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碳的多樣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化學-《碳的多樣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化學-《碳的多樣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化學-《碳的多樣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化學-《碳的多樣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碳的多樣性------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本節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內容,碳單質的多樣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樣性、碳元素轉化的多樣性。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為以后學生學習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對于培養學生解決或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化學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學習化學的一般方法,能根據現象初步分析所學的化學知識。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但是,由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不能自主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知識面較窄,生活閱歷較淺,對重難點的化學知識不熟悉,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學習化學知識并提高化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介紹各種碳單質,使學生了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種同素異形體,它們的物理性質有較大的差別,導致物理性質相異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種類繁多,一般分為含碳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通過活動探究認識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初步體會它們性質的差異。(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進一步熟悉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科學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化學的興趣,發揚合作學習的精神,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習慣。2、了解人們經常利用科學知識實現碳元素的轉化,為人們服務的案例,體會化學科學的偉大,增強求知的欲望。(一)知識上重點、難點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難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二)方法上重點、難點通過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進一步熟悉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科學探究的能力。碳的多樣性----課標分析《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碳的多樣性的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樣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為無機含碳化合物及有機物2、以碳元素為例了解同素異形現象,知道碳有三種同素異形體,它們的物理性質有較大差別,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能舉例說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產、生活中的轉化并加以簡單分析,能寫出相關反應物的化學方程式4、了解碳酸鈉的主要性質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與強酸、強堿反應,受熱分解),知道它們性質差異及其轉化,能根據它們性質的差異及其轉化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粉末據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確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通過介紹各種碳單質,使學生了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種同素異形體,它們的物理性質有較大的差別,導致物理性質相異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種類繁多,一般分為含碳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通過活動探究認識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主要性質,初步體會它們性質的差異。

碳的多樣性----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我們可嘗試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維優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自由表達各自觀點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教材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評測練習1、關于金剛石、石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B它們都是電的良導體。C金剛石質硬,石墨質軟。D他們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近年來,科學家在氦的氣氛中給石墨通電,使石墨揮發,在石墨揮發的黑煙中發現了C60,它的金屬滲入物具有可貴的超導性質。北京大學首先將C60滲錫,獲超導轉變溫度為37K的好成績。下列關于C60敘述錯誤的是()A.C60燃燒時可生成CO2B.C60是碳元素的一種同素異形體C.C60是一種新型的化合物D.C60摩爾質量是720g·mol-13、關于Na2CO3、NaHCO3性質的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熱穩定性:Na2CO3>NaHCO3B.NaHCO3能與NaOH溶液反應而Na2CO3則不能C.Na2CO3不能轉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轉化為Na2CO3D.等物質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產生CO2氣體的體積相等4.向一定濃度的下列物質的澄清溶液中通入過量的CO2氣體,最后肯定沒有沉淀生成的是()①Ca(OH)2②Na2CO3③CaCl2④Ca(ClO)2⑤Na2SiO3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5.如圖實驗中,①和②分別代表的試劑或操作是()A.HCl,加熱 B.CO2,加熱C.NaOH,加熱 D.H2SO4,過濾6.將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質的量(n)和通入CO2體積(V)的關系正確的是()7.為除去CO2中混有的SO2和O2,下列試劑使用順序正確的是()①飽和的Na2CO3溶液②飽和的NaHCO3溶液③濃硫酸④灼熱的銅網⑤堿石灰A.①③④ B.②③④C.②④③ D.③④⑤8.某同學在家中找到一種白色粉末,溶于水得無色溶液,拿到學校實驗室進行實驗,實驗過程與現象如下。下列對此粉末成分的判斷中正確的是()A.該粉末一定是碳酸鈣B.該粉末一定是碳酸氫鈉C.該粉末一定是一種堿D.該粉末中含有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9.將106g的Na2CO3和84gNaHCO3都經充分強熱后,再分別跟足量的鹽酸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消耗鹽酸一樣多B.放出CO2的總量一樣多C.后者生成的NaCl是前者的一半D.后者消耗鹽酸是前者的一半10.A、B、C、D、E、F六種物質有如圖轉化關系,E是淡黃色粉末,判斷:(1)寫出A、B、C、D、E、F的化學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2)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直接寫離子方程式)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的多樣性---觀評記錄聽課時間:2016年3月31日下午第二節聽課地點:歷城一中多媒體教室聽課人:歷城一中曹玉明教學內容:魯科版化學必修一《碳的多樣性》授課教師:一、評教師素質趙老師有著良好的教態,容易拉進與學生的距離。普通話標準,講述事例的時候極具抒情色彩,為課堂增色不少。趙老師絲毫不見拘謹,體現了過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個人素質。二、評教學方法運用了創設情景法、講述法、小組討論法等,方法相對多樣,而且能交叉進行,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基本能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發言,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三、評教學過程整體而言,這節課過程緊湊,環環相扣,逐漸達到高潮,引人入勝。具體來看,在導入時,用化學實驗,引入新課程的學習。再用視頻播放,實驗探究,問題驅動來步步引導,分層導入相應知識點。具有創新意識,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令學生印象深刻。四、教學建議這節課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先抑后揚,較為普通的導入,再逐步呈現精彩,最終實現知識能力的升華。但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改用一種更加新穎或更加震懾人心的導入方式,會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趙老師的課已足以讓我深受啟發,以上僅是我個人一點粗淺的觀點,不足之處還望批評指正!聽劉吉新老師《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課有感歷城一中崔京坤今天聽了劉老師的課,感觸很深。他思路清晰、教法靈活,尤其是整節課問題驅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聽課的老師都能感覺到他對這節課準備十分充分。下面我們具體談談劉老師的課。劉老師對本節課教學做了精心的準備和安排,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設計新穎,教學過程完整。1、教學目標設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合學生的實際,表達準確具體。在教學思想上,不僅注意教法,更重視指導學法,從教與學兩方面來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2、教學內容準確,能抓住重點,教學的全過程圍繞利用化學鍵解釋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這個重點展開,能緊緊扣住教學目的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學生說明化學鍵的意義,說明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之間能量關系分散本節難點。3、教學過程井然有序,嚴密緊湊,教學密度適當,能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提高教學效率,教學節奏適度,時間安排得當。4、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手段恰當。本節課通過學生討論、對比、交流和小結,教師啟發歸納總結完成教學,符合啟發性原則,有利于學生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多媒體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5、教學活動過程氣氛和諧健康,師生關系融洽,配合默契,互敬互愛,民主平等。課堂環境輕松,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啟發誘導得法,教得輕松,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學得愉快,有適于所有學生參與教學的合作氛圍,有能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發展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教學效果好。6、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教態自然、語言規范,簡明流利、準確生動、有感染力。不足建設:1、學生討論時間短,不足2分鐘,有名無實。2、教師無板書,例2最好讓學生板演。3、教師講得相對多,應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學設計】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3min)

展示溶洞、煤塊、珊瑚等一組圖片提問:這些物質哪些含有碳元素?引入:大家觀察的很仔細,是的,含碳元素的物質是無處不在的,首先來了解幾種碳的單質板書:一、多種多樣的碳單質觀看、領悟思考、回答明確學習任務。通過展示圖片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講解同素異形體的概念,分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介紹并鞏固同素異形體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與結構的關系,介紹C60的結構及應用播放有關C60及化學前沿的視頻

傾聽、領悟討論、回答傾聽、觀看讓學生了解多種多樣的碳單質,掌握同素異形體的概念,明白“結構決定性質”的規律了解化學前沿知識介紹廣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引出碳酸鈉、碳酸氫鈉過渡:盡管碳元素有多種同素異形體,但它在自然界中主要還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板書:二、廣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展示圖片,列舉含碳的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介紹碳酸鈉、碳酸氫鈉也是常見的含碳化合物。

觀看、傾聽

通過圖片,使學生了解我們周圍廣泛存在大量的含碳化合物引出探究活動,介紹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程序讓學生回答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物理性質。過渡:那他們的化學性質又如何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介紹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程序回答聆聽了解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了解活動目的及基本方法設計實驗方案結合“方法導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探討得出具體實驗方案:分別與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鈣反應,受熱是否分解。提問學生如何證明固體是否分解教師適時給予指導組內討論交流并達成共識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方案的能力,學會用對比的方法研究物質性質通過具體問題使學生明白:“反應產物的檢驗”是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實施實驗方案提醒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事項:1操作要規范2試劑的用量3合理分工,及時記錄實驗現象,當看到明顯現象時即可停止。教師對表現出色的小組及時給予表揚;讓實驗中出現問題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給予適當的指導。分組實驗,記錄現象,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實驗能力、同學之間的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整理并得出結論讓各小組匯報實驗現象、結論與鹽酸反應與氫氧化鈉反應與氯化鈣反應受熱是否分解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交流解決實驗中發現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匯報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使學生明確,化學探究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探究實驗之后需要作出詳細的總結和概括,要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解釋。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拓展應用提出問題:1、如何鑒別Na2CO3與NaHCO3?2、如何除去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3、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少量的Na2CO3?思考、回答學以致用,讓學生成功體驗,得到滿足,提高興趣。小結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進行反思總結,與同學們分享自己本節課的收獲。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反思、總結的能力碳的多樣性----教學反思:本節課采用教師提問或學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種方式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