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四中2022-2023學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省宜賓市四中2022-2023學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省宜賓市四中2022-2023學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四川省宜賓市四中2022-2023學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四川省宜賓市四中2022-2023學年高一5月期中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宜賓市第四中學宜賓市第四中學2023年春期高一期中考試本試卷共6頁,25小題,滿分1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I卷選擇題(4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性狀中屬于相對性狀的是()【答案】C【解析】【分析】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判斷生物的性狀是否屬于相對性狀需要扣住【詳解】A、綿羊的長毛和細毛不符合“同一性狀”一詞,不屬于相對性狀,A不符合題意;B、家鴿的長腿和毛腿不符合“同一性狀”一詞,不屬于相對性狀,B不符合題意;C、小麥的抗銹病和不抗銹病是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屬于相對性狀,C符合題意;D、水稻的早熟和玉米的晚熟不符合“同種生物"一詞,不屬于相對性狀,D不符合題意。故選C。2.人體上皮細胞每天都在新生和脫落,其產生新細胞的方式是()A.有絲分裂B.無絲分裂C.細胞凋亡D.細胞分化【答案】A【解析】【分析】]真核細胞分裂方式:1、無絲分裂:真核細胞分裂的一種方式;過程:核的裂,接著是細胞的裂(分裂過程中不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而得名。如蛙的紅細胞。2、有絲分裂:指一種真核細胞分裂產生體細胞的過程,特點是有紡錘體、染色體出現,子染色體被平均分配到子細胞。3、減數分裂:生物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分裂方式。性原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這是染色體數目減半的一種特殊分裂方式。【詳解】真核生物的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方式產生新細胞,即人體上皮細胞每天的新生和脫落是依A、綿羊的長毛和細毛BA、綿羊的長毛和細毛B.家鴿的長腿和毛腿C.小麥的抗銹病和不抗銹病D.水稻的早熟和玉米的晚熟靠有絲分裂產生新細胞靠有絲分裂產生新細胞,A正確.故選Ao3.生物學實驗中,常需要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制作花生子葉臨時切片時,滴加染液后應立即用95%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B.用辟類葉觀察葉綠體時,制作的臨時裝片要向載玻片中滴一滴生理鹽水C.用洋蔥表皮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需要用到高倍顯微鏡D.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時,解離后若未及時漂洗會導致后續無法染色【答案】D【解析】析】1、制作花生子葉臨時切片時,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2、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時,要向載玻片中滴一滴清水;3、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使用低倍鏡觀察;4、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時,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離過度。【詳解】A、用蘇丹III染液對花生子葉切片染色3?5分鐘后需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漂洗,以洗去浮色,A錯誤;B、用馨類葉觀察葉綠體時,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需要往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使其隨時保持有水狀C、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中,用低倍顯微鏡進行觀察即可,C錯誤;D、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的步驟是:解離T漂洗一染色T制片,解離后若未及時漂洗會造成解離過度,進而導致染色出現問題,D正確。故選D。4.下列哪項能說明某細胞己經發生了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其特點表現為普遍性、穩定性、不可逆性。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其結果表現為:使細胞的種類增多,功能趨于專門化。【詳解】A、所有細胞都能進行ATP的合成,未分化的細胞也具有該特征,A錯誤;B、未分化的細胞也進行基因的表達,因此不能據此判斷細胞己經分化,B錯誤;A,進行ATPA,進行ATP的合成B.進行基因的表達C.存在胰島素基因D.存在葉綠體cc、存在胰島素基因是分化的細胞和未分化的細胞共有的特征,無法做出判斷,c錯誤;D、存在葉綠體是分化細胞的特征,可據此做出判斷,即分化的細胞中細胞器的種類和數量有差異,D正。故選D。5.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B.細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高C.細胞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組織D.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答案】B【解析】【分析】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詳解】A、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都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A正確;B、細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B錯誤;C、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C正確;D、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導致細胞結構和功能專一化過程,即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D正確。故選B。6.位于染色體兩端的“端粒”結構被形象地比喻為控制細胞分裂次數的“時鐘”,它會隨著細胞分裂而變短。惡性腫瘤細胞具有一種高活性的端粒酶,它能維持癌細胞端粒的長度,使其無限制擴增。據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端粒的長度可決定細胞的壽命B.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學本質相同C.正常細胞分裂次數有限是因為缺少高活性的端粒酶D.細菌中無端粒結構【答案】B【解析】【分析】人體所有體細胞都是由受精卵有絲分裂而來的,含有相同的遺傳物質,正常人的生殖細胞中有延長染色體端粒的酶,即含有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則體細胞中也含有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但該基因不能表達,所以染色體隨著細胞分裂而變短,導致體細胞不能無限分裂。確確【【詳解】A、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細胞分裂后就縮短一截,隨著DNA復制與細胞分裂的不斷進行,端粒會逐漸縮短,待縮短至一定程度,同時細胞不能繼續分裂而逐漸走向衰老與死亡,因此,端粒的長度可決定細胞的壽命,A正確;B、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序列,端粒酶屬于酶,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或RNA,因此二者化學本質不同,B錯誤;C、正常細胞分裂次數有限是因為缺少端粒酶導致細胞分裂次數受限,C正確;D、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因此無端粒,D正確。故選B7.下列關于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細胞行為的敘述,錯誤的是()A.胎兒發育過程中既有細胞分裂和分化,又存在細胞凋亡和衰老B.細胞分化的實質是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穩定的變化C.細胞分裂、分化和凋亡都與基因有關D.細胞凋亡、細胞壞死對機體都是不利的【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物個體發育的過程中,既存在細胞分裂,又有細胞分化,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細胞編程性死亡,細胞凋亡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生長、發育、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具有積極意義。【詳解】A、人體的整個生命歷程中都有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即胎兒發育過程中既有細胞分裂和分化,又存在細胞凋亡和衰老,A正確;B、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表現為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穩定的變化,B正確;C、細胞分裂過程中有基因的復制和表達等,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凋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的一種程序性死亡,所以它們都與基因有關,C正確;D、細胞壞死和癌變都是對機體不利的,但細胞凋亡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有利于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D錯誤。故選D。8.下列有關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涉及的概念及實例,對應正確的是()A.相對性狀—豌豆花的紅色和腋生B.去雄—去除父本黃色圓粒豌豆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C.性狀分離—日高莖豌豆自交,F2中同時出現高莖和矮莖豌豆DD.雜合子—遺傳因子組成為yyRR的個體【答案】C【解析】【分析】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后代同時表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詳解】A、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故豌豆花的紅色與白色、花的位置頂生與腋生是相對性狀,A錯誤;B、去雄的對象是母本植株,故應去除母本黃色圓粒豌豆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B錯誤;C、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后代同時表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故Fi高莖豌豆自交,F2中同時出現高莖和矮莖豌豆屬于性狀分離,C正確;D、遺傳因子組成為yyRR的個體是純合子,D錯誤。故選C。9.在三對基因各自獨立遺傳的條件下,親本ddEeFF與DdEeff雜交,其子代表現型不同于親本的個體占全部后代的()A.5/8B.3/8C.1/12D.1/4【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詳解】在三對基因各自獨立遺傳的條件下,ddEeFF與DdEeff雜交,其子代表現型和雙親中ddEeFF相同的占1/2x374x1=3/8,其子代表現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占全部后代的1-3/8=5/8,A正確。故選A。10,下圖表示孟德爾揭示兩個遺傳定律時所選用的豌豆植株及其體內相關基因控制的性狀、顯隱性及其在染色體上的分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圖甲、乙所表示個體減數分裂時,可以揭示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B.圖丁個體自交后代中最多有四種基因型、兩種表現型CC.圖丙個體自交,若子代表現型比例為12:3:1,則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D.甲、乙、丙、丁都可以作為驗證基因分離定律的材料【答案】D【解析】【分析】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0【詳解】A、圖甲、乙所表示個體的細胞中均只有一對等位基因,不符合自由組合定律的條件,A錯誤;B、圖丁個體只能產生YDr、ydr,如果不發生互換,則自交后代最多有三種基因型(YYDDit、YyDdrr、yyddrr)、兩種表現型;若發生互換,則自交后代中最多有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B錯誤;C、圖丙個體自交,若子代表現型比例為12:3:1,是9:3:3:1的變式,則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錯誤;D、甲、乙、丙、丁個體的細胞中均至少含一對等位基因,都可以作為驗證基因分離定律的材料,D正。故選D。11.下列有關同源染色體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兩條染色體B.形態、結構及大小完全相同的兩條染色體C.分裂間期經過復制后形成的兩條染色單體D.減數分裂過程中能進行配對兩條染色體【答案】D【解析】【分析】同源染色體是在二倍體生物細胞中,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染色體,并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中彼此聯會,最后分開到不同的生殖細胞(即精子、卵細胞)的一對染色體,在這一對染色體中一個來自母方,另一個來自父方。【詳解】A、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染色體不一定是同源染色體,如來自父方的第2號染色體和來自母方的第3號染色體,A錯誤;B、形狀大小相同的染色體也可能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時形成的相同染色體,B錯誤;C、由一條染色體復制而成的兩條染色單體來源相同,屬于蛆妹染色體單體,分開時形成兩條相同的染色確確體,不是同源染色體,體,不是同源染色體,c錯誤;D、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發生聯會形成四分體,所以能在減數分裂中兩兩配對的兩條染色體一定是同源染色體,D正確。故選D。12.馬和驢的體細胞中分別有32對和31對染色體,騾是馬和驢雜交產生的后代,而騾卻不能繁殖后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騾是馬和驢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騾的體細胞中含有63條染色體B.馬和驢的受精卵經過正常的有絲分裂、細胞分化,發育成正常的騾子C.騾的皇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由于沒有同源染色體,無法聯會,無法形成配子D.騾的睪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細胞由于染色體來源不同而不能增殖【答案】D【解析】【分析】馬和驢的體細胞中分別有32對和31對染色體,其形成的配子中染色體數分別為32條和31。【詳解】A、馬和驢的體細胞中分別有32對和31對染色體,因此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32條和31條,形成的受精卵發育成的騾的體細胞中含有63條染色體,A正確;BD、騾子由受精卵發育而來,馬和驢的受精卵經過正常的有絲分裂、細胞分化,發育成正常的騾子,B正確,D錯誤;C、騾子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63條,騾的素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由于沒有同源染色體,無法聯會,無法形成配子,C正確。故選D。13,某果蠅的基因位置及染色體組成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AabbXDXdB.圖示中有4對同源染色體和3對等位基因C.該果蠅的一個原始生殖細胞減數分裂時產生4個生殖細胞D.該果蠅的一個原始生殖細胞,一定能產生4種配子條條【【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詳解】A、根據圖示判斷,該果蠅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型(Y染色體比X染色體更長),D和d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由此得出該果蠅的基因型為AabbXDYd,A錯誤;B、圖示中有4對同源染色體和2對等位基因,分別是A和a,D和d,B錯誤;C、該果蠅為雄性果蠅,其一個原始生殖細胞即精原細胞,減數分裂時產生4個生殖細胞(精細胞),C正確;D、該果蠅的一個原始生殖細胞即精原細胞,正常情況下,產生2種配子,D錯誤。故選C14.遺傳物質及其結構探索經歷了漫長的實驗歷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薩頓以蝗蟲為實驗材料利用假說一演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B.沃森和克里克通過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了DNA堿基互補配對原則C.赫爾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同時標記T2噬菌體,證明DNA是遺傳物質D.艾弗里的實驗表明了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答案】D【解析】【分析】1、薩頓以蝗蟲為實驗材料利用類別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2、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利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3、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獲得高質量的DNA衍射圖譜,沃森和克里克以此為依據推算出DNA呈螺旋結構;4、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5、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詳解】A、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利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而薩頓以蝗蟲為實驗材料利用類別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A錯誤;B、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獲得高質量的DNA衍射圖譜,沃森和克里克以此為依據推算出DNA呈螺旋結構,并從查哥夫處獲知A與T、G與C的量相等,發現了DNA堿基互補配對原則,B錯誤;C、赫爾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別標記T2噬菌體,證明DNA是遺傳物質,C錯誤;B.B.DNA單鏈結合蛋白能使氫鍵斷裂,DNA雙鏈打開C.酶②會延著兩條模板鏈的5,一3'移動D.補齊移除RNA引物后留下的缺口時,需要酶②參與【答案】D【解析】【分析】圖中,酶①是解旋酶,酶②是DNA聚合酶。【詳解】A、原核細胞的DNA分子為環狀,其不存在游離的磷酸基團,A錯誤;B、解旋酶使氫鍵斷裂,DNA單鏈結合蛋白與解旋后的DNA單鏈結合,使單鏈呈伸展狀態而有利于復制,B錯誤;C、子鏈的延伸方向是5,一3、故酶②(DNA聚合酶)會延著兩條模板鏈的3,一5'移動,C錯誤;D、補齊移除RNA引物后留下的缺口時,需要修復磷酸二酯鍵,需要酶②參與,D正確。故選D。1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且呈線性排列B.“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可作為薩頓假說的依據C,薩頓通過觀察蝗蟲細胞的染色體變化規律,推論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D,摩爾根通過Fi紅眼雌蠅和白眼雄蠅的測交實驗,驗證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D、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利用減法原理表明了DNA是肺炎鏈球菌的遺傳物質,D正確。故選D。15.細胞中在進行DNA復制時所用的引物不是DNA,而是RNA,DNA單鏈結合蛋白與解旋后的DNA單鏈結合,使單鏈呈伸展狀態而有利于復制。如圖是原核細胞中環狀DNA復制過程的DNA單鏈結合蛋白示意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分析】1、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脫氧核昔酸。3、基因在染色體上,且一條染色體含有多個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詳解】A、摩爾根果蠅測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但該實驗不能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且呈線性排列,A錯誤;B、“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不可作為薩頓假說的依據,因為薩頓還不知道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B錯誤;C、薩頓通過觀察蝗蟲細胞的染色體變化規律,推論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C正確;D、摩爾根通過日紅眼雌蠅和紅眼雄蠅的雜交實驗,驗證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等位基因,D錯誤。故選C。17,一個DNA分子有500個脫氧核甘酸構成,其中含100個胸腺嗜呢。該DNA經過誘變,DNA±的一個堿基C變成了5-漠尿嗜呢(BU),BU可與堿基A配對。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經過誘變之后的DNA中含有100個腺喋吟和150個鳥喋吟B.若誘變后的DNA分子經2次復制,可產生2個正常的DNAC.若誘變后的DNA分子經3次復制,共需要胞瞄呢1046個D.若誘變后的DNA分子經3次復制得到的子代DNA加熱后可得到5種單鏈片段【答案】C【解析】【分析】由題意可知,該DNA中含有500個脫氧核昔酸,其中100個胸腺嗟呢,可推出正常的DNA分子共含有100個腺喋吟和150個鳥嘿吟和150個胞I俺嚏。【詳解】A、該DNA中含有500個脫氧核昔酸,其中100個胸腺嗜隴,可推出正常的DNA分子共含有100個腺嘿吟和150個鳥I】票吟和150個胞U密呢,經過誘變,DNA±的一個堿基C變成了BU,經過誘變之后的DNA中含有149個胞嗜隴,150個鳥嚎吟,A正確;B、誘變后的DNA分子有一條是正常的,有一條C變成了5-漠尿嗟哩,經2次復制,可產生2個正常的DNA,B正確;C、若誘變后的DNA分子經3次復制,可得到8個DNA,其中4個是正常的DNA,4個是不正常的DNA,每個正常的DNA中含有150個胞I俺嚏,每個不正常的DNA中含有149個胞I俺嚏,因此8個DNA中共有胞瞄呢150x4+149x4=1196個,但最初的模板DNA中有149個胞H密嚏,因此共需要胞I照嚏的數量為1196-149=1047個,C錯誤;DD、若誘變后的DNA分子經3次復制得到的子代DNA加熱后可得到5種單鏈片段,相應位點的堿基分別是A、G、C、T、BU,D正確。故選C。18,能發出綠色熒光的水母DNA_t有一段長度為5170個堿基對的片段—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科學家通過轉基因實驗發現,轉入了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轉基因小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樣發光。下列相關敘述錯諼的是()A.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細胞內復制B.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在小鼠體內復制2次需要41360個脫氧核昔酸C.水母和小鼠的基因都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水母和小鼠的DNA中(A+C)/(G+T)的值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2、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基因中的脫氧核昔酸(堿基對)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3、目的基因能插入宿主DNA,原因是它們都是由四種脫氧核昔酸組成的雙螺旋結構,目的基因可以在宿主細胞表達產生相應的蛋白質,說明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詳解】A、將能發出綠色熒光的水母DNA轉入小鼠體內,轉基因小鼠在紫外線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樣發光,說明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細胞內復制,A正確;B、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含有5170個堿基對,在小鼠體內復制2次,需要(22-1)x5170x2=31020個脫氧核昔酸,B錯誤;C、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因此,水母和小鼠的基因都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C正確;D、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堿基兩兩相等,A=T,C=G,A+OG+T,因此,水母和小鼠的DNA中(A+C)/(G+T)的值相同,D正確。故選B。19,蝗蟲染色體數目較少(雄蝗蟲2N=23,雌蝗蟲2N=24;其中常染色體11對,22條,雌雄相同;性染色體在雄性中為一條,為XO,雌性中為兩條,為XX)。某科研小組對蝗蟲精巢切片進行顯微觀察,根據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將正常細胞分為甲、乙、丙三組,每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如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乙組細胞中可能含有染色單體B.甲組細胞可能是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或卵細胞C.丙組細胞含同源染色體,聯會可形成23個四分體D.甲組細胞中染色體數與核DNA數之比為1: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甲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11或12條,來自雄蝗蟲。乙組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2條,來自雄蝗蟲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組染色體數目46條,來自雌蝗蟲有稅分裂后期。【詳解】A、乙組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2條,為11條的倍數,為次級精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不含有染色單體,A錯誤;B、甲組細胞染色體數目是11或12,兩者加起來為23,說明甲細胞來自雄果蠅,可能是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不可能是卵細胞,B錯誤;C、丙組染色體的數目是,46條,為23的2倍,來自雌蝗蟲有絲.分裂的后期,有幺幺分裂不會聯會形成四分體,C錯誤;D、甲組細胞為次級精母細胞的前期或中期,此時染色體數與核DNA數之比為1:2,D正確。故選Do20.某種遺傳病與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用A/a表示)或X染色體上的基因(用B/b表示)發生突變有關。研究發現,在正常男性群體中,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十分之…,同時帶有兩種致病基因的胚胎致死。調查某家族該遺傳病的患病情況,得到如下系譜圖,己知L、【2和【3、L無對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且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1】6和III”的致病基因只能分別來自親本的L、IL染色體數目(條)染色體數目(條)mO37it99■患病男性?患病女性口正常男性O正常女性B.B.I,為純合子的概率為0,II'的基因型為AAXbY或AaX、YC.若IL與I,再想生二胎,則推測他們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59/80D.IL和土生一個正常兒子的概率是100%,生一個正常女兒的概率是0【答案】D【解析】【分析】據圖分析,,和12正常,而116患病,且116為女性,說明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又因為11、12和13、【4無相同的致病基因,可知117由另外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應為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據此分析作答。【詳解】A、由圖可知,L、12正常,116患病,說明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又因為II、"和13、【4無相同的致病基因,可知117由另外一對等位基因控制,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應為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病,所以1“12的基因型為AaXBXB、AaXBY,II6的致病基因aa來自親本的L、I2,1臨的致病基因XbY只能自于親本的IM(AAXBXb),119的基因型為入_乂8丫,A錯誤;B、由A可知,1【8的基因型為AAXBXb,JR為純合子的概率為0,Ilin的基因型只能為AAXbY,B錯誤;C、IR的基因型為AAXBX、產生配子1/2AXB、l/2AXb,在正常男性群體中,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為十分之一,119的基因型為9/10AAXBY,l/10AaXBY,產生配子19/40AXB^19/40AY.l/40aXB>l/40aY,(一般情況下)后代正常的概率為1/2AXBX1(所有雄配子)+l/2AXbxl9/40AXB=59/80,由于同時帶有兩種致病基因AaXbY的胚胎致死1/2x1/40=1/80,所以后代正常的概率為59/79,C錯誤;D、116基因型為aaXBxB,II7的基因型為AAXbY,生一個女兒為AaXBXb均致死,生正常女兒的概率為0,生一個為兒子AaXBY,100%正常,D正確,故選D。第II卷非選擇題(60分)21.圖甲、乙是某動物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圖丙為該動物一個細胞周期中細胞內染色體數和核(1)甲、乙細胞分別對應圖丙的段;圖丙中,AB段細胞內發生的主要變化是, (2)動物細胞與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相比,不同點是:動物細胞的(填細胞器)在圖丙的AB段倍增;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填圖丙中字母)時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現了一個,由細胞的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了新的細胞壁,最后,一個細胞分裂成為兩個子細胞。【答案】(1)①.CD.DE②.DNA復制和相關蛋白質合成 (2)①.中心體②.EF③.細胞板【解析】【分析】有絲分裂:①間期:DNA分子復制和相關蛋白質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質螺旋化形成染色體,核仁逐漸解體,核膜逐漸消失,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③中期:紡錘絲牽引著染色體運動,使其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便于觀察;④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加倍;④末期:染色體解螺旋為染色質,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現,植物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細胞板擴展形成細胞壁,動物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個細胞。【小問1詳解】甲細胞染色體著絲粒位于赤道板上,處于有絲分裂中期;乙細胞中著絲粒分裂,處于有絲分裂后期。圖丙BC、CD、DE、EF段分別對應有絲分裂前、中、后、末期,因此甲、乙細胞分別對應圖丙的CD、DE段。圖丙中,AB段為間期,發生的主要變化為DNA復制和相關蛋白質合成。【小問2詳解】動物細胞的中心體在圖丙的AB段間期倍增,在前期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末期EF段在赤道板位置出現了一個細胞板,由細胞的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22.細胞與生物一樣都會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歷程。下圖表示細胞內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動,其中A、B、C、D表示細胞的生命歷程,請據圖回答:生殖、發育、疾病、衰老(1)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實驗室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的流程是:取材一解離一一一制片,將制成的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首先找出_________(時期)的細胞,因為該時期。 (2)圖中B表示過程,該過程的實質是。 (3)李白有詩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o解釋■>B■>B■0【分析】【分析】1、衰老細胞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2、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小問1詳解】有絲分裂實驗過程中,裝片的制作流程是取材一解離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由于有絲分裂中期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便于觀察,是觀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故將制成的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首先找出中期時的細胞,再找出其他時期的細胞。【小問2詳解】據圖可知,圖中的B結果是得到了不同類型的細胞,表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小問3詳解】老年人頭發變白是由于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減少所致;端粒是位于染色體端部的DNA蛋白質復合體。【小問4詳解】細胞凋亡實質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也稱為細胞的編程性死亡,對機體是有利的;對人體來說,在A、B、C、D、E五項生命活動中,有積極意義的是A有絲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B細胞分化(使細胞種類增多)、C細胞衰老、E細胞凋亡。23.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對等位基因控制,非糯性水稻的胚乳和花粉含直鏈淀粉,遇碘變藍色,糯性水稻的胚乳和花粉含支鏈淀粉,遇碘變橙紅色。花粉經減數分裂形成,相當于雄配子。請據圖回答問細胞衰老原因的“端粒學說”中的端粒,其化學成分為<■(4)細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壞死等方式,其中細胞凋亡是指。對人體來說,在A、B、C、D、E五項生命活動中,有積極意義的是。【答案】(1)①.漂洗②.染色③.分裂中期④.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便于觀察(2)①.細胞分化㈱分化②.基因的選擇性表達(3)①.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減少②.DNA-蛋白質(復合體)(4)①.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②.A、B、C、E【解析】達達PP非糟性X糯性Fi非糯性糅性I?F2非精性祐性X (1)該對性狀中,顯性性狀是。(2)若取Fi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呈藍色花粉和呈橙紅色花粉的比例約為,該實驗結果驗證了定律。 (3)請寫出親本(P)的基因型(用A、a表示):。(4)純種非糯性水稻與糯性水稻雜交,子一代植株抽穗時,套上紙袋,讓其自花傳粉,所結籽粒中,非糯性和糯性的比例應為,若子二代非糯性水稻有120株,從理論上推斷,非糯性水稻中不能穩定遺傳的植株約株。【答案】(1)非糯性(2)①.1:1②.基因分離 【解析】【分析】非糯性水稻自交,產生糯性和非糯性兩種后代,說明非糯性是顯性性狀,糯性是隱性性狀,雜合子在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獨立地遺傳給后代。【小問1詳解】由題圖知,非糯性水稻自交,產生糯性和非糯性兩種后代,說明非糯性是顯性性狀,糯性是隱性性狀。【小問2詳解】雜合日在產生配子時控制糯性的基因和控制非糯性的基因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了2種類型的配子,比例是1:1,非糯性花粉遇碘變藍色,糯性花粉遇碘變橙紅色,如果Fi的非糯性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呈藍色花粉和呈橙紅色花粉的比例約為1:1,證明該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驗證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小問3詳解】由題圖知,非糯性水稻自交,產生糯性和非糯性兩種后代,說明非糯性是顯性性狀,糯性是隱性性狀,親本(P)的基因型(用A、a表示):非糯性Aa,糯性aa。【小問4詳解】純種非糯性水稻AA與糯性水稻aa雜交,子一代植株Aa抽梗時,套上紙袋,讓其自花傳粉,所結籽粒中,非糯性和糯性的比例應為3:1,子二代中非糯性水稻中不能穩定遺傳的占2/3,若子二代糯性水稻有120株,從理論上推斷,非糯性水稻中不能穩定遺傳的植株約2/3x120=80株。③相同條件下培養?段時間后,③相同條件下培養?段時間后,觀察比較各組小白鼠的發病情況。(2)結果預測及結論:①A、C組發病,B、D組(填"發病”或“未發病”),說明D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②A、D組未發病,B、C組發病,說明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3)從實驗組A、B兩組可以看出該實驗控制自變量時采用的是(填“加法”或“減法”)原。【答案】(1)①.DNA酶②.等滲生理鹽水 (2)①.未發病②.RNA (3)減法解析】【分析】|、科學探究的-?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探究實驗遵循的一般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對照原則;2、酶的催化特性具有專一性,即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3、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在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4、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小問1詳解】根據酶的專一性,即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DNA酶可以催化DNA水解,最終產物中沒有DNA:RNA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最終產物中沒有RNA,因此表中B處加入的是DNA酶。探究實驗要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因此還需要設置對照組,即D出應該注射的是等滲生理鹽。24,某研究小組在南極冰層中發現一種全新的病毒,為探究該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做了如下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材料用具:該病毒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小白鼠及等滲生理鹽水、注射器等。 (1)實驗步驟:①取健康且生長狀況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隨機均分成四組,編號分別為A、B、C、Do②將配制溶液分別注射入小白鼠體內,請完善下表:組別ABCD注射溶液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注射溶液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該病毒核酸提取物和該病毒核酸提取物p理水【小問2詳解】【小問2詳解】結果預測及結論:①若D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則B組DNA被水解,而A、C組DNA完好,因此A、C組小鼠發病,D組小鼠未發病;②若RNA是該病毒的遺傳物質,則A組RNA被水解,而B、C組RNA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