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課件_第1頁
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課件_第2頁
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課件_第3頁
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課件_第4頁
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少數民族作家

金、元、明、清金、元、明、清1

綜述

元、明

清思考目錄目錄2

中國古代著名的作家數不勝數,其中絕大多數是漢人,但也不乏著名的少數民族作家,他們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著相當的地位,其中以唐以后的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最為顯著。唐以后,有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活躍在文壇,本節課將分別介紹金、元、明、清四個時期較為出色的少數民族作家及其作品。

中國古代著名的作家數不勝數,3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韓巖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巖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4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他對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除金院本之類的戲曲作品未見流傳至今的實證或記載傳說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有,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的論、記、表、疏、碑、銘、贊、志、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詔、制、誥、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

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也主張作詩為文要“誠”、要寫“情性”,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晶,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5

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他的同時代人和后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他的朋友徐世隆說他:“作為詩文,皆有法度可觀,文體粹然為之一變。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閑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實在6

元好問的詩,不論從思想價值還是藝術成就上說,都以那些寫于金亡前后的“記亂詩”為上乘。“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元遺山集》)其詩有兩大特色:

A、他對國家滅亡、人民遭難的現實不是一味的哀嘆悲涼,而是把悲壯慷慨的感情表現于蒼茫雄闊的意境之中。如《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之二:

B、具有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將對現實的悲愴情懷與對歷史的批判意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增加了詩的思想深度。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詩元好問的詩,不論從思想價值還是藝術成就7《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之二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興亡誰知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之二《癸巳8

元好問是金代最著名的詞人,藝術造詣雄視一代。有氣象雄渾蒼莽、境界博大壯闊之作,也有摧鋼為柔、幽婉深摯之作。《水調歌頭賦三門津》及兩首名作《摸魚兒》分別是其代表作品。詞元好問是金代最著名的詞人,藝術造詣雄9

元好問詩詞集(金)

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元好問詩詞集(金)10元代少數民族雜劇作家——李直夫、楊景賢元代少數民族散曲作家——薛昂夫、貫云石元代少數民族漢文詩文作家(一)——耶律楚材、薩都剌元代少數民族漢文詩文作家(二)——馬祖常、余厥、廼賢元明之際的少數民族漢文詩文作家——王翰、答祿與權、丁鶴年明代多元文化背景中回族文學批評家——李贄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的魅力——《赤雅》、麗江木氏作家群元、明元代少數民族雜劇作家——李直夫、楊景賢元、明11

李直夫元代戲曲作家。本姓蒲察,世稱蒲察李五,女真族人。寄居德興府(今河北涿鹿縣)。生卒年不詳,僅知為至元、延祐間人。曾任湖南肅政廉訪使,與當時著名文學家元明善有交往。著有雜劇12種,今存《便宜行事虎頭牌》1種,又《鄧伯道棄子留侄》一劇,僅存第2折曲詞兩段。《虎頭牌》寫女真族人山壽馬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銀住馬撫育成人,后以軍功升任兵馬大元帥,掌虎符金牌,有便宜行事、先斬后奏大權。銀住馬鎮守夾山口,違反軍令,貪酒失地。山壽馬拒絕嬸娘、妻子和部屬的求情,依法懲罰叔父,事后又同妻子牽羊擔酒去給叔父"暖痛"。作品歌頌了山壽馬法不徇私的優良品德,也真實地表現了他責打叔父時痛苦而復雜的心理:"打的來一棍子,一刀錐,一下起,一層皮。他去那血泊里難禁忍,則著俺交椅上怎坐實!"這是一部女真族作家描寫女真族生活的優秀劇作,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它不僅記述了一些女真族的風俗習慣,而且劇本第二折還采用了不少源出女真族音樂的曲牌。這一折在元、明間頗為流行,通名"十七換頭",它和王實甫《麗春堂》的"十二換頭"同著稱于時。李直夫元代戲曲作家。本姓蒲察,世12

楊景賢,名暹,后改名訥,字景賢,一字景言。生卒年不詳。然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云“與余交五十年”,永樂初尚得寵于朱明,可知楊氏乃元末明初戲曲家。楊氏本為蒙古人,上輩已移居浙江錢塘,故朱有燉《煙花夢引》言及京都樂妓蔣蘭英時云之:“錢塘楊訥為作傳奇而深許之。”《錄鬼簿續編》言楊氏“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錦陣花營,悠悠樂志。與余交五十年。永樂初,與舜民一般遇寵。后卒于金陵”。其雜劇據《錄鬼簿續編》共十八目:《天臺夢》、《生死夫妻》、《玩江樓》、《偃時救駕》、《西湖怨》、《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樹》、《西游記》、《紅白蜘蛛》、《巫娥女》、《保韓莊》、《劉行首》、《盜紅銷》、《鴛鴦宴》、《東岳殿》、《海棠亭》、《兩團圓》等。然只有《西游記》、《劉行首》存世,而后者尚有爭議;《玩江樓》、《天臺夢》殘曲,而前者殘曲人多言為戴善夫同名雜劇僅存殘曲。除之,楊氏尚存幾首散曲傳世。楊氏雜劇散曲創作,朱權《太和正音譜》云之"詞如雨中之花"。楊氏其他雜劇皆佚,就傳世作品看,都是神仙釋道劇。《劉行首》寫全真道人馬丹陽度脫妓女劉倩嬌故事,表現出世思想。《西游記》寫唐僧取經故事,已具后來吳承恩同名小說故事雛形。但故事多有相異而不為同途。此劇共六本二十四出,結構龐大而較為完整,突破了元雜劇四折一楔的體例,為元雜劇中最巨之作。楊景賢,名暹,后改名訥,字景賢,一字13

薛昂夫

元代散曲家。回鶻(即今維吾爾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為姓。先世內遷,居懷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陽)。生卒年不詳。祖、父皆封覃國公。漢姓為馬,又字九皋,故亦稱馬昂夫、馬九皋。據趙孟頫《薛昂夫詩集序》(《松雪齋文集》),他曾執弟子禮于劉辰翁(1234~1297)門下,約可推知他生年約在元初至元年間。歷官江西省令史,僉典瑞院事、太平路總管、衢州路總管等職。薛昂夫善篆書,有詩名,詩集已佚。詩作存于《皇元風雅后集》、《元詩選》等集中。薛昂夫的散曲前祧馬致遠,以疏宕豪放為主,而豪放中又見華美,象小令〔山坡羊〕三首,〔塞鴻秋〕《凌敲臺懷古》等,都可以看到他的特色。題材以傲物嘆世,樂隱懷古為主。薛昂夫元代散曲家。回鶻(即今維吾14

貫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出身維吾爾族貴胄,祖、父都官至顯位。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貫只哥,即以貫為姓。自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初因父蔭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讓爵于弟,北上從姚燧學。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稱疾辭官,隱于杭州一帶。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徐再思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得其小令86首,套曲9首。貫云石出身武官家庭,自幼武藝超群,后棄武學文,接受漢族文化。善書法,草隸等書,變化古人,自成一家。詩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在他的為人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元代各族文化互相滲透的情況,他以胄子襲位,仕途本頗順利,卻有飄然世外之志,為人疏放曠達。曾以《蘆花被詩》換取漁父蘆花被,一時傳為文壇佳話。貫云石的散曲以寫山林逸樂生活與男女戀情為主。作品風格基本上屬豪放派,以清俊見長。風格形成與他出身西域武官家庭有關,同時也染上了江南文學清秀媚麗的色彩。貫云石(1286~1324)元代散15公元1314年秋天,貫云石南游途中經過梁山泊。貫云石喜愛那里一個漁翁的蘆花絮成的被子,漁翁要他用詩來交換。貫云石略加思索,吟出了一首七律:

采得蘆花不涴塵,綠莎聊復藉為茵。西風刮夢秋無際,夜月生香雪滿身。毛骨已隨天地老,聲名不讓古今貧。青綾莫為鴛鴦妒,欸乃聲中別有春。

這首《蘆花被》詩廣為流傳,貫云石用它換取蘆花被的事也傳為佳話。貫云石干脆又取了“蘆花道人”的別號,并寫道:“清風荷葉杯,明月蘆花被,乾坤靜中心似水。”宣布了自己和名利場的決絕,開始了十年浪跡江湖、專心創作的新生活。

公元1314年秋天,貫云石南游途中經16

泉、泉、泉,亂迸珍珠個個圓。玉斧斫開頑石髓,金鉤搭出老龍涎。公非貫酸齋乎?然、然、然。

泉、泉、泉,亂迸珍珠個個圓。17一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汗國大臣。字晉卿,號玉泉,法號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貴族家庭,生長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了。初仕金,為開州同知、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軍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他早已對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對干戈四起、生靈涂炭的神州大地,他決定以自己的才華輔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十四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一代名相耶律楚材18

《湛然居士集》收錄了660余首詩。他的詩應酬之作頗多,往往流于率易,缺少錘煉。他曾隨蒙古大軍西征萬里,熟悉邊疆的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在詩中生動真實地描繪了奇瑰壯麗的西域風光。其西域詩有50余首,其中《西域河中十詠》尤為人稱道.

《庚辰西域清明》

清明時節過邊城,遠客臨風幾許情。野鳥間關難解語,山花爛熳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腸亂,瑪瑙杯寒醉眼明。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

《陰山》

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松檜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橫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湛然居士集》收錄了660余首詩。他的19

薩都剌(1305?~1355?)元代詩人。字天錫,號直齋。答失蠻氏(回族),一說蒙古族人。其祖思蘭不花、父阿魯赤世以膂力起家,累有功勛,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節鉞留鎮云、代,所以薩都剌的生地為雁門(今山西代縣)。薩都剌的生卒年難以確指。今參照與薩都剌同年進士楊維楨生年(1296),及《雁門集序》中“逾弱冠登丁卯進士第”說法,定薩都剌生年為1305年左右。又據薩都剌晚年投入方國珍幕中的傳說,定其卒年為1355年左右。薩都剌博學能文,兼善楷書。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但有些詩涉及元代社會的黑暗現實,反映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如《大同驛》、《黃河月夜》、《鬻女謠》等等,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慘狀,如五古《早發黃河即事》,一方面描寫農夫"炊煙動茅屋,秋稻上垅丘。嘗新未及試,官租急征求。兩河水平堤,夜有盜賊憂",另一方面描寫貴族公子"斗雞五坊市,酣歌最高樓",以強烈的對比手法,揭示了元代社會的階級矛盾。薩都剌(1305?~1355?)20

薩都剌的山水詩頗見功力。他游宦多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不少山水詩富有生活實感,描寫細膩,貼切入微。如“江白潮已來,山黑月未出”,“山腳客行驚犬吠,樹皮苔老結龍文”,“渡口客船爭貰酒,斫魚列紙賽河神”等等,均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結成佳句。他描繪北方風物,尤具特色。如“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窮”;“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等。對塞外風光信筆勾勒,粗獷有致,體現了其他詩人鮮有的創作個性。

《同楊廉訪游山寺》扶病強同步,尋幽趣不群。逢僧穿竹去,吹笛隔林聞。山勢浮云合,溪流野水分。徘徊歸徑晚,樹影月紛紛。薩都剌的山水詩頗見功力。他游宦多年21

在詩歌技巧上,薩都剌繼承了唐、宋詩歌的某些手法,并具有自己的特點:

①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斷,鑄成韻味悠遠的意境。如為人艷稱的《秋詞》、《京城立春》等,能托出特定的情境,構成饒有意趣的“詩畫”。②層層深入,凝煉簡潔。如“百年詩句里,三國酒杯間”,“千古風光鬢邊白,六朝山色馬頭青”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③善于創造,形象生動。如“云孫捧出南箕簸,月姊舂來北斗量”,“一山如龍入云起,一山化作長江流”等句,化靜為動,化無生命為有生命,使形象新穎流動。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嗅覺形象等聯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彩云","烏鵲橫橋秋有影,銀河垂地夜無波"等。在詩歌技巧上,薩都剌繼承了唐、宋詩歌22

馬祖常

[元](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三八年)字伯庸,光州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卒于惠宗至元四年,年六十歲。(元詩選小傳云:至正四年卒。此從元史本傳)延佑初,(公元一三一四年)鄉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擢監察御史,劾罷丞相特們德爾。未幾,特們德爾復相,修怨黜為開平府尹;因避禍退居。特們德爾死,乃除翰林待制。元統初,(公元一三三三年)拜御史中丞;薦賢拔滯,知無不言。除樞密副使,致仕。卒,謚文貞。祖常工于文章,精贍鴻麗;其詩才力富健。著有石田集十五卷,《四庫總目》傳于世。馬祖常[元](公元一二23余厥,元末明初人,是一位聲名顯赫,倍受人們贊譽的廉潔忠義之士。明太祖朱元璋對余厥的人品和氣節很是贊賞,曾專門下詔褒揚,并為余厥修墓建祠。武威文廟的鄉賢祠,就將余厥供奉其中。

廼賢(1309--?)一作納新。元文學家。字易之,葛邏祿氏,世居金山之西,后寓居南陽(今屬河南),遂稱南陽人。隨兄塔海宦江浙,遂家慶元(路治今浙江鄞縣)。至正間,以薦為翰林編修官。出參桑哥失里軍事,卒于軍。其詩清潤流麗,不喜雕琢,以游覽酬贈之作為多,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的篇章。所作《河朔記古記》十六卷,久佚,清人輯其殘存者為二卷,其書記述河北、河南山川文物,頗為詳賅。所著有詩集《金臺集》。余厥,元末明初人,是一位聲名顯赫,倍24

王翰(《舊唐書》作王瀚),唐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工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王翰是一個有才氣的詩人,但是其集不傳。據《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志》載,王翰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傳,晁公武、陳振孫二家都未著錄。令其詩載于《全唐詩》者,只有13首。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云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涼州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涼州詞二首》(一)最負盛名。

《涼州詞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王翰(《舊唐書》作王瀚),唐并州晉陽25

答祿·與權:(公元?~1378年待考),蒙古族,字道夫,答祿·守禮之侄。著名明朝御史大夫。答祿·與權為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進士。先仕于元朝,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后歸附大明王朝,寓居于河南永寧。著有《答祿與權文集》一卷五冊。

丁鶴年[公元一三三五年至一四二四年]字永庚,色目(一作囘囘)人。生于元惠宗元統三年,卒于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年九十歲。元末,父官武昌,遂為武昌人。元亡,避四明。方國珍據浙東,最忌色目人,他轉徙逃匿。明初,還武昌,生母已前死,不知殯處,慟哭行求,得骨以葬。晚學浮屠,結廬居父墓。鶴年好學洽聞,精詩律,自以家世仕元,賦詩情詞悱惻。有丁鶴年集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答祿·與權:(公元?~1378年待26

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后期思想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舉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為避穆宗載垕(同“厚”)諱,取名贄。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輩家境漸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三十九年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三年復任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五年任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歷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萬歷八年辭官歸隱。他為官期間,目睹朝廷及官員們腐敗無能,常與上司發生爭執。他經受過倭寇侵掠、災荒貧困的痛苦,看到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艱難,在新興的市民運動推動下,希望能找到與宋明理學不同的“道”。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27【思想】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對統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加以無情揭露。【思想】28【著述】

李贄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焚書》6卷、《續焚書》5卷、《藏書》68卷、《續藏書》27卷、《初潭集》20卷、《李氏文集》20卷、《李氏叢書》12種等。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著名文章:《童心說》、《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等。【著述】29【影響】

李贄是中國歷史上反封建傳統、反封建禮教、反權威主義,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對后人反傳統權威、反君主專制、反封建禮教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影響】30

被譽為明代《山海經》的《赤雅》,其主體是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書所載南方各族神話、傳說、故事以及與南方民族風物相關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詩詞、典故、題詞、摩崖石刻、引言和鄺露個人受廣西壯瑤民族風情激發而創作的散文、詩詞,它是古代壯瑤等南方民族民間文學之集大成,在中原產生不小影響,說明民族文學具有很強的輻射力。此書又是民族文學與漢文學之合璧,足見我國南方各民族間關系之密切。《赤雅》一時被譽為明代的《山海經》,可與《西京雜記》媲美。這是一部匯集幾千年南方少數民族民間傳說的奇書,一部民族文學與漢文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結晶。《赤雅》被譽為明代《山海經》的《赤雅》,其主31

卷一記各土司以及各部落、各部族、各民族的制度、風俗;

卷二記述嶺西山川古跡;

卷三記述物產及雜錄,每卷又分為若干單元。卷上60條,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廣西少數民族府州縣的“四府三十七州”形勢、畛域、割據,“似三家六分之類”,“如列國割地獻城之例”,土司之間“雖暴寡凌弱,割殺奪略,終莫能越其尺寸”,各有一定地域。復述土司的世胄、土司與土民之等級劃分。對于土司法制尤其兵制兵法,作者給了相當的關注,述及兵制、士兵隊伍結構、指揮系統、陣法、戰法、軍規、軍紀、賞罰和各種武器。第二部分占了多半,作者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壯、大良、瑤、伶人、仡人、僚、水人、侗人、苗、巴人、蜒人、馬人、木客(漢人)及烏蠻國、西原蠻、廣源蠻等眾多民族、部族、部落的分布及其飲食、婚嫁、服飾、祭奠、居住、卜歲、漁獵、歌舞、音樂、不落夫家、山野交媾、謝罪等一系列風俗,繪聲繪色,極具神秘色彩。《赤雅》的結構:卷一記各土司以及各部落、各部族、各民族的制度、風俗;32麗江木氏作家群

麗江的民族作家文學按有文字資料記載始于明朝,為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用漢文寫作開始至今,其間經歷了傳統文學、新文學、社會主義文學三個階段。麗江木氏作家群的作品影響較大,具有深厚的漢學根基,由此可見他們對漢學的執著追求。明朝錢穆齋的《列朝詩集》,清代紀曉嵐編寫的《四庫全書》以及后來的《滇詩叢錄》、《滇詞叢錄》等,都選取了木氏作家群的作品。其中以木公和木增的詩文最多,而且詩的造詣很高,在中原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錢穆齋在《列朝詩集.木公傳》中說:“木公興好讀書賦詩……枕經藉書,哦松詠月,中土大夫賢士無以過也。”可見其評價之高。麗江木氏作家群麗江的民族作家文學按有33清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晶——《紅樓夢》清代滿族作家的漢語文學創作劉三姐傳說——最美麗的壯族“神話”清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晶——《紅樓夢》34金元明清少數民族作家ppt課件35挽曹雪芹敦誠四十蕭然太瘦生,曉風昨日拂銘旌。腸回故垅孤兒泣,淚迸荒天寡婦聲。牛鬼遺文悲李賀,路車荷鍤葬劉伶。故人欲有生芻吊,何處招魂賦楚蘅。挽曹雪芹36公案之一:寶黛孰優孰劣公案之二:《紅樓夢》后四十回的評價問題公案之三:《紅樓夢》有沒有反滿思想公案之四: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的真偽問題公案之五:甲戌本《凡例》出自誰人之手公案之六:《紅樓夢》的版本系統公案之七:曹雪芹的籍貫。公案之八:曹家的旗籍問題公案之九:靖本“迷失”之謎紅樓夢研究公案之一:寶黛孰優孰劣紅樓夢研究37《紅樓夢》研究參考書目《獻芹集》周汝昌山西人民出版社《說“情”紅樓藝境探微》李希凡人民日報出版社《紅樓夢》研究論叢書

《紅樓夢研究文選》郭豫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張國星,遼海出版社《沉沙集:李希凡論紅樓夢及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與中華文化》作者:周汝昌周倫苓《紅樓夢》研究參考書目《獻芹集》周汝昌山西人民出版社38清代滿族漢語文學創作納蘭性德滿族女作家顧太清滿族女詩人佟佳氏清代滿族漢語文學創作納蘭性德39

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與曹吉貞、顧貞觀合稱為“京華三絕”。生于天潢貴胄之家,赫赫宰相府,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歲時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后循進一等,正三品。娶妻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后誥贈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繼娶官氏,賜淑人。其妾顏氏,后納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選夢詞》.納蘭性德一生所交,多為漢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其居淥水亭經常為他與朋友們的雅聚之所,無形中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納蘭性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40

納蘭性德雖然生命短暫,但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且,這些多是其鞍馬扈從之余完成,筆力驚人。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詞。其詞現存348首,刊印為《側帽》、《飲水》集,后多稱《納蘭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艷,有南唐后主遺風。作品納蘭性德雖然生命短暫,但著作頗豐:《41《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42《蝶戀花.出塞》納蘭容若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網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戀花.出塞》43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無盡凄苦傾訴于筆端,凝聚為哀感頑艷的詞章。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視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見又人人所難言的情景真切準確地傳達出來,創出未經人道的嶄新意境。納蘭詞真摯自然,婉麗清新,運筆如行云流水,吸收秦觀、李易安的婉約特色,被成為“國初第一詞人”(《蕙風詞話》)藝術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無盡凄苦傾訴于筆端,凝聚為哀感頑44**能賦詩詞擅丹青,著紅續說第一人****名滿京華憑誰問,一代才女顧太清**【簡介】顧太清(1799-1876后),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清代著名女詞人。顧太清入嫁為乾隆帝第五子榮純親王愛新覺羅·永琪之孫,榮恪郡王綿億之子——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報宗人府為“顧”姓。婚后夫婦唱和,伉儷情深,又因奕繪字子章,號太素,為與之匹配,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