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市政道路設計石唐大道(K2+700~K6+356.441)段結構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況本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唐家沱N標準分區,本次設計的石唐大道位于唐家沱N標準分區東側,整體呈南北走向,設計起點與盛興大道以及石唐大道(C分區段)形成立交,設計終點接龍港大道,起到南北側聯絡作用,是N分區與C分區縱向重要鏈接通道之一,完善N分區路網。石唐大道起點接現狀盛興大道(C分區石唐大道終點處),起點樁號為K2+467.073;終點接石唐大道立交,終點為樁號K6+356.441。根據業主要求,樁號K2+467.073~K2+700段為立交研究段,不在石唐大道設計范圍,故設計石唐大道范圍為K2+700~K6+356.441段,道路總長度為3656.441m。本次設計石唐大道為城市主干路,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50Km/h,道路全長約為3656.441mm,標準路幅寬44m,路幅分配為:9.5m(人行道)+11.5m(車行道)+2m(中分帶)+11.5m(車行道)+9.5m(人行道)=44m。管網按雙向8車道布置。本次設計范圍布置橋梁一座,橋梁左右分幅布置,左幅橋梁長約132.0m,右幅橋梁長約162.0m。因規劃紅線問題起點至石唐大道橋梁段部分路基采用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兩段小的挖方采用錨桿擋墻支護。本次設計內容含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橋梁工程、結構工程、管網工程、電照工程及附屬工程。本部分圖紙為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設計依據及規范設計依據設計合同1:500實測地形圖《前沿科技城智能制造基地投融資項目石唐大道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廣西華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2019.03)重慶市主城區唐家沱組團N標準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成果《關于創新經濟走廊市政工程設計統一標準的會議紀要》龍井大道施工圖及變更設計成果(中機中聯有限公司2016.09)《前沿科技城市市政道路工程設計統一標準》(重慶創新經濟走廊智能制造產業園開發建設指揮部2017.1.16)《渝北區城區市政設施標準化設置導則(2018版)》《關于唐家沱N分區邊坡防護形式的工作聯系函》2017.07.25《石唐大道(二期)橋梁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重慶南江工程勘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2021.08)《石唐大道(N標準分區南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一次性勘察)(重慶江北地質工程勘察院2018.06)項目業主單位提供的其它有關資料設計規范《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2019)《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15)《城市橋梁設計規范》(CJJ11-2011)(2019年版)《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3362-2018)《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DG3363—2019)《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JTG/T2231-01-202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氣泡混合輕質土應用技術標準》(DBJ50/T-321-2019)(重慶市地方標準)《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工程技術規程》(CJJ/T177-2012)主要技術標準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50Km/h環境類別:Ⅰ類設計荷載:城-A級;人群荷載3.5kPa結構設計安全等級:一級結構的重要性系數:γ0=1.1設計使用年限:50年抗震設計: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地質概況地形地貌擬建石唐大道(N標準分區南段)場地位于重慶市渝北區玉峰山鎮中心村。擬建路段區東側為朝陽河,地形總體以朝陽河為最低點,向西逐漸抬高。其中K0+000.0~K0+880.0段、K1+000.0~K1+912.628主要為西高東低,西—東向溝谷發育;K0+880.0~K1+000.0段主要為東高西低,東—西向溝谷發育。路段區地形標高184.8~227.4m,相對高差42.6m。地形坡度整體較緩,局部為陡坎,在丘包、斜坡及山脊兩側處坡角較陡,一般15°~36°,在溝谷、耕作區處坡角較緩,一般6°~22°。路段區基本為原始地貌,僅在起點處為人工地貌區。擬建場地地貌上總體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場地地貌以構造剝蝕為主,為丘陵斜坡地貌。區內地形地貌受地質構造的控制,以構造剝蝕為主,為丘陵斜坡地貌,山脊走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總體呈近南北向延伸,沖溝呈樹枝狀展布,但整體走向與構造線基本一致,近南北向延展。勘察區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定,其坡度變化較大,從整體看:區內地形坡角一般在5°~30o,局部地形較陡形成陡崖。區內地勢總體西部高東低,區內溝谷丘陵相間,地勢起伏;最高點位于場地北側,標高230.50m,最低點位于東側的同溪河一帶,標高187.10m,最大相對高差43.4m。地形條件總體中等復雜。氣象水文擬建場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長的氣候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7.72℃,極端最高氣溫41.7℃(2006年8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無霜期314.9天,霧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6%左右。區內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357.7mm。年平均降雨日為168天。春冬多霧,霧日最長達148天。因大氣污染,時有酸雨、酸霧發生。常年風速較小,年平均風速1.1m/s,最大風速28.4m/s,以偏西北風為主。場地氣候全年可施工作業。經工程地質測繪調查,距擬建區東側有一常年性河流——朝陽河,為長江一級支流,擬建區河段河流略呈S形,流向由北向南,河道寬敞,水流平緩,常年河寬約15m~25m。朝陽河構成擬建區內的最低侵蝕基準面,勘察時水位約184.5~186.7m,流量約60~100L/s。據調查訪問,朝陽河由于地下水補給,終年不斷流,最高洪水位約188.2~190.4m。其余地表水體為魚塘、水田,在擬建路線區內零星分布。地質構造擬建道路位于位于川東南弧形地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部的銅鑼峽背斜南傾末端西側,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皺運動,勘察區未發現斷層通過。線路位于銅鑼峽背斜北西翼,背斜走向北東——南西向,巖層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呈單斜構造。擬建道路通過段大部分基巖裸露,本次巖層產狀、裂隙產狀的實測地點均為路線基巖出露處,可代表本場地產狀,但仍建議加強施工期的產狀校核。現對擬建場地的巖層產狀及裂隙分述如下:1)K0+000(起點)~K0+380段:位于銅鑼峽背斜北西翼,巖層產狀275~280°∠38~47°,優勢產狀為278°∠42°,裂面平直光滑,張開度0~3mm,局部泥質充填,間距0.30~0.90m,延伸長度大,結構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構造綱要示意圖據在基巖露頭處量測統計,巖體中主要可見兩組構造裂隙:①150°~170°∠70°~84°,延伸長1.50~3.10m,間距一般0.9~1.5m,張開寬度3~8mm,裂面平直,局部可見泥質充填,結構面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②75°~86°∠50°~64°,延伸0.9~3.2m,間距一般1.1~2.0m,張開寬度2~6mm,裂面平直,局部充填泥質或鐵質氧化膜,結構面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2)K0+380~K1+630段:位于銅鑼峽背斜北西翼,巖層產狀294°~297°∠40°~45°,裂面平直光滑,張開度0~3mm,局部泥質充填,間距0.30~1.50m,延伸長度大,結構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據在基巖露頭處量測統計,巖體中主要可見兩組構造裂隙:①125°~182°∠50°~59°,局部倒轉,延伸1.10~2.60m,間距一般1.6~2.6m,張開寬度1~3mm,裂面平直,多為無充填,為硬性結構面,結構面結合差;②210°~240°∠68°~75°,延伸1.5~2.9m,間距一般1.4~2.2m,張開寬度2~6mm,裂面平直,局部泥質充填,結構面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3)K1+630~K1+912.628(終點)段:位于銅鑼峽背斜北西翼,巖層產狀270°~276°∠38°~50°,優勢產狀為273°∠44°,裂面平直光滑,張開度0~3mm,局部泥質充填,間距0.30~1.50m,延伸長度大,結構面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據在基巖露頭處量測統計,巖體中主要可見兩組構造裂隙:①25°~43°∠69°~85°,延伸1.10~2.60m,間距一般1.6~2.6m,張開寬度1~3mm,裂面平直,多為無充填,為硬性結構面,結構面結合差;②145°~175°∠35°~61°,延伸1.5~2.9m,間距一般1.4~2.2m,張開寬度2~6mm,裂面平直,局部泥質充填,結構面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地層巖性據鉆探揭露,路段區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素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粉質粘土,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及砂巖。其特征由新至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統人工素填土(Q4ml):雜色,其中ZY2、ZY4、ZY5、ZY7~12、ZY18鉆孔地段主要由粉砂質泥巖、砂巖塊、碎石及粉質粘土組成。塊、碎石含量約占56~82%,塊徑一般40~380mm,其間充填粉質粘土,松散~稍密,稍濕。回填時間約1年,系公路修建場地整平所拋填,分布厚度0.5(ZY7)~25.0m(ZY5)。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粉質粘土:黃褐色~褐色,可塑狀,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切面稍有光澤,表層含少量植物根系,分布場地大部分地段。本次鉆探揭露最大厚度11.80m(ZY148)。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粉砂質泥巖:暗紫紅色,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團塊或條帶。具風干起裂紋之特征。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17.60m(ZY143)。為線路區的主要巖性,分布于整個場區,與砂巖呈互層狀。砂巖:灰黃、灰白、灰色,中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巖屑、云母次之,鈣泥質膠結。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14.40m(ZY37)。為線路區的主要巖性,分布于整個場區,與粉砂質泥巖呈互層狀。基巖頂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擬建路段區地形坡度較緩,局部為陡坎,基巖面起伏隨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基巖界面一般在5~30°之間。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規定,結合鉆探獲取巖芯的實際情況及物探測試資料,將鉆探深度范圍內的基巖劃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少數短柱狀、餅狀,巖質軟,巖塊手折易斷,巖體不完整。厚0.60m(ZY7)~11.0(ZY142)m。中等風化帶:巖芯較完整,主要呈柱狀、長柱狀,節長一般50~670mm,局部夾少量碎塊狀,質硬,碎塊手難折斷,巖體較完整。鉆孔揭露最大厚度14.8m(ZY131、139)。本次勘察,為確定巖體的完整性,于8孔內作聲波測井試驗,試驗報告見附件,成果匯總見表2.5-1。由表和宏觀判斷相結合進行綜合判斷:強風化粉砂質泥巖縱波速1.97~1.99km/s,完整性系數為0.33~0.34,巖體破碎;中風化粉砂質泥巖縱波速為2.68~2.76km/s,完整性系數為0.61~0.64,巖體較完整;強風化砂巖縱波速為2.23km/s,完整性系數0.34,巖體較破碎;中風化砂巖縱波速為3.12~3.20km/s,完整性系數0.67~0.70,巖體較完整。試驗成果表明,場地內中風化巖石在測試深度范圍內,巖體完整性為較完整。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線路區東側為朝陽河,勘察時水位184.4~186.7m,常年枯水位184.8m,最高洪水位約188.2~190.4mm,線路里程K0+730.0~K0+890.0、K1+200~K1+300、K1+670~K1+780段路基受朝陽河影響較大,根據規劃河流進行改道,設計及施工時應引起注意。其余地表水體主要為魚塘、水田,在勘察區內零星分布,水量小。(2)地下水沿線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地下水受大氣降雨等滲漏補給。勘察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①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不連續分布于場地原始地貌中的溝槽地帶,水量及水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顯著,水質成分由含水介質的性質決定。路段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地形上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順丘包流向溝谷匯集后順坡向地勢低洼處排泄。在丘包地帶,覆土層薄,除雨季外一般無地下水;在丘谷(溝心)地帶,覆土層較厚,有少量地下水存在,其流量隨季節改變變化大。雨季時,地下水埋深淺,枯水期時,地下水埋藏深。=2\*GB3②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構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總體向路段區兩側地勢低凹方向滲流排泄;粉砂質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水量稍小,動態不穩定。綜合相鄰場地勘察成果,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基巖(特別是砂巖)裂隙中。這類型地下水動態明顯有隨季節變化之特點,其在順向斜坡低洼地段,含水性相對較好。據當地居民的水井調查:紅層中的基巖裂隙水以泉水的型式排泄。勘察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勘察區總體地形為北、西高,南、東低,地形上有利于地下水地勢較高處丘包段流向溝谷匯集后順坡排泄。地勢較高處丘包段排泄條件較好,溝谷底部有利于地下水的匯集。勘察期間,對鉆孔進行簡易水文觀測,提干鉆孔循環水后,在地勢低處鉆孔內揭露地下水位,丘包中上部地段鉆孔均為干孔或水位埋深較大。勘察中選擇ZY59、ZY146鉆孔進行一次降深簡易抽水試驗。估算滲透系數K=0.113~0.129m/d。說明場地在鉆探施工深度范圍,丘包頂部地下水貧乏,溝谷底部有地下水存在,水量受大氣降水補給,分布無規律,水量變化大。雨季地下水位可能會進一步上升,水量會增加。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復雜,地下水環境類型分類為Ⅱ類。特殊性土評價擬建場地人工填土松散~稍密,稍濕,粉質粘土呈硬~可塑狀。根據鉆探揭露和相鄰場地的勘察資料:擬建場地不存在生活垃圾進一步分解腐殖質引起變形,場地人工填土及粉質粘土對混凝土具有微腐蝕性。擬建道路K0+000~K0+080處為場地平場回填區,填土回填方式為無序拋填,回填時間為一年內平場所填,拋填的碎、塊石均一性差,呈松散~稍密狀,故該段填方可能存在路基沉降的不良地質作用。擬建道路路段區內零星分布有魚塘、水田,根據鉆探及土樣試驗成果,擬建道路區分布粉質粘土主要為硬~可塑狀,魚塘、水田表層分布有軟塑狀粉質粘土,為高壓縮性流塑~軟塑狀淤泥及粉質粘土,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差,其強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處理不當亦會產生不均勻沉降或路堤變形破壞。線路里程K0+810~K0+890左側分布魚塘,軟土厚度0.50~4.60m;線路里程K1+160~K1+185段左右兩側分布魚塘、水田,軟土厚度0.60~3.80m。對于以上軟土,建議采用清淤、拋石擠淤等措施處理。不良地質作用經過工程地質測繪調查,場內及鄰近未發現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與地質災害,亦未發現暗溝、渠、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線路路基填方受朝陽河河道影響,在朝陽河規劃改道實施后影響較小。路段區巖土物理力學特征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分析據統計結果,粉質粘土樣品試驗成果液性指數-0.12~0.60,呈堅硬~可塑狀,液性指數變異系數0.90,變異性高,故本次對于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按狀態分別統計(根據現場調查實際情況,統計時剔出堅硬狀粉質粘土)。硬塑狀粉質粘土壓縮系數0.28~0.38,平均0.33,為中壓縮性土;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為c=22.09kPa、ф=15.01°;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為:C=13.32kPa、ф=12.21°;可塑狀粉質粘土壓縮系數

0.37~0.57,平均0.45,為中壓縮性土;天然狀態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為c=23.83kPa、ф=13.76°;飽和狀態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C=14.54kPa、ф=10.76°。根據統計表3.1.2-1及表3.1.2-2查《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表14.3.3-3得粉質粘土的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為348kPa,由于粉質粘土內部含少量砂巖、粉砂質泥巖碎石,對第一指標孔隙比影響較大,故按試驗成果采用《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規定取值偏大。本次勘察結合原位測試、地區經驗綜合取值。路段區中等風化粉砂質泥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5.93MPa,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48MPa,為極軟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中等風化砂巖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9.06MPa,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1.70MPa,為較軟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根據經驗強風化基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設計參數取值原則及設計參數建議值①設計參數取值原則: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根據室內巖塊天然單軸抗壓強度統計概率值結合《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規定綜合取值。巖體抗剪強度標準值建議值:粘聚力c取巖塊值的0.3倍,內摩擦角取巖塊值的0.9倍;巖體抗拉強度取巖塊值的0.4倍。巖體變形模量、彈性模量取巖石的0.7倍。巖石的泊松比可似為巖體的泊松比。粘性土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f0]根據地區經驗確定。壓實填土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fk]按地區經驗確定。其它參數根據試驗成果或地區經驗,并結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確定。巖體較完整,地基條件系數取1.20。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巖質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33的系數確定;對土質地基可由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乘以0.50的系數確定。②路段區巖土體設計參數建議值按如下表采用。路段區土、石可挖性分類道路上覆土層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粉砂質泥巖、砂巖。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附錄A進行土、石可挖性分類:1.全線的素填土:稍濕、松散~稍密,土質較不均勻,部分用鎬刨松,再用鍬挖,以腳蹬鍬需連磴數次才能挖動,為Ⅱ級普通土。2.全線的粉質粘土:可塑狀,土質均勻,用鐵鍬挖,腳蹬一下到底的松散土層,為Ⅰ級松土。3.全線的基巖強風化帶:巖石風化強烈,呈碎塊狀,質軟,部分呈土狀或土夾石狀,必須用鎬整個刨過才能用鍬挖,為Ⅲ級硬土。4.中風化粉砂質泥巖:裂隙較發育,巖石單軸極限天然抗壓強度為2.4~11.70MPa,部分用撬棍或十字鎬及大錘開挖,部分用爆破開挖,為Ⅳ級軟石。5.中風化的砂巖:裂隙較發育,巖石單軸極限天然抗壓強度為17.80~40.50MPa,用爆破法開挖,為Ⅴ級次堅石。

土體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項目巖土名稱天然重度(KN/m3)飽和重度(KN/m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天然抗剪強度指標飽和抗剪強度指標壓縮系數a1-2(MPa-1)壓縮模量Es1-2(MPa)基底摩擦系數C(Kpa)Φ(°)C(Kpa)Φ(°)素填土20*20.5*150(壓實)*5*25*3*23*0.30*粉質粘土硬塑19.720.5180*22.0915.0113.3212.210.334.980.25*粉質粘土可塑19.419.7150*23.8313.7614.5410.760.453.840.25*備注1、帶“*”號的數值為經驗值。2、土體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可塑狀粉質粘土14MN/m4,人工素填土8MN/m4。3、壓實素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暫取150kPa,且壓實系數達到0.94以上,建議施工時實測壓實填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4、表中素填土基底摩擦系數為壓實填土取值。巖體設計參數建議取值表項目巖土名稱天然重度(KN/m3)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標準值(Mpa)抗拉強度(Kpa)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0(Kpa)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Kpa)抗剪強度指標基底摩擦系數變形模量(MPa)彈性模量(MPa)泊松比巖體水平抗力系數天然飽和粘聚力(Kpa)內摩擦角(°)強風化粉砂質泥巖24.0*300*0.30*20*強風化砂巖24.0*350*0.35*25*中風化粉砂質泥巖25.25.933.48145.2400195734030.60.45*106413440.3660中風化砂巖24.729.0621.752812008594162239.80.55*267432370.2180軟砂巖25.28.554.94182500195759432.20.40*98612820.2660備注*為經驗值。說明:1、*為經驗值,其余根據巖土試驗統計結果和有關規范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得來;2、砂巖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建議取1000kPa,粉砂質泥巖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建議取300kPa,軟砂巖420kPa;3、巖體中裂隙結構面屬硬性結構面,其結合程度差,抗剪強度標準值建議,內摩擦角φ取50°,粘聚力c取18kPa;層面屬軟弱結構面:內摩擦角φ取13°,粘聚力c取25kPa;4、未清坡的巖土界面抗剪強度按可塑狀粉質粘土取值;5、采取清坡措施處理后,填土與基巖接觸面抗剪強度取值,天然:c取4kPa,φ取28°,飽和:c取2kPa,φ取18°。6、砂巖及粉砂質泥巖結構面結合差或很差,巖層層面和裂隙面的力學參數為靜態情況下的建議值,在外部環境影響下(放炮、暴雨等)值有可能急劇下降。主要材料及性能要求(1)混凝土錨桿擋墻以及氣泡混合輕質土面板采用C30混凝土,其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為fcd=13.8MPa,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為ftd=1.39MPa,彈性模量Ec=3.0×104MPa。(2)氣泡混合輕質土水泥采用PO42.5R水泥,輕質土濕容重:路槽下80cm范圍內濕容重等級不大于W6,其余區域不大于W5;強度等級:路槽下80cm范圍內不小于CF1.0,其余區域不小于CF0.8。氣泡混合輕質土的目標配合比應根據強度等級、容重等級、流動性等要求進行選擇。施工時應參考《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工程技術規程》條文說明5.2.1條表5常用參考配合比中對應強度等級的參考配合比,再結合施工現場所用材料試驗的基礎上確定施工配合比。(3)鋼筋設計采用HPB300鋼筋和HRB400兩種鋼筋:HPB300鋼筋其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sd=250MPa,彈性模量Es=2.1×105MPa,其質量應符合GB1499.1-2017;HRB400鋼筋其抗拉、抗壓設計強度fsd=330MPa,彈性模量Es=2.0×105MPa,其質量符合GB1499.2-2018的規定。除特別說明外直徑≥20mm的鋼筋采用機械連接,接頭等級為Ⅰ級,且連接區段內的接頭率不大于50%,并滿足規范(JGJ107-2016)要求。(4)碎石墊層碎石墊層采用級配碎石,所用材料要求為:最大粒徑不大于5cm,小于0.075的顆粒含量不大于10%。(5)PVC排水管本項目采用的埋地PVC管材須滿足標準:GB/T18477-2001《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雙壁波紋管材》的要求,其環剛度要求大于或等于8KN/㎡。(6)防滲土工布土工膜為M2/PE型號,厚度為2mm,伸長率大于50%,縱、橫向拉伸強度不小于18kN/m,縱、橫向直角撕裂強度不小于100N/mm,CBR頂破強度不小于6000N,垂直滲透系數不超過5×10-11cm/s。結構設計本項目道路樁號K2+700~K3+172段(擬建石唐大道橋)右側,因受規劃邊界影響,道路不具備放坡條件。該段采用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保證道路范圍不超過規劃紅線。兩段挖方邊坡采用錨桿擋墻支護,擋墻最高4.5m,為不侵占規劃紅線,錨桿擋墻面板需占用部分人行道寬度,后期錨桿擋墻能否實施由業主根據建設情況決定。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路基段共分為A、B、C三段,全長414.0m,C30混凝土現澆面板,外立面垂直。考慮到施工的便利性及易于控制施工質量,本次設計擬建石唐大道橋梁起點處重力式橋臺臺腔以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與路基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段順接。該節點橋臺施工應與路基填筑同步實施,實際填筑范圍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由此產生的工程量以實際發生為準。根據海綿城市設計要求,距人行道外側3.5m,深度2m范圍內預留樹池及生物滯留帶空間,并注意根據管網相關圖紙預留井室空間。為減少二次開挖,本段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要求與管網同步實施,澆筑時要注意管網的布設。為了更好的保證氣泡混合輕質土耐久、美觀、安全,需要增加輔助部分,具體設計如下:①氣泡混合輕質土補強設計:為加強氣泡混合輕質土的穩定性,在輕質土填筑路基車行道范圍、底部、頂部等部位應力集中位置分別設計了2層Φ5-100mm×100mm鋼絲網。②氣泡混合輕質土外側用鋼筋混凝土面板防護,面板現場澆筑。③氣泡混合輕質土底部設置一層30cm碎石排水墊層。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體與相鄰結構物間設置緩沖層,緩沖層可采用2cm~3cm厚的聚苯乙烯板。挖方段K2+870.5~K2+891.0、K2+988.0~K3+015.6采用錨桿擋墻支護。錨桿擋墻材料主要采用φ32錨桿和C30混凝土,錨桿層間距為2.0m,錨桿鉆孔直徑為10cm,肋尺寸為0.4×0.6m,水平間距為2.0m,肋間板厚0.3m,灌漿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漿。氣泡混合輕質土檢測基底承載力及壓實度檢測氣泡混合輕質土基底承載力應大于150kpa,承載力達不到要求的需進行地基處理,碎石墊層壓實度要達到93%。氣泡混合輕質土施工質量管理設備設備是確保施工質量的關鍵,進場的成套施工設備必須達到以下要求:(1)成套設備性能狀態良好,其生產能力和性能應能滿足連續作業要求,單臺設備產量不應低于80m3/h;(2)設備推薦采用國內較為先進的一體式生產設備,該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具備水泥、水、添加材料的自動配料和電子計量功能,具有連續發泡、自動調節、流量穩定等要求,能夠有效的保證氣泡混合輕質土的施工質量;(3)設備須有觸摸屏顯示功能,能實時顯示各種材料的準確數據,可準確監測清水流量、發泡液流量、壓縮空氣流量、氣泡群流量、輕質土流量及現場濕容重等重要參數;(4)配有足夠的易損件;(5)成套設備的計量偏差應滿足下表要求:材料名稱原材料計量精度(%)原材料水泥、摻合料±2細集料±3水、外加劑、發泡劑±2半成品氣泡群密度50±2氣泡混合輕質土濕容重設計值±0.30(6)嚴禁采用泡沫混凝土或發泡水泥設備替代氣泡混合輕質土專用設備進行施工。原材料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監控合格的工程,施工中建立健全材料管理臺賬。(1)水泥采用PO42.5R水泥,水泥進場后應有出場合格證或檢驗報告,按1次/500噸的頻率進行檢測。施工中使用的水泥應經過自檢后方可進場,進場后的水泥應按批進行檢驗,報請監理工程師抽檢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2)水參照普通水泥混凝土用水標準,可采用一般生活用水、水庫或河道水。(3)發泡劑發泡劑是氣泡混合輕質土技術的關鍵,為保證氣泡混合輕質土質量,發泡劑的質量必須滿足下表的要求。項目性能要求檢驗頻率氣泡群密度48kg/m3~52kg/m31次/5000L,每批次產品或每個施工項目應至少檢驗1次標準氣泡柱靜置1h的沉降距不大于5mm標準氣泡柱靜置1h的泌水量不大于25ml適應性試驗允許濕容重增加值0.5kN/m3環境要求符合國家相關環保要求過程質量管理(1)施工場地應平整,不得有積水,在施工段面兩側要有排水設施。堆放材料的場地四周要排水暢通,監控陰雨天氣無積水現象,清理,監控施工現場整潔。(2)根據工藝制定各項參數、施工要點,供現場操作人員遵守,嚴格控制流動度及容重,確保輕質土設計要求,施工過程中每次檢測的流動度及容重必須有專人記錄。(3)施工中,應及時、認真的填寫原始記錄,不允許事后編寫,每天資料都應做好簽認、匯總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改正。(4)加強資料管理,施工中認真填寫有關資料,每次澆筑要按實際生產的數據認真負責地填寫資料,所有的資料數據必須正視可靠并得到監理工程師的簽字認可,施工中的所有資料必須完整無缺并整理歸檔。(5)對成型后的輕質土要每天進行沉降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固化后的質量管理(1)試件管理一般情況固化后的檢測為氣泡混合輕質土的28天齡期試件的容重和無側限抗壓強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試件的取樣應在澆筑口隨機制取,制取時應量測并記錄濕容重。試件尺寸:100mm×100mm×100mm的立方體,試件3個為1組;試件制作頻率:施工現場取樣,每施工日制作2組試件;實驗儀器要求:量程40KN,精度:1%;養生條件:試件置于塑料袋中密封,標準環境養生;檢測頻率:對齡期滿28天的試件進行自檢;評定標準:平均強度值在設計強度以上。(2)養護管理氣泡混合輕質土澆筑施工完畢后,應及時在路基頂部進行覆蓋養護,保持水分以達到養護目的。由于氣泡混合輕質土基本上可以連續施工,施工過程中無需養護。(3)與常規路堤交界處的防護處理原則上,輕質土路堤與常規路堤交界面處,應在輕質土路堤施工結束后立即按照設計圖紙進行錐坡施工;在錐坡施工前,為避免雨水沖刷保護面板基礎周邊土層,使其失穩,可敷設水泥砂漿于面板和常規路堤填土交界面處起臨時防護作用。(4)輕質土頂面路面施工前的保護路面施工前,為避免輕質土表面可能引起的破壞,在輕質土上先鋪設25厘米以上的土或者基層材料,嚴禁直接在輕質土頂面行駛車輛或其它施工機械。質量檢驗(1)交接檢驗在澆筑氣泡混合輕質土之前,應做好防水、排水工作,確保氣泡混合輕質土澆筑場內無明水,并進行交接檢驗。(2)面板質量檢驗面板的質量檢驗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檢測結果應填寫面板安裝質量檢驗記錄。項次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檢驗頻率1基礎混凝土強度(MPa)不小于設計值GB/T50081每10m3取一組,每項目至少取一組2基礎斷面尺寸不小于設計值尺量每20m量測1處3面板頂高程(mm)+503米直尺每20m量測1處4軸線偏位(mm)50經緯儀或拉尺、尺量每20m量測1處5面板垂直度或坡度-0.5%掛垂線每20m量測1處(3)過程質量檢驗1)試件制作試樣宜在澆筑管管口制取,試件制取組數應符合下列規定:①每個構造單元應至少制取2組試件。②當同一配合比連續澆筑少于400m3時,應按每200m3制取一組試件。③當同一配合比連續澆筑大于400m3時,應按每400m3制取一組試件。2)檢驗內容試件脫模后,應分別按有關試驗方法的規定檢驗容重、強度,檢測結果應填寫強度檢驗報告。3)質量標準澆筑質量檢驗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檢測結果應填寫澆筑質量檢驗記錄。項次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檢驗頻率1氣泡群密度(kg/m3)48~52行業標準《氣泡混合輕質土填筑工程技術規程》每班開工前自檢1次2濕容重(kN/m3)±50連續澆筑每100m3自檢1次3流動度(mm)160~200連續澆筑每100m3自檢1次(4)填筑體質量檢驗1)主控項目檢驗填筑體的主控項目檢驗應包括表干容重和抗壓強度,并符合下表的規定,檢驗結果應填寫檢驗批質量評定表。項次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檢驗頻率1表干容重(kN/m3)每組平均值不大于濕容重標準值《規程》附錄E《規程》第7.2.3條2抗壓強度(MPa)符合《規程》表3.2.2的規定《規程》附錄F2)一般項目檢驗填筑體的一般項目檢驗應包括外觀質量檢驗和實測項目,并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檢驗結果應按填寫檢驗批質量評定表。①筑體的外觀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A.面板應光潔平順、板縫均勻,線型順勢,沉降縫上下貫通順直。B.表面出現的非受力貫穿裂縫寬度小于5mm。C.表面蜂窩面積應小于總面積的1%。②填筑體實測項目的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規定。項次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檢驗頻率道路工程建筑工程1頂面高程(mm)+50,-30±50水準儀每個構造單元測2點或每20m測1點2厚度(mm)±100卷尺每個構造單元測2點或每20m測1點3軸線偏位(mm)50經緯儀或拉尺、尺量每個構造單元測2點或每20m測1點4寬度(mm)不小于設計卷尺每個構造單元測2點或每20m測1點5基底高程(mm)土質±50水準儀每個構造單元測2點或每20m測1點石質+50,-200其他(1)有關路面、路基及交通工程方面的檢測均須遵照《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F080/1-2004》(第一冊土建工程)執行。(2)為保證工程質量,氣泡混合輕質土材料須取得省部級建設主管部門頒發的建設領域新技術認定證書。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填筑氣泡混合輕質土范圍邊坡開挖施工(1)邊坡開挖前應先做好臨時排水系統。(2)邊坡開挖時采用邊開挖邊采取臨時防護的方式。(3)開挖后應按要求控制壓實度、平整度,完成防排水施工,并應進行交接檢驗。氣泡混合輕質土(1)施工流程氣泡混合輕質土的施工流程如下圖所示:氣泡混合輕質土施工流程圖(2)施工準備在澆筑氣泡輕質土之前應首先做好防、排水等準備工作。(3)現澆面板面板基礎的斷面尺寸和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滿足設計要求。擋板澆筑前應標出擋板外緣線并進行水平測量,曲線部分應加密控制點。面板水平及傾斜誤差應逐層調整,曲線部位應澆筑平順。面板與地基之間要填充密實,避免漏漿。板之間設置的沉降縫處應用瀝青木板或泡沫擠塑板填塞滿、沉降縫表面作勾縫美化處理。基礎施工前須對基底整平夯實,基礎和面板強度達到80%后方能施工澆筑氣泡混合輕質土,氣泡混合輕質土施工時應做好面板的臨時保護措施,防止其傾斜和偏移。(4)配合比選擇配合比要通過實驗進行選擇,試驗工作要提前進行,以保證施工時能提供設計所需要的配合比,必要時要做出28d強度與7d強度的關系,以便施工質量管理中用7d的抗壓強度來判斷28d的抗壓強度。(5)具體施工方法1)氣泡混合輕質填土制作程序,見下圖:氣泡混合輕質填土制作程序圖2)氣泡混合輕質土澆筑①輸送方式攪拌完成后的氣泡混合輕質土一般采用泵送。②輸送距離在確保材料不離析、氣泡穩定的前提下,一級泵送的最大距離為500m,如果輸送距離超過上述范圍,應設置中繼泵送裝置或者把氣泡的混合移到泵送管的出口附近。③一次施工厚度一次的最大施工厚度不超過1m;最小施工厚度不小于0.25m。④澆筑方法為確保氣泡混合輕質土中氣泡獨立而均勻分布,氣泡的消泡及材料的離析控制到最小程度,施工過程中應避免過度振動;澆筑過程應從軟管的前端直接澆筑,且出料口要埋入氣泡混合輕質土中或盡量靠近氣泡混合輕質土的表面。整個填筑體水平分層進行澆筑,單層澆筑厚度宜按0.3m~0.8m控制。上一層澆筑作業應在下一層澆筑終凝后進行。3)縱橫坡調整因氣泡混合輕質土流動性大,澆筑過程中無法實現路面坡度的要求,需待澆筑完成后并達到一定的強度后用基底層材料進行縱橫向坡度的調整。4)養護氣泡混合輕質土澆筑完成后,為了防止由于急速干燥而產生裂縫,固化后需要加蓋麻袋等進行保護,此外,如果施工中下雨,對固化前的氣泡混合輕質土要進行遮蓋,避免雨淋、對于大體積氣泡混合輕質土,更應注意加強過程養護,確保不因養護不夠導致裂縫產生。5)沉降縫的設置氣泡混合輕質土應注意每隔10m~15m沿全斷面設置沉降縫,縫寬2cm,用瀝青木板或泡沫夾板填塞滿,填土本身的沉降縫設置位置應與面板及面板基礎的沉降縫一一對應。施工順序(1)開挖需澆筑氣泡混合輕質土范圍的基坑;(2)修筑設置面板的基礎(3)澆筑面板、輕質土;(4)輕質土頂的防撞欄;(5)排水設施的完善;錨桿擋墻施工擋墻采用動態法設計,施工采用信息法施工,施工時必須建立信息反饋制度,發現擋墻變形過大,變形速率過快,層面產狀與結合程度與地勘報告不一致,周邊環境出現沉降開裂等險情時應暫停施工,并及時向勘察、設計、監理、業主通報,根據險情原因及時采取應急排險措施。施工過程和施工結束后3年內,應委托有監測資質的單位,加強對擋墻的監測,做好對擋墻和鄰近建、構筑物的變形和位移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并及時通知設計人員,避免工程事故的發生。施工中如實際情況與地勘出入較大時,應及時通知參建各方協商解決。施工時應確定肋柱最上端錨桿距頂端距離不應大于1.0m,并確保錨桿錨在巖層中。應在錨桿擋墻兩端設置沉降縫與噴錨支護接順,縫寬2.0cm,遇地質突變地段應增設。縫中以瀝青麻絲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15cm。錨桿擋墻墻底埋深不小于1m,基礎不得放置在拋填土層上。錨桿擋墻采用逆作法施工,開挖必須按設計斷面自上而下開挖,不得亂挖、超挖,開挖至路基頂面時應注意預留碾壓沉降高度。基巖開挖時不得欠挖,并嚴格控制超挖。鉆孔錨孔水平方向孔距誤差不應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誤差不應大于20mm;錨桿孔深不應小于設計長度;宜超過設計長度0.5m;錨孔宜一次性鉆至設計長度,確保錨固段進入穩定中等風化巖層;鉆孔后應將孔清理干凈,并用壓風機吹干,成孔后及時放置錨桿、灌漿,間隔時間不得大于6天;錨桿成孔建議采用干作法施工。錨桿組裝與安放組裝前,鋼筋應除油污、去銹,嚴格按設計尺寸下料,每根鋼筋長度誤差不應大于50mm;鋼筋應按一定規律平直排列,沿桿體軸線方向每隔2.0m設一定位支架;鋼筋接長按施工規范焊接或機械連接;安放錨桿體時應防止桿體扭轉、彎曲,桿體放入角度與鉆孔角度保持一致;桿體插入孔內深度不應小于錨桿設計長度的95%,桿體安放后不能隨意敲擊、插拔,不得懸掛重物;注漿:采用M30水泥砂漿,水泥宜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鋁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漿壓力0.5Mpa。嵌固段鋼筋除銹后,錨桿采用M30砂漿全部封閉,自由段除銹后刷瀝青船底漆二度,瀝青玻纖布纏裹二層后采用M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