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中醫治療_第1頁
頸椎病中醫治療_第2頁
頸椎病中醫治療_第3頁
頸椎病中醫治療_第4頁
頸椎病中醫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治療頸椎病五法:每日或隔日中藥外敷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軟傷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頸椎間盤退變引起頸椎骨關節、軟骨及其周圍韌帶、肌肉、筋膜等損傷及其繼發性改變如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等,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綜合征。病理分型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頸椎病中醫病名為“項痹病”。臨床證候分以下4型:寒濕痹阻型,癥見頭痛或后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痰瘀阻絡型,癥見頸項痛如錐刺,痛勢纏綿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處,夜間加重,伴上肢麻木、頭暈、欲嘔。舌黯,舌體有少許瘀點,舌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澀或弦滑。氣血不足型,癥見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脾腎虧虛型,癥見頸項酸軟脹痛,四肢倦怠乏力,或雙下肢軟弱無力,行走吃力,頭暈,耳鳴。舌淡或有齒痕,或舌干紅少苔,脈細弱或虛而無力。頸椎病的中醫治療要依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瘀則通之,結則散之,寒則熱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其具體治法當根據具體辨證結果來確定。寒濕痹阻型,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痰瘀阻絡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絡,疏經止痛。氣血不足型,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脾腎虧虛型,治以健脾益腎,溫腎壯元。針刺通絡鎮痛法針刺取穴原則以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為主,并配合辨證結果而配合相應穴位。各型頸椎病均應選取頸椎棘突旁的壓痛點及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并配以風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后溪共為主穴,每次選用3~4穴。再根據頸椎病病理分型、辨證結果、循經部位分別選穴。分型針刺根據頸椎病的分型,選用不同穴位。神經根型可配患側大杼、肩髃、天宗、臂臑、三間、外關、養老等穴;椎動脈型可配太陽、頭維、百會、四神聰、內關、三陰交、太沖、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經型可配太陽、睛明、球后、翳風、內關、足三里、三陰交、交信、陰交等穴。辨證針刺寒濕痹阻型加風府、風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絡加豐隆、血海、膈俞,溫灸脾胃俞;氣血不足加肺俞,溫灸手、足三里、脾俞;肝腎不足加大杼,溫灸腎俞。循經針刺根據癥狀表現所在經絡進行選穴。手陽明經選用三間、曲池;手太陰經選用列缺、尺澤;手太陽經選用養老、小海;手少陰經選用神門、少海;手少陽經選用中渚、天井;手厥陰經選用大陵、曲澤;督脈選用大椎、至陽、后溪。針刺方法針具選用直徑0.3mm無菌性一次性毫針。針刺頸項部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時針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時進針后以得氣感向手部放射為佳;實證予以瀉法,虛證者予以平補平瀉或補法。配合電針密波刺激,以增強和維持針感,留針15~20分鐘。當患者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現為冷痛或酸痛為主時,在疼痛程度較強的部位加以溫針灸,并留針15~20分鐘。疼痛癥狀較嚴重,辨證為瘀血阻絡者,配合循經取穴方法予以刺絡治療。每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2~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另外,除針刺禁忌癥所規定外,針灸治療適用于各型頸椎病。電針刺激適用于頸項、肢體疼痛麻木癥狀,溫針適用于寒濕阻絡或氣血不足、肝腎不足的患者,刺絡適用于瘀血阻絡較明顯者。推拿整脊法在完成針灸治療后進行。要求在推拿過程中病者入靜,全身放松,呼吸調勻,細心體會醫生的手法。醫者應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從丹田運氣,催力到雙臂通過肘部到雙手為患者施以手法。手法治療分為兩部分,其一為舒筋解痙類手法,其二為整復松粘類矯正手法。舒筋解痙類手法包括拿揉法、滾推法、點按法、推分法。該類手法以放松類手法為主,適用于除脊髓嚴重受壓的脊髓型頸椎病外的所有類型頸椎病。拿揉法

醫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側,用雙手或單手拿揉患者頸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適度,從上至下做2~3遍。滾推法

用手背及小魚際部位,通過做腕關節內外旋動作,邊滾邊用力向前推。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關節,掌指關節為著力點,手腕作屈伸運動,沿頸項部、肩背部及患肢后側、外側、內側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往返滾推3~5遍。操作時要有節奏感、滲透感,頻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進一步松弛頸項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緩解。點按法

分十指點按、單指點按、疊指點按。十指點按適用于頭部,其手法是醫者用兩手五指指端分別置于患者頭部的兩側,其中拇指點按風池穴,其余四指點按頭兩側膽經腧穴,每次點按10~20秒左右,反復2~3遍,在點按時力量適中,要盡量追求滲透感,并配合震顫法;單指點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橈側在頸肩部及上肢的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上點按,同時左右撥動數次,力量由輕到重;疊指點按是用食指、中指重疊點按風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內關、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點壓10~20秒鐘。按摩百會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頭頂的百會穴,用力由輕到重按揉20~30次。對按頭部

雙手拇指分別放在額部兩側的太陽穴處,其余四指微分開放在兩側頭部,雙手同時用力做對按揉動20~30次。按揉風池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其余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拿捏頸肌

將左(右)手上舉置于頸后,拇指放置于同側頸外側,其余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遍。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對側耳下翳風穴處,沿胸鎖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20次,注意動作不宜太快和過重,兩側交替進行。按壓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對側肩井穴,然后由輕到重10~20次,兩側交替進行。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攏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復斜摩大椎各20~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對按內、外關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同時對合用力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掐揉合谷

將左(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