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_第1頁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_第2頁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_第3頁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_第4頁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李晶晶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泌尿系統感染的護理措施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腎臟:生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儲存尿液尿道:將尿液排除體外腎臟解剖結構:

實質性器官

左右各一,腹膜后脊柱兩側

右腎略低

輸尿管:全長25-30cm輸尿管有三大狹窄,是結石、血塊、壞死組織易滯留之處。膀胱儲存尿液的肌性囊狀器官,有較大的伸縮性。成人一般的容量300-500ml,最大容量800ml,空虛時呈錐體形,充滿時形狀變為卵圓形尿道尿道是膀胱通道體外的排泄管道。男性成人平均是長18cm。全程有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三處狹窄,是尿路結石的滯留之處。女性尿道長3-5cm,寬短直,后方臨近肛門,因而易患尿路逆性感染。泌尿道感染是醫院最常見的醫院感染,根據美國醫院感染監控系統報告,醫院泌尿道感染占醫院感染的35%-45%,居醫院感染的首位,其中80%與留置泌尿道插管有關。我國2001年和2003年2次進行的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表示,泌尿道感染居院內感染的第3位。盡管大多數患者的泌尿道感染是自限性無菌狀菌尿或輕微感染,但當引流裝置去除后,某些患者可能發生更嚴重的感染,如腎盂腎炎、菌血癥等。泌尿道感染可使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嚴重的可導致死亡。因此預防和控制感染,是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舉措。1、泌尿道感染的定義和導管的分類泌尿道感染:是由各種病原體所指泌尿系統的急、慢性炎癥。尿培養陽性(1種或2種),細菌定量至少≥105cfu/ml,伴有或不伴有臨床癥狀。泌尿道感染常常分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包括輸尿管和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導尿管可按使用位置和或留置時間分類使用位置:可分為導尿管、腎造口導尿管和恥骨聯合上導尿管。

按留置時間可分為間斷使用導尿管、短期留置導尿管和長期留置導尿管泌尿道感染的發病機制內源性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絕大多數的泌尿道感染都與使用導尿裝置有關。正常情況下尿道的正常菌隨尿液排出,當插入尿管時,這種沖洗功能喪失,會陰部和尿道菌叢在尿管外部和尿道粘膜之間上行擴散至膀胱(在24小時——48小時內完成)。除此之外,插管時尿道機械損傷,有利于微生物自損傷粘膜處侵入。外源性感染:泌尿道感染可由尿液引流系統(通過遠端引流管交接處導致細菌侵入)受污染,尿液中的細菌逆流至膀胱引起。尿液導管引流系統污染的常見原因有:醫務人員手的污染;污染的膀胱沖洗液、使用滅菌不徹底的器械、插管時會陰部消毒不徹底或消毒劑污染以及未采用標準無菌技術等泌尿道感染常見誘發因素和危險因素誘發因素:1、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尿道周圍菌叢進入膀胱或上尿路。2、細菌沿導尿管外表面向上移行(三個環節:細菌沿導尿管外壁與尿道口粘膜之間的空隙而上行;尿管與尿袋導管相連處污染;尿袋出口處污染)。3、開放式引流。4、封閉式引流的破裂。危險因素:引起感染的決定性因素為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微生物的致病力。1、導尿管使用的時間(過長)。留置尿管期間隨時評估病人情況,如病情允許應及時拔除尿管。2、導尿系統的密閉性(開放性或密閉性被破壞)。避免輕易分離導尿管與集尿袋接頭,減少集尿袋更換頻率,每周更換1~2次。3、性別和年齡(女性病人、老年病人)。4、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衰、慢性肝炎、腫瘤、結核病、其他腎臟病等,宜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5、治療因素(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泌尿道感染常見致病菌社區獲得新泌尿道感染多數由患者糞便中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感染。最常見的微生物是大腸桿菌,其次是變形桿菌和糞便中的腸球菌,女性患者亦可由會陰部的腐生葡萄球菌引起感染。越來越多的醫院獲得性泌尿道感染是由具有多重耐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引起。多見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和假單胞菌。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趨勢,如白色念珠菌、酵母菌、隱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此外,葡萄球菌和腸鏈球菌的L型變異,是泌尿道感染反復發作的常見原因,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泌尿道感染的診斷臨床上導尿管相關性菌尿病人僅有20%-30%的患者出現臨床癥狀,而大多數患者則表現無癥狀性菌尿癥。菌尿癥患者中大約有1/4的病人可發生上行感染,如腎盂腎炎、前列腺炎、附睪炎和精索炎等。菌尿癥的全身并發癥是菌血癥和敗血癥。泌尿道感染的臨床表現有癥狀患者出現尿急、尿頻、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出現排尿困難、下腹觸痛、血尿、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發熱,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1、尿沉渣鏡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或尿細胞排泄率白細胞≥30萬/小時。2、臨床醫師診斷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療有效而認定的泌尿道感染。3、WHO的診斷標準:尿細菌培養陽性(1種或2種),細菌定量至少≥105CFU/ml伴有或不伴有臨床癥狀。4、無癥狀菌尿癥:是指病人有真性細菌尿而無任何尿道感染癥狀,該患者常在近期有使用膀胱鏡檢查或留置尿管史;尿沉渣鏡檢白細胞≥5個/高倍視野,連續2次清潔中段尿培養(間隔24小時以上)菌落計數G+球菌數≥104CFU/ml、G-桿菌數≥105CFU/ml且為同一種細菌,或新鮮尿亞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泌尿道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預防醫院泌尿道感染有效的干預措施1、除非有臨床指征,否則應避免插導尿管。如尿路梗阻、尿潴留、尿量測定、手術。2、應限制引流的持續時間。3、進行插管和其他泌尿道操作時,采用正確的無菌技術操作。4、在進行插管或解除導尿管系統時,必須堅持洗手。5、插管前徹底清洗尿道周圍區域,使用消毒劑清洗會陰部。6、采用合適的潤滑劑進行非創性導管插入。7、應用的封閉式引流系統必須保持密閉,避免使用開放式引流系統。8、盡可能的把尿管固定牢,防止尿管在尿道內移動。9、對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病人,盡可能避免留置尿管,如果需要膀胱引流,應間斷性的插管。已被推薦但還沒證實能減少感染發生的措施1、為病人提供充足的水分。2、對插管病人進行適當的會陰衛生。3、對負責插管和護理的人員進行培訓。4、從膀胱到收集袋的引流要保持通暢,引流袋放置位置要低于膀胱水平。5、應使用直徑最小的導尿管其他預防措施1、引流管應完全排空,以預防微生物在殘留的尿液中繁殖生長。每班護理應排空尿袋一次,尿液應排到患者專用清潔的容器中。2、引流袋不允許放在地板上,也不應懸掛在腰部以上高度。3、除非感染及高且沒有其他方法控制,否則不應再引流袋內加入消毒劑。4、導尿管不應頻繁更換,因會增加患者膀胱和尿道損傷的危險,在進行抗生素治療和出現梗阻時才考慮更換。5、對于合作的病人,可用避孕套導管進行短期的引流,每天更換。同時做好陰莖的護理,以避免并發癥。如出現陰莖刺激癥狀或皮膚損傷時,以除去導管,一次性使用避孕套不要超過24小時。6、防止封閉式引流的破壞,尿標本的采集因該用注射器和針頭從引流管的標本采集區進行。標本采取區要酒精消毒,不要斷開引流袋。如果需要沖洗血塊,要使用無菌操作。預防泌尿道感染已被證實的無效方法1、常規膀胱沖洗對預防無效。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