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一、揭示主題,導入新課(1’):今天我們學習送別主題的兩首古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別?怎么寫送別的?出示課題,齊讀。二、檢查預習,了解詩意(7’):讀完課題,你獲得了什么信息?(提示:是誰?在什么地方?送別誰?到什么地方去?)學生交流從課題中獲得的信息,了解文意。孟浩然要去的這個地方——廣陵的“陵”字我們要寫正確了才能去呢!請大家觀察圖片,說說你的發現。學生交流發現。(陵字的左耳要寫的扁一些,小一些)教師點撥:右半部分寫的時候還要注意找準中心點,使它們居于一條中心線上。教師指導書寫,學生練寫。請小對子按照剛才老師的評價標準相互之間評價一下寫的字,并且再練寫一個。現在誰愿意把這兩首詩讀給大家聽?(評價:讀得音正、通順)還有誰愿意來?(評價引導:讀古詩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完全沉靜,讀古詩有特別的節奏、停頓、韻律和情感。)現在老師讀給大家聽,當音樂想起時候,我希望在場的所有的人都靜靜地走進那古詩的意境中。同學們聽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韻味和情感了嗎?三、想象畫面,感悟詩情(15’):現在我想知道這兩首詩最打動你的或者說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生:故人和作者一種離別的情感,非常的不舍;朋友之間的情義)大家都講到了他們之間深深的“情”字(板書:情),可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這兩首詩中有“情”這個字嗎?(生:沒有)那到底作者把這個“情”藏到了哪兒了呢?孩子們,請看,第一首古詩現在只剩下了這四個詞: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可是古詩語言精練,詩中有話,這四個詞的背后有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想象一下,會有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說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說一說。誰來說第一個詞,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預設:我看見了在黃鶴樓里面詩人和故人在飲酒,互相道別。)他們倆訴說離別的情義,朋友,你現在就是李白,我現在就是孟浩然,你會對我說什么?(生交流)你看他們二位在黃鶴樓里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他們把酒當歌,一醉方休啊!黃鶴樓見證了他們的情義,誰還會繼續往下說,在煙花中你又會看到什么?他們在做什么?他們在揮手告別,你看正是現在這樣花紅柳綠,百花盛開的季節,煙霧彌漫,他們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別,這煙花也見證了他們的情啊!讀出他們此時的感受吧!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敬仰和敬愛的朋友,他曾經為孟浩然寫過這樣一首詩《贈孟浩然》,出示詩歌,生齊讀。可是,在這樣春意濃濃的三月,他卻不能和他的摯友、知音共賞這美景,只能看著朋友的帆船漸漸遠去……遠去……李白望啊望啊,一望就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直望到船的影子也消失在天際,只望見了汩汩流向遠方的長江水,望著望著,他的內心翻騰不已,久久不能平靜,往日形影不離的情景在他的眼前浮現,李白的眼前浮現了什么情景?(預設:他們一起暢談人生、品茶論酒、品畫作詩)可如今,白帆遠去,江水東流,他們再也不能一起李白心中倍感。誰來交流?于是他將這種情感寄寓在一艘“孤帆”上,長江上那么多帆船來來往往,怎么就成“孤帆”了呢?(預設:因為朋友離去,內心孤單不已,心中依依不舍)這孤帆、這江水就是他孤單的情感。是啊,那種孤單的感覺即使是過了一年仍然清晰地縈繞在李白心中,因此,第二年他寫下了這首詩《江夏行》“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可見當時,李白的心中是多么(不舍、孤單)誰能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這句詩?四、梳理方法,學以致用(15’):這下我們發現在這首詩歌中“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無不訴說著詩人與友人的情,而這些“情”都蘊藏在“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這些什么中?(生: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在寫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寫離別,但是,你仔細讀,沒有一個字不是在寫離別,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寫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蘊含著情,這種寫法就叫“借景抒情”。我國近代的語言大師王國維說過這樣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是說詩人寫景的目的是在寫情。景是通向詩人內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橋,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研究這個“景”來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現在我們看第二首,這一首有寫景的句子嗎?第幾句?(一二句)讀讀這兩句,說說你的眼前浮現了什么樣的景?學生交流。雨后的清晨,景色鮮亮,空氣清新,這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的景色,那清脆的柳條能不能留住親愛的朋友呢?那作者想用什么方式多留朋友一會兒呢?(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何他想一再挽留朋友呢?朋友要去哪里?(生:出使安西)安西在哪兒?資料補充。朋友即將踏上的是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生交流,預設:艱難的、崎嶇的、未知的、貧苦的)邊塞詩人岑參曾在詩中這樣描述道:“十日過沙漬,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飽嘗過“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滋味的王維,知道朋友就要踏上這樣一條崎嶇荒涼、孤獨艱辛的道路,臨行前干的這杯酒是一杯酒,酒中盛的滿是。世事難料,誰知這杯送別酒竟然成了一杯訣別酒,六年之后王維就去世了,兩位摯友沒能再見上一面,互訴衷腸,此時你的心中有何感受?帶著你的感受再來讀。王維也是借景來抒發心中那濃濃的化不開的情,與李白不同的是他除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還有滿滿的擔憂。于是王維讀啊,讀啊,可是,此時僅僅讀已經不能表達他內心的情感,于是他這樣吟唱——渭城朝雨浥輕塵……(配背景音樂,師深情吟唱,生跟著吟唱)我們要怎么來借景抒情呢?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即將與誰分離?心中有何想說的?五、拓展延伸,升華主題(2’):因為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因此,時常會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情形,而送別詩也成為了古人表達與朋友之間深情厚誼的主要方式。雖然送別的形式不同,但情義相同,有以目相送的——課下也請大家搜集這類的古詩并積累下來。《古詩兩首》學情分析三年級是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橋梁,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有了一定數量的語言積累,初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閱讀習慣。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孩子能收集相關語文學習材料,但面不廣,收集材料較散。平時能積極發言,但公開課上表達欲望和自信心不穩定。知識面和語言表達能力相對城鎮孩子較弱,在語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夠,語感一般。平時缺少不斷總結學法,培養自學能力的意識。兩首古詩所表達的感情,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三年級是學生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發展的過渡期,學生的書面言語能力比較弱。本課的兩首古詩都是膾炙人口之作,無論從斟詞酌句還是寫作技巧上,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要通過含蓄的詩句理解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古詩在以前各冊教材中都接觸過,學生并不陌生,但是送別主題的古詩學生接觸的比較少,耳熟能詳的就是李白的《贈汪倫》,因此,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但是對于現在處在交通和信息發達社會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古人那種離別前難舍難分的情感,因此要為學生創設充分的情境,補充相關的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感觸更加的深刻,真正的走進詩人的內心,去體會詩人的內心的情感以及與友人之間的情誼。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因此根據以上學情,“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于個性化,成熟化。《古詩兩首》效果分析【教學片段一】揭示主題,導入新課導入環節直奔主題,點明送別主題,明確學習目標:詩人與朋友是如何送別,作者又是如何寫送別的。【教學片段二】檢查預習,了解詩意了解詩意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語文能力之一,因此,在這一個環節放手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課題中獲得信息,按照“是誰——在什么地方——送別誰——到什么地方去”的方法來了解文意。當然指導書寫要貫穿在小學階段沒中問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先觀察字形,并引導學生從字源上識字寫字。注重指導與評價,讓學生真正掌握“陵”字的寫法。【教學片段三】想象畫面,感悟詩情從情字入手,但是卻沒有直接講情,而是從畫面入手,讓學生想象畫面。出示“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四個詞語,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這四個詞的背后有一幅怎樣的畫面,想象會有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說什么?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一幅幅畫面傳遞的都是不舍的送別之情。再讓學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誦出來,這就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詩歌中傳遞的深情厚誼。除了想象畫面,還充分地補充資料,拓展詩歌閱讀,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當時的社會情境中,融入到作者與友人送別的情境中。然后再創設具體的情境,如白帆遠去,李白內心翻騰不已的情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體會是人送別朋友遠去的不舍和孤單,再將自己的感情送進去來誦讀詩歌,就這樣讀著讀著,詩歌就流淌在學生心間了。【教學片段四】梳理方法,學以致用感受了情誼之后再讓學生返回頭來體會,這片片深情作者是怎么寫的呢?就是借助“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這些景來抒發不舍之情。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在寫景,表面上看沒有一個字寫離別,但是,沒有一個字不是在寫離別,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寫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蘊含著情,就像我國近代的語言大師王國維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景是通向詩人內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橋。讓學生運用第一首詩中所學到的“借景抒情”的方法再來自己學習第二首詩。學生們通過想象畫面來感受詩歌所透露的情感。接著通過資料補充和拓展閱讀,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元二所要走的這條路的艱辛和孤獨,王維的擔憂不已,那一杯杯送別酒中所暗含的情誼,學生通過交流自己的感受,加深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再讓學生讀出自己心中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領悟了詩意,更體會了詩情。【教學片段五】拓展延伸,升華主題送別主題的古詩還有很多,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積累這種題材的詩歌。當然,不論在什么時代都會有送別的故事發生,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送別又會有更切身的體會,再將體會寫出來,就達到了真正的學以致用。《古詩兩首》教材分析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生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有關愛的主題在前幾冊里已有所涉及,本冊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間真情”的專題,是為了繼續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的道理。這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和一個學習園地。《古詩兩首》表現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了愛的奇跡,《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這一篇篇充滿人間真情和愛意的課文一定會撥動學生愛的心弦,激起學生關愛他人的意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是的依依惜別之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消失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安西是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疆場,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圍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是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古詩兩首》評測練習課前預習挑戰一:自由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做記號。挑戰二:走進詩人與他的朋友們。1.自己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課前進行交流:通過搜集資料,我知道了。2.資料補充: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性格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歡結交朋友。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灑脫、豪放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兩人是忘年之交,他們既是良師又是益友。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被稱為“詩佛”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元二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人們稱他為元二,是詩人王維的好友。課上訓練訓練一:我是小書法家。陵陵訓練二:我是小詩人。當孟浩然和元二讀到他的朋友給他們寫的詩歌時,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試著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古詩兩首》課后反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兩首千古傳誦的送別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兩首古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但是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詩中所傳遞情感;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朋友間的情誼;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情誼,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意;在總結提升階段,帶領著學生們梳理出詩歌的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的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并且很好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真正地激活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這樣才會有更深的體會和感受,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自己還需要更加努力去磨礪自己,打造自己的課堂。《古詩兩首》課標分析《古詩兩首》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抒發了人世間最普通的友人離別之情,作為感情基石,為學生學習后面的課文打下了基礎。本課的兩首古詩都是膾炙人口之作,無論從斟詞酌句還是寫作技巧上,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要通過含蓄的詩句理解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教材特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體現新課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育目標,我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知識與能力:正確讀寫“孟、浩、陵、辭、唯、舍、君”七個生字,理解古詩大意。2.過程與方法:賞析重點詩句的藝術特色,體悟詩人表達的深情厚誼。3.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友情為基點,使學生發生情感的遷移,體悟生活中更多的感情,把握正確的生活態度,樹立積極的情感價值觀。理解古詩大意,通過賞析詩人以景寫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表達的深刻感情;通過想象畫面,感受朋友間的“情”,用“情”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正確把握生活的態度,樹立積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股東質押股份合同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站臺服務課件
- 閘門橡膠條施工方案
- 《GB 18278.1-2015醫療保健產品滅菌 濕熱 第1部分:醫療器械滅菌過程的開發、確認和常規控制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交際文化課件
- 中華誦讀名篇小學生課件
- 勞務中介合同樣本
- 世紀英才文化課件大全
- 南京郵電大學《建設工程造價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文華學院《學術規范與學術寫作公管》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海淀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原卷版)
- 煤礦汛期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安寧療護服務流程的質量評估指標
- 《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課件
- 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于開具死亡醫學證明流程中死者死亡信息核實補充制度
- 2025年主管護師中級考試題庫及答案參考
- 【語文】《短文兩篇:陋室銘》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舞蹈療法在兒童精神疾病康復中的應用-洞察分析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18 棉花姑娘
- 工貿企業負責人安全培訓
- 《陪診從業人員能力培訓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