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的實現_第1頁
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的實現_第2頁
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的實現_第3頁
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的實現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德法和解與歐洲聯合的實現

德國和法國是歐洲大陸的兩位主要大國。在中間階段,為了爭奪領土和歐洲大陸的霸權,兩國繼續發動戰爭。他們長期互相憎恨,陷入了仇恨和不公正的循環。近代以來,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僅僅70年時間,兩國又三次大動干戈,兵戎相見,發生了1870年的普法戰爭、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法兩國的冤冤相報、復仇主義導致了戰爭的一次次爆發,頻頻戰爭不但沒有緩和兩國之間的宿怨,反而使雙方的仇怨與敵意越積越深,最終兩敗俱傷,出現雙方皆輸的結果。德法兩國在歐洲互相仇殺,不僅使兩國人民深受戰爭之苦,而且使歐洲經常處于動蕩之中,嚴重影響歐洲的發展。西歐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二戰后已是元氣大傷,其國際地位也受到嚴重削弱。鑒于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歐洲各國的有識之士尤其是德法兩國的領導人提出了實行德法和解,實現歐洲聯合的新目標。一以德法和解為最終目的,有利于共同構筑歐洲安全防線二戰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戰使歐洲經濟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輸了。只有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使它們一夜之間變成了通常在長期的過程中才能形成的強國”(P96),成為新世界的領導力量。歐洲從戰前主宰國際事務的權力頂峰跌落下來,成為美蘇兩國爭霸世界的配角。歐洲力量的削弱、國際地位的下降,及惟美蘇馬首是瞻的現狀,使歐洲人深感失落,強烈要求重振雄風,實現歐洲復興。歐洲人認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生存,才能重新贏得歐洲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然而如果不能解決德法兩國之間的矛盾,歐洲的聯合就難以實現。歐洲戰后地位的變化所引起的歐洲聯合要求從外部給德法和解以強勁的推動力,使德法變對立為和解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選擇。戰后美蘇兩極以歐洲為前沿展開了冷戰,冷戰造成的對峙局面使西歐各國覺得歐洲的安全時刻受到蘇聯“共產主義入侵”的威脅,尤其是處于東西方緊張對峙前沿的聯邦德國對此感觸最深。盡管美國為西歐國家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歐洲人覺得不能永遠指望美國擔負起歐洲的防務問題,歐洲人只有自己行動起來才能確保其安全。面對共同的威脅,德法之間實行和解與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再堅持對立,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最好的辦法就是變對抗為合作,結成良好合作關系,共同筑起歐洲安全的堤壩,一起抵抗來自蘇聯的威脅,這樣歐洲的安全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同時,隨著冷戰的爆發與升級,美國對歐洲政策進行了及時調整,由懲治德國轉變為扶植德國;迫使法國改變戰后以來的對德強硬政策,著力促使德法兩國實現和解。此時,歐洲聯合在歐洲重新興起。其實,歐洲聯合的思想早在中世紀和近代之交的歐洲就出現了。近代歐洲史上,以蒲魯東為代表的一批歐洲聯邦主義者提出了旨在維護歐洲持久和平的歐洲聯邦計劃,建立了“歐洲統一聯盟”等主張歐洲統一的組織;一戰后,歐洲有識之士進一步認識到歐洲聯合的必要,繼續為歐洲的統一而努力。二戰的爆發大大促進了人們對歐洲聯合的探索與追求,戰后歐洲聯合的呼聲越來越高,一時成為輿論熱點。歐洲聯合將對德法兩國關系的改善產生很大的影響,歐洲聯合的每一次進展都會使德法關系進一步密切,進一步推進德法和解。同時,歐洲聯合也給德法和解以形式上的保障。除了國際上的形勢從外部促進德法和解外,德法兩國也有和解的相互需要。首先,兩國雖然一直對立,但兩國之間經濟聯系早就存在。如位于法德邊界的法國主要鋼鐵工業基地洛林地區,一直從產煤豐富的魯爾地區和靠近法德邊界的薩爾地區進口煤和焦炭。德國重要工業基地魯爾地區所用鐵礦石的重要來源之一是法國的洛林地區。可見兩國的經濟尤其是重工業發展緊密相連,互補性很強。50年代初,依靠美國援助、經濟得到一定程度恢復的德法兩國為復興經濟,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更加需要加強相互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兩國共同發展。德法兩國從煤鋼聯營著手,開始了經濟上的合作,兩國資本相互滲透,20世紀50年代經濟聯系已是十分緊密了。“50年代期間,……成為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法德對立,……已被成為經濟強國的聯邦德國和處于大國地位的法國這兩者之間的經濟上……的合作所取代”(P433)。德法兩國經濟上的相互需求程度使兩國繼續以前的對立失去了現實依據,并為打破政治上的障礙、促進德法和解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其次,兩國政治上的相互需求也促使德法和解。聯邦德國作為戰敗國,國際處境異常艱難,要想改善其不利的外交處境,實現爭取國際上的平等地位、獲取主權、重新武裝、重新統一等外交目標,沒有法國的默許和配合是難以想象的。因此,“阿登納政府把化解同法國的冤仇列為對外政策中的頭等任務”(P117),盡量投法國所好,以借助法國達到自己在政治上的目標。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聯邦德國要求與西歐建立平等伙伴關系,改變受美國干涉控制的局面,在政治上有較多發言權,這也不得不倚重法國:通過借助法國較獨立的外交行動,在政治上獲得較多發言權,逐漸增加其政治分量,重新回到西歐大家庭,成為歐洲核心國之一。法國則想增強與美國對抗的勢力,擺脫對美國的屈從,恢復其大國地位,并充當歐洲領導者的角色。法國感到自身力量還不夠,需要一個有實力的同盟者的支持與配合,只有德國是最合適的合作者。而聯邦德國還可以充當法國防御東方威脅的天然屏障。德法兩國經濟和政治上的相互需求使兩國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語言,因此,打破對立僵持局面,實現德法和解與合作,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二德國與歐盟的合作背景立足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德法兩國領導人提出了德法和解的思想,并審時度勢,積極謀求兩國和解。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通過對德法關系歷史的反思,逐漸形成了改善德法關系,實現德法和解的思想。1949年11月3日,他在接受美國《時代》雜志采訪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演說,明確表示“決心要以德法關系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P287-288)。11月7日,他再次呼吁德法諒解。1950年3月在與美國記者的談話中,阿登納提議建立法德聯盟,并提出了實現法德聯盟的具體措施,即從“關稅和經濟著手,使兩國逐漸結合”(P357)。1951年4月11日,為推動德法關系,阿登納作為聯邦德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第一次訪問巴黎。戰后德國的分裂使法國對德國的恐懼有所緩解,同時由于冷戰的發展,法國無法再堅持原有的對德強硬政策,做出了與德和解的新選擇。1949年秋戴高樂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歐洲的統一,假如可能,而且無論如何都非包括德國人不可”(P27-28)。法國政府順應時勢,變被動為主動,提出一系列利于法德關系改善的歐洲聯合計劃。1950年5月9日法國提出了關于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舒曼計劃”,阿登納迅速表示由衷地贊同。該計劃的目的在于將法德的全體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以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轄之下,以期通過“對煤炭和鋼鐵實行共管,……使一場新的法德戰爭成為不可能的事”(P97)。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盧、比、荷六國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1952年7月25日條約正式生效。至此,德法經濟上的合作使兩國關系的改善從經濟領域找到了突破口,德法兩國實現了初步和解,同時也促進了西歐的聯合。1953年國際局勢的緩和使德法和解進入低潮。更主要的是薩爾問題和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問題成為影響兩國和解的兩大難題。阿登納政府正確分析國際局勢,運用靈活策略,在保證德法和解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為聯邦德國獲取主權創造條件。1952年5月《波恩條約》和《巴黎條約》的簽訂使聯邦德國結束了被占領國的體制,并在重新武裝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1954年8月30日法國否決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而使德法和解一度中斷。1954年10月,美、英、法、德等九國簽訂《巴黎協定》,確認聯邦德國的主權,聯邦德國以“平等成員國”的資格加入北約組織。1955年5月5日,該協定正式生效。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問題的最終解決,使聯邦德國恢復了主權,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也掃除了德法和解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推動德法和解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阿登納政府以退為進,步步為營,圓滿解決了德法之間的雙邊問題——薩爾問題。1954年4月,阿登納同意法國提出的“薩爾歐洲化”。10月,德法達成協議,即“薩爾法規”,法規規定:在對德和約簽訂前,薩爾區經濟上歸屬法國,政治上實行自治。薩爾區的最終歸屬問題由薩爾人民自決。1955年聯邦德國在恢復了主權、加入西歐聯盟和北約組織及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后,開始準備收回薩爾區。10月23日,薩爾人民投票表決,結果贊成與德國統一的公民占決定性的多數。隨后德法在1956年10月27日簽署了薩爾協議,規定薩爾區于1957年1月1日回歸聯邦德國,經濟上于1959年末轉歸聯邦德國。薩爾問題的解決為德法和解清除了又一大障礙,排除了德法間的一個巨大危險,使兩國和解變得容易了。在排除了兩大障礙后,德法兩國關系開始走出低谷,兩國在加強合作的同時,積極推動歐洲的聯合。1957年3月,西歐六國在意大利羅馬簽署了關于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將聯營計劃擴展到其它經濟部門,從而使德法等國在經濟上結合得更緊密,進一步穩定了德法關系,兩國和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50年代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撇開西歐國家,包辦世界全局性問題的行為使西歐國家十分不滿,深感政治上緊密合作的必要,以提高西歐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德法兩國只有加強合作與和解,才能擔負起推動西歐聯合的重任。1958年6月,戴高樂重新執政后,極力想擺脫美國的控制,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覺得只有德國才是自己理想的同盟,于是積極推動德法和解,加快兩國合作的步伐。聯邦德國也努力推動德法和解與合作,以通過與法國結盟來改變“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現狀,提高自己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德法關系進入較為順利、迅速發展的時期,兩國領導人開始頻頻接觸,從1958年秋季到1962年期間,阿登納與戴高樂通信達40多次,會晤15次,總計進行了一百多個小時的會談(P188-189)。聯邦德國在某些問題上堅決站在法國一邊,對法國的贊同與支持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在第二次柏林危機中,西方諸國中只有法國力主在蘇聯的壓力面前不能讓步。德法在交往中的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使兩國關系更加緊密,和解與合作不斷發展。1963年1月21-23日,阿登納訪問巴黎,雙方簽訂了《德法友好合作條約》。條約規定: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兩國政府必須就有關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首先是共同利益的問題進行磋商,以便盡可能達成類似的決定。德法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德法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