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深入演示分析課件_第1頁
罪與罰深入演示分析課件_第2頁
罪與罰深入演示分析課件_第3頁
罪與罰深入演示分析課件_第4頁
罪與罰深入演示分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癲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身于一個醫生家庭。他的父親是莫斯科濟貧醫院的醫生,父親那由于生活的艱難而緊縮的眉頭和支付不起醫療費用的窮苦病人的蒼白臉色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出生地是古老莫斯科最凄苦的地區之一。這里曾是一片墓地,“埋葬在這里的大多是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流浪漢、自殺者、罪犯、以及無人認尸的被殺者”。四十年代他曾與俄國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接近,并參加過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俄國最早的進步知識分子革命組織,因而于一八四九年被捕,被判處死刑,只是在臨刑前幾分鐘被沙皇赦免。刑場上的經歷,十年監獄、苦役以及流放生活,對于他的身心產生了可悲的影響。四十年代末他入獄時是一個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無神論者;十年后,當他從流放地西伯利亞回到彼得堡時,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義者。今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祖國被公認為堪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在群星燦爛的19世紀俄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占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為了愛,我甘愿忍受苦難!—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頁/共30頁1人物介紹1第2頁/共30頁

拉斯柯爾尼科夫:男主角

拉斯柯爾尼科娃:男主角妹妹

拉祖米欣:男主角好友亞力山德羅芙娜:男主角母親

馬美拉多夫:小官吏

索尼婭:妓女,男主角情人、馬美拉多夫的長女

卡捷琳娜:索尼婭的繼母、馬美拉多夫的妻子

盧仁:拉斯柯尼科娃曾經的未婚夫、律詩、“一切為了個人”的“聰明人”

左西莫夫:醫生

莉佩韋澤:卡捷琳娜的女房東

安德烈:盧任的監護對象,索尼婭的愛慕者

波爾費利:警官,看穿男主角心思的人

斯維里加洛夫:地主,杜尼婭的愛慕者、卑劣的酒色之徒阿廖娜和莉沙維塔: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被男主角殺害)第3頁/共30頁2故事梗概第4頁/共30頁

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在彼得堡讀書,因交不起學費失學了。他看到貧窮對自己一家和退職文官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脅,便想改變境況。經過苦思冥想,他頭腦中產生了一種“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們只是繁衍同類的材料,必須俯首帖耳地做奴隸;另一類是“非凡的人”,他們是統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隨意殺人。為了從困厄中掙扎出來,為了不再連累母親和妹妹,同時也是為了實踐一下自己的“理論”,他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并在慌亂中還殺死她的妹妹。最后,警方也始終沒能找到確鑿的證據,而且后來還出現了一個“替身”:嫌疑犯米柯爾卡向警方自首,“供認”是他殺死了老太婆。此時真正的兇手拉斯柯尼科夫幾乎可以完全逃脫法律的懲罰。

然而,殺人后他良心不安,得了熱病,昏迷三天三夜,發高燒,做噩夢,動輒歇斯底里大發作;他開始厭煩世上的一切,甚至對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也產生一種生理上的憎惡;他對什么都懷疑,卻又神經質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識地再次去兇殺現場拉門鈴,重溫“當時那種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惡感覺”。他的精神防線徹底崩潰了,于是向馬爾美拉多夫的女兒、妓女索尼婭坦白了殺人的事。索尼婭勸他自首。最終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婭則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亞陪他受罰。

第5頁/共30頁3病態人物形象第6頁/共30頁超人理論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心理實驗英雄的代表。他的姓——拉斯柯爾尼科夫原意就是“分裂”的意思。他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大學生。他正直善良,不愿妹妹為自己的求學犧牲個人的幸福,同情下層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同時他又受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不愿做逆來順受的普通人,希望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善良,做一個拿破侖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

第7頁/共30頁拉斯柯爾尼科夫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的兩面是如此的不可調和:拉斯柯爾尼科夫既是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同時他的性格又有著病態的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平凡的人,竟然可以去殺人。“在他身上似乎有這兩種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換著”。拉斯科爾尼科夫根據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創造了這樣一種理論,人可以分為兩類,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推動這個世界,這種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為所欲為,甚至殺人犯罪。后者是平庸的蕓蕓眾生,不過是繁殖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他的理論可分為“超人理論”和“強者的權力”。但最終破產,他本來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強者,一頭獅子,但結果卻成了遠離人群的孤獨的人。第8頁/共30頁索尼婭索尼婭是人類不幸的化身。索尼婭絕非一個,而是一支看不見首尾的大軍。這個形象是和拉斯科爾尼柯夫相對照的人。如果說拉斯科爾尼柯夫代表理性和理智,那么索尼婭就代表心靈和感情,拉斯科爾尼柯夫依照理性引導走向了犯罪道路,索尼婭則靠心靈的指引走向了博愛。從道德角度而言,她也犯了罪,但她是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出了犧牲。索尼婭作為全心裝著人類苦難和愛的人,在生活把她拋進泥濘時,仍然保持不朽的純潔。拉斯科爾尼柯夫接近索尼婭,就是走進心靈拒斥理性。第9頁/共30頁盧仁盧仁是作者鞭撻的對象,“吃人”的蜘蛛的形象,是拉斯柯尼科娃曾經的未婚夫、律師、也是“一切為了個人”的“自私人”。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而且有一套利己主義的理論:“大家對我說:‘去愛人吧。’而我愛上了。結果怎樣呢?……結果是我把一件長褂撕成兩半,跟親人分而穿之,于是我們倆都變得衣不蔽體……科學卻告訴我們:首先只愛你自己,因為世上一切都是以個人利益為根據的。”正因為如此,為了他一己私欲,可以不擇手段,損害他人的利益。他對于婚姻、對于拉斯柯尼科娃和拉斯柯尼科夫一家的態度是他的人品的最形象的說明。第10頁/共30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苦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什么影響?1.體現了基督教人道主義思想。(堂吉訶德)2.在清醒地提出一系列尖銳的社會矛盾之后,作家卻訴諸于人的天性和宗教,企圖用宗教和倫理的方式去消滅惡,去解決社會問題。3.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歡塑造“只顧自己受苦的利己主義者”,關注苦難問題,對苦難題材十分偏好。4.注重人物深刻的心理分析。第11頁/共30頁作品主題思想

——犯罪主題和病態主題小說以社會犯罪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為題,描繪了當時俄國可怕的城市貧困和社會生活的無出路現狀,顯示了金錢對各類人物性格的毀滅性影響。這是作者最富于社會歷史涵義的一部社會心理小說。19世紀俄國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專制主義和農奴制,而作者卻著力表現城市的病態,城市貧困帶給人們的心理變態和世紀末的惶恐。為此,他的小說主題都是城市貧困和病態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形成獨特一幟的病態主題。包括:虐待狂、年齡懸殊的性愛、失敗的愛情、奸污幼女、思辨中的反叛、偶合家庭。作品的中心是兩條線索構造起來的兩個家庭的悲劇: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慘遭遇和拉斯科爾尼柯夫的兇殺案件。作者將其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心理故事。第12頁/共30頁標題的雙重含義1.法律上的罪與罰

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犯罪行為,以及受到法律懲罰。2.理性上的罪與罰

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理論和犯罪動機,是一種理性誤導和理性專橫的罪;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理論在實踐中失敗,殺人后內心不安,精神崩潰,“超人”哲學的理論破產,這是精神上的負罪感的懲罰。3.宗教道德的罪與罰基督教宣揚愛一切人,包括愛仇敵,拉斯柯尼科夫殺人違背宗教道德與博愛,這行為構成了犯罪,因而他受到良心的譴責,痛苦萬分,這便是良心道德的懲罰,最終他選擇皈依宗教來贖罪。

第13頁/共30頁在文學上,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區別何在?

托爾斯泰是傳統文學的集大成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現代文學的開山祖師。陀雖然更關注精神方面的,小說人物過于典型與具有獨特性,但除了極少數個體之外,從不涉及自己。而是與俄羅斯國家與民族聯系在一起。

而托爾斯泰卻更多的表達自己,他雖致力于社會,想溶入俄羅斯農民之中,但他的貴族身份卻使他無法真正理解人民,處與兩種階級之間,而更多的是他個人的掙扎。托爾斯泰的不少小說其實就是自己的自傳,《童年少年青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即是托的真實內心與寫照。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點像是古希臘史詩的英雄人物,他有一種悲壯的震撼力,那種寧肯舍棄一切,也要達到升華的宿命觀.他筆下的人物,也是不斷地叩問人存在的最終是走向何方.是因神的存在而存在,還是因神的不存在而走向虛無!

第14頁/共30頁在文學上,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區別何在?

托爾斯泰也很偉大,但貌似大家更同情那個瘋狂的人多些。陀寫作的狀態相比托爾斯泰似乎更容易處在一個癲狂的狀態,他寫得更投入更用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就是在用自己的靈魂寫作,因此才會爆發出無窮無盡的能量,也因此可以在幾百年后仍然震撼到讀者。托爾斯泰身為貴族階級,情感要隱忍克制得多,他身上有幾乎與生俱來的俄羅斯民族性的恢弘開闊,但他對于普通人、對于底層的描摹,卻不可能達到陀那樣深入骨髓的地步。

陀并不是沒有缺點,但他的偉大與動人之處,正在于那種毫不介意與掩飾自己短處的寫法,甚至這些瑕疵也成了他自身才華的一部分。第15頁/共30頁復調小說

所謂“復調”,是音樂中的術語,是多聲部的一種。曲調中若干支旋律同時進行,組成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而各聲部在節奏、重音、力度等方面都有獨立性。總括一句話,復調音樂中各聲部都具有獨立性又彼此和諧。

巴赫金論述陀氏小說的復調性:“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的真正的復調,這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的特點。”“在他的作品里,不是眾多性格和命運構成一個統一的客觀世界,在作者統一的意識支配下層層展開;這里恰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它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某個統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間不發生融合。”——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第16頁/共30頁多聲部小說

這里的復調性指的是“多聲部性”小說、“全面對話”的小說。同時,巴赫金還認為陀氏的主人公與過去人物不同,這些“主人公的議論,在這里絕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畫性格和展開情節的實際功能;與此同時,主人公的議論在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場的表現”。(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

也就是說,主人公的意識是他獨立存在的意識,不代表作者意識,主人公是直抒己見的主體。

第17頁/共30頁“對話性”對話理論是巴赫金的最基本和最關鍵的文藝學和美學概念,同時也是極為廣泛、具有普遍性質的哲學概念。巴赫金意義下的復調小說其實就是對話性小說,復調是巴赫金強調的一個比喻形象,他借助于音樂術語把“多聲部”改為“多聲音”,將對位置換為對話。巴赫金的理論更關注小說語言的“對話性”,以通過對話引起人們傾聽和追憶。因此,他的理論理更注意語詞的所指,利用所指的“差異性”造成了一種對話不可終結的過程。這種“差異性”中的對話,使得話語不僅僅是表達一種贊美、祈禱、驚嘆的聲音,而且應該是一種在集體之中不斷地商談和約定的“談話”、是一種獲得了社會意義的“對話性”的語言。巴赫金認為,這種“對話關系是超出語言學領域的關系”,所以,他關注的中心問題不是一般語言學的語音、語匯、語法和修辭問題,而是各種語言材料按照不同的對話角度組成的語言類型(即對話類型)。這樣,巴赫金的語言學問題就進入了“元語言學”領域。“純語言學的語言僅僅是為對話交際提供了可能性。”

第18頁/共30頁“獨白性”“復調性”是與“獨白性”相對立的概念,也就是說,“復調性”小說對不同聲音的處理不同于“獨白性”小說把這些聲音統一在唯一的“作者”的聲音之下,而是始終賦予它們以獨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從而得到復調齊鳴、眾聲喧嘩的效果。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列夫·托爾斯泰獨白性小說的復調小說,其主人公的語言和作者的語言一樣具有同等價值,主人公并不依賴于作者,這也是復調小說區別于傳統獨白性小說的根本特點。第19頁/共30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復調結構的含義

巴赫金對陀氏小說復調結構的理解含義:一是復調小說的主人公不僅是作家描寫的對象和客體,也是存在獨立意識,表現自己觀念的主體。二是復調小說的主旨不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性格,描寫命運,而是展示具有同等價值的各種不同的獨立意識,是各種不同的聲音(觀念)在進行全面對話。三是復調小說的主人公與作家關系是平等的,對話的關系,各有其獨立意識,不可替代。

概括起來,理解陀氏小說復調結構的關鍵有三點:平等關系、獨立意識、全面對話性。第20頁/共30頁《罪與罰》的復調在《罪與罰》里,幾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聲音,拉斯柯尼科夫的哲學,女主人公索尼婭的“東正教觀念”,預審員波爾費利的“生活求實和法律的觀念”,盧仁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同樣極端的“邊沁主義”以及地主斯維里加洛夫的無恥哲學等等……在小說里如果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考察他們的議論,幾乎每一種聲音都是振振有詞的,顯得好像是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它們各自的世界,結合在某個統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間并不發生融合。每一個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見的主體,作品主人公的意識成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他人意識”的東西。第21頁/共30頁《罪與罰》的復調《罪與罰》的復調結構主要表現為拉斯柯尼科夫和索尼婭的對比,一個代表反抗、個人主義,一個代表順從、集體主義,二人各按各的獨立意識行動,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對任何一方的行為方式、道德標準表態。

第22頁/共30頁比較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當尼采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之后,受到很大的震撼與感動。《罪與罰》引發尼采的因素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拉斯科爾尼柯夫說出了尼采的“強力意志”、超人哲學觀點。

但是陀氏和尼采的分歧就在于此:前者揭示了超人思想對人毀滅性的影響,后者對之卻倍加推崇。1.兩者都極其信仰上帝,但陀氏比尼采明確提出“上帝死了”命題要略微早些。和尼采一樣,陀氏也試圖賦予虛無主義以某種意義。他認為自殺是一種表達自己意志的極端方式。并以此證明人的意志自律,人能夠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支配自己的命運。這與尼采由上帝之死而發軔出強力意志和超人觀念的思想過程是按相吻合。第23頁/共30頁比較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2.在陀氏《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這樣一句著名理論:既然沒有靈魂不死,就沒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這令人想起了尼采說過的同樣的話:“一切皆虛妄!一切皆允許!”很顯然,“一切皆虛妄”是“上帝死了”的必然結果,“一切皆允許”又是“一切皆虛妄”的必然結果。永生的希望一旦破滅,人生就成了一場夢,而做夢是不必受任何道德法則制約的。第24頁/共30頁比較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3.陀氏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實際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答案。一是堅持信仰上帝,相信“我們和另一世界、上天的崇高世界有著血肉的聯系。”這樣就還能保住愛、善和道德。與尼采不同,具有宗教神秘氣質的陀氏本人確實懷抱著這種希望。但這畢竟靠不住,陀氏不得不考慮,沒有上帝,如何保住善?于是有了另一種答案,“只要人類全都否認上帝,那么所有舊的世界觀都將自然而然地覆滅,尤其是一切舊道德將全部覆滅,而各種嶄新的事物就將到來。”這樣,人將成為“人神”,作為“人神”,“可以毫不在乎地越過以前作為奴隸人所必須遵守的一切舊道德的界限。”第25頁/共30頁比較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每個人都知道他總難免一死,不再復活,于是對死抱著驕傲、平靜的態度,像神一樣。他由于驕傲,就會認識到他不必抱怨生命短暫,而會去愛他的弟兄,不指望任何的報酬。愛只能滿足短暫的生命,但正因為意識到它的短暫,就更能使它的火焰顯得旺盛,而以前它卻總是無聲無息地消耗在對于身后的永恒的愛的向往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