見,“說”字逐步取代其他詞而成為通語中表示“說話”義的主導詞。我們對比了與《訓世評話》文白對應體例相近的《孝經直解》(貫云石1285—1324),該書共十八章,每一章首先說解章旨,都用“說”字。如:(6)“卿大夫章第四,這一章說諸侯以下名分的人。”其文言中的“道”、“言”、“曰”譯作“說”。如:(7)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是故非法不言。——不是在先圣人說下的好言語不敢說有?!瓰檫@般上頭呵,無法度的言語休說?!缎⒔浿苯狻钒自挷糠謱ψg或增譯的“說”多達52例,其中文言文的“子曰”一律譯作“孔子說”(15例)、“曾子說”(1例)、“曾子說道”(1例)、“曾子問道”(1例);引古籍引語“《甫刑》云”譯作“把尚書里言語說”、“《詩》云、《大雅》云”譯作“毛詩說”等(6例)等。明初《皇明詔令》白話敕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