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農業科技的發展_第1頁
十年來,農業科技的發展_第2頁
十年來,農業科技的發展_第3頁
十年來,農業科技的發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十年來,農業科技的發展第一個糧食生產“八連增”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66.4元,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及48%。2011年前者達到6977元,實現連續8年較高增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5%。10年間,我國從重要的糧食生產消費國到實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這其中,科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嚴峻現實,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立足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3大平原,圍繞水稻、小麥、玉米3大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目標,啟動實施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科研人員的大膽創新,為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贏來了全方位的卓越成效。我國糧食總產量從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啟動前的4.3億噸,躍升到2011年的5.7億噸。以糧食科技水平為例,“十一五”期間,形成了180套具有區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新了產量性能優化等作物高產高效理論及縮株增密、雙晚雙高、精準栽培、條帶深旋和節水省肥等高產高效關鍵技術。同時,創造出了長江中下游稻麥兩熟制單季稻畝產937.2公斤、雙季稻畝產1355.2公斤,黃淮海小麥畝產789.9公斤、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畝產1770.5公斤,東北平原雨養條件下春玉米畝產1183.49公斤,再生稻和稻麥兩種植系統周年單產超1500公斤的超高產紀錄 第一個超級稻節水抗旱新品種取得成功10年間,雜交水稻從星星之火開始燎原。目前,中國種植的雜交水稻占到水稻總面積的58%,平均增產20%。我國成為世界上雜交水稻應用面積最廣、應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主要農作物優質高效新品種創制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針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我國初步研究和建立了利用作物遠緣種、近緣種、亞種、亞基因組、冬春品種間雜交,創制作物強優勢種的新理論與新技術;累計選育并審定出高產、優質、多抗、專用農作物新品種1400多個;培育的廣適型超級雜交稻Y兩優1號較同期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選育出一批緊湊型高產玉米新品種,具有畝產1000-1100公斤以上的高產能力、較強的抗倒伏能力和不同產量水平條件下的增產能力,其中登海661夏播最高產量1402.86公斤/畝,創造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9億多畝,創造經濟效益800多億元。作物強優勢雜交種創制開創了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選育出了巨穗稻R1128等新種質和玉米新型單倍體誘導系;建立了棉花核不育宿根法和核不育二級法雜交制種體系;初步建立了油菜新型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雜交組合育種系統;研發出大豆利用蜜蜂定向采集和傳粉制種技術;雜交小麥的重大突破取得了超預期的喜人成果,二系雜交小麥研究與應用為我國原創新成果,引領著國際雜交小麥方向,優異不育系的創造、制種技術的突破和冬春雜交模式的構建,使我國雜交小麥進入快速發展與應用階段。兩年中,六大作物選育強優勢雜交種46個,累計示范近千萬畝,新增糧食約1億公斤、棉花約800萬公斤、油料約2500萬公斤。超級稻節水抗旱新品種取得成功。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討論和探索,培育出集安全優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多種性狀為一體的新型水稻。在綠色超級稻相關性狀適應型標記開發,標記輔助轉移與有利性狀累加,水稻多抗、氮磷營養高效、節水抗旱、高產優質種質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培育出“滬旱15”和雜交組合“滬優2號”“旱優3號”等多個多抗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相繼通過了全國和地方審定,并在皖、豫、蘇、贛、鄂等5省大面積推廣種植,至2010年累計種植面積約400萬畝。第一個食品超高壓加工技術裝備走過數十年的探索道路,歷經“十一五”的集中突破,我國食品超高壓加工技術與裝備實現重大跨越:掌握多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一舉打破發達國家多年的技術封鎖與裝備壟斷。食品非熱加工理論、關鍵技術研究和大型裝備開發及產業化應用,在短時間內進入世界領先行列。超高壓技術成果完成短短兩年,商用型超高壓設備銷售已超過50臺(套),并開始批量出口,預計2010年可實現出口創匯超過220萬美元,國內銷售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十一五”時期,我國食品超高壓技術團隊步入了集中“收獲期”:借助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課題組攻克了超高壓技術裝備領域內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在傳壓系統、增壓系統、承壓系統、保壓系統、智控系統和超高壓食品加工工藝等核心技術方面實現了整體突破,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6000個大氣壓以上、高壓倉300升的商業化超高壓食品加工技術裝備。攻克了大容量艙體,即體積100L、壓力7000大氣壓以上雙堵直封式自動密封技術、大流量水介質自動增卸壓控制技術、耐高壓材料與結構的系統優化設計技術、“油一水”組合加壓與“高一低”壓系統控制與自動監測控制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自主開發了大型缸體熱套式高壓艙加工新技術,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產化率超過95%的水介質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食品超高壓加工技術裝備,實現了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第一批汶川抗震救災應急項目課題及時啟動“十一五”以來,圍繞村鎮動態監測、規劃建設、土地利用、節能環保、防災減災、鄉村建材、信息服務等重點內容,分批啟動實施多個支撐計劃項目,累計國撥經費總額共計5.64億元。重點突破了土地實時監測技術體系等一批城鎮化和村鎮建設急需的重大關鍵技術,建設了重慶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工程等一批村鎮建設示范基地,累計取得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計算機軟件等750項;獲得國內專利授權22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10多項;編制完成130多項村鎮住宅建設標準和規范;累計實現成果轉化應用超過350項。其中,“農村土地實時監測技術與系統研制”項目創新了土地勘查技術,實現了土地監測的智能化、實時化、準確化,其中GNSS網絡增強與綜合應用服務系統的定位精度、初始化時間等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強力支撐了抗震救災、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及時啟動了一批應急項目課題,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救災和重建中應用和推廣。如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利用無人機遙感系統等最新研究成果對災區緊急實施航拍作業,采集災區遙感影像等基礎數據,開展房屋災毀調查、地震災情監測與評估、重災區鄉鎮和行政村基礎地理數據空間化等工作,為國務院抗震救災領導小組組織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撐。完成了多項災后重建選點規劃和災后重建城鎮體系規劃,《汶川新城水磨鎮城市設計》獲得汶川縣“災后重建城鎮規劃”城市設計類一等獎,壽溪老街的設計獲災后重建安居工程類二等獎。科技惠及農村民生科技創業全面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成效顯著。2009年6月,科技部、農業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啟動了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截至2011年底,全國近90%的縣(市)開展了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下派的科技特派員已達17萬人,法人科技特派員達5500個。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穩步推進,“一城兩區百園”戰略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73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成效顯著。積極促進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技術示范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的戰略結盟,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一體化建設。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工作影響廣泛。2010年,科技部聯合中組部、工信部啟動開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工作。2011年,全面鋪開了山東、湖南兩省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工作。2012年年初,三部門聯合批復了安徽、河南、湖北、廣東、重慶五省市試點工作。搭建了“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構建“資源整合、統一接入、實時互動、專業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完善“村村有站點、站站有服務”新型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一批信息化示范基地和信息化示范村。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為主體的科技集成創新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以來,在12省累計建立水稻、小麥、玉米核心試驗區、示范區、輻射區8.35億畝,五年共增產糧食4866.48萬噸,畝產平均增加58.26公斤,單產增長率為11.58%,增加經濟效益852.92億元。與全國同期糧食生產相比,增產糧食占全國同期增產量的17.04%,畝增產是全國平均畝增產21.45公斤的2.72倍,為我國連續7年的恢復性增長和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用。農業科技國際化合作步伐明顯加快。中美科技合作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合作,中美農業旗艦項目取得實質進展。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達成戰略合作共識,雙方合作穩步推進。農業科技國際化創新創業途徑更為廣泛。我國農業與農村科技迎來難得發展機遇21世紀以來,世界農業已進入了一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新時期。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高技術迅猛發展,催生出一批新興產業,加速了傳統農業技術的變革與升級,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深入推進,農業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趨勢,邁入了更加依靠現代科技創新驅動的新階段,我國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難得發展機遇。龍年伊始,新世紀以來第9個中央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如期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文件明確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為貫徹落實好今年一號文件、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的精神,科技部黨組將按照中央部署,聯合多方力量力爭抓好八項重點工作:一是深化農業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切實加大農業領域支持力度,整合國家973、863、支撐計劃等以及各類引導類計劃,全面部署一批農業重大項目,尤其是繼續加強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力度。二是落實種業科技創新工作,組織召開博鰲種業發展論壇,整體推進中國種業新興發展體系建設,特別是創建種業科技托管中心,創新商業化育種機制和模式,培育推動中國種業迅速做強做大的科技金融生態環境。三是聯合多部門和地方,繼續組織實施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以現代服務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四是聯合多部門繼續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行動,積極推進以大學為依托的推廣模式試點工作,著力構建公益性推廣組織、社會化創業組織和多元化服務組織“三位一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五是聯合多部門和地方,按照“一城兩區百園”規劃部署,加強北京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