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愛情觀_第1頁
詩經中的愛情觀_第2頁
詩經中的愛情觀_第3頁
詩經中的愛情觀_第4頁
詩經中的愛情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詩經》中的愛情觀關鍵詞:《詩經》愛情觀(純真美好堅貞不渝理智道德積極健康)前言: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一種自發的不由自主的情感沖動,同時也是個體的一種自我選擇。《詩經》作為遺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愛情文學圣典,留下了許多古代社會青年男女愛情的印證。《詩經》中描寫的愛情,感情真摯自然,質樸純真,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純真的人類美好情感的謳歌。然而到了宋代,理學觀念的深化人心,男女愛情的禁忌是越發的多了男女授受不親。程朱理學的諸如“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種種貞操觀念,體現了“存天理,滅人性”。它在人心理、尊嚴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種程度的扭曲。可以說在封建社會,這也算是禁欲的一個標準了。統治階級為了深化自己的統治,愚弄壓制臣民,制定了條條戒律。中國歷史悠悠千年之長,封建社會的壓抑沉重的枷鎖,網住人的軀體,卻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然而愛情是不分時間和空間的,不是因為社會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愛情,愛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約了人們的表達方式。純真的愛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們追尋……正文:關于《詩經》中的愛情詩《詩經》中的愛情詩,緊貼現實生活,不作無病呻吟,歌詠了禮制完善之初時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自然和本性。感情真摯自然,毫不掩飾地歌唱了心中對愛情的渴望,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愛情的強烈追求。熱烈而浪漫。清純而自然,對愛情的表達既大方又潑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但正因為《詩經》中有太多對愛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許多儒學家們,往往將《詩經》說成是“淫詩”,認為其內容有傷風化,從傳說中孔子刪詩以來,在中國文學史上,對《詩經》中情詩的評價就有許多分歧,甚至到現在還是說法不一。古代認為《詩經》為淫詩的評論家聲稱是以孔子的話為依據,其實是他們歪曲了孔子的話,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了孔子。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證篇》),這是他對《詩經》的總的評價。對于具體詩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說明他認為“詩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視《詩經》在教育、政治活動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實孔子對《詩經》是給予充分肯定的。南宋的朱熹則對《詩經》中的這些愛情元素予以了比較強烈的譴責,他為了維護封建倫理道德,采取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態度來解說《詩經》。在他眼中,《詩經》中鄭衛描寫愛情、婚姻的詩幾乎都是淫詩。他在《詩經集傳里》說:“鄭、衛之樂,皆為淫聲”,如他評價《邶風·靜女》:“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對《衛風·木瓜》,他則說:“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辭,如靜女之類。”意思說它是淫詩。他雖然承認它是愛情詩,但又以淫詩否定了它。明清以來,有些研究《詩經》的學者,他們雖然沒有擺脫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桎梏,但他們開始對南宋時期那種把《詩經》中描寫愛情的詩一概視為“淫詩”加以排斥感到不滿。許多學者在研究《詩經》時,已開始把鄭、衛之音與鄭、衛之詩歌分開,從而給予了《詩經》中的情詩以肯定評價。由于他們世界觀的局限,他們只肯定了其中的一部分描寫愛情的詩篇,把另外一部分仍然歸于“淫詩”之列,但相比前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了。到現在,人們對《詩經》中的愛情、婚姻詩的評價已經逐步趨于客觀化了,逐步恢復了這些作品的本來面貌。從《詩經》的愛情詩中看古代人的愛情觀勇於追求愛情對愛情的熱切渴望與追求表現坦白直率《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是少女在采梅子時的動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熱切心聲,以梅子成熟為喻,直率表達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詩中的少女由梅樹的果實黃熟脫落,日甚一日的變得稀少,以至漸漸所剩無幾,聯想到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正悄悄地飛速流逝,不禁激情難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愛,并娶她為妻的心音。這首短詩由觸景(梅的變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興而賦,委婉細膩而又大膽地表達了女子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褰裳》中,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卻辣而不憨,是真情的流露,讓戀人用“褰裳”涉水這一行動來證實愛情的真誠,坦率中帶著一點純真的野味兒,其實這種試探中也包含著對愛情主動、大膽的追求。女孩無論在舉止或態度上都充滿著個性張揚,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二)追求戀愛自由、要求自主婚姻《鄘風·柏舟》是寫一個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時所發出的誓辭:“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這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女性追求戀愛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三)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表現出對愛情的忠貞,永遠不變心。《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余不信,有如敫日”這是描寫一位女子對男子的的堅貞愛情的誓言。如果把這句誓言翻譯為白話文,那就是“活著如果不同住一室,縱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上天作證有太陽!”由此可見這位女子誓言的堅定和對愛情的忠貞《鄭風·東門》表達了一個男子情有獨鐘而矢志不移的忠貞之戀。雖然東門外美女“如云”、“如茶”,詩中男子不為所動,不被誘惑,依然摯著、堅定地愛著家中那位“縞衣綦巾”衣著樸素的人兒。應證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唐風·葛生》是一首婦女悼念亡夫的詩。此詩“言寡婦感時節而生哀思,次由哀思而至墓地悼念,由墓而歸,夜寢哀之情”。最后以“百歲之后,歸于其居。”“百歲之后,《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中女主人公委婉地勸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墻”“逾園”“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鄰里社會輿論的影響。有人評論說這首詩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寫父母兄弟鄰里以及社會對姑娘有壓力,妨礙了她的戀愛自由,反映了自由戀愛受到禮教限制,是對封建禮教的控訴。筆者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位姑娘所要強調的是談情說愛應遵守道德規范,不能越軌,要注意社會輿論的影響,循禮而行。從這首詩歌中可見當時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范對人還是很有約束力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中男女愛情那含蓄多情的傳統也是在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輿論的約束之下而逐漸形成的。《國風·周南·關雎》是《詩經》的開篇之作,是一首感情單純而真摯的戀歌。這首詩展現了一對雎鳩鳥在河中小洲上關關地鳴叫求偶,此情此景,觸發了主人公對河邊采荇姑娘的愛慕與追求。“魚的外形是女陰崇拜的象征,魚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征,這是古人性觀念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鳥口中有魚就不再鳴了,男子有妻就不用再求了,這正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直接比照。這種覓偶、擇偶的過程,也反映了周民在兩性關系上有了質的飛躍,它不僅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法制,而且表明婚姻要以愛情為基礎。詩中男子擇偶的標準是貌美(窈窕)且心美(賢淑),說明周人的愛情觀中不僅有審美觀,還有道德觀。《詩經》中的有些戀愛詩,不僅表達了上古時代青年男女對待愛情的態度,而且還透露了他們的擇偶觀念.如詩經開篇《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閑、貞靜、舉止安詳穩重的淑女,正如漢末的《毛詩序》中說:“《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詩中男子是當認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時(君子好“逑”),才大大方方地去追求愛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簡單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此“逑”非彼“求”。再者,《詩經》在表現真摯感情、健康情愛同時,突出男女主人公對高潔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關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覃》著力表現女孩子的勤儉孝順、《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國風》中多主張女子應賢德。如《鄭風.有女同車》中的小伙子對迎來的新娘——孟姜,不僅“顏如舜華”,走起路來“將翱將翔”,態度大方,而且賢惠高潔,十分贊嘆,小伙子對其“德音不忘”,充滿了對她的愛意。在《小雅·車輦》中,前往宋國迎親的詩人也對娶了賢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象手中的六根韁繩都成了彈琴的琴弦,表達了詩人的擇偶價值觀。可以說,漢民族對那種出乎自然、內蓄外發的風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內心美是同樣重視的,要求兩者達到完美的統一。在《召南·行露》中,通過一個不畏強暴的女子,在法庭上對仗勢欺人的男子據理力爭,使之受到應有懲罰的描述,表明了道德觀念已在先秦時代普遍化。《庸風·鶉之奔奔》以一個有見識、明事理的女子之口,譴責了她平時視為有德有義的君子、實為無禮的男子;而在《庸風·君子偕老》中,對清揚紅顏、儀表威嚴而行為不端的宣姜斥之曰:“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在《齊風·敝笱》、《齊風·載馳》中,對齊姜與其兄齊襄公的亂倫行為極盡諷刺、揭露,表現了漢民族在感情生活中重視倫理道德的特點。(八)含蓄多情《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為美,以含蓄多情為美。無論是少男還是少女,無論是役夫還是少婦,他們表達愛情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含蓄多情。《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蘭兮”“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首詩歌描寫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時相贈以蘭草(大澤蘭)與芍藥之花,他們又說又笑,互相贈送表達愛情的鮮花,多么熱烈浪漫啊。這首詩歌中所寫的青年男女用鮮花傳情達意和所說的雙關愛語又是多么含蓄多情。“采蘭贈藥”作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固定成語流傳了下來,它成了中華民族表達愛情的一種特有的形式,而《邶風·靜女》中那“貽之以彤管”的傳情形式與“采蘭贈藥”本質是相同的。《詩經王風采葛》一詩中,男女思念對方的心意由「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直到「如三歲兮」,用時間的變化,表達對對方思念情感的加深,雖然在時間表達方面有些許夸張,不過簡單的表現方式,卻讓人覺得愛之單純和強烈.“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詠嘆,委婉含蓄地把相思之苦表現得如怨如訴,深摯纏綿。(九)天真純樸,爛漫自由熱烈而浪漫,真摯純潔,自然和本性的情感流露周代,禮儀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媒氏》。《鄭風·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詩寫的是鄭國陰歷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情侶互贈芍藥以定情。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被污為“淫于色而害于德”。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一種自發的不由自主的情感沖動,同時也是個體的一種自我選擇。《詩經》中的愛情,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周南·關雎》這首詩作者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一位窈窕美麗、賢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熱戀和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對與她相伴相隨的仰慕與渴望,感情單純而真摯,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傷,展現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與靈動。男女歡會對于戀愛中的青年來說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個戀愛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戀人們對于愛情懷有什么樣的態度,戀人之間的感情如何,完全可以從他們相會時的情態表現出來。上古時代,青年戀人之間的感情是十分真摯的、純潔的,是脫去了脂粉與物質外殼束縛的,是人之性靈的本原狀態的自然流露。《國風·邶風·靜女》便真實再現了熱戀中的男女清新真純的感情:“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以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來,并以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摩,愛不釋手,并不是這禮物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美人所贈,這“彤管”看似平常,實不一般,它代表著女子的一片誠心和對他的純真愛情。情感細膩而真摯。這首詩將少男少女純潔浪漫的初戀情懷表現的極為生動傳神,不僅刻畫了女子的天真慧美,男子的淳樸癡情,而且表現了他們情深意摯,歡樂、健康和真誠相愛的感情。三、總結《詩經》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給我們展示了人類美好、純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時代那純正、健康的愛情觀。這些詩歌不僅表現出了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求,而且還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對愛情的高尚理解和對愛情的熱烈健康的求,感情上都是率真、誠摯、熱烈、淳樸、健康的,都是真情實感流露,是人類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詩經》歌詠的是禮制完善之初時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自然和本性,表現出了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這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最光輝的思想,是最純樸的思想。概括來說就是純真和美好,積極和健康,堅貞不渝,理智和道德。參考文獻:胡敬君《詩經》愛情詩的文化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