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_第1頁
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_第2頁
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_第3頁
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_第4頁
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年高考作文話題預測之一:傳統文化今天整理了2018高考作文十大熱門話題預測,小編會陸續發完這這十個素材,請隨時關注高考公眾號以下十大熱門話題預測素材的發布注意以下:1.傳統文化2.科技與創新3.大國風采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改革開放40周年6.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7.振興鄉村留住美麗記住鄉愁8.中國夢9.修身與教育10.家庭與時代【主要角度】1.文化傳承與傳播

2.文化自信與擔當3.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

4.鄉規民俗、民風、民族特色【經典名言】1.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習近平)2.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3.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思路領航】“傳統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其內容浩如煙海,寫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居高臨下”探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從傳統文化對一個家庭、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開思路。貫穿古今,例舉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以及它們與中國乃至世界現代文明的關系及其影響。同時,又對瀕臨流失的文化產生諸多思考:我們在走向世界的時候,卻忘卻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們走得太遠,卻忘記為什么而出發”。從傳統文化的繁榮到傳統文化的“流放”,再到當下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也可拓展思路,通過深刻、尖銳、凝練的思辨,闡述“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對一個民族的危害。2.“化虛為實”以“具體”詮釋“抽象”?!皞鹘y文化”是較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體的文化形態——詩歌、文物、繪畫、書法、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民族匠心(茶藝、京劇、刺繡、剪紙、皮影戲)等去詮釋抽象概念的內涵;甚至也可以寫家風。

【經典論據】1.守住傳統民俗,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海外,本土動漫形象只有一個“孫悟空”,中華民間習俗、故事在當代生活中已嚴重失落。鳳翔泥塑、木板年畫、千陽燈盞戲、鳳縣民歌……這些深深扎根于寶雞民間的傳統文化如今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從2016年起,陜西寶雞市財政每年都將撥???0萬元用于開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華陰老腔”亮相春節聯歡晚會,“中國蘇繡”走上國際時裝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步伐鏗鏘。2.各大開幕式上的中國元素:奧運會開幕式,我們充分向世界展示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畫,淡雅卻意味無窮;焰火,璀璨英兩夜空;缶聲,悠揚悅耳……開幕式中的“中國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向他們傳遞中國傳統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才能與來勢洶洶的“日風”“韓流”“美劇”對抗。精美的大座鐘,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護下,仍然可以運轉如常。我們的文化傳統,同樣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才能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當此之時,傳統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一些人打著“傳統”的旗號,或是為了上項目圈錢,或是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讓傳統“污名化”?!盀橥ダ^絕學”,終究是要落實到實踐之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最重要的,是要有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的能力。文化的長河里,既需要大國工匠沉心傳遞我們民族的文化符號,也需要優秀導演用心建構當今時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讓文明古國的河流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當修復無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網友的彈幕紛紛感嘆,“看到這里居然淚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華文化”。這些情難自禁的年輕人們,或許不會真的投身文保事業,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肯定會有更多理解和認同。一部紀錄片,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謂殊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產品,如若能有同樣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6.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千年智慧照耀現代生活,傳承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專家認為,這次成為人類非遺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為中國人文化認同的一個標志,同時也是中國對于整個人類的文化貢獻。對于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有非常大的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說,由“二十四節氣”而生成的農耕經驗在實踐過程中,由鄉村社會來傳承。因此,申辦成功后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項目的盡快落地——讓真正的傳承者發揮作用,以顯示出項目自身應用的社會效益。文化部非遺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任重道遠,將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根據已制定的保護計劃,與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一道積極實施系列保護措施,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和責任,讓更多的國家、社區、群體和個人認識、了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同時,創造條件確保相關社區和群體在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從“端午節”申遺的成功,到“清明節”“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節氣”,其實在每個中華傳統節日中,都凝聚著民族發展的歷史,都薈萃著人文理念的精華,都攜帶著傳統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領略到這種情懷和精神,對于文化傳承將會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國入選“非遺”的還有昆曲、古琴藝術、南京云錦、中醫針灸、端午節、中國剪紙、篆刻、京劇、皮影戲、珠算等三十多項。2018年1月26日,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說“中華民族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良渚讓我們找到屬于整個民族文化的‘根’?!保?.從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再到經典詠流傳:一場凈化國人浮躁的文化盛宴央視熱播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成為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焦點。清代詩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定風波》、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詩詞和現代音樂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委員提出的“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提案,獲得17位政協委員的聯名支持。曾經《中華詩詞大會》帶熱了收視率,冠軍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中國詩詞大會》剛剛落幕,董卿醞釀籌備近1年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正式開播。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片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發共鳴,受到各方關注。事實上,悄悄火爆起來的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員、一張講臺——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見字如面》被網友們戲稱為“素顏”節目,卻在豆瓣上拿下高達9.5分的驚人分數。嘉賓們沒有撕名牌,沒有斗嘴,就是在讀信,從古代到現代,從親情、友情到愛情,齊齊地通過書信一一還原,把故事還原,把真相還原,把人物還原。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文化類綜藝節目一步步走來,被觀眾所熟知,這類節目不乏寓教于樂的娛樂因素,但更多的是溫暖和溫度。“高而不冷”是這類節目特色,此前文化類節目不是沒有,《百家講壇》火了很長一段時間,央視的《開講啦》,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都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陜西詩詞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劉煒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坦率地講,對于學界人士來說,《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簡單了些。但對于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正是因為簡單,很多詩詞他們也很熟悉,能參與其中,這才顯示了節目并不是陽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詳。”對于《朗讀者》的火爆,也許制作人董卿在札記中的知而設問能回答這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蓖瑯宇惐鹊健兑娮秩缑妗房梢哉f“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你有多久沒有讀紙質書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樣的——“很久了吧?!庇袑W者說,這也是為什么《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有人也不贊同現在這種以傳統文化博眼球的綜藝節目。但讓觀眾在電視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出發點的文化節目,至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讀,有人肯聽,有人和我們一起回憶,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的體驗了。文化節目受到熱捧,正是傳統文化再一次復興的大好時機。這些年我們教育者為了推廣傳統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國學、重視書法、語文改革……傳承傳統文化,讓經典浸潤我心。當我們不斷地親近經典,真正地進行經典傳播時,我們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這個沃土是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而更能帶來啟發意義的是,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周國平說過:我們的國民素質,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國民素質當然不能依賴綜藝節目,但真正優質的綜藝,就是有這種追求。在今天太多無聊無趣的節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朗讀者》、《見字如面》出現,堪稱驚艷。即使這是娛樂泛濫的時代,浮躁不堪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也絕不僅僅只是質量低劣的麻醉劑。在物質生活主導文化思想的境況下,人心浮躁而至心靈空虛,信仰缺失,以物質衡量個人能力已經成為當下共識,國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況下,以物質而觀文化,個人主觀崇尚者眾,又因無意從物質世界跳出看精神內涵而至精神匱乏,道德迷失,信仰匱乏。游離在嘆息與希冀之間而不覺!中國千百年來,文化主導思想,精神決定成就,文化繁榮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漢唐,是國家之幸,歷史是過去,文化卻是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學者感慨中華如此優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當悲痛不已!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現,就是整個社會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動輒宏觀戰略,貪大求洋,不再扎實肯干、埋頭苦干、任勞任怨;科研人員不肯再刻苦鉆研、兢兢業業;企業經營者不再誠實勞動、誠信守諾、合法經營;甚至于一些社會決策也只顧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人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靜不下心來,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在這種文化浮躁的氛圍中,文化生活似乎越來越與真、善、美漸行漸遠。抑制文化浮躁,無疑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讓每個人沉下心來,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思考,激發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會才會面對中國社會發展凝聚共識,更加從容與自信地走向未來。文化節目是路標,路還需要自己走。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明確提出了“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多項重要任務。在筆者看來,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恰逢其時。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傳統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話與口才培訓,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培養孩子成長成才的新選擇。傳播傳統文化的內容創業也開始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傳統文化衍生品也正在獲得市場關注……如果文化類節目的熱播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反過來產業發展又可以為節目創作提供新鮮的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將成為文化類節目很有價值的外延意義。8.《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贏在博物館》等——一眼千年,與文化長談守護住歷史,就是守護住了文脈,守護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優秀的歷史文化是一種基因,是一種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種文化自信在當下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遙遠,穿過那間宋代酒肆的殘垣斷壁,從漢代人的墓地經過,我們便可望見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真情流露?!秶覍毑亍分谱魅思婵倢а萦诶僬f:“《國家寶藏》從頭到尾沒有喊口號,看里面的國寶,聽國寶的故事,你會為自己是中國人,為自己的民族走過這樣的歷史,創造過這樣的文明而驕傲?!弊屆餍菗敗皣鴮毷刈o人”,以小劇場形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著向國寶鞠躬、向匠人禮敬的謙卑姿態,有著貫通古今、求索國魂的虔敬氣場。近日,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古今交響、凝魂聚氣,引發社會關注。不久前的故宮“特展”,曾經萬人爭睹宋代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即便是幸運的觀眾,也往往需要排隊五個小時,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鐘。而電視片將你看不到的故事細細還原,一下子讓國寶“活”了起來、“近”了起來。浩蕩圖卷背后,隱藏著十八歲畫家王希孟的拿云才華和生命迷蹤,縹緲著“不會為君、什么都會”的宋徽宗對江山永固的一廂情愿,游移著媚上嫉賢、蠹食國運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閃爍眼神……我們不但從山重水復的縫隙張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唯一傳人仇慶年荒野尋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黃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訣,還可見證中央美院的馮海濤經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復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圖》……還有那面勒于戰國、亂世流離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溫司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歷史源流之“真”,還原“五代故宮人”的梁氏家族參與抗戰文物南遷、與國寶生死相隨,讓人深信國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漢字就是國人信仰所系;還有圍繞清代“各種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納百川心胸與“問不倒”的“海歸”故宮志愿者,勾連起幾許神奇的默契。隨著一件件國寶的故事徐徐展開,觀眾紛紛留言:“不住淚目”“向文化傳承者致敬”“為自己是中國人自信、驕傲”。今日之中國,已經鮮有為果腹、為物質欲望而排起長隊的場景;人們能以堅忍的毅力守候數小時,常常只為片刻精神享受。從中國館蜿蜒的“世博長龍”到爭睹國寶的“故宮跑”,觀者的熱情令人感動。衣食足而知禮儀,該怎么填平公眾文化需求旺盛與精神產品供給相對貧乏形成的鴻溝?文化領域的耕耘,又該如何對得住綿延五千年的先人遺澤,配得上縱橫九萬里創造經濟奇跡的大國氣象?以現代的視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衛視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紀錄片《百心百匠》,邀請李亞鵬、李泉、孫楠等明星探訪民間匠人,通過深度體驗,實錄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很好地揭示“匠心”傳承的價值與意義。不久前,“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讓京滬觀眾驚艷。而這一策展源頭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F在,中國媒體人也在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讓沉默的國寶說話,給孤獨的匠人點贊。事實上,唯有通過更多這樣的努力,才能“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國家寶藏》的國之重寶、《百心百匠》的民間遺珍,“一眼千年”,讓人們與文化長談,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我們的先人頑強如石,堅韌如絲,絢爛如畫,優雅如瓷,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就從我們眼前漸次“活”起來一石、一絲、一畫、一瓷開始吧——鋪陳的是傳奇,激蕩的是國魂。9.“鄉規民約”:傳統的“規矩”,現代的價值鄉規民約不單是共同約定的既成規矩,更是基層社會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覺,讓代代中國人在春風化雨中汲取祖輩的精神財富。從民族歷史中走來的規矩銘刻在心中的文化DNA。據說,北宋時期陜西藍田《呂氏鄉約》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一直以來,我國許多地方存在著形式多樣的鄉規民約,或記于當地史志中,或刻在村頭碑石上,或在鄉間口口相傳。

隨著歲月流逝,很多鄉規民約非但沒有被人遺忘,反而沉淀為厚重的文化傳統,為當地人世代尊崇。網友“小嚼菜根”介紹道,在他們福建薌城洪坑村,有一塊大約300年前的示禁牌,鑲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對村民具有約束力:“公立禁約各宜恪遵,如或故違小則會行罰,大則呈官究治,所有約條開列于后,族人不許犯尊欺弱、竊取物件;前埕不許架棚、作廁、栽植果木;湖墘不許開井、筑園、起蓋小屋……”

在河南省滎陽市高山鎮石洞溝商相祠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崇儉約”,是康熙年間廩膳生傅檙教導子孫勤儉持家的家規。后來,這個“崇儉約”成了石洞溝村最古老的村規。確實,一個好的家規不僅能夠影響一代代族人,也能夠升華為鄉規民約,教化著當地的民風。江西省吉安縣梅塘鎮前岸村的村規:“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六句話本來是蕭氏宗祠的祠規十二條,記載在百年家譜中,后來成為一村之規,世世代代教化著村民。據說,村里風氣特別好,幾乎沒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沒有不贍養老人的事。鄉規民約其實也并不一定要見諸文字規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體現在村民代代相傳的行為習慣之中,潛移默化、滋潤人心?;突ブF結和睦、耕讀傳家、敬老愛幼、崇尚節儉……作為一種厚重的文化傳統,它早已銘刻在鄉民心中,成為精神的DNA世代傳承下去,深刻影響著鄉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鶎拥淖晕摇吧浦巍弊鳛橐环N文明教化,鄉規民約長久以來維持著鄰里和睦、社會和諧,滋潤著當地的社風民俗。同時,作為中國基層社會中社會成員共同制訂的社會行為規范,鄉規民約又在法律法規之外柔性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合理調整著鄉土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農田、江河、森林是農民世代賴以生存的根基,對于自然資源的重視體現在很多地方的鄉規民約中。在浙江鎮海澥浦鎮的十七房村,為了保護河道清潔,在環村的河岸邊豎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