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9.2《項脊軒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2.體會本文以日常瑣事平淡中見真情的寫作特色。3.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結合注釋和工具書,提高閱讀詩歌閱讀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品讀本文,學習作品通過平常瑣事表達內心深沉感情的技巧。文化傳承與理解:有意識培養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教學重難點難點: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重點:深刻領會作品通過細節描寫表達內心深沉情感的技巧。學習提示《陳情表》從祖孫相依為命的往事寫起,集中陳述“詔書切峻”和“劉病日篤”的矛盾,以誠懇的言辭,請求皇帝允許自己先孝后忠,暫不奉詔。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動人。要反復誦讀,體會文中的感情;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以孝道貫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的。可以結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寫作背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何堅持不入朝為官,體會這篇文章表達上的委婉與得體。《項脊軒志》所寫不過一間小屋,所記無非一些身邊瑣事和日常話語,卻飽含深情。文章圍繞“喜”和“悲”展開,志物懷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動人心。文中有一些細節,如項脊軒遭火不焚,“室壞不修”,復聾不居等,用語平淡而情感濃厚,閱讀時要注意領會其中的妙處。尊奉孝道,眷戀家園,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能明白,這兩篇文章中的悲喜為何能讓一代代中國人產生共鳴。作為一篇向皇帝進呈的表文,《陳情表》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這得益于作者恰當地使用一些表達敬意和自謙的詞語,如以“伏惟”“蒙”“謹”等詞語表達“恭敬”之意。從文中再找一些表示謙敬的詞語,體會“表”這一文體的語言特點。一、導入新課從古至今,書齋一直是讀書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園,它有時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時寄托自己的情懷,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劉禹錫的“陋室”、蒲松齡的“聊齋”、陸游的“老學庵”、沈從文的“窄而霉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歸有光的這間小小的書齋,聽聽他的光陰故事,學習這篇被稱為“明文第一”的《項脊軒志》。“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清人梅曾亮語)正所謂“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二、作者介紹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昆山(今屬江蘇)人,世稱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文學主張與成就他反對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主義主張,自稱“好古文辭,然不與世之為古文者合”,提倡“獨出與胸臆”,強調真實感情,發揚了唐宋的優良傳統。后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引到古文中來,“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風格樸實,感情真摯。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記》等。三、背景介紹時代氛圍明朝在唐宋兩代的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實現這一理想,必須走讀書入仕之路。家世顯赫與科舉坎坷作者先祖家族興旺,多人做官。但從他的祖父開始家道中落。歸有光追憶祖宗的榮耀,直面現實的慘淡,急切希望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中秀才后連考六次才于35歲中舉,此后八次落第,靠授徒講學營生,直到60歲才中進士。在作《項脊軒志》的續文時,作者尚未中舉。族人不爭與親人之殤歸有光的祖上曾有過五世同堂的記錄,但是這種狀況并沒有延續多久,家族就經濟衰微、家風日下了。如果說,家族的分崩離析還只讓作者感到失望、無奈的話,那么,至親的離世則使作者體驗到生命的無常與悲涼。他7歲喪母,17歲喪父,少時祖母去世,不到而立之年妻子又去世。這些親人是他的感情依托,卻一一逝去。人在命運面前顯得如此卑微,內心的悲涼日益累積,讓作者不堪重負。四、知識支架歸有光的散文歸有光的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風格樸實自然,渾然天成,無故意雕鑿的痕跡,感情真摯。選材上多著眼于家庭瑣事,細節生動傳情,以此表達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間的深情。歸有光的散文特色: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了解文體“志”“志”為文體的一種,與“記”有相似之處,但二者還是有著明顯區別。“記”通常用來記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等。“志”則大都用來記錄人物事跡,如墓志、人物志等。《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內容則以記“人物事跡”為主,故以“志”為名。五、整體感知《項脊軒志》是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篇。本文采用一系列生動傳神、富于特征意義的細節描寫,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和人事變遷,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滄桑的感慨以及對項脊軒、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的深情。第一段:敘寫項脊軒中可喜的事。第二段:敘寫項脊軒中發生的可悲之事:大家庭分崩離析,對亡母的懷念,祖母生前對自己的愛撫、教誨和期望。第三段:敘寫閉門苦讀的情景和項脊軒遭火未焚的神奇。第四段:寫對婚后溫馨生活的回憶。第五段:表達對亡妻的悼念。六、題目解讀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么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取此名,有懷宗追遠之意。“志”:一種文體,與“記”相似。但“記”通常用以記“事”“物”,“志”以記錄人物事跡為主。七、文本研讀歸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記敘一些日常瑣事,卻寫得感情真摯,細節生動,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那么,我們可以用“一、二、三”三個數字為綱,串起了全文內容。即:一間書屋,兩種感情,三個親人。段一:項脊軒,舊(舊日的,原來的)南閣子也(判斷句)。室僅方丈(古今異義,古義,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滲漏),雨澤(雨水)下(名詞用作狀語,下,朝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放置的地方)。又北向(朝向北方),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修補),使不上(名詞用作狀語,上,從上面)漏。前(名詞用作狀語,在前面)辟(打開)四窗,垣墻(名詞用作動詞,砌上垣墻)(于)周庭(省略句),以(北墻)當(對著)南日(省略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明亮的樣子)。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倒裝,狀后),舊時欄楯(欄桿),亦遂增勝(美)。借書滿架,偃仰(俯仰、休息)嘯歌,冥然兀坐(靜靜地獨自端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古今異義,古義,指農歷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錯雜),風移影動,珊珊(樹影搖動的樣子)可愛。文本解讀:(一) 一間書屋1. 本文以“項脊軒”為題,有何作用?明確:這是全文的線索。2.開篇“項脊軒,舊南閣子也”,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為何要強調“舊南閣子也”?閣: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接屋連閣。“舊南閣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體現了作者的自豪之感。作者為何用“軒”而不用“齋”?“軒”作為一種建筑,源于古代士大夫所乘坐的一種車子。一般人是沒資格坐的,以“軒”為名,自然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之意。同時,以“軒”為書齋名,暗示自己有遠大志向和胸懷寬闊之意。成語“器宇軒昂”常用來形容人精神振奮、氣度不凡。“項脊”有何寓意?一說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含有懷遠追宗之意;一說“項脊”含有脊梁之意,作者自號“項脊生”,也可理解為歸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為家族中頂天立地的頂梁柱的人生理想。3.朗讀課文第一段,自主思考:這是一間怎樣的書房?狹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項脊”舊:“百年老屋”漏:“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暗:“日過午已昏”4.經過作者修葺后,這間小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致: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幽靜: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段二:然余居于此(倒裝,狀后),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為一(數詞用作名詞,整體)。迨(等到)諸父異爨(分家),內外(名詞用作狀語,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古今異義,古義,到處)而是。東犬西(名詞狀語,向西)吠,客逾庖(廚房)而宴(名詞用作動詞,吃飯),雞棲于廳(倒裝,狀后)。庭中始為籬,已(不久后)為墻,凡(總共)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去世的)大母婢也(判斷句),乳(名詞用作動詞,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親)撫(對待)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倒裝,狀后),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而,通“爾”,你的)母立于茲(這)(倒裝,狀后)。”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嫗)語未畢(省略句),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古今異義,古義,15歲少年)讀書(于)軒中(省略句),一日,大母過(到這里來)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整天)默默在此,大類(很像)女郎也?”比(到,等到)去,以手闔(關)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名詞作動詞,有成效成果),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名詞作動詞,上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瞻仰,看)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文本解讀:(二) 兩種感情1.文中哪一句話概括了作者在項脊軒中生活的感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多可喜(1)作者因什么而喜?請中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細細體會。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書之樂,賞景之樂。(2)可否將“萬籟有聲”換成萬籟俱寂?不能。“萬籟有聲”不僅寫出書齋的幽靜,也寫出作者獨處書齋時感受到的生機和趣味。(3)請用幾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時的心情。輕松自在、怡然自樂。這是一種心靈的滿足,一種精神的愉悅。3.多可悲(1)作者因何而悲?你從哪些細節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2)“東犬西吠”:東家的狗向西家叫,意味著狗都已經不認識自己家里的人了,暗示家族的分離和隔閡。(3)籬笆和墻的區別是什么?由籬笆到墻的變化意味著什么?明確:籬笆是有縫隙的,可以看見對方;而墻是完全隔絕的,是看不見對面的。由籬笆到墻的變化意味著家族中親人關系越來越疏遠。段三: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經過)。余扃(關閉)牖(窗戶)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動句),殆(恐怕、大概)有神護者。段四: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嫁到我家來),時(名詞用作狀語,不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靠)幾學書(名詞作動詞,寫字)。吾妻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那么)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形制,規制)稍異于前(倒裝,狀后)。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段五: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詞用作狀語,親自)植也,今已亭亭如蓋(傘蓋)矣。文本解讀:(三) 三個親人1. 先妣(1)請找出文中描寫母親的句子。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2)“扣”可否替換成“拍”?不能。“扣”字表現母親對孩子的關愛,怕驚動、驚嚇了孩子,細微的動作中體現母親的疼愛。僅一“扣”字,慈母的形象躍然紙上。(3)這本是很平常的生活場景,為何,“語未畢,余泣”?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2. 大母(1)請找出文中描寫祖母的片段。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2)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一句,有欣喜,有期盼,看似責備,實則由衷欣慰。老祖母發自肺腑的關愛之情躍然紙上。祖母離開時“以手闔門”,將關心與期待都凝聚在這個動作之中。闔門,就把世俗對孫子的干擾與侵蝕擋在了門外。祖孫之間的對話十分簡單,卻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頃之,持一象笏至,曰”一句,將殷切的希望寄托于孫兒身上,表達出振興家業的無盡厚望。(3)歸有光在念及母親時只是哭泣,為何思及祖母,便“長號不禁”?當家道衰落、親情隔斷疏離之時,歸有光自覺承擔起了復興家族的重任,卻最終沒有實現這份期待。他對祖母、對家族便懷了一份深深的愧疚,一種有心重振家業、偏偏力有不逮的愧疚。3. 吾妻(1)請找出文中描寫妻子的片段。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2)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夫妻間的甜蜜、恩愛。(3)你從結尾句又讀出了什么?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系起來,移情于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于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系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八、文本探究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因什么而喜,又因什么而悲?反復誦讀全文后作答。參考提示:可喜:書房煥然一新的面貌、項脊軒幽靜的氣氛、軒中讀書的快樂。可悲:家庭分崩離析,對亡母的懷念,祖母對自己的愛撫、教誨、期望,對亡妻的思念。2.文章結尾不言悲而悲不自禁,哀婉動人,請賞析結尾的表達效果。參考提示:①寫亡妻手植枇杷樹現已“亭亭如蓋”,含蓄地用景語結束全篇。作者把悠悠不盡的情感、滿腹的辛酸淡淡收住,引發了讀者凄婉惆悵的共鳴。②句中“死之年”與“今”,形成今昔對比,暗寓物在人亡、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3.桐城派大師方苞評價歸有光的散文語言:“不俟修飾而能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你同意嗎?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的看法。參考提示:我同意其觀點。①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用色彩強烈的詞藻,而運用明凈、流暢的語言,回憶生活瑣事。如“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通過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母親的慈愛形象。②用語克制,卻蘊涵著豐富的情感表現力。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門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無一不是平白話語中寓深情。雖言語淺淡,抒情節制,卻更耐咀嚼品味,更能打動讀者。4.歸有光用“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來寫修葺后的項脊軒清靜幽美,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從古代詩歌中再找出一例加以體會。參考答案:①以動襯靜。②很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到,更顯出環境的幽靜之美,以及作者在此所感受到的內心讀書之樂。③典型的詩句有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都是用動態來襯托靜態的美。5.有人說歸有光的散文《項脊軒志》以“極淡之筆”寫“極至之情”,多用細節,筆法巧妙;也有人認為歸有光的散文題材范圍狹小,缺乏深廣的社會內容。那么,你怎樣看待本文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寫?參考答案:①歸有光善于選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場景,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借助這些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引起讀者凄婉沉痛的共鳴。這正是“極淡之筆”寫“極至之情”。②文學作品的成功與否,不在于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于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九、寫作特點①善于利用白描,細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葡萄牙語視聽說(II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江陰四校2024-2025學年高三3月模擬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蒼南縣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綜合練習(二)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管理學廣告案例分析
- 私募基金培訓
- 2025勞動合同績效考核
- 2025私人買賣合同協議
- 氣管套管脫管護理流程
- 2025年實習生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施工合同范本(方案施工圖) 新手看施工圖紙
- 二襯帶模注漿施工方案
- 煤礦節電降耗管理措施
- 《英語委婉語與忌語》PPT課件.ppt
- 地域文化教學大綱(修訂本)
- 通用航空產業園項目商業計劃書范文參考
- 中國書法演變史
-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 調查問卷設計-課件PPT
- 井下電纜著火應急演練預案
- APP開發合作協議通用版
- 小學數學 五進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