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_第1頁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_第2頁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_第3頁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_第4頁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原文及翻譯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譯文】子路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自己要先帶頭做好榜樣,然后讓老百姓勤勞地去做。”子路請求再多講一些。孔子說:“不要懈怠。”(君子是要做好自己,為百姓做榜樣的。教導最好的方法是言傳身教,不是口頭勸導。)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譯文】仲弓擔任了季氏的家臣總管,他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先給下屬各部門的主管人員分配好職務,讓他們去負責具體事務;原諒他們的小過錯;選拔有才能的人。”仲弓又問:“怎樣才知道哪些人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所以為什么要任人唯私?因為知根知底。什么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放心交給他任務?所以信任就是放權,放權就是放人事權、財務權。)13.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譯文】子路說:“如果衛國的國君請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一定得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給我正確的職位和名分。”子路說:“非要這樣做嗎?您真是太迂腐了。為什么一定要糾正名分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保留意見的態度,怎么能胡亂說呢。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沒人聽從,也無法使人聽從),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管理)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法度)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沒有標準可以執行。)。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虎對待的。”(名正言順是管理的啟示,名不正言不順,接下來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受到質疑。連處罰和獎賞都會變得沒有效用,下面的民眾自然也會感覺處處不對勁。這樣是沒辦法做好管理的。所以正名的內涵是放權,把話語權、賞罰權、對接權、制法權下放給管理者。這樣管理者才能施展手腳,不然就會有很多內耗的事情。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上位者,少之又少,所以要任人唯私,唯私才有可能放權。)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了,孔子說:“樊遲這個人真是沒有大志啊!統治者如果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統治者如果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統治者如果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所以儒學是管理學,修身的目的是做標桿,教導民眾,利于管理。并不是技術之學,也屬于基礎研究范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譯文】孔子說:“熟讀《詩》三百篇,叫他去從政做官治理百姓,卻不能通達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國,卻不能恰當地賦詩應對;這樣,就是詩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這就是學而不習的問題了。學習要學話語背后的精義,要去踐行,要去修正,要去自己體悟出新的知識,總結出自己的方法論。)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譯文】孔子說:“統治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發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這才是儒家的真意,不是讓你愚忠,正確的君主,你要去輔佐,錯誤的君主,你不可以助紂為虐。)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事,就像兄弟一樣相似。”(因為兩國在歷史淵源,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政治結盟,兩國經常結盟,應對外拉的威脅和挑戰、國內政局,兩國都曾發生篡權的事情,以及文化認同,孔子認為兩國都還保持著周朝初期的精神,等方面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13.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譯文】孔子評價衛國的公子荊時說:“他善于管理家務,剛開始有點家產時,他說:‘差不多能湊合就行了。’稍微多一點時,他說:‘這已經很好了。’等到非常富有時,他又說:‘簡直是奢侈了。’”(孔子認為公子荊是衛國的君子,因為他欲望有度,懂得知足。)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口真多啊。”冉有問:“人口已經多了,還要做些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又問:“富了以后還要做些什么?”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這便是儒家思想里的階層意識了,這是沒錯的。用現在話說就是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治理國家,要解決主要矛盾,然后才可以深入下去。中國的治國思想中,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13.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任用我,一年就有小成;三年變可大成。”(前提是放權。)13.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譯文】孔子說:“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行為、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是說得對啊。”(這就是言傳身教的作用,這也是君子要去做官的原因。)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使仁政的德行普及天下。”(這強調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有事情不是一瞬間做成的,一定有一個積累到突破的生長期。)13.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譯文】孔子說:“如果統治者能夠端正自己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么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又怎么能去端正別人呢?”(打鐵還需自身硬。)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譯文】冉有從朝廷辦公的地方退出來,孔子說:“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呀?”冉有回答說:“有政事。”孔子說:“那只是一般的事務罷了。如果真有政事,雖然國君不任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這里孔子是說冉有看不清事情的關鍵,分不清輕重緩急。)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譯文】魯定公問:“有沒有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的辦法?”孔子回答說:“話不能說得這么簡單。不過,有人曾經說過:做君主難,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了做君主難,這不近乎是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有沒有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的辦法?”孔子回答說:“話也不能說得這么簡單。不過,還是有人曾經說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嗎?”(這里是說體會到責任和義務。話語不重要,話語背后的精義才重要。)13.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譯文】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使近處(國內)的人高興,使遠處(國外)的人來歸附。”(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個話好說,事難做。說到底,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是物質基礎的斗爭。)13.17子夏為莒ju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子夏做了莒父這個地方的長官,向孔子請教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快,不要貪小利。如果太想快,反而容易辦錯事;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快要快對地方,目標實現要快,戰略分解要慢。)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譯文】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里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們那里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這個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不要違背人性,也不要泯滅人性。這只是一個例子,不要過度解讀。)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譯文】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慎獨:就算在沒人注視你的地方也要保持自己的風度;要貫徹,堅持到底。)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e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譯文】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不辜負君主的委托,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得上呢。”(這里要注意的是不問是非的是小人,但是這種堅持的精神依然可貴。如果能夠堅持,還能明辨是非,就是君子了。)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譯文】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有所不為。”(即便偏執兩端,卻也算有原則。就怕隨風倒的人,沒有交往的必要。)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恒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呀!”又說:“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恥辱。”接著,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就不必去占卦了。”(卦是告訴你方法的,不是簡單的告訴你結果。如果你按照這個方法做,才能得到相應的結果。所以如果這個人占卦以后,不去做,那么也對應不上那個結果。占卦還有什么用呢。)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所以君子慎言啊,不茍同對方就容易得罪對方,小人附和你多了,卻得不到你同樣的附和,就會怨恨你。)13.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譯文】子貢問道:“全鄉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這便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了。)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譯文】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要想討得他歡喜卻很難。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是不會喜歡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務。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想討得他的歡喜卻很容易。即使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他也會歡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所以不同類型的人,就找不同類型的領導就好。)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孔子說:“君子安詳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卻不安詳坦然。”(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