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劉學蘭1009183253@社會心理學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劉學蘭12參考書目1、鄭雪,《社會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金盛華,《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章志光,《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美]阿倫森,《社會性動物》,新華出版社,2001年2參考書目1、鄭雪,《社會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23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自我》《決策與判斷》《親密關系》《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心理學》《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社會沖突》《社會心理學之旅》《社會心理學綱要》《社會認知:從大腦到文化》3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自我》342000年,美國科學院組織了一批著名的學者討論人類的未來科學究竟有哪些,他們的結論是NBICS(納米——生物——信息——認知——社會)NBICS:納米技術: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統之間的界限信息科學:導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機器生物與生命科學:通過基因學和蛋白質學來延長人類的壽命認知和神經科學:創造出人工神經網絡并破譯人類認知社會科學:理解文化信息,駕馭集體智商42000年,美國科學院組織了一批著名的學者討論人類的未來科45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個體,要么是低級動物,要么就是超人。社會實際上是先于個體而存在的。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亞里士多德5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就缺乏社會性的5第一講緒論第一講緒論67本講大綱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簡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7本講大綱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78一、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了解他人,建立關系了解群體,有效管理了解社會,適應環境8一、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了解自我,完善自我89
了解預測控制自我他人群體社會心理行為9了解自910
下列動作所蘊含的心理意義10
下列動作所蘊含的心理意義1011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在社會情景中的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與社會互動的一門心理學科。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社會互動11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在社會情景中的個1112社會情境社會心理(內隱)社會行為(外顯)12社會情境社會心理(內隱)社會行為(外顯)1213三、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簡史(霍蘭德,1976)哲學思辨經驗描述實證分析
啟蒙期形成期確立期13三、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簡史(霍蘭德,1976)1314兩個重要年代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標志社會心理學的誕生。1924年,F.奧爾波特出版《社會心理學》,標志實驗社會心理學的誕生。14兩個重要年代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1415(一)哲學思辨階段時間:古希臘到19世紀上半葉特點:根據哲學思辯及社會準則來認識社會行為主要研究:“人性”15(一)哲學思辨階段時間:古希臘到19世紀上半葉1516(二)經驗描述階段時間: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特點:經驗描述理論源泉:3大理論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心理學標志事件:1908《社會心理學》出版16(二)經驗描述階段時間: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1617(三)實證分析階段時間:20世紀20年代開始特點:從描述轉向實證;從定性轉向定量;從純理論轉向應用。標志事件:1924,F.H.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出版1931年,墨菲的《實驗社會心理學》出版17(三)實證分析階段時間:20世紀20年代開始1718F.Allport的“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連鎖聯想刪去元音轉換透視乘法運算寫批駁文章18F.Allport的“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1819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生物學取向心理學取向社會學取向文化人類學取向19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生物學取向1920202021五、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基礎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21五、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基礎社會心理學2122基礎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社會印象、行為歸因等。社會態度:態度的結構、形成與改變等。人際關系:人際溝通─人際吸引─親密關系─愛情社會行為:侵犯行為、利他行為、合作與競爭等。團體心理:團體凝聚力、團體領導者、群體決策等。社會影響:從眾、服從、社會助長、社會惰化。大眾心理:時尚、流言、輿論、騷亂、恐慌等。文化心理:文化變遷、民族性格、文化差異、中國人本土社會心理學研究22基礎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社會印象、行2223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主要領域教育社會心理學管理社會心理學法律社會心理學環境社會心理學23應用社會心理學的主要領域教育社會心理學2324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途徑與方法個案研究:談話、觀察、作品分析等相關研究:調查、測量、統計分析等因果研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自然實驗)現場研究24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途徑與方法個案研究:談話、觀察、作品2425個案研究:著重從個體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社會心理。先廣泛收集資料,再對個案(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進行定性描述。相關研究:運用測量和統計的方法,考察一組被試的兩個或多個變量的定量關系。因果研究:嚴格控制條件,系統操縱自變量,以期導致因變量的某種變化,從而作出因果性的結論。現場研究:研究者親臨現場,對被試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25個案研究:著重從個體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社會心理。先廣泛2526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原則被試自愿參加。接近真實生活。有利的實驗設計。——研究必須重要而且設計完善——研究要盡可能減少欺騙措施的運用——研究要盡可能減少對被試的不利影響被試自愿終止。充足補救。26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原則被試自愿參加。26第二講社會認知第二講社會認知2728本講大綱社會認知概述對自我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對群體的認知歸因28本講大綱社會認知概述2829一、社會認知概述
(一)含義社會認知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對自我、他人或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規律進行感知、判斷、評價、推斷和解釋以作進一步反應的過程。
29一、社會認知概述
(一)含義2930(二)社會認知的策略認知吝嗇鬼──通過最小限度的觀察作出社會判斷以盡量節省時間和加工資源。──“啟發式判斷"目標明確的策略家──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認知加工策略30(二)社會認知的策略認知吝嗇鬼3031啟發式判斷可得性啟發根據獲取信息的容易程度來判斷。代表性啟發與記憶中的典型事例進行類比,根據兩者的相似性來判斷。定點調整啟發把起始值作為判斷的出發點,而且隨后的調整會盡量與這個起始值接近。31啟發式判斷可得性啟發3132可得性啟發的偏差顯著性:信息的顯著性決定著人們是否注意它,以及對它的注意程度。(Taylor的實驗。)自我中心偏見:人們認為自己對共同努力的成果所做的貢獻比他實際做的要多,即人們在合作中會高估自己的貢獻。信息通達性:搜索的難易程度。回憶內容or回憶的難易程度?32可得性啟發的偏差顯著性:信息的顯著性決定著人們是否注意它3233回憶12/6個自信/不自信行為的參與者對自己自信性的評價(Schwarz,1991)33回憶12/6個自信/不自信行為的參與者對自己自信性的評價3334代表性啟發的偏差忽略先驗概率(基礎比率)忽視樣本大小合取謬誤34代表性啟發的偏差忽略先驗概率(基礎比率)3435忽視先驗概率思考下列問題:老王是一個矮個子、害羞的男人。他對唐詩宋詞非常著迷,也喜歡閱讀明清小說。孩提時代,他常常受到同學的欺負。你認為老王更有可能是一個:A農民B古典文學學者35忽視先驗概率思考下列問題:3536合取謬誤思考下列問題:琳達,31歲,單身,坦率直言,性格開朗。她的專業是哲學,當她還是學生的時候,就非常關注社會公正問題,并且參與過反對核武器的游行。你認為琳達更有可能是一個:A琳達是一個銀行出納員B琳達是一個銀行出納員,同時也是一個活躍的女權主義者36合取謬誤思考下列問題:3637(三)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1、認知者因素:興趣、動機、需要、價值觀、知識經驗、情緒、個性等。2、認知對象因素:對于認知者所具有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的大小;是否具有“突出"信息;認知對象自我表露的愿望與水平。3、情境:認知對象與情境的協調性37(三)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1、認知者因素:興趣、動機、需要3738自我的分層(Z.Rubin&S.Shenker)
由淺入深依次為:第一層次:人們的情感興趣愛好第二層次:態度第三層次:自我的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狀況第四層次:隱私38自我的分層(Z.Rubin&S.Shenker)3839(四)社會圖式社會圖式是經過對來自社會環境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后在人腦中組織起來的認知系統。類型:──他人圖式──自我圖式──角色圖式──事件圖式39(四)社會圖式社會圖式是經過對來自社會環境的信息進行選擇3940社會圖式對社會認知的影響社會圖式影響對信息的選擇。社會圖式影響對信息的加工。社會圖式影響對信息的提取。40社會圖式對社會認知的影響社會圖式影響對信息的選擇。4041自我實現預言當環境中的信息與原有圖式不一致時,不但常常會被歪曲,使之與原有圖式相符,而且社會圖式還會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使客觀現實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這種該改變趨向于與原有圖式一致,這被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41自我實現預言當環境中的信息與原有圖式不一致時,不但常常會4142二、對自我的認知(一)自我概念(二)自尊42二、對自我的認知(一)自我概念4243(一)自我概念自我的本質獲取自我概念的途徑自我概念的整合43(一)自我概念自我的本質43441、自我的本質自我概念:關于自己的人格品質、社會角色、過去經驗以及未來目標的心理表征。自我圖式:對于自我的認知概括。它來自過去的經驗,組織并指導對個體社會經驗中與自我有關的信息進行加工。441、自我的本質自我概念:關于自己的人格品質、社會角色、過44452、獲取自我概念的途徑自己的行為內省他人的反饋社會比較452、獲取自我概念的途徑自己的行為45463、自我概念的整合可得性重建記憶自我歸因核心特質463、自我概念的整合可得性4647巴納姆效應你需要被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慮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47巴納姆效應你需要被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4748(二)自尊自尊的含義自尊建構的途徑自尊的文化差異48(二)自尊自尊的含義48491、自尊的含義自尊是個體對自己品質、性格、能力等的積極或消極的整體評價,反映了個體對自己的滿意程度。自我概念關注的是對自我的認識;自尊關注的是對自我的情感。自尊水平是精確的自我評估和不現實的自我提高相互協調的產物。491、自尊的含義自尊是個體對自己品質、性格、能力等的積極或4950自我提高偏于高估自己的傾向,這種傾向還會擴展到自己所有或所屬的事物上。50自我提高偏于高估自己的傾向,這種傾向還會擴展到自己所有或50512、自尊建構的途徑個人的生活經歷社會比較自己的內部標準──理想自我──應該自我512、自尊建構的途徑個人的生活經歷51523、自尊的文化差異獨立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提高。依賴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批評。523、自尊的文化差異獨立型文化:有更多的自我提高。5253三、對他人的認知:社會印象
印象(impression)是我們對他人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質的總體看法和評價。53三、對他人的認知:社會印象印象(impressio5354(一)印象知覺的線索外表言語非言語交流行為他人評價54(一)印象知覺的線索外表5455(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規則評價性一致性:傾向于把他人視為內部一致的人中心特性作用:中心特性與邊緣特性負性效應:黑票作用55(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規則評價性5556評價他人所涉及到的主要特性(S.Rosenberg)56評價他人所涉及到的主要特性(S.Rosenberg)5657人格特征間關系的心理地圖57人格特征間關系的心理地圖5758(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則Anderson提出三種模型:累加模型:累加值平均模型:平均值加權平均模型:平均值,但對重要品質給予加權。(先行信息的加權作用;消極否定信息的加權作用;信息源權威性的加權作用。)58(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則Anderson提出三種模5859
坦率、熱情+3分,樸素、安靜+1分吝嗇-2分,冷漠-3分。小張:坦率、熱情小王:坦率、熱情、樸素、安靜59坦率、熱情+3分,樸素、安靜+1分5960(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投射效應虛假一致偏差標簽作用60(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應首因效應投射效應6061616162四、對群體的認知:刻板印象社會刻板印象偏見及其克服62四、對群體的認知:刻板印象社會刻板印象6263(一)社會刻板印象對某些社會群體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63(一)社會刻板印象對某些社會群體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63641、刻板印象的形成直接的個人經驗間接的社會學習──來自他人──來自大眾傳播媒介641、刻板印象的形成直接的個人經驗64652、刻板印象的維持如何處理不一致的信息?對不一致的信息給予解釋把不一致的信息區分開把不一致的信息歸于群體中特殊的非典型成員652、刻板印象的維持如何處理不一致的信息?65663、刻板印象的改變長期、深入地與群體成員接觸與群體成員進行廣泛地接觸與群體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員進行接觸與群體成員進行親密接觸663、刻板印象的改變長期、深入地與群體成員接觸6667(二)偏見偏見(prejudice)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及其成員的不正確的否定和敵視的態度。67(二)偏見偏見(prejudice)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67681、偏見形成的根源認知根源──社會認知中的分類:內群體(in-group)和外群體(out-group)──社會刻板印象社會根源──社會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偏見往往用于證明優越地位的合理性──社會競爭──社會規范681、偏見形成的根源認知根源6869羅莎巴士事件1955年12月1日,42歲的瘦小的美國非洲裔女裁縫羅莎·帕克斯,和另外三個非洲裔同胞,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搭乘一部擁擠的公交車。上車后,他們破例地坐在前面,違反當年“白人坐前黑人坐后”的種族隔離政策。在過了三站之后,有一名白人上車,前面已坐滿,白人司機停車,命令這四個黑人乘客讓位。
根據當時的法律,只有白人能坐巴士前幾排座位,如果這些座位全滿,其他排座位的黑人乘客必須讓座給白人乘客。可是當司機提醒她們讓座時,羅莎的三個非洲裔同胞乖乖地起身往后走,而她告訴那位司機“不”,她討厭當二等公民,司機去叫警察,警察問她為何不起來讓座,她回答,她為何要讓位,她和大家一樣都付錢買票了。就這樣她因為拒絕讓座而被捕了。
69羅莎巴士事件1955年12月1日,42歲的瘦6970羅莎巴士事件四天后,她被判違法要罰10美元另加四美元法院費用。當羅莎被審判后,當地黑人社區發動集體拒坐公交車行動。他們或是自己開車,或是乘黑人開的出租車,大部分則是改用走路——一走就是381天。在這期間,許多黑人被騷擾,被攻擊。1956年11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終于宣布公交車上的種族隔離是不合法的。黑人民權運動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1963年8月,民權組織在華盛頓舉行盛大示威,在電視的轉播及現場近20萬群眾的注視下,馬丁·路德·金發表了舉世聞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1964年7月2日美國通過了《民權法案》。70羅莎巴士事件四天后,她被判違法要罰10美元另加四美元法院7071內群體偏愛人們有偏愛自己所屬群體的傾向,包括:對內群體的正性評價對外群體的負性評價71內群體偏愛人們有偏愛自己所屬群體的傾向,包括:71722、偏見的克服有效的接觸:──實質性的接觸:長期、深入、廣泛──接觸雙方地位平等──創造依存與合作的情境──改造不恰當的社會規范722、偏見的克服有效的接觸:7273五、歸因觀察者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73五、歸因觀察者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7374(一)歸因理論1.凱利的三維理論2.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74(一)歸因理論1.凱利的三維理論74751.凱利的三維理論(H.H.Kelley,1967)行為的三種原因:客體、主體、情境。歸因的三種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嗎?差異性信息:他對其他人如此嗎?一貫性信息:他經常如此嗎?三種歸因判斷751.凱利的三維理論(H.H.Kelley,1967)行為7576(張明這次數學沒有考好,請根據三度理論進行歸因判斷)76(張明這次數學沒有考好,請根據三度理論進行歸因判斷)76772.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B.Weiner,1982)772.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B.Weiner,1982)7778積極的歸因方式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強成功期望趨向成就任務失敗缺少努力內疚,維持較高的成就期望增強堅持性,趨向成就任務78積極的歸因方式成功能力和努力自7879積極歸因原則努力歸因原則現實歸因原則79積極歸因原則努力歸因原則7980
消極的歸因方式成功運氣不在乎,很少增強對成功的期望缺乏趨向成就任務的傾向失敗缺乏能力羞愧、無能感、沮喪,降低對成功的期望缺少堅持性,回避成就任務80消極的歸因方式成功運氣8081(二)歸因偏差非動機性偏差——基本歸因錯誤——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動機性偏差——自我服務偏差——自我設阻81(二)歸因偏差非動機性偏差8182基本歸因錯誤在人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夸大行為者內部穩定的個性因素,而忽視或低估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依賴型文化背景下,基本歸因錯誤不一定發生。82基本歸因錯誤在人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夸大行為者內部8283自我服務偏差
人們傾向于把積極的行為結果(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個人能力,如能力、人格;而把消極的行為結果(失敗)歸因于環境因素。研究發現,依賴型文化背景下(如日本),表現與上述結論相反。83自我服務偏差人們傾向于把積極的行為結果(成功)歸因于自83第三講社會態度第三講社會態度8485本講大綱社會態度概述態度的形成態度的改變態度的測量85本講大綱社會態度概述85一社會態度概述一社會態度概述8687(一)態度的含義及特征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Freedman)──態度是心理傾向。──態度有一定的對象。──態度有認知、感情和行為傾向成分。──態度具有穩定性。87(一)態度的含義及特征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8788態度的特征主體內在性對象性評價性:最核心的特征持續性和情境性功能性88態度的特征主體內在性8889(二)態度的成分及其關系
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傾向
外事實評價意向顯信念情感傾向行觀點情緒偏好為理解89(二)態度的成分及其關系8990(三)雙重態度模型
(Wilson,2000)外顯態度:人們能夠意識到的態度。內隱態度:人們對態度客體的自動反應──不清楚它的來源;──自動激活;──不可控制性。90(三)雙重態度模型
(Wilson,2000)外顯態度:9091(四)態度的心理功能適應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價值表現功能認識或理解功能(D.Katz,1960&S.Oskamp,1977)91(四)態度的心理功能適應功能9192(五)態度與行為態度對行為的影響行為對態度的影響92(五)態度與行為態度對行為的影響9293對“是否愿意接待中國顧客”問卷的回答情況表R.T.Lapiere(1934)93對“是否愿意接待中國顧客”問卷的回答情況表9394通過態度預測行為時應注意下列因素:態度方面的因素──態度各成分是否一致──態度的特殊性──態度來自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態度的強度與明晰性94通過態度預測行為時應注意下列因素:態度方面的因素9495行為方面的因素──單一行為與多重行為──即時行為與長久行為──情境壓力主體方面的因素──態度對象與個人關聯的程度──個體自身的人格因素
95行為方面的因素95二態度的形成二態度的形成9697(一)態度形成的三個階段模仿或服從同化內化(H.C.Kelman)97(一)態度形成的三個階段模仿或服從9798(二)影響態度形成的因素社會環境家庭同伴社會團體主體因素98(二)影響態度形成的因素社會環境98三態度的改變三態度的改變99100(一)霍夫蘭的態度改變說服模型
專業性說服者可靠性吸引力相似性信息的差異性強化信息內容信息的情緒性情境預警
信息的組織性分心信息的重復性原有態度被說服者人格特征預防注射100(一)霍夫蘭的態度改變說服模型100101可靠性與說服效果說服檢察官者的影響罪犯力
減少執法者權力增加執法者權力101可靠性與說服效果說減少執法者權力101
當前,交通安全問題已成為“地球人"共同關心的重要話題,因為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有人死于交通事故。3恐懼當前,交通安全問題已成為“地球人"共同關心的重要話題102
就在我講課的近1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國就有10多人被洶涌的車流無情湮沒,近60多人失去光明或行走能力成為瞎子、瘸子,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啊!7就在我講課的近1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國就有10多人被洶103104不易改變的態度公開聲明的態度從小形成的態度自我涉入程度高的態度協調統一的態度104不易改變的態度公開聲明的態度104105(二)陪荻和卡司歐泊的說服模型說服的雙加工模型:中心路徑:建立在論據的邏輯性上。外周路徑:建立在與說服內容性質無關的因素上。中心路徑的說服效果要優于外周路徑的說服效果,但與接收者的能力和動機有關。105(二)陪荻和卡司歐泊的說服模型說服的雙加工模型:105106說服的雙加工模型
(Petty&Cacioppo,1986)
接受者:中心路徑:能力高接收動機高精心思考說接受信息源接受者:外周路徑:服能力低啟發動機低歸因心境106說服的雙加工模型
106107(三)態度改變的認知理論Heider(1958)的平衡理論Festinger(1957)的認知失調理論107(三)態度改變的認知理論Heider(1958)的平衡107108Heider的平衡理論:P-O-X模型平衡狀態PPPP+++--+--
O+XO-XO-XO+X不平衡狀態PPPP+++--+--O-XO+XO+XO-X
108Heider的平衡理論:P-O-X模型平衡狀態108109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109Festinger的認知失調理論1091101美元組:1、這項工作很無聊,我不喜歡。2、我對別人說這項工作很有趣。3、我獲得了1美元的獎賞。20美元組:1、這項工作很無聊,我不喜歡。2、我對別人說這項工作很有趣。3、我獲得了20美元的獎賞。1101美元組:20美元組:110111消除認知不協調的途徑改變兩個認知因素中的一個。改變認知因素的重要性。增加一個新的認知因素。減少選擇感。111消除認知不協調的途徑改變兩個認知因素中的一個。111112(三)逆反心理是個體對外界態度的一種持相反方向的反應,是接受者在接觸、接受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產生與說服者愿望相反的態度的一種傾向。112(三)逆反心理是個體對外界態度的一種持相反方向的反應,112113逆反心理的產生與消除說服者因素:道德、人品、態度、能力接受者因素──心理發展階段與逆反心理(如:逆反期與代溝)──好奇心與逆反心理(禁果效應)──自由選擇與逆反心理(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信息因素──內容不當。如失實、夸大、片面、陳舊、負面信息運用不當。──傳遞方式不當。如方式單一、過度重復(超限效應)等。113逆反心理的產生與消除說服者因素:道德、人品、態度、能力113114禁果效應土豆在法國曾經被稱為“鬼蘋果”,沒有人愿意種植它。盡管請了一位法國著名的農學家百般勸說,但是,無論怎么引導,農民們就是不愿意種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受國王的特準,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種植土豆,并由一支穿軍禮服、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一個夜晚,看守衛隊故意撤走。結果,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都來挖土豆,引種到自己的田地里。禁果效應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114禁果效應土豆在法國曾經被稱為“鬼蘋果”,沒有人愿意種植114115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在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很深,但由于兩家是世仇,感情遭到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并沒有因為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地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的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115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在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115116負面信息運用不當亞利桑那石化森林國家公園的告示:“您繼承的遺產每天都在減少,每年有14噸硅化木失竊,盡管您一次只撿一小片。"研究結果:1、“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壞了公園內的自然景觀。"──木片失竊率7.92%2、“為保護本公園的自然環境,請不要帶走園內的硅化木。"──木片失竊率1.67%3、未張貼告示。──木片失竊率為2.92%116負面信息運用不當亞利桑那石化森林國家公園的告示:“您繼116117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讓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演講而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117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117118四、態度的測量態度的直接測量:李克特量表(總加量表法)社會距離法語義區分測量法態度的間接測量內隱態度測量118四、態度的測量態度的直接測量:118119(一)總加量表法(Likert,1932)設計構成態度的問題(約20個)自我評定累加分數(分數越高,態度越肯定)119(一)總加量表法(Likert,1932)設計構成態度119120(二)社會距離法(Bogardus,1929)舉例:對于某個成員的社會距離調查表1、愿意和他作為知己2、愿意請他參加自己所屬的社團活動3、愿意和他做鄰居4、愿意和他做同事5、愿意和他保持一定距離6、愿意和他少來往7、愿意和他絕交120(二)社會距離法(Bogardus,1929)舉例:對120121(三)語義區分測量(Osgood,1957)例如:提到張三,你想到的是:好7654321壞強7654321弱主動7654321被動121(三)語義區分測量(Osgood,1957)例如:提到121122(四)態度的間接測量行為反應測量生理反應測量自由反應測量:問答法、投射法122(四)態度的間接測量行為反應測量122123測謊儀
及其記錄生理反應測量123測謊儀
及其記錄生理反應測量123124(五)內隱態度測量內隱聯結測試:了解各種態度客體和各種評價屬性之間的自動化聯結程度。124(五)內隱態度測量內隱聯結測試:124第四講人際關系第四講人際關系125一、人際關系概述一、人際關系概述126127(一)什么是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是人際交往過程中雙方心理上的依戀與心理距離的一種反映;是交往雙方的需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是否得到滿足以及滿足的程度的體現。127(一)什么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127128定向階段穩定交往選擇對象建立局部情感聯系情感交流情感探索較深的情感卷入高度的情感卷入(二)人際關系的發展128定向階段穩定交往選擇對象建立局部情感聯系情感交流情感探128129人際關系狀態129人際關系狀態129130(三)人際關系的破裂分歧:不同點擴大,心理距離增加收斂:溝通量迅速減少冷漠:放棄增進溝通的努力逃避:相互回避終止:人際關系結束130(三)人際關系的破裂分歧:不同點擴大,心理距離增加130131(四)人際關系的測量社會測量法:莫雷諾參照測量法:彼得羅夫斯基貝爾斯測量法:貝爾斯131(四)人際關系的測量社會測量法:莫雷諾131132社會測量法的形式及應用132社會測量法的形式及應用132133133133134請按順序寫出你所喜歡的人。A依次選擇了C、D、F。B依次選擇了A、C。C依次選擇了A、F、D、E。D選擇了A。E依次選擇了F、D、A。F依次選擇了E、A。134請按順序寫出你所喜歡的人。A依次選擇了C、D、F。134135A依次選擇了C、D、F。B依次選擇了A、C。
C依次選擇了A、F、D、E。D選擇了A。
E依次選擇了F、D、A。F依次選擇了E、A。135A依次選擇了C、D、F。B依次選擇了A135二、人際溝通二、人際溝通136137(一)溝通的結構背景障礙信息通道反饋信息源信息接受人137(一)溝通的結構137138(二)人際溝通的類型與模式1、人際溝通的類型:語詞溝通與非語詞溝通口語溝通與書面溝通有意溝通與無意溝通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138(二)人際溝通的類型與模式1、人際溝通的類型:1381392、人際溝通的模式環式溝通輪式溝通鏈式溝通Y式溝通全通道溝通1392、人際溝通的模式環式溝通139140(三)非語詞溝通的特點與種類1、非語詞溝通的特點廣泛性連續性保密性跨文化性簡約性140(三)非語詞溝通的特點與種類1、非語詞溝通的特點1401412、非語詞溝通的種類無聲動態面部表情目光接觸手勢身體姿態觸摸無聲靜態靜姿空間距離輔助語言和類語言輔助語言類語言1412、非語詞溝通的種類無聲動態無聲靜態141142142142143143143144空間距離(Hall)親密區:1英尺以內個人區:1—4英尺社會區:4—8英尺公眾區:8英尺以上144空間距離(Hall)親密區:1英尺以內144145影響空間距離的因素親疏關系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性別差異談話內容145影響空間距離的因素親疏關系145146l、3、5號座位被稱為領導席,想要積極引導會議的人會主動選擇這幾個座位,如果領導者已經確定的話,那么其他與會者會主動地讓出這幾個位子。2和4一般不引人注目,不想積極參與會議的人一般會選擇這兩個座位。在正式會議中,如果領導坐在1席或5席,又把心腹安置在3席的話,會議就能順利進行。在類似集思廣益的那種全體性會議中,領導者坐在3席最有利于會議的順利講行。146146147147147148相關研究結果:從模擬審判實驗的結果來看,由女性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在小房間審議時比在大房間所下的判決寬松;由男性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在小房間中審議時所下的判決卻很嚴厲。房間的擁擠程度也會給討論的氣氛帶來影響。據上述實驗顯示,女性小組中有很多人認為在小房間里更能和睦共處,使會議順利進行,而男性小組正好相反。在男女混合組成的小組中,會議的討論結果和討論氣氛不受房間大小的影響。148相關研究結果:從模擬審判實驗的結果來看,由女性組成的陪148149(四)柏恩的相互交流分析理論(E.Berne)三種自我父母自我:Parent成人自我:Adult兒童自我:Child149(四)柏恩的相互交流分析理論(E.Berne)三種自我149150三種交流形式平行交流:甲乙PPAACC150三種交流形式平行交流:150151三種交流形式交叉交流:甲乙
PPAACC151三種交流形式交叉交流:151152三種交流形式隱含交流:甲乙
PPAACC152三種交流形式隱含交流:152153交流舉例:老師,我這次考試成績怎么樣?平時不好好用功,現在還好意思問我!老師,我這次考試成績怎么樣?不是很理想,具體情況你可以自己看一下。老師希望能聽到你的解釋。153交流舉例:老師,我這次考試成績怎么樣?153154(五)溝通能力的提高評價自己的溝通狀況提高溝通的準確性主動運用身體語言注意情境的同一性適當的自我暴露分析溝通對象的需求和特點通過技術性訓練來提高溝通技能154(五)溝通能力的提高評價自己的溝通狀況154三、人際吸引三、人際吸引155156(一)什么是人際吸引
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彼此喜歡、欣賞、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過程,是人際關系的一種肯定形式。156(一)什么是人際吸引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156157人際吸引的層次較低層次——親和中等程度——喜歡強烈形式——愛情157人際吸引的層次較低層次——親和157158(二)人際吸引的原則交互原則交換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增減原則聯結原則158(二)人際吸引的原則交互原則158159喜歡的交互原則與增減原則(Aronson)159喜歡的交互原則與增減原則(Aronson)159160(三)增進人際吸引的因素個體的特征——能力與才華——外貌與儀表——個性品質雙方特性的關系——相似性——互補性情境因素——空間距離——交往頻率——交往氛圍——阻礙160(三)增進人際吸引的因素個體的特征情境因素160161錯誤效應(Aronson)甲:答對92%灑咖啡結果:受歡迎程度提高乙:答對30%灑咖啡結果:受歡迎程度降低錯誤效應:小錯誤會增強能力突出者的吸引力,會降低能力平庸者的吸引力。161錯誤效應(Aronson)甲:答對92%161162儀表對判刑的影響(Sigall,1975)162儀表對判刑的影響(Sigall,1975)162163個性品質163個性品質163164友誼和鄰近性的關系(Festinger,1950)費斯汀格等人以麻省理工學院已婚學生公寓的居民作為對象,研究他們之間的友誼和鄰近性的關系。該家屬公寓共17棟兩層樓房,每層5戶,共170戶。在學年開始搬入公寓時,彼此各不相識。過一段時間之后,研究者要每戶舉出公寓群中新交的三位朋友。結果發現,他們所交的新朋友都有四個共同特征:1、是他們的近鄰;2、是他們同層樓的人;3、是他們信箱靠近的人;4、是走同一個樓梯的人。可見,空間接近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164友誼和鄰近性的關系(Festinger,1950)費斯164165照片熟悉度與喜歡程度(R.Zajonc)
165照片熟悉度與喜歡程度(R.Zajonc)165四、親密關系四、親密關系166167(一)親密關系的性質親密關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差異:了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忠誠度167(一)親密關系的性質親密關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167168(二)親密關系與自我概念A.Aron(1986)用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來理解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認為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實質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證據:1、歸因中的行為者—觀察者偏差并不適用于親密關系。2、資源分配時對親密者和自己的區分很小。3、共有關系而非交換關系。4、共有記憶。關系親密的人在編碼、儲存和提取信息時有一個共通的記憶系統。168(二)親密關系與自我概念A.Aron(1986)用自我168169交換關系和共有關系的差別169交換關系和共有關系的差別169170(三)親密關系中的依戀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很容易接近,并期望與他人發展親密關系。逃避型:不信任他人,不易與他人親密關系,抑制自己的親密需要。焦慮/矛盾型:對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但與逃避型不同的是他們又會對對方著迷。170(三)親密關系中的依戀三種依戀類型:170171巴塞洛謬提出的四種依戀類型(Bartholomew,1990)171巴塞洛謬提出的四種依戀類型(Bartholomew,1171(四)愛情愛情是親密關系的最深層次,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愛情的特點:——相異性——成熟性——生理性——利他性——排他性(四)愛情愛情是親密關系的最深層次,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1721、愛情三角理論
(Sternberg,1988)
親密(喜歡式愛情)
(浪漫式(同伴式愛情)
完美式
愛情)
愛情
激情
(愚蠢式愛情)
忠誠
(迷戀式愛情)(空洞的愛情)1、愛情三角理論
(Sternberg,1988)173三個因素的關系激情、親密和忠誠的體驗彼此相互獨立,又有著明顯的關聯。通過fMRI技術發現,激情所激活的腦區和親密、忠誠所激活的腦區并不相同。(Aron,2005).愛情的組成成分由三種既相互聯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統控制(HelenFisher,2006)。(1)性欲:由性荷爾蒙調控;(2)吸引力:由特定腦區里控制獎賞情感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和5-羥色胺控制;(3)依戀:由神經肽催產素調節,依戀的時間越高,催產素含量越高。三個因素的關系激情、親密和忠誠的體驗彼此相互獨立,又有著明顯1742.浪漫之愛的影響因素幻想:洋溢著激情的愛人會將他們的伴侶理想化,而理想化的贊美能促進浪漫。但幻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積累而變弱。新奇:伴侶一起參加新奇、興奮的活動會讓他們更加相愛(Strong&Aron,2006).喚醒:身體的喚醒,如脈搏加快、呼吸急促。當伴侶變得熟悉大腦產生的多巴胺會降低。2.浪漫之愛的影響因素幻想:洋溢著激情的愛人會將他們的伴侶理175吊橋效應達頓和阿倫(Dutton&Aron,1974)的實驗:地點是溫哥華的卡普拉諾吊橋(CaplianoSuspensionBridge)。由危險的橋梁所引起的喚醒(恐懼、刺激)會激起男性對女性的興趣;在不太令人緊張的地點碰到同一位女性的男性卻覺得該女性的吸引力比較弱。原因:錯誤歸因與興奮轉移吊橋效應達頓和阿倫(Dutton&Aron,1974)的實驗176浪漫愛情在婚后的變化浪漫愛情在婚后的變化177愛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系的基礎;培養與配偶之間的友誼;努力保持新鮮感;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Strong&Aron,2006).愛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系的基礎;培養與配178第五講社會影響與社會行為第五講社會影響與社會行為179一、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一、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180181(一)社會助長與社會干擾的含義社會助長: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帶來的行為效率的提高。社會干擾: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帶來的行為效率的下降。觀眾效應:他人在場結伴效應:與他人一起活動181(一)社會助長與社會干擾的含義社會助長:他人在場或與他181182有關的實驗研究F.Allport的研究連鎖聯想刪去元音轉換透視乘法運算寫批駁文章182有關的實驗研究F.Allport的研究182183單獨與結伴寫批駁文章的效果183單獨與結伴寫批駁文章的效果183184(二)理論解釋優勢反應強化說(R.Zajonc,1965)他人在場提高動機水平優勢反應增強促進熟練工作成績干擾非熟練工作成績184(二)理論解釋優勢反應強化說(R.Zajonc,19618418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1908)效高容易率水平一般程度
困難低低動機水平高18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dson,1185186評價理論(Cottrell,1972;Freedman,1981)他人評價是否增強動機?1、活動者覺知評價的程度2、評價者的身份和態度3、活動者的年齡和個性186評價理論(Cottrell,1972;Freedman186187(三)社會惰化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和社會干擾的區別?拉繩實驗(Ringelman,1880)單獨3人組8人組平均拉力KG635331187(三)社會惰化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187188有關的元分析為社會惰化現象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杰克遜等人(J.M.Jackson&K.D.Williams,1988)總結了49個有關社會惰化的研究,涉及被試超過4000人,結果表明(見圖5-3),共同完成任務時的群體規模越大,個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當群體規模達到8人時,個人的努力程度僅為單獨工作時的80%。在一定范圍內,群體規模增大,個人努力水平還在繼續下降。188有關的元分析為社會惰化現象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杰克遜等188189189189190元分析(meta-analyses):對不同的研究結果進行定量統計分析的方法,避免研究人員的先入為主,以確保研究分析的客觀性。190元分析(meta-analyses):對不同的研究結果190二、從眾、服從與順從二、從眾、服從與順從191192(一)從眾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和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192(一)從眾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和行為由于群體的引1921931、從眾的原因相信他人心理尋求安全心理忠于集體心理1931、從眾的原因相信他人心理1931942、從眾的實驗研究Sherif(1935)的游動錯覺實驗Asch(1956)的線段判斷實驗
——知覺歪曲
——判斷歪曲
——行為歪曲1942、從眾的實驗研究Sherif(1935)的游動錯覺實194195S.Asch從眾實驗
xabc
標準線段比較線段
195S.Asch從眾實驗
195196從眾行為的年齡差異196從眾行為的年齡差異1961973、影響從眾的因素群體因素
——群體的規模
——群體的一致性
——群體的凝聚力
——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1973、影響從眾的因素群體因素197198198198199個體因素
——知識經驗
——個性特征
——性別差異刺激因素
——刺激物的清晰性
——刺激物的內容文化因素199個體因素199200(二)服從服從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壓力,而使個體發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外界壓力:他人;規范200(二)服從服從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壓力,而使個體發生符合外2002011、服從與從眾的區別壓力來源不同發生方式不同造成后果不同2011、服從與從眾的區別壓力來源不同2012022、服從的實驗研究Milgram(1963):65%的服從到了最后。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195210225240
弱中強特強255270285300315330345360375390405420435450
劇烈極劇烈危險XXXX2022、服從的實驗研究Milgram(1963):65%的2022032032032043、服從的原因合法權力責任轉移2043、服從的原因合法權力2042054、影響服從的因素命令者的權威性服從者的道德水平服從者的人格特征情境的壓力——權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2054、影響服從的因素命令者的權威性205206(三)順從順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傾向,即接受他人請求,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
206(三)順從順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2062071、順從與從眾和服從的區別順從與從眾的區別:——順從來自于他人的直接請求,從眾來自無形的群體壓力。順從與服從的區別:——順從來自他人非強制性的請求,服從來自他人強制性的命令。——順從者與請求者之間沒有規定性的社會角色關系,服從者與命令者之間有規定性的社會角色聯系。2071、順從與從眾和服從的區別順從與從眾的區別:2072082、促進順從的技術登門檻技術:“得寸進尺效應”門前技術:“留面子效應”低球技術折扣技術過度理由效應最低要求啟動策略2082、促進順從的技術登門檻技術:“得寸進尺效應”208209過度理由效應是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會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從而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當外在理由一旦替代了內在動機,行為就轉向依賴外在理由的支持,內在動機就不再發生作用。209過度理由效應是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會取代人們行209210最低要求啟動策略提出一個很小的要求,使得對方基本上不好拒絕,然后利用個體期望維護自我良好形象的心理獲得請求的成功,使個體產生順從行為。最低要求啟動策略最早在慈善捐助中使用,并且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募捐者說:“哪怕捐出一分錢也是對我們的幫助”。210最低要求啟動策略提出一個很小的要求,使得對方基本上不好210211下列案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個饑寒交迫的窮人到富人家門口,對看門的仆人說:“你讓我進去吧,我在你們的火爐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認為這點要求不算什么,就讓他進去了。然后這個可憐人請求廚娘借給他一口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廚娘很驚訝,“我倒是想看你怎樣把石頭做成湯”。于是她答應了。
211下列案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一個風雨交加的日211212窮人在路上撿了塊石頭,洗凈后放進鍋里煮,這時他對廚娘說:“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廚娘又給她一點鹽,后來又給些碎菜葉,甚至給了一點碎肉末。后來,這個窮人把石頭撈出來,扔在路上,然后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伊索寓言》212窮人在路上撿了塊石頭,洗凈后放進鍋里煮212三、侵犯行為三、侵犯行為213214(一)什么是侵犯行為有意傷害別人且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的行為。——外顯性——傷害性——有意性——反社會性214(一)什么是侵犯行為有意傷害別人且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的214215(二)有關侵犯的理論解釋1、侵犯的生物觀2、侵犯的本能論——弗洛依德的本能論——洛倫茨的習性學觀點3、侵犯的挫折觀:挫折——侵犯理論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等4、侵犯的學習觀: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5、侵犯的認知觀215(二)有關侵犯的理論解釋1、侵犯的生物觀215216侵犯的本能論弗洛伊德的觀點——人有兩種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侵犯是死的本能的體現——侵犯是一種破壞性行為洛倫茨的觀點——侵犯是一種本能——侵犯是一種適應性行為,有助于物種延續216侵犯的本能論弗洛伊德的觀點216217侵犯的挫折觀①情緒狀態
②侵犯線索直接侵犯侵犯挫折替代侵犯其他反應(如退縮、退行、固執等)217侵犯的挫折觀①情緒狀態217218伯克威茨的“武器效應”武器效應(weaponeffect):侵犯行為的發生受情境侵犯線索的影響,武器的存在能增強侵犯行為。218伯克威茨的“武器效應”武器效應(weaponeffe218219侵犯的學習觀侵犯是后天習得的,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過程予以改變或消除。學習的兩條途徑:——強化——觀察和模仿解釋了人類侵犯行為的多樣性。219侵犯的學習觀侵犯是后天習得的,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過程予219220侵犯的認知觀侵犯源于認知加工偏差或認知能力低下。敵意歸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確的狀況下,將對方的動機或意圖視為有敵意的傾向。例如,將不明確的信息當成具有挑釁意義的信息,甚至誤解信息本身的意義。220侵犯的認知觀侵犯源于認知加工偏差或認知能力低下。220221(三)影響侵犯的因素情緒喚起:憤怒情境與侵犯性線索道德水平與自我控制社會角色去個性化媒體暴力溫度、飲酒等與侵犯221(三)影響侵犯的因素情緒喚起:憤怒221222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
去個性化是指個人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個人在去個性化的狀態下行為的責任意識會明顯喪失,從而做出通常不會做的行為。222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222223媒體暴力(mediaviolence)媒體暴力是指大眾媒體傳達的暴力內容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負性影響的現象。媒體暴力與侵犯性的關系——宣泄說的觀點:觀看媒體暴力會降低侵犯行為——學習論的觀點:觀看媒體暴力會增加侵犯行為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223媒體暴力(mediaviolence)媒體暴223224媒體暴力對侵犯行為的影響
Philips(1983)考察了兇殺案與拳王爭霸賽中的公開暴力之間的關系,比較了1973年至1978年18次重量級拳王爭霸賽之后的預期兇殺率和實際兇殺率,發現兇殺案平均增加了7.29起。而兇殺案最高的增長產生于媒體宣傳力度最大、收視范圍最廣的比賽(著名的阿里、弗雷澤之戰)結束之后。這場比賽結束后,兇殺案增加了26起之多。224媒體暴力對侵犯行為的影響Philip224225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第一,媒體暴力影響孩子對暴力的認知。第二,媒體暴力引發孩子對暴力的模仿。第三,媒體暴力改變孩子關于暴力的態度。導致孩子對暴力的麻木,降低對暴力行為的恐懼以及對受害者的同情。第四,媒體暴力導致孩子對生命的漠視。第五,媒體暴力為孩子提供了侵犯性線索。
225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第一,媒體暴力影響孩子對暴力的認知225226(四)侵犯的預防與控制宣泄法懲罰法移情法消退法置換法認知干預去個性化的避免大眾傳媒的控制226(四)侵犯的預防與控制宣泄法226四、利他行為四、利他行為227228(一)什么是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分享、合作、幫助、同情等。助人行為:幫助他人的行為。利他行為:自愿幫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
何外部回報的行為。228(一)什么是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228229
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與利他行為
助人行為利他行為229229230利他行為的特征自愿性利他性無償性損失性230利他行為的特征自愿性230231(二)利他行為的原因231(二)利他行為的原因231232助人的決策過程
不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煙草設備智能制造與大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鹽行業競爭戰略與發展方向考核試卷
- 小學四年級數學四則運算練習題50道
- 7-3寄存器傳輸語言
- 洛陽商業職業學院《實驗診斷E》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遂寧蓬溪縣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5月中考模擬試題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四川輕化工大學《智能微電網控制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2025屆初三3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2024-2025學年三下數學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彭澤縣湖西中學2024-2025學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考試(1月)生物試題含解析
- 冷鏈產品運輸記錄表
- 導線的連接精品課件
- 二年級美術下冊課件-第14課 蟲蟲蟲(一)2-蘇少版(共22張PPT)
- 兒童保健學課件:緒論
- 中小學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崗位責任清單
- 論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 開題報告
- 校園安全存在問題及對策
- NY∕T 309-1996 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
- 濃縮機的選擇與計算
-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單詞表
- 地基基礎軟弱下臥層驗算計算表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