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課《詩五首》新市公開課獲獎課件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1頁
30課《詩五首》新市公開課獲獎課件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2頁
30課《詩五首》新市公開課獲獎課件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3頁
30課《詩五首》新市公開課獲獎課件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4頁
30課《詩五首》新市公開課獲獎課件省名師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飲酒

陶淵明

1/74作者介紹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人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開創山水田園派,并將其推向高峰。后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和山水詩鼻祖——南朝宋謝靈運合稱“陶謝”。主要作品《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2/74陶淵明:他一生經歷可分為兩個階段。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理想。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很快就辭官歸隱。以后,又做過鎮軍從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愿降志辱身迎合權責,于是在4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今后一直過著“躬耕自資”隱居生活。3/74關于本詩:《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在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題目,寫對世事人生感嘆。這里選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一篇。本篇寫在觀賞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一個特有生活情趣與美享受。4/74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5/74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熟讀詩歌初解詩意我房屋建在眾人聚居地方,卻無車馬喧囂煩擾。你問我怎么能這么?精神超脫世俗,心志高遠,所以

以為居所自然也就偏遠。在東籬下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觀賞廬山。黃昏山色秀麗,飛鳥一群群地結伴回家。這里邊有些人生真諦,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用語言表示。6/741.詩人“結廬在人境”,為何又說“而無車馬喧”呢?

“車馬喧”指“上層人士之間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等。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平靜。7/74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君:詩人自稱。爾:這么。承接上句,詩人以“君”自指,自問自答。因為“心”能遠遠擺脫世俗束縛,所以雖身處鬧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域。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感受。8/7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氣:南山氣象。還:飛回巢。寫南山美妙晚景。

9/742.賞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明白如話,既表現了田園之美、自然意趣,又表示了隱逸之樂、閑適之情把“見”字改成“望”,好嗎?“見”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在采菊時漫不經心偶然抬頭看見山情狀,與全詩順其自然情調友好一致。假如改成“望”字就顯得有意做作了。不但使“悠然”情態喪失了,而且破壞了全詩意境。10/74菊意象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1/74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賞、高潔傲岸品格;他也愛采菊悠然自得生活,包含著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世俗、回歸自然志趣。12/743.“此中有真意”,你認為所謂“真意”指什么?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純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指人自然本性。13/74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陶淵明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榮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鳥兒回翔遠山懷抱。南山仰止啊,這有些人生真義,我該怎樣表示內中深奧!14/74①本詩中表現境與意會,情與景會,物我皆忘,悠然自得生活情趣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心:這首詩經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悠然觀賞,寫出作者心情閑適、恬靜和對官場生活厭惡,表現作者歸隱自然、超脫世俗人生追求。

15/74行路難(其一)李白“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處境。16/7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象豐富,夸大奇特,形成了飄逸、奔放、雄奇、壯麗格調。有《李太白集》。行路難17/74背景/題解李白在長安生活前后雖不滿兩年,卻使李白認識到朝廷腐朽黑暗,認識到實現自己理想艱難。離天長安以后,他寫了不少詩篇反應英雄失路惆悵,這首詩即其中之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是樂府舊題,多寫進途艱難和離別傷悲。李白于天寶三年(744)離于長安時,以《行路難》為題寫了三首詩,這是第一首,是一首樂府體詩。18/74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zūnzhùsèxiū19/7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金杯里美酒一斗價值十千,玉盤里寶貴菜肴也值一萬錢。我放下酒杯和筷子,不愿進餐;拔出劍來環視四面,內心一片茫然。想要渡過黃河,可是堅冰堵塞大川;想要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想當年呂尚碧溪垂釣,得遇重才文王;伊尹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受聘于商湯。人生道路多么艱難,多么艱難!岔路如此之多,今后道路又在哪里?

堅信乘風破浪時機終會到,到那時,將揚起高高船帆遠渡碧海青天。

初解詩意20/74——歡樂氣氛內心苦悶——道路艱險——相信希望——復又振起,表示了對美好前景熱忱希望和實現理想堅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樂觀調子。“長風破浪”、“濟滄海”“行路難……”

“垂溪碧釣”、“乘舟夢日”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冰塞川”、“雪滿山”

“金樽清灑”、“玉盤珍羞”詩人猛烈情感起伏線索:再度彷徨21/74三、呂尚垂釣伊尹乘舟五、長風破浪濟滄海四、“行路難”感嘆世路艱難。結構分析用典故,表示對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悶趨向開朗反應了詩人想繼續追求進取,又恐世路艱難矛盾心理,情緒又趨低沉。借南朝宗愨之語,表示詩人堅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最終一定能沖破一切妨礙,實現遠大理想信念.充滿樂觀和希望22/74考考你①李白《行路難》一詩中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感到無路可走兩句是:②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即使退隱,但終會得到重用兩句是:③相信自己理想理想總有一天會實現兩句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3/74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詩人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直掛云帆,橫渡滄海,抵達理想彼岸。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頑強、自信和實現遠大理想信念.充滿樂觀和希望精神。24/74中心:這首詩經過對詩人情感改變描寫,反應了詩人面對黑暗污濁社會苦悶不平,表現了詩人頑強自信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精神。25/74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金壺裝著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盤盛著美味佳肴價值萬文錢。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劍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黃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充滿了山嶺。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空閑時在碧綠溪水中釣魚,突然又夢見乘舟從日邊經過。

行路難啊,行路難,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機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果斷掛上高帆渡過大海。

依據提醒背誦本詩26/7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27/7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被稱為“詩圣”,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有《杜工部集》,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應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28/74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域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生活,他感到高興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不過,這種表面上安逸,掩飾不住他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攻擊了他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背景29/74字詞讀寫罥衾庇坳重喪見長juànqīnbìàochóngzhòngsāngsàngjiànxiànzhǎngcháng三重茅重量喪亂喪失看見見此屋成長長林梢30/74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31/74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茅草懸掛在高高樹梢上,飛得低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水塘里。南村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忍心這么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32/74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鐵板似。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頂漏雨,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干地方。象線條一樣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時間極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33/7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大高大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么高聳房屋,(即使)唯獨我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34/74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秋風破屋心情苦痛頑童抱茅無可奈何長夜沾濕憂思不絕詩人推己及人,希冀“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表示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深沉情感。結構分析寫景記事直抒胸臆35/74秋風破屋(痛惜)群童盜茅(痛心)破屋漏雨(痛苦)現實風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內事人自己理想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關心民生憂國憂民濟世情懷推己及人寫景敘事直抒胸臆36/74全詩段意(1)秋風破屋……慘

(2)群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愿

37/7438/74賞析“安得…安如山”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間高樓大廈,讓普天下貧寒人們都得到呵護,個個歡樂開懷。不論風雨怎樣吹打,房屋都安穩如山。詩人推己及人,想到了百姓困苦,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濟世情懷。39/74中心:全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副狂風破屋圖,全詩先敘事寫景,后抒情議論,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體察人間冷暖濟世情懷。40/7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讓我們回顧一下,看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飽含愛國之情語句41/7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42/74作者: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為“高岑”。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同任判官武某歸京,岑參便寫下了這首詠雪送別之作。解題:“白雪歌”即“詠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一首雪中送別詩43/74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停,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擔心激烈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出色代表,他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成為邊塞詩名篇佳作。背景44/7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qiúqīnhànlánqiāngchèyuán45/7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突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雪白梨花斗艷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被子也以為薄弱。將軍硬弓都拉不開了,都護盔甲太嚴寒,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織著百丈厚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46/74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在軍中主帥所居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樂曲。

黃昏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波折,看不見您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蹄印。47/7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漫天大雪圖(前10句)大雪紛飛遍地銀妝雪天奇寒難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慘淡雪中送別圖(后8句)設宴餞別寄寓感嘆依依惜別無限惆悵描寫邊地奇異風光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詩意分析朋友之間深厚情誼,抒發無限惆悵之情。48/7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形容北風猛烈、強勁,連頑強白草都折了。這兩句突出了西北邊疆環境氣候特點:風雪來得早,來得猛烈。49/7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原來一夜大風雪造出來是個冰雪世界,但詩人卻說這不是北風而好像是春風吹了一夜,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展現出了一個春意盎然梨花滿樹春天景象,把雪雪白,鮮潤特點揭示了出來,也為這個嚴寒邊塞增加了無數春意。50/74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實寫漫天大雪造成酷冷。用邊塞將士身邊用具來襯托氣候嚴寒,把冷程度表現十分逼真,同時也寫出邊塞將士生活艱辛。51/7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視線由內景又轉到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環境,以萬里愁云引出送別氣氛。52/74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把視線從酒宴轉到轅門外:暮雪紛飛背景上,一面鮮紅旗幟凝住不動。“掣”字用十分準確,真實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也吹不動情狀。53/741、內容上寫了哪兩個方面?2、表現了怎樣環境?3、抒發了詩人怎樣情感?思索:詠雪送別天寒情暖依依惜別之情和豪邁氣概、壯烈情懷54/74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喻雪,寫出冬天雪雪白與漂亮,意境開闊壯美,富有浪漫色彩,透露出作者驚喜之情。55/74中心:描寫了西北邊地特有奇異風光,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無限惆悵之情。56/7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突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雪白梨花斗艷盛開。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被子也以為薄弱。

將軍硬弓都拉不開了,都護盔甲太嚴寒,難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縱橫交織著百丈厚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依據提醒背誦本詩57/74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在軍中主帥所居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樂曲。黃昏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道路。

山嶺迂回,道路波折,看不見您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蹄印。58/74己亥雜詩

龔自珍

59/74

龔自珍(1792—1841),號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出色思想家和詩人。官至禮部主事,辭官南歸主講于書院。詩氣勢縱橫,有《龔自珍全集》。他且開一代新詩風大詩人,作品內容豐富,含有鮮明突出社會現實內涵。在藝術表現上,縱橫恣肆,狂放不羈,表達出嶄新獨創精神,代表了清詩成熟個性面貌,被譽為古代最終一位和近代最初一位出色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地位。60/74

龔自珍是開一代新詩風大詩人,作品內容豐富,含有鮮明突出社會現實內涵。在藝術表現上,縱橫恣肆,狂放不羈,表達出嶄新獨創精神,代表清詩成熟個性面貌,被譽為古代最終一位和近代最初一位出色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地位。知人論世

《已亥雜詩》這是龔自珍在己亥年48歲時寫大型七絕組詩,共315首。本詩是第五首,一是抒發作者辭官回鄉離別京城復雜矛盾心情,二是表示自己雖已辭官,但仍決心為國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豐富思想感情。61/74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前一年,他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去官職,回歸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里。以后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這就是著名《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第五首,寫詩人離京感受。即使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依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終一份心力。背景62/74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無限。指離別京都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吟鞭:指詩人鳴鞭。同題詩有“賴是搖鞭吟好詩”句。東指:指東方故里。天涯:相對京城而言歸途。劉禹錫有“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句,這里變用此典。63/74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滿懷離愁而對夕陽西下,鳴鞭東指從此浪跡天涯。凋謝花朵并非無情無義,化作春泥培育出新鮮花。64/74前兩句詩抒情敘事,表示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一方面,是離別京城、告別摯友憂傷:其次,是逃出令人窒息桎梏與樊籠喜悅。65/74這首詩名句你是怎樣了解?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自然而然融入議論。最終兩句以形象抒情:鮮花即使凋謝,但它絕不是無情地隨風飄灑,而是立志將本身化作肥料,用來滋養新花。表示了龔自珍愛國熱忱。66/74

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化作春泥培育護養出新鮮花熟讀詩歌,初解詩意凋謝花朵依然有情有意,鳴鞭東指從此駛向天涯海角面對夕陽西下滿懷無限離愁三種心境:1、離別憂傷;2、回歸愉快;3、主動人生態度。67/74

這兩句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形象表達。作者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在形象比喻中,融入議論。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即使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