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_第1頁
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_第2頁
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_第3頁
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_第4頁
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語動結事件結構的認知考察

1.事件結構的體驗性探索語言因素非常復雜,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許多研究空間,但在對事件結構內部聯系的實質性研究方面還沒有發表。本文提出“體驗性事件結構分析法(ESA)”,嘗試從體驗和認知這兩個角度來解釋動結構式的語法化成因,以開辟該構式的另一研究思路。2.動結構研究2.1直接賓語限制說很多學者(如Simpson1983)曾基于生成語法的句法分析法論述過英語動結構式,其基本假設為:表示狀態變化或位置移動的結果短語(RP)指向句中(潛在性)直接賓語,Rappaport-Hovav&Levin(2001:692,簡稱R&L)將該觀點稱為“直接賓語限制(DOR)”,它曾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解釋動結構式的基礎,因其適用于大部分動結句,但對像下面這樣的句子不適合:Theydancedwaltzoutoftheroom.DOR還基于一個重要假設,即“作格假設”,雖能解釋不少現象,但也產生一些新困惑。還有一些學者嘗試僅從句法角度解釋該構式,如Kaufmann、Pustejovsky、Rothstein、Bresnan和Kanerva、Burzio等,這些論述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忽視語義和事件結構的分析法,也留下了不少待解問題。2.2時間依存性和共延性R&L(2001)主張從事件結構角度來剖析它是如何向句法結構映射的。他們首先將動結構式分為動詞次事件和結果次事件,它們在時間上有依存性(Dependency)和共延性(Co-extensiveness)。如上例意為:當跳舞跳到房間外時就不跳了。“跳舞”與“出房間”在時間上有較高的依存性和共延性。而“反代+RP”是一個相對復雜的事件,兩次事件間不一定具有明確的時間依存性和共延性。但他們的事件結構分析方案專注于次事件間的邏輯關系,論述過于微觀,且也未能真正從體驗角度對事件內部復雜關系做出深入剖析。2.3可隱喻性建構Goldberg(1995)在批判句法分析法和詞匯映射模式的基礎上運用構式語法方法闡述了動結構式的題元結構1,主張將動結構式視為使動構式的隱喻用法。Goldberg(1995:81,180)指出,使動構式是直接來自于生活體驗的原型成員,常用介詞短語表路徑和方向,如:Tommovedthecarintotheyard.基于該構式可隱喻性延伸出動結、使能和意欲使成三種構式,主要差異在于補語所表意義不同,是通過使動構式中始源域“運動”映射到目標域“狀態改變”而形成的。我們認為動結構式不一定就是使動構式的隱喻性衍生物,ESA可為其提供合理解釋。3.動結構式不一定隱喻性派生自使動構式英語基本句型大致分五類基本構式:(1)主謂構式;(2)主謂賓構式;(3)主系表構式;(4)主謂雙賓構式;(5)主謂賓補構式。它們都可從體驗哲學角度做出合理和統一的解釋。在實際生活中人為了生存總要做大量動作,如僅突顯動作本身不涉及到具體動作對象或將對象隱含在動作中,這就出現了不及物動詞(Vi)和主謂構式。如在動作中突顯其對象就出現了及物動詞(Vt)和主謂賓構式。有人認為主系表是主謂賓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們需要判斷事體,描寫其特征,就出現了該構式。生活中還常涉及到事物的傳遞和所有權的轉移,就語法化出雙賓構式。我們還有這樣的經驗,施事者凡發出一個實在動作,在作用于對象(含人和物)后會對其產生影響,會出現一個結果,就語法化出主謂賓補構式,常用補語來表示該結果,這就是動結構式。據此我們認為,Goldberg觀點不完全可靠,動結構式不一定隱喻性派生自使動構式,主要理由有四:(1)若如此,使動式當先于動結式,可證據何在?另外,該思路似乎與喬氏的“派生結構是通過轉換規則從基礎結構生成”相似,其差別似乎僅在于把“轉換規則”換成了“隱喻機制”而已。(2)使動概念和動結概念之間的界限很難一刀切。Goldberg認為使動式的補語常表示方向、路徑和目的,將其理解為“結果”也未嘗不可。(3)按照隱喻理論,抽象的目標域常借用具體的、可見的始源域來認識,可這里不存在這兩種構式哪個具體哪個抽象的問題,也不存在“結果”就一定比“方向”、“路徑”、“目的”更抽象。(4)英語中有些動詞(move等)只用于使動式,有的(make等)只用于動結式,但也有的(drive,kick等)能用于兩者,如上例句不能改為:*Tommadethecarintotheyard.而英語動詞drive則可用于這兩類構式:Tomdrovememad.(動結構式)Tomdrovemefromthecinematomyflat.(使動構式)若用隱喻機制來解釋此類現象,要么對此機制作出仔細規定,要么對專用詞語的語義特征和語用作出限制,勢必會導致理論繁瑣,解釋羅嗦,或出現難以將該現象說清楚的現象。4.動結構事件結構分析esa4.1動結構式一式據上分析我們認為:使動式和動結式都主要源自生活和交際的需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此類經驗:發出一個物理性動作,作用于某對象后它會出現變化,產生某結果。為了表達這種經驗,人類自然會語法化出動結構式(但也不排除語言體系內部諸因素的相互影響):施事者被語法化為主語,具體的實在動作被語法化為謂語,對象被語法化為賓語,事件結果常被語法化為賓補。因此,動結構式可細分為三階段:(A)施事者發出一動作;(B)它作用于某對象;(C)該對象變化。現圖示如下:按照Goldberg的觀點,原型性動結構式中動詞所表動作,須直接導致其后對象立即出現狀態變化,其間不許有間隔,如TomshotJackdead.因此上圖“對象”下僅畫一根豎線(不是兩根),參見下文。4.2動結式中的動詞現據圖1剖析動結式內部事件結構和語義關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其中包含三階段(A、B、C),含七種關系類型:a)施受關系:原型性施力者為人,原型性受力者為物。前者直接對后者發出一個作用力。b)及物性關系:動作常具及物性,作用于某對象,且該動作多有直接性和接觸性關系。c)動態性關系:既然一及物性動作能作用于對象且使其變化,它常具有動態性。d)動結關系:動作會對受力者產生一個直接結果,結果與動作在時空上應無太大間隔,且多有身體接觸。非原型用法也可表示受力者只受到間接影響,結果與動作可有間隔且不一定有接觸。e)因果(或方式)關系:動作也可視為產生后果的“原因”或“方式”,動結事件就可視為“因果或方式”事件。f)順序關系:這幾個次事件有時間順序性,反映了先動后果或先因后果的順序象似性,體現了能量轉換和受力者變化。g)三個次事件在形成一整體動結事件時尚須考慮其間的合理協調,以形成一完形整體。現據此七重含義來逐條論述動結式的語法化過程,倘若這一論證可成立,便可說明僅靠句法分析無法解釋語言表達的成因,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認為可從體驗性事件結構、語義角色,突顯等角度做出更為合理的解釋。1)根據a),施受性事件最可能被語法化為語言表達中的主語和賓語,它們當受到原型性主語和賓語的有關限制,參見Lakoff(1977)和王寅(2007:164)。2)根據b),出現于該事件中的原型性動詞當具及物性,因為只有此類動詞才能表達一個實在動作,突顯能量轉換和受力者變化。因此該對象具有重要地位,它連接了圖1中動作和對象結果這兩個階段。若該動詞本身能分派出一個語義角色作其受事賓語,則兩者的語義關系就協調,這就是Langacker(1987:304)所說的“詳述位(ElaborationSite”,簡稱e-site)”,動結式中的主動詞需填入NP來詳述其意義。Vt中含“詳述位”,可分派出一空位由其后NP擔當受事對象,此時動名之間才有語義協調性(SemanticCoordination),兩者有一個屬性具有互洽性,句法上就出現一個“真賓語”,如:Hehammeredthemetalflat.句中hammer與themetal之間的語義十分協調,“錘打”中含有一個“詳述位”,須由被錘打對象thismetal填入。如一個動結式中動詞不能分派出一語義角色給其后NP則會出現“假賓語”。從理論上來說Vi不適用于動結式,但英語中有些Vi也能用于該構式,如著名的sneezethetissueoffthetable例句。這是TG詞匯投射論不能解釋的,因sneeze固有論元結構中不含受動對象的詳述位,它無法投射到句法上使其帶上直賓。Goldberg針對TG這一缺陷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構式可在某種程度上“壓制”動詞的論元結構,可賦予Vi以及物用法,據此來修正詞匯投射論之不足,這已成為她的構式語法理論中的一個亮點。其實,這一現象用體驗性動結事件結構(不必拘泥于句法)則可做出較好解釋。當發出一個sneeze動作,在其作用下餐巾紙被噴出桌子,這完全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Goldberg僅從“構式迫使詞義變化”的角度來解釋這類現象,我們覺得此說法還不徹底,當直追結構的體驗性根源。由于漢語動詞對于及物與不及物用法不如英語那樣嚴格,大多動詞后可跟NP也可省,這就出現了動結構式中受力對象常被省去的現象,如:打得痛快、打個夠、打得個過癮。此時,動結事件結構中的受事對象被隱匿了起來(或在不言之中),從而就更加突顯了動作的結果。3)根據c)動結式中的Vt還應具有動態性,靜態動詞理論上一般不能滿足這一條件。當然人們也可將“靜態動詞”識解為“動態動詞”,這就產生了因果關系,用靜態動詞表示原因,這是非原型性用法。4)動態性(特別是有界)動作對RP有決定性影響,如射擊(shoot)所產生的能量可即刻轉移到受力者身上,產生瞬時性結果(dead作賓補),此為原型動結關系。若多次開槍才打死一個人就不宜用dead作RP,可用todeath。換言之,可能存在另一種事件結構,發出力后對象未立即變化,其間尚存在時間差,此時英語用介詞to來表示“朝某結果延續一段時間”之義。還可能存在一種“僅表示意愿性想法還沒實施”的事件,也需用這種構式來表達,如:Hewantedtoreversethecarintothegarage,butfailed.十年才能磨成一劍。據此,我們可將圖1修改為圖2:圖中“結果”下畫兩條線,一虛一實,“虛線”表示實際事件結構中對象沒發生明顯變化。Goldberg依舊運用隱喻機制來解釋這種非原型性用法,但本文同樣認為,這種用法不一定就完全是通過隱喻機制產生出來的,也可能是直接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所致,即主要受到了事件結構內部概念關系的影響,R&L(2001)的事件結構模式也未能為其提供解釋。5)動結關系與因果關系具有相通性,“動作產生結果”可理解為:因為該動作才出現一個結果。據此可將動作視為“原因”。動態和靜態動作都可成為原因,這就減低對謂語動詞的動態性要求,如:這件事難得他愁眉苦臉。另外,當謂語動詞為Vi時會促使其后所接NP與其補語在語義關系上更趨緊密,此時將前面的謂語動詞視為“原因”也十分合適。6)圖1和2上方的大括號表示整體性動結構式,它是按照順序象似性(句法與時間的順序吻合)語法化的結果,這與經驗也吻合。但經驗還告訴我們,動作和結果常在時間上緊密相連,正如第4)所述,此時有可能將它們概念化為一個整體,并詞匯化為一個單詞,如英語中break同時兼有動作“打”和結果“碎”這兩個概念要素,see兼有“看”和“見”。可見也可用一個動詞來表示動作兼結果。動結緊密相連的概念也可能被語法化為“動作+RP+對象”構式,即將RP置于動后語NP之前。這體現出了另外一種象似性原則“距離象似性”,概念上靠得近的成分,其對應的句法成分也應靠得近,如將“Kickthedooropen”說成:Kickopenthedoor.時,后句更含“一踢就開”之義,此時順序象似性原則讓位于距離象似性原則,以突顯“動結”的緊密關系。漢語有很多此類構式,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動結式詞組”,其成因還受到漢語“雙音化”的影響。這種動結式詞組的內部構成情況較為復雜,可能是“動詞(Vt或Vi)+動詞(Vt或Vi)”,動詞1+動詞2及物+不及物:逼死了楊白勞,喝醉酒,吃飽飯不及物+及物:玩忘了時間不及物+不及物:餓死,飛掉,站住,走光,昏倒另外,漢語中的動詞2還可能用“趨向動詞”,如“進”、“出”、“上”、“下”、“來”、“去”、“起”等;還可能用“到”、“成”、“見”等表示動作結果的詞;或用“過”、“了”等表示“結束”之義的詞,它們后來逐步語法化為表示體概念的形態標記。“動作+RP+對象”還可能是“動詞+形容詞”,如:動詞+形容詞,如:做好、染紅、算清、弄壞、擰緊、看慣、曬干、走遠、拉長,等。現在討論動結式詞組中動詞1為不及物動詞的情況。如果動詞1為Vi,其后NP雖在句法上仍像賓語,但在語義上就不像直賓,與作補語的動詞2(或形容詞)在語義上關系更緊密,這就出現了動結構式中的“假賓語”現象,漢語有較多此類表達,這就是我們為何主張將漢語謂語動詞后面的成分視為“動后語”的主要原因(王寅2008)。袁毓林(2001)、熊仲儒等(2006)等主張用“小句分析法”分析這類構式,將RP中的題元直接投射到賓語上以共同形成一個小句,兩者一起作動詞1的補語。據此可將“喊啞了嗓子”析為“喊[嗓子啞]”、“哭壞了身子”析為“哭[身子壞]”。這種分析法顯然不能僅靠“句法自治”做出合理解釋,主要依據的是概念關系的遠近,此時賓與補在語義關系上更緊密,如“喊”在語義上可理解為“嗓子啞”的原因。該觀點倒是與漢語中“主動詞”后可接“RP”相吻合,且也與動詞1可為Vi一致,只不過此處“RP”是以一個小句形式出現的。當然,該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此非本文所關心,可見熊仲儒等(2006)。7)整個動結式的意義多于三個次事件(A、B、C)之和,這也是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在圖1的上方用大括號標出了這一思想,只有將三個次事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形整體,才能很好地表達出動結構式的實際意義及和諧用法。為便于敘述,本文將三個次事件合并成兩個次事件:動作次事件(含A、B兩段)和結果次事件,它們分別有自己的兩個論元,在兩個次事件整合過程中這四個論元要發生不同的變化。它們常要分享三個帶語義標記的句法位置,即主語、賓語、RP。因此在融合過程中動詞次事件中的受事賓語和結果次事件中的主體若同為一事體,它們就融合為一個句法成分。此時圖1中“對象”起“承前啟后”的雙重角色,因此在其下僅畫一條線,以能體現這一“融合”過程。若排出動詞次事件中受事對象而接納結果次事件中的題元作賓語,就可能會出現假賓語現象,詳見下文及圖3。這也使得人們不得不懷疑喬氏“每一個論元必須被分派到一個語義角色”的觀點。5.以假物體和假物體的物理現象分析為基礎5.1動詞的受動性Goldberg在論述動結構式時說:“結果有一個論元潛在性地經歷了一個狀態變化”,她為什么沒有直接用“賓語”而用“論元”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原因:(1)我們知道,英語中“受事”多對應于句法賓語,但也可能是句法主語。這樣,用“論元”就可從理論上避開這一矛盾,因為“施事”和“受事”都可作論元。(2)這還涉及到學界討論已久的一個問題:動詞后的NP不一定都是真正的賓語,不一定都是動詞所表示動作的直接受動對象。動結構式的主要動詞后NP有時看上去像是句法上的賓語,但從語義角度來說它與真正的受事性賓語有很多不同之處,這就出現了Simpson(1983)所說的“假賓語(FakeObject)”問題,如:Thestudentsdrankthepubdry.句中下劃線NP與謂語動詞的語義關系不如與dry的關系緊密,“喝”的直接受動對象不是“酒吧”,按照邏輯應表達為:Thestudentsdrankinthepub,andthepubbecamedry.若將該例中的兩個分句概念視為動結現象,納入到圖3加以語法化,就將其中的兩個thepub合并處理,即上文所說的讓其發揮“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就形成了上例的表達。但這就出現了從語義角度講,上述下劃線詞語不太像謂語動詞的直接受事賓語,因而有學者將其稱為“假賓語”。我們認為,假賓語現象只有借助事件結構從語義角度才能做出更為合理的說明,僅從句法角度是難辨“真偽”的,這也是本文標題的含義所在。5.2含真賓的“結合”“假賓語”從語義上說不是從動詞中直接分配出的語義角色,不是動作的直接參與者角色,這才有了“動后語NP(Post-verbalNP)”這一術語,它們僅是位于動詞后面的NP罷了。與“假賓語”相對的是“真賓語”,即及物性動結構式中直接受事對象。Simpson等(見Goldberg1995:182)從三個方面對真假賓語作了區分,認為及物性動結構式中若含真賓語可改寫為另外三種句型:(1)中動態;(2)由過去分詞構成的復合形容詞;(3)名詞化構式。而帶有假賓語的句子不能如此改寫,詳見王寅(2008)。5.3動后語理“假賓”的語義學分析現依據上文的分析結合圖2所示對動結構式中“假賓語”作體驗性事件結構分析。由于動結構式中的賓語既要考慮到前面謂語動詞的參與者角色,又要兼顧到其后表示RP的語義角色和語用功能,以能實現“兼顧兩者,有效調和”的目的。正如上文所言,如果該賓語角色是從動詞本身的語義角色中分派出來的,就可自然出現一個“真賓語”;若該賓語與謂語動詞在語義上難以取得協調或達不到講話人所要表示的意思,人們就可能另擇賓語。在此過程中,若講話人側重考慮NP與RP在語義上相互協調,就可能出現“假賓語”。雖說在句法上它是接在謂語動詞之后的,仍像“賓語”,但從語義角度深入推敲起來卻不如“真賓語”那樣具有直接性、受事性、代表性,此時的動后語NP不太像動詞的參與者角色,如上文例,當人們說到“喝”時首先想到的是“飲料”,即動詞drink用作“喝“義時,所能分派出的一個常見參與者角色當為“飲料”,而不大可能是“酒吧”。那么,此處為什么會擇用“thepub”作“賓語”呢,這是因為講話人此時要傳遞的主要信息是“酒吧被喝干了(將酒喝完了)”這一事件結果,他就在“喝”和“干”兩者之間進行認知上協調運作,在“兩者兼顧,以果為主”基本認知機制作用下(因為動結構式主要用于表示結果)作出了調變處理,擇用“酒吧”作為該表達的“賓語”,從而導出了學者對“假賓語”的研究課題。據此我們擬對圖1作如下修補:在賓語下多劃一條虛線表示“假賓語”,且將虛線劃在實線的左邊,以表示動后語NP與主要動詞之間缺乏緊密的邏輯關系,虛線右邊是實線,以表明NP與其后的RP有緊密的邏輯聯系。因此“假賓語”是“謂語動作”與“RP”這兩個次事件不能周全時講話人選擇“以果為主”、“顧后不顧前”認知策略而做出的調變性處理的結果。5.4動結式的語體建構漢語中也有很多“假賓語”問題,我們認為這其實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強行套用西方語法體系中術語“賓語”來“削足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