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BuildingsDB37/T5246-2023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
第5號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裝配式城市橋梁技術標準
》《裝配式建筑預制混凝土構件制
5020-2014
標準名稱標準編號主編單位《建筑消能減震與隔震技術規DB37/T
山東建筑大學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有《城市道路智慧多功能桿建設DB37/T
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臭氣處理DB37/T
《城市園林綠化精細化養護管DB37/T
《中小型橋梁承載力快速評定DB37/T
DB37/T
《裝配式建筑預制混凝土構件DB37/T
《建設工程優質結構評價標準DB37/T
《建設工程優質結構評價標準DB37/T
《建設工程優質結構評價標準DB37/T
《建設工程優質結構評價標準DB37/T
《房屋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技術DB37/T
根據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印發《2018
年第二批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魯建標字〔2018〕17
號)要求,標準
主要起草人:張
........................................................................
.....................................................................
2.1
....................................................................... 2.2
...................................................................
.......................................................................
............................................................... 4.1
................................................................... 4.2
.....................................................
4.3
.....................................................
4.4
.............................................................. 104.5
...................................................... 12
....................................................
135.1
.................................................................. 135.2
.......................................................... 135.3
....................................................
135.4
............................................
145.5
............................................
145.6
....................................................
145.7
............................................................
15
.................................................................. 176.1
.................................................................. 176.2
....................................................
186.3
........................................................
206.4
.............................................................. 216.5
............................................................
226.6
.................................................. 266.7
.................................................................. 27
....................................................
297.1
.................................................................. 297.2
.......................................................... 307.3
.............................................................. 327.4
................................................................
337.5
.............................................. 337.6
...................................................... 347.7
........................................................
36
37
39
.................................................................. 40
....................................................................
41
General
and
Symbols
of
Structures.................................................................................................
Requirements
Action
and
Structures
and
of
of
Dissipation
Parts 10
Connecting
and
of
Dissipation
Parts 12
and
Maintenance
of
13
Requirements
13
SiteAcceptance
of
Dissipation
Parts......................................................................................... 13
of
Dissipation
Parts 13
and
Correction
of
Dissipation
Parts............................................ 14
and
Connection
of
Dissipation
Parts 14
andAcceptance
of
Quality.................................................................. 14
of
Dissipation
Parts............................................................................................. 15
of
Structures
13
Requirements
18
Action
and
Structures 18
of
Bearing............................................................................ 20
of
21
of
the
22
of
Sub-structure
Below
the
................................................................................ 26
Structures 27
and
Maintenance
of
29
Requirements...................................................................................................................... 29
SiteAcceptance
of
Parts 30
of
Bearing............................................................................................... 32
of
Damping
33
of
Structure
and
Joint....................................................... 33Acceptance
of
Quality
of
34
Indication
and
of
Structures..................................................................... 36
of
37
of
Connecting
of
39
of
........................................................................................... 40
of
411
總 則1.0.1
1.0.2
1.0.3
2
術語和符號2.1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brace
10
part12
13
14
additional
15
of
16
of
17
of
18
of
19
20
21
22
below
23
bearing24
25
26
stopper27
28
29
base
shear
2.2
主要符號Fsy
T
pyD
j
F
G''K
t
c
j
uu
??T?j??u
u
u
?
基本規定
筑抗震鑒定標準》GB
4
消能減震結構設計4.1
能化設計。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和《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4.2
25%計算。
執行。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按表
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按現行國家標準《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范》GB
4.2.4
Wen
》GB
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10
消能部件中消能器和支撐根據連接形式不同,可采用串聯模型或并聯模型,將消能器剛度和支撐的剛度進行等效,在計算中消能部件采用等剛度的連接桿代替,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可采用等剛度的桿單元代替,并根據消能器的力學特性于該桿單元上設置塑性鉸,以模擬位移相關型消能器的
主體結構阻尼比應取結構彈塑性狀態時的阻尼比,其中消能器附加給主體結構的阻尼比應由
蓋平面內無限剛性要求不滿足時,應考慮樓(屋)蓋平面內的彈性變形,并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力12
消能減震結構分析模型應正確地反映不同荷載工況的傳遞途徑、在不同地震動水準下主體結13
地震作用下消能減震結構的內力和變形分析,宜采用不少于兩個不同軟件進行對比分析,計14
多遇地震作用下,新建消能減震結構構件的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和截面抗震驗算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
執行。既有建筑物結構構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范》GB
準》GB
15
消能減震結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不應大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
16
消能減震結構中消能子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
S
S
S
(4.2.16-1)(4.2.16-2)
1.0R
17
消能減震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不應大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的限值要求。18
4.2.16
消能子結構中的梁、柱和墻截面設計應考慮消能器在極限位移或極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
消能部件采用高強度螺栓或焊接連接時,消能子結構節點部位組合彎矩設計值應考慮消能部
消能子結構的節點和構件應進行消能器極限位移或極限速度下消能器引起的阻尼力作用下的
當消能器的軸心與結構構件的軸線有偏差時,結構構件應考慮附加彎矩或因偏心而引起的平19
當柱在兩個垂直相交的平面內都布置消能器,且分別按不同水平方向進行結構地震作用分析20
4.
滿足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
10
1.5
4.4
2
/
3
消能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m
m
t
t
m
);um
10
6
CD
T1
支撐構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剛度(kN
/m);Dm
/s)
s
)。
位移相關型消能部件和非線性速度相關型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剛度可采用等效線性化
W
/
4
W
dWc
j
m);Ws
m
s i
Fui
s i
F
kN
);
m
jc
j
2
1
j2j2j
T1
s
);
/(ms)
uj
m
kN
11
4.4.4
4.4.4
W
A
m)。
4.5
99
和《鋼結構設計標準》GB
JGJ
297
20
支撐長細比、寬厚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
99
125
消能部件的施工、驗收和維護5.1
5.1.1
作為建筑工程主體結構分部工程的一個子分部工程進行施工和質量驗收。主體結構中包含消能部件工程和隔震工程時,消能部件工程和隔震工程可作為主體結構分部工程的一個子分部工程進行施工5.1.2
5.1.3
5.1.4
防銹漆等制作安裝與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2
5.2.1
5.2.2
5.2.3
合格報告;消能器類型、規格、尺寸偏差和性能參數,應符合設計文件和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97
對黏滯流體消能器,第三方抽樣檢驗數量為同一工程同一類型同一規格數量的
20%,但不少
30圈后,消能器的主要設計指標誤差和衰減量不應超過
15%;對于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在消能器設計
30
5.2.4
5.2.5
5.3
5.3.1
定,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
和《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
5.3.2
13
5.3.3
5.3.4
5.4
5.4.1
量標準》GB
和現行行業標準《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5.4.2
5.4.3
5.5
5.5.1
GB
和現行行業標準《鋼結構高強度螺栓連接技術規程》JGJ
82
5.5.2
5.5.3
5.6
5.6.1
14《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按節點數隨機抽檢
點;方法《鋼
符合設計文件及《鋼結構工程施工
5.6.2
消能部件子分部工程有關安全及功能的見證取樣檢測項目和檢驗項目應按表
的規定執
5.6.2
5.6.3
5.6.2
5.6.3
5.6.3
5.7.1
5.7.2
進行定期檢查。金屬消能器、屈曲約束支撐和摩擦消能器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不進行定期檢查;
10
5.7.3
5.7.3
消能器被涂裝的金屬表面外露、銹蝕或損傷,防腐或防火涂裝層出現裂紋、起皮、5.7.4
5.7.4
5.7.4
5.7.4
5.7.5
166
隔震結構設計6.1
I、II、III
1.4
裝置以及必要的消能裝置和限位裝置組成結構的隔震層。隔震裝置應進行豎向承載力驗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驗算。隔震建筑應具有足夠的抗傾覆能力,高層建筑尚應進行罕遇地震下整體傾覆
隔震體系的計算簡圖,應增加由隔震支座及其頂部梁板組成的質點;對變形特征為剪切型的結構可采用剪切模型(圖
6.1.5);當隔震層以上結構的質心與隔震層剛度中心不重合時,應計入
6.1.5
隔震結構應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
17
對于房屋高度大于
60m
的隔震建筑,不規則的建筑,或隔震層隔震支座、阻尼裝置及其他裝
5km
6.2
一般情況下,應在建筑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抗震設防烈度
0.3
的結構,應進行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6.2.3
當隔震結構阻尼比為
0.05
時,地震影響系數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特征周期和隔震結構自
6.2.3)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場地特征周期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6.2.3
??
6.2.3
6.2.3
6.2.4
采用底部剪力法時,隔震層隔震橡膠支座水平剪切位移可按下述取值:設防地震作用時可取
6.2.5
0.05
?
0.9
0.05-ζ0.3+6ζ?ζ
?=1+
0.05-ζ0.08+3ζ?
0.55
?/?
?
12esi
2
2
?i
、
對邊支座,其扭轉影響系數不宜小于
1.15;當隔震層和上部結構采取有效的抗扭措施后或扭
70%,扭轉影響系數可取
6.2.7-1
19
22x
(0.85y222y
(0.85x2
?
?
?ζ ?ζ
對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的建筑或標準設防類的不規則隔震建筑,隔震體系的計算模型宜
設防地震作用下,隔震房屋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荷載-位移關系特性可采用線彈性力學模型;罕遇地震下或極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彈塑性模型。隔震層采用隔震產品試驗提供的滯回模型,
隔震支座單元應能夠合理模擬隔震支座非線性特性,計算分析時,應按實際荷載工況順序合
對于特殊設防類與高度大于
60m
的重點設防類隔震建筑,宜有不少于兩種程序的地震作用計6.3
50
20688.3
隔震支座在表
0.55
倍二者的較大值;
5%;
6.3.2
6.3.2
20
的橡膠支座,標準設防類建筑的壓應力限值為
部分:建筑隔震彈性滑板支座》GB/T
20688.5
209
?
?? ζeq Kjζj/K eq
?ζj
??6.4
隔震層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裝置和抗風裝置組成。阻尼裝置和抗風裝置可與隔震支座合為一
橡膠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與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中豎向受力構件的平面位置相對應。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標高位置上,必要時也可布置在不同的標高位置上,應保證不同標高的隔震
橡膠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豎向壓應力不應超過表
的規定。
6.4.2
6.4.2
注:豎向壓應力設計值應按恒荷載和活荷載的組合計算;其中,樓面活荷載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工程結構通用規范》
的規定
橡膠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拉應力不應大于
1MPa,同一地震波時程作用下出現拉應力的支座數量不宜超過支座總數的
30%。橡膠隔震支座和彈性滑板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
6.4.3-1
6.4.3-2
6.4.3-1
6.4.3-2
6.4.3-2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應根據隔震層在罕遇烈度地震及極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震支座???
?
3.0
4.0
0.75
λα(ζG/K ??
5km
)—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響系數,可根據隔震層參數,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V
6.5
22
γSGEγEh
SEhkγEv
SEvkR/γRE
RγRE
SGEγ重力荷載代表值的分項系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SEhkγEh
平地震作用分系數,應合現行國家標《建筑與政工程抗震通規范》GB
SEvk
γEv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SGESEhk+0.4SEvk SGE+0.4SEhkSEvk
)的規定,正截面承載力應符合式(6.5.2-4)SGESEhk+0.4SEvk
層頂部各縱、橫梁均可按承受均布荷載的單跨簡支梁或多跨連續梁計算。均布荷載可按現行國家標
0.8
0.8
當采用單梁托換時,梁寬宜大于柱寬,梁內縱筋不應截斷(見圖
6.5.4-1
C
j
23
VkN
V
ni1
ui
k
1.2;
0.
5~1.0
Vui
ft0
sfyv
svs
h0
s
HRB335,HRB400
sv
yv
根據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u
i
c
c0
24
p
25
u
i
c
c0
式中:
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
C50
時,取β=1.0;當混凝土強度
C80
時,取β
c
6.5.5
既有建筑物隔震加固時,墻體的托換可采用墻下混凝土單梁或夾墻式雙梁的托換方式,見圖。夾墻式托換梁與墻體的結合面的高度可按式
確定,托換梁可與被托換的墻體一起,按j
j
MU10
對框架、抗震墻和框架-抗震墻結構應進行設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層間位移驗算;砌
6.5.8-1
6.5.8-2
極罕遇地震作用下殊設防類震建筑上部結構的間彈塑性位移角限應符合表6.5.8-3
p
底部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
p
底部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
p
6.5.8-2
6.5.8-2
6.5.8-3
足隔震后設防地震下的抗震承載力要求,層間位移角限值應符合表
6.6.2-1
的規定;并按罕遇地震進行抗剪承載力驗算。下部結構在罕遇地震下的層間位移角限值應滿足表
6.6.2-2
要求;特殊設防類建筑尚應進行極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變形驗算,下部結構在極罕遇地震下的層間位移角限值應滿足
6.6.2-3
6.6.2-1
6.6.2-1
6.6.2-2
6.6.2-3
6.7
1.2
隔震層以上結構的抗震措施,當底部剪力比大于
0.50
時,應按本地區設防烈度采用相應的抗
GB
0.5
豎向地震作用有關的抗震構造措施不應降低。此時,對砌體結構,可按本規程第
條采取抗震
160mm。隔震層頂部梁、板的剛度和承載力,宜大于一般樓蓋梁板的剛度與承載力。
隔震支座與上部結構、下部結構之間的連接件,應能傳遞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
外露的預埋件應有可靠的防銹措施。預埋件的錨固鋼筋應與鋼板牢固連接,錨固鋼筋的錨固
20
0.50
總高和高寬比限值,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計規范》GB
多層砌體房屋的隔震層位于地下室頂部時,隔震支座不宜直接放置在砌體墻上,并應驗算砌
隔震層頂部縱、橫梁的構造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及圈梁的截面和配筋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
0.50
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的規定;7
度~9
度,底
0.50
6.7.7-1
的規定;
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
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的規定;7
度~9
度,當底部剪力
0.50
6.7.7-2
27
外墻轉角,樓梯間四角,樓梯段上下端對應的
外墻轉角,灌
個孔,內外墻
外墻轉角,樓梯間四角,樓梯段上下端對應的墻體處;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山墻與內縱墻交接外墻轉角,樓梯間四角,樓梯段上下端對應的
外墻轉角,灌
個孔,內外墻
外墻轉角,樓梯間四角,樓梯段上下端對應的墻體處;各內外墻(軸線)與外墻交接處;內縱墻
外墻轉角,灌
個孔,內外墻接處,灌實
個孔,內墻交接處,灌實
隔開間橫墻(軸線)與外墻交接處,山墻與內縱墻交接處;
程抗震通用規范》GB
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的相應規定采用;7
度~9
度,底部
0.50
6.7.7-1
6.7.7-1
6.7.7-2 7
隔震裝置的施工、驗收和維護7.1
含消能部件工程和隔震工程時,消能部件工程和隔震工程可作為主體結構分部工程的一個子分部工
一般項目的質量經抽樣檢驗應合格;當采用計數檢驗時,除本規程另有規定外,對用于合格
10
29
12
經有資質的檢測單位檢測鑒定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但經原設計單位核算認可能滿足結構安全
經返修或加固處理的分項、子分部工程,對改變外形尺寸尚能安全使用要求時,可按處理技
7.2
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GB/T
20688.3
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GB/T
20688.3
要求
0.02Hz;
水平極限變形能力: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隔震橡膠支座》JG/T
118
7.2.4
±0.75±0.80±0.90±1.10
50~80±1.25
支座尺寸偏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橡膠支座第
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GB/T
20688.3
檢驗方法:支座平面尺寸采用鋼尺測量。對圓形支座,應在
個不同位置測量其直徑值;對矩形支座,應在每邊的
個不同位置測量邊長值。支座高度采用鋼尺測量。對圓形支座,應在圓周上
7.2.6-1
7.2.6-2
7.2.6-3
7.2.6-1
7.2.6-2
7.2.6-3
7.2.6-4
7.2.6-5
10%。
厚度應至少測量
次,測點應垂直交叉。外形尺寸和厚度取實測值的平均值。地腳螺栓外形尺寸和31
10%。檢驗方法:將連接板自由放在平臺上,除連接板本身的重量外不施加任何壓力,測量連接板下
2000mm
2000mm
700
3077的有關規定,并應具有出廠質量證明書;牌號不清或對材質有疑問時應予復檢,符合標準后方可使
10%。
阻尼器應進行見證檢驗,并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
中的相關要求,對最大阻尼力、阻尼系數、阻尼指數、滯回曲線及耐久性能進行檢驗,檢測后合格的阻尼器方
個。10
7.2.11
20%,且不少于
12
阻尼器的高強度螺栓連接應進行專項檢驗,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結構高強度螺栓連接
82
80%。7.3
承臺、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應進行測量定位,綁扎支墩(柱)的鋼筋及周邊鋼筋,應預留預
下支墩(柱)上的連接板在安裝過程中,應對其軸線、標高和水平度進行精確的測量定位,
澆筑下支墩(柱)混凝土時,應減少對預埋件的影響;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對支座中心的
上支墩(柱)連接件在安裝過程中,應對其軸線、標高和水平度進行精確地測量定位。32
支座下支墩(柱)的混凝土宜分兩次澆筑,澆筑時應有排氣措施。第一次宜澆筑至支座下連接板以下,第二次澆筑前應復核支座下連接板的平面位置、標高和水平度。二次澆筑的混凝土宜采用高流動性且收縮小的混凝土、微膨脹或無收縮高強砂漿,其強度等級宜比原設計強度等級提高一
混凝土澆筑前,應對螺栓孔采取臨時封閉措施,不應灌入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及時
混凝土初凝前,應校核下連接板的平面位置、標高和水平度,發現問題應立即采取處理措施
支座安裝前應將下連接板表面清潔干凈,復核下連接板的平面位置、標高和水平度,并應保
支座上部相鄰結構的模板和混凝土工程施工時,應對隔震層采取臨時固定措施,不應發生水
100m
7.4
阻尼器安裝接頭的焊接連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焊接規范》GB
的有關規定,
7.5
33
7.5.4
7.5.5
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
1.2
倍,且不應小于
300mm。對兩相鄰隔震結構,其豎向隔震縫
7.6
焊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檢測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
7.5
10
34
支座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應符合表
7.6.11
的規定。
12
13
14
當支座表面出現破損、銹蝕,不影響使用功能時,應及時修復;影響使用功能時,應及時更15
16
17
阻尼器安裝連接部位的高強度螺栓的終擰扭矩和梅花頭檢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的有關規定。
5%,且不少于
18
阻尼器連接件與混凝土構件連接的錨栓、墊板安裝應滿足設計要求及現行國家標準《鋼
20%,且不少于
19
50%,且不少于
20
50%,且不少于
21
阻尼器采用銷栓或球鉸連接時,其間隙應滿足設計文件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間隙不得大
50%,且不少于
22
當阻尼器表面出現破損、銹蝕,不影響使用功能時,應及時修復;影響使用功能時,應及時3523
24
25
7.7
門廳入口處應標明隔震建筑,并應簡單闡述隔震原理、房屋使用者注意事項,同時給出主要
建筑物周圍的豎向隔震縫(隔震溝)處應標明地震時此處為建筑物的移動空間,并應在其范
檢查。檢查項目可包括支座、阻尼器、隔震縫、柔性連接;檢查方法應按本規程第
7.6
節相關規定
10
36名稱名稱人量位及規最小實際抽檢數量年
月
日年
月
日名稱程名稱數量量人負責人序號稱量部位區段年
月
日
37附錄
A
隔震工程質量驗收記錄
名稱子工程名稱數量人責人人序號名稱量裝資料結論:人:年
月
日:人:年
月
日:人:年
月
日:年
月
日人:年
月
日年
月
日
序號名稱備注支座外觀偏差差外觀年
月
日年
月
日附錄
B
材料進場檢驗記錄
本規程用詞說明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標準中指明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40引用標準名錄
10
《工程測量標準》
12
13
14
15
20688.316
20688.517
228.118
70019
20
21
22
23
3324
8025
8226
9927
14528
29729
36030
20941DB37/T
目 次
44
44
444.1
444.2
454.3
464.4
474.5
48
485.1
485.2
495.3
495.4
515.5
535.6
535.7
53
546.1
546.2
546.3
556.4
556.5
566.6
586.7
58
597.1
597.2
597.4
647.5
647.6
647.7
651
總 則3.0.1
744
3
基
本
規
定
30
30
40
40
50
50
4
消能減震結構設計4.1
4.1.1
震設計規范》GB
當框架結構采用屈曲約束支撐進行消能減震時,若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4.1.2
20%-40%,減震效果不明顯,抗震構造措施按設
44
延性”的思路,可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
M.1.1-3
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4.2
4.2.1
器消耗部分地震能量來減小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反應,對于不同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由該方向的主體結構抗側力構件和消能器共同承擔。為此,消能減震結構地震作用計算的基本要求還是應滿
4.2.2
1
d當結構處于彈性狀態時,1為一定值(混凝土結構為
0.05、鋼結構為
0.02/0.03);當主體結構進入塑性狀態后,部分結構構件發生塑性變形,阻尼比相對于彈性狀態有所提高,
應重新計算,并考慮結構構件塑性變形的影響。消能部件附加給主體結構的有效阻尼比的計算是消能減震結構體系
能器附加剛度大小與消能器的相對位移有關。速度相關型消能器中的黏滯消能器不提供附加剛度,黏彈性消能器提供附加剛度。在計算結構地震反應和振動周期時應考慮附加剛度的影響,消能器為
2004
0.75、0.88
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整系數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0.85
安全地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計算分析,一般情況下宜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或彈塑性時程分析方法。但當主體結構構件基本處于彈性工作階段時,可采取彈性分析方法,如用基于等價線性化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作簡化估算。消能器的等效線性剛度取割線剛度,等效阻尼按能量相等原理等效為線性阻且消能器的布置較為均勻,當主體結構構件基本處于彈性工作階段時,振型分解反應譜法仍是基本
45
型的嵌固端、主要振動周期、振型和總地震作用應一致。在彈塑性階段,結構及構件抵抗地震作用10
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種靜力的分析方法,在分析過程中無法直接體現出消能器的滯回耗能減震作用。因此需要對消能器的剛度和阻尼進行等效,并布置在結構中進行分析。消能器附加給
4.4
14
既有建筑物中
類、B
類建筑結構地震作用效應調整系數,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等參數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
不同。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范》GB
和《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
16
消能減震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時消能部件不喪失功能,需要保證消能子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時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為此,消能子結構抗震驗算應考慮罕遇地震作用效應。通過對消能子結構進行專門的設計,在結構可能承受罕遇地震作用時,消能子結構具有抵抗破壞的承載能力。罕遇地
1.0。
0.88
但又要體現出消能減震技術提高結構抗震能力的優勢,消能減震結構的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比不設置
為了確保消能減震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發生倒塌,消能減震結構需要保證在主體結構達到極限承載力前,消能部件不能產生失穩或節點板破壞;為了保證消能部件的安全,其連接節點和4.3
4.3.1
能器使用年限。為了保證消能減震結構在使用年限內的安全性,消能器必須和建筑具有相同的使用年限,不滿足建筑設計使用年限要求時,則在消能器達到其使用年限之前應進行重新檢測,確定消4.3.3
術規程》JGJ
消能器的選擇包括消能器類型和規格的選擇。在概念設計階段,消能器類型的選擇應綜合考慮結構類型、周圍環境、設防目標、消能器耗能機理、價格及安裝、施工、維修費用等因素,可從以下消能器力學性能角度、周圍環境影響的角度、經濟性角度考慮三個方面綜合考慮選擇消能器。具
297。4.3.4
型的各種假定和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根據規定的地震作用進行結構抗震驗算,不論計算理論和工具如何先進、計算如何嚴格,實際地震作用時結構的地震反應與計算結果仍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使消能減震結構實現大震不倒的設防目標,需保證大震作用下消能器不致喪失功能而產生破壞(如超過本地區結構抗震設防要求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為此,消能器的極限位移不應小于罕
1.2
倍。如果采用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規定的結構在彈塑性變形限值為標準時,消能器的極限位移不應小于結構彈塑性變形限值反算出消46國內外眾多學者對黏彈性消能器和黏滯消能器進行了試驗研究,得出了影響其耗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溫度、頻率和應變幅值。而影響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如金屬消能器、摩擦消能器等的耐久性因影響主要包括腐蝕、磨耗及鋼材在高溫下的軟化和低溫下的脆性斷裂等。摩擦消能器中的金屬摩擦材料雖強度高,不易破裂,但經過多次反復滑動后摩擦系數下降快,膠合趨勢增大。為此,消能器的耗能性能很大程度上受溫度、徐變、腐蝕、紫外線照射等因素的影響,要求在設計及使用消能器對于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隨著循環圈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出現低周疲勞失效的問題,為此,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應保證在彈性范圍內具有足夠的抵抗設計風荷載消能器一般由消能元件或構件和非消能構件組成,如金屬消能器由連接板和消能板組成;黏滯消能器由消能黏滯材料和非消能的缸體、活塞、密封圈等組成。為避免因材料缺陷、安裝偏差、超強地震作用的突增等因素引起的非消能構件失效而導致消能器無法正常工作的情形,消能器中非消能構件必須具有足夠的安全儲備,為此,在消能器設計時,非消能元件或構件承載能力應大于消能
1.5
4.3.5
于實際工程中的消能器產品進行抽檢,產品的抽樣應在監理監督下抽取,檢測應由具有檢測資質的第三方完成,以驗證應用于實際工程中消能器檢測出的性能參數與設計文件中的參數是否吻合,確消能器的型式檢驗應根據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
由于消能器的性能試驗僅能反應消能器的性能,并不能充分體現出消能器在結構中的真實性能和耗能減震效果。即使是同類型的消能器,不同生產廠家消能器制作工藝的不同,其性能也會有所差異。為此,要求生產廠家對每類消能器至少應進行一次消能器布置于二層及以上的整體結構或子
4.3.6
消能器在使用過程中如遇變形縫被外物堵塞或消能器本身出現性能問題將會影響消能器對結構地震反應的控制效果,為避免該現象發生,設計文件中應注明可由生產廠家在消能器正常使用期間和地震發生后對消能器進行回訪檢查,以確保消能器正常使用;或設計文件中注明由業主在消能4.4
4.4.1
消能器的布置以使結構平面兩個主軸方向動力特性相近,或豎向剛度均勻為原則;對于規則結構,平面上可在兩個主軸方向上分別采用對稱布置,并且使結構豎向剛度均勻。當結構平面兩個主軸動力特性相差較大時,可根據需要分別在兩個主軸方向布置,也可以只在較弱的一個主軸方向布消能部件宜設置在結構相對變形或速度較大的部位,其數量和分布應通過綜合分析合理確定,47構出現薄弱構件或薄弱層。消能部件布置后應盡量縮小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的差異,減少結構的扭轉。為此,美國
規范要求設置消能器應逐層每一方向至少兩個,以免產生扭轉效應。當然,實際設計中也可以按結構本身的設計需要做出適合的調整。設計人員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結構側向剛度沿豎向宜均勻變化、避免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對于豎向規則的結構,4.4.5
設一個阻尼比,將消能部件布置于結構中,并調整消能器的數量和位置,再對消能減震結構進行計算,反算出消能器在相應的阻尼比情況下的位移,通過消能器的恢復力模型和相應的公式求解消能減震結構的附加阻尼比,并反復迭代,使計算出的附加阻尼比與預先假設的阻尼比接近時,則計算
297。4.5
4.5.2
4.5.3
因受壓斜桿屈曲或受拉斜桿屈服,引起較大的側向變形,使柱發生屈曲甚至造成倒塌,故不宜采用
采取防止繞對稱軸屈曲的構造措施。板件局部失穩、影響支撐斜桿的承載力和消能能力,其寬厚比4.5.4
本條內容同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
有關條文。連接板(或連接件)和結構構件間的連接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或焊接,當采用螺栓連接時,應保證相連節點在罕遇地震下不發生滑移;當消能器的阻尼力較大時,宜采用剛接;與消能器相連的支撐應保證在消能器最大輸出阻尼力作用下處于彈性狀態,不發生平面內、外整體失穩,同時與主體相連的預埋件、節點板等也應處于彈性狀態,不得發生滑移、拔出和局部失穩等破壞。與支撐相連接的節點承載力應大于支撐4.5.6
能器支撐的剛度應根據計算確定。節點板在支撐力(考慮附加彎矩)作用下,除具有足夠的承載力當使用無剛度黏滯消能器,且采用人字形支撐時,可同時考慮與橡膠支座的合理組合,通過橡膠支座或其他提供平面剛度裝置給支撐提供一定的平面外剛度,以保持支撐平面外的穩定。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和復合型消能器都能提供兩個方面的水平剛度,可利用消能器自身的性能使其滿足支撐4.5.8
5
消能部件的施工、驗收和維護5.1
5.1.1
結合消能減震結構的特點,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
的有關規定,將消能部件作為上部主體結構分部工程的一個子分部工程進行施工質量管理和竣工驗48消能部件工程主要是鋼部件的制作安裝施工,采用消能減震技術的結構材料類型除鋼結構外,還有混凝土結構和竹木結構等,消能器是一種專門技術部件,具有多種類型和不同的構造特點,其設計呈多樣化,安裝工種和工序較多,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復雜,同時,消能部件又是涉及安全的重要部件。因此,在消能部件的施工質量管理和竣工驗收中,若將其視為幾個分項工程并分別歸結到主體結構的相應分項工程驗收批中,是難以適應質量驗收要求的。故本規程提出在主體結構分部工程中,不論上部主體結構為鋼結構、混凝土結構還是其他結構,均將消能部件作為主體結構分部消能部件子分部工程,根據結構材料和施工方法可分為:現澆混凝土結構、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消能部件子分部工程的分項工程可按消能器產品類別、消能器施工工藝進行劃分,檢驗批可按5.1.2
5.1.3
消能部件子分部工程可按不同施工階段劃分相應的分項工程,其中,消能部件原材料和成品的進場驗收,是指進入消能部件各分項工程實施現場的主要原材料、標準件、成品件或其他特殊定制消能部件中附加鋼構件的制作,可劃分為鋼零件及鋼組件的加工、鋼構件組裝、組裝的焊接連消能部件的安裝和維護,可劃分為消能部件安裝、安裝和焊接連接、緊固件連接、消能部件防腐防火涂裝等四個分項工程。其中,安裝分項工程的內容包括制定安裝次序、吊裝就位、測量校正定位及臨時固定等工序,涂裝分項工程的內容包括安裝連接后普通防腐涂料局部補充涂裝、防火涂檢驗批次是分項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和驗收的基本單元,可根據與施工方式一致且便于質量控制的原則劃分。消能部件分項工程的檢驗批,可按主體結構檢驗批的劃分方法確定,例如可按樓層或5.1.4
因此,對消能部件的制作尺寸及其他加工質量應嚴格要求。在消能部件制作過程中或進場前,應對其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尺寸偏差或其他質量問題應在加工過程中進行修理,不宜在消能部件到現場5.2
5.2.25.2.5
橡膠及其他黏滯材料和黏彈性材料,還有摩擦材料、礦質材料、涂料等消能材料,為此,產品在進場時各類材料應具有質量合格證。進場時還應提供制作偏差等,這些材料的品種、規格和性能指標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5.3
5.3.1
研制、開發和推廣應用。消能減震結構施工安裝前,應確定結構的各類普通構件和消能部件的總體49及局部施工安裝順序,這對施工安裝質量有重要影響,應遵循本條規定的要求,以確保施工安裝質5.3.3
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
99的規定綜合制定的。采用本條的安裝順序,便于構件
在每層柱所在的高度范圍內,應先安裝平面內的中部柱,再沿本層柱高從下向上分別進行消能部件、樓層梁吊裝連接;然后從中部向四周按上述次序,逐步安裝其余柱、消能部件、梁及其他
消能減震鋼結構一個施工流水段的柱高度范圍的全部消能部件和結構構件安裝連接完畢,并
5.3.4
點、施工條件等確定,本規程在編制過程中,研究并總結出兩種安裝方法:消能部件平行安裝法和消能部件平行安裝法便于消能器的吊裝進位和測量校正,各層消能部件和混凝土構件一次施工消能部件后裝法,優點是混凝土構件施工快,不受消能部件安裝影響。但混凝土構件澆筑完成可能加大安裝難度;而且后裝法對部件的制作、安裝精度要求高,也可能增加難度;后裝法的各層消能減震混凝土結構的后裝法可先施工一個或多個結構層的混凝土墻柱和梁板等構件,包括混凝土構件上與消能部件相連的節點預埋件;然后安裝消能部件,并與混凝土構件的預埋件連接。當設計中不考慮消能部件的抗風作用時,可在各層混凝土柱墻、梁、板以及節點預埋件全部施工完畢5.3.65.3.7
構為銷栓鉸接、球面鉸接時,各制作單元及鉸接件在現場地面拼裝成擴大安裝單元后,再與結構進安裝單元與結構的安裝連接,精度要求高,連接施工較困難。如何進行安裝連接,是消能部件安裝中的一個普遍問題,例如黏滯消能器通過專門鉸接件與結構連接時要求無間隙連接,經分析研對于消能減震的鋼結構,在消能部件設置部位,柱的安裝單元宜采用帶懸臂梁段的柱,且在柱與消能部件連接處設置柱上連接件。對于黏滯消能器,其兩端與節點連接件為球面鉸接、銷栓鉸接或螺栓連接,其同一部位消能部件的局部安裝順序為:將地面拼裝后的消能器及附加連接件一起起
采用消能部件平行安裝法時,同一部位各消能部件的安裝,應在其下層混凝土構件澆筑完畢以及其同層周圍柱的鋼筋、預埋件和模板安裝后進行。黏滯消能器安裝時,其兩端與附加鉸接件在地面拼裝連接為擴大安裝單元后一起起吊,再將消能器下方位端的附加連接件在已澆筑梁或基礎預埋板上定位和臨時固定(連接件在柱鋼筋骨架中留出錨筋),將上方位端在柱的鋼筋骨架上定位和
采用消能部件后裝法時,在地面或樓面將消能部件進行拼裝,檢查測量拼裝后的總尺寸和錨栓孔位置,并與安裝部位的相應空當尺寸、錨栓位置進行對照核查,凡是預拼裝尺寸大于安裝位置預留尺寸,或錨栓與栓孔錯位大于本規程或現行國家有關規范的允許偏差,導致不能就位時,安裝50
a(mm)
120m120m≤150m150m5.010.015.020.025.030.0±5.0±10.0±15.0±20.02.03.0±3.0±5.0±10.0
51
51對于黏滯消能器,兩端與附加鉸接件地面拼裝后,安裝時在已澆筑的混凝土結構上初步定位、5.4
5.4.1
3的有關規定,對外廓主軸線及標高點相對于地面或首層的偏差控制,除控制頂部偏差外,增加了每層相對地面的允許偏差a(mm)10.05.010.0/100010.01.51.55.03.05.02.05.02.0≤5.0m8.0/100010.0>5.0m10.0/1000,30.0/2500)
+10.050.0±5.0±10.0±30.0
ah
azaw/1000,+30.0
1000-30.0120m120m150m150m
±15.0±20.0±25.0±30.0525.5
5.5.2
5.6
5.6.1
5.6.25.6.3
取樣檢測和檢驗的可操作性,本條根據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50205,5.7
5.7.1
本條根據美國《新建房屋抗震設計推薦性規范》FEMA
5.7.25.7.5
10年~15
10
用,為此,對于金屬消能器和屈曲約束支撐等金屬材料耗能的消能器,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不進行
10
536
隔震結構設計6.1
6.1.1
震作用由隔震層消耗,上部結構的延性要求可比非隔震房屋降低,因而,隔震房屋只要確保達到隔
隔震技術對于短周期結構的隔震效果好于長周期結構,即對底層和多層建筑效果較好,日本
1.0s
=0.075
=0.05
根據一般隔震支座抗拉屈服強度低的特點,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結構的變形特點需符合剪切變形為主且房屋的高寬比小于
的相關規定或有關規范、規程對非隔震結構的高寬比限
1MPa
國外對隔震工程的許多考察發現:硬土場地較適合于隔震房屋;軟土場地濾掉了地震波中的
IV
7、8
6.1.2
6.1.3
壞。隔震設計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隔震層位置的確定,隔震支座的數量、規格和布置,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承載力和變形控制,上部結構的水平減震系數及其與隔震層的連接構造等。應注意,結構所受的地震作用,既有水平也有豎向,目前的隔震支座只具有隔離水平地震的功能,對豎向地震沒有隔震效果,隔震后的豎向地震力可能大于水平地震力,應予以重視并做相應的驗算,采取適6.1.4
件的布置,使各部分的一階振型基本接近(即各部分的剛度基本匹配),從而減小各部分振動變形不協調引起的結構破壞。也可以通過調整隔震層部件的布置使隔震層的剛度中心和上部結構的質量中心基本一致,避免結構扭轉破壞。但是,隔震層以上的樓面要承受水平剪力重分布引起的剪力傳遞作用,由高階振型引起的各部分振動變形不協調依然存在。因此,雖然隔震結構一般可以不設防震縫,但應選擇符合實際的結構計算模型進行較精確的抗震分析,且對結構的局部構件采取必要的6.1.5
6.1.6
6.2
6.2.2
由于地震影響系數在長周期段下降較快,對于基本周期大于
3.5s
的結構,由此計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結構效應可能太小。而對于長周期結構,地震動態作用中的地面運動速度和位移可能對結構的破壞具有更大影響,但規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尚無法對此做出評估。出于結構安全的考慮,提出了對結構總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樓層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規定了不同烈度54下的剪力系數,當不滿足時,需改變結構布置或調整結構總剪力和各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使其滿足6.2.8
對于其他一般結構,由于上部結構的層間剛度相對較小,隔震結構的基本振型仍需考慮上部結6.2.9
6.3
6.3.1
作壽命能夠達到甚至可能超過
50
年。目前已有超過
50
年的工程記錄,如澳大利亞墨爾本某鐵路橋
1889
100
42
隔震支座在隔震結構的使用期間內,應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不能因老化或在重復荷載下的疲6.3.2
Haringx
s1
s2
210
40
時,最小的屈曲應力值為
座在地震下發生剪切變形后上下鋼板投影的重疊部分作為有效受壓面積,以有效受壓面積得到的平
0.55
40
6.3.4
6.3.5
6.4
6.4.1
支座有較大的水平變形能力,有較大的阻尼,并且與上、下部結構有要靠的連接時,一般可不單獨6.4.3
2.0~2.5MPa;55hj
hj
6.5
6.5.3
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蓋時,為使縱橫梁體系能傳遞豎向荷載并協調橫向剪力在每個隔震支座的分配,支座上方的縱橫梁體系應為現澆。為增大隔震層頂部梁板的平面內剛度,需加大梁的截面尺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受力狀態復雜,地震時還會受到沖切,應加密箍筋,必要時配置網狀鋼上部結構的底部剪力通過隔震支座傳給基礎結構。因此,上部結構與隔震支座的連接件、隔震6.5.4
30
節點結合面的試驗結果得出的,試驗中原混凝土構件新舊混凝土結合部分鑿毛,假設柱的全部軸力N0.7ftCj0.89—1.58經過十余棟移位建(構)筑物的檢驗,考慮施工現場條件與試驗室條件的差異,新舊混凝土結
柱四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藏拉薩中學2024-2025學年5月高考化學試題模練習(一)含解析
- 遼寧省葫蘆島市六校聯考2025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試題物理試題含解析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Python程序設計語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作物栽培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數據結構與算法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醫學院《白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股權轉讓居間協議書補充協議書
- 集資房屋買賣協議書
- 專科生答辯秘籍
- 物業服務合作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2025河北保定鈔票紙業有限公司人員招聘2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皮瓣移植護理與病例介紹課件
- 2025有關房屋買賣合同書模板
- 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鍋爐技改項目(噪聲、固體廢物)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
- 高++中語文++高考復習+語言文字運用之錯別字
- 個人用電協議合同范例
- 2025年江蘇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SZDB∕Z 317-2018 大中型商場、超市安全防范規范
- 《圓柱和圓錐》單元整體設計(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數學北京版
- (高清版)DB37∕T 4394.3-2023 政務云平臺 第3部分:服務質量評價指標
- 《蓋碗茶介紹》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