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_第1頁
第九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_第2頁
第九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_第3頁
第九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_第4頁
第九講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一、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棗強人,(《史記》講為廣川人,但歷史上德州、棗強、景州三處,郡名皆曰廣川,都號稱是董仲舒的故鄉,修建紀念館。))主要活動于景武之世。景帝時任博士(古代學官名。武帝時指專管傳授經學的官員。武帝繼位后,以對策(即賢良對策三篇,保存在《漢書》中,人稱《天人三策》)得到漢武帝的欣賞。武帝派他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乃武帝兄,“素驕,好勇”,但仲舒以禮義對之,易王說:“桓公決疑于管仲,寡人決疑于君”。其傳誦千古的名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對易王說的。以治公羊春秋出名而出任丞相的公孫弘嫉妒董仲舒,兩人不合,公孫弘建議武帝派仲舒相膠西王。膠西王也是武帝兄,比易王更驕縱恣肆,弘的私意董仲舒必獲罪膠西王。想不到膠西王素聞仲舒之賢,很能善待他。董仲舒怕日久禮疏終難免獲罪,以病辭官。回家后著書為事。董仲舒是西漢初期著名的公羊學大師,官位不高,但在政界和學界均有極大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畫像二、時代的新問題:董仲舒政治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1、新制度需要新的理論論證。秦朝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不能建立在赤裸裸的鎮壓之上,需要一套意識形態為其辯護,提供合法性和權威性。法家和黃老之學都不能完成這一使命。2、信仰失落,人的失落,人的尊嚴與地位的喪失,需要新的理論糾正這一危機。春秋以來理性的發展,人文主義盛行,上帝、天命信仰被嚴重打擊和毀壞。

先秦儒家制禮作樂,維護傳統信仰,并把它理性化而引向人文與道德教育的方向;同時為人的尊嚴與地位,從天人關系的哲學的高度,提供有力的論證。但儒家思想在孟子以后迅速遭到圍攻,郁而不彰。戰國末年,荀子的天道觀,擯棄傳統和信仰,強調人定勝天,突出了“理性”,在人性方面,否定人性善,提出“化性起偽”,人成為完全被動的受教育與被改造者。法家更是將人視為一自然物,提出用賞罰控制人,人的尊嚴和地位徹底喪失。(今天也只剩下物質獎勵。)黃老之學也是提供刑德兩手。所以,漢初存在文化道德危機。這一問題不解決,政治統治難以走上正軌。這需要恢復天下關系下人性的高貴與尊嚴。(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版序。)3、漢武帝時期內憂外患嚴重,提倡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已經不能適應漢政權面臨的挑戰。儒家思想則主張有為,能為漢武帝的有為提供理論支撐。外有匈奴對邊疆的屢次侵犯,內有分封諸侯的坐大對皇權的威脅,同時豪強地主與一般民眾的矛盾也日益尖銳。4、傳統儒家總的來講適應宗法分封親親的諸侯國家的要求,不少方面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還存在不適應的地方。如孟子講“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國人皆曰可殺,然后殺之。”“推恩足以保四海”。新制度下的君主至高無上,親親情恩已不能成為關系的基礎。法家則完全排斥親恩走向一個極端。

中央與地方、君臣民之間的關系需要新的價值規范。5、思想學術背景:戰國后期至漢代初期,諸子百家思想逐漸走向整合交匯。因為諸子時代,各家思想所確認與堅守的立場與視角往往各執一偏,仿佛各有一把開啟積年房門的鑰匙,卻沒有通用于各個房門的萬能鑰匙,不足以應付日新月異的歷史變化與瞬息萬變的社會需要。因此,一種“百川匯流”似的綜合和兼容,并在綜合和兼容中重新進行整合和解釋。籠罩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方面,有效地解釋天、地、人的所有問題。時代的需要,使思想逐漸走向于建立統一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一個從終極意義到實用技巧、從知識技術到法律制度可以涵蓋一切的意識形態。(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第317頁。)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為時人所信服的系統的回答。

具體講:以孔、孟的儒學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構架,并廣泛吸取了先秦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的思想而構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以自然神論之“天”為最高范疇、以陰陽五行為構架和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宇宙論;“變而有常”的天道觀;待教而善的人性論;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繼亂世必須“更化”的“三統”、“三道”的歷史觀;取法于天、以行仁政德治為核心的王道論,以及“獨尊儒術”的政治文化大一統論。三、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1、哲學根據:天的體系與天人合一。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在解決政治問題和倫理問題的過程中,首先都是從宇宙觀上提出根據,使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具有哲學理論的色彩。講天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立定人世間的準則,成為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理論根據。可以說,天命論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精神支柱。或者說是古代統治者的精神支柱。董仲舒的天是自然天、人格天、道德天的綜合體。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天的規律、天的要求,就是人要遵循的規律和要求。構造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要素:“何謂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之以孝悌”,人若“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地養之以衣食”,人“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養”;“人成之以禮樂”“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立元神》)。

董仲舒從《春秋》中總括出一條基本原則:“《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楚莊王》)。人應“受命應天”。董仲舒從宏觀上展開思路,通過對宇宙社會的總體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一切有關人間社會政治問題的解答都可以從中找到立論依據,從而為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建立了理論基礎。另外其人性論:性三品“圣人之性”已臻至善之境,無須教化;“斗筲(shāo)之性”溺于貪惡,不可教化;惟有“中人之性”才是教化的對象。性三品為君、圣教化民眾提供了理論根據。2、天人合一與大一統思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注:合適的道理)也。”《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元即是一,即原,即始,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同時也是人的本源,“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重政》)。其次,董仲舒提出“一”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他說,“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