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錫市普通高中2022年春學期高一期終調研考試試題歷史一、單項選擇題1.在人類早期文明發展過程中,古巴比倫、埃及、印度、希臘和中國等古代文明呈現出基本獨立發展的多元格局,這主要是因為A.原始農耕和畜牧業發展的局限 B.大河與海洋阻隔了文明交流C.各大文明早期都呈小國寡民狀態 D.自然環境和歷史傳統的不同【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古代文明呈現多元發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影響,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形態;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傳統不同,各文明各具特色,故D選項正確;古希臘文明不屬于農耕文明;除古希臘外,其他文明都不是小國寡民的狀態,A、C選項錯誤;大河與海洋阻隔文明交流屬于自然環境因素,表述不全面,B選項錯誤。2.以下人類文明的重要現象,按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原始農業發展——階級出現——社會分工發展——私有制產生——國家形成B.私有制產生——原始農業發展——階級出現——社會分工發展——國家形成C.原始農業發展——社會分工發展——私有制產生——階級出現——國家形成D.社會分工發展——私有制產生——原始農業發展——階級出現——國家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人類文明發源過程中,原始農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分工,導致了私有制產生,進而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出現了階級和階級統治的工具即國家,C項符合題意;其它排序均存在時間順序的混亂,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3.某宗教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有關這一教派的敘述正確的是A.產生于古埃及,帶有鮮明的“天人合一”色彩B.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C.為種姓制度提供了理論和宗教基礎D.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揚眾生平等、因果緣由,強調消滅欲望、刻苦修行的宗教為佛教,佛教的產生和發展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D項正確;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而非古埃及,排除A項;佛教并不宣揚“君權神授”和奴隸主的權威,排除B項;佛教沖擊了種姓制度,而非為種姓制度提供理論和宗教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4.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尋找食物的方式逐漸從原始的漁獵采集轉化為飼養和種植,原始的種植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這種變化反映了A.種植生活是農業興起的重要標志 B.農業成為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C.種植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 D.農業和畜牧業出現了社會分工【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隨著生產力發展,種植經濟取代狩獵采集經濟,開始了真正的農業經濟,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是遠古時期種植經濟的發展,未反映農業成為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B項錯誤;遠古時期,種植經濟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并非根本改變,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農業和畜牧業是否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未體現社會分工,D項錯誤。5.古希臘人常在重大場合及慶典活動中舉行競技比賽以展示男性的力量和勇氣,優勝者將獲得橄欖枝花冠來彰顯父輩和城邦的榮耀,他們會獲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頌贊歌。這表明A.競技精神是人文主義的體現 B.成年男性是城邦政治的核心C.英雄人物塑造源于競技比賽 D.公共活動能夠凝聚城邦力量【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彰顯父輩和城邦的榮耀,他們會獲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反映了以競技比賽為核心的公共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城邦的力量,有利于公民集體榮譽感的產生,故選D;材料主旨是強調重大公共活動的作用,而不是主要突出人文主義精神,故A排除;成年男性不全是公民,如奴隸、外邦人中也有成年男性,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英雄人物的塑造和競技比賽會有相關性,但是否就是源于競技比賽,僅憑材料信息無法斷定,排除C。
6.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寫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輕信的人的話。至于我本人,在這部書中保持那個總的規則,就是把各國的傳統照我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由此可知,希羅多德撰寫《歷史》遵循的原則是A.堅持觀察判斷調查 B.展現各國傳統風貌C.保持歷史原始信息 D.根據個人主觀意愿【答案】C【解析】【詳解】認為歷史研究不能輕信別人,強調把各國傳統照“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體現出希羅多德撰寫《歷史》遵循的原則是保持歷史原始信息,C項正確;堅持觀察判斷調查與“把各國的傳統照我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希羅多德重視展現各國傳統風貌,排除B項;根據個人主觀意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國家并不是一個統一而完整的政治單位,國王的權力只限于自己的領地,廣大民眾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領主。”材料所體現的中世紀歐洲政治格局的特點是A.封建領主彼此割據B.森嚴的等級制度C.君主集權專制D.城市與領主分享權力【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封建領主制下,國王的權力只限于自己的領地,廣大民眾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領主,造成封建領主彼此割據,故A正確;材料反映國王間接控制地方,無法體現等級森嚴,排除B;材料反映國王間接控制地方,不利于君主集權專制,排除C;材料無法體現城市分享權力,排除D。8.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信仰東正教并傳承著希臘羅馬文化。14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不斷入侵,使拜占庭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及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在那里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由此可見()A.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奧斯曼帝國興起使文化中心轉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體系 D.政治格局的變動影響文化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國信仰東正教并傳承希臘文化,但是隨著14世紀時奧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學者逃往西歐避難,在那里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和文化,這種政治格局的變化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廣泛傳播,表明政治格局的變動影響了文化發展,D項正確;材料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播變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轉移,排除B項;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體系不是材料信息表達的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9.從1世紀開始西歐城市逐步發展復興,他們通過斗爭和贖買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權,甚至有的城市成為城市共和國。這一現象的出現()A.說明城市市民已經轉化成為資產階級 B.為西歐統一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使農村的封建經濟開始大規模解體 D.為西歐社會逐步轉型提供了條件【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城市市民是資產階級的前身,他們“通過斗爭和贖買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權,甚至有的城市成為城市共和國”實際上也是反封建斗爭,為西歐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轉型提供了條件,故選D;推動城市自治的是市民,是資產階級的前身,但還不是資產階級,排除A;城市自治無助于西歐統一市場的形成,排除B;農村的封建經濟解體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城市自治的結果,排除C。10.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誕生地,公元前3世紀時佛教被定為國教,但在13世紀后相當長時間里伊斯蘭教也是印度的國教。這是因為A.笈多帝國征服了北印度 B.突厥人建立德里蘇丹國家C.婆羅門教演變為印度教 D.穆斯林成為印度主要人口【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故選B;笈多帝國征服了北印度,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排除A;材料問的是伊斯蘭教也是印度的國教的原因,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突厥人入侵印度,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并非印度的主要人口是穆斯林,排除D。【點睛】11.如圖描繪的是歐洲航海家到達美洲大陸時,宣稱將“福音”帶到美洲。作品旨在A.掩蓋自由資本主義的罪惡 B.推動宗教在美洲大陸傳播C.宣揚歐洲殖民擴張正當性 D.說明歐洲文明使美洲覺醒【答案】C【解析】【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人美化探險家航海活動的影響,稱其將“福音”帶到了美洲大陸,旨在宣揚歐洲殖民擴張正當性,C項正確;自由資本主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A項;推動宗教在美洲大陸傳播只是具體表現,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項;歐洲航海家的活動使美洲覺醒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2.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 B.西方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C.阿拉伯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 D.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答案】D【解析】【詳解】據題意可知,阿拉伯帝國保留了大量希臘、波斯和印度文化,為歐洲大學的興起創造重要條件,同時又將大量中國文明傳入歐洲,說明阿拉伯人充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D項正確;阿拉伯帝國保留大量其他地區文化不代表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排除A項;阿拉伯是保留了大量西方文化,不能說明二者文化同根同源,排除B項;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創造的,排除C項。故選D項。13.1891年古文物專家詹姆斯狄奧多爾本特寫道:“我對這地區(古津巴布韋)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鳥(津巴布韋的國鳥,軀體像鷹,頭似鴿子)后寫道:“(這些藝術品)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句話,絕不是非洲的。”本特的觀點本質上反映出A.古津巴布韋文化與外來文化沒有聯系B.外來文明對古津巴布韋文化影響較大C.對非洲文明存在種族歧視的錯誤傾向D.古代地中海文明要明顯優于非洲文明【答案】C【解析】【詳解】本特質疑津巴布韋地區存在古代文明,在本質上反映出受種族歧視影響,西方古文物專家對非洲文明的認知存在錯誤傾向,C項正確;古津巴布韋文化與外來文化沒有聯系和古津巴布韋國鳥造型改變了本特的錯誤認知無關,排除A項;外來文明對古津巴布韋文化影響較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古代地中海文明優于非洲文明是本特觀點的內容而非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14.“它在思想界的影響超越了其對商業和政治領域造成的震撼。它變革了中世紀的理論和思想的整個體系,讓過去狹隘的地理觀點靠邊站,對地球面積和形狀的爭論就此永遠終結。”“它”代表的行動是A.迪亞士發現好望角B.達·伽馬到達印度C.哥倫布發現美洲D.麥哲倫環球航行【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對地球面積和形狀的爭論就此永遠終結”,結合所學可知,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故D項符合題意;1487年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西海岸,故ABC不合題意。15.“宇宙是一個完美的、以無數恒星為外壁、不動的大天球;太陽位于其中心起照明作用,其周圍有一些透明的同心天球,行星和地球分別由這些同心天球運載著做勻速圓周運動。”這一理論最早應出自A.哥白尼B.牛頓C.達爾文D.愛因斯坦【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太陽位于其中心起照明作用”可知,該學說是指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故A項正確;牛頓的成就主要是創立經典力學,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不是天文學成就,故C項錯誤;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16.如果給你一個去瑪雅旅行的機會,你可能會看到瑪雅文化藝術中的①獨特文字②復雜的歷法紀年③埋藏著國王的金字塔④有壁畫裝飾的神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瑪雅文化藝術中存在著獨特的文字、復雜的歷法紀年和有壁畫裝飾的神廟,說法①②④符合題意,A項正確;瑪雅人修筑金字塔用于祭祀而非埋藏國王,說法③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BCD三項。故選A項。17.1663年英國頒布《主要商品法案》,規定一切從歐洲輸入英國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只有少數例外),必須首先在英國靠岸卸下,由英國政府征稅,然后再裝船運走。其主要目的是A.打擊荷蘭的海上殖民優勢 B.保障英國穩定的銷售市場C.促進航海和造船業的發展 D.確立起世界海上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頒布《主要商品法案》,對輸入其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征稅,主要是為了保障英國在海外有穩定的銷售市場,B項正確;打擊荷蘭的海上殖民優勢只是具體目標,并非英國與歐洲其它國家爭奪其殖民地市場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與英國航海和造船業的發展無關,排除C項;確立世界海上霸主地位并非英國向輸入殖民地商品征稅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18.從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產了13.3萬噸白銀,其中約75%被運往了歐洲。歐洲則將掠自美洲白銀的40%左右運往了亞洲,主要是中國和印度。這表明當時A.中印兩國主導了世界白銀流動 B.歐洲商品在美洲暢銷C.亞洲在東西方貿易中具有優勢 D.世界市場在不斷擴大【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545年到1800年,西歐國家在早期殖民活動中,從美洲掠奪了大量白銀,將其近半數用來購買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商品,表明當時世界市場在不斷擴大,D項正確;當時主導世界白銀流動的是西歐國家而非印度和中國,排除A項;歐洲商品在美洲暢銷是在工業革命后,排除B項;只有歐洲用白銀購買中印等亞洲國家的商品,不能說明亞洲在在東西方貿易中具有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19.據統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紡織工,懷特是木匠,克隆普頓是紡織工,瓦特是徒工;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諾貝爾是化學家,西門子是物理學家,愛迪生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提名。這一變化說明了()A.研究成果取決于研究者出身 B.科技創新已不需要生產經驗C.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程度加深 D.科學理論比生產經驗更重要【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紡織工,懷特是木匠,克隆普頓是紡織工,瓦特是徒工……愛迪生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提名”,可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發明者大都是專業工匠,體現經驗的積累。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明者大都是科學家,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C項正確;“取決于”,表述絕對,排除A項;科技創新同樣需要生產經驗,排除B項;“科學理論比生產經驗更重要”,不能直接進行對比,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20.“我們只要仔細地考察一下近代資本主義各國的興衰嬗替,而不拘泥于一霧里看花歷史現象,就會發現:凡不是以工業發展為基礎的商業繁榮,是不能持久的,只能成為過眼煙云。”最能證明這一論點的是A.明清時期中國由強盛走向衰落 B.17世紀后荷蘭失去海上馬車夫的地位C.二戰后歐洲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D.蘇聯從與美國并駕齊驅走向衰敗解體【答案】B【解析】【詳解】荷蘭是17世紀最發達的國家,它的商業資本發達,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業發達,但它在與英國的較量中失敗,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英國工業基礎雄厚,所以,馬克思說:“荷蘭衰落的歷史,就是一部商業資本從屬于工業資本的歷史”,B項正確;明清、歐洲、蘇聯衰落的主要原因,都不是因為自身制造業下降,明清衰落是由封建統治者的內外政策造成的,二戰后歐洲國際地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戰爭對經濟破壞,蘇聯衰落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所以,A、C、D三項排除。21.有學者指出:對于歐洲的現代化進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點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場華麗而感性的文藝復興,而是貧窮的北歐那場質樸而深刻的宗教改革。這一認識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A.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B.突顯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精神C.具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D.摧毀了歐洲傳統的宗教信仰【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場質樸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因為宗教改革的比文藝復興的群眾基礎更為廣泛,C項正確。AB項屬于啟蒙思想的內容,排除。宗教改革沒有摧毀信仰,依然保留信仰,排除D。點睛:抓住題干的關鍵信息“歐洲的現代化進程,真正的文化起點不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而是宗教改革”,逐一分析選項即可知道答案。22.康德說:“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維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見也正如鏡子一樣,將會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人群的圈套。”康德旨在說明A.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B.啟蒙的真諦在于實現思想自由C.在主權在民基礎上實現人人平等D.社會契約與信仰自由理應結合【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中康德強調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學會批判質疑,故B項正確,A項錯誤;主權在民、人人平等與材料中康德強調思想自由不符,故C項錯誤;社會契約思想是盧梭的思想,材料中康德強調的是思想自由,故D項錯誤。故選B。23.歷史學家巴里·科沃德認為:“(《權利法案》)規定,國王必須定期召開議會,但到底幾年召開一次,法案并沒有做出詳細規定,更何況國王依然擁有隨意召開和解散議會的權力;國王還擁有制定內外政策的權力,擁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權力。”據其描述,當時英國A.實行責任制內閣 B.削弱了議會立法權 C.國王仍然擁有較大的行政權 D.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解析】【詳解】題目當中的描述是對《權利法案》的介紹,所以根據《權利法案》頒布的時間1689年,就可以排除AD;題干中的描述僅僅說到了國王依然享有很大的權力,并沒有涉及到議會的立法權,故選C而排除B。24.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如國會在規定期限(10天)屆滿之前休會,總統就可以把法案擱置不理,裝進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無效,這就是所謂的口袋否決權。這一規定體現了A.權力制衡體制遭到破壞 B.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制約C.總統實際權力大于國會 D.總統與國會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詳解】總統行使口袋否決權體現的是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制約,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制約,A選項排除;美國三權分立體現的是權力的制約與平衡,C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明顯錯誤,排除。故答案為B。25.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張德彝,是目擊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國人。他在《隨使法國記》中寫道:“夫鄉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蓋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窮無所歸,衣食何賴?因之鋌而走險,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據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作為目擊者作者的記述是真實可信的B.作者對巴黎公社爆發原因的分析比較客觀C.有助于國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D.作者并沒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質【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夫鄉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認為巴黎公社是一場微不足道的農民階級叛亂,由此可知,作者并沒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質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故D項正確;目擊者作者的記述屬于第二手資料,不一定客觀真實可信,故A項錯誤;作者對巴黎公社的認識不足,不能對巴黎公社爆發原因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故B項錯誤;作者對巴黎公社的認識不足,而不一定真實可信,不能為國人提供的經驗教訓,故C項錯誤。26.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的重大事件,但在動員民眾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埃及是通過政黨組織發動②蘇丹利用宗教動員③埃塞俄比亞是皇帝的號召④最終結局都失敗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埃及人民在祖國黨的領導下進行抗英斗爭、馬赫迪利用宗教動員蘇丹人民反英起義,埃塞俄比亞人民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領導下進行抗意戰爭,取得了勝利,說法①②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說法④錯誤,排除與之組合的ABC三項。故選D項。27.被販賣至美洲的非洲奴隸逐漸適應了一個混合著歐洲、美洲和非洲各種因素的社會,他們將西非樂器、音樂、語言、宗教信仰和種植園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隸數量較多的地區最為常見的就是幾種非洲語言和歐洲語言相混合的克里奧語。這主要是強調黑奴貿易A.隔斷了黑人奴隸的文化傳統B.客觀促進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促進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D.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黑奴貿易的影響。依據材料可知,被販賣至美洲的非洲奴隸將西非樂器、音樂、語言、宗教信仰和種植園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隸數量較多的地區最為常見的就是幾種非洲語言和歐洲語言相混合的克里奧語。這表明黑奴貿易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黑奴貿易促進非洲文明和其他文明的融合,并未表明黑人奴隸的文化傳統被隔斷;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黑奴貿易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不是促進非洲文明的近代化;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黑奴貿易對歐美資本主義發展的促進作用。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8.19世紀末,美國海權論者馬漢提出,海洋是連接世界的“橋梁”和“內線”,“制海權,是民族強盛和繁榮的主要因素。”馬漢的海權論得到美國決策層的廣泛認同,產生了強烈的國際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該理論A.可以保證各國的既得利益 B.適應了列強爭奪殖民利益的需要C.利于協調復雜的國際矛盾 D.推動了歐美列強的海軍軍備競賽【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漢海權論的主要核心是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于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主要是適應了列強爭奪殖民利益的需要,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29.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軍事家,他被稱為“南美的喬治·華盛頓”。其理由最有可能是A.推動民族獨立 B.維護國家統一C.反抗殖民入侵 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玻利瓦爾是19世紀解放南美大陸的英雄人物,是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先驅,先后領導軍隊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巴拿馬、秘魯和玻利維亞,被稱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內瑞拉國父”。其獨立思想至今仍影響著美洲政治思想。因此A正確,BCD排除。故選A。30.1904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致國會咨文中寫道:“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樣,終將需要某一文明國家的干涉,迫使美國……行使一種國際警察的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大棒政策”,“大棒政策”A.體現美國維護美洲利益的決心 B.實質是干涉拉美內政C.反映美國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D.說明美國是文明國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大棒政策”是指美國禁止歐洲列強插手美洲事務,其實質是想自己控制拉美,干涉拉美的內政,故B項符合題意;題干是維護美國的利益,不是美洲的利益,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美國企圖干涉拉美國家的內政,不是維護世界和平,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美國是文明國家,故D項錯誤。故選B。
31.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進程的“過渡”時期,要提出群眾愿意接受的口號,并通過宣傳影響群眾,以奪取蘇維埃的領導權。這一思想A.瓦解了臨時政府的統治基礎 B.號召群眾以暴力革命奪取政權C.表明布爾什維克政黨逐漸成熟 D.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作了準備【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通過宣傳影響群眾,以奪取蘇維埃的領導權”可知,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間列寧認為先要把工兵代表蘇維埃權力控制在布爾什維克手中,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政權作了準備,故D項正確;十月革命后,《土地法令》的頒布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這才瓦解了臨時政府的統治基礎,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出群眾斗爭的方式,故B項錯誤;列寧主義的形成表明布爾什維克政黨逐步成熟,故C項錯誤。32.法國貝當將軍在回憶一場戰役時說:“德軍試圖造成一個任何部隊都無法堅守的死亡區。鋼鐵碎片、霰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戰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德軍把此戰役作為“磨碎法軍的磨盤”。這場戰役在如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鋼鐵碎片、霰彈片和毒氣向我們所在的樹林、戰壕和掩蔽部鋪天蓋地襲來,簡直在消滅一切……”可以看出這是凡爾登戰役,④就是凡爾登地區,D項正確;①是日德蘭地區,排除A項;②是索姆河,排除B項;③是馬恩河,排除C項。故選D項。33.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聯人民舉國歡慶。而當時擔任美國駐蘇聯參贊的凱南卻對身邊的記者說:“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開始。”對凱南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A.美蘇即將爆發戰爭 B.美國將采取遏制政策對付蘇聯C.局部戰爭將不可避免 D.法西斯勢力必將抬頭【答案】B【解析】【詳解】試題分析:1945年二戰結束后,世界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發動“冷戰”。選B項。34.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被美國人看成是“技術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國以此為契機,調整科研發展戰略,研究重點由原子能轉向空間技術,1969年阿波羅登月成功。這反映了A.美國對蘇聯科技全面超越 B.美蘇爭霸中美國攻勢強勁C.國家間科技競爭被政治化 D.科技領域是美蘇爭霸焦點【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可知,美蘇爭霸期間,蘇聯空間技術的發展刺激了美國加快發展空間技術,反映國家間科技競爭附有濃厚的政治色彩,C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蘇聯科技已經全面超越,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國實行戰略收縮,蘇聯積極進攻,排除B項;美蘇爭霸焦點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領域,排除D項。故選C。35.有學者提出“據美國最近經驗—成長緩慢、生產力降低—使人懷疑如果我們繼續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權力……遲早一個更大的政府會毀滅我們因市場自由而取得的繁榮,以及獨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類指南。……相反地,以自愿交易為主的經濟制度,卻有足夠的潛力同時促進繁榮與人類自由。”此主張提出的背景是A.胡佛政府反危機舉措失敗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新經濟”的出現 D.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困境【答案】D【解析】【詳解】“成長緩慢、生產力下降”屬于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體現,故D正確;A屬于20世紀30年代;B屬于二戰后初期,面對西歐國家;C屬于20世紀90年代,不符合事實。36.蘇(俄)聯某領導人指出:“一條是資本主義道路,就是用在農業中培植資本主義的方法使農業成為大農業……另一條是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農業中培植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任何第三條道路都是沒有而且不可能有的。”這一論斷A.是對蘇聯國情的準確概括B.符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要求C.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蘇聯農業經濟長期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蘇聯曾經采取過資本主義的方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因此斯大林提及的兩條道路并不是對蘇聯國情的準確概括,故A項錯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中沒有培植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內容,故B項錯誤。新經濟政策是利用資本主義的成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與材料中的觀點不符,故C項錯誤。蘇聯發展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不符合蘇聯的生產力水平,故D項正確。37.有學者指出:“冷戰”終結后,全球地緣政治秩序進入自發調整期,國際政治體系宛如一個正在旋轉的萬花筒,充滿不確定性,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毫無疑問已成為政治沖突最有效的“減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維護世界和平需要加強全球的治理B.全球政治體系具有明顯的單極特征C.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各國間政治沖突D.經濟聯系加強使各國共同利益增大【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毫無疑問已成為政治沖突最有效的減震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國經濟聯系加強使各國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穩定國際關系,故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實行全球治理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全球政治體系具有明顯的單極特征,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說明經濟全球化加劇各國間政治沖突,故C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題干的材料重心,學生應該扣住“但”字,抓住轉折性詞語的強調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減震器”的含義,據此即可排除干擾選項,得出正確答案。38.據統計,從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現了109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其中2/3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物。如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獨聯體一體化、南方共同市場等,各類新生的經濟合作組織幾乎覆蓋了全世界。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B.全球經濟差距的縮小C.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D.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答案】D【解析】【詳解】由材料可知,二戰后,地區經濟合作組織不斷出現和增加,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極為迅速,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加強的背景下,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經濟競爭日益加劇,D項正確;A項是這一現象反映的結果,不是原因,排除;全球經濟差距在擴大而非縮小,排除B;政治多極化趨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現,而且題干涉及的是經濟領域現象,排除C。39.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黑夜代表“罪惡與危險”。但17—18世紀的西方城市里,以娛樂和社交活動為主的夜生活逐漸流行;18世紀中后期以來,勞動時間向夜晚不斷延伸。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教會勢力的削弱 B.照明條件的改善C.資本擴張的需要 D.思想觀念的變化【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信息“18世紀中后期以來,勞動時間向夜晚不斷延伸”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18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發起后,隨著資本的擴張,工廠大量出現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和消費活動不短向夜晚延伸,故C選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西方城市生活的變化,教會勢力的削弱更多地體現在思想文化的控制上,不是西方城市生活變化的主要原因,A選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照明條件改善的信息,且此時電燈還沒有發明,照明條件得到改善不符合史實,B選項錯誤;思想觀念的變化從屬于資本擴張的需要,與“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D選項錯誤。40.聯合國安理會設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最初為6個,1965年增至10個。下表是按地區分配情況。這表明()地區亞洲非洲拉美東歐西歐及其他國家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數23212A.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B.戰后西歐實力尚未恢復C.兩極對峙決定席位分配D.非洲開始主導聯合國【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65年10個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中亞洲、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占7個,說明發展中國家影響力增強,故A項正確;1965年西歐國家已經開始恢復,排除B;表格說明的是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席位分配并不是因為兩極對峙,排除C;非洲顯然不是主導聯合國,排除D。故選A。二、非選擇題41.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歐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征服美洲的經濟動因。(2)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工程售后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財產保險服務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工程和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服務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四氟丙醇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航空、航天設備相關專用設備項目合作計劃書
- 高架擋墻施工方案
- 初中政治傳承中華優X傳統文化單元測試-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2025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題庫帶答案分析
- 2024初級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筆試模擬題和答案分析
- 供水系統施工勞務分包協議2篇
- 專家授課合同協議
- 護理臨床帶教老師培訓
- 艾滋病宣傳員知識培訓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四年級(上)期末數學試卷
- 風電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 2025年小學科學教材教法考試模擬測試卷及答案
-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
- 學前兒童情感教育的家庭實踐策略
- 美好家園《8未來城市》課件 -2024-2025學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
- 解析:2024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中考二模物理試題(解析版)
- 教師語言與溝通藝術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溫州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