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縣楊輝墓發掘簡報_第1頁
貴州遵義縣楊輝墓發掘簡報_第2頁
貴州遵義縣楊輝墓發掘簡報_第3頁
貴州遵義縣楊輝墓發掘簡報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遵義縣楊輝墓發掘簡報

楊惠墓位于貴州省遵義縣團溪市白石村以西約1公里的流壩,北距遵義約50公里。墓葬封土呈圓形,直徑約29、高4.2米,面積800余平方米。墓前立有石碑三通,墓碑前50米處有巨型石柱兩根,現存一根,上鐫刻云龍飛鳳紋,柱前為拜臺,墓西北約400米有寺廟一座,為楊輝祠,名曰雷音寺。楊輝墓在1987年初連續三次被盜。1988年5月,貴州省博物館、遵義地區文管會及遵義縣文管所聯合進行了清理,編號為M10。一石漿和門齋楊輝墓由護墻、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組成。護墻為八字形,用長方形墨石砌成,每塊石長80、寬25、厚15厘米,兩墻均長6.2、殘高0.15~0.3、最大間距4.6米,墻端與前室左右墓壁相連。前室封門系用2塊長方形青石板橫鑲在墓壁石塊之間構成,外有2塊長方形抵門石,縫隙用石灰填實,每塊石板長180、寬90、厚17厘米。前室長1.8、寬1.74、高2米,東西兩壁各用一巨型石板豎砌而成,墓頂及墓底也以整塊石板鋪蓋,底石面上四角分別放置一石礎,其上平放石板一塊,用于放置隨葬品。前后室之間設墓門一道,有門額、門檻、門扉和門閂條石。上額下檻相對處均鑿有直徑16、深9厘米的圓形門臼。門扉對開,上下兩端有圓形樞分別裝入門轉和門臼之中,可以轉動。門扉閉合處為子母口,門上各有鋪首鐵環,環中置一鐵鎖。門扉正背兩面刻有方框,格眼等紋飾(圖一)。后室長2.8、高2.2米,墓頂用一巨型石板封蓋,頂部中央雕刻圓日,四周飾卷云紋(圖二),四角刻云紋(圖三)。墓室左、右、后三壁均用巨型石板豎砌而成,刻有浮雕花卉盆景(圖四~六)。二鞋鞋面,各起作用石出土文物有陶、骨、鉛、鐵、漆器等,共87件。陶俑共70件,均夾砂灰陶,捏制,形態各異。侍俑13件。M10:60頭戴八瓣圓形尖頂帽,長方臉涂紅,兩眼凸出,高鼻,下頜略外凸,身穿長袖衫,外套褐色交領右袵無袖衣,腰束帶,右手藏袖內下垂,左手扶帶,腳穿靴,高24.3厘米(圖七)。M10:58頭戴七瓣圓形尖頂帽,圓臉涂紅,高鼻大眼,內穿谷黃色長袖衫,外套銀灰色對襟無袖長衣,胸前左襟有6顆圓形紐扣,腰束帶,右手叉腰,左手藏袖內下垂,腳穿靴,高25厘米(圖八)。M10:68頭戴圓形四瓣尖頂帽,方臉,兩眼平視,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腳穿靴,左手彎曲上舉,右手自然下垂(圖九)。M10:25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臉涂粉紅,身穿醬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彎曲上舉,左手平放胸前,腳穿靴,高24厘米(圖一O)。M10:29頭戴圓形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側佩劍鞘,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均平放胸前,腳穿靴,高22.8厘米(圖一一)。持物俑14件。M10:2頭戴五瓣圓形尖頂帽,頂部施結,高鼻大眼,方臉,臉及口唇涂紅,身穿綠色長袖衫,外套米黃色對襟短袖長衣,胸前有6顆紐扣,腰束帶,右手叉腰,左手彎曲持物扛于肩上,腳穿靴,高22.2厘米(圖一二)。M10:4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濃眉大眼,方臉,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在下,左手在上,雙手持物于右肩,腳穿靴,高24厘米(圖一三)。M10:56頭戴三瓣圓形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褐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雙手持旗置于胸前右側,腳穿靴,高23.5厘米(圖一四)。M10:33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圓臉涂白,身穿黑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扶腰帶,左手持物扛于肩,腳穿靴,高23.7厘米(圖一五)。M10:15頭戴圓形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灰色圓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垂放腹下,左手持物于腋下,腳穿靴,高24.4厘米(圖一六)鼓樂俑13件。M10:3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棕色長袖衫,外套綠色交領短袖長衫,腰束帶,右手執槌,左手提鑼,腳穿靴,高21.5厘米(圖一七)。M10:34頭戴圓盤翻沿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肩掛帶系鼓于胸前,雙手執槌擊鼓,腳穿靴,高23厘米(圖一八)。M10:54頭戴圓形尖頂帽,方臉涂粉紅,兩眼平視,身穿銀灰色右袵長袍,腰束帶,左手腋下夾腰鼓,右手執槌擊鼓,腳穿靴,高24.5厘米(圖一九)。M10:53頭戴圓形尖頂帽,圓臉涂粉紅,口涂紅,兩眼平視,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雙手擊鈸。腳穿靴,高22.7厘米(圖二○)。M10:55頭戴圓盤翻沿尖頂帽,圓臉,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雙手執號鼓腮吹奏,騎于馬上。馬為褐色,分鬃,額前佩繡球。高24厘米(圖二一)。騎馬持物俑14件。M10:59頭戴五瓣圓形尖頂帽,圓臉涂粉紅,雙手合抱于胸前持花巾,腳穿靴。馬為褐色,分鬃,額前佩繡球,尾下垂。高23.5厘米(圖二二)。M10:57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方臉涂粉紅,八字須,身穿谷黃色長袖衫,外套醬色對襟短袖長衫,胸前有5顆圓形紐扣,腰束帶,右手牽馬,左手持物插于馬鞍上,腳穿靴。馬為棕色,昂頭,鬃向右,翹尾。高28.5厘米(圖二三)。M10:14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帽沿左右兩側有對稱豎耳,耳中有豎孔,圓臉涂粉,身穿褐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持物插于馬鞍,左手牽馬,腳穿靴。馬為棕色,昂頭立鬃,額前佩繡球,翹尾。高22.2厘米(圖二四)。M10:47頭戴圓盤尖頂帽,兩眼平視,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持鈴,左手叉腰,腳穿靴。馬為棕色,立鬃,額前佩繡球,翹尾。高23厘米(圖二五)。M10:36頭戴四瓣圓形雙耳尖頂帽,兩眼前視下方,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右手持物插于馬鞍,左手自然下垂放于腿部,腳穿靴。馬為棕色,額前佩繡球,昂頭翹尾,馬鞍綠色。高22厘米(圖二六)。騎馬背物俑8件。M10:12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圓臉,兩眼平視,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身背井字形方架,上插一物,系于胸前,右手牽馬,左手扶背帶,腳穿靴。馬為棕色,昂頭,分鬃,額前佩繡球,翹尾。高28厘米(圖二七)。M10:52頭戴四瓣圓形尖頂帽,兩眼平視前下方,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身背鍋,背帶系胸前,右手牽馬,左手略彎放于腿部,腳穿鞋。馬昂頭鳴叫,分鬃,翹尾。高24厘米(圖二八)。M10:67頭戴褐色圓盤帽,方臉涂粉紅,兩眼凸出平視,身穿銀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身背花布束,右手牽馬,左手扶腰帶,腳穿靴。鞍及馬為褐色,馬頭左視,額前佩繡球,分鬃,尾下垂。高25.5厘米(圖二九)。M10:75頭戴四瓣圓形尖頂雙耳帽,方臉涂粉紅,口涂紅,兩眼平視,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身背箱,右手扶背帶,左手牽馬,腳穿鞋。馬為灰綠色,昂頭向右,立鬃,額前佩繡球,翹尾。高23.5厘米(圖三○)。牽馬俑1件(M10:24)。頭戴圓形尖頂帽,圓臉涂紅,兩眼平視,身穿綠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腰右側插物,右手牽馬,左手扶于馬鞍腳蹬,腳穿靴,立于馬左側。馬為褐色,分鬃,額前佩繡球,馬背搭一塊席紋長方布,其上放馬鞍,鞍上放一包綠色物。人高14.5、馬高16厘米(圖三三)。騎馬武士俑6件。M10:5頭戴幞頭,兩眼平視,身穿綠色高領長袖衫,外套綠色圓領短袖長衣,右肩有扣,下身著綠色長褲,腰間圍蓮花瓣裙,腳穿靴。右手彎曲放于腿部,左手牽馬。馬為棕色,立鬃,頭向左側,額前佩繡球,額下佩鈴3個,翹尾。高23厘米(圖三二)。M10:28頭戴幞頭,兩眼平視,身穿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帶,左側佩劍,左手握劍柄,右手牽馬,腳穿靴。馬為谷黃色,昂頭向右,分鬃,額前佩繡球,翹尾。高23厘米(圖三一)。M10:51頭戴氈帽,兩眼平視,身穿銀灰色交領右袵長袍,腰束銀灰色帶,右側佩劍,腰左右均佩刀鞘,左手牽馬,右手叉腰,腳穿靴。馬額佩繡球,分鬃,尾略翹而下垂。高26厘米(圖三四)。騎馬托印俑1件(M10:37)。頭戴幞頭,身穿灰色圓領右袵長袍,腰束帶。雙手托印盒于胸前,腳穿靴。馬為灰色,昂頭,立鬃,尾略翹。高23.5厘米(圖三五)。墓中其他出土器物有鐵桿陶傘1件、陶缽1件(內盛獸骨和炭屑)、陶罐5件(罐內分別盛有稻谷、小米、高粱等,其中1件腹部有朱紅銘文“重”字)、長方形陶燭臺2件、磨制圓柱體骨器1件(表面涂有金粉)、黑鉛罐5件(內盛木炭)、鋪首鐵環2件、鐵鎖1件,漆盒1件。另外,墓前所立墓碑三通,均青石磨制。中碑高2.6、寬0.55、厚0.32米。上有碑額,碑正中篆書“皇贈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退齋楊公之墓”,上款楷書:“明成化十九年龍□癸卯二月十九日立”,下款楷書“孝子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愛立”。左右二碑均高2.55、寬0.47、厚0.3米。碑額已殘,右碑正中篆書“明故播州郡夫人俞氏之墓”,兩碑均無紀年和落款。墓葬西北楊輝墓祠旁所立石碑一通,為青石磨制。通高2.6、寬1.25、厚0.15米。碑額弧形,上雕二龍戲珠紋,其下篆書三行9字:“跋退齋楊使挽詩之后”,正文楷書共計700余字,謝一夔撰文,碑底有座。三楊綱夫人楊輝墓志墓前石碑題銘“皇賜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退齋楊公之墓”。據《遵義府志·冢墓》記載:“楊輝墓,在遵義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貴州通志·古跡志》亦云:“在雷水堰為楊輝墓建墓祠。”該墓的地理位置與文獻及碑文所載均相吻合。楊輝墓碑下款為“孝子昭勇將軍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楊愛立”。《明史·播州宣慰司》及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等史料均記楊綱、楊輝、楊愛祖孫三代生平。楊輝之父楊綱卒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楊輝襲職。楊輝生于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死后由其子楊愛襲職。楊愛生于天順八年(1464年),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楊綱及楊愛葬于祖塋遵義高坪。1972年貴州省博物館曾進行過發掘據《心齋隨筆》記載:“輝與其妻田氏、俞氏合墓。田右俞左。”史料所記與墓碑銘文可以印證,故該墓應為楊輝夫妻合葬墓。但發掘中未見屬于女性的隨葬品,情況不明。《貴州通志·古跡志》記載,雷水堰雷音寺為“楊輝墓祠基址建寺,內有退齋楊侯挽詩跋碑”。楊輝死后,播州縉紳士夫為哀悼楊輝所作詩、歌、辭、賦等“總如千首”,裝為十一巨冊存于雷音寺。播州土司自唐代楊端加封至明代楊應龍,共傳29世,歷700余年,與播州建置相始終。《舊唐書·地理志》記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于其地置播州,此為播州得名之始,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自立,國號大禮(理),遣兵攻占播州,至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楊端領兵從長安入四川,擊敗南詔,收復播州,從此世領其地。楊輝,字廷彰,號退齋,系楊端二十四代孫。據《明史·播州宣慰司》、《貴州通志·前事志》、《勘處播州事情疏》等文獻記載:“正統十四年(1449年),宣慰使楊綱老疾,以其子楊輝代。”從此楊輝襲任播州宣慰使之職。其時,“鎮遠苗金臺與播州賊韋同烈等相煽動,攻圍新添、清平、興隆、平越諸衛;景泰三年(1452年),“湖、貴所轄臻、涪、五坌等苗賊,糾合草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