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_第1頁
《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_第2頁
《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_第3頁
《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_第4頁
《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圣高斯傳贊》藝術淺析

鄭康是“竹林七仙”的代表之一。他對政治、哲學、文學、音樂等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嵇康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論說文方面。復旦大學出版的《中國文學史》中稱“嵇康是魏晉之際最著名的論說文作家”。此外,他的詩歌也頗有特色。至于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則鮮有人知,文學史上也少有提及。我認為,《圣賢高士傳贊》對于研究嵇康的思想是有一定的意義的,而其在藝術成就及傳記散文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據《晉書·嵇康傳》記載:“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趣,率然玄遠,撰上古以來高士為之傳贊,欲友其人于千載也。”而嵇康的哥哥嵇喜則稱《圣賢高士傳贊》“撰錄上古以來圣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自混沌至于管寧,凡百一十有九人。蓋求之于宇宙之內,而發之乎千載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其名焉。”《圣賢高士傳贊》原書已佚。嚴可均校輯《全三國文》中說“檢群書,得五十二傳,五贊,凡六十一人。”戴明揚《嵇康集校注》輯《圣賢高士傳贊》為五十五傳、八贊,共六十六人。《圣賢高士傳贊》在內容及思想上對莊子都有較多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又鮮明地表現了嵇康的養生任自然的思想。作為傳記體散文,《圣賢高士傳贊》以其獨特的表現藝術在傳記散文發展史上據有一席之地。本文將就《圣賢高士傳贊》的藝術方面的成就做簡要的論述。一、嵇康形象塑造的自我意識《圣賢高士傳贊》中各傳篇幅都甚短小,然而讀來卻讓人覺得傳主的形象鮮明突出。嵇康主要通過傳主的極富于個性的一言一行表現其人的精神風貌。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表現了嵇康鮮明的自我意識。同時,嵇康在各傳中所錄人物語言,多有玄遠奧妙的道家思想蘊含其中,這是因嵇康“托好老莊”之故。又因當時玄學風氣的影響,嵇康在人物的傳記后所評的贊語亦有較深的玄味。《賢君傳》中“不可忽視”的人物性格嵇康在《圣賢高士傳贊》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一般的傳記,他并不詳盡記錄傳主的生平事跡,而只是簡單記錄足以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一點行為或一兩句話。通過這一言一行的描述,使得傳主的形神風貌躍然而出。如《狂接輿》篇,楚王“聞其賢,使使者持金百鎰”,想聘請接輿治理江南。而接輿“笑而不應”。使者走后,他便和妻子收拾行李走了。路上遇見孔子時,接輿“歌而過之”,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一“笑”、一“歌”,便將接輿這一避世養德的世外高人的狂態盡現了出來。再如《被裘公》篇中,當延陵季子叫被裘公撿拾路上的錢時,被裘公“投鐮,瞋目拂手而言:‘何子之高而視之卑!五月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這簡單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便刻劃出了被裘公這一傲世而鄙金銀輕小人的性格。《圣賢高士傳贊》中,不但各傳傳主形象鮮明突出,而且在那簡短的傳文當中涉及到的次要人物也被寫得生動而有個性。如《許由》篇:許由字武仲,堯舜皆師之,與嚙缺論堯,而去隱乎沛澤之中,堯舜乃致天下而讓焉,曰:“十日并出,而爝火不息,其光也不亦難乎!夫子為天子,則天下治,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許由曰:“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吾將為賓乎?”乃去,宿于逆旅之家,旦而遺其皮冠。巢父聞由為堯所讓,以為污,乃臨池而洗其耳。池主怒曰:“何以污我水!”由乃退而遁耕于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這里不但塑造了許由這一隱而不愿受天下的得道之士的形象,而且文中的次要人物堯、舜和池主也都個性鮮明。堯舜以天下讓許由時,將許由喻為太陽,而自比為火把,太陽出來了而火把還不熄滅,“其光也不亦難乎!”其讓賢的懇切姿態通過這一句話而表現了出來。許由聽了堯舜讓天下給他的話,覺得污濁了耳朵,“乃臨池水而洗其耳。”而那池主見了卻大怒,說:“何以污我水!”這池主顯然更是一個世外高人,只這一句話便表現出來了。嵇康為“圣賢高士”作傳,除正面描述外,有時也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如《亥唐》篇,通過晉平公與叔向的談話,就刻劃出了亥唐這一無欲之圣人的形象。因亥唐的“高恪寡素”、“無欲”,使得晉平公與他坐著說話時,竟坐得腿腳麻痹了也不敢伸一下。嵇康塑造這眾多的人物形象,由此表達了他的思想,表現了其自我意識。如《善卷》篇,舜以天下讓善卷時,善卷說:“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締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天地之間,何以天下為哉?”這既是善卷的想法,也是嵇康自我意識的流露。嵇康與漢陰鏢,作品126號魏晉時代因玄理、清談之風的影響,文章多注重哲理性,語言思辨色彩很濃。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雖為敘事寫人之傳記,但其語言也充滿著玄遠的思辨色彩。首先,我們來看人物語言所蘊含的道家思想的深義。嵇康受老莊之學影響頗深,其<圣賢高士傳贊》為“圣賢隱逸遁心遺名者”作傳,其中人物之言行,多顯示著道家的精神。傳中的高人隱士,或小童,或老丈;或耕者,或屠者……種種人物所言所行,無不循老莊之道,行為不合于世俗,超然塵外,語言精微奧妙。如《襄城小童》篇,黃帝要去具茨之山見大隗,路遇小童。那小童一句“夫為天下亦奚異牧馬哉?去其害馬而已!”使得黃帝“再拜稱天師而還。”道家主張以無為治天下,治天下是圣人之余事。小童將治天下比為牧馬,要治好天下就譬如牧馬時不束縛馬的活動。道家理想的治天下之道可謂玄妙。又如《漢陰丈人》篇,孔子的學生子貢見漢陰丈人抱著罐子取水澆園圃,便說有一種機械用來澆灌能夠用力少而很見功效的。漢陰丈人聽了卻不高興,說:“聞之吾師: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則純白不備。”這個故事本出自《莊子·天地》篇,但嵇康在這里寫得極為簡潔,只是著重記錄了漢陰丈人和子貢的幾句充滿玄理的對話。而這幾句話正是對老莊之道的一種形象的闡釋。莊子認為“絕圣棄知,大盜乃止”,主張人們要守樸存真,回到一種“無機心”,即“同乎無知”、“同乎無欲”的原始狀態。漢陰丈人恰好體現了這一點。如果說,上面這些傳贊的語言富有思辨色彩,而闡述道家義理較為明顯的話,那么《商容》一篇,其思辨色彩就更濃烈,且表現得更為含蓄了:商容,不知何許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齒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為其剛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盡矣!”在二人的對答中,商容只是說著一些“過故鄉而下車”、“過喬木而趨”以及舌頭、牙齒還在不在的話,而當老子聽后說出“不忘故”、“敬老”、“剛亡而弱存”的道理時,他便說天下事都是這樣的了。其實,這些正是道家的基本的道理,是老子所主張的“大智若愚”的具體闡釋,反映出了道家的哲學是一種守樸、無為不爭,以柔弱存于世的避世哲學。嵇康就這么在為人立傳之中又闡發了義理,顯示了其語言的思辨性。其次,再看一下贊語中的玄學義蘊。舊時為人作傳,多在其后附上評論的文字,這就是贊,一般用于對傳主的贊美。嵇康《圣賢高士傳贊》中尚存贊語八則,其中五則存于本傳之后,三則有贊無傳。這些評贊人物的贊語都是四字句,簡潔精妙。《圣賢高士傳贊》中,嵇康所作贊語多為點明傳主精神之用。但由于傳主都是些高蹈之士,而嵇康又是一個老莊精神的后繼者,所以這些贊語往往使讀者能感受到其中的老莊的玄學義蘊。如《老子》篇贊語:“良賈深藏,外形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這里我們看不見老子的具體形貌,卻能領會他的精神內核,使人自然想到孔子見老子后,說就像見了龍一樣,而“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乎陰陽。”解。嵇康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最哭出地表現在論說又萬面。復旦大學出版的《中國學史》中稱“嵇康是魏晉之際最著名的論說文作家”。此外,他的詩歌也頗有特色。至于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則鮮有人知,文學史上也少有提及。難怪黃帝也以之為天師。又如《許由》篇贊“許由養神,宅于箕阿,德真體全,擇日登遐。”使人既領會了許由的修性全身之道,又感受到了“德真體全,擇日登遐”的義蘊。再看有贊無傳的《原憲》篇:原憲味道,財寡義豐,棲遲蓽門,安賤固窮,弦歌自樂,體逸心沖,進應子貢,,邈有清風。雖然沒有傳,但我們從這一贊語還是知道了原憲是個安于窮困,樂天有義之名士高人。從這幾句贊語,讀者可感受到一種玄學的義蘊,體會到原憲那一種臨風飄逸的感覺。二、《圣賢學者傳》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作為一部為“圣賢高士”立傳的《圣賢高士傳贊》,它的出現是適合魏晉時代的潮流,而且影響了后世的。《史記》記載人物記錄,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我國在上古時候就出現了史傳作品,至西漢司馬遷達到了一個史傳的高峰。但《史記》中有“本紀”、“世家”、“列傳”,多是為帝王將相、名士風流等作傳,又有“儒林”、“酷吏”、“游俠”、“滑稽”等等之列傳,卻獨不見“隱士列傳”。《隋書·經籍志》說班馬“股肱輔弼之臣,扶義倜儻之士,皆有計錄。而操行高潔,不涉于世者,《史記》獨傳夷齊,《漢書》但述楊王孫之儔,其余皆略而不說。”司馬遷為人作傳,往往在敘述傳主生平的同時,將自己的主觀思想加入其中,或引史,或據情評批人物,其內心郁結之情亦注于傳中。他作《伯夷列傳》,記錄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之事,但并不是要為這兩個高潔有節之士立傳而立傳。他想的是“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間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在漢代,除了紀傳體史書中有人物之傳外,還出現了專記人物生平而獨立成書的傳。“又漢時,阮倉作《列仙圖》,劉向典校經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向,率爾而作,不在正史。后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影響到人物傳記的創作上,則是出現了記錄清談玄學、隱逸避世之士的人物傳記。這類傳記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嵇康的《圣賢高士傳贊》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因而它較具有代表性。《賢君傳贊》對魏晉雜傳的影響魏晉時代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圣賢高士傳贊》作為一部為高人立傳的傳記作品,反映了魏晉時代的精神。它上承兩漢史傳,下開魏晉雜傳之隱逸人物傳的先河,在散文史上有著較重要的地位。嵇康《圣賢高士傳贊》的寫作繼承了司馬遷的史傳寫作的傳統。司馬遷為種種歷史人物作傳時,往往注入自己的社會經驗和主觀情感于其中,使之具有較強的情感力量。而嵇康也正是在《圣賢高士傳贊》中通過一個個隱士高人的事跡的記錄,表現了其強烈的主觀情感,顯示了其鮮明的自我意識。《圣賢高士傳贊》承繼的是史傳的寫法,但作為一部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