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講山地的形成學案_第1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講山地的形成學案_第2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講山地的形成學案_第3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講山地的形成學案_第4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二講山地的形成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山地的形成

i.褶皺山

(D褶皺的概念:巖層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2)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一一背斜和向斜:

名稱地形判斷依據

背斜未受侵蝕,成為山地;久經侵蝕,形成谷地中部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斷

未受侵蝕,成為谷地;久經侵蝕,地形倒置,形

向斜中部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專

成山嶺

2.斷塊山

(1)斷層: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發(fā)生破裂,并沿斷裂面

發(fā)生明顯的位移。

(2)斷層的位移類型:

位移類型表現

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

水平方向

地貌

垂直相對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

方向相對上升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

3.火山

(1)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

①形成: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而形成。

②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

特別提醒

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區(qū)別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它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

斷層。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特征,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特別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斷塊山均為地貌類型。

_靶__向__練__習_,

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參觀南京一處玄武巖石柱林景點后,爬上山頂后發(fā)現了一個小湖泊。讀下圖,完成

1~2題。

圖例

D湖泊

D示坡線

A山峰

.玄武巖石

柱林景點

1.圖中湖泊的成因可能是()

A.斷裂成湖B.冰川侵蝕成湖

C.火山噴發(fā)積水成湖D.板塊擠壓成湖

2.圖中四地最有可能看到玄武巖石柱林景點的地點是()

A.甲B.乙

C.丙D.T

1.C1.C2.C第1題,按照成因,玄武巖屬于噴出型巖漿巖,說明該地發(fā)生過火山活動。根據圖中

等高線和示坡線方向可知,湖泊位于山頂的洼地中,據此推測湖泊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噴發(fā)積水成湖。第2

題,甲、丁兩地到玄武巖石柱林景點之間等高線凸向低值方向,為山脊,阻擋視線,不能看到;乙地到玄

武巖石柱林景點之間有山峰,阻擋視線,不能看到;丙地到玄武巖石柱林景點之間為鞍部,地勢較低,可

以看到。

(2020?山東聊城育才中學一模)下圖為我國某區(qū)域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3?4題。

北南

,砂巖品玄武巖口黃土沉積

3.圖中山地在地質構造上屬于()

A.背斜成山B.塊狀山地

C.向斜成山D.地塹

4.下列關于甲、乙、丙、丁的敘述,正確的是()

A.按成因分類,甲、乙屬同一類巖石

B.丙、丁生成的地質環(huán)境相同

C.丙、丁中含有化石

D.乙受熱變質成丙

解析:3.B4.A第3題,圖中山地與南北兩側地形區(qū)之間有斷層分布,南北兩側地形區(qū)相對下沉,

中間山地相對上升,形成塊狀山地(地壘),選B項。第4題,甲為砂巖、砂礫巖,乙為石灰?guī)r,按成因分

類,二者都屬于沉積巖。A項正確。玄武巖是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噴出巖),花崗巖是巖漿侵入地殼上部

冷凝而形成的(侵入巖),二者生成的地質環(huán)境不同;巖漿巖中沒有化石;石灰?guī)r受熱變質形成大理巖。

基礎點二

掌握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02/12

運輸方式線路分布延伸方向

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運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

表現迂回前進

輸為輔谷地帶

這里地勢相對和緩,施工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難度均

原因難度較小、建設和運營成地勢起伏大

低于鐵路

本低

2.山區(qū)交通線的選擇原則及原因

影響山區(qū)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原因

①山地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線的成本

方式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

術難度較鐵路小

①選擇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

河谷地帶;②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

行,多呈“之”字狀;③避開陡坡和充分考慮地形走勢確定路線的走向。

線路選址及走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原因:①盡量節(jié)約建設成本;②降低

向地段;④選擇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

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

過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

開農田水利設施

山區(qū)河谷地帶人口較為集中,這樣可

山地、丘陵地區(qū)密度較小,山區(qū)河谷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

線網密度

地帶密度較大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

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特別提醒

交通運輸線區(qū)位選擇的四大原則

(1)成本低一一山區(qū)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線路要直,橋梁要少。

(2)安全性高一一山區(qū)線路不能太陡,平原線路不宜經過沼澤區(qū)。

(3)經濟效益大一一地方性公路盡量多經過居民點,國道或高速路以直達為主。

(4)生態(tài)破壞小一一平原地區(qū)少占農田,不破壞水利設施,山區(qū)注意植被的保護。

靶向練習

(2020?天津市新華中學模擬)川西地區(qū)地形、地質條件極其復雜,連接雅安和西昌的高速公路(雅西

高速)被喻為中國最美的“天梯高速”。圖甲是雅西高速途經拖烏山時,被設計建設成由特大橋P連接的

雙螺旋形狀。圖乙是西南地區(qū)公路、鐵路沿線常見的“敞開窗戶的隧道工程”一一棚洞。據此完成1?2

題。

“流向入河流—高速公路A山峰

圖甲圖乙

1.圖甲中隧道被設計成雙螺旋形狀的主要目的是()

A.繞過高大山體B.穿過高大山體縮短線路

C.降低路面坡度D.降低工程造價

2.圖乙設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河谷洪水對道路的危害

B.防御落石、滑坡對道路的危害

C.防御地震對道路的危害

I).方便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鐵路線

解析:l.C2.B第1題,從材料中看,隧道設計成什么形狀,并沒有讓隧道繞過高大山體,A不對;

設計成雙螺旋形狀延長了線路,B不對;設計成雙螺旋,延長線路,蜿蜒前進來降低路面坡度,C對;雙

螺旋建設并未降低工程造價,是為降低行車困難,D不對。故選C。第2題,從圖中看,該地并未經過河

谷地帶,A不對;根據材料,圖乙中的工程是“敞開窗戶的隧道工程”一一棚洞,再結合圖示,該工程位

于出隧道的地方;該地坡度較陡,再加上人為工程建設往往會有落石,B對;棚洞無法防御地震對道路的

危害,C不對;棚洞四周開敞,無法方便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鐵路線,D不對。故選B。

3.(2020?河北石家莊一中模擬)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墨脫,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雅魯藏布大峽谷穿越全境,這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境內

居住著門巴族、珞巴、藏、漢等民族。

2013年10月30日墨脫公路(墨脫至波密)正式通車,結束了墨脫不通公路的歷史,修建該公路最艱巨

的是打通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雪山隧道,它穿越多條斷裂帶,施工中還出現大量涌水、滲水問題。

材料二墨脫及周邊區(qū)域示意圖(下圖)。

圖例

△'A山脈

4河流

I國界

A隧道

--公路

(1)分析2013年以前墨脫不通公路的自然原因。

(2)分析修建嘎隆拉隧道時出現涌水、滲水的自然原因。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影響交通建設的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地質構造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等相關知識,

意在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影響交通建設的因素。

04/12

讀圖,在此前修建公路必須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山高谷深,跨越多條河流。開鑿隧道和架橋的技術難

度大,費用高。該地降水豐富,雪線低,冬季大雪封山,春季融雪產生春汛。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地質條

件復雜,山體巖石破碎,多滑坡、泥石流,沖斷道路。所以不通公路。第(2)題,根據材料,該隧道工程

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斷層發(fā)育,山體巖層破碎,利于地表水下滲。冰雪

融水與大量的降水提供了足量的下滲水源,所以巖層裂隙中含水量大。開鑿時容易引起涌水、滲水現象。

答案:(1)此前修建公路必須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山高谷深,跨越多條河流。降水豐富,雪線低,冬

季大雪封山,融雪產生春汛,多滑坡、泥石流,沖斷道路。

(2)隧道工程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斷層發(fā)育,巖層(山體)破

NO2I-核心要點突破

碎,利于地表水下滲,而冰雪融水與大量的降水提供了足量的下滲水。

分點突破如何判斷地質構造并用于實踐

典例印證

(2017?江蘇高考)如圖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地質構造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褶皺的次數是()

A.1B.2

C.3D.4

[解析]第(1)題,據圖可知,甲為砂巖層,乙為斷層,丙為巖漿巖。圖中甲巖層未被巖漿巖沖斷,

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處巖漿巖形成晚于乙斷層上覆侵蝕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乙丙甲。第(2)題,

圖示地質剖面圖上沒有一個完整的褶皺構造,但褶皺構造留下的痕跡一一巖層傾斜比較明顯。圖中甲處巖

層和被乙斷層錯斷的巖層明顯傾斜,且傾角不同,表明這是兩次褶皺造成的。

[答案](DB(2)B

名師點津

1.常見地質構造的比較分析

褶皺

地質構造斷層

背斜向斜

判從巖層形態(tài)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巖層一般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

斷上向下彎曲的相對位移

方中心部分

法從巖層的新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巖層較

老關系上翼巖層較新新,兩翼

巖層較老

圖示

背斜巖層①?④由新到老

常形成谷地或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

未侵蝕地貌常形成山嶺

盆地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

向斜槽部受擠成為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

造背斜頂部受張力,

侵蝕后地貌壓,不易被侵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

地常被侵蝕成谷地

蝕,常形成山嶺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

背斜向斜巖層①?⑥

」二「、遵咫老到新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fā)育成溝谷,

圖示

有時形成泉、湖泊

2.常見地質構造研究的實踐意義

油氣井

水井透水層

隔水層

:工程隧道應向斜是良背斜是良好斷層處易于

:選址于背斜,好的儲水的儲油、儲氣找泉,但大

;而不應選址構造,利用背壩等工程建

?于向斜,避免用向斜可斜可找油、設應避開斷

;滲漏找氣層帶

(1)利用地質構造找水一一向斜槽部、斷層處。

向斜巖層向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斷層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質構造找礦一一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

巖中形成)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

煤礦注意:背斜處開采煤炭等,易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處開采煤炭,易發(fā)生透水

事故

油、氣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質量輕,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3)利用地質構造確定工程建設一一避開斷層帶、背斜建隧道。

避開斷層易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開向斜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qū),隧道可能會變?yōu)樗?/p>

06/12

隧道選在背斜背斜的巖層呈天然拱形

小試牛刀

下圖為長江三峽段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ni三砂巖65H石灰?guī)r也閃長皆

三砂頁巖肯頁巖圓花崗巖

2000-

1500-呂貞巖及石灰?guī)r6S石灰?guī)r~東

1000

S00

026km

1.對圖中①②③④四地地質構造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一背斜B.②一地壘

C.③一地塹D.④一向斜

2.從巖性和地質條件分析,下列四地中最適宜建水壩的是()

A.①B.②

C.③D.@

解析:LA2.D第1題,圖中①②兩地巖層向上抬起,為背斜,A正確。③地巖層向下彎曲,為向

斜;④地為巖漿侵入。第2題,從地質條件分析,①②兩地為背斜,不適宜建水壩;從巖性分析,③處含

有石灰?guī)r,裂隙發(fā)育易漏水,不宜建水壩;④地是侵入型巖漿巖,巖性堅硬最適宜建水壩。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示意圖(單位:m),下表示意某地理興趣小組在該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記錄的5個觀

測點信息(巖層代號P-Q-S由老到新)。據此完成3?5題。

觀測點①②③④⑤

海拔/m531512563615575

出露巖

QPQSQ

層代號

3.圖中與該小組考察的路線基本一致的是()

A.L1線B.L2線

C.L3線D.L4線

4.讀圖可知()

A.M處為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

B.M處巖層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

C.N處地貌形成以內力作用為主

1).N處斷層發(fā)育,多地質災害

5.如果要選擇一處為宿營地,相對合理的是()

A.①B.②

C.③D.⑤

解析:3.D4.B5.A第3題,由N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確定N處為山谷;由M處等高線向低處

凸出,確定M處為山脊。從表中數據可知②處位于山谷,④處位于山脊,沿線最低海拔為512m、最高海

拔為615m。LKL3沿線的最高海拔沒有達到600m,L2沿線沒有經過山谷,都可以排除;L4沿線先經過

山谷,后經過山脊,最低、最高海拔也與表格數據相符。第4題,由表格及巖層代號P—Q—S由老到新可

知,②處巖層老,兩側巖層新,此處為背斜構造,且②處位于山谷,而N處也處于山谷,故N處是背斜成

谷,其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同理,M處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巖層堅實

不易被侵蝕。根據以上材料不能判斷N處是否有斷層發(fā)育。第5題,結合圖中四點的海拔可知,①位于N

地(山谷)西側的山坡上,②位于N地(山谷)附近,③位于N地東南側山脊附近,⑤位于M地東南側的山坡

上。①地位于山谷附近的山坡,坡度較緩且不易受山洪影響,最適合作為宿營地,A對;②地易受山洪影

NO.31—探究思考發(fā)現

響,B錯;③和⑤距水源地較遠,C、D錯。

利用地質剖面圖揭示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

感悟高考

(2019?江蘇高考)下圖為某次地質野外考察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巖層,

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溝谷,N是巖層層面。讀圖回答⑴?(2)題。

(1)界面M反映的地質含義不同于N的是(

A.沉積物變化B.古氣候變化

C.古環(huán)境變化D.構造運動變化

⑵該區(qū)域()

A.甲抬升前持續(xù)接受沉積B.乙形成時代晚于甲巖層

C.乙形成后經歷長期侵蝕D.丙是背斜受侵蝕的結果

[解析]第(1)題,由材料和圖片可知,M上部的巖層是水平的,M下部的巖層是彎曲的,因此M表達

的地質意義和N不同的就在于彎曲巖層經過地殼的擠壓形成了褶皺,而上部的巖層主要以外力作用為主,

如沉積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巖層是沒有經過擠壓作用的,正確答案選D?無法看出古氣候的變化和古環(huán)

境的變化,通過巖層的順序只可以判斷地殼運動的變化,而沉積物的變化也無法判斷A、B、C錯誤。第(2)

題,巖層位于下方的先沉積,位于上方的后沉積,因此乙形成的時代要早于甲巖層。B錯誤。從圖中可以

看出乙的巖層覆蓋相對密集,外表有明顯的侵蝕痕跡,而且最上部的巖層并不是連續(xù)的,因此乙形成之后,

經歷了長期的侵蝕過程。C正確。甲是水平巖層和彎曲巖層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經歷了外力作用的

侵蝕,形成了剝蝕面,因此并不是持續(xù)地接受沉積,A錯誤。丙是地表的溝谷,而且此處不一定是背斜,

08/12

有可能只是單純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蝕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內力作用發(fā)生斷裂而形成的溝谷。無法判斷

其形成,D錯誤。

[答案](DD(2)C

[點睛]地質作用發(fā)生的順序,通常先內力作用再外力作用,地殼抬升,容易被侵蝕,地殼下降容易

發(fā)生沉積作用。

學霸筆記

1.獲取圖中的重要信息

(1)圖名:可反映圖示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圖的核心內容。

(2)圖例符號:反映巖層的新老順序,有時用不同符號表示不同的巖石類型。

(3)經緯線、指向標和比例尺。

2.據圖中信息進行分析應用

對圖像的分析要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重點分析以下要點:

(1)分析圖中地質構造特征

區(qū)分背斜、向斜,有無斷層,在什么位置,有無火山構造,有無巖層缺失(如背斜頂部的巖層缺失等)。

(2)判定巖石類型

有生物化石的必為沉積巖;變質巖往往緊臨巖漿侵入體;火山錐上必為噴出巖。要在認識巖石類型的

基礎上判斷其特征。

(3)判定地質構造或巖層形成順序

一般而言,沉積巖層下老上新,巖漿侵入體晚于其所在的沉積巖層。上弋文;總之,之后

出現的破壞是在原有基礎上形成的。如圖所示,圖中有侵入巖,說明在某萬滋;沉積巖層形

成之后,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被侵入巖層的形成時代。

(4)推測巖層形成環(huán)境

①地層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該地曾經是海洋。沉積巖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地曾經有森林或

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guī)r層反映出該地曾經是溫暖的淺海。

②地層呈水平狀態(tài),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xù)排列(如圖),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wěn)定下沉,地

理環(huán)境沒有明顯變化。

③某種地層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當時地殼隆起,地勢升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隆起后被

外力侵蝕;三是當時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如圖)

④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由其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wěn)抬升或褶皺

隆起,巖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上升形成

的。(如圖所示)

⑤若巖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褶皺,巖層顛倒是地殼運

動劇烈,巖層發(fā)生強烈褶皺所致(如圖)。若出現有斷層,說明相應巖層形成后,發(fā)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

甚至出現過地震。

(5)在上述判斷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如工程選址、資源開發(fā)、旅游觀光等。

能力遷移

(2018?天津高考)讀圖文材料,回答1?2題。

我國廣西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

1.依據圖中信息判斷,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類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異B.地質構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蓋率不同D.地表巖石種類不同

2.古河床沉積物是某地質歷史時期河流位置的標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著兩個地質歷史時期的

古河床沉積物。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來,該地區(qū)地殼經歷過()

A.間歇性抬升B.持續(xù)性抬升

C.間歇性沉降D.持續(xù)性沉降

解析:1.D2.A第1題,結合圖例可知,甲地對應的地下巖石為砂巖,質地堅硬不易侵蝕;乙地對

應的地下巖石為頁巖,位于向斜外側,受張力易被侵蝕;丙地對應的地下巖石為石灰?guī)r,易與水產生化學

反應,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異主要是由巖石種類不同造成的,D對。甲、乙、丙三地相距較近,

皆位于我國廣西境內,年降水量差異并不明顯,A錯;根據地下巖層彎曲狀況,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側,

地質構造部位相同,B錯;植被覆蓋率大小對地貌的形成影響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蓋率大小無

法判斷,C錯。第2題,由材料“古河床沉積物是某地質歷史時期河流位置的標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

布著兩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古河床沉積物”,可判斷該地區(qū)地殼經歷過兩次間歇性抬升,A對。若該地區(qū)經

歷過持續(xù)性抬升或持續(xù)性沉降,就不會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著兩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古河床沉積物,B、D

錯。若該地區(qū)經歷過間歇性沉降,則該地地勢間歇性降低,水位將會抬升,不會出現古河床沉積物,C錯。

考古界人士常說:“漢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吳城”在鄱陽湖邊流傳了1600多年。近年來,

鄱陽湖出現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讓?;韬钅钩尸F在人們面前。下圖為鄱陽湖周邊地區(qū)地質剖面圖。讀圖,

10/12

完成3?4題。

E3花肉巖幽石英砂巖展I片麻巖口變質巖固淺變質巖、巖漿巖

皿沉積巖1越沉積巖2日斷層曰斷裂帶=>受力方向

3.關于圖示區(qū)域的地質活動描述正確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