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的當代性思考_第1頁
價值的當代性思考_第2頁
價值的當代性思考_第3頁
價值的當代性思考_第4頁
價值的當代性思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價值的當代性思考

藝術的價值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受到重視。傳統的認知認為藝術的價值主要傾向于一種精神的享受、靈魂的拯救,是非功利的追求美的人類創造。與傳統觀點相抵牾的是當代藝術市場、藝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再向傳統藝術價值發出挑戰和質疑,藝術的精神享樂逐漸向生理感官的刺激轉變、藝術創作逐漸向藝術生產轉變、藝術的文化性傳播逐漸向藝術商業活動轉變、藝術的欣賞逐漸向全方位的消費轉變,針對這些新的藝術動向,我們不能不重新對藝術價值進行當代性的思考。一、滿足需要論傳統對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探討源自哲學上對價值的思考,如黃海澄這樣描述藝術的審美價值:“美作為一種價值滿足人們的什么樣的需要呢?自然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比藗儗嶋H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為滿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資料,如此等等;然后人們也在語言上把他們叫做他們在實際經驗中對人們來說已經是這樣的東西,即滿足自己需要的資料,使人們得到“滿足”的物。如果說,人們不僅在實踐中把這類物當作滿足自己需要的資料,從而也是“滿足”自己本身的物(當一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就對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是對自己本身,處于一種不滿意的狀態),——如果說,“按照德語的用法”,這就是指物被“賦予價值”,那就證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因而,這也是“價值”的種概念,而價值的其他一切形態,如化學元素的原子價,只不過是這個概念的屬概念。價值是滿足需要的觀點似乎已成價值概念的定論。而對價值的認知古已有之,如畢達哥拉斯認為價值的本質是數;柏拉圖認為價值是理性的本質即理念;亞里士多德認為價值在于人的興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價值;伊壁鳩魯認為快樂就是價值。在中世紀的神學家那里,上帝是最高的價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社會思潮,則把理性的生活、爭取自由平等、追求人的尊嚴和權利視為崇高的價值。例如,大衛·休謨強調價值以人性和利己的同情心為基礎;伊曼努爾·康德指出價值應該借助于他所謂的“絕對命令”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這里就“滿足需要論”談談我們的觀點。滿足需要是解釋價值比較直接和討巧的辦法,但這個觀點最大的弊端可能是沒有觸及到價值產生的根源,沒弄清出處,自然也無法真正解決發展和去向問題。在弄清價值的根源之前,我們不妨做出一個發問:需要來自哪里?價值滿足需要似乎說明人天生就有這樣那樣的需要,事實上,人類的童年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發展、走向哪里。需要作為生理欲求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反應基礎上才會凸現,而高級的情感需要可能就更不會是與生俱來或憑空產生的了。對于滿足需要論的疑惑,哲學家張岱年有如下的論述:以滿足需要來界定價值,還不能說明有關價值的一切問題。對于所謂需要,也有一個評價的問題。人們的需要有高低之分,既有高級的需要,也有低級的需要。例如,人們有衣食的需要,有婚姻的需要,有求知的需要,有追求真理的需要,有維護人格尊嚴的需要,也有保衛民族獨立的需要,還有人將追求聲色貨利作為一種需要。與需要聯系的是興趣。興趣更有高級低級的區別?!图壢の妒菦]有價值的。由此可見,關于需要的高低之分,就不能用滿足需要來解釋了。其實張先生還是承認滿足需要說的,只是他否定了需要的籠統說,而是對需要進行了高低級的劃分。但張先生其中的一句話倒是頗有意味,那就是“需要聯系的是興趣”,這恐怕觸及到了價值的本源,即興趣是需要產生的關鍵。人類對什么東西最有興趣呢?我們以為對未知的事物最有興趣。從另一個角度,我們追問一下:需要來自哪里?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其小說里這樣的闡釋:人的最大的欲望也許還是來自靈魂,來自寂寞的最深處,來自對生命本體“確認”的饑渴。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需要來自于需求對象的缺失——事實缺失或感覺缺失,我們稱之為“失落”。有了失落,隨后產生需要,再隨后確立目標,最后采取追求行為實現價值。這就是人的價值觀產生的生命邏輯和情感邏輯,也是人生不斷尋找方向、確立目標和追求前進、發展的原過程。失落作為一種感覺來自哪里呢?其實它也不是人與生俱有的情緒意識,而是環境刺激的結果,這個環境就是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情感世界或靈異世界(如夢、宗教和靈異事件等)。所以,說藝術的價值在于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毋寧說藝術的價值在于彌補人類審美的失落。二、藝術價值遭遇的當代背景需要起源于失落,沒有失落就沒有需要產生的基礎和空間,而失落是來自于自然、社會、精神和靈異世界對人不斷刺激的結果,這種外來或內生的刺激逐漸累加、積聚甚至遺傳,最后形成人類內心牢固的本能性欲望。人并非天生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人最初的心理經驗可能就是失落感,如由于受到自然、社會的刺激產生恐懼、害怕、敬畏、孤獨、悲傷、失落等感覺,這些心理感覺相對于滿足感來說都可以稱為寬泛的、廣義的失落,經過對失落的體驗、認定、思考、抉擇等心理活動,最后產生了各種需要。不僅原始時代是這樣,藝術價值遭遇的當代背景更是這樣。當代人在當代社會中受到的時代沖擊是空前的,生活節奏空前加快,交通和信息的傳輸越來越便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繁榮令人眼花繚亂,新事物新環境層出不窮,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可供人們自由呼吸的空間越來越小,特別是越來越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人們覺得越來越艱難困頓,人與人之間也走得越來越遠。盧軍曾說:20世紀以來,科技理性的盛行,功利主義的裸露,全球化的滲透,由此帶來的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跟進,人類的隔膜感、焦慮感、無助感、挫折感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反不及從前。而在人類文明史中曾經為審美文化的創制和傳承有過極大功績的藝術體驗,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藝術體驗能否繼續擔綱拯救靈魂、追問生命的功能也在遭遇著嚴峻的考驗。我們已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入口處——它似乎將一切法則都歸結到了金錢本身的法則上。于是它使一切人的頭腦都變得極端簡單化了。于是它使它本身的特點也變得極端簡單化了。簡單得直接了當而且粗鄙。當代藝術的后現代呈現曾經讓藝術界和廣大人民瞠目結舌,而藝術市場的當代化趨勢無疑讓人目瞪口呆:數千萬一幅中國畫、上億美元一幅西洋油畫、上億美元一個古代瓷瓶、數千萬投入換來數十億票房的電影、一本胡編亂造的小說能銷售幾億冊、各種各樣稀奇古怪和光怪陸離的設計以高成本高價格吞噬著我們的生活、大眾瘋狂地享受著聲光視聽拼湊出來的感官刺激,簡單、炫目、喧囂、浮躁的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已成為當下的社會實情。這一切迫使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再次質問藝術的價值究竟是什么?三、藝術價值與審美抑制若從傳統的固守的角度去看當代藝術市場和藝術活動,我們以為,這一切不過是瘋狂的表現,而且毫無實在的價值可言。但歷史反復告誡我們,不能簡單地給一種歷史現象下定斷,所以不妨換一個視角來看當代的藝術市場和藝術活動,或許能察覺這一切表現的合理之處和不可避免的內在規律。藝術價值是單一的滿足精神的審美需要是不是真理,我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已有論證。從藝術價值產生的本源來看,我們認為藝術價值應當是彌補人類身心失落的多樣性體系。人的失落分為生理失落、精神失落和物質失落。物質的價值既可以彌補生理失落、物質失落也可以彌補精神失落,如水的價值一方面在于消除渴感、大米的價值一方面可以消除饑感,這彌補了生理失落;如果把水噴射成花樣噴泉,把大米刻成精致的微雕作品,這可以填補人們情感想象性的審美空間,無疑是彌補了精神失落。藝術品與普通物質一樣,具有可以彌補精神失落、物質失落和生理失落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審美功能。歷史上以賣畫為生、著書求功名、賣唱賺錢的事例不勝枚舉,在這樣的藝術活動中,藝術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性審美功能,自然已帶有強烈的功利性。在原始時代的初期,藝術最初的表達絕非為了審美享樂,洞穴中的壁畫、氏族人員的載歌載舞、身體上的紋身和劙痕是用來彌補氏族部落生存繁衍之憂慮更為可信,這是對無知和物質貧乏的補足方式,用意是功利性的。所以傳統的藝術價值的認知實為藝術的核心價值,其附加功效恰恰被人為遮蔽了。當代社會的復雜多變和各類傳媒技術的繁榮恰恰使藝術傳統的附加價值逐漸凸現出來,藝術投資、藝術生產、藝術傳播、藝術消費的極度發展所帶來的聲色喧囂、視頻泛濫、感官刺激、精神平滑、錢藝互換不是偶然的,而是世人對當代困惑的一種反撥和掙扎,試圖通過瘋狂的聲色刺激、快樂消費達到舒緩人生困境和生存壓力的目的。主題藝術、精英藝術、實驗藝術、大眾藝術、欣賞藝術、商品藝術在當代不僅多元共存、齊頭并進,而且都在慢慢向一種快樂境界過渡,一方面它們的共存為了彌補人類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失落,另一方面它們追求著同一的休閑性、輕松性、消費性特征,這實在是時代所致,而非藝術的刻意為之,生命環境決定生命狀態,藝術也不能除外。藝術行為和藝術活動的商業化、聲色化、扁平化、簡單化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即使我們多么不愿意承認,事實如此。魯迅曾對《紅樓夢》的解讀說過:“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藝術價值的多樣化已成事實。有錢人通過倒賣藝術品賺更多的錢,沒錢人通過消費廉價的大眾藝術品尋求刺激和快樂,在傳統審美的眼中自然是很難有價值的,但對于愿意掏錢消費的人來說卻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較之傳統藝術價值觀,價值體系正在發生逆轉,即傳統的核心價值(精神質居于中心地位:彌補審美失落)慢慢逆轉為當今的附加價值(精神質居于邊緣地位:彌補審美失落),傳統的附加價值(生理質和物欲質居于邊緣地位:彌補生理和物質失落)卻似乎成為了藝術當代的核心價值(生理質和物欲質居于中心地位:彌補生理和物質失落)。這種中心價值和邊緣價值的逆轉主要是借助發達的現代傳媒技術和經濟貿易技術以及民間普及的現代商業意識發生的,鋪天蓋地的信息渠道、貿易手段使我們的各類消費變得簡潔而直接,只要有錢就可以獲取更多的身體享樂,而且無需耗費心神就可以求得人生失落的消弭,不能不說是審美價值和功利價值混淆不清甚至錯位的社會基礎。雖然藝術已經無法再以美學正經的神情、嚴肅的面孔示意世人,但它也以更為積極的意識、生活的姿態、多樣的形式、群眾的立場擁抱著這個世界和社會?四、藝術價值的嬗變在當今社會,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會受消費者欲求的影響,甚至大多數通俗的流行藝術就是追隨藝術消費時尚而不斷變革自己的。在一個失落類型多樣化引起消費欲求多樣化的時代,藝術價值終究不能不順應時代的風向而做出不同以往的改變。一旦融入了當代市場,某些藝術形式如魚得水般的快活瀟灑,它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傳統主流的一維價值體系,裂變為多樣化的新的價值體系,以彌補各種各樣的消費者失落,藝術品拍賣、電影、電視劇、小說、舞臺表演藝術表現得最為突出。當然,對于大多數普通的藝術消費者來說,他們的消費欲求往往是被動和從眾的,特別是面對鋪天蓋地、洪潮泛濫的商業性藝術宣傳來說,他們是迷失方向和毫無主見的,藝術明星和藝術品的名氣以及追隨者陣容直接決定了市場的消費取向,這就鼓勵藝術商和藝術傳媒們不遺余力、挖空心思地去制造藝術的名聲效應、追逐傳媒宣傳價值,甚至捏造商業神話。過分的商業宣傳和促銷手段只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潤,而消解了藝術傳統的審美價值體系,在一次次糊弄式地填補了人們的各種空虛之后卻引起了人們更大更多的失落。當然,這是不可避免的,審美本身是有生命的,起初消費者很新奇、沖動,隨著對審美對象的了解和熟悉,審美疲勞感會逐漸增強,從而創造新的審美空洞,這為下一次更加激烈的商業風潮埋了伏筆,無窮的商機才會對藝術商們打開又一扇大門。這恐怕是當下藝術價值發生裂變的時代動因。藝術價值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裂變呢?我們大致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審視:(一)藝術的表現方式由審美裂變為審美與審丑并存;(二)藝術的性質特征由精神質裂變為精神質、生理質和物欲質并存;(三)藝術的功能效用由單一的滿足需要裂變為彌補失落、擴充失落、激活需要和滿足需要并存;(四)藝術的價值控制者由藝術家為中心裂變為藝術家、消費者、藝術商共同為中心的局面;(五)藝術本體即藝術商品由重內容裂變為內容、形式和傳播并重的局面;(六)藝術接受態度即藝術消費心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