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_第1頁
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_第2頁
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_第3頁
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_第4頁
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中醫診斷學第七章八綱辨證

王勇2023/9/21中醫診斷學目的要求掌握八綱辨證的概念及其內容。掌握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各自的概念、臨床表現、辨證依據。掌握表證與里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的鑒別要點。掌握寒熱真假、虛實真假的概念、病機、證候特點及鑒別要點。掌握表里出入、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的含義及臨床規律。理解證候相兼、錯雜的含義及類型。熟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的病因病機。了解八綱辨證的意義。2023/9/2中醫診斷學2概述一、八綱辨證的概念證: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癥狀,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勢;或可認為證是人體生命活動狀態的劃分。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臨床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的思維過程,即確定屬于何證的過程。它是一種將周圍環境、正氣強弱與疾病特點加以綜合考慮的診斷方法。2023/9/2中醫診斷學3證素:素,指本來的、原有的,帶有根本性質的物質,如色素、毒素、元素、素質。證素,就是證的基本要素,即辨證所要辨別的本質性內容。證素不是指證候,但證素的確定,必須以癥為據。證素是構成證名的要素。2023/9/2中醫診斷學4八綱: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綱領。八綱辨證:即運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八類證候),對四診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與歸納,從而辨別病變的位置的深淺(表里),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斗爭的盛衰(虛實)和病證類別的陰陽的辨證方法。陰陽是區分疾病類別的總綱;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的淺深和病勢趨向(病位)的總綱;寒熱是分辨疾病的屬性(病性)的總綱;虛實是分辨邪正的盛衰(病性)的總綱。2023/9/2中醫診斷學52023/9/2中醫診斷學6正確理解八綱辨證的內涵(1)八綱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共性。(2)八綱辨證是從各種辨證方法中概括出來的共性,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如圖:(3)八綱辨證較突出地反映了中醫學的辯證法思想,同時亦反映了人類思維的兩個發展階段——形式(模式)邏輯和辯證邏輯。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如果你的錢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錢又在你的錢包里,那么,你的錢肯定在你的口袋里。A既是A,又是非A(有條件的)。2023/9/2中醫診斷學7(4)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哲學道理同樣適用于對八綱的理解。(5)八綱的排列組合可以描述許多具體的證候綱領。八綱辨證具有可行性、實用性,臨床上不管證候多么復雜、多變,都可以用八綱進行概括。2023/9/2中醫診斷學8二、源流八綱辨證,散論于《內經》,運用于《傷寒雜病論》,形成于明代,倡導于清代,正式提出于五十年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及臟腑辨證,體現了八綱辨證的思想。《醫林改錯》:“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根,無出乎于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明《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篇”、“六變篇”,即所謂“二綱六變”。清代,八綱辨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八綱一詞的正式提出,見于近代祝味菊(1885~1951年,今浙江紹興人)的《傷寒質難》(1950年出版發行),“所謂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也”。《中醫診斷學》二版教材時,八綱辨證正式進入中醫教材2023/9/2中醫診斷學9第一節八綱基本證候

2023/9/210中醫診斷學一、表里辨證概念:表里辨證中表與里是用以辨別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一對綱領。(1)表與里是病位的總稱,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其實質可以包括人體的各個部位。表里辨證是定病位的基本方法。(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說人體內可同時存在著若干個病位(如原發與繼發,主病位與次病位等)。任何疾病,都應該也一定有一定的表里病位。(3)表里辨證反映了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認識,對于外感熱病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傷寒與溫病之初期。(一)表證概念:六淫、疫癘等外邪經皮毛、口鼻侵入,正(衛)氣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惡寒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輕淺證候,多見于外感病之初期。【臨床表現】新起惡風寒,或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微有咳嗽、氣喘,舌淡紅,苔薄,脈浮。2023/9/2中醫診斷學11【證候分析】病因:六淫、疫毒途徑:皮毛、口鼻階段:外感病初期階段病機:正(衛)氣抗邪于肌表特征:新起惡寒發熱證候機理:外斜襲表,正邪相爭,衛陽被遏。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以咽喉為門戶。辨證要點新起惡寒或惡寒發熱,脈浮,具有起病急、病位淺、病程短的特點,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2023/9/2中醫診斷學12表證證候類型:風寒表證: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故又稱傷寒證。其特點是: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傷風表證:以感受風邪為主,又稱太陽中風證。其特點是:發熱輕而惡風,汗出,脈浮緩。風熱表證:是感受風熱之邪,又稱外感風熱證,在溫病學中屬衛分證。其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口渴,咽痛,舌質正常或尖邊稍紅,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黃,脈浮數。六淫之邪侵襲肌表,均可以出現表證,除此之外,還有暑濕襲表證、濕邪遏表證、燥邪犯表證。2023/9/2中醫診斷學13表證的病位是在體表嗎?皮毛、肌腠等處的病變就是表證嗎?表證的概念是臨床實踐同醫理相結合的人為的抽象的歸納和判斷。2023/9/2中醫診斷學14(二)里證概念: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臨床表現】非表即里。(病因復雜,病位廣,癥狀繁,極難概括)。【證候分析】證候機理:不同的里證有不同的機理。病因:表證傳里、外邪直中、情志內傷、飲食勞倦。階段:外感病的中后期,或為內傷疾病。辨證要點⑴病情較重,病位比較深,病程比較長;⑵沒有表證的特征性表現;⑶以臟腑癥狀為主,如腹痛、腹瀉等,常以寒熱單見2023/9/2中醫診斷學15附:半表半里證概念:指表邪入里的過程中,邪正分爭,病位處于表里進退變化之中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證候分析】證候機理:表邪入里,邪正分爭,少陽樞機不利。證候特點:即非表證,亦非里證(即有表證,又有里證)。辨證要點——寒熱往來。2023/9/2中醫診斷學16(三)表里證鑒別要點2023/9/2中醫診斷學17寒熱內臟證候舌象脈象表證同見不明顯少變化浮里證單見明顯多變化沉半表半里交替明顯多變化弦二、寒熱辨證概念:寒熱是辨別和判斷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寒熱主要反映疾病中機體陰陽的盛衰,病邪性質的屬陰屬陽。陽邪致病導致機體陽氣偏盛而陰液受傷,或是陰液虧損而陽氣偏亢,均可表現為熱證;陰邪致病容易導致機體陰氣偏盛而陽氣受損,或是陽氣虛衰而陰寒內盛,均可表現為寒證。惡寒、發熱是疾病的現象,寒證、熱證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故兩者不能等同。2023/9/2中醫診斷學18(一)寒證概念:指感受陰寒邪氣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臨床表現】惡寒、喜暖、口不渴、尿清長、面白、苔白、脈遲或緊等。冷、白、遲、痛、收。2023/9/2中醫診斷學19【證候分析】證候機理:寒邪郁遏陽氣,或陽虛陰盛,形體失于溫煦。津液未傷。辨證要點:怕冷喜暖是其特征。證候類型:實寒證:寒邪侵襲,起病急,體壯實,符合實證寒證特點。虛寒證:陽氣耗損,體弱久病,符合寒證虛證之特點。表寒證:寒邪襲表,符合表證特點,以新起惡寒為主。里寒證:寒中臟腑,或陽氣不足,以內臟證候為主。2023/9/2中醫診斷學20(二)熱證概念:指感受陽熱邪氣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具有溫熱特點的證候。【臨床表現】發熱、惡熱、喜涼、口渴、面赤、舌紅、苔黃、便干、脈數等。熱、紅、黃、干、數、亂(神昏、動風、血妄行)。2023/9/2中醫診斷學21【證候分析】證候機理:陽熱邪盛,陰液虧耗;或陰液虧虛而火熱偏盛辨證要點——惡熱喜涼是其特征。證候類型:實熱證:火熱侵襲,陽氣亢盛,病勢重,體壯實,符合熱證、實證的特點。虛熱證:陰液虧少,陽氣偏旺,多為體弱久病,符合熱證、虛證之特點。表熱證:熱邪侵襲膚表,符合表證特點,發熱重,惡寒輕。里熱證;陽熱感于臟腑,或陰液虧虛而火熱偏旺者。2023/9/2中醫診斷學22(三)寒熱證鑒別要點寒熱喜惡口渴與否面色赤白四肢溫涼大便小便舌象脈象寒證惡寒喜溫不渴白涼稀溏清長舌淡苔白緊遲熱證惡熱喜涼渴喜冷飲赤溫秘結短赤舌紅苔黃數項目證候2023/9/223中醫診斷學三、虛實辨證概念: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邪正斗爭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虛實之分,辨虛實可為扶正、祛邪治則提供依據。“邪氣盛則實”,即邪氣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為主。“精氣奪則虛”,即正氣虧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補虛為主。總之,虛實辨證準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虛虛實實之戒。2023/9/2中醫診斷學24(一)實證概念:指感受外邪,或陰陽氣血失調,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證候。【臨床表現】具有邪氣充實,停積為主,正氣未虛,邪氣斗爭劇烈,即表現為有余、強烈、停積等特點。【證候分析】感受外邪,正氣奮起抗邪;或氣機阻滯,氣化障礙,病理產物蓄積2023/9/2中醫診斷學25辨證要點(1)新病、暴病、有感邪史;(2)病情激烈,以有余、亢奮等癥狀為特點。如高熱劇烈咳嗽,劇痛等;(3)正氣未衰,體質壯實;(4)舌質蒼老、脈實有力。《難經》:“入者為實”、“急者為實”。《素問》:“有者為實”。【實證的內容】六淫證(風、寒、暑、濕、燥、火)、氣滯類證(氣滯、氣逆、氣閉)、血瘀證、血寒證、血熱證、水液內停證、食積證、蟲積證、毒證、疫癘等。2023/9/2中醫診斷學26(二)虛證概念:指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盛,表現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種證候。【臨床表現】具有正氣不足,邪不明顯;邪正斗爭隱緩,即表現為不足、低下等特點。如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動則汗出,舌淡脈弱陰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2023/9/2中醫診斷學27【證候分析】先天不足,后天失養。辨證要點:(1)久病、耗損過多(嘔吐、腹瀉、大汗、失血等)。(2)勢緩,以不足、功能低下、衰退等癥狀為特點;(3)體質素虛;(4)舌嫩、脈虛無力。《難經》:“出者為虛”、“緩者為虛”;《素問》:“無者為虛”。【虛證的內容】氣虛類證(氣虛、氣陷、氣脫)、血虛類證(血虛、血脫)、氣血兩虛類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津液虧虛證、陽虛證、陰虛證、亡陰證、亡陽證、五臟虛等。2023/9/2中醫診斷學28請思考:邪氣不甚,正氣反應異常強烈會怎么樣?邪氣雖盛,正氣不足,反應力弱會怎樣?2023/9/2中醫診斷學29(三)虛實證鑒別要點

鑒別要點虛證實證病程長(久病)短(新病)體質多虛弱多壯實精神萎靡興奮聲息聲低息微聲高氣粗疼痛喜按拒按胸腹脹滿按之不痛,脹滿時減按之疼痛,脹滿不減發熱五心煩熱,午后微熱蒸蒸壯熱寒畏寒,得衣近火則減惡寒,添衣加被不減舌象質嫩,苔少或無苔質老,苔厚膩脈象無力有力2023/9/230中醫診斷學四、陰陽辨證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是辨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陽的基本屬性是:興奮、躁動、亢進、明亮、向上……陰的基本屬性是:抑制、沉靜、衰退、晦暗、向下……凡具有陽的屬性的證候,皆屬于陽證,凡具有陰的屬性者當屬陰證。陽證——表證、實證、熱證陰證——里證、虛證、寒證2023/9/2中醫診斷學31(一)陰證

念: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或病邪性質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的,均屬陰證范疇。【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陰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書上所舉為典型的里虛寒證,是俠義(具體)的陰證。2023/9/2中醫診斷學32(二)陽證概

念: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癥狀表現于外的、向上的……,均屬陽證范疇。【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表現出的陽證證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書上所舉為典型的實熱證,是俠義(具體)的陽證。2023/9/2中醫診斷學33(三)陰陽證鑒別要點四診陰證陽證問惡寒畏冷,喜溫,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大便溏泄氣腥身熱,惡熱,喜涼,惡食,心煩,口干渴引飲,小便短赤澀痛,大便干硬,或秘結不通,或有奇臭望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踡臥,倦怠無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潤滑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紅絳,苔黃燥或黑而生芒刺聞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切腹痛喜按,肢涼,脈沉、細、遲、無力等腹痛拒按,肌膚灼熱,脈浮、洪、數、大、滑、有力等2023/9/2中醫診斷學34第二節八綱證候間的關系八綱證候的相互聯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說明病變的本質,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證,而辨證則要求全面認識疾病的病位與病因、病性等,即任何病變都必有一定的病因、病性與病位。單單辨別病位或病性是沒有意義的。八綱證候間存在著廣泛而密切的關系,歸結之有證候相兼、證候錯雜、證候真假,證候轉化四類。2023/9/2中醫診斷學35一、證候相兼(一)概念指疾病在病位、病性、邪正盛衰三者之間,互相聯系而出現的綜合證候。其病位無論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質上沒有寒與熱、虛與實相反的證候存在在辨證時,論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區分其寒熱虛實性質,論病性之屬寒屬熱,必然要辨別病位在表或在里、系邪盛或正虛;論病情之虛實,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熱。2023/9/2中醫診斷學36常見的證候(相兼)八綱辨證在臨床上常見的相兼證候有表實寒證、表實熱證、里實寒證、里實熱證、里虛寒證、里虛熱證等,其臨床表現一般是有關綱領證候的相加。表實寒證是風寒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現的證候,常簡稱為表寒證。表實熱證是溫熱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現的證候,常簡稱為表熱證。里實寒證是指寒邪侵襲臟腑(中寒),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常簡稱為里寒證、實寒證。里實熱證是指體內熱邪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常簡稱為里熱證、實熱證。里虛寒證是由于陽氣虧損而導致陽不治陰的虛寒證候,又稱陽虛證、虛寒證。里虛熱證是由于陰精虧損而導致陰不制陽的虛熱證候,又稱陰虛證、虛熱證。2023/9/2中醫診斷學37請思考:我們通常所指的表虛寒證和表虛熱證是不是有關綱領癥候的相加?2023/9/2中醫診斷學38二、證候錯雜(一)概念指疾病某一階段,不僅表現為表里同時受病,而且呈現寒、熱、虛、實性質相反的征候。也就是八綱中相互對立的兩綱病癥同時并見所表現出的綜合性癥候。值得提出的是,錯雜證中相互對立的證候均是疾病本質的反映,皆真無假。如上寒下熱,上實下虛等。2023/9/2中醫診斷學39(二)常見的錯雜證候1、表里同病①表里同病;②表里同病+虛實錯雜;③表里同病+寒熱錯雜;④表里同病+虛實錯雜+寒熱錯雜;2023/9/2中醫診斷學40(1)是表里同病,寒熱虛實性質不矛盾,即“證候相兼”。表里俱寒——里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證。癥狀有頭痛、身痛、惡寒、肢冷、腹痛、吐瀉、脈遲等。表里俱熱——夙有內熱,又感風熱之邪,可見此證。癥狀有發熱、喘而汗出、咽干引飲、煩躁譫語、便秘尿澀、舌質紅、舌苔黃燥或起芒刺、脈數等。表里俱虛——氣血兩虛、陰陽雙虧時可見此證。癥狀有自汗、惡風、眩暈、心悸、食少、便溏、脈虛等。表里俱實——外感寒邪未解,內有痰瘀食積,可見此證。癥狀有惡寒發熱、無汗、身痛頭痛、腹部脹滿、二便不通、脈實等。2023/9/2中醫診斷學41(2)是表里同病,且虛實性質相同,僅寒熱性質相反,主要為表實寒里實熱之“寒包火”證。表寒里熱——表寒未解而里熱已作,或里本有熱而表受寒邪,可見此證。癥狀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心煩等。表熱里寒――素體陽氣不足,或傷于飲食生冷,同時感受溫熱之邪。表熱證過用寒涼傷人陽氣,亦見此類型。發熱惡寒,汗出,飲食難化,便溏,小便清。2023/9/2中醫診斷學42(3)是表里同病,且寒熱性質相同,僅虛實性質相反。如:表實寒里虛寒等。表虛里實——內有痰瘀食積,但衛氣不固,可見此證。癥狀有自汗惡風、腹脹拒按、納呆、便秘、苔厚等。表實里虛——素體虛弱,復感外邪,可見此證。癥狀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時或腹痛、納少或吐、自利等。(4)是表里同病,寒與熱、虛與實的性質均相反,主要為表實寒里虛熱證。表實寒里虛熱――素體陰不足,同時感受風寒之邪(陰虛外感)。2023/9/2中醫診斷學432、虛實錯雜(夾雜)常見的有:實證夾虛、虛證夾實、虛實并重。實證夾虛:以邪實為主,正虛次之。常見于實證過程中邪氣特別盛,正氣受損,但受損較輕的患者,也見于體質本身較弱而新感較重外邪的病人。如虛人感冒。虛證夾實:以正虛為主,邪實為次。常見于實證遷延日久,正氣大傷,余邪未盡的患者,也見于素體虛弱,復感較輕邪氣的患者。如溫病后期的腎陰虧虛證。虛實并重:正虛和邪實均明顯。較重的實證,日久正氣大傷,邪氣未減;也見于素體正氣虛弱,感邪較重者。如小兒疳積。2023/9/2中醫診斷學443、寒熱錯雜常見的寒熱錯雜有:上寒下熱、上熱下寒、表寒里熱、表熱里寒。①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如既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薄。②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2023/9/2中醫診斷學45三、證候真假概念:“真”是指與疾病的內在本質相符的證候;“假”是指與疾病表現出某些不符合常規認識的假象,即與病理本質所反映的常規證候不相應的某些表現。2023/9/2中醫診斷學46(一)寒熱真假1、真熱假寒概念:指內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的證候。又叫“陽厥”、“熱厥”、“陽盛格陰”。病機:邪熱內盛,陽氣郁閉于內不能外達。致四肢厥冷,且熱越盛肢厥越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臨床表現:真熱――高熱惡熱不惡寒、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渴飲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紅苔黃而干,脈有力。并非真寒――四肢厥冷、神昏、面白或紫暗,脈遲。2023/9/2中醫診斷學472、真寒假熱概念:指內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的證候。又稱“陰盛格陽證”、“戴陽證”。病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迫虛陽浮于上(戴陽證),越于外。(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臨床表現:真寒――胸腹無灼熱或者欠溫,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不利,舌淡脈弱;并非真熱――身熱但反欲加蓋衣被,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煩熱躁擾,口渴但不欲飲或不多飲或喜熱飲,咽痛但不紅腫,脈浮大但按之無力等。2023/9/2中醫診斷學483、寒熱真假的鑒別原則:應以表現于內部、中心的癥狀為準、為真。方法:把握病情的全過程;假象多出現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終貫穿疾病全過程。以二便、舌象、胸腹(內部)和全身的變化為依據;內部多真,外周多假。全身多真,局部多假。辨寒喜惡;所喜是其不足,所惡是其有余。如病人身大熱,反欲衣者……,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2023/9/2中醫診斷學49(二)虛實真假1、真實假虛概念:是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贏現象,即“大實有羸狀”。病機:實邪內積,經脈阻滯,氣血不暢,外周失養。臨床表現:時而聲高氣粗,胸腹滿硬拒按,脈按之有力(真實);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細(假虛)。2023/9/2中醫診斷學502、真虛假實概念:是指本質的虛證,反見某些盛實現象,即“至虛有盛候”。病機:臟衰氣虛,運化無力,氣機阻閉不通。臨床表現:喜按、氣短息弱、神疲乏力,舌淡脈虛(真虛),腹滿、氣喘、二便閉澀等(非真實)。2023/9/2中醫診斷學513、虛實真假的鑒別張景岳說:“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A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B舌質的嫩胖與蒼老,舌苔的厚膩與否。C言語發聲的高亮與低怯。D病人體質的強弱,發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療經過如何。2023/9/2中醫診斷學52四、證候轉化概念:指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其病位、病性(寒熱),或邪正盛衰的狀態發生變化,由一種證侯轉化為對立的另一種證侯。2023/9/2中醫診斷學53(一)表里出入病深入一層,層層是里,邪淺出一層,層層是表。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日:“君有疾在腠理(指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不治將恐深。”桓侯回:“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2023/9/2中醫診斷學541、表邪入里概念:指先為表證,后見里證,而表證隨之消失,稱為表邪入里,其結果是表證轉化為里證。機理:邪盛正衰,失治誤治,表邪入里所致。證候特點:臟腑證候表現突出,原有之惡寒發熱變為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鼻塞等消失。表證入里一般見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階段,是病情由淺入深,病勢發展的反映。2023/9/2中醫診斷學55表邪入里外感風熱之邪,形成表熱證,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熱證;傷寒論,六經辨證,六經傳變: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膀胱

肝三焦辨證:衛——氣——營——血如感冒。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經過治療吃藥,——感冒癥狀沒了,只剩下咳嗽,——由表證轉為里證。2023/9/2中醫診斷學562、里邪出表概念:是指在里之邪,有向外透過肌膚而透達之勢。機理:正盛邪卻,治療得當。證候特點:如發熱隨汗出、疹現而輕等。舉例麻疹的病人,熱毒內閉則疹不得出,見發熱、咳喘、煩躁,用清熱解表發散類藥物,使里邪出表,透疹即可,疹出而煩熱咳喘均除。外感溫熱疾病中,高熱煩渴的里熱證可以隨汗出而熱退身涼。癰疽,病位較身,若能向外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