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語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學法建議】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2、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3、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課時安排】2課時【課前預習】1、作者簡介王羲之(321-379)世稱,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2.文化知識: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雜花生樹,。”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3.文體知識序,也叫“敘”或“引”,說明作品的寫作,也有對作品的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或“”。4.名句積累(有關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人生天地之間,,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興盡悲來,。(王勃《滕王閣序》)前不見古人,;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羨長江之無窮。朝聞道,。(《論語·里仁》)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莊子·德充符》)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鮑照《擬行路難》)4、預習思考(1)預設問題①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②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③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④作者在本文中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⑤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⑥摘錄文中你欣賞的名句。【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一、自學評價1.王羲之(321-379)世稱,時期著名的。《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癸()丑修禊()流觴()游目騁()懷齊彭殤()激湍()形骸()會稽()感慨系()之3、解釋文中出現的下列成語:流觴曲水游目騁懷放浪形骸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情隨事遷4、填空(1)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已經盛行。本文在修辭上_________藻飾,________典故;在句法上__________兼行而以___________為主,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與其________構成了和諧統一,確實是一篇“不類常流”的佳作。(2)永和九年農歷三月三日,和孫綽、謝安等四十余人在蘭亭集會,飲酒賦詩。《蘭亭集序》即是為集會賦詩而寫的序。但就其內容而言,它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的優美散文。文章描寫了的歡樂情景,也流露出作者的傷感情緒,但有力批判了在當時頗為流行的莊子的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崇尚玄學、老莊思想的東晉時代有其現實的積極意義。二、文本研習1、分析段落層次:全文在敘事、寫景中融入了作者關于生命的獨特的思考,也深深地烙上了自己主觀情感的印跡,文章情感脈絡清晰可循,以“”起筆,轉而“”,再以“”作結。第1自然段,敘述、描寫了蘭亭宴集的盛況,表現了作者的心情。文章開篇交代了聚會的、和。接著以簡凈雅潔的文字點染了蘭亭周圍優美的:山峻林茂、清流映帶。又描寫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氣:,。就在這樣一個清澄明朗,生機盎然的時空之間,作者與賢者“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以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審美的愉悅。這對于有著高潔脫俗的情懷、美好自由的心靈的作者,也應該算得上人生的一種極致了,所以“”。整段文字意境,情調。第2自然段,表達方法以、為主,引出“”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抒發人生無常、情隨事遷的傷痛。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礎上進一步表明自己的關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確了作者深遠的立意。先由之作時的體驗“”,感慨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為興嘆感慨,可見莊子所謂“”“”是虛妄之詞,其實這里作者也是聯系當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齊彭殤”消極虛無的人生觀;再接著,把目光轉向未來,推想出“”兩句,作者由自己對古人的興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應同自己是一樣的,后人也會面對今人之文慨嘆,只是現今一切那時早已為陳跡,這種無情的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嘆;悲嘆之余,作者用“故”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以“”,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形就應記錄下來,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興懷,也感觸我的情志。文章情感雖以“悲”字作結,但這是作者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后,發現作者。因此這種喟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由上可看出,全文感情的變化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在思想內容上,本文不僅從一個方面表現了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而且作者對“死生”的理性思考,更激發我們去關注個體生命的價值,探尋,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2、藝術手法這篇散文代表了東晉散文清淡的風貌。文章語言樸實,清新疏朗,一掃雕詞琢句的浮艷之風,如,用“”“”寫自然環境,僅16個字,就寫出了蘭亭山水之優美。文章在表達上多直抒胸臆,如,引孔子“”,接著深沉地感嘆“豈不痛哉”,讀來情韻綿邈,極易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在句法上,而以散句為主,頓挫有致,灑脫流暢,音韻和諧,如其行云流水,渾然天成的書法藝術,具有一種自然的美。三、講讀第一節(一)請一生讀第一節。(二)教師指導朗讀(三)全班齊讀第一節。(四)重點知識積累(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①在癸丑:②修禊事也:③群賢畢至:④少長賢:⑤茂林修竹:⑥列坐其次:⑦是日也:⑧惠風和暢:⑨信可樂也:⑩所以游目騁懷:(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①是日也②茂林修竹③所以游目騁懷④信可樂也⑤列坐其次⑥引以為流觴曲水⑦.俯察品類之盛(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并指明用法①一觴一詠()②映帶左右()③足以極視聽之娛()④引以為流觴曲水()⑤群賢畢至()⑥少長咸集()(4)指明下列句子是何種特殊句式①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②仰觀宇宙之大()③俯察品類之盛()④雖無絲竹管弦之盛()⑤列坐其次()⑥引以為流觴曲水()(5)、翻譯下面的句子:①.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五)分析:(1)、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這是怎樣一個的集會?請填空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事件:天氣:,感受:(2)、第一段可用哪一個詞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尋找)(3)、哪些東西信可“樂”呢?(4)、從第一自然段用詞的簡約、格調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情。四、學生齊讀第一節,試著背誦。第二課時一、檢查復習(一)、解釋下列句子中重點詞的意思1之⑴所之既卷()⑵以之興懷()⑶夫人之相與()⑷極視聽之娛()⑸向之所欣()2修⑴茂林修竹()⑵況修短隨化()⑶乃重修岳陽樓()⑷修守戰之具()3雖⑴雖趣舍萬殊()⑵雖世殊事異()4于⑴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⑵欣于所遇()⑶終期于盡()5以⑴引以為流觴曲水()⑵亦足以暢敘幽)⑶猶不能不以之興懷()6一⑴若合一契()⑵其致一也()⑶固知一死生為虛誕()⑷一觴一詠()⑸悟言一室之內()(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趣舍萬殊()2.悟言一室之內()3.故知一死生為虛誕()4.亦由今之視昔()(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1.或取諸懷抱古義:今義:2.夫人之相與古義:今義:3.俯仰一世古義:今義:4.及其所之既倦古義:今義:5.亦將有感于斯文古義:今義:(四)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并解釋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2.齊彭殤為妄作()3.當其欣于所遇()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5.死生亦大矣()(五)指出下列句子為何種句式(1)死生亦大矣()(2)固知一生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3)其致一也()(4)當其欣于所遇()(5)終期于盡()(6)不能喻之于懷()(7)亦將有感于斯文()(8)悟言一室之內()(9)放浪形骸之外(六)翻譯下列句子1.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3.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二.集體誦讀二、三兩個自然段三、問題探討1.由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確: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關于《蘭亭集序》真偽問題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4、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序》有關的語句。學情分析:《蘭亭集序》學生在初中時已學習過淺顯的山水游記類散文,對閱讀這類文章,不但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體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閱讀方法,能夠為學習本文做好基本的語文素養儲備。但由于生活閱歷較淺,高一的學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達的生死觀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蘭亭集序》效果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克服形式化,追求有效性,

目標明確,方法指導詳細,分工明確,學生參與率高。同學們通過學習對死生這一重大嚴肅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了新的設計,而對如何活的有價值有意義更做了深入的探究與思考。全體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學生吃得飽,中等水平的學生吸收得好,差的學生消化得了,學生人人學有所得。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的思想,師生信息交流暢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諧,配合默契,教與學的氣氛達到最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在本節課中我大膽地實踐和不斷地反思。課堂教學效果好、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發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評測練習】《蘭亭集序》(一)必做1.下面各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A.誕(dàn)癸(kuí)殊(shú)峻(jùn)B.殤(shānɡ)稽(jī)骸(hái)晤(wù)C,悼(dǎo)禊(xì)騁(chěnɡ)契(qì)D.嗟(jiē)觴(shānɡ)湍(tuān)曲(qǔ)水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群賢畢至(全)少長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B.暢敘幽情(幽深內藏)人之相與,崇山峻嶺(高)暫得于己(短暫,一時)C.感既系之(附著)修短隨化(變化)終期于盡(至,及)向之所欣(過去,從前)D.喻之于懷(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敘時人(一個個地)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趣舍萬殊,靜躁不同B.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語義相同的一項是()A.引以為流觴曲水B.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C.列坐其次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5.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或取諸懷抱。A.亮身率諸軍攻祁山。B.投諸渤海之尾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D.告諸往而知來者。6.運用了“對偶”修辭手法的一項是()A.天朗氣清,惠風和暢B.崇山峻嶺,茂林修竹C.清流激湍,映帶左右D.人之相與,俯仰一世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語末助詞,用得正確無誤的一項是()(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2)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3)古人云:“死生之大矣”,豈不痛()(4)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A.哉、也、夫、矣。B.矣、夫、哉、也。C.也、矣、哉、夫。D.夫、哉、矣、也。8.對下面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暮春之初。②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③夫人之相與。④不知老之將至。⑤向之所欣。⑥感慨系之矣。⑦猶不能不以之興懷。⑧不能喻之于懷⑨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⑩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A.①②/③⑧/⑤⑥/④⑦/⑨⑩B.①②/④⑤⑧/③⑥⑦/⑨⑩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⑩D.①⑨/②③/④⑩/⑤⑥/⑦⑧9.下列句子中沒有詞語活用情況的一句是()A.群賢畢至,少長咸集。B.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10.給下列各句加點的詞選擇恰當的義項()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A.原因B.憑借C.就著D.由于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A.修飾B.整治C.高,長D.美好③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A.處所B.次等C.次第D.駐扎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A.朝向B.奔向C.從前D.假如11.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無誤的一項是()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譯文)或者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放縱無拘地生活。B.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譯文)面對古人那些文章我總是感嘆悲傷,可總是不能把它表達出來。C.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譯文)原先興盛的,轉眼之間,已成為舊跡。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譯文)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12.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義理解最確切的一項是()A.后讀這次集會詩文的人,也會產生感慨。B.后讀我文章的人,也會由此而產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讀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與我有同感。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所感動。(二)選作13.下面是王羲之《蘭亭詩》(其三),請將其與《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說說《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答:。14.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①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②。況陽春召我以煙景③,大塊④假我以文章⑤。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⑥俊秀,皆為惠連⑦;吾人詠歌,獨慚康樂⑧。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⑩。[注]①逆旅:旅舍。②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古人(白天還玩不夠),夜間持著燭燈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煙景:水氣朦朧的春景。④大塊:大地。⑤文章:自然景物,如錦繡交織成紋。⑥季:弟。⑦惠連:人名,謝靈運的族弟,很有才華。作者借用謝惠連贊譽其諸弟的才華。⑧康樂:即謝靈運,謝靈運襲封康樂公。此句作者自愧不如謝靈運的才華,也不如謝靈運之子惠連,言外之意是自己才華比不上諸弟。⑨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在花叢中間擺開華貴的筵宴,飛快地傳遞著雀鳥狀的酒杯,醉于月下。⑩金谷:晉人石崇,家有金谷園,常宴賓客于園中,當筵賦詩,不成者罰酒三杯。(1)從標題看,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屬于“序”這種文體,但二者是否相同?答:。(2)本文所敘之事及一些細節與《蘭亭集序》頗有相似之處,請一一羅列出來(引用兩文中的原句)。答:。(3)兩文在語言表達和思想內容上各有何異同?請用自己的話作簡要分析。答:課后反思《蘭亭集序》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經典,都讓我愛不釋手。我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情有獨鐘。《蘭亭集序》既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調清奇的散文。對于教學經驗還不豐富的我來說,不論怎樣精心設計、用心傳授,總感到沒有把此文語言之優美,感悟之深刻呈現給學生,現將教學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總結,以待日后改進。教有所備1.思想上的準備。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有一種創新的思想在。具備了創新思想,也就有了改變自我的動力。這是我上好這一課的關鍵。2.知識上的儲備。為了上好這一課,我認真研讀了課文,做到教材爛熟于心。我研讀有關本課的資料,占有了較豐富的講課素材。我又認真研讀了有關本課的經典課例,汲取養料。3.精心做好設計。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對課堂進行多角度的設想,設計了多套教學方案。當然,在課堂上,我基本上能夠按照我的預想方案進行教學,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課堂上能夠看到學生還是很積極踴躍的,他們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有很多收獲,這里確實難以盡述。但我明顯感覺自己在語文教學上仿佛成長了起來。我相信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越來越好!二、教有所長1.注重積累,學會審美。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梳理。學生能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理解重點文言詞語和語法現象。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常用的成語(情隨事遷、崇山峻嶺、游目騁懷等),再如詞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學生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夯實了基礎。(面試網)本文熔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為一爐,學生通過研討可獲得畫面之美、活動之雅、理趣之豐。同時,本文又是王羲之書法的代表作,他的行書被譽為“飄若驚龍,矯若浮云”。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領略其書法的精妙,獲得審美享受。2.讀思結合,增強語感。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