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適能技術-課件_第1頁
健康體適能技術-課件_第2頁
健康體適能技術-課件_第3頁
健康體適能技術-課件_第4頁
健康體適能技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健康體適能技術健康體適能技術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程學習的任務;

2.了解健康體適能技術課程的主要結構。教學重點:

1.健康體適能技術學習的作用;

2.健康體適能的主要要素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健康體適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課程學習目的:科學認識健康體適能;為個人進行健康體適能指導、參與健康體適能運動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保證;日后工作的需要(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課程學習任務:了解健康體適能的主要內容;健康體適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掌握健康體適能訓練的基本方法;能設計健康體適能訓練方案;有能力進行健康體適能的組織與實施。健康體適能技術課程學習的任務:通過本學期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健康體適能與健康的關系,明確健康體適能活動開展的原則,掌握運動與訓練促進身心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學會運用合理的運動與訓練方法促進健康體適能的提高,為學生后續的運動技能提高和進行科學的健身指導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健康體適能概述

第一節體力活動體力活動概念:指泛任何由肌肉活動引起的導致能量消耗增加的任何形式的身體運動。包括(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活動、休閑活動、體育鍛煉和競技運動等多種形式的身體運動)

第一章健康體適能概述

體力活動分類:根據肌肉活動的力學特點分類:靜力性活動、動力性活動根據肌肉活動的代謝特點分類:有氧性活動、無氧性活動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健康行為科學研究分類:休閑性體力活動(健身鍛煉、競技運動)、職業性體力活動、交通性體力活動、家務活動4個方面。健康行為科學研究,根據人體活動的健身價值分類:健身鍛煉性體力活動、(有計劃)非健身鍛煉性體力活動。體力活動的測量與評價通過問卷、生理測量、體力活動狀態強度、活動量、規律性等了解

第一章健康體適能概述第二節體適能體適能簡言之為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體適能的概念physicalfitness或fitness是一外來詞匯,在港臺地區被翻譯為體適能,在內地被譯成體質。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為“體適能是機體在不過度疲勞狀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地從事日常工作和休閑活動,能從容地應對不可預測的緊急情況的能力。”體適能可以概括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等因素的一種應變能力,故體適能也是身體適應能力的一種簡稱第二節體適能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CollegeofSportsMedicine,ACSM)認為:體適能由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PhysicalFitness)和技能(競技)運動體適能(Skill-relatedPhysicalFitness)組成。二分類體系1997年,美國體適能與競技體育委員會將代謝障礙和健康問題納入體適能概念體系,將原來的二分類體系擴展為三分類體系,即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PhysicalFitness)、運動體適能(Skill-relatedPhysicalFitness)和生理適能PhysiologicalFitness)

第二節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較

健康體適能

競技(運動)體適能目標健康勝利對象全民運動員屬性

一般特殊要求適度

高強度時間

終身階段性結果與努力成正比

不一定會成功第二節體適能

體適能三分類體系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生理適能體成分體脂含量靈敏代謝心血管適能平衡形態柔韌適能協調骨強度肌肉耐力爆發力肌肉力量速度反應時第二節體適能健康體適能是指人的心肺、血管以及肌肉組織等都能充分發揮有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工作,并有余力享受休閑娛樂生活,又足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體能力。

健康體適能是與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適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發揮最理想效率的能力。主要包括心肺適能(心血管適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和身體成分五個方面。

健康體適能①身體成分:即人體內各種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體成分保持在一個正常百分比范圍對預防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氧化等有重要意義。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肌肉持續收縮的能力,是機體正常工作的基礎。③心血管適能又可以稱為心肺耐力(心血管耐力):又稱有氧適能,是機體持久工作的基礎被認定為健康體適能中最重要的要素。④柔軟素質:是指無疼痛的情況下關節所能活動的最大范圍。它對于保持人體運動能力,防止運動損傷有重要意義。

第二節體適能

(競技)運動體適能運動員為了獲得競技運動的優勝,除了應具備健康體適能外,還必須獲得為提高運動水平必須具備的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速度、爆發力、反應時等運動體適能。。

第二節體適能

體質體質概念: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生命活動和勞動工作能力的物質基礎,是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影響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身、心兩方面相對穩定的特質。

包括5方面即:人體的形態結構身體發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適應能力等相對穩定的特性。體質既反映著人體的健康水平、身體運動水平,同時也反映了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體質的研究內容

體質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個方面內容:①身體的發育水平(體格):即體格、體型、營養狀態②身體的機能水平(機能):即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及各系統、器官的工作效能,③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體能):即身體在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及走、跑、跳、攀等身體運動能力。④心理的發育水平(精神狀態):包括智力、情感、行為、感知覺、個性、性格和意志等。⑤對外界適應能力(適應能力):主要包括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各種生活緊張事件的適應能力,對疾病和其他有礙健康的不良應激原的抵抗能力或抗病能力。大規模群體體質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體格發育水平、生理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由于對心理狀況和適應能力方面的研究迄今不多,尤其是缺乏科學的定量化指標。故當前的體質測定僅局限在身體方面。

鑒于這種情況,可將“

體格與體質強弱的相關系數,男性為0.7814,女性為0.64120。體能與體質也存在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體能與體質的相關程度最高,男性達0.9119,女性達0.8263。

第三節健康

一、健康概念:1976《辭海》中健康概念:“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通常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版)中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是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

“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

第三節健康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美狀態。”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應該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社會適應良好與道德健康,

第三節健康

2000年美國專家提出了完全健康的概念:完全健康環境健康情緒健康社會健康職業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身體健康

如何理解一、

完全健康涉及與當今健康概念相同和相似的基本內涵。即健康的概念。二、完全健康更加注重不同健康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認為各個健康要素充分與平衡發展,才是健康所追求的真正目標。三、完全健康更加注重和強調健康的實踐性,認為完全健康是一種能夠不斷和自己主動知曉自己的健康問題,并選擇采取有效措施以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過程。因此完全健康的理念對于進一步深入認識健康的內涵,指導科學研究,改善個人健康水平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三節健康

健康10個方面的標準:1.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易發炎。8.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松。

第三節健康

健康的研究內容1、身體健康不僅是軀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2、情緒健康:即情緒的穩定性,包括個體應對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和環境壓力的能力。當然,偶爾的情緒波動屬正常。3、智力健康:即在學習和生活中,大腦始終保持在活躍狀態。4、精神健康: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和國籍的人有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解生活的目的及關心和尊重所有生命體的能力。5、社會健康:即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上5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如身體不健康引起情緒不健康,精神不健康導致身體、情緒和智力的不健康。

第三節健康

亞健康除了健康和疾病狀態外,人體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和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即亞健康狀態,又稱第3狀態(第1狀態為健康狀態,第2狀態為疾病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等。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發現,真正健康的人僅占15%,患有疾病的人占15%,而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亞健康是動態變化的,既可向健康發展,也可向疾病衍變。其發展方向取決于自身免疫能力和自我保健措施。

第三節健康

二、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的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的影響。”俄羅斯學者茲馬諾夫斯基曾提出一個長壽公式:健康長壽=(情緒穩定+經常運動+合理飲食)/(懶惰+嗜酒+嗜煙)

第三節健康

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體質與健康的關系體質與健康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體質是健康的基礎,健康是體質的外在表現形式。體質是一種“質量”,健康是一種“狀態”,體質與健康的關系是“質量”與“狀態”的關系,“質量”決定“狀態”。體質是人體維持良好狀態的基礎,健康是人體質量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種動態平衡,維持這種動態平衡的基礎就是體質。比如說,某兩人都表現為健康狀態,但他們兩者的體質可能不完全相同,一個可能有良好的力量和速度素質,另一個可能有良好的耐力素質。體質與體適能的關系

體質與體適能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相同的是兩者都反映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等因素的一種應變能力。所不同的是體質的概念除反映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運動能力外,還包括心理因素和機體免疫力。體適能則強調了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等因素的一種應變能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體質是身體的質量,是靜態的,就好比是制造物品的“材料”或“材質”。體適能是身體的適應力,是動態的,就如物品的“用途”或“功能”。體質與體適能的關系是“材料”與“功能”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材料”決定了“功能”。體適能與健康的關系

從概念來看,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等因素的應變能力。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好狀態,與體適能相比,這種三維健康觀強調了社會適應能力,體適能研究內容包括健康體適能和技能體適能。健康則包括:身體、情緒、智力、精神、社會等5個方面。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健康是一種“狀態”體適能是一種“能力”健康與體適能的關系就是狀態”與“能力”的關系;狀態”決定“能力”,也就是說身體處于健康狀態時體適能就好,身體處于非健康狀態時,體適能就差。

第一章、復習題

1、體力活動、體適能、健康、亞健康、體質、體能、健康體適能、(競技)運動體適能的概念2、體力活動的分類3、體適能與體質的關系4、體適能和健康之間的關系。5、健康內涵及其發展歷程。6、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7、完全健康與健康概念的關系。如何理解完全健康?8、體適能三分類體系

第一章復習題9、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的區別10、健康體適能與體質的異同11、體質與健康的關系12、體質與體能的關系第二章心血管適能一、心血管適能概念:

是呼吸、血液、循環系統組成的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向肌肉和其它組織運送氧氣和能量物質,

向腎等排泄器官運送代謝產物維持機體從事體力活動的能力。它是健康體適能最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由于擁有良好心血管適能的人通常也具有較好的運動耐力或有氧運動能力,因此,心血管適能有時又被稱為心血管耐力(Cardiovascularendurance)或者有氧適能(Aerobicfitness)。

第二章心血管適能

二、影響心血管適能的因素:是人體呼吸、血液和循環系統功能的綜合表現,受各個組成系統功能能力的直接影響。(1)心臟功能(2)血管功能(3)呼吸器官的功能

第二章心血管適能三、心血管適能的測量與評價(一)測量方法:直接、間接1、最大心輸出量的測量2、最大吸氧量的測試3、外周肌肉氧利用率4、跑步試驗(間接)(Bruce)跑步試驗、20米往返跑法、12分鐘跑測試、臺階試驗等第二章心血管適能四、改善心血管適能的運動運動生理學通常依據人體運動時能量代謝的特點,把各種形式的健身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一)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機體需要的能量主要來源于糖和脂肪等能源物質有氧氧化的健身運動形式。

第二章心血管適能(二)影響有氧運動的鍛煉效果

1、練習形式(有、無氧,心肺、柔韌、力量等)2、練習的強度(周期性運動用完成時間,非周期運動用重量和次數)3、運動負荷(負荷的量、和負荷的強度)4、持續時間(一次課或一次性練習的持續時間)5、鍛煉頻度(每周的鍛煉次數)強度、運動負荷、持續時間、鍛煉頻度是構成健康鍛煉負荷的4個要素第二章心血管適能(三)有氧運動項目運動項目心血管肌耐力肌肉力量柔韌性平衡減肥健美消化睡眠總分慢跑21201791721141316148騎自行車19181691820151215142游泳212014151215141316140輪滑181715132017141115140手球191815161719111312140極地滑雪191915141617121215139高山滑雪16181514211514912134籃球191715131619131012134網球16161441616131211128健美操101316191512181112126步行1314117813111114102高爾夫88998667667軟式壘球68797758764保齡球55576557651第二章心血管適能(四)、提高心血管適能的訓練方法1、間歇訓練法概念:間歇訓練法是指對動作結構和負荷強度、間歇時間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

20世紀50年代、德國心臟學家賴因德爾和教員倍施勒提出間歇訓練理論,認為訓練時心率達170—180次/分鐘,間歇后到心率達100—125次/分鐘時再進行訓練,這樣有利于增強心泵功能。因此、間歇訓練法又稱為格施勒一賴因德爾定律。該訓練法優點在于練習期間及中間間歇期間均能使心率持在最佳范圍之內,改善心泵功能。90年代初應用擴大、效果顯著。間歇訓練作用:1、通過嚴格的間歇訓練過程,可使運動員的心臟功能得到明顯的增強;2、通過調節運動負荷的強度,可使機體各機能產生與有關運動項目相匹配的適應性變化;3、通過不同類型的間歇訓練,可使乳酸能系統的供能能力、磷酸鹽與乳酸能混合代謝系統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謝供能能力等有效地發展和提高;4、通過嚴格控制間歇時間,有利于運動員在激烈對抗和復雜困難的比賽環境中,穩定、鞏固技術動作;5、通過較高負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機體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確保運動員在保持較高運動強度的情況下具有持續運動的能力。間歇訓練形式:間歇訓練法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三種:1、高強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系統的功能能力、磷酸鹽與乳酸能混合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2、強化型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代謝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3、發展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有氧代謝系統供能能力、有氧代謝下的運動強度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高強性間歇訓練時間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很不充分。強化性間歇訓練A型訓練時間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不充分;B型訓練時間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較大,間歇不充分。發展性間歇訓練時間大于5分鐘,心率160次/分鐘恢復為120次/分鐘,強度中等,間歇不充分。間歇方式均為走和輕跑。2、持續訓練法:以相對穩定的強度進行長時間不間斷性練習的方法。功能:提高有氧能力;提高關節、肌肉韌帶長時間承受負荷的能力。缺陷:過多使用會影響爆發力;不適用于發展短時耐力;快紅肌會向慢肌轉化。(1)勻速持續法:用于發展有氧耐力和一般耐力。三種負荷方案:

A.運動心率可以控制在120~140次/分,持續時間20~50分鐘以上;B.運動心率可以控制在145~165次/分,持續時間30~60分鐘以上;

C.運動心率可以控制在170~175次/分,持續時間10~15分鐘.

(2)變速持續法:發展有氧強度、混氧能力和提高機體對高變強度的適應能力。負荷安排:運動心率145~200次/分,持續練習20分鐘~30分鐘以上.

“法特萊克”法:在自然條件下,以較快的速度為主,快慢交替,結合加速跑、變速跑、間歇跑的練習方法。功能:發展有氧與無氧混合代謝能力。負荷:145~190次/分,持續練習30分鐘~60分鐘以上.

“法特萊克”又稱“速度游戲”,是一種伴有許多快速間歇跑的持續性超距離跑。它要求運動員一直跑到自己覺得很累,但還未筋疲力盡時才停止。該法是一種較嚴謹的訓練方法,要求強度、難度和更長的距離來促進耐力素質的發展。3、重復訓練法固定練習條件,在機體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反復進行練習的方法。功能:發展無氧耐力、速度耐力和有機體耐酸能力。主要特點:

(1)多次重復訓練負荷強度的平均水平最大。負荷強度多在無氧代謝閾值以上(心率為180次/分以上)。每次重復練習的負荷時間不長,間歇時間要求不嚴,一般均以不影響下次重復練習的強度為原則。

(2)練習的動作結構固定,對于提高耐力訓練中的技術水平有訓練價值。4、循環練習法(1)概念:循環訓練法是日常健身、運動訓練方法之一。根據訓練的具體任務,建立若干練習站或練習點,運動員按規定順序、路線,依次循環完成每站所規定的練習內容和要求的訓練方法。(2)循環訓練法練習內容的設定:可根據鍛煉的目的(確定練習哪些肌肉)設置若干練習內容,比如:1.坐姿推胸-2.原地跳繩-3.仰臥卷腹-4.原地高抬腿-5.坐姿下拉—6.原地縱跳坐姿推胸是鍛煉胸大肌的動作,接下來是練習下肢力量和全身協調性的原地跳繩,然后是腹部練習,下面是練習下肢爆發力的高抬腿,之后是背部的背闊肌練習,最后是鍛煉全身協調性和大腿力量的原地縱跳的練習。(3)強度安排每個訓練動作可以根據訓練目的不同來調整訓練強度,一般健身人群采取中等訓練強度就可以達到很好的訓練效果。一個動作50%的強度

,做到10-12次。每組動作間歇30秒左右,一組練習結束后之后,深呼吸調整氣息,休息2-3分鐘,使心率下降到100次/分鐘之后再進行下組練習。下一組可以做同樣內容的循環,也可以更換訓練內容。(4)

循環練習法的特點首先是可以克服健身者因單一練習內容而產生的枯燥情緒,可激發健身者的積極性。其次是這種練習法運動負荷大、練習密度大,可節約運動時間。而且循環練習法更具針對性,可以把不滿意的幾個部位放在一起進行練習,如果負荷量到一定的強度,訓練效果會很明顯。如果想均衡發展體能的話可以按照上下肢、胸、背、腹部交替進行練習。循環訓練法還會對刻化肌肉線條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

(5)循環訓練服注意事項

強度的把握要依照動作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得身體慢慢遇熱,讓機體逐漸接受難的動作,以避免造成關節、肌肉的損傷。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目標,循序漸進達到預期的效果。循環通常應包括

多個身體不同部位的練習,每個運動練習間歇為45-60秒鐘,每個循環間歇為2-3分鐘。一次訓練課可安排一個或幾個循環訓練。這種練法對初練者較為適宜。第三章:肌肉適能肌肉適能是肌肉收縮所表現出來的力量、耐力和動態功率輸出等抗阻運動能力。一、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指一塊肌肉或肌肉群竭盡全力收縮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是維持健康的基本要素。肌肉力量是人體各項身體素質的基礎,適當的肌力使肌肉變得比較結實而有彈性,能維持比較勻稱、健美的身材;適當的肌力可以提高動作效率,在應付同樣負荷時或感到比較省力,對關節、韌帶有較好的保護作用,能減少損傷的發生。同時,在享受運動休閑時,較大的肌力能使你具備更好的身體運動能力,可以擁有更多的運動空間,獲得更多樂趣。一、力量訓練方法分類:

1.按肌肉工作形式:等張、等長、等動、退讓、超長、組合力量訓練法。

2.按訓練效果分類: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快速反應力量、力量耐力訓練法。

3.按力量練習的阻力和練習速度的受控情況:二、力量訓練的方法學要素:負荷強度(超最大、最大、大、中等、小負荷);每組次數;組數;間歇;動作節奏;課總量。肌肉力量與年齡的關系:肌肉力量在20~30歲時達到一生中的最高峰,30歲以后逐漸降低,65歲時的平均肌力約為20~30歲時的80%。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動作,如坐姿、走路、跑步、舉或提重物、做家務以及享受休閑活動,都必須靠肌力來完成。如果沒有一定的肌力,有些活動就會感到吃力,進而使肌肉產生疲勞;這時工作效率就會降低,在運動中易出現損傷,長此下去,會導致肌肉勞損等慢性疾患。第四章柔韌適能一、概念:人體關節的活動范圍和肌肉、韌帶的伸展能力。柔韌適能又被稱為柔韌性。必須指出,柔韌性不能與柔軟性混同,盡管它們都可用肢體活動幅度的大小來衡量。兩者在實質上是有區別的:柔韌的幅度中含有速度和力量的因素,大幅度完成動作時,肌肉仍能快速有力的收縮;而柔軟的由幅度固然大,都缺乏速度和力量。

二、柔韌適能的意義1.柔韌是運動員必須具備的重要身體素質,沒有適宜的柔韌素質,運動員就不可能具有最佳的機能水平。2.一般柔韌和專項柔韌素質,是掌握技術、運用戰術,提高技術水平和運動成績所不可缺少的。第四章柔韌適能3.柔韌素質與其它素質互相影響,柔韌性好,能防止受傷,還可以提高速度。柔韌性提高可增加力的作用范圍和減少肌肉的阻力,在單位時間內增加力的作用范圍會使速度增加,肌肉阻力減小則增大了肌肉合力,從而導致速度增加。同時,柔韌性好,人在完成動作時,肌肉在一定范圍內充分地預先拉長,在一定時間內工作中就更能發揮力量;另外,柔韌素質及減少了肌肉內部阻力,這樣也就降低了能量消耗,從而提高耐力,使工作更持久。

第四章柔韌適能三、影響柔韌適能的因素:

1.解剖學條件(關節構造)。人體關節的骨結構,決定了關節的活動范圍。如肩關節是多軸關系,可作多種方向的運動,并可作360度的繞環。而膝關節的構造(橢圓滑車關節),它只能在繞額狀軸時,小腿作屈伸動作且運動范圍不超過180度(小腿屈時,可繞垂直作伸展小的回旋運動)。訓練無法改變骨結構,但通過訓練可使柔韌水平達到關節所決定的最大范圍活動。而不訓練的人,各關節所具有的活動范圍不但未能發揮,并且還會消退。

2.神經肌肉的生理條件。它包括了肌肉韌帶的彈性(伸展性)、緊張度(關節周圍組織的多少),肌肉間和肌肉內部的協調性(神經過程的靈活性,也即神經系統對肌肉收縮和放松的調節功能)。

第四章柔韌適能3.年齡與性別。柔韌與年齡有關,年齡愈小、柔韌性愈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