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銅礦資源地質特征一、礦床時空分布及成礦規律中國銅礦床時空分布及成礦規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礦時代相對集中中國銅礦成礦時代雖然從太古宙至第三紀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從探明的大中型礦床的儲量在時代占有情況來看,據王之田(1988)統計的各時代銅礦儲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從各期的地殼運動來看,自寒武紀以來,歷經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各期的地殼運動,每期雖然都有相應的銅礦成礦作用,并形成礦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礦床最多。據郭文魁主編的1:400萬中國內生金屬成礦圖說明書(1987)統計了115個銅礦的床(點)在各成礦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見銅礦床的形成在整個地史成礦期中,燕山期成礦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二)成礦空間分布相對集中從成礦環境來看,中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相連,南與印度板塊相接。地層發育較齊全,沉積類型多樣,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也較強烈。這種復雜多樣的地質環境,形成了多種銅礦類型,主要分布在贛東北、長江中下游、祁連山及鄰區、中條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區以及黑龍江嫩江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等。在這些成礦區帶已探明的銅儲量占全國銅總儲量的80%以上。(三)主要銅礦類型的成礦環境從板塊構造成礦環境來看,據王之田等人研究認為,斑巖型銅礦產于會聚板塊邊界,包括大陸邊緣(含活動陸內古板邊)和島弧環境擠壓弧系里,都與發生大幅度相對運動正負構造單元之間的區域性深大斷裂有關;夕卡巖型銅礦與斑巖型銅礦成礦環境基本類似,但成礦圍巖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巖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在離散板塊邊緣和會聚板塊邊緣以及島弧環境等均有產出,主要為大陸邊緣斜坡已跨上洋殼部位的優地槽,或經洋殼俯沖送到海溝地帶的原來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綠巖套環境;海相沉積巖塊狀硫化物型銅礦,產于大陸殼海西-印支期海相斷裂拗陷帶環境,并受中生代巖漿巖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積(變質)巖型銅礦,產于穩定大陸邊緣裂谷或類似張裂構造的早期階段,屬冒地槽環境;鎂鐵-超鎂鐵質巖型銅鎳礦,產于大陸邊緣和增生褶皺帶邊緣深大斷裂環境。此外,陸相火山巖型銅(金)礦,產于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帶環境。四)中國銅礦成礦演化與中國地殼性質和大地構造發展有關中國陸殼是在幾個古板塊基礎上增生起來的,以古老的陸塊為核心,以不同時代增生褶皺帶為邊緣,向外逐漸增生和發展,而導致了火山-深成巖漿巖類、沉積巖系及有關類型大中型銅礦在空間上向板塊邊緣推移,在時間上越來越新。因此,中國大中型銅礦多出現在地臺邊緣、增生褶皺帶邊緣和陸內斷裂拗陷帶邊緣(王之田等,1994)。由于中國地殼運動具有多旋回演化特點,沉積類型多樣,構造-巖漿活動頻繁,礦床形成后又經后期改造或變質作用,出現繼承、疊加、共存等現象。因而在一個成礦集中區里形成一些多因復成礦床或共生礦床,并伴生多種組分,導致中國銅礦單一礦床少,共生礦床多。(五)中國銅礦兩大成礦系列中國大型、超大型銅礦基本上可劃分為兩大成礦系列(裴榮富,1990):一是與構造-巖漿侵入作用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T夕卡巖型鐵-銅(金)礦床T斑巖型銅(鉬、金)礦床T脈狀銅礦床。二是與火山噴發-沉積作用有關的火山巖型塊狀硫化物銅-鋅礦床、銅-金礦床T沉積巖容礦銅(鉛鋅)礦床。(六)小巖體成大礦中國銅礦,與巖漿巖有關的斑巖型銅(鉬)礦、夕卡巖型銅礦以及鎂鐵質-超鎂鐵質巖型銅鎳礦,基本上是與小巖體成礦有關。斑巖型銅礦的成礦斑巖體主要以多期次高侵位的復式小斑巖體為主,巖體出露面積V0.5km2的占32.5%,0.5?1km2的占25%,1?5km2的占20%,5?10km2的占15%,>10km2的僅占7.5%(芮宗瑤等,1993)。如超大型銅礦德興礦田的銅廠、朱砂紅、富家塢三個礦床的斑巖體地表出露面積分別為0.7km2、0.06km2、0.16km2;內蒙古烏奴格吐山大型銅(鉬)礦床的斑巖體出露面積0.5km2。一些大中型夕卡巖銅礦床也是小巖體成礦,如安徽銅官山礦床的巖體出露面積1.5km2,湖北封山洞礦床的巖體出露面積0.72km2,江西武山礦床的巖體出露面積0.6km2,云南個舊卡房新山銅錫礦床的巖體出露面積0.32km2。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成礦巖體也很小。據湯中立統計中國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成礦巖體一般都在0.1km2以下,只有三個成礦巖體的出露面積達到1km2(甘肅金川礦床、吉林赤柏松礦床、廣西大坡嶺礦床),而且小巖體含礦率又高,如金川礦床的巖體含礦率為47%,新疆喀拉通克一號巖體含礦率60%,吉林紅旗嶺巖體含礦率96%。這些特點與國外同類或類似的礦床顯著不同。二、礦床類型(一)銅礦床分類礦床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有開采利用價值的有用礦物聚集體。地質礦業工作者為了研究礦床的成因和開發利用則進行礦床分類。中國銅礦床分類有文獻記載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將我國銅礦床劃分為五種類型,其中將斑巖銅礦歸入浸染型銅礦,并提出山西中條山銅礦產于"前寒武紀結晶巖中”,屬"低品位浸染狀礦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討論過我國銅礦類型和分布,并提出長江中下游和云南為我國銅礦有希望的產地。新中國成立后,對銅礦床的分類做了進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憲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國銅礦的成礦地質條件、分布情況,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業類型將我國銅礦床分成斑巖銅礦型、黃鐵礦型、層狀交代礦床、接觸交代礦床、多金屬含銅礦床、石英含銅礦脈、銅鎳礦床、含銅砂頁巖、自然銅礦型、鈦釩礦脈、銅鉆礦層等類型。1957年,謝家榮對中國銅礦床進行成因分類,劃分為巖漿礦床、表生礦床、變質礦床等三大類,進而又分6類22式。1959年,郭文魁對我國銅礦工業類型及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并按各類型占有儲量排列,提出中國銅礦工業類型劃分為八大類:層狀銅礦(東川式)、細脈浸染型銅礦、接觸交代夕卡巖型銅礦、黃鐵礦型銅礦、脈狀及復脈帶銅礦、銅鎳礦床、含銅砂頁巖、安山玄武巖中之銅礦等,八大類中又按礦石建造、金屬組合、礦體形狀及產狀和礦化時代等又進一步劃分若干亞類。70年代以來,銅礦床的分類從單純以產狀、成因及工業類型劃分,轉向結合礦石商品價值、成巖成礦作用等綜合研究進行銅礦床分類。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將我國銅礦床分為六大類:①與海相火山作用有關的銅礦床,進一步分為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含銅黃鐵礦型銅礦)及條帶狀浸染狀銅礦兩個亞類;②與基性-超基性巖體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③與中酸性火山-深成雜巖或淺成侵入巖有關的斑巖銅礦;④與中酸性侵入巖有關的夕卡巖型銅礦;⑤陸相沉積作用為主的銅礦床;⑥與海相沉積作用有關的銅礦(層狀銅礦)。1989年,《中國礦床》(宋叔和主編,1989)推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在前人分類基礎上,著重考慮兩個基本因素:一是礦床形成的地質因素,即產出的地質環境、控礦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礦石的經濟意義,即礦床必須在現階段能夠被開發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規模。以這兩個原則將中國銅礦床劃分為六類:①銅鎳硫化物型礦床;②斑巖型銅礦床;③夕卡巖型銅礦床,④火山巖型銅礦床,⑤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⑥陸相砂巖型銅礦床。至于石英脈型銅礦、自然銅礦床等,目前我國尚未發現大中型礦床,不是開采的主要對象,故未歸入本分類。近年來,國內外對銅礦床分類趨于以容礦巖石為基礎,并考慮到礦床產出地質環境和經濟開采價值進行分類。如王之田等(1994)將中國銅礦床類型劃分為七類,并對已知的大型銅礦床類型及地質時代占有儲量進行了統計,反映礦床類型經濟意義(表3.7.4)。芮宗瑤等(1993)也以容礦巖石為主線,兼顧成礦環境、礦床成因等將中國銅礦床分成五大類10小類(表3.7.5),并列舉每個類型的容礦巖石、礦石建造、礦體形態、成礦作用、礦質來源、成礦環境以及礦床實例等。表3.7.4中國已知大型銅礦床類型及地質時代占有儲量百分比①(二)礦床類型簡述中國銅礦具有重要經濟意義、有開采價值的主要是銅鎳硫化物型礦床、斑巖型銅礦床、夕卡巖型銅礦床、火山巖型銅礦床、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陸相砂巖型銅礦床。其中,前4類礦床的儲量合計占全國銅礦儲量的90%。這些類型礦床的成礦環境各異,有其各自的成礦特征。根據芮宗瑤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類型礦床占有儲量比例依次簡述如下:表3.7.5中國銅礦床分類斑巖型銅(鉬)礦該類型是我國最重要的銅礦類型,占全國銅礦儲量的45.5%,礦床規模巨大,礦體成群成帶出現,而且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礦石可選性能好,又共伴生鉬、金、銀和多種稀散元素,可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其成礦特點:(1)成巖成礦時代較新東部地區的斑巖銅礦屬于濱太平洋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巖成礦時代以燕山期為主。如位于環太平洋西帶外帶的贛東北大斷裂的西北側德興超大型斑巖銅礦成巖成礦時代199?112Ma。北部地區的斑巖銅礦屬于古亞洲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巖成礦時代主要為海西期和燕山期。如位于大興安嶺隆起帶與松遼沉降帶銜接部位的黑龍江多寶山斑巖銅礦的成巖成礦時代292?245Ma;位于額爾古納褶皺系的內蒙古東部烏奴格吐山斑巖銅礦的成巖成礦時代188?182Ma。西南部地區的斑巖銅礦屬于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的一部分,成巖成礦時代以喜馬拉雅期為主。如西藏東部地區玉龍超大型斑巖銅礦55?35Ma,馬拉松多斑巖銅礦33.2Ma,多霞松多斑巖銅礦30,9Mao成礦巖石基本特征多數礦床的成礦巖體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復式小斑巖體為主。與礦化有關的花崗質巖石主要為鈣堿性系列,其次是堿鈣性系列。其中包括花崗閃長斑巖、二長花崗斑巖、花崗斑巖和其他花崗質巖石。與礦化有關的花崗質巖石的化學成分以SiO262%?68%的成礦最佳。巖石化學從中性T中酸性T酸性,相應的礦石建造為Cu(Fe)TCu(Au)TCu(Mo)^Cu(Sn),巖漿分異指數對應從60%變為92%。圍巖蝕變分早、中、晚期早期蝕變包括鉀硅酸鹽交代巖、鉀質角巖和部分鎂-鈣夕卡巖;中期蝕變包括絹英巖、黃鐵絹英巖、青磐巖和濕夕卡巖;晚期蝕變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巖、濁沸石-硫酸鹽交代巖等。次生作用不發育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巖銅礦石品位得到進一步富集而成為具有重大經濟意義的富礦。次生富集帶多數是形成高品位的輝銅礦礦層,開采經濟價值巨大。然而,中國斑巖型銅礦多數礦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帶,可謂先天不足,因而多數礦床是大型貧礦,銅品位一般在0.5%左右。夕卡巖型銅礦中國夕卡巖型銅礦與國外大不相同,其儲量國外夕卡巖型銅礦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國卻占較大的比例,現已探明夕卡巖型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30%,成為我國銅業礦物原料重要來源之一,僅次于斑巖型銅礦,而且以富礦為主,并共伴生鐵、鉛、鋅、鎢、鉬、錫、金、銀以及稀散元素等,頗有綜合利用價值。其特點:時空分布與斑巖銅(鉬)礦相似夕卡巖型銅礦的成巖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礦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為110?70Ma。礦床空間分布,主要產于中國東部活化拗陷帶,并常與中生代斷陷盆地伴隨而分布。大型夕卡巖型銅礦主要分布于下揚子拗陷帶的湖北鐵山、銅錄山,江西城門山、武山,安徽的銅官山、獅子山、鳳凰山、大團山等礦區;其次是滇東拗陷帶的個舊錫銅多金屬礦田和華南褶皺系的石、廣西欽甲、湖南寶山;燕山拗陷帶的壽王墳;遼東臺隆的垣仁;吉黑褶皺帶的弓棚子等礦區。成礦巖體主要為中酸性花崗質巖類如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的中深成相和淺成相。巖石系列屬于鈣堿性-堿鈣性系列。大型夕卡巖銅礦床的形成與小巖體及其形態有關。其巖體形態與成礦的重要性依次為蘑菇狀、箱狀、錐狀、枝叉狀和層間巖墻狀等。圍巖巖性是形成夕卡巖銅礦床的重要條件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巖銅礦床的圍巖多為泥質巖、白云質灰巖或碳質灰巖。如中國南方大型夕卡巖銅礦圍巖為石炭系-三疊系白云質灰巖。在膏巖層和高硫層存在地區更有利于成礦,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一些夕卡巖型銅礦床。交代巖系列主要是鈣夕卡巖,其次是鎂夕卡巖。在淺成環境中,夕卡巖型銅礦常與斑巖型銅礦共生產出在斑巖體內部為斑巖型細脈浸染狀銅礦化,在接觸帶為夕卡巖型塊狀礦石,形成"多位一體〃礦化。如江西城門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銅礦床。火山巖型銅礦該類型也是我國銅礦重要類型之一,探明的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巖型銅礦儲量占7%,陸相火山巖型銅礦占1%。過去海相火山巖型銅礦習稱黃鐵礦型銅礦,并常與鉛、鋅共生,還伴生有豐富的金、銀、鉆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綜合利用價值。其成礦特點:成礦時代較廣,從新太古代至三疊紀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礦環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島弧、弧后盆地、大陸邊緣裂陷槽及陸內裂谷等環境均有產出。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巖型銅礦,通常產于新太古代深變質巖系地層中,容礦巖石包括輝石斜長角閃巖、黑云母角閃斜長片麻巖、含石榴石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夾陽起石巖、角閃巖等,恢復其原巖為拉斑玄武巖-鈣堿性長英質火山巖系。故通常稱這類礦床為與太古宙綠巖帶有關的海底火山噴發沉積變質礦床,遼寧紅透山銅鋅礦床即是其中的一例。元古宙是我國海相火山巖型銅礦的重要成礦期之一。主要分布在揚子陸塊的西緣和北緣。西部邊緣成礦時代以古元古代為主,有代表性的礦床為云南大紅山銅鐵礦床、四川拉拉廠銅鉆礦床;北部邊緣和西北部邊緣成礦時代,以中-新元古代為主,有代表性的礦床是四川彭縣銅鋅礦床,陜西劉家坪銅鋅礦床和浙江西裘銅鋅礦床等。這些礦床的火山巖系主要是細碧角斑巖系,構造環境屬于陸塊邊緣裂陷火山盆地。早古生代為我國海相火山巖型銅礦最重要的成礦期,多為大型銅多金屬礦床,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優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礦床是甘肅白銀廠大型礦田的折腰山銅鋅礦床、火焰山銅鋅礦床、小鐵山銅鉛鋅礦床以及青海紅溝富銅礦床等。火山巖系主要是細碧角斑巖系,構造環境屬于火山島弧和弧后裂谷。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巖型銅礦成礦環境差別較大,礦床分布分散。如產于青海堆積山石炭系-二疊系的混雜巖帶蛇綠巖套的瑪沁德爾尼銅鋅鉆大型礦床;產于新疆阿爾泰南緣的克蘭火山巖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巖-角斑質火山碎屑巖的阿舍勒銅鋅大型礦床等。中生代海相火山巖型銅礦產于我國西南部特提斯-喜馬拉雅海盆。已查明德格-鄉城晚三疊世昌臺火山盆地成礦前景看好,呷村銅-多金屬礦床已具大型規模即為一例。陸相火山巖型銅礦,目前發現的礦床無論規模還是儲量都比上述幾個類型要小,因而長期以來未被重視。近年來由于發現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銅金礦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礦業部門的重視。該類型銅礦主要產于各時代陸相火山活動帶,尤其是中-新生代濱太平洋陸相火山巖地熱水活動區。現今勘查、開采的陸相火山巖型銅礦有以下幾種情況:產于鎂鐵質火山巖的峨眉山玄武巖中的銅礦雖然礦點(或小型礦床)不少,但至今尚未發現大中型礦床,只有二峨山龍門銅礦已由地方開采。該礦床產于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噴發的間隙期,礦體呈透鏡狀,在玄武巖和雜色砂巖中呈夾層。產于中性長英質火山巖中銅礦,目前已發現并勘查的有寧蕪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廬樅火山巖盆地的井邊、石門庵、毛狗籠等。其中娘娘山銅金礦床產于破火山口周圍的裂隙中,容礦巖石為堿性粗面巖、熔結角礫巖和黝方石響巖等,主礦體呈大脈和雁行排列的復脈群,銅、金、銀品位高,均為富礦。與中酸性火山巖有關的銅礦,有產于會昌-上杭火山巖盆地的紫金山、五子騎龍等銅金礦床。紫金山大型銅金礦床,容礦巖石為燕山早期花崗巖、燕山晚期英安玢巖及火山隱爆角礫巖等。礦體和熱液角礫巖主要受北西向密集裂隙帶和網脈裂隙帶控制。水熱爆發角礫巖、石英-明磯石化和石英-迪開石化的廣泛發育構成這類礦床的顯著特點。蝕變巖具有分帶性,即由上而下分別為硅化T石英-明磯石化T石英-迪開石化T石英-絹云母化。礦化分帶:上部為金銀礦化帶,下部為銅鉛鋅礦化帶。礦床規模大、品位富。銅鎳硫化物型銅礦鎂鐵質一超鎂鐵質巖中銅鎳礦床既是我國鎳礦資源的最主要類型,也是銅礦重要類型之一。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7.5%。該類型礦床成礦環境主要產于拉張構造環境,受古大陸邊緣或微陸塊之間拉張裂陷帶控制,在拉張應力支配下,巖石圈變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涌,而導致鎂鐵質-超鎂鐵質巖石在地殼淺成環境侵位。賦礦巖石系列主要是超鎂鐵質-鎂鐵質雜巖,如吉林紅旗嶺1號巖體銅鎳礦、新疆黃山銅鎳礦、四川力馬河銅鎳礦;超鎂鐵質巖,如甘肅金川銅鎳礦、吉林紅旗嶺7號巖體銅鎳礦;鎂鐵質巖,如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成礦時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和中、晚古生代。如吉林赤柏松銅鎳礦床為古元古代2242.5Ma;甘肅金川銅鎳礦床為中元古代1509?1526Ma;吉林紅旗嶺7號巖體銅鎳礦床為晚古生代231?350Ma、四川力馬河銅鎳礦床322?353Ma、新疆喀拉通克306?284Ma;新疆黃山銅鎳礦為中晚古生代270?390Ma。中國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成礦作用以深部熔離-貫入成礦為主,與國外同類型或類似類型有礦不同。巖體小,含礦率高。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這類礦床是指以沉積巖或沉積變質巖為容礦圍巖的層狀銅礦床,容礦巖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積巖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巖和火山凝灰物質(火山物質含量一般不高于50%)的噴出沉積建造。對該類型礦床的命名和亞類劃分以及若干礦床歸類在我國礦床地質界尚不一致。如在層控礦床分類中,涂光熾等(1984)將我國沉積巖銅礦分兩類:①沉積-變質型:如古元古代的橫嶺關、中元古代的篦子溝等銅礦,早古生代的李伍銅礦;②沉積改造型:如中(新)元古代的霍各乞、東川-易門等銅礦,白堊紀的滇中砂巖銅礦。王之田(1988)以容礦建造結合礦床成因分類原則劃分中國銅礦類型,將該類型銅礦命為“海相沉積(變質)巖型〃(包括中、新元古代冒地槽環境成礦的東川、易門、通安、霍各乞、炭窯口、胡家峪、篦子溝)。《中國礦床》(1989)提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將該類型礦床命名為“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并按容礦圍巖性質劃分三個亞類:①含凝灰質細碎屑巖建造型銅礦床;②碳酸鹽巖建造型銅礦床;③陸相含銅砂巖型銅礦床。芮宗瑤等(1993)以容礦巖石為基礎,兼顧成礦環境、礦床成因等,提出的中國銅礦床分類,將該類型礦床劃為"與沉積巖有關的銅礦床”,并分為三個亞類:①海相雜色巖型銅礦床;②陸相雜色巖型銅礦床;③海相黑色巖系型銅礦床。上述各家的分類,盡管亞類劃分和命名尚不一致,但對這類礦床總體上都劃歸是沉積巖容礦,或稱之為與沉積巖有關的銅礦床,即以前通稱的'沉積(變質)巖型〃銅礦。這類礦床從國內外若干礦床實例來看,一般規模較大,品位較富,伴生組分亦多,礦床經濟價值巨大,也是我國銅礦主要類型之一,探明的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8%。其中,海相雜色巖型銅礦占4%,海相黑色巖系型銅礦占2.5%,陸相雜色巖型銅礦占1.5%。海相雜色巖型銅礦床(《中國礦床》稱碳酸鹽巖建造型銅礦床)。主要產于康滇中元古代昆陽裂谷環境,有代表性的礦床為云南東川、易門等銅礦床。這類礦床主要地質特征是,礦床產于特定的層位,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和透鏡狀,礦石構造主要呈馬尾絲狀、浸染狀和團塊狀,礦床規模巨大,詳見下述的典型礦床實例東川銅礦田。海相黑色巖系型銅礦床(《中國礦床》稱含凝灰質細碎屑巖建造型銅礦床)。所謂海相黑色巖系主要是指黑色細碎屑巖、粘土質巖、白云質巖組成的巖系,含有豐富黃鐵礦及其他金屬硫化物和有機質等。其中有一部分巖層和礦層是直接通過海底流出來的熱水化學沉積形成的,稱之熱水化學沉積巖(噴氣巖)。這類礦床主要成礦特征是:成礦時代主要為中元古代,成礦環境主要為裂谷或裂陷槽;容礦巖石為海相細碎屑巖-粘土巖-白云巖,通常黑色;礦體形態多為層狀、似層狀,產于較固定的層位;礦石建造主要是銅和銅多金屬礦組合。代表性的礦床有山西中條山蓖子溝、胡家峪銅礦床和內蒙古狼山地區的霍各乞、炭窯口等銅鉛鋅礦床。蓖子溝、胡家峪等礦床的含礦層位,位于中元古界中條山群余家山組白云質大理巖與蓖子溝組黑色片巖之間。礦體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礦石具有明顯的層紋狀構造。篦子溝銅礦床的容礦巖石主要為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質大理巖、鈉長石-石英-白云質大理巖和石英-白云質大理巖。胡家峪南和溝銅礦床的容礦巖石主要為石英鈉長巖、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質大理巖、鈉長石-石英-白云質大理巖及角礫巖;老寶灘銅礦床的容礦巖石主要為構造角礫巖。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也是中元古代海相黑色巖系型銅礦另一個重要成區,稱為狼山-渣爾泰多金屬礦帶。西部含礦巖系統稱為狼山群;東部含礦巖系統稱為渣爾泰群。銅儲量主要集中于礦帶的西部,如霍各乞、炭窯口等銅鉛鋅礦床。礦帶的東部主要以鋅(鉛)-黃鐵礦為主,如甲生盤、山片溝等礦床。陸相雜色巖型銅礦床《中國礦床》稱陸相含銅砂巖型銅礦床。這類礦床通常稱為紅層銅礦。該類型銅礦,目前雖然探明的儲量不多,僅占全國銅礦儲量的1.5%,但銅品位較高,以富礦為主,銅品位1.11%?1.81%,并伴生富銀、富硒等元素,有的礦床可圈出獨立的銀礦體和硒礦體,具有開采經濟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找礦前景,值得重視勘查與開發。目前,發現的礦床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陸相紅色盆地(簡稱紅盆地)。主要成礦地質特征:①陸相含礦雜色巖建造具有獨特的結構,通常下部為含煤建造,中部為含銅建造,上部為膏鹽建造;②礦床分布于供給礦源的陸源剝蝕區一側的紅層盆地邊緣;③礦體產于紫淺交互帶淺色帶一側;④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⑤礦體中金屬礦物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紫色一側到淺色一側礦物的變化為自然銅礦帶T輝銅礦(硒銅礦)帶T斑銅礦帶T黃銅礦帶T黃鐵礦帶;⑥含礦層遷移特征,向盆地沉降中心方向逐漸抬高;⑦工業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集中于白堊紀和第三紀。有代表性的礦床:四川會理大同廠中生代紅盆地接受來自康滇地軸富銅陸源剝蝕區帶來的碎屑補給,在白堊紀河床相礫巖和砂巖層中形成大中型砂礫巖型銅礦。云南滇中中生代紅盆地的北部邊緣由于得到康滇地軸富銅陸源碎屑物的補給,因此形成了許多的砂巖銅礦,如大姚縣六苴銅礦(中型)、大村銅礦(中型),牟定縣郝家河銅礦(中型)以及清水河、楊家山、青龍廠等銅礦床。湖南衡陽中-新生代紅盆地的南緣由于得到來自南嶺富銅富鈾陸源剝蝕區的補給,在第三系雜色砂巖中形成的車江銅礦。三、典型礦床(區)(一)江西德興銅(鉬)礦田德興銅(鉗)礦是我國超大型銅(鉗)礦田,位于江西省德興市(前為德興縣)東北25km2處。礦田面積約14km2,由銅廠(超大型)、富家塢(大型)、朱砂紅(大型)等三個礦床組成。累計探明儲量共計銅965.8萬t,其中可供利用的儲量842.4萬七,鉗29.6萬t。銅廠為超大型礦床,銅524.5萬t、鉗12.8萬t;富家塢礦床銅257.3萬t、鉗16.8萬t;朱砂紅礦床銅184萬t,其中可供利用的儲量60.6萬t。礦床平均品位:銅廠,銅0.46%、鉗0.01%;富家塢,銅0.5%、鉗0.03%;朱砂紅,銅0.42%、鉗0.01%。三個礦床都伴生金、銀、錸、硒、碲、硫等有益組分,頗有綜合利用價值。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德興銅廠礦區開發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宋年間已進行采冶直至元、明、清朝。在朱砂紅一帶至今還可見到冶煉爐渣。新中國成立前,江西地質調查所夏湘蓉、劉輝泗于1939年秋曾來德興調查地質及礦產,著有《德興縣礦產志》,述及銅廠的黃鐵礦,并指出朱砂紅及其附近地帶,曾開采過黃鐵礦。新中國成立后,1954?1959年先后由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四。九隊、四二。隊對銅廠、朱砂紅礦區進行普查勘探。1956年在銅廠做地質評價工作時,發現銅礦體除賦存于千枚巖與花崗閃長斑巖接觸帶外,還見局部斑巖體內有銅礦化。經研究確認銅廠銅礦為斑巖型銅礦床。隨后,1956年7月轉入大規模地質勘探工作,投入鉆探8萬余米。1959年11月由銅礦普查勘探大隊提交了《江西德興礦區最終儲量報告(包括朱砂紅銅礦區)》,探明銅儲量363萬t,并對銅廠礦床圍巖蝕變及其分布做了深入研究,屬于世界斑巖銅礦研究的較早成果之一,對指導礦區勘探和外圍普查找礦起到了重要作用。70年代,為國家在江西建設大型銅礦生產基地,由江西省地質局組織地質、物探、鉆探和科研、測試等優勢技術力量,于1975年對銅廠、朱砂紅兩礦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工作會戰,開動了鉆機11臺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探工作,于198年5月提交了《江西省德興縣銅廠礦區銅礦補充勘探地質報告書》,新增銅儲量196萬t并對硫、鉬、金、銀、錸等伴生礦產做了詳細研究和評價,均達到大型礦床規模,提高了礦床綜合利用價值。1982年提交了《江西省德興縣朱砂紅礦區銅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探獲儲量184.4萬t,其中可供利用的儲量60.6萬t,并計算了伴生硫、鉬、金、銀等礦產儲量。1957年12月在官帽山東側的山崖與深谷陡坡地帶發現與銅廠類似的熱液蝕變和礦化。1958年春,施工第一個鉆孔,見礦垂直厚度400m。同年富家塢銅礦床轉入初步勘探。1963年提交了《江西德興富家塢銅鉬礦區地質初勘報告》,探明銅儲量141.9萬八鉬11.3萬t°1978年江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四隊提交了《富家塢銅(鉬)礦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新增銅儲量115.4萬八鉬5.48萬t,并對金、銀、鉆、錸、硒、碲等元素做了詳細研究和評價。至此,富家塢礦床累計探明儲量銅257.3萬八鉬16.8萬t,伴生硫83.4萬t。德興礦田建設條件好,交通方便,水電供應有保證。現由江西銅業公司開發。德興銅礦設計采選規模為2500t/d(北山坑采),1965年7月投產。1966年經技術改造后擴大到3500t/d生產能力。1967年12月進行了南山6400t/d采選工程的擴建,1970年南山露采投產。1979年南山形成了萬t生產能力,進而取代了北山的坑采。近年來又裝備了現代化大型采選技術設備,建成了現代化大型選廠。目前已形成采礦能力9萬t/d,選礦能力10萬t/d,年產銅精礦近5萬t,是江西銅業公司的最大礦山企業,也是全國特大型礦山企業。富家塢和朱砂紅兩礦區,現由地方開采。2.礦田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德興礦田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準地臺內江南臺隆東段的南緣,區域構造上受江南臺隆與錢塘拗陷之間的贛東北深斷裂帶控制,居于斷裂帶的北西盤。區內地層主要由新元古代雙橋山群淺變質巖系組成。其原巖為泥質、粉砂質及火山凝灰質沉積物。控礦構造以東西向斷裂構造系統為基礎,與成礦關系密切的是燕山早期中酸性淺成侵入體,包括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玢巖、細晶巖及煌斑巖等(圖3.7.2)。⑵含礦巖體銅廠、富家塢、朱砂紅三個礦床的銅、鉬礦化受三個淺成花崗閃長斑巖體的控制,呈北西西向側列分布,單個巖體均呈北西側伏下插、深度大小不等似筒狀巖柱,地表出露分別為0.7km2、0.16km2、0.06km2。據同位素年齡測定:銅廠花崗閃長斑巖年齡179Ma(銣鍶法)、富家塢花崗閃長斑巖157Ma(全巖鉀氬法)。⑶圍巖蝕變礦床圍巖蝕變環繞斑巖體的接觸帶分布,呈同心環狀對稱分帶;由內向外依次為石英-絹云母化帶,綠泥石-水白云母化帶和鉀長石-綠泥石化帶。銅廠、富家塢、朱砂紅三個礦床的熱液蝕變帶分布,如圖3.7.2所示。圖3.7.2德興礦田地質圖及銅礦體形態、產狀變化圖侏訓等,1983)J3e.侏羅系鵝湖嶺組;AnZsq.元古宙雙橋山群淺變質巖系;1.燕山晚期閃長玢巖;2.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巖;3.熱液蝕變帶;4.超基性巖;5.傾伏背斜;6.向斜;7.深斷裂;8.斷層m3-7-2.jpg⑷礦體分布礦體主要產于花崗閃長斑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部分在斑巖體內。據已探獲的儲量比例,在圍巖中約占2/3,蝕變斑巖中約占1/3。三個礦床的礦體分布均向北西側伏,礦體規模大,形態完整。從平面上看呈環形.在剖面上看呈空心筒狀。銅廠礦床的礦體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及外接觸帶的強、中蝕變帶。空間形態呈空心筒狀,隨巖體向北斜插,傾角與巖體近一致,最大垂深達1000余m,斑巖體上盤礦體大于下盤礦體,有2/3礦體分布于外接觸帶。富家塢礦床的礦體產出亦是如此。東西長1100m,南北寬625m,礦體外環孤長2800m,環寬200?500m,厚200?300m,延深600?950m。朱砂紅礦床的礦體賦存在花崗閃長斑巖的內外接觸帶。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礦體有6個,主脈體長度100?1200m。垂直厚度37?176.1m,已控制的傾向延伸達500?800m以上,垂直礦化深度800余m,但未見底界。最大的礦體產在接觸帶上部。三個礦床的礦體形態、產狀如圖3.7.2所略示。⑸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按礦石中氧化程度劃分為原生硫化物礦石、氧化礦石、混合礦石。三個礦床均以原生硫化物銅礦石為主,約占銅總儲量的85%?90%以上,氧化物銅礦石不超過5%?12%,混合銅礦石小于5%。按礦石結構構造劃分,三個礦床的礦石構造類型不一致。富家塢礦床以浸染型構造為主,而朱砂紅和銅廠礦床則以細脈-浸染型構造為主。礦石結構為晶質結構、交代結構、固熔體分離結構和受壓結構,其中交代結構最為發育。主要礦物組合,有黃銅礦、黃鐵礦,其次為輝銅礦、砷黝銅礦和斑銅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絹云母、水白云母、伊利石、綠泥石等為主,其次是碳酸鹽類和硫酸鹽類礦物等。(6)礦床類型德興銅(鉬)礦田屬于國內典型的斑巖型銅(鉬)礦床,但對成礦物質來源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成礦元素和成礦流體與花崗閃長斑巖同源,均為地殼深部或上地幔來源;另一種認為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地殼深部或上地幔,一部分還來自圍巖,含礦流體早期以深部來源為主,晚期以大氣降水為主,主要成礦階段是巖漿水和表生循環水混合作用的多成因、多來源的觀點。(二)西藏玉龍銅(鉬)礦床玉龍銅(鉬)礦是我國超大型銅(鉬)礦床之一,位于西藏東部江達縣青泥洞區以西,川藏公路以北8km處,海拔4560-5120m,礦區總面積2.1km2。累計探明儲量:銅662萬t(其中可供利用的650萬t)、鉬15萬t、鐵659萬t(礦石量)、硫鐵礦178萬\鎢5.98萬t以及鋅、鉍、金、銀、鉆等均已探獲可觀的儲量。礦床平均品位,銅0.94%,鉬0.028%。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玉龍〃藏語意為"孔雀石溝”。民間盛傳清末年間在此開礦,至今在玉龍礦區地表還可見數處采礦坑和采礦遺址。1966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群眾報礦組聽當地牧民說"玉龍溝在天氣晴朗時,山溝石頭五光十色,耀眼奪目”。于是冒著大雪進溝踏勘發現了多數鐵帽和大量孔雀石轉石,認為該礦床似大冶鐵礦,值得進一步工作。1967年經西藏第一地質大隊勘查,認為是以鐵銅為主的夕卡巖型礦床。1971年西藏第一地質大隊運用地質、物探、測量、鉆探、坑探等手段,發現了礦區東部接觸帶似層狀銅礦體,并發現了蝕變二長花崗巖中的銅礦化,銅品位達1.7%,在礦區南部黑云母二長花崗斑巖體中也發現了銅鉬礦化。同年提交的《西藏江達縣玉龍銅鐵礦區1971年地質普查報告及1972年地質工作意見》中,建議首先對接觸帶主礦體進行深部揭露。至此,玉龍礦床已初步肯定,首次提出存在斑巖型礦床的看法。1978年提交了《西藏江達縣玉龍銅鉬礦區詳查地質報告》,評價了這個超大型斑巖銅(鉬)礦床。目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在籌建玉龍銅礦。圖3.7.3玉龍斑巖銅礦礦區地質圖2.礦床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玉龍礦區位于三江褶皺帶之青泥洞-海通復背斜的西翼,恒星措-甘龍拉短軸背斜的軸部向南傾斜部位。礦區出露地層為中上三疊統。在礦共北部出露甲丕拉組陸相紅碎屑巖,厚約1050m,礦體兩側出露波里拉組淺海相灰巖夾砂巖,總厚度約510m,在礦區內大片分布。阿堵拉組海相砂頁巖,厚度大于600m,分布在礦區南部。(圖3.7.3)。⑵含礦巖體礦區內分布的喜馬拉雅期侵入巖體,主要是中酸性花崗閃長巖及花崗巖-石英二長斑巖。含礦巖體為黑云母二長花崗斑巖復式巖體,同位素年齡37?55Ma。巖體出露面積0.64km2,平面上看似梨形。巖體大部分鉀化、硅化,蝕變為黑云母花崗斑巖和鉀長花崗巖。蝕變和礦化均受該復式斑巖體的控制。⑶蝕變類型礦床具有明顯的典型"中心式〃對稱型蝕變特征。以巖體為中心,由內向外分帶:內帶為鉀化、硅化、絹云母化、粘土化;中帶為夕卡巖化、大理巖化或角巖化、粘土化、青磐巖化、(強)硅化、絹云母化;外帶為結晶灰巖或角巖化、青磐巖化;正常巖類為灰巖或砂巖等。⑷礦體分布礦體賦存于斑巖體內及圍巖中,由三個主要礦體組成,如圖3.7.3所示(圖中III號礦體是將西藏第一地質大隊劃分的W和V號礦體合并而成)。I號礦體由礦化斑巖和近接觸帶的礦化角巖組成的筒狀礦體,近等軸狀,地表出露面積0.6km2,平均厚度331m。平均品位銅0.52%、鉬0.028%,銅儲量約占全區的38.4%。11、111號礦體分別呈似層狀和凸透鏡狀分布在I號礦體東西兩側的外接觸帶,兩礦體呈環形閉合。II號礦體平均厚度44m,銅平均品位1.7%,銅儲量約占全區的22%。I號礦體平均厚度69m(以原V號礦體為代表),銅平均品位2.5%,銅儲量約占全區的39.4%。⑸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礦石類型主要為三種:一是細脈浸染狀礦石,占礦床礦石量的82%,主要分布在I號礦體。該礦石又細分為斑巖和角巖中細脈浸染狀兩類,以前者為主。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次為銅藍、輝銅礦、黝銅礦,少量斑銅礦、磁鐵礦、赤鐵礦及褐鐵礦等,脈石礦物為斑巖和角巖中的造巖礦物。二是含銅褐鐵礦石,銅賦存于褐鐵礦中,鐵以褐鐵礦、磁鐵礦形式存在,脈石礦物以高嶺石為主。三是含銅黃鐵礦石,主要礦石分布于似層狀礦體之中下部,占工業礦石總量的7.6%左右。主要礦物為黃鐵礦、藍輝銅礦、輝銅礦,次為斑銅礦、銅藍、黃銅礦等。細脈浸染狀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晶結構、交代及交代殘余結構,礦石構造為細脈浸染狀構造;含銅褐鐵礦礦石為土狀、膠狀,具多孔、塊狀及少量角礫狀構造;含銅黃鐵礦礦石主要呈交錯脈狀和密集浸染構造等。(6)礦床類型目前普遍將玉龍礦床通稱為斑巖型銅(鉬)礦床,實際上是斑巖型、夕卡巖型和熱液脈型"三位一體〃復合型礦床。(三)黑龍江多寶山銅(鉬)礦田多寶山銅(鉬)礦田位于黑龍江省嫩江縣北部,距嫩江鎮149km處,礦田由多寶山、銅山、小多寶山等組成,是我國大型銅礦之一。累計探明儲量:銅244萬七,平均品位0.47%;鉬8.1萬七,平均品位0.016%,并探獲了豐富的錸、金、銀、硒及鉑族金屬等礦產儲量。.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多寶山銅礦是1958年新發現的銅(鉬)礦床,其發現、勘查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958?1971年為第一階段。1958年黑龍江省地質局區調大隊三分隊在礦區外圍開展1:20萬區域地質測量時發現銅礦化,并開展了航測、地面磁法測量。該局第二勘探隊對1、2號礦帶進行普查勘探,獲探銅儲量19萬t,鉬1.2萬t,同時發現了3號礦帶。此外,1961年在礦區開展了1:1萬地質填圖時,發現銅山1號礦體。1972?1983年為第二階段。1972年該局地質四隊在多寶山礦田開展普查工作時,發現了4號礦帶和銅山II、III號礦體,使多寶山一躍成為大型斑巖銅(鉬)礦床。1983年9月提交了《嫩江縣多寶山銅礦床詳查、初勘地質報告》,獲得可利用銅金屬儲量237萬t,鉬8.0萬t和可觀的伴生金、銀、錸、硒及鉑族金屬的儲量。1988年出版了《多寶山斑巖銅礦床》專著。多寶山銅(鉬)礦田是我國目前銅儲量在200萬t以上的為數不多的大型斑巖銅(鉬)礦,并伴生多種可供綜合開發、綜合利用的有益組分,開發前景可觀。現外部建設條件也有所改善,適應寒冷地區的采選技術設備也有較大的改進,這些都為近期開發多寶山銅(鉬)礦創造了有利條件,有關部門已對多寶山銅(鉬)礦做了開發技術經濟論證研究。2.礦田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多寶山礦田位于大興安嶺隆起帶與松遼沉降帶的銜接部位。窩里河大型背斜軸部通過礦區,嫩江大斷裂從西側通過。區域大地構造線為北東向,但礦田構造線為北西向。花崗閃長巖體和礦體延展方向呈北西向,因此區域構造線與礦田構造線近于直交,對巖漿侵位和成礦流體活動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主要礦化地段發育在構造交匯的部位。礦區出露地層以中奧陶統關烏河組碎屑巖類及上奧陶統多寶山組中性火山巖及少量碎屑巖、碳酸鹽巖夾層為主,局部凹陷處分布著石炭系-二疊系陸相盆地沉積地層。圖3.7.4多寶山銅礦地質圖①Od?上奧陶統多寶山組;Og?中奧陶統關烏河組;1.閃長巖;2.海西晚期更長3、 一2"花崗巖;3.海西晚期斜長花崗巖;4.海西中期花崗閃長巖;5.安山玢巖;6.黑云母角巖;7.鉀化、硅化花崗閃長斑巖;8.鉀化帶;9.絹云母化帶;10.青磐巖化帶;11.礦體;①據黑龍江地質四隊,1976⑵含礦巖體區內巖漿巖發育,東北部出露海西斜長花崗巖體,而與成礦關系密切的是多寶山花崗閃長巖復式巖體(鉀氬法測年292Ma),在礦床中部見有斜(更)長花崗巖小巖體切穿了花崗閃長巖和礦帶(鉀氬法測年254Ma),因而成巖成礦時代應屬海西中期。礦床與花崗閃長斑巖在空間具一定的聯系,礦床形成與花崗閃長斑巖具有密切的成因關系(圖3.7.4)。(3)圍巖蝕變礦床圍巖蝕變發育,空間上呈環帶狀分布,蝕變中心為硅化斑巖,向外依次為似橢圓環狀的鉀長石化帶、黑云母化帶、絹云母化帶和青磐巖化帶(圖3.7.4)。1)硅化斑巖帶(石英核)分布于礦床中心,由部分斑巖和其鄰近的巖石碎裂后被含鉀長石、鈉長石網脈石英脈充填交代而成。硅化強的部位已被交代成塊狀石英巖,弱的僅有稀疏網脈石英脈穿插。2) 鉀化帶石英鉀長石亞帶環繞石英核分布,伴隨石英網脈數量的遞減及鉀長石含量增加,過渡到石英鉀長石化亞帶。其礦化與石英核相類似,具有較弱的銅鉬礦化和小型鉬礦體。只有再度發生強烈壓碎及片理化或伴隨疊加絹云母化和碳酸鹽化時才能形成銅、鉬礦體。在鉀化帶外圈,石英和鉀長石量減少,黑云母含量增多,而構成一個過渡帶。3) 絹云母化帶大致環繞鉀化帶分布,寬100?400m,空間分布與北西向構造壓碎帶和片理化帶基本吻合。該帶分為兩個亞帶,即內帶為石英-絹云母化亞帶,銅礦化連續穩定,常形成厚大礦體;外帶為綠泥石-絹云母化亞帶,某些地帶由于疊加有晚期含銅網狀細脈,提高了銅品位,并使礦體變得厚大而穩定。4) 青磐巖化帶環繞絹云母化帶分布于蝕變帶的外圍。礦床與其圍巖蝕變分帶相對應,礦化由內向外基本上分為三個帶:①銅鉬礦化帶:以輝銅礦為主,分布于斑巖的邊部和周圍。局部礦化較強的地段形成獨立小型鉬礦體。②銅礦化帶,分布基本上與絹云母化帶相吻合,礦體與硅化-絹云母化的規模正相關且產狀基本一致。礦體中部往往以斑銅礦為主,黃銅礦次之,黃鐵礦幾乎不見。③黃鐵礦化帶:該帶大致呈現環繞銅礦帶分布。在主礦體外側形成不太強的黃鐵礦暈圈,而在銅礦帶之外及頂部,常形成斷續分布的黃鐵礦帶。⑷礦體組合礦田由四個礦帶的大小215個礦體組成。其中主礦體14個,以3號礦帶X號礦體規模最大,X號礦體長1400m,寬23?340m,延深300?1000m。礦床所賦存的礦體形態較復雜,并呈雁行排列,如多寶山50號勘探線的礦體即是以雁行排列,并與北西向片理裂隙產狀相吻合。當礦帶內礦體較厚大并能合并成一起時,就構成穩定厚大礦體或礦帶,如果帶內礦體規模小,只能在礦帶內形成幾米至一二十米厚的礦體群。厚大礦帶中心部分較穩定,而礦體邊緣常急劇分岔尖滅。⑸礦石礦物組合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和輝鉬礦;次要礦物為磁鐵礦、赤鐵礦、金紅石、方鉛礦、閃鋅礦和磁黃鐵礦。礦石結構構造較簡單,礦石結構主要為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少量為自形粒狀、微晶格子狀及乳濁狀結構,以及交代殘余和交代格子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細脈浸染狀、脈狀及角礫狀等。(6)礦床類型該礦床的形成與花崗閃長斑巖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故普遍將該礦床劃為斑巖型銅(鉬)礦床。但對成礦物質來源的認識,尚不一致。有人強調巖漿-熱液體制作用;另一些人則強調圍巖體制作用。如杜琦研究認為,多寶山斑巖銅(鉬)成礦系統是長期對圍巖進行抽吸和有時沿巖漿熱液活動中心向上排放的系統。銅質主要來源于圍巖,并由圍巖提供了大量的水。(四)內蒙古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位于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北東方位,滿洲里市以南約22km處,是我國80年代以來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發現的一個大型斑巖型銅(鉬)礦床。累計探明儲量:銅126.8萬七,銅平均品位0.46%,鉬25.8萬t,鉬平均品位0.055%,并探獲可觀的伴生錸、銀、金等礦產儲量。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在滿洲里至新巴爾虎右旗一帶,70年代以前僅有1:100萬地質概查資料,找礦有一定的難度。1974?1978年雖然在滿洲里北東方位八大關銅礦及外圍找到了“八八一”銅礦點,但規模小,找礦未取得大的進展。1977年黑龍江有色地勘局706隊和物探隊追索到滿洲里附近的一個"吳努克頭山〃小銅礦點(按蒙語正確譯音為"烏奴格吐”,意為狐貍),并發現了近5km2的化探異常。1979年設計并施工了10個鉆孔,幾乎孔孔見礦,終于發現了這個大型斑巖銅(鉬)礦床。1983年提交了“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右旗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地質評價報告”。現已探獲儲量:銅223.2萬t,^41.2萬t,其中已上全國儲量平衡表的126.8萬t(D級儲量),鉬25.7萬t。伴生錸、銀儲量已達到大中型,還有其他有益伴生組分。該區經濟建設條件好,交通方便,水電供應有保證,礦區為山丘草原地帶,可供近期建設一個大中型銅鉬礦山。有關設計部門已做了開發前的規劃論證研究工作。.礦床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床(簡稱烏山),是滿洲里-新巴爾虎右旗銅多金屬成礦帶的大型礦床之一,位于該礦帶的北東段。此礦帶位于與大興安嶺海西褶皺系相銜接的額爾古納加里東褶皺系一側,即北東向額爾古納-呼倫深大斷裂西北側。烏山礦床居于北西哈尼溝次級斷裂旁側。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統烏奴爾組碳酸鹽巖和中酸性火山巖。區內礦床地層分布零散,殘留于巖體之中。礦區外圍還廣泛分布有侏羅系上統中酸性火山雜巖,主要是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及其碎屑巖等。礦區構造以北東向白灰廠-烏奴格吐背斜為主要褶皺構造,其軸部被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侵入而占據。構造斷裂以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較發育(圖3.7.5)。⑵含礦巖體礦區內有多期次的火山斑巖體侵入。依次為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巖-斜長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一英安質角礫熔巖(英安斑巖)一流紋巖一正長斑巖,具有中酸性一酸性一偏堿性的演化特征。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為二長花崗斑巖(單顆粒鋯石鈾鉛法測年188Ma),此外成礦期侵入的巖體中尚有花崗斑巖、石英斑巖等,其成分更偏于酸性,呈脈狀、巖枝狀充填于北東向構造斷裂內,為主要成礦期巖漿分異產物,其本身也受到礦化的影響具有含礦性。礦床受發育在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西部邊緣的北西與北東兩組交叉構造形成的次火山通道及次火山構造產生的環狀破碎蝕變帶所控制(圖3.7.5)。圖3.7.5烏奴格吐山斑巖銅鉬礦床地質圖Q4.第四系;D2w.泥盆系中統烏奴爾組;J3a.侏羅系上統安山巖;州.英安質角礫熔巖;YXn?花崗正長斑巖;Yin?斜長花崗斑巖;入in?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巖;yB.黑云母花崗巖;ap/卯.安山玢巖/閃長玢巖;和?流紋斑巖;Yn.花崗斑巖;I-H.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帶;Q-S.石英-絹云母化帶;Q-Kf.石英鉀化帶;1.斷層;2.環狀斷裂;3.次火山巖頸構造;4.角礫巖筒構造;5.地質界線;6.蝕變帶界線;7.礦體界線;8.銅礦體;9.鉬礦體⑶圍巖蝕變礦床圍巖蝕變發育廣泛,規模巨大,分帶明顯。蝕變帶北東長約3.5km,北西寬約2km,面積約7km2。蝕變帶環繞二長花崗斑巖體呈現中心式面型蝕變特征,從內向外可分三個帶:內帶為石英鉀長石帶;中帶為石英-絹云母帶;外帶為伊利石-水白云母帶,蝕變強度逐漸減弱(圖3.7.5)。⑷礦體組合全區共探明33條銅礦體,13條鉗礦體。其中,北段銅礦體5條,鉗礦體2條,礦段主要賦存在斑巖體內和接觸帶,受圍繞斑巖體斷裂控制,礦體向北傾斜;南礦段銅礦體28條,鉗礦體11條。從南北礦段的礦體分布來看,北礦段礦體規模大、連續性好,銅鉗儲量占全區儲量的80%,主礦體長2150m,延深大于600m,厚70?380m;南礦段礦體規模小,連續性差,銅鉗儲量占全區20%。⑸礦石組合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組合與蝕變分帶關系密切,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自石英鉀長石化帶向外依次為:①磁鐵礦-黃鐵礦-輝鉗礦組合;②黃鐵礦-輝鉗礦-黃銅礦組合和黃鐵礦、黃銅礦組合;③黃鐵礦-黃銅礦-鉛-鋅礦組合。礦石類型有原生硫化礦石、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其中,原生硫化礦石為主,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僅局部發育。礦石結構以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其次有交代結構、包含結構、固溶體分解結構、葉片板狀結構、鑲邊結構、半自形-自形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為細粒浸染狀及細脈浸染狀構造,偶見團塊狀構造。礦石構造具明顯分帶特征,由蝕變中心向外為細粒浸染狀為主到以細脈浸染狀為主。礦石中金屬元素也具有水平分帶特性,由中心向外依次:Mo-Mo、Cu-Cu-Cu、Pb、Zn-Pb、Zn-Fe。它們基本對應,有一定疊加,生成典型斑巖蝕變和工業礦體。(6)礦床類型目前普遍將該礦床劃歸次火山熱液細脈浸染斑巖型銅(鉬)礦床類型。但對成礦物質來源認識不一致。有的認為該礦床的銅鉬等成礦物質來源于地殼深部和上地幔;有的認為成礦流體是巖漿水和天水的混合水。(五)湖北銅錄山銅鐵礦床銅錄山銅鐵礦床位于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銅錄山鎮境內,是國內迄今最大的夕卡巖型富銅鐵礦床。累計探明儲量:銅111.3萬七,銅平均品位1.78%,鐵礦石5681.9萬t,并伴生大量金、銀以及稀散金屬礦產,綜合利用價值巨大。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銅錄山礦區開發歷史悠久。據1973年在采礦過程中發現的古代采礦、煉銅遺址考證,坑采始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相繼在此進行米、煉。新中國成立以前,1923?1934年先后有謝家榮、劉季辰、葉良輔、朱熙人等在該區做過地質調查和填圖工作。新中國成立后,自1952年以來,由地質部四二九隊、中南有色局普查隊、中南地質局四一四隊,冶金部地質局華東分局八一三隊等進行鐵銅礦產普查。1959年經湖北省地質局鄂東地質大隊進一步工作,肯定了銅錄山是個很有遠景的富銅鐵礦床。1960?1961年以鉆探為主要手段進行初步勘探。1962?1966年轉入詳細勘探。1964年提交《湖北大冶銅錄山銅鐵礦床I、II、III號礦體儲量報告》。1966年提交了《湖北大冶銅錄山銅鐵礦床III-訓I、XI號礦體儲量報告》。1967?1982年探明了國內罕見的百萬噸級銅儲量的最大的夕卡巖型富銅鐵礦床,1983年提交了《湖北大冶銅錄山銅鐵礦床地質勘探最終總結報告》。1985年省儲量委員會批準礦區詳勘報告,可作為礦山設計的依據,為中南地區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提供了大型銅礦生產基地。礦山大規模建設始于1965年,由長沙有色冶金設計院根據1964年提交的地質勘探成果進行礦山采選設計。采選能力4000t/d(露、坑采各2000t/d),I、II、V號礦體上部為露天開采,111、丑號礦體下部為地下開采。1971年投產以來,已連續生產20多年。“八五”以來,根據1983年提交的地質成果開始二期工程改建、擴建。銅精礦年產能力在1萬t以上,是國內生產銅精礦年產萬噸級的八大礦山企業之一,地質勘探工作為中南地區銅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礦床地質特征1) 地質概況。銅錄山礦床位于下揚子拗陷帶西部,陽新巖體西北端,馬叫-銅錄山北北東向隱伏背斜北段。礦區地層出露為三疊系下統大冶群的大理巖、白云石大理巖,并呈島弧狀及捕虜體殘存于石英二長閃長斑巖和石英二長閃長巖體內(圖3.7.6)。2) 含礦巖體。銅錄山巖體為燕山期侵入體,主要是石英二長閃長斑巖,為含礦巖體。在平面上呈現不規則橢圓狀,剖面上為深部向南東傾斜的蘑菇狀巖株,與夕卡巖礦體密切共生。成巖年齡157?137Ma,略早于成礦年齡145?115Mao巖石為斑狀結構,其化學成分為低鎂鐵富堿質,屬二氧化硅弱過飽和的鈣堿性正常系列巖石。向深處,巖石中斑狀結構逐漸消失,過渡為石英二長閃長巖。3) 圍巖蝕變。銅錄山礦床在巖體中和接觸帶附近的大理巖中均有顯著的蝕變。主要有4種蝕變類型:一是堿質交代,出現在夕卡巖旁側的巖漿巖中,又分為鈉質交代和鉀質交代;二是鈣質交代,在夕卡巖旁側內接觸帶產生,分為透輝石化和基性斜長石化;三是夕卡巖化,主要交代以碳酸鹽巖為主,與銅鐵礦體密切共生,夕卡巖即是賦存礦體的主要巖石;四是熱液蝕變,主要有金云母化、綠泥石化、蛇紋石化、碳酸鹽化和硅化等。4) 礦體組合。礦床由大小不等的12個礦體(群)組成。主要礦體賦存在夕卡巖之中,組成三個礦帶,如圖3.7.6所示。(1)北北東向礦帶(主礦帶)由I、III、IV、V、VI、XI、XII號等7個礦體(群)組成。礦帶南北長約2100m,寬約300?350m,礦體多呈似層狀或透鏡狀。該礦帶以富礦體為主,其埋深南北淺中間深,并以III號礦體為中心形成厚大礦體群。礦體最厚可達140m,最大延伸800m。(2)北東東向礦體由W、訓I、IX、X號等4個礦體組成。礦帶長1850m,寬約100m。礦體呈不規則透鏡狀,規模小,分散零星,連續性差。(3)北北西向礦帶主要由II號礦體和6-4號勘探線間的一些小礦體組成。5)礦石類型。該礦床的礦石類型較復雜,有鐵礦石、銅鐵礦石、銅礦石、銅硫礦石、鉬礦石。其中,銅鐵礦石是礦床中的主要礦石類型,占全區銅總儲量的76.7%,占鐵總儲量的85.2%,原生銅鐵礦石含銅0.49%?8.08%,含全鐵27.89%?54.17%;其次是銅礦石,占全區銅儲量的23.3%,原生銅礦石含銅0.6%?6.59%。礦石結構,主要有結晶結構、固溶體分解結構、溶蝕交代結構、壓力結構和膠狀再結晶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浸染狀構造或充填交代而呈細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氧化帶礦石形成蜂窩狀或粉末狀構造。礦床伴生多種有益組分,其中金、銀、鉆等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儲量可觀;硫、銦、硒、碲、錸等,也有綜合利用價值,可綜合開采,在選冶過程中可綜合回收利用。6)礦床類型。該礦床被公認為典型的巖漿期后接觸交代型高中溫熱液礦床,即夕卡巖型礦床。但也有的認為少部分厚板狀富礦體為巖漿型礦體的可能性。圖3.7.6銅錄山銅礦區地質圖1.礦體及編號;2.粘土;3?老窿堆積;4.大理巖5.構造線;6.石英二長閃長斑巖;7.斑狀石英二長閃長巖m3-7-6.jpg(六)甘肅白銀廠銅多金屬礦田白銀廠銅多金屬礦田位于甘肅省白銀市境內。礦田由折腰山、火焰山、銅廠溝、小鐵山和四個圈等銅礦和多金屬礦區所組成,總面積約25km2。累計探明儲量:銅131.4萬t、鉛40.4萬t、鋅80.8萬t、硫1636萬t、黃鐵礦礦石量79.5萬t以及伴生金、銀、鎘、銦、鉈、硒等可觀儲量,是我國大型銅和多金屬礦田之一,是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的主要礦產基地。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白銀廠礦山開采歷史悠久,在折腰山、火焰山礦區迄今還可隨處見到煉金、銀的碎塊瓦缽等物。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唐朝或更早。新中國成立前,1937?1947年先后來此調查礦產的有霍世誠(1937)、陳賁(1940)、王之璽(1940)、甘肅省礦產測勘總隊(1941?1943)、梁文郁、劉隆、劉增乾(1944)、宋叔和、徐昌沛(1946)。新中國成立后,對白銀廠礦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1950年宋叔和率隊前往開展工作。1951?1952年確定了白銀廠折腰山、火焰山、銅廠溝等三個礦區的次生富集帶普遍存在,發現深部原生帶黃銅礦,確認有開采價值。1953年地質部六四一隊在礦區詳查基礎上轉入大規模地質勘探和科研工作并首次應用物探方法進行探礦。1954年底,由宋叔和、李銘德組織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大型有色金屬礦床的儲量報告,提交儲量:銅66.7萬t,硫1280萬t,黃鐵礦礦石儲量735萬t°1956年底提交了《白銀廠礦區勘探成果報告》,提交銅儲量86.31萬t(其中含1954年中間報告68.7萬t),完成國家總計劃任務的118.2%。還提交了黃鐵礦、伴生硫、金、銀儲量。1966年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提交了“折腰山礦區儲量計算說明書”。1971年提交了《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廠銅廠溝多金屬礦床周邊部地質評價報告》。1975年提交《折腰山礦區深部補充勘探地質報告》。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礦山投產后,做了大量礦山地質工作擴大了礦區儲量,并對富銅礦和共生鉛鋅礦進行了重新評價,有關院所、院校等對礦床地質和金、銀及稀散元素等做了大量地質查定與評價工作。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根據大量可靠的地質勘探成果,于五六十年代陸續建成了折腰山、火焰山、小鐵山等礦山。1956?1959年為礦山基本建設時期,白銀廠露天礦開采設計由原蘇聯有色冶金設計院1956年編制。折腰山礦區為一號露天采場,火焰山為二號露天采礦。兩采場設計服務年限19年。設計規模:礦巖總量10880萬m3,剝離廢石9530萬m3,采出銅礦石4096萬((金屬56.6萬t)、采出黃鐵礦920萬t。兩采場經20多年來強化開采,現已陸續閉坑,轉入地下接替開采。小鐵山等仍在開采之中。白銀廠礦田的資源發現和勘探成功,為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的生產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礦物原料保證,使之成為集采、選、冶、加工、化工等融為一體的特大型有色金屬聯合企業,馳名中外。昔日荒無人煙的白銀廠如今已建成一座新型銅工業城市。2.礦田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白銀廠礦田位于北祁連加里東褶皺系東延部分。出露地層以下古生界海底火山噴發沉積和海相碎屑巖為主。礦床賦存在中寒武統富鈉質海底火山噴發細碧角斑巖中,其中夾有千枚巖、硅質巖、大理巖及各類火山角礫巖和集塊巖。礦田為一復式背斜構造。各礦區均位于以石英角斑巖、石英角斑凝灰巖為核心的短軸背斜構造內。礦體與中粒石英角斑凝灰巖關系密切,與地層大致呈整合產出,明顯受層位控制(圖3.7.7)。圖3.7.7白銀廠礦區地質示意圖(據嚴濟南,1983)nxy.含角礫集塊石英角斑巖;ny.含角礫石英角斑凝灰熔巖;ny.含角礫石英角球凝灰巖;axy.含角礫集塊角璉凝灰巖;a2y.含角礫角斑凝灰宿巖;n.石英角斑巖;n2.石釜角斑凝灰熔巖;n3.石英角斑凝灰巖;冗。.石英鈉長斑巖;R.輝綠巖;a.角斑巖;Ps?硅質千枚巖;P?凝灰質千枚巖;中.細碧玢巖凝灰巖;約?細碧巖;P1.細碧質凝灰巖;nxy.含角礫集塊石英角斑凝3熔巖;a?角斑凝灰巖;a.鈉長斑巖;1?磁黃鐵礦礦筒;2.礦體;粗實線為斷層,細實線為地質界線0m3-7-7.jpg⑵含礦火山巖系礦田含礦火山巖系,從基性的細碧巖類到酸性石英角斑巖類,從淺成侵入到噴發沉積巖類均有,而且分異完好。其巖性種類,主要為石英角斑凝灰巖、石英鈉長斑巖、細碧玲巖等,其次為中基性火山-沉積巖(含凝灰質、泥鈣質、泥硅質千枚巖等)。礦田內潛火山巖較發育,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巖均有對應的超淺成侵入體。其中,酸性潛火山巖在空間上與礦床關系較密切。⑶圍巖蝕變礦田圍巖蝕變發育,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重晶石化、綠簾石化、硫酸鹽化、高嶺土化等。其圍巖蝕變與礦體關系的主要特征:1)無長石帶是組成含礦蝕變帶的核心,礦體都賦存在此帶內,向外依次為假象無長石帶一長石中等交代一長石弱交代一原巖帶。2)無長石帶規模大,其內部分帶性(綠泥石化帶)及規律性明顯者,礦床規模亦較大。3)含礦無長石帶內各蝕變帶的各類礦物組合及分布復雜,基本在無長石帶中從下往上構成次生石英巖亞帶T絹云母石英巖亞帶今石英云母亞帶的一次或多次重復現象。礦體多位于兩亞帶之中,前者僅含浸染狀礦石。礦床氧化帶明顯,由礦床侵蝕出露,黃鐵礦氧化較深,氧化帶下有次生富集礦石。可劃分為:風化帶(鐵帽)、淋失帶、次生硫化富集帶。⑷礦體分布礦田中的五個礦床,按礦石組合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塊狀黃鐵礦和含銅黃鐵礦型礦床,即折腰山(大型)、火焰山(中型);二是以銅、鉛、鋅為主的多金屬黃鐵礦床,即小鐵山(大型)、銅廠溝、四個圈(小型)等礦床。礦體形態多為透鏡狀、扁豆狀、似層狀、脈狀等,有的分支復合。礦體產狀與圍巖基本一致。總走向295°?320°,傾向南西,傾角50°?70°。礦田共有600多條礦體。其中,折腰山礦區共有231條礦體,塊狀礦石礦體長400m,厚50?80m,延深150?200m,浸染狀礦體數十米至1300m,斜深大于600m;火焰山礦區共有221條礦體,塊狀礦石礦體長450m,厚17?70m,斜深200m;銅廠溝礦區共有156條礦體,均為浸染狀礦石礦體,長50?300m,厚2?4m,斜深76?228m;小鐵山礦區共有12條礦體,長100?1000m,厚0.8?5.9m,斜深50?530m;四個圈礦區共有32條礦體,長50?200m,厚1?14.7m,斜深18.5?135m。⑸礦石類型和礦床平均品位礦石類型按礦物組成,可分為塊狀含銅黃鐵礦礦石、塊狀銅鉛鋅礦石、塊狀鉛鋅礦石、塊狀黃鐵礦及浸染狀銅礦石、浸染狀銅鉛鋅礦石、浸染狀鉛鋅礦石等。按氧化程度分為氧化、次生和原生帶三種自然類型的礦石。礦區平均品位,見表3.7.6。(6)礦床類型現普遍將白銀廠礦田劃歸為與火山巖有關的海相火山巖型塊狀硫化物礦床。表3.7.6白銀廠礦田各礦區平均品位t3-7-6.jpg(七)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床紫金山銅金礦床是80年代在我國東部陸相火山巖區勘查的一個大型銅金礦床,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城北15km處。礦田范圍40km2,由紫金山、中寮、龍江亭等礦區及二廟溝、新屋下等礦化異常點組成。紫金山礦區位于礦田中部,面積約4.37km2o現已在該礦區北西礦段經詳查探獲銅礦儲量108.7萬七,銅平均1.09%,共生金礦已達到中型規模,金平均品位4.69g/t,并伴生銀、硫鐵礦、明磯石等多種有益礦產。1.礦床發現、勘查、開發簡史紫金山礦區采金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宋康定年間,采金達到鼎盛時期,故得名紫金山,在礦區已發現古采硐。1953年就有人到紫金山地區進行地質調查。1960?1984年間,福建省地質局所屬地質隊、物探隊等為發現和評價紫金山大型銅金礦床做了大量前期地質工作。1985年認為本區屬于與次火山巖有關的礦化類型,深部有找礦前景,果斷決定上機掘硐探,1986年發現一新礦化帶和11個新礦體,金品位大于3g/t的礦體共有14個。1987年經鉆探施工,3個鉆孔淺部都見到金礦體,深部見到高品位銅礦體。1988年確定了礦區屬含金的銅礦帶,上部為氧化帶金礦,下部為原生帶含金銅礦,認為是與火心次火山巖有關的熱液礦床,決定銅金并舉的工作方案。經鉆探、坑探,控制銅礦化長度大于700m,寬200?500m,同年12月閩西地質大隊編制了《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銅礦區地質普查總體設計》。1989年,紫金山金銅礦普查以北西礦段為重點,全年施工鉆探1995m/18孔和部分坑探工程,初步控制銅礦(化)帶長700m,寬300?800m,垂深550m,預測銅儲量可達到大型礦床規模。1990年施工鉆探19310m/27孔,坑探800m,初步圈出41個銅礦體,單個礦體厚5?15m,最厚43.62m,礦石平均含銅0.6%?1.5%。通過進一步詳查工作,銅礦達到大型規模,金礦達到中型規模,并進行了礦石可選性試驗,選礦性能良好,銅精礦品位24.79%,回收率87.26%。現該區已列入國家銅礦重點勘查項目之一,1993年北西礦段進行對口勘探,作為礦山設計、建礦的依據。紫金山大型銅金礦床的發現與成功的勘查,不僅給我國沿海地區發展有色金屬工業提供了大型銅礦資源基地,而且也給在陸相火山巖地區尋找、勘查大型銅金礦開闊了新思路,提供了新經驗,意義十分重大。2.礦床地質特征⑴地質概況紫金山礦床位于閩西南晚古生代拗陷之西南,云霄-上杭北西向深斷裂帶與宣和北東向復式背斜交匯處,上杭北西向的白堊紀火山-沉積盆地的北東緣。礦區地層主要分布于外圍地區,礦區范圍內僅有白堊系火山-沉積巖零星分布。燕山期巖漿巖占據礦區中部。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圖3.7.8)。圖3.7.8福建省上杭縣紫金山地區地質略圖Ks.上白堊統沙縣組砂巖、粉砂巖;Ksh.下白堊統石帽山群中酸性火山巖;D-C.上泥盆統-中石炭統石英礫巖:砂巖、泥巖及灰巖;Z1?下震旦統樓子壩群變質粉砂巖、砂巖、千枚巖等;6o3(l)a5.石英閃長玢巖;y653(l)a.花崗閃長巖;y2(3)d5.細粒白云母花崗巖;y52(3)C2.中粒花崗巖;y52(3)C1.似斑狀粗粒碎裂花崗巖;Qn?石英斑巖、流紋斑巖;處英安玢巖;IB.隱爆角礫巖;1.金礦(化)點、金銅礦(化)點;2.碎裂結構、火山作用中心;3.斷裂、巖相界線⑵巖漿巖與成礦紫金山礦床的形成,與燕山晚期中酸性次火山巖及火山機構有密切關系。主要銅礦體產于火山機構外側,沿北西向裂隙貫入到燕山早期花崗巖中,受隱爆角礫巖和英安玲巖帶所控制。礦區燕山期巖漿巖類為復式巖體呈北東向展布,長約8km,寬4km。由燕山早、晚兩個不同構造巖漿旋回的多次侵入體組成。復式巖體主體為燕山早期侵入體,由似斑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巖(143Ma)、中粒二長花崗巖(157Ma)和細粒花崗巖組成。燕山晚期巖體為花崗閃長巖類(102.2Ma),主要分布于北東部,呈小巖株、巖枝和巖脈產出。礦區火山活動強烈,已發現有紫金山、二廟溝和赤水三個火山機構(圖3.7.8)。火山機構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交匯結點控制。礦區中部紫金山主峰東南側火山機構即位于北東向小金溝斷裂和北西向紫金山斷裂帶的交匯部位。火山機構北西和南東側發育大量的脈狀次英安玲巖和隱爆角礫巖,形成長1800m、寬800m的次英安玲巖-角礫巖帶,總體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傾向北東,傾角中等至緩。與礦區主要銅金礦化帶分布基本一致,控制了銅金礦帶的展布。次英安玲巖和隱爆角礫巖相對集中發育地段是銅金礦化主要地段。礦體多為脈狀產出。⑶圍巖蝕變礦區熱液蝕變強烈,達數平方公里,垂深可達千米,具有"面型〃和"線型〃多期蝕變疊加特點,呈現硅化、迪開石化、明磯石化、絹云母化和黃鐵礦化等一套低溫熱液蝕變類型。垂直分帶較明顯,深部主要為石英-絹云母帶,中部為石英-明磯石-迪開石帶,上部為硅化帽。⑷礦帶礦體礦區銅礦帶中銅礦體主要賦存于650m高程以下的原生帶中,為隱伏礦體。礦帶主要由一系列密集的脈狀銅礦體組成。已初步圈定銅礦體41個,總體走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0出讓合同協議
- 合同協議書內加干股范本
- 合同取消協議范本
- 駕校開發代理合同協議
- 合同款增加補充協議
- eod項目合同協議
- 工程服務采購合同協議
- 工程泥巴清運合同協議
- 合同收款人變更補充協議
- 專利代辦合同協議
- 新能源電池材料回收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 高校實驗室安全基礎
- 教師綜合考核獎勵方案
- 專題18 電磁感應綜合題(解析版)-2025年高考物理二輪熱點題型歸納與變式演練(新高考)
- 北京海淀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原卷版)
- 煤礦汛期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安寧療護服務流程的質量評估指標
- 《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課件
- 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于開具死亡醫學證明流程中死者死亡信息核實補充制度
- 2025年主管護師中級考試題庫及答案參考
- 【語文】《短文兩篇:陋室銘》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