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傳導通路課件_第1頁
-運動傳導通路課件_第2頁
-運動傳導通路課件_第3頁
-運動傳導通路課件_第4頁
-運動傳導通路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傳導通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大腦皮質軀體運動區錐體細胞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錐體束8對腦神經運動核一、錐體系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頭面部肌肉軀干四肢肌肉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舌下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副神經核軀體運動核特殊內臟運動核運動傳導通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大腦皮質軀體運動區皮質核束皮質1--運動傳導通路課件2中央前回內囊膝皮質核束: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副神經核:舌下神經核下斜肌上瞼提肌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咀嚼肌外直肌咽喉,軟腭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一半:瞼裂以上的面肌下一半:瞼裂以下的面肌(舌肌)起于中央前回下部內囊膝部中腦大腦腳底中間3/5內側部止于各核中央前回內囊膝皮質核束:中腦(上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31.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在皮質核束稱為核上癱:即對側眼裂以下的面肌癱瘓和舌肌癱瘓(舌尖偏向對側)。2.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在皮質核束稱為核下癱:即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和舌肌癱瘓(舌尖偏向同側)。1.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在皮質核束稱為核上癱:即對側眼裂以下的面4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副神經核:舌下神經核下斜肌上瞼提肌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咀嚼肌外直肌咽喉,軟腭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一半:瞼裂以上的面肌下一半:瞼裂以下的面肌(舌肌)核上癱: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5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延髓右側舌下神經核:右側舌肌左右右側面神經核下一半:瞼裂以下的面肌1.面神經核上癱表現:對側瞼裂以下的面肌癱瘓:a.對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b.鼓腮漏氣;c.流涎;d.口角低垂,笑時口角牽向健側;對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對側。2.舌下神經核上癱表現: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腦橋延髓右側舌下神經核:右側舌肌左6a.左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b.鼓腮漏氣;c.流涎;d.口角低垂,笑時口角右牽;右左右側核上癱表現:a.左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右左右側核上癱表現:7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副神經核:舌下神經核下斜肌上瞼提肌: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咀嚼肌外直肌:內斜視咽喉,軟腭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一半:瞼裂以上的面肌下一半:瞼裂以下的面肌(舌肌)核下癱:外斜視上瞼下垂中央前回內囊膝中腦(上丘)腦橋延髓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8患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不能閉眼;1.面神經核下癱的表現:患側面肌全部癱瘓:d.鼻唇溝變淺或消失;e.鼓腮漏氣;f.流涎;g.口角低垂,笑時口角牽向健側;(皺眉肌癱)(枕額肌癱)(眼輪匝肌癱)(頰肌癱)(口輪匝肌癱)患側額紋消失;1.面神經核下癱的表現:患側面肌全部癱瘓:d.92.舌下神經核下癱表現:同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右左核下癱核上癱2.舌下神經核下癱表現:同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患側。101、雙側支配的腦神經核:2、對側支配的腦神經核:1)皮質及皮質核束損傷不出現癥狀2)核和核發出的纖維損傷同側出現癥狀1)皮質及皮質核束損傷對側出現癥狀2)核和核以下損傷同側出現癥狀小結1、雙側支配的腦神經核:2、對側支配的腦神經核:1)皮質及皮11①.中央前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葉的前一半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經內囊后肢、大腦腳底、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X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②..四肢肌軀干肌肢體肌軀干肌軀干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中腦腦橋延髓延髓皮質脊髓束①.中央前回的中上部,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經內囊后肢、大腦腳12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主要表現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主要表現13右左皮質脊髓束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側束(四肢肌)皮質脊髓前束(軀干肌)大腦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葉前部皮質脊髓束肢體肌肢體肌軀干肌軀干肌①②右左皮質脊髓束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側束(四肢肌)皮質脊髓前束141、2級神經元傳導路:Ⅰ級-上運動神經元(核上癱)Ⅱ級-下運動神經元(核下癱)2、有一次交叉:①腦干各核團斷面上交叉②皮質脊髓束交于錐體交叉,延髓下端3、第Ⅰ級神經元發出的纖維交叉(四)小結:1、2級神經元傳導路:(四)小結:15二、錐體外系:錐體系以外影響和控制軀體運動的傳導路徑。(三)小結:1、多級神經元構成

2、存在多次交叉,交叉次數為奇數調節肌張力協調肌肉運動維持體態姿勢習慣性動作(一)機能(二)組成:皮質—紋狀體-蒼白球系

皮質—腦橋-小腦系二、錐體外系:錐體系以外影響和控制軀體運動的傳導路徑。(三)165個病例分析:一、一側內囊損傷(損傷主要結構,產生的主要癥狀及原因)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聽輻射1.皮質核束:1)面神經核上癱的表現2)舌下神經核上癱的表現2.皮質脊髓束:對側肢體癱瘓,屬硬癱。3.丘腦中央輻射:對側半身除粗略觸覺以外所有深淺感覺障礙。4.視輻射:雙眼視野對側同向性偏盲。5.聽輻射:無癥狀。5個病例分析:一、一側內囊損傷(損傷主要結構,產生的主要癥狀17二、右側中腦平上丘平面半橫斷1.皮質核束:1)面神經核上癱的表現:左側2)舌下神經核上癱的表現:左側4.皮質脊髓束:左側肢體癱瘓,屬硬癱。5.脊丘系:左側軀干肢體的痛溫覺障礙。6.內側丘系:左側頭面部痛溫覺障礙。7.三叉丘系:無癥狀。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右側左側2.動眼神經核:右眼外斜視,眼瞼下垂3.動眼神經副核:右眼直、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左側軀干肢體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障礙。8.外側丘系:二、右側中腦平上丘平面半橫斷1.皮質核束:1)面神經核上癱18三、左側腦橋平面丘平面半橫斷:1.皮質核束:4.皮質脊髓束:右側肢體癱瘓,屬硬癱。5.脊丘系:右側軀干肢體的痛溫覺障礙。6.內側丘系:右側頭面部痛溫覺障礙。7.三叉丘系:無癥狀。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右側左側2.展神經核:左眼內斜視3.面神經膝:右側軀干肢體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障礙。8.外側丘系:面神經核下癱的表現:左側舌下神經核上癱的表現:右側三、左側腦橋平面丘平面半橫斷:1.皮質核束:4.皮質脊髓19四、左側大腦腳底平動眼神經根平面損傷:1.皮質核束:2.皮質脊髓束:右側肢體癱瘓,屬硬癱。中腦(上丘)(下丘)腦橋右側左側1)面神經核上癱的表現:右側2)舌下神經核上癱的表現:右側3.動眼神經根:左眼外斜視,左眼直、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眼瞼下垂四、左側大腦腳底平動眼神經根平面損傷:1.皮質核束:2.20五、左側脊髓半橫斷:1.皮質脊髓前束:無癥狀。3.脊髓丘腦前束:右側損傷平面下1-2個節段軀干肢體的痛溫覺障礙。5.薄束、楔束:左側損傷平面以下軀干肢體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障礙。2.皮質脊髓側束:左側肢體癱瘓,屬硬癱。無癥狀。4.脊髓丘腦側束:五、左側脊髓半橫斷:1.皮質脊髓前束:無癥狀。3.脊髓丘21①.中央前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葉的前一半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經內囊后肢、大腦腳底、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X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②..四肢肌軀干肌肢體肌軀干肌軀干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中腦腦橋延髓延髓皮質脊髓束①.中央前回的中上部,皮質脊髓束皮質脊髓束經內囊后肢、大腦腳22右左皮質脊髓束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側束(四肢肌)皮質脊髓前束(軀干肌)大腦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葉前部皮質脊髓束肢體肌軀干肌肢體肌軀干肌右左皮質脊髓束前角運動細胞皮質脊髓側束(四肢肌)皮質脊髓前束23右左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痛溫覺)(粗略觸覺)脊髓丘腦束腹后外側核(背側丘腦)脊髓延髓間腦脊髓丘腦束①②③丘腦中央輻射右左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痛溫覺)(粗略觸覺)脊髓丘腦束24右左內側丘系脊髓延髓間腦內弓狀纖維內側丘系內側丘系交叉薄束楔束(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腹后外側核(背側丘腦)①②③丘腦中央輻射右左內側丘系脊髓延髓間腦內弓狀纖維內側丘系內側丘系交叉薄束楔25右左三叉丘系腹后內側核(背側丘腦)三叉丘系三叉神經脊束核(頭面部痛溫覺)三叉神經腦橋核(頭面部觸覺)丘腦中央輻射右左三叉丘系腹后內側核(背側丘腦)三叉丘系三叉神經脊束核(頭26鼻顳顳鼻側半視野顳側半視網膜投射顳側半視野鼻側半視網膜投射左右損傷后的臨床表現:以左側損傷為例1、視神經:2、視交叉中央部:3、視交叉外側部:4、視束以后損傷:左眼全盲患側眼鼻側半視野偏盲雙眼顳側半視野偏盲雙眼視野對側同向性偏盲1234鼻顳顳鼻側半視野顳側半視網膜投射顳側半視野鼻側半視網膜投射左27瞳孔對光反射:以強光照射一側眼時,引起兩側瞳孔縮小的反射。同側的稱為直接對光反射,對側的稱為間接對光反射。

動眼神經副核頂蓋前區1、右側視神經損傷:

2、右側動眼神經損傷:右側直、間接對光反射均消失左側直、間接對光反射均存在光照患側眼:兩側眼的瞳孔對光都無反應(右側直接對光反射消失,左側間接對光反射消失)光照健側眼:兩側眼的瞳孔都縮小。(左側直接對光反射存在,右側間接對光反射存在)右左瞳孔對光反射:以強光照射一側眼時,引起兩側瞳孔縮小的反射。28面神經核左側平面丘水平半橫斷損傷的結構:(一部分)右左同側面神經核:核下癱----同側面肌全癱;面肌皮質核束:核上癱----對側瞼裂以下面肌癱;3/4面肌癱面神經核左側平面丘水平半橫斷損傷的結構:(一部分)右左同側29平衡功能的評定康復教研室項目:平衡功能的評定康復教研室項目:30目錄學習要點概述定量評定定性評定功能性活動的評定思考題返回目錄目錄學習要點返回目錄31學習目標掌握平衡的定義及分類、平衡反應掌握平衡的維持機制及評定方法。熟悉平衡評定的目的和評定內容。學習目標掌握平衡的定義及分類、平衡反應32

第一節概述

一、定義

(一)平衡

是指在不同的環境和情況下維持身體于一定姿勢的能力。

第一節概述

一、定義

(一)平衡

33(二)支持面與人體重心支持面指人在各種體位下

(站立、坐、臥,行走)

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觸面。(二)支持面與人體重心支持面指人在各種體位下34支撐面重心(COG)

Wxp站立時的支持面為包括兩足底在內的兩足間的表面。(二)支持面與人體重心支撐面重心(COG)Wxp站立時的支持面為包括兩足底在內的35(三)穩定極限穩定極限(LOS):指人站立時身體能夠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斷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前后方向的最大擺動角度為12.50°,左右方向約為16°。(三)穩定極限穩定極限(LOS):36二、平衡功能的分類1、靜態平衡:2、動態平衡:自動態平衡他動態平衡3、反應性平衡:二、平衡功能的分類1、靜態平衡:37感覺系統包括軀體感覺、視覺以及前庭覺三個系統,在維持平衡的過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前庭(內耳)系統

視覺系統

軀體感覺系統

三、平衡的生理學機制感覺系統包括軀體感覺、視覺以及前庭覺三個系統,在維持平衡的過38(一)軀體感覺系統(一)軀體感覺系統39本體感覺(深感覺)包括1、運動覺2、位置覺3、震動覺本體感覺(深感覺)包括40(二)視覺系統視覺系統在視環境靜止不動的情況下準確感受(1)環境中物體的運動以及(2)眼睛和頭部相對于環境的視空間定位。(二)視覺系統視覺系統在視環境靜止不動41前骨半規管前骨壺腹橢圓囊隱窩總骨腳外骨半規管后骨半規管后骨壺腹蝸窗球囊隱窩骨螺旋板(三)前庭系統:前庭蝸器

前骨半規管前骨壺腹橢圓囊隱窩總骨腳外骨半規管后骨半規管后骨壺42(四)骨骼肌協同運動模式協同動作中肌肉運動以固定的空間和時間關系模式進行。踝關節動作模式、髖關節協同動作模式跨步動作模式。(四)骨骼肌協同運動模式協同動作中肌肉運動以固定的43踝關節協同運動模式支持面干擾方向踝關節協同運動模式支持面干擾方向44豎脊肌腘繩肌腓腸肌腹肌脛前肌股四頭肌

踝關節協同運動模式豎脊肌腘繩肌腓腸肌腹肌脛前肌股四頭肌45髖關節協同運動模式支持面干擾方向髖關節協同運動模式支持面干擾方向46豎脊肌腘繩肌腹肌股四頭肌髖關節協同運動模式平衡木豎脊肌腘繩肌腹肌股四頭肌髖關節協同運動模式平衡木47跨步反應支持面干擾方向跨步反應支持面干擾方向48運動控制踝調節機制髖調節機制跨步調節機制堅固和較大支撐面較小的力較小支撐面較大的力過大的力運動控制踝調節機制髖調節機制跨步調節機制堅固和較大支撐面較小49四、評定目的

確定障礙的水平或程度。尋找和確定平衡障礙的發生原因。指導制定康復治療計劃。跌倒風險預測對平衡有特殊要求的職業選拔四、評定目的

確定障礙的水平或程度。50五、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前庭功能損害;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或損傷。(二)禁忌癥嚴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五、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51第二節定量評定第二節定量評定52定量評定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礙的程度以及進行康復治療前后對比,觀察療效。也為平衡功能障礙的病因診斷提供客觀依據。包括靜態和動態平衡功能的評定。定量評定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礙的程度以及進行康53

一、儀器及工作原理:19世紀中葉,Romberg定性的檢查法20世紀70年代,初步實現了定量分析。但其無法測定身高體重因素對身體平衡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人體動態計算機模型準確的反應平衡功能狀況。一、儀器及工作原理:54二、靜態平衡功能內容:包括雙腿站立、單腿站立、足尖對足跟站立(雙腳一前一后站立)、睜眼和閉眼站立。閉眼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或去除視覺對平衡的影響,使被檢者更多的依靠本體感覺和前庭感覺。在去除視覺的情況下,檢查的本體感覺和前庭覺系統的功能。二、靜態平衡功能內容:包括雙腿站立、單腿站立、足尖對足跟站立55記錄參數及結果分析:評定參數包括:1.重心移動(擺動)軌跡類型2.重心移動路線或軌跡長度3.重心移動的范圍4.移動中心點的偏移距離5.Romberg率平衡指數6.重量分布分析、姿勢穩定性分析、同步性分析、協調性分析7.跌倒危險指數記錄參數及結果分析:56穩定性異常穩定性正常穩定性異常穩定性正常57三、動態平衡功能動態平衡功能的評定:身體向各方向主動轉移的能力

在支持面不穩定時身體通過調節重新獲得平衡控制能力的檢查。三、動態平衡功能動態平衡功能的評定:58動態平衡指身體在空間移動時,維持控制身體姿勢的能力

自動動態平衡他動動態平衡動態平衡指身體在空間移動時,維持控制身體姿勢的能力他動動態59三、動態平衡功能內容與參數:

1.穩定極限:測定身體的主動轉移能力。觀察指標包括身體傾斜的方向、身體到達規定目標的時間、速度、路線長度或傾斜的角度。

三、動態平衡功能內容與參數:60此圖為平衡功能檢測儀測得的一正常人的穩定極限范圍,由圖可見身體傾斜的方向和路線。此圖為平衡功能檢測儀測得的一正常人的穩定極限范圍,由圖可見身61三、動態平衡功能2.調整反應:平衡功能檢測儀通過改變支持面的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來改變支持面的穩定性。因為支持面不穩定時,關節和肌梭感受器不能感受正常的踝關節運動反應,而使身體運動幅度加大。為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會摔倒,要求被試者能夠主動進行調節以重獲身體的平衡。被試者在應對支持面的變化進行調整反應時,測試儀器記錄到重心擺動的軌跡及長度、身體重心擺動范圍等。

三、動態平衡功能2.調整反應:平衡功能檢測儀通過改變支持面的62定性分析一、生物力學因素的評定二、協同運動模式的評定三、平衡反應四、平衡的感覺整合檢查五、頻譜分析定性分析一、生物力學因素的評定63第三節定性評定第三節定性評定64一、平衡的生物力學因素的評定對確定有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首先要進行肌肉骨骼系統的評定,判斷姿勢控制障礙是否由肌肉骨骼系統結構或功能的損傷所致。疼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肌力、肌纖維長度變化均可導致平衡功能障礙。當維持姿勢和運動的關節活動受限或缺乏副運動時,姿勢會發生變化。當肌力減弱,肌長度或力量不平衡,肌耐力低下時也影響運動的質量和姿勢的保持。一、平衡的生物力學因素的評定對確定有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首先65二、姿勢控制的運動因素評定(一)運動對策的評斷(二)預期姿勢調整能力的評定二、姿勢控制的運動因素評定(一)運動對策的評斷66三、平衡反應平衡反應是:指當身體重心或支持面發生變化時,為了維持身體平衡所做出的應對反應。也是身體為恢復平衡被破壞做出的保護性反應。三、平衡反應平衡反應是:指當身體重心或支67平衡反應檢查包括以下內容1、臥位傾斜反應2、膝手位反應3、坐位平衡反應4、跪位平衡反應5、邁步反應平衡反應檢查包括以下內容1、臥位傾斜反應68四、平衡的感覺組織檢查(一)感覺檢查在進行感覺檢查前,首先進行本體感覺和皮膚觸壓覺檢查,足底和踝關節為重點部位。四、平衡的感覺組織檢查(一)感覺檢查69(二)感覺組織檢查中樞神經系統選擇與綜合正確的感覺信息的過程為感覺組織。感覺組織檢查:將被檢查者置于6種感覺控制條件下進行測試被檢查者除站在正常的支持面上,還要站在硬海綿上來干擾軀體感覺系統傳遞來自踝關節和皮膚的、有關人體垂直位的正確信息。(二)感覺組織檢查70平衡障礙的病因診斷

(感覺整合檢查)因此,在平衡評定中,需要檢查病人不同情況下的反應能力。視覺——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