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_第1頁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_第2頁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_第3頁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_第4頁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PAGEPAGE2臨汾天平安全技術評價有限公司聯系電言為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46〕號),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由被動防范向源頭管理轉變,有效遏制和防范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發生,根據省政府《山西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制度》要求,省煤炭工業廳連續印發了《山西省煤礦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晉煤安發〔2009〕24號)、《關于在全省井工煤礦開展重大危險源辯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09]272號)和《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規范全省井工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10〕844號)文件,就在全省井工煤礦開展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做出了部署和安排。這對加強煤礦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排查煤礦重大事故隱患,提高煤礦本質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遏制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開創煤礦安全生產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省政府、省煤炭工業廳的要求,受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對該煤礦的重大危險源進行了辨識與評估。為了高質量地搞好該礦的重大危險源辯識與評估工作,我公司嚴格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精心組織,確定項目負責人、評價人員,組成項目評估組,深入該礦,對其地面和井下各生產系統及其設施、設備、裝置實際運行情況和安全管理狀況進行了現場調查、取證和資料收集,按照《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的要求,運用安全系統工程的原理,選用科學、合理、適用的評價方法,對影響煤礦安全的重大危險源進行了辨識和評估,并針對礦井存在的安全問題,就提高礦井的本質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減少和控制生產中的危險、有害因素,降低安全風險和預防事故發生,提出了合理可行的監控管理對策措施及建議,編制了該煤礦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為使本報告反映的數據準確,內容完整,建議措施具體可行,評估結論客觀公正,本報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格按照《關于在全省井工煤礦開展重大危險源辯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09]272號)文件的要求,參照相關技術標準,認真進行編制,報告的內容包括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煤礦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危險、有害因素辯識與危害程度;可能發生事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煤礦重大危險源等級;防范事故的對策措施;應急救援預案的效果評價;評估結論與對策建議共八個部分。本評估報告在現場調研、資料收集、數據整理及編制中,該礦和有關部門給予了我們以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謝。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評估報告PAGE5臨汾天平安全技術評價有限公司聯系電話0357-3359155目錄第一章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 11.1概述 11.1.1評估對象 11.1.2評估范圍 11.1.3評估目的 11.1.4評估原則 11.2重大危險源評估依據 11.2.1依據的有關法律、法規 11.2.2依據的有關技術標準、規范 31.2.3礦方提供的依據資料 41.3重大危險源評估程序 51.3.1重大危險源評估程序 51.3.2重大危險源評估工作流程圖 6第二章煤礦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72.1煤礦基本情況 72.1.1礦井概述 72.1.2礦井地質條件 142.1.3礦井瓦斯、煤塵等條件 232.1.4礦井生產系統及輔助系統 232.2煤礦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302.2.1確定礦井重大危險源的依據 302.2.2本礦井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31危險、有害因素 343.1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方法和過程 343.2礦井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與危害程度 343.2.1瓦斯 353.2.2煤塵 373.2.3礦井火災 383.2.4礦井水害 393.2.5冒頂 423.2.6煤(巖)和瓦斯(二氧化碳)突出 443.2.7沖擊地壓 453.2.8火工品及放炮 453.2.9提升運輸 463.2.10機電設備 473.2.11其他危險有害因素 473.3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493.3.1瓦斯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493.3.2煤塵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493.3.3火災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03.3.4礦井水害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13.3.5頂板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13.3.6提升運輸事故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13.3.7機電事故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23.3.8中毒和窒息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23.3.9放炮事故危險因素存在的場所辯識 52可能發生事故的種類及嚴重程度 544.1可能發生事故的種類 544.2可能發生的事故及嚴重程度評估 554.2.1煤塵燃燒爆炸事故及嚴重程度 554.2.2瓦斯燃燒爆炸事故及嚴重程度 564.2.3礦井火災事故及嚴重程度 564.2.4礦井水害事故及嚴重程度 574.2.5頂板事故及嚴重程度 574.2.6礦井機電事故及嚴重程度 584.2.7提升、運輸傷害事故及嚴重程度 584.2.8中毒、窒息傷害事故及嚴重程度 594.3可能發生的事故嚴重程度排序 594.3.1預先危險分析方法 594.3.2危險性等級劃分 594.3.3事故種類預先危險性分析 594.3.4礦井主要事故嚴重程度排序 63第五章煤礦重大危險源等級 645.1重大危險源分級 645.1.1重大危險源自身危險性分級 645.1.2重大危險源控制措施效果分級 655.2重大危險源單項等級評估 675.2.1礦井重大危險源的確定 685.2.2重大危險源單項等級評估 725.3礦井重大危險源等級認定 79 806.1針對安全隱患的整改措施及建議 806.1.1預防煤塵燃燒爆炸的對策措施建議 806.1.2預防瓦斯燃燒爆炸的對策措施建議 816.1.3預防礦井火災的對策措施建議 826.1.4預防礦井水害的對策措施建議 846.1.5預防冒頂的對策措施建議 866.2安全技術措施及建議 876.2.1礦井開采安全技術對策措施 886.2.2“一通三防”安全技術措施 896.2.3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906.2.4提升、運輸系統安全技術措施 916.2.5電氣系統方面安全措施建議 936.2.6職業衛生方面措施建議 966.3安全管理對策措施及建議 97第七章應急救援預案的效果評價 1027.1評價的依據和方法 1027.1.1評價依據 1027.1.2評價方法 1027.2應急救援預案效果評價 1027.2.1評價內容 1027.2.2應急救援預案效果評價 105 1088.1評估結論 1088.2監控管理對策措施建議 108附件:一、采礦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二、瓦斯等級鑒定結果批文三、煤塵爆炸性檢驗報告四、煤層自燃傾向性鑒定檢驗報告五、地質報告評審意見書及批文六、煤礦重大危險源辯識評估委托書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PAGE110臨汾天平安全技術評價有限公司聯系電一章安全評估的主要依據1.1概述1.1.1評估對象本評估對象為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礦井。1.1.2評估范圍 針對影響煤礦安全生產諸多因素,重點對自然因素下影響煤礦安全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1.1.3評估目的通過對該礦井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辯識評估,確定礦井重大危險源的種類及等級,為重大危險源的建檔備案、監控管理提供依據,以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由被動防范向源頭管理轉變,有效遏制和防范煤礦重特大事故的發生。1.1.4評估原則以國家和地方頒布的有關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的方針、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方法和程序,采用可靠、合理、適用的評估方法和技術,對影響煤礦安全生產諸多因素,重點對自然因素下影響煤礦安全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以保證評估結論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對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1.2重大危險源評估依據1.2.1依據的有關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3、《突發事件應對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實施條例》5、《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446號)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7、《關于預防暴雨洪水引發煤礦事故災難的指導意見》(安監總煤調〔2008〕70號)8、《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第17號令)9、《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10、《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關于建設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安監總煤裝〔2010〕146號)11、《關于重大危險源申報登記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辦字〔2003〕159號)12、《煤礦重大安全生產隱患認定辦法(試行)》(安監總煤礦字〔2006〕133號)13、《關于規范重大危險源監督與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監總協調字〔2005〕125號)14、《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2007年12月20日山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15、《山西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制度》(晉政發〔2008〕30號)16、《山西省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晉安監應急字〔2008〕370號)17、《山西省煤礦重大危險源監控制度》(晉煤安發〔2009〕24號)18、《關于加強全省煤礦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的意見》(晉煤救發〔2009〕81號)19、《關于在全省井工煤礦開展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09〕272號)20、《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規范全省井工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10〕844號)1.2.2依據的有關技術標準、規范1、《煤礦安全規程》(2010年版)及《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修改<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篇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條款的決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37號)2、《煤礦工業礦井設計規范》(GB50215-94)3、《礦井通風安全裝備標準》(MT/5016-96)4、《煤礦井工開采通風技術條件》(AQ1028-2006)5、《礦井瓦斯涌出量預測方法》(AQ1018-2006)6、《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AQ1020-2006)7、《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8、《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AQ/T9002-2006)9、《礦山電力設計規范》(GB50070-2009)10、《煤礦井下低壓供電系統及裝備通用安全技術要求》(AQ1023-2006)11、《危險場所電氣防爆安全規程》(AQ3009-2007)12、《煤礦安全監控系統通用技術要求》(AQ6201-2006)13、《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檢測儀器使用管理規范》(AQ1092-2007)14、《礦山救護規程》(AQ1008-2007)15、《礦井地質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16、《礦井水文地質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17、《煤礦防治水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第28號令)18、《礦井防滅火規范》(1988煤安發第237號)19、《煤礦井下作業人員管理系統使用與管理規范》(AQ1048-2007)20、《煤塵爆炸性鑒定規范》(AQ1045-2007)21、煤自燃傾向性的氧化動力學測定方法(AQ/T1068-2008)1.2.3礦方提供的依據資料1、重大危險源評估委托書2、重大危險源評估協議3、礦井地質報告及地質報告的評審意見書與批文4、礦井水文地質報告5、礦井初步設計6、反映礦井實際情況的采掘工程平面圖等圖紙7、礦井主要設備、設施檢測、檢驗報告8、礦井安全評價報告9、礦井《采礦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等證照10、煤安標志管理的礦用產品明細表12、《2011年度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13、《煤礦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14、礦井瓦斯等級鑒定結果批文15、煤層自燃傾向性鑒定檢驗報告16、煤層煤塵爆炸性鑒定檢驗報告17、煤礦與礦山救護隊簽訂的救護協議18、煤礦提供的其他資料1.3重大危險源評估程序1.3.1重大危險源評估程序1、準備階段:接受生產經營單位的重大危險源評估委托書,搜集有關評估資料,初步對煤礦諸多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并進行風險分析,簽訂重大危險源評估合同,成立項目評估小組,編制《重大危險源評估實施計劃》。2、實施評估階段:到現場對煤礦企業進行調研取證,進一步搜集有關評估資料,選擇評估方法,定性、定量分析重大危險、有害因素,對礦井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確認其種類及等級,提出相應的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并對煤礦制定的重大危險源應急救援預案的效果進行評估。3、評估報告編制階段:匯總評估所得到的各種資料數據,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及規范進行綜合分析,得出重大危險源評估結果,并提出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完成評估報告的編制。1.3.2重大危險源評估工作流程圖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工作流程圖提出相應的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確定危險、有害因素的種類,并進行嚴重程度分析提出相應的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確定危險、有害因素的種類,并進行嚴重程度分析選擇評估方法,劃分評估單元,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評估準備工作:收集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依據資料,進行風險分析,簽訂評估合同,成立項目評估小組,編制《重大危險源評估實施計劃》進行現場調研取證,收集被評估對象的基礎資料對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確定礦井重大危險源種類及等級應急救援預案的效果評價應急救援預案的效果評價得出評估結論,提出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得出評估結論,提出監控管理對策措施與建議編制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報告編制煤礦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報告第二章煤礦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2.1煤礦基本情況2.1.1礦井概述1、礦井產權現狀、經營方式、安全責任礦井的產權現狀: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方式:自主經營法定代表人:王引群礦長姓名:黃華安全責任:法定代表人王引群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礦長黃華對全礦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2、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呂梁山南部鄉寧縣臺頭鎮沙坪村附近,行政區劃隸屬鄉寧縣臺頭鎮、管頭鎮管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0o58'54''—111o04'31'',北緯36o04'35''—36o07'44''。井田地處山區,交通以公路為主,臨汾—吉縣—陜西省宜川309國道由東經臺頭鎮從礦井井口北側通過。該礦沿此公路往東約2Km至鄉寧縣臺頭鎮,臺頭鎮往東約60Km沿309國道可達南同蒲鐵路臨汾火車站,并與大同~運城一級公路和大同~運城高速公路相接,交通條件較為便利。3、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本井田地處呂梁山脈南部,地形西北高,東部低,主要山梁走向北西,地形復雜,切割強烈,溝谷縱橫,且多呈“V”字型。最高點清位于井田西北部頭山主峰,標高約為1783.0m,最低點位于平硐硐口,標高約1138.5m,最大相對高差644.5m,屬中、高山區,為剝蝕型山岳地貌。(2)水系井田內無大的河流,井田南部北東南東向展布的山梁(油房梁)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分水嶺,其南西側沖溝水匯集于鄉寧鄂河,向西注入黃河,其北東側沖溝水匯入臺頭溝,向東至鄉寧光華鎮牛王廟河,然后向南東至襄汾縣城注入汾河。(3)氣象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據鄉寧氣象站1980年—1990年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溫9.5℃,最高平均氣溫10.2℃,最低平均溫度-8.7℃;年平均最小降水量380.6mm,年平均最大降水量611.4mm,年平均降水量508.5mm;年平均蒸發量1723.7mm,最小為1519.66mm,最大為1927.1mm;霜凍期多在十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凍土深度61cm(1971年、1972年、1976年);夏秋季多東南風,冬春季多西北風,最大積雪厚度15cm。(4)地震根據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本區地震烈度為7度。4、礦井井田周邊情況5、礦井開發情況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前身為鄉寧縣沙坪(吉縣)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屬國有企業,現為股份制企業。礦井于1971年建井投產,設計生產能力90kt/a,斜井開拓開采2號煤層。1984年-1987年改擴建為210kt/a,采用平硐、斜井混合開拓開采2號煤層。2003-2004年開始進行采煤方法改革和環節改造,2004年11月24日,山西省煤炭工業局以晉煤行發(2004)969號文批復,礦井核定生產能力為900kt/a。2005年3月由山西省煤炭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山西省吉縣沙坪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礦井擴建初步設計》,設計生產能力為900kt/a。2006年7月,山西省煤炭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山西省吉縣沙坪煤礦有限責任公司礦井初步設計安全專篇》,設計生產能力為900kt/a。2006年8月14日,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以晉煤監安-字(2006)251號文對沙坪煤礦安全專篇進行了批復,批準生產能力900kt/a,開采2號煤層。2009年11月8日,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以晉煤重組辦發[2009]87號文批復同意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整合吉縣沙坪煤礦為單獨保留礦井,礦井生產能力900kt/a不變。資源整合后隸屬于山西煤炭運銷集團臨汾礦業投資有限公司,礦井預核準名稱為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吉縣盛平煤業有限公司,礦區面積17.7079km2,生產規模900kt/a,2010年1月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換發了新的采礦許可證,證號為:C1400002009111220045400,批準開采2#-9#煤層。6、井田面積、儲量及生產能力(1)X=3998850.81Y=19498280.61(2)X=3999870.83Y=19499830.62(3)X=3996510.81Y=19501830.60(4)X=3997090.82Y=19502955.61(5)X=3997110.83Y=19504680.63(6)X=3996700.83Y=19504680.63(7)X=3996700.83Y=19505370.64(8)X=3996855.83Y=19505580.64(9)X=3997010.83Y=19505580.64(10)X=3996790.83Y=19505815.64(11)X=3996900.83Y=19505890.64(12)X=3997117.84Y=19505760.64(13)X=3997117.84Y=19506580.64(14)X=3996990.84Y=19506710.65(15)X=3996650.83Y=19506430.65(16)X=3995992.83Y=19506300.65(17)X=3995770.82Y=19506090.65(18)X=3995790.82Y=19505990.65(19)X=3996030.83Y=19505930.64(20)X=3996150.83Y=19505930.64(21)X=3996150.83Y=19505660.64(22)X=3995950.82Y=19505367.64(23)X=3995760.82Y=19505367.64(24)X=3995180.80Y=19503120.62(25)X=3994290.79Y=19503200.63(26)X=3994140.79Y=19502910.62(27)X=3994450.79Y=19502930.62(28)X=3994050.79Y=19501900.62(29)X=3995450.80Y=19501180.60(30)X=3995350.79Y=19500780.60(31)X=3994950.78Y=19499930.59該礦開采深度:由1250m至849.99m標高。該礦井田面積17.7079km2,批準開采#-9#煤層,現開采2#煤層。礦井生產能力為90萬噸/年。7、企業證照情況該礦企業證照手續齊全,各種證照情況如下:證照名稱證號有效期采礦許可證C14000020091112200454002010年1月21日至2012年1月21日煤炭生產許可證2014263103112010年9月30日至2018年1月31日企業法人營業執照1410000000510502009年11月5日至2012年11月4日安全生產許可證(晉)MK安許證字〔2010〕GC3192010年9月3日至2012年1月21日礦長資格證MK1420000232009年11月27日至2012年11月27日礦長安全資格證090140120000242009年11月27日至2012年11月27日8、組織機構及人員管理該礦在冊職工人數840人,其中安全技術管理人員及地面輔助人員238人,井下作業人員602人。該礦設礦、科、隊三級管理機構;礦管理機構由礦長黃華,安全副礦長管回慶、生產副礦長安天成,機電副礦長王槐山,總工程師辛作江,礦長助理黨創溫組成;科級管理設辦公室、調度室、安檢科、生產科、機電科、通風科等科室;隊級管理設掘進隊、采煤隊、運輸隊、機運隊、通風隊、機修廠等部門。9、工業廣場特征及防洪排澇設施該井田內無大的河流,井田南部的北東-南東向展布的山梁有一條天然分水嶺,其南西側沖溝水匯集于鄉寧縣鄂河,然后向西匯入黃河。其北東側沖溝水匯入臺頭溝,向東至鄉寧縣光華鎮牛王廟河,然后向南東至襄汾縣匯入汾河。由于天然分水嶺的存在,其兩側山坡溝谷徑流距離短,基本常年無流水,遇雨一泄而去,雨停溝干,均為季節性河流。該礦地面建有儲煤場、生產、生活設施,礦井主斜井、回風立井井口和工業廣場各種建筑物標高均高于歷年來最高洪水位標高,副平硐(標高+1138)低于2010年最高洪水位,礦井建有防洪堤壩、防洪排澇涵洞等設施,并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每年雨季來臨時的防洪、排洪措施。2.1.2礦井地質條件1、地層該區內地層出露較好,自南東向北西依次出露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統上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三疊系下統劉家溝組。第四系黃土零星分布于山梁及山坡上。現結合本區鉆孔對地層揭露和臺頭井田精查報告地質成果,將本井田地層由老到新分如下:(1)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上段揭露厚度60.17m,巖性以石灰巖為主,局部為泥質灰巖。下段揭露厚度96.24m,以泥灰巖及灰白色白云巖為主,并有石灰巖、白云質角礫狀泥灰巖,纖維狀石膏,組厚146.41m。(2)石炭系(C)①中統本溪組(C2b)與下伏峰峰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度為36.86—48.25m,平均為42.56m。下部以鋁質泥巖為主,間夾中細粒石英砂巖;上部含一慘不忍睹較穩定的石灰巖,間夾鋁質泥巖、石英砂巖。底部鋁質泥巖中含結核狀、團塊狀黃鐵礦,其層位通稱“山西式鐵礦”。②上統太原組(C3t)該組地層為主要含煤地層,本組自K1砂巖底至K7砂巖底,地層厚度為47.82—74.22m,平均68.540m,與下伏本溪組整合接觸。下部主要由石灰巖組成(K2、K3),局部含可采9+10號煤層及不穩定薄煤層8、7下、7、5號煤層。井田內主要局部可采的9+10號煤層在井田西北部尖滅。中部由巨厚層狀的中、細粒砂巖組成,上部主要由細粒砂巖及粉砂巖組成組成。(3)二疊系(P)①下統山西組(P1s)該組從砂巖底至K8砂巖底,地層厚度17.33-29.38m,平均厚度25.68m;與下伏太原組地層為整合接觸,為本區主要含煤地層之一。該組巖性以灰白色、灰色細粒砂巖、深灰色粉砂巖、灰黑色泥巖為主,含煤4層(、1、2、3),其中2號煤層全區可采,本區內1、3號煤層局部零星可采煤層,1上號煤層以不可采。K7為淺灰色細粒砂巖,厚度0.50-2.82m,平均1.49m。②下統下石盒子組(P1x)該組自K8砂巖底至K10砂巖底,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地層厚度65.44-98.40m,平均厚度84.01m。依巖性組合劃分為上、下兩段,分述如下:下段(P1x1):K8砂巖底至K9砂巖底,地層厚度30.10-37.60m,平均為32.45m。為細粒砂巖和粉砂巖泥巖互層,頂部含薄煤1層。K8為淺灰色國細粒砂巖,厚度2.10-7.80m,平均為3.93m。上段(P1x2):K9砂巖底至K10砂巖底,地層厚度35.34-60.80m,平均51.56m。下部為泥巖、鋁質泥巖、粉砂巖,間夾細粒砂巖,上部發育一層厚層—巨厚層狀中細粒砂巖;頂部為含鋁質、含鐵質鮞粒的黃綠色夾紫紅色泥巖,俗稱“桃花泥巖”,為K10砂巖的輔助標志。K9淺灰色、灰綠色中粒砂巖,厚度2.45-10.20m,③上統上石盒子組(P2s)本組厚度491.30m,平均435.00m。依據性、巖相特征劃分為上、中、下三段,分述如下:下段(P2s1):該段從K10砂巖底至K12砂巖底,地層厚度為195.89-202.65m,平均為199.35m,下部以灰綠色、黃綠色粉砂巖為主,間夾數層灰白色、灰綠色中細粒砂巖;中部為較穩定的黃綠色砂巖帶;上中部發育一黃綠色砂巖帶;上部紫色粉砂巖泥巖為主,淺紫色泥巖次之。K10為灰色中粒砂巖,厚度為2.50-12.66m,平均6.25m。中段(P2s2):該段從K12砂巖底至K13砂巖底,地層厚度為197.30-212.85m,平均為201.95m。下部淺紫色泥巖為主,夾黃綠色粉砂巖及砂巖;中部紫色泥巖為主,夾3-4層厚狀砂巖;上部暗紫色泥巖為主,夾薄層燧石結核。K12為灰綠色中粗粒砂巖,厚度1.05-19.62m,平均為6.50m。上段(P2s3):該段從K13砂巖底至K14砂巖底,地層厚度68.76-130.00m,平均厚度90.00m。暗紫色泥巖為主,夾數層黃綠色砂巖,頂部含薄層狀鈣質結核。K13為灰黃、灰綠色中粗粒砂巖,厚度為4.30-19.70m,平均9.75m。④上統石千峰組(P2sh)該組自K14砂巖底至K15砂巖底,一般厚度100m左右,下部紫紅色粉砂巖、泥巖互層上部鮮紅色泥巖為主。K14為灰黃色中細粒砂巖,厚度5.00-30.40m,平均為12.08m。(4)三疊系(T)下統劉家溝組(T1l)K15砂巖底至K16砂巖底,一般厚度300m左右,巖性灰紅色、紫紅色砂巖為主、夾紫紅色粉砂巖和泥巖。K15為暗紫色中粒砂巖,厚度8.90m,平均為13.58m。(5)第四系(Q)①中更新統(Q2)厚度0-12.50m,平均7.50m,以紅黃色、棕紅色亞粘土、亞砂土為主,零星出露于山坡、山梁。②上更新統(Q3)以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組成,局部含礫,厚度0-15.00m,平均8.00m。③全新統(Q4)厚度0-10.00m,平均5.60m。分布于現代河床沖積物,主要由砂、礫石組成。2、地質構造(1)區域構造(2)井田構造根據上述資料,該礦井田構造屬簡單類型。3、水文地質(1)井田水文地質特征本區為隱伏巖溶區,位于霍西煤田龍子祠泉域西部巖溶水系統的補給區。龍子祠泉域北部為一軸向NNE的寬緩大向斜,東西寬30km,南北長75km,向斜軸部為石炭二疊系地層,翼部出露寒武奧陶系地層,東西兩側皆為阻水斷層,南部為傾向NW的單斜構造。龍子祠泉域有1000余km2的碳酸鹽巖地層出露,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是龍子祠泉的主要補給來源,其次為煤系地層溝谷匯集的地表徑流入滲補給。(2)井田地表河流本井田內地表水均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多干涸或為小溪,雨季洪水猛漲,由于洪水期水流時間短,僅在井口附近煤系地層出露地帶及回采塌陷帶通過風化裂隙帶與K8砂巖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對礦坑產生一定的充水影響。(3)含水層及其特征本區共有五大含水層組,從上到下,分別敘述各含水層的特征如下:1)第四系砂礫石層孔隙潛水含水層區內黃土層一般透水性好,不含水。分布在溝谷中的砂礫石層,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較好,同時排泄條件也較好,厚度不大,分布面積的限,含水量不大,僅做一般生活用水。2)基巖風化帶裂隙含水層該礦區內地形復雜,基巖裸露面積較大,造成基巖風化帶裂隙發育,在部分鉆孔在100m以內,出現消耗量較大或全漏,結合巖芯鑒定確定基巖風化帶可達百米左右,可形成豐富的含水層。3)奧陶系中統峰峰組石灰巖溶裂隙含水層組奧灰巖溶地下水是煤系地層下伏的主要含水層,地井田外東部有出露。該礦于2003年4月18日—2003年6月8日在臺頭鎮西北約2.5km處施工一深水井,井深750m,揭露奧灰474m,出水量288m3/d。由此推斷井田內奧灰水位標高1010—1015m左右,巖溶裂隙發育,富水性強。而井田內2號煤層西部埋深較大,底板最低標高為570m,低于奧灰水水位標高185m,為帶壓開采,對2號煤開采影響較大。9+10號煤層賦存于太原組中下部,最低賦存標高為1020m,高于奧灰水水位標高10m,因此奧灰水對本礦開采9+10號煤層開采無影響。4)二疊系上統(K10、K11、K12、K13、K14)及下統(K7、K8、K9)砂巖裂隙含水層主要為中、細粒砂巖,垂直裂隙發育,3102號鉆孔涌水,涌水量為0.045L/s,涌水層位在K10砂巖上49m處,在一定的構造條件下成為相對富水地段,屬弱—中等裂隙含水層。下石盒子組(K8、K9)砂巖裂隙含水層,砂巖含水層位于2、3號煤層以上,為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主要為中、細粒砂巖,裂隙稍發育至較發育,富水性與蓄水構造有關,一般則為含水性較弱的含水層。5)太原組(K2、K3、K4)石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K4、K3、K2石灰巖,為9+10號煤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厚度變化大,裂隙不甚發育,為弱—中等裂隙含水層:峰峰組石灰巖溶隙含水層,峰峰組為煤系地層下伏的主要含水層,構成下組煤開采的主要威脅,隨埋深加大,裂隙巖溶發育變差,因此,該含水層為中等溶隙含水層。(4)隔水層主要由鋁質泥巖、粉砂巖、泥巖及K1石英巖組成,全層厚約61.72m左右,構造裂隙不發育,隔水性能良好,構成奧灰含水層的直接隔水頂板,地無構造勾通情況下,9+10號煤層以上各含水層一般與奧灰含水層無水力聯系。各標志層沉積厚度穩定,期間夾的泥巖、粉砂巖致密,沉積穩定,構造裂隙不發育,構成各含水層間良好隔水層。(5)井田水文地質類型據水文地質調查報告,井田東部奧灰水水位標高755m左右,低于9+10號煤層底板265m左右。對2號煤及9+10號煤開采影響不大。井田內2號煤層賦存在區域侵蝕基準面之上,區內以大氣降水為礦井充水的主要來源,坡陡、溝多,大氣降水大部分迅速排出區外,2號煤層頂板直接充水含水層為K8砂巖裂隙含水層,富水性弱,井田總體為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不利于地下水的聚積,但局部有聚水構造。本礦現開采2號煤層,礦井水主要來自井硐及煤層頂板含水層,礦井涌水量為400-410m3/d,奧灰水對開采2號煤層無影響。但在井田西部,2號煤層底板最低標高為570m,低于奧灰水水位標高185m,為帶壓開采,對2號煤開采影響較大。9+10號煤層賦存于太原組中下部,最低賦存標高為1020m,高于奧灰水水位標高10m,因此奧灰水對本礦開采9+10號煤層開采無影響。綜上所述,2號煤層水文地質條件東部井田屬于簡單類型,西部屬于中等類型;9+10號煤層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6)充水因素1)地表水、大氣降水對礦井的充水影響本井田內地表水均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多干涸或為小溪,雨季洪水猛漲,由于洪水期水流時間短,僅在井口附近煤系地層出露地帶及回采塌陷帶通過風化裂隙帶與K8砂巖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對礦坑產生一定的充水影響。大氣降水為本礦礦坑水的主要充水水源,據本礦調查,現開采2號煤層,礦坑水的主要充水水源為淺部基巖風化帶水,且井下排水量明顯具的季節性,直接充水含水層僅為透水通道,礦坑水直接為季節性大氣降水的滲入,旱季無水,雨季排水量為10—30m3/d。2)地質構造對礦井的充水影響井田內總體為一向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局部發育有向背斜構造,井田中部發育有幾條落差較小的正斷層,除F1、F2、F5正斷層為地表及井巷揭露外,其余均為層間斷層,為導水斷層,但斷層帶極小,僅表現為滴水,據本礦開采2號煤層井下調查,構造對煤層的開采影響不大。由于2號煤層的開采會形成地表塌陷裂隙群,使得局部地帶與風化裂隙發生水力聯系,雨季基巖風化帶直接接受大氣降水,并通過K8砂碉含水層自斜井巖巷和平峒巖巷滲入井下。3)采空區積水本礦1104采空區積水面積較大,積水量多,是本礦一大威脅。其它采空區積水量雖少,但一旦發生突水事故,也會對本井田造成一定危害。井田周圍各煤礦大多開采山西組2號煤層,采空區積水較多。對本礦開采有很大的影響。4)臨近生產礦井井田煤層總的態勢為南高北低,鄰礦除東部的躍進煤礦開采9號煤層外其它均開采2號煤層。采空區積水較多,對本礦開采有很大的影響。4、煤層賦存情況及特征井田內可采煤層為2、9+10號煤層,其中該礦批采煤層為2-9號煤層,分述如下:2號煤層位于山西組下部,根據該礦目前井下開采實際揭露煤層厚度為2.15-4.02m,平均3.33m。含1層夾矸,結構簡單。其頂、低板以泥巖為主,細粒砂巖和粉砂巖次之,屬穩定全井田可采煤層。3號煤層位于山西組下部,上距2號煤層平均1.62m左右,煤層厚度0.30-0.90m,平均0.58m,頂板為泥巖,底板為細粒砂巖,屬不穩定零星可采煤層,無開采價值。9+10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下段,上距3號煤層平均50.78m左右,煤層厚度0-2.68m,平均0.78m,頂板為K2石灰巖,底板為鋁質泥巖、泥巖,局部為粉砂巖。細粒砂巖,屬不穩定局部可采煤層,2.1.3礦井瓦斯、煤塵等條件根據山西省煤炭工業廳晉煤瓦發[2010]457號文批復,該礦瓦斯絕對涌出量7.62m3/min,瓦斯相對涌出量4.03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3.97m3/min,二氧化碳相對涌出量2.10m3/t。該礦屬低瓦斯礦井。根據2010年6月28日臨汾市煤炭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2#煤層煤塵火焰長度120mm,抑制煤塵爆炸最低巖粉用量60%;該礦2#煤層煤塵具有爆炸危險性。根據2010年6月28日臨汾市煤炭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該礦2#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級,屬自燃煤層該礦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煤層瓦斯含量一般會相應增加;根據該礦#煤層揭露后的瓦斯鑒定情況,未出現過煤與瓦斯突出的現象或可能跡象。據該礦地質資料,該礦區無沖擊地壓現象。2.1.4礦井生產系統及輔助系統1、礦井開拓方式該礦現采用斜井、平硐、立井混合方式開拓開采開拓2號煤層。即主斜井、副平硐與回風立井三個井筒。①主斜井:凈寬3.2m,凈高2.8m,凈斷面積8.82m2,半圓拱形井筒斜長189m,采用料石砌碹,井筒內裝備1部TD75-1000/160型膠帶輸送機,擔負全礦井的原煤提升任務并作礦井的進風井和安全出口。②副平硐:凈寬3.6m,凈高3.3m,凈斷面積10.34m2,井筒斜長860m,采用料石砌碹,井筒內鋪設雙軌、架線式電機車。下料、③回風立井:凈直徑為3.6m,凈斷面積10.17m2,井筒垂深264m,采用混凝土澆筑支護形式,裝備金屬剛性折返式梯子間,作礦井的專用回風井和安全出口。2、采掘現狀該礦井下的采掘部署現狀為1個綜采工作面和兩個綜掘工作面。即2209綜采工作面和2207運輸巷、2204回風巷掘進工作面。3、井下巷道布置情況根據煤層的賦存條件,整個井田設一個水平開采,沿2號煤層在井田東西向布置膠帶輸送機、軌道大巷和回風大巷。沿膠帶輸送機、軌道大巷兩側布置采區膠帶輸送機、軌道和回風上(下)山,膠帶輸送機上(下)山沿2號煤層底板布置,軌道上(下)山,回風上(下)山沿2號煤層頂板布置。采區膠帶運輸巷、軌道運輸、回風上(下)山巷兩側布置采煤工作面。井下目前布置有1133水平運輸大巷、1133軌道運輸大巷、西大巷運輸巷、西大巷軌道巷、西采區運輸巷、西采區回風巷、2209運輸順槽、2209回風順槽、2207運輸巷、2204回風巷掘進巷道。運輸大巷斷面為矩形,凈寬3.6m,凈高3.3m,凈斷面積11.88m2,采用料石砌碹支護;軌道運輸巷、采區運輸巷斷面為矩形,凈寬4.0m,凈高3.1m,凈斷面積12.4m2,采用錨桿支護;采區回風巷斷面為矩形,凈寬3.2m,凈高3.1m,凈斷面積9.92m2,采用錨桿支護;運輸順槽和回風順槽斷面為矩形,凈寬3.4m,凈高3.1m,凈斷面積10.54m2,采用錨桿支護。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藝目前,該礦布置有1個采煤工作面,即2209采煤工作面。2209采煤工作面,長度為150m,采用長壁綜合機械化采煤方法,采用MG250/600-WD型雙滾筒采煤機割煤,采用SGZ-764/500型刮板輸送機運煤,頂板采用ZZ4000-18/39型掩護式液壓支架支護頂板,工作面上下端頭現用端頭支架支護,超前支護選用LI38-20/110型單體液壓支柱、配合π型頂梁支護。頂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綜采回采工藝均為采煤機割煤→裝煤→運煤→移架放頂→推溜→機組端頭斜切進刀。5、通風系統礦井通風采用邊界并列機械抽出式通風方式,由主斜井、副平硐進風,回風立井回風。礦井總進風量4280m3/min,總回風量4486m3/min。通風機選用BDK54-8-Z№24型對旋防爆軸流通風機2臺,其中1臺工作、1臺備用,配套電機為YBF450M-8型電動機,其功率為2×220kW。通風機風量4200~9200m3/min,風壓900~3300pa。掘進工作面各自采用兩臺FBDY№6.3/2×22型對旋式局部通風機壓入式供風,配套電機功率為2×22kW,實現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礦井通過通風機反轉實現反風,反風量根據設備性能可達正常供風量的40%,能夠滿足礦井反風時的通風需要。6、提升運輸系統該礦主斜井裝備1臺TD75-1000/160型膠帶輸送機提升,主要擔負提升煤炭任務,傾角3.5°,提升斜長450m。膠帶輸送機帶寬1000mm,最大提升速度實測2.5m/s,運輸量800t/h,配用電機功率160kw,裝有KDK7綜合保護裝置。該膠帶機已于2009年3月10日經山西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驗中心進行了檢測,并出具了檢測報告。副平硐裝備4臺ZK10-6250-2型架線式工礦電機車,為礦井輔助提升系統,主要擔負礦井矸石出井、人員、材料、設備的升降任務。該電機車配置ZQ-30型直流牽引電機,運輸容器為1t礦車,運送人員選用PR12-6/3型平巷人車。運輸長度4000m。該電機車于2010年11月16日經山西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驗中心進行了檢測,并出具了檢測報告。1133水平運輸大巷裝設4部膠帶輸送機,型號分別為:DT75-100/80/30、DSP100/80/160、DSP100/80/200、DSP100/80/160,膠帶輸送機均裝設有帶式輸送機綜合保護裝置。2209采煤工作面采用1部SGZ-764/500型膠帶輸送機運輸,運輸順槽采用1部SZZ-764/160型刮板轉載機和一部DSP100/80/160型膠帶輸送機運輸,西采區運輸巷采用3部DSP100/80/160型膠帶輸送機運輸。膠帶輸送機均裝設有帶式輸送機綜合保護裝置。井下材料運輸:副平硐為架線電機車牽引礦車運輸,采區運輸巷為調度絞車牽引礦車運輸。7、供電系統一趟來自于臺頭110kV變電站10kV812(主供線路)、805(備用線路)線路,供電距離1.8km,導線型號為LGJ-120mm2;一趟引自于吉縣窯渠35kV變電站10kv線路,距離2km,導線型號為LGJ-120mm2。(1)地面供電系統(2)井下供電系統雙回路電源通過兩條MVV220.6/1-6/1095mm2高壓電纜入井,高壓切換聯絡。井下1號變電所內設BPG49-6型礦用高壓開關6臺,KBSG-500/6/0.69干式變壓器兩臺,向西運輸巷皮帶機及西軌道巷調度絞車供電。2號變電所內設BPG49-6型礦用高壓開關1臺,KBSG-315/6/0.69干式變壓器1臺,該變壓器為主排水泵的主電源,另一趟引自地面變電所采煤工作面設移動變電站,輸出電壓1140V。掘進工作面設移動變電站。各用電設備均由配備的真空磁力起動器完成就地操作。8、排水系統該礦在礦井1133m水平軌道運輸大巷中部最低點布置有主排水泵房及主、副水倉。主水倉容量為280m3,副水倉容量為170m3。主水泵房安設有3臺MD155-30×6型離心式水泵,一用一備一檢修。水泵參數:配用電機功率為132kW,額定流量155m3/h,揚程180m;排水管路兩趟,管徑為Φ80mm,通過主斜井排出地面。采掘工作面積水由采區排水泵排至中央水倉,然后由主水泵集中排至地面。9、安全監控系統該礦安裝有安全監控系統,監控系統軟件KJ78N,地面設有微機監控室,一臺主機正常工作,一臺備用,UPS備用電源配備齊全;礦井共設7個監控分站,其中地面風機房設一分站,井下設六個分站。②井下設六個分站:共設甲烷傳感器18個,溫度傳感器2個,一氧化碳傳感器10個,風門傳感器3個,開停傳感器12個,饋電狀態傳感器8個,風速傳感器7個,風筒傳感器5個,煙霧傳感器4個,主要對采掘工作面及聯巷風門進行監控。監測監控系統由專人負責管理,微機室2人值班,實行24小時監控制度;各種傳感器每7天校正一次;回采工作面的上隅角、掘進工作面、回風大巷均裝設瓦斯傳感器;各采掘工作面及其回風巷內全部使用本安型電氣設備;監控系統當瓦斯濃度達到設定數值時,分別進行報警、斷電、復電(≥1.0%CH4時報警,≥1.5%CH4時斷電,<0.9%CH4時復電);井下主要風門設風門傳感器,進行動態監測。采掘工作面實現了風電、瓦斯電閉鎖。產量監控系統型號為PD4J800-900,已通過驗收。人員定位考勤系統型號為KJ237,監控分站11個。調度中心安裝有十六路視頻監控系統。10、供水防塵及防火系統該礦建立了綜合防塵、灑水系統。地面有1個靜壓水池,容積為400m3,供水管分別采用Φ108mm、Φ50mm鋼管由主斜井、副平硐送入到井下,再用Φ50mm鋼管輸送到各用水地點。井巷每隔50m設有閥門或支管,轉載點及煤倉均設有噴霧灑水裝置,做為日常消防及井下灑水滅塵之用。管路總長度11600m。在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回采工作面運輸及回風順槽、掘進巷道均設風流凈化水幕及隔爆水棚。各個轉載點及煤庫放煤口安設噴霧灑水裝置;掘進工作面放炮前后均實行噴霧灑水;綜采工作面的采煤機實行內、外噴霧灑水;全礦實現了開機必開水。該礦安排定人定時進行沖洗巷道;其消防管路與防塵灑水管路公用。該礦井上下材料庫、轉載點、水泵房、機電硐室、井底煤庫、采掘工作面、井上下變電所(配電室)、絞車房、風機房、燈房、炸藥庫均配備足量的有效的消防器材。11、壓風系統礦井回風立井地面安有DLG-250風冷式螺桿壓縮機二臺,其中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電機功率250kW。井下大巷主壓風管路為Φ100mm鋼管,各掘進工作面采用Φ50mm鋼管接入,掘進工作面迎頭20m內采用Φ25mm高壓膠管接入風動機具。12、通信系統(1)礦井上下通信聯絡該礦在辦公室設容量48門的程控內用調度型DDD-17D型交換機一套,通過4位號碼自動交換,實現了以調度為中心礦井井上、井下的有線通信。在井下各采掘工作面、轉載點、重要硐室都安裝有防爆電話;地面各重要場所,主要通風機房、絞車房、瓦斯抽放站、壓風機房、調度室、火藥庫等設有分機。調度室有健全完善的領導和調度值班制度,設有專職的調度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2)礦內外通信聯系:該礦對外裝有程控電話進行聯絡。電話號碼:0357-6854888(兼傳真)。2.2煤礦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2.2.1確定礦井重大危險源的依據煤礦生產環節多、條件復雜多變,影響安全的因素很多,有化學危險性(如瓦斯、一氧化碳等)、機械危險性(各種機械設備及存在場所)、電器危險性(電器設備及存在場所)、地質危險性(各種危險地質構造)。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管理總局《關于開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安監管協調字〔2004〕56號)和原山西省煤炭工業局《關于在全省井工煤礦開展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和監控管理工作的通知》(晉煤執發〔2009〕272號)文件,針對影響煤礦安全生產諸多因素,重點對自然因素下影響煤礦安全的重大危險源進行評估。主要指以下幾類開采煤礦:1、高瓦斯礦井;2、煤與瓦斯突出礦井;3、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4、水文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礦井;5、煤層自然發火期小于或等于6個月的礦井;6、煤層沖擊傾向為中等及以上的礦井;7、采煤工作面存在不易垮落必須經人工強制放頂的堅硬頂板礦井;8、其它自然因素下影響煤礦安全的重大危險源。2.2.2本礦井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1、礦井瓦斯情況根據山西省煤炭工業廳晉煤瓦發[2010]457號文批復,該礦瓦斯絕對涌出量7.62m3/min,瓦斯相對涌出量4.03m3/t;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3.97m3/min,二氧化碳相對涌出量2.10m3/t。該礦屬低瓦斯礦井。2、煤與瓦斯突出情況根據該礦的地質報告、該區域#煤層揭露后的瓦斯鑒定情況、歷年來未出現過煤與瓦斯突出等情況。3、煤塵爆炸危險性4、礦井水文地質(1)地表水對礦井的充水影響本井田內地表水均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多干涸或為小溪,雨季洪水猛漲,由于洪水期水流時間短,僅在井口附近煤系地層出露地帶及回采塌陷帶通過風化裂隙帶與K8砂巖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對礦坑產生一定的充水影響。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奧陶灰巖巖溶水水位標高約為445m左右,低于2號煤層最低底板標高,因此不會發生奧灰突水問題。(2)地質構造對礦井的充水影響井田內總體為一向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局部發育有向背斜構造,井田中部發育有幾條落差較小的正斷層,除F1、F2、F5正斷層為地表及井巷揭露外,其余均為層間斷層,為導水斷層,但斷層帶極小,僅表現為滴水,據本礦開采2號煤層井下調查,構造對煤層的開采影響不大。由于2號煤層的開采會形成地表塌陷裂隙群,使得局部地帶與風化裂隙發生水力聯系,雨季基巖風化帶直接接受大氣降水,并通過K8砂碉含水層自斜井巖巷和平峒巖巷滲入井下。因引,應引起礦方注意,防止事故的發生。(3)采空區積水井田周圍各煤礦大多開采山西組2號煤層,采空區積水較多。對本礦開采有很大的影響。本礦1104采空區積水面積較大,積水量多,是本礦一大威脅。其它采空區積水量雖少,但一旦發生突水事故,也會對本井田造成一定危害。(4)臨近生產礦井水文地質特征和充水因素井田煤層總的態勢為南高北低,鄰礦除東部的躍進煤礦開采9號煤層外其它均開采2號煤層。臺頭煤礦灣子坑口位于本礦的上水(水頭)方向,且對本礦有越界開采現象,采空積水會對本礦采煤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一定要加強防范,防止事故的發生。其他煤礦涌水量較小,均在100m3/d左右,不會對本礦開采2、9+10號煤層產生太大影響。5、煤層自燃傾向性根據2010年6月28日臨汾市煤炭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該礦2#煤層自燃傾向等級為Ⅱ級,為自燃煤層。6、煤層沖擊傾向性據該礦地質資料,該礦井無沖擊地壓現象。7、煤層頂板2號煤層頂板以泥巖為主、細粒砂巖和粉砂巖次之。危險、有害因素3.1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方法和過程井工開采的煤礦企業,由于是地下作業,地質情況、開采技術條件、生產條件復雜多變,作業場所空間狹小且不斷變動,環境差,人員集中,加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條件有限,難以預見和控制的不安全因素較多,安全管理問題十分突出。本章根據被評估對象提供的資料文件,采用現場檢查、類比法、專家經驗評議法等,按照科學、系統、全面的原則,有預測性地就礦井系統中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進行了辨識,分析了礦井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確定了各危險有害因素存在的場所。3.2礦井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與危害程度危險因素是指能夠對人造成傷亡或對物造成急性損壞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夠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或對物造成慢性損壞的因素。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是確認安全風險的存在和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物質和材料、生產系統、生產工藝、設備、生產環境、作業場所以及由管理缺陷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引發的危險和有害因素。《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16-1992)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6類:物理危險有害因素(防護缺陷、噪聲危害等),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自燃性物質、有毒物質等),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致害動物、植物等),心理、生理性危險有害因素(負荷超限、從事禁忌作業等),行為有害因素(指揮失誤、操作錯誤等),其他危險有害因素。《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綜合考慮起因物、引發事故的誘導性原因、傷害方式等,將危險因素分為16類,主要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放炮、火藥爆炸、化學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等。這些標準和規范對危險和有害因素的辨識具有指導意義。煤礦危險和有害因素辨識必須考慮煤礦生產和管理的特殊性,只有對通用標準化進行特征化,才能符合行業特點,完整地、科學地進行危險和危害的辨識和評價。煤礦災害事故包括地質的、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的和其它因素促成的急性或突發性人身傷亡、設備設施和物資破壞損失事故,參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的規定,綜合考慮礦井災害事故發生原因、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式等,經專家評議,引發煤礦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和有害因素有11類;結合該礦實際情況,將這11類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分析及其危害程度分述如下。3.2.1瓦斯1、瓦斯的一般特性瓦斯是采礦活動時由礦體和圍巖中逸出的氣體;煤礦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其次還有氮氣、二氧化碳及少量其他氣體,它是在煤的生成和變質過程中,在壓力和高溫作用下伴生的氣體。當瓦斯中含有H2S或SO2等氣體時,可以聞到類似臭雞蛋的氣味或刺鼻的氣味。甲烷的物理特征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相對密度是0.554,在標準狀態下甲烷常積聚在巷道的上部或高頂處。瓦斯(指煤礦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下同)的滲透能力是空氣的1.6倍數,難溶于水,達到一定濃度時,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并能發生燃燒或爆炸。瓦斯的燃燒、爆炸是礦井的主要災害之一。瓦斯在煤體或圍巖中是以游離狀態和吸附狀態存在的。游離狀態也稱為自由狀態,這種瓦斯以自由氣體狀態存在于煤體或圍巖的裂縫、孔隙之中,其量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儲存空間的體積、壓力和溫度。吸附狀態又稱結合狀態,其特點是瓦斯與煤或某些巖石結合成一體,不再以自由氣態形式存在,按其結合形式不同又分為吸附和吸收兩種形態。吸附狀態是由于固體粒子與氣體分子之間吸引力的作用,使氣體分子在固體粒子表面上緊密附著一個薄層;吸收狀態是氣體分子已進入煤分子團的內部。這幾種狀態的瓦斯都處于不斷變化的平衡之中,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當壓力、溫度變化時,游離瓦斯轉化為吸附瓦斯稱為吸附,吸附瓦斯轉化為游離瓦斯稱解吸。瓦斯爆炸的條件是:有爆炸界限內濃度的瓦斯、高溫火源和充足的氧氣。瓦斯爆炸有一定的濃度范圍,我們把空氣中瓦斯遇火后能引起爆炸的濃度范圍稱為瓦斯爆炸界限。在有火源的條件下,瓦斯爆炸界限為5%-16%;當瓦斯濃度低于5%時,遇引火源不爆炸,但能在火焰外圍形成燃燒層;當瓦斯濃度為9.5%時,其爆炸威力最大(氧和瓦斯完全反應);瓦斯濃度在16%以上時,失去其爆炸性,但在空氣中遇火仍會燃燒。瓦斯爆炸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受火源的強弱、環境溫度、壓力以及煤塵、其他可燃性氣體、惰性氣體的混入等因素影響,其爆炸界限可擴大或縮小,應引起注意。瓦斯爆炸的引火溫度即是點燃瓦斯的最低溫度。實驗證明,瓦斯的引火溫度為650-75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