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_第1頁
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_第2頁
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_第3頁
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_第4頁
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月是故鄉明教案設計6篇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6個生字,把握本課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感受濃濃的思鄉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的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感受的思鄉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引思

1、月亮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特別熟識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給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日,我們將通過《月是家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2、板書課題。

看到這個標題你能想到什么?(預設: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鄉”;想到李白的《靜夜思》。)

3、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生于山東清平。當代聞名的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討論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曾任北京高校副校長、北京高校南亞討論所所長等。1930考入清華高校西洋文學系。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高校東語系教授、系主任。曾長期致力于梵文文學的討論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聞名的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很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同學快速閱讀課文,圈誕生字、新詞,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過關,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16個生字)

(2)理解新詞。

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宏偉豪邁。

煙波浩渺:形容煙霧覆蓋的江湖水面。

樂此不疲:形容對某事特殊愛好而沉醉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襯托著,顯得很好玩味。

離鄉背井:指離開了家鄉,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無垠:沙子無邊無際。

2、默讀課文,依據課文內容劃分層次,并說說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篇點題,抒發對家鄉月亮的寵愛之情;

其次部分(第2~4自然段):對家鄉與童年生活的回憶;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離開家鄉后,通過他鄉月亮與家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應前文,將思鄉情感推向高潮。

三、質疑難點,感悟深情

1、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愛的句子。

2、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老師梳理指導之后解決。

3、學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第1自然段對“月是家鄉明”這句思鄉名句做了簡潔闡釋。“月是家鄉明”是依據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本文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

4、學習其次部分。(第2~4自然段)

(1)的家鄉沒有山,為什么還寫山呢?

(進行過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中國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襯,所以下面提到了山,還寫到了水。)

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為什么寫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圍著月亮來寫的,捉知了、看月亮、做夢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現出對家鄉的思念。)

5、學習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為什么除了寫家鄉的月亮,還寫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豈不讓家鄉的小月亮相形見絀?

(對比,文章明確提到了“對比之下”,這樣寫更能突出對家鄉月色的寵愛,更能表達對家鄉的眷戀,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那在眼中,思鄉究竟是什么味道?

(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很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因此,即使很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由于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殊的意味。)

6、學習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索:本文用“月是家鄉明”作為結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完整;點明主題,使主題得以深化。)

四、總結寫法,拓展延長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線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雖然寫了許多看似無關的事物,但卻都是緊緊圍繞月亮綻開的,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老師再次重申三個重點:對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課下,請同學們再搜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溝通。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選自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家鄉明月的喜愛之情。教學時,我先讓同學熟讀課文,把握生字詞、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再從對文章的疑問動身,逐步解決疑問。最終,總結散文的特點。同學總體把握較好,課堂熱忱較高。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l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家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登記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綻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播放《彩云追月》)

(上課前3分鐘)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觀賞了這首漂亮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誰能告知我主題是什么?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許多,今日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家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一般而言,家鄉就是自己的誕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很多歲月都是在家鄉度過的,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閱歷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淀有著親密的關系。可以說,家鄉是一個人的根。正由于如此,人們對家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別情感,它是人的動身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家鄉,不僅是指詳細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著社會的進展,人口的流淌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家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于這種特別關系,家鄉經常被人們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家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方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很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詳細的東西動身,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很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由于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殊的意味,有的景物由于被反復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家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家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殊是對家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對家鄉永久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家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家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心情而轉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殊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家鄉明”,從而突出了對家鄉的感懷。由于杜甫這句詩特殊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同學課前預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際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鑒賞有三點不行忽視:題目、和解釋。了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這篇文章的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熟悉一下:(課件展現)

三、簡介:

北京高校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于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高校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高校交換討論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高校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由于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么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美麗的段落作上標志)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嘹亮,女生感情細膩。這里有幾個詞語需要特殊留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絕倫惆悵耄耋

嚼爛慨然恍然大悟離鄉背井

(同學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家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潔闡釋。“月是家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終說“事情也許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說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家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的童年生活,家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對家鄉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家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奇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布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漂亮純凈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敘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離開家鄉之后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家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4.最終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家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家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后,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幾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結合文中詳細的語言文字,感受喜愛家鄉、眷戀家鄉的真摯情感。

4.學會本課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的借景抒情的表達表達方法,感受的思鄉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月亮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特別熟識和平常的,然而,國學大師季羨林卻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情。今日我們就一起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月是家鄉明》,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2、釋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詩。(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聽老師來讀。請大家齊讀這首詩。

3、熟悉:了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出示課件)《月是家鄉明》這篇文章就是季羨林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師過渡:聽了對于季羨林老先生的介紹,我們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么還念念不忘那個小村子,不忘那個小村子的月亮呢?現在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1、請看大屏幕上的讀書要求:(課件出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讀幾遍,好,現在開頭吧。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真動聽。

2、檢查詞語: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大家對詞語的把握狀況。我給大家降低了一些難度,首先請同學們帶著拼音來讀一讀,這些詞是想來讀?(出示課件)有一個詞語你讀的特殊精確?????,那就是耄耋。我們一起讀三遍。

3、去拼音:現在老師加大難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調換了詞語的挨次,誰還想讀一讀?(指生讀)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些詞語。(齊讀)剛才我們關注了詞語耄耋的讀音,你知道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小學問,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

4、課文:詞語會讀了,那么課文讀的怎么樣呢?老師選取了文中的兩個片段。誰想來讀一讀第一個片段?你的聲音真嘹亮。其次個片段。

5、課文內容:課文都已經能讀正確讀流利了,那么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誰來說一說?溫馨提示:像這樣的略讀課文可以參看文章上面的閱讀提示(生答:寫了回憶童年生活和離開家鄉后的經受。)概括的不錯。

過渡:那么,圍繞月亮寫了哪些往事和經受呢?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呢?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畫出相關詞句,并寫下自己的體會。

(三)精講課文:預設:家鄉月

師:圍繞家鄉月寫了哪些往事呢?誰來說一說?生:數星星。

師:你說在家鄉數星星的事兒,你能讀一讀相關的句子嗎?生讀

師:在月夜里,一個“躺”一個“數”,就寫出了月夜下數星星的怡然得意。

師:還有什么事情嗎?生:搖知了。

師:老師覺得這件事情更好玩,你來讀一讀句子。生讀

師:同學們,有過這種體驗嗎?沒有啊,是啊,現在我們都生活在縣城里,這樣的體驗幾乎沒有,那么,就讓我們通過語言文字來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吧。誰來讀一讀描寫搖知了的事情。

師:同學們,這件事兒是非常好玩的,所以在讀的時候語調要輕快一些,活潑一些,聽老師來讀一讀。(師讀)誰能像老師這樣來讀一讀?指生讀

師:月下還有什么事情呢?大家看一看第四自然段,你覺得這個自然段可以概括為什么事?生:賞月亮。

師:通過這件事,我們能體會到:雖然當時的年齡很小,但是面對家鄉的月亮,他也感受到了月之美。預設:異鄉月

師過渡:可是小時候的季羨林在家鄉只待了六年,就背井離鄉漂泊天際啦。在他鄉,也看到過許很多多的夜月亮。都看到過哪些地方的月亮呢?誰來讀一讀相關的句子。(出示)指生讀

師:同學們,你發覺了嗎?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我們想一想,我們原先的.學習經受,讀排比句的時候應當抑揚頓挫。不同的地方,我們要通過自己聲音的變化,讀出不同的特點來。請你再讀一讀這個句子。(生再讀)

師:飽覽著異國的月亮,卻思念著家鄉的小月亮,讓我們齊讀這句話。(課件出示)不管我離開我的家鄉多少遠我的心立即就飛回去啦。我的小月亮,我永久忘不掉你。

師:那么這是拿異國的月亮和家鄉的小月亮進行什么,對,對比。通過對比,就突出了家鄉月亮的美。

師:那么,運用對比手法描寫的僅僅是這一處嗎?還有哪里?誰發覺了?請你說。

師:拿朗潤園的月亮和家鄉的月亮做對比。請同學們來看大屏幕。朗潤園的景色如此之美,到了晚上的時候,荷塘月色的美景就在季羨林老先生的窗外。但是,季老先生依舊忘不掉家鄉大偉坑里的那個小月亮。

師:同學們,無論是異國的月亮,還是朗潤園的月亮,這都是異鄉月。異鄉月和家鄉月是同一個月亮嗎?是啊,月亮是同一個月亮,但是家鄉的月亮在心目當中是無可取代的。這就表達了對家鄉什么樣的感情啊?

師:你說眷戀,你想說思念,是啊,這就是深深的思鄉之情。(板書:思鄉)

(四)拓展“月”古詩詞:

師過渡: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寫月亮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那么描寫月的詩詞還有許多,你知道哪些呢?這樣,我們左邊和右邊同學分成兩個組,來一個關于月的背詩大賽,好不好?(一分鐘的思索時間,別人說過的詩句,你就不能再說了)生答

師:同學們積累的關于描寫月亮的詩詞真的是太多了。老師也給大家搜集了一些思鄉的詩詞。(課件出示)讓我們伴著音樂,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句思鄉的詩吧。

(五)小練筆

師:讀了這些寫月亮表達對家鄉思念的古詩,本節課又學習了季羨林先生的《月是家鄉明》一文,讓我們更加喜愛自己的家鄉了。請同學們用上本課表情達意的方法。寫一寫你的童年和你的家鄉。

(六)作業課下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資源,搜集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詩文或者圖片和同學們共享。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l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家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登記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綻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播放《彩云追月》)

(上課前3分鐘)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觀賞了這首漂亮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誰能告知我主題是什么?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許多,今日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家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一般而言,家鄉就是自己的誕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很多歲月都是在家鄉度過的,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閱歷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淀有著親密的關系。可以說,家鄉是一個人的根。正由于如此,人們對家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別情感,它是人的動身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家鄉,不僅是指詳細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著社會的進展,人口的流淌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家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于這種特別關系,家鄉經常被人們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家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方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很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詳細的東西動身,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很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由于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殊的意味,有的.景物由于被反復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家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家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殊是對家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對家鄉永久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家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家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心情而轉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殊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家鄉明”,從而突出了對家鄉的感懷。由于杜甫這句詩特殊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同學課前預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際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鑒賞有三點不行忽視:題目、和解釋。了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這篇文章的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熟悉一下:(課件展現)

三、簡介:

北京高校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于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高校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高校交換討論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高校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由于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么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美麗的段落作上標志)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嘹亮,女生感情細膩。這里有幾個詞語需要特殊留意。(投影)

浩渺篝火旖旎絕倫惆悵耄耋

嚼爛慨然恍然大悟離鄉背井

(同學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家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潔闡釋。“月是家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終說“事情也許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說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家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的童年生活,家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對家鄉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家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奇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布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漂亮純凈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敘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離開家鄉之后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家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4.最終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家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家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后,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幾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6個生字,把握本課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感受濃濃的思鄉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學習的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感受的思鄉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引思

1.月亮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特別熟識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給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日,我們將通過《月是家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2.板書課題,看到這個標題你能想到什么?(預設: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鄉”;想到李白的《靜夜思》。)

3.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生于山東清平。當代聞名的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討論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曾任北京高校副校長、北京高校南亞討論所所長等。1930考入清華高校西洋文學系。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高校東語系教授、系主任。曾長期致力于梵文文學的討論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聞名的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很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同學快速閱讀課文,圈誕生字、新詞,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過關,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16個生字)

(2)理解新詞。

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宏偉豪邁。

煙波浩渺:形容煙霧覆蓋的江湖水面。

樂此不疲:形容對某事特殊愛好而沉醉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襯托著,顯得很好玩味。

離鄉背井:指離開了家鄉,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無垠:沙子無邊無際。

2.默讀課文,依據課文內容劃分層次,并說說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篇點題,抒發對家鄉月亮的寵愛之情;

其次部分(第2~4自然段):對家鄉與童年生活的.回憶;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離開家鄉后,通過他鄉月亮與家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應前文,將思鄉情感推向高潮。

三、質疑難點,感悟深情

1.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愛的句子。

2.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老師梳理指導之后解決。

3.學習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第1自然段對“月是家鄉明”這句思鄉名句做了簡潔闡釋。“月是家鄉明”是依據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本文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

4.學習其次部分。(第2~4自然段)

(1)的家鄉沒有山,為什么還寫山呢?

(進行過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中國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襯,所以下面提到了山,還寫到了水。)

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為什么寫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圍著月亮來寫的,捉知了、看月亮、做夢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現出對家鄉的思念。)

5.學習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為什么除了寫家鄉的月亮,還寫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豈不讓家鄉的小月亮相形見絀?

(對比,文章明確提到了“對比之下”,這樣寫更能突出對家鄉月色的寵愛,更能表達對家鄉的眷戀,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那在眼中,思鄉究竟是什么味道?

(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很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因此,即使很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由于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殊的意味。)

6.學習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索:本文用“月是家鄉明”作為結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完整;點明主題,使主題得以深化。)

四、總結寫法,拓展延長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線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雖然寫了許多看似無關的事物,但卻都是緊緊圍繞月亮綻開的,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老師再次重申三個重點:對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課下,請同學們再搜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溝通。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選自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家鄉明月的喜愛之情。教學時,我先讓同學熟讀課文,把握生字詞、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再從對文章的疑問動身,逐步解決疑問。最終,總結散文的特點。同學總體把握較好,課堂熱忱較高。

月是家鄉明教案設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其次單元的四篇課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寫法的運用。

2、通過閱讀“群文閱讀”的5篇現代詩歌,深化體會“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寫法在文章中的運用,并讓同學知道這種包含著情感的客觀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的寫法恰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群文閱讀”的5篇現代詩歌,深化體會“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寫法在文章中的運用,并讓同學知道這種包含著情感的客觀物象就是“意象”。

教學難點:

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抒情”的寫法恰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

教學預備:

同學每人一份“群文閱讀”資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美妙的情感。

2、回顧其次單元四篇課文的內容。

《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敘事抒情;《長相思》借景敘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敘事抒情。

《小橋流水人家》:借景抒情、敘事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