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單元總結梳理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
1、了解一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
2、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
3、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4、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課標要求:主題一階段特征一、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結束。戰勝國建立了雅爾塔體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新秩序。聯合國是這個國際秩序的代表。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三、第一次世界戰為世界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條件。在戰爭結束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雖然他們大多未能取得最終勝利,但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對第二次世界大然后的國際秩序產生了重要影響,加速了是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主題二比較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異同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01性質均為分臟會議02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充滿矛盾和斗爭03過程涉及中國問題,侵犯中國主權04中國問題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05結果主題二比較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異同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列強處理戰后遺留問題亞太地區列強矛盾尖銳,軍備競賽激烈內容處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關系,共同策劃反蘇處理戰勝國之間的關系,共同支配中國影響主要確立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非洲的新秩序主要確立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主題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政策概況列寧時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背景: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主要內容:①農業: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工業國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④社會勞動: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評價: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上的勝利;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新經濟政策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內容:征收糧食稅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允許自由貿易意義:表明蘇俄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應考能力典例精析例:
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的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解析]:
本題考察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結合材料的關鍵信息“軍事聯盟”、“經濟聯盟”可知當時保衛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的任務發生了變化,前期是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的軍事進攻,后期是恢復生產、鞏固工農聯盟,這一變化的根源是國內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故A項正確;蘇維埃俄國意識形態的對立一直都存在,排除B項;蘇維埃政權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沒有改變,排除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都屬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道路上的突破,排除D項。A主題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政策概況斯大林時代蘇聯模式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過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及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的實施,確立了蘇聯模式主要表現: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評價:使蘇聯實現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消費品生產;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赫魯曉夫改革:擴大農業、工業生產自主權,未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勃烈日涅夫改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突出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戈爾巴喬夫改革: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后期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應考能力典例精析例:
下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A、優先發展重工業B、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C、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D、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B時間拖拉機數量(萬臺)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主題四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世界大戰相同點根源都是由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影響①戰后歐洲中心地位逐漸衰落②壯大了美國實力,一戰后,美國霸主地位逐漸形成,確立;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③促進了國際關系的調整,戰后都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④都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做解放運動的發展⑤客觀上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點爆發形式等前雙方已做好了充分準備。撒拉熱窩事件發生后,戰爭很快全面爆發由局部戰爭演變為全球戰爭責任戰爭責任由交戰雙方共同承擔責任由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承擔對戰敗國的處理你勝國把戰爭責任推到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身上,對戰敗國進行掠奪性的懲罰,為追究戰爭中的個人責任處理戰敗國的基本精神是消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實行非軍事化。在戰敗國建立民主體制,追究個人責任和審判戰犯性質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影響給人類帶來的主要是戰爭災難建立的戰后新秩序,體現了大國壓迫小國強國,控制弱國的特點,為日后法西斯勢力興起埋下了禍根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是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戰后建立的秩序倡導和平,民主,獨立的原則對戰后世界和平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世界大戰主題四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應考能力典例精析例:
20世紀的世界戰爭與和平交織,大國爭奪風云多變,一戰前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對峙局面,二戰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軸心國同盟,二戰后又出現了北約和華約的對峙局面。這些現象反映的共同問題是()A、大國結盟威脅世界和平B、法西斯勢力的猖獗C、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奪D、冷戰局面已經形成[解析]:
一戰前形成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二戰前的軸心國同盟,都推動了戰爭的爆發,二戰后華約與北約的形成也使得世界局勢長期緊張,這反映了大國結盟對世界和平造成了威脅,A項正確;法西斯組織是一戰后出現的,一戰前形成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與法西斯勢力無關,B項錯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爭奪說法是錯誤,二戰是一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二戰后北約和華約的對峙是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C項錯誤;冷戰局面形成于二戰后,一戰和二戰都屬于熱戰,故D項錯誤。A主題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區別國際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體現意志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體現了美蘇兩個國家的意志協調關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國際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建立基礎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國的崛起而破產兩個戰勝國間的兩極格局主要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崩潰原因被法西斯侵略擴張導致的世界大戰直接摧毀因為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劇變而結束主題五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東西方世界(1918——1945年)1、政治方面社會主義:十月革命的爆命使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等。資本主義: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先后受到一戰和法西斯侵略擴張的影響。一戰后初期,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資產階級統治進一步穩定。面對1929年所爆發的空前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兩種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①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統治,意大利強化了法西斯專政。英、美、法堅持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②英、法、美等國在法西斯國家挑起世界大戰后被迫投入戰爭,并與蘇聯等國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終戰勝了法西斯國家。主題五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東西方世界(1918——1945年)2、經濟方面社會主義:
蘇聯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為二戰中打敗法西斯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
一戰結束后,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相對穩定發展的局面;1929至1933年經濟危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通過片面發展軍事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發動對侵略擴張來解決經濟危機,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敵人;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以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克服了經濟危機主題五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東西方世界(1918——1945年)3、國際關系方面?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按照改編后的力量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得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隨著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及二戰的來臨,該體系最終崩潰。?隨著德、日等國法西斯專政建立和法西斯侵略的加劇,出現英、法、美操縱容法西斯侵略蘇聯的局面,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結成軸心國法西斯集團,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逐漸放棄了意識形態上的對抗,結成同盟關系,建立起廣泛的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敗法西斯國家?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成了戰后國際秩序——雅爾塔體系。美蘇崛起,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和世界格局。主題五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東西方世界(1918——1945年)4、民族解放運動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十月革命的推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亞非拉地區爆發了一系列的民族解放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20世紀30年代世界普遍受到法西斯的侵略威脅,民族解放運動和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結合起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面:
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粉碎協約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叛亂后,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于1921年放棄了從戰士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新經濟政策,并開展工業化、農業化和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首先建成了社會主義,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應考能力大題分類突破
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20世紀初以后,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日益強大,開始謀求改變舊的世界體系下的制度安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其關于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十四點”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殖民地民族自決的原則,并力圖把其作為處理戰后殖民地問題的一項政治原則。
1919年巴黎和會上,英法等殖民大國強烈反對把民族自覺原則應用到自己的殖民地。威爾遜轉而希望促成國際聯盟對殖民地實行“委任統治”的計劃來改革當時的歐洲殖民體系
1941年羅斯福和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提出了尊重民族自決權的原則。
1942年,羅斯福總統明確提出,歐洲殖民帝國應該被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和國際托管區組成的體系所替代,應該置于美國和大國同盟以及一個確保世界安全的組織監督之下。但那些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做出了防御性的反應。
到二戰臨近結束,出于廣泛的政治、軍事以及戰略等因素的考慮,美國在世界殖民地問題上的政策日趨靈活和現實。
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公開支持那些條件適合的殖民地人民走上自治或獨立,向英法等歐洲殖民國家施加強大壓力,要求他們采取開明的殖民地政策,以減少國際社會尤其是蘇聯等反殖民主義國家的譴責。
——據孫建黨《從“委任統治”到“非殖民化”——美國殖民地問題的政策變化》整理采用一個新的時間尺度,簡要概括美國在世界殖民地問題上的政策演變,并評析其演變過程。精講解析[解析]:本題考察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第一小問政策演變,20世紀初,據材料“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并力圖把其作為處理戰后殖民地問題的一項政治原則”“威爾遜轉而希望促成國際聯盟對殖民地實行委任統治的計劃”得出推行民族自決和委任統治政策;二戰期間,據材料“1942年羅斯福總統明確提出歐洲殖民帝國應該被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和國際托管區組成的體系所代替,該置于美國與大國同盟以及一個確保世界安全的組織監督之下”得出主張“國際托管”;二戰后,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公開支持那些條件適合的殖民地人民走向自治或獨立向英法等歐洲殖民國家施加強大壓力,要求他們采取開明的殖民地政策”得出倡導世界非殖民化。第二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