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角色個體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_第1頁
社會角色個體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_第2頁
社會角色個體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_第3頁
社會角色個體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_第4頁
社會角色個體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角色異質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給連洪泉 左聰穎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兩階段公共品博弈測度出 社會偏好類型研究 社會偏好異質類型的分布規律和社會角色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實驗研究發現:社會偏好存在異質性;搭便車行為和條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務偏向是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兩大特征事實兩者對于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分析結果表明社會偏好的異質類型會顯著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而和學生干部等社會角色存在顯著差異的異質類型分布由此間接地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與此同時不同的社會角色也會直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實驗分析結果證實并且揭示社會角色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直接影響效應和間接效應。:公共品實 異質 一 傳統經濟學關于免費搭便車者導致公共品自愿供給不足的說法有一個隱含的假定即參與人具有同質化的自利偏好。然而這一假定遭到行為和實驗理論和實驗上的有力反駁。新的實驗研究已經發現現實中的參與人有大量親社會合作行為現象(2010);①同時大量國外公共品實驗已經揭示非零值自愿供給現象是顯著且穩健的(Ledyard1995)近年來國內逐步開展起來的公共品實驗研究也同樣發現了這個現象(2008;等2011;峰2011)。并且這些實驗表明非零值自愿供給現象可以通過參與人所具有的社會偏好來解釋(2010)。不過現有的研究仍然存在兩個關鍵的難題。第一社會偏好理論只不過證偽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自利假定但并不能證偽同質性假定。即便引入社會偏好假如維持同質性假定那么現有實驗的多樣化的非零值自愿供給現象還是難以解釋。所幸一些實驗經濟學已經表明參與人的社會偏好具有異質性(Fischbacheretal.2001;FischbacherandGchter2006;BurandandGuala2005)等(2012)基于中國的實驗進行相關的研究同樣 周業安左聰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郵政編碼:100872電子信箱:endn163.com,zuocong@126.com;連洪泉,汕頭大學公共管理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郵政編碼:515063電子信箱:lianhongquan999@163.com;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郵政編碼:310027電子信箱:lenggone@gmalcom,yehang@ .com。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偏好理論與社會合作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2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受汕頭大學科研啟動經費資助項目“公共服務自愿供給的脆弱性和合作機制研究:實驗研究視角”(項目編號STF12011)資助。作者感謝大學經濟學系Fischbacher教授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環境和能源經濟學環境管理系的Dannenberg教授Su高級研究員提供基本實驗程序并給予我們編程指導特別感謝蘇黎士大學ErnstFehr教授對于我們實驗數據分析的建議感謝為原德語程序語言界面提供漢化幫助的Tina和袤袤感謝大學經濟組織與經濟行為和師范大學經濟學以及老師和老師。何浩然宋紫峰何其新趙文哲等在本文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深表感謝。作者同時感謝審稿人的建設性意見。當然文責自負。①大量合作行為現象主要是指最后通牒博弈中響應者一個正分配方案行為者實驗中者的給予行為信任博實驗中委托人的信任投資行為及人的可信任回報行為交換博弈中雙方的互惠行為公共品自愿供給博弈當中的合作行為等(陳葉烽,2010)。現社會偏好異質性的給定參與人是具有異質社會偏好的行為人其在社會中必然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出現那么這些不同角色的參與人會在公共品博弈中展示出異質化的策略嗎?現有研究對該問題關注不足原因在于引入異質社會偏好會帶來兩方面的困擾:一方面具有社會偏好的參與人實際上是嵌入在一個社會網絡當中扮演著某種社會角色這種社會角色通過一系列社會特征表現出來比如職業職務政治等等這些社會特征可能通過作用于社會偏好來影響公共品供給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公共品供給這就使得我們需要謹慎處理社會偏好與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異質性的程度難以把握如Kirman(1992)所的如果允許有太大的分散化特征(異質性太強)會留下幾乎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自由度;但是如果特征分布充分集中這就近似于同質性的假定。因此如何進一步解決這兩方面的困擾對研究者來說是一個。本文將初步回應這一即通過合理的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分離出社會角色和社會偏好對公共品供給的影響以更清楚解釋身處社會中的參與人的行為本質。當然本文的研究并不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而是基于現有研究基礎的一個微小進步。從現有的研究看實驗已經發現社會偏好的異質性類型比例在不同文化氛圍環境下存在明顯差異(Kocheretal.2008;HermannandThoni2008)。而社會角色理論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不同社會角色往往會明顯地決定差異性的行為模式(TajfelandTurner1986;ChenandLi2009;Buchanetal.2011)。進一步看異質性的確會表現出差異性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FischbacherandGchter2006,2010)。這就是說,社會角色會影響社會偏好同時兩者都會影響到公共品供給。現有研究的發現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是一致的。如Tayloretal.(2004第380頁)明確,親社會行為(社會偏好的具體體現)包括任何類型的幫助或想要幫助他人的行為且無需考慮助人者的動機;再如肯等(2011第210頁)所定義的親社會行為就是能使他人獲益的行為。從社會偏好的角度講就是純利他和各種互惠偏好的集合。Tayloretal.(2004)以及肯等(2011)還親社會行為受到社會規范社會學習以及社會地位和認同等因素的影響。肯等給出一個有趣說法那些出生在父母能夠接納各類人群(不同背景習俗和外表的人們)的家庭中的人更可能去幫助陌生人①。因此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可通過圖1概括出本文試圖展開的理論邏輯。如圖1所示參與人是社會的一分子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總會扮演某種社會角色從而獲得某些社會特征這些社會特征可通過兩種不同途徑影響到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第一種是直接影響;第二種則是通過社會偏好間接影響。不同的社會角色影響歸屬于不同的社會偏好異質性類型而的異質性類型則會影響到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需要明確的是圖1的邏輯關系究竟存不存在?社會角色和

1社會角色社會偏好類型與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社會偏好之關系究竟呈現出何種性質?已有的實驗研究結果并沒有進行明確的分析這需要新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鑒于此我們進行一個兩階段公共品實驗通過實驗測度社會偏好類型同時通過問卷調查收集的社會角色特征數據據此分析中國社會偏好類型分布規律和社會角色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效應。本文的其它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回顧對有關①參見肯等(2011),第213頁異質性的實驗研究文獻進行簡要的概述;第三部分是主要實驗設計;第四部分對具體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第五部分為本文結論。二相關文獻綜述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參與人的社會角色異質社會偏好類型對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影響相關理論涉及兩方面:一是關于異質社會偏好類型的研究;二是關于社會角色和異質社會偏好的關系;三是關于兩者對公共品自愿供給行為的影響。(一)有關異質社會偏好的研究傳統經濟學僅僅假定參與人是同質自利偏好的并沒有就這一假定進行過任何證偽。而實驗通過和現場實驗等方法設計出公共品博弈等場景試圖開始證偽這一假定由此發現了異質性社會偏好的理論。Fischbacheretl(2001)首先利用策略性方法在中設計出一個兩階段公共品博弈并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被試異質社會偏好。他們共招募44個被試每4人一組共分為11組。在博弈第一階段每個被試參加一個標準的公共品自愿供給實險每個被試有20個實驗籌碼作為其投資的初始稟賦然后進行“無條件的自愿供給實驗”。其中投資于群體賬戶的每單位投資均會給每個小組的各個成員帶來0.4單位的收益。在完成第一階段博弈之后所有的被試進行第二階段博弈即條件性自愿供給。具體而言被試會一張供給表格:左邊是假設群體當中其他人的平均供給水平的數額分別是0到20共21個具體的供給水平右邊是一個方框要求被試在群體其他成員的每一個具體平均供給數額條件下填入自己對于群體賬戶的意愿投資數額。這相當于被試面對從0至20共21個其他群體成員的平均供給水平條件下做出自己的21個決策①當被試完成這樣的投資決策之后兩階段公共品博弈實驗結束。實驗結果表明44名被試當中條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車者占296倒U型合作者占13.6其它類型為6.8%②并且半比例的條件性合作者具有“自我服務偏向特征即其投資的數額稍微低于群體當中其他人的平均供給水平。正是這種自我服務偏向導致公共品實驗當中自愿供給水平表現出隨著期數的重復呈下降趨勢的脆弱性特征。繼Fischbacheretal.(2001)的開創性研究之后很多實驗開始采取改進的測度方法進一步探討異質社會偏好問題。如B&Guaa(2005)在Fischbacheretal.(2001)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博弈分解技術( posedGameTechnique)、重復線性公共品博弈以及問卷方法,發現92個被試中搭便車者占32%互惠者占35%合作者占18%噪音者占15%。Fischbacher&Gchter(2006)完全采用Fischbacheretal.(2001)的方法但把被試規模增加到140人結果發現,條件性合作者占55%搭便車者占22.9%倒U型合作者占12.1%而其它類型比例為10%這一結果和Fischbacheretal.(2001)的結果類似。另有一些研究關注文化差異的影響如Kocheetl(2008)采用Fischbacheretl(2001)的方法但選擇的卡羅州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市和東京這三個不同地方的被試進行比較研究。實驗結果發現就條件性合作者而言被試的比例是80.6%而奧地利和被試的比例則分別為44.4%和41.7%;并且搭便車者的比例存在明顯差異被試有8.3%奧地利有①第二階段條件性自愿供給的實質就是Selten(1967)所提出來的策略性方法(strategymd②依據Fischbacheretal(2001)的定義搭便車者是指對于同一群體其他人的所有可能的平均供給數額個體供給額均為零。而條件性合作者是指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數額隨著其他人的平均供給數額的提高而上升他們供給數額與其他人的供給水平存在著顯著為正的Speama秩相關關系(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而倒U型合作者類型是指那些在初始供給水平上跟其他群體的人保持合作而到達某一點之后其合作水平隨著供給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圖形可以大體上呈現倒U型形狀。而對于無法劃分類為這三種類型的則劃分為其他類型。22.2%則有14.1%。這一實驗結果說明文化對社會偏好有重要影響。等(2012)同樣基于Fischbacheretal.(2001)的方法被試的異質社會偏好進行實驗研究發現中國被試中條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車者占22.9和現有研究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Hermann&Thoni(2008)則比較研究俄羅斯的農村和城市被試雖然發現社會偏好類型分布的差異性但并不顯著,說明同一文化下不同區域社會偏好并未表現實質差異間接論證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總之從現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社會偏好的確表現出異質性;不同類型社會偏好中條件性合作者所占比例最大;文化是影響異質社會偏好的重要因素。(二)社會角色已有研究認為的社會角色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區分所歸屬的類型①Akero&Kranon2000)社會角色是與某一類別當中的相類似又與其他類別中的有所差異的一個集合。Sen(2005)則表明能否獲取其在社會群體當中的關鍵在于他們能否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歸屬找到依據并且決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將依據這些群體所運行的規則行動。Horetl(2005)所進行的和社會角色的分析則認為通過與社會群體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形成自我印象。通過與社會的互動通過不斷地匹配與他們認為的群體應該表現出的社會特征而實現一個自我印象的群體歸屬過程。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解釋處于復雜社會的會受到社會認同社會規范和社會學習等的影響在不同群體扮演相應角色。而諸如職業職位家庭角色政治等社會特征反映出多元化的社會角色。現有的理論研究發現社會角色會影響異質社會偏好進而會影響公共品供給行為。迄今大部分實驗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即的不同社會角色的強化或者突顯會明顯影響差異的行為模式(TajfelandTurner1986;ChenandLi2009;Buchanetal.2011)。不過也有少數研究并不支持這一點比如Hermann&Thoni(2008)分析的經濟社會特征對成為條件性合作者的影響其結果表明的兄弟姐妹數目父母的相對收入以及被試所居住的城市的規模等并不會對成為條件性合作者的概率產生顯著影響。進行實驗研究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測度被試。現有實驗研究主要從自然社會角色和人為的群體這兩種方式展開研究:第式是在實驗之前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海報及問卷等方法刺激并強化某方面的社會角色特征(Crosonetl2008);第二種方式主要通過實驗人為構造群體內和群體外以此檢驗對群體的歸屬和社會角色 行為決策的差異性效應(EckeandGrossman2005;Ahmed2007;Charnessetl2007)。綜合現有研究成果發現異質社會偏好類型會表現出差異性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FischbacherandGchter20062010)。同時如前所述社會角色會影響到異質性偏好。但關于社會角色的研究雖有助于提高對于諸如民族或群體等某一個(些)社會角色的不為模式的認識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并沒有具體考慮的社會角色對于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效應。正如圖1所顯示的社會角色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第一種是直接影響;第二種是通過影響社會偏好從而間接影響公共品供給。也就是說不同社會角色影響歸屬于不同的社會偏好異質性類型進而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圖1的邏輯是否成立?迄今有關公共品博弈的實驗研究還很少給出明確答案。本文試圖解決這一難題。同樣基于Fischbacheretal.(2001)的實驗方法針被試試圖在檢驗異質社會偏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系統研究社會角色異質社會偏好類型對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影響。 阿等的使用社會一詞。本文統一使用社會角色是基于具有特定的權力含義使用“社會”一詞易出現歧義。而社會角色相對中性可以和社會經濟特征直接關聯。三我們所進行分析的實驗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被試的特征和基本信息進行問卷。在完成第一部分的信息問卷之后我們第二部分的實驗說明讓被試進行兩階段公共品博弈①第三部分則是被試獲取實驗所得的現金。第一部分的信息問卷包含了被試的專業是否居民黨員學生公益組織成員等個人基本特征和社會角色等主要信息。在正式實驗之前每個被試需要參加與實驗相關的2道測試題目。只有當所有被試正確地回答了題目之后才能正式進行實驗。實驗第二部分是兩階段公共品實驗。該實驗主要借鑒Fischbacheretal.(2001)實驗設置。測度原理和方法與Fischbacheretal.(2001)相同。為簡化我們的實驗是2人一組而非4人一組;個體所擁有的初始稟賦為10個籌碼而非20個籌碼。具體來說在實驗開始時隨機分配兩人作為一組在第一階段先讓每個扮演角色A,分別給予每個被試10個籌碼雙方共同對某一個公共項目進行投資②當所有被試作為角色A完成決策之后則進入第二階段每個被試扮演角色B進行公共品的條件性供給也即采取Fischbacheretal.(2001)的條件性供給表格的方法讓被試在對于同一個群體其他成員的各種可能平均自愿供給水平下做出相應的供給數額。在本實驗中讓角色B在面對角色A從0至10這十一種可能供給數額下填入相應的具體數額。這一數額不受角色A具體供給數額的限制可以是0至10之間的任何一個整數。在這樣的實驗當中被試進行兩階段公共品博弈形式上看是進行兩次公共品博弈并且第二階段還有11個決策那么怎樣付給被試具體的投資收益呢?若只支付其中一個階段的實驗可能讓被試只關注其中一個階段的投資收益而不在意另外一個階段的投資決策。而若同時支付兩個階段第二階段的投資收益若激勵不當的話可能獲得的就是失真的信息而非在各種可能條件下的可能投資行為;失真的信息明顯不利于異質性類型劃分。應該如何計算收益才合適?這是一個難題。Fischbacheretl(2001)所設置的方法就能很好地解決這樣一個難題為我們提供了借鑒。他們的方式是這樣的:在實驗開始前由電腦隨機給每個小組的成員用1至4的數字進行編號。在所有的被試完成兩階段公共品博弈之后由電腦隨機選中其中的一位被試出來擲一個四面的(只有數字123和4)③電腦編號與擲出的點數不相同的被試他們對于群體賬戶的供給數額是以第一階段的無條件供給數額進行收益的計算;而電腦編號與擲出的數相同的被試他們對于群體賬戶的供給數額是以第二階段的條件性供給額進行計算。其條件性供給額的確定是在同一小組的其他三人在第一階段的無條件供給數額的平均值下該被試在第二階段相應條件性數額下所做出的供給額。因而這樣的設定使得被試的支付是在兩階段中實現也使得每個被試都有認真地做出兩個階段的每一個投資決策的激勵基礎。我們借鑒Fischbacheretal.(2001)的做法以如下的方式計算的:當雙方完成投資之后電腦會隨機決定雙方在群體中的號碼(即號碼1或者號碼2),并且隨機地選中某個同學讓他隨機地擲一枚硬幣來決定群體當中角色A與B的分配。比如如果參與者甲隨機分配到的群體號① 在實驗當中第二部分除了包括本文所研究的兩階段公共品博弈實驗之外還包含另外三個實驗。為了控制不同實驗的順序效應在八場次實驗中也對它們的順序進行控制。 在扮演角色A時我們還對預期其他的公共品供給數額進度并對預期供給數額的正確答案進行相應的激勵。考慮到分析過程沒有用到相應的具體數據在此略去介紹。 實際實驗進行當中若找不到合適的可以用四張紙條分別寫上123和4四個數字然后再讓被試進行隨機的抽取。由于本文是兩人一組因此可采用擲硬幣的方式進行。碼是1而硬幣投擲出的數字是1(正面定義為1背面定義為2),①那么甲就是角色B,與甲同一組的對方是角色A。隨機確定角色A和角色B之后此時甲的收益是以組中另一個人作為角色A時的供給數值X以及甲扮演角色B時在面對著條件性供給數值為X時所做出的供給數額Y由此確定甲的收益為10Y0.7(XY);而組中另一人的收益則為10X0.7(XY)。在被試完成全部實驗后進入第三部分獲取實驗現金階段。此時計算機屏幕會顯示要求輸入被試的計算機編號籍貫以及實驗感受及實驗建議輸入完畢后計算機屏幕會顯示被試在整個實驗的收益所得總現金。然后我們會按計算機編號叫每個被試并私下給他一份裝有實驗收益現金的信封這保證他的實驗所得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在這樣的實驗設置條件下我們于2011年5月分別從大學和師范大學招募總共214名學生并分八批次參與實驗②他們全部是自愿報名并且在他們空閑的時段參與實驗實驗地點分別人民大學經濟組織和經濟行為和師范大學經濟學。實驗程序采用Z-tree軟件程序(Fischbacher2007整個實驗過程全部都在計算機上操作完成每場實驗耗時平均約兩個小時實驗后平均每人實驗收益所得為56.70元。四實驗結果分析(一)社會偏好的異質性類型與公共品供給水平關系我們首先測度被試的異質社會偏好類型發現全部被試中條件性合作者占50%搭便車者只占其中22.9%倒U型合作者占14.0%其它類型占13.1%③這一結果和國外相關研究類似,表明中國被試的確存在異質性社會偏好且不同偏好類型的分布上存在差異。當然這不是本文研究重點。本文關心的是給定社會偏好的異質性的公共品供給行為是否出現差異?圖2給出不同社會偏好類型的公共品供給模式。從圖2的平均公共品供給水平看隨著群體中其他公共品供給水平的上升的平 圖2不同社會偏好類 的公共品供給模自愿供給水平也呈現上升趨勢。這表明的搭便車行為并不是普遍行為總體來看還是存在互惠偏好的傾向。然而平均公共品供給水平位于對角線的下方表明也并不都是完全的互惠者而是存在著比他人供給更少的“自我服務偏向”。從細分四種類型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條件性合作者以及倒U型合作者的供給行為同樣表現出“自我服務偏向特征而后者比前者更為嚴重。其他類型的供給水平在稍低于40%的稟賦附近平穩波動而占總體22.9%的搭便車者類型則一直選擇零供給水平。因此從圖2所示的四類被試比例和行為特征看自我服務偏向特征的合作行為和搭便車行為影響整個公共品自愿供給的總體概況。如FischbacherGchter(2010)所 若群體號碼是2而硬幣投擲出的數字是2則最終確定的角色是B。只要群體號碼與硬幣號碼相同確定的角色是B;若不相同則為角色A。 實驗過程當中每個被試只能參加其中一場實驗。八場次有三場各為30人四場各為24人其中一場為28人。對八場次進行KukaWa檢驗的結果表明被試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數額均來自于同樣的總體分布(chi23.221;P值0.8638)。我們還對實驗場次建立虛擬變量最小二乘法回歸的結果表明實驗場次變量不能通過顯著性水平的檢驗這表明各場次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無差異。③

關于這次實驗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的詳細結果分析參見等(2012)的條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務偏向特征和搭便車者的搭便車行為可以很好解釋公共品自愿供給行為中普遍的合作現象。表 異質社會偏好類型的自愿供給水平差異性檢平均供給水平W倒U條件性合作者7.6.309(0.2.151(0.1.(0.2.3.264(0.4.096(0.倒U5.0.(0.6.注:從表1中可看到不同社會偏好類型的對于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差異①從中可以看到條件性合作者平均供給水平為7.112搭便車者的平均供給水平只有2.673Wilcoxon秩和檢驗的結果發現兩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條件性合作者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普遍高于搭便車者。倒U型合作者的平均自愿供給水平為5.500其它類型的平均供給水平為6.429Wilcoxon秩和檢驗的結果發現前者在5%的顯著性水平顯著低于條件性合作者的供給水平而后者則與條件性合作者無差異。搭便車者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顯著地低于其它三種類型的。具體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2結果可看到不同類型對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影響。從表中可看到不管是

表 自愿供給水平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效因變量:第一階段自愿供給水平條件性合作者4.439(0.8.111(1.倒U2.827(0.5.229(1.3.755(0.6.535(1.2.673(0.0.(1.siga5.973(0.R(偽R0.0.F統計量17.9313.24采用

還是

回歸兩者回歸結果相近

注:性比較的基準組為搭便車者;括號內為穩健性標準差;實驗結果采用stata10以下同條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類型均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并且系數符號均為正表明當群體中增加某類社會偏好類型的時公共項目自愿供給水平會顯著增加對應的效應。與此同時這三種類型的供給效應在不同模型中也呈現出相同規律即條件性合作者的效應其它類型的效應倒U型合作者的效應。這樣的規律也與表3不同社會偏好類型的平均供給水平規律相吻合。實證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意味著對社會偏好類型的測度方法具有很好的外溢性特征。由該測度方法得到的社會偏好類型結果可預測對公共品的差異性供給情況。①這里供給水平指第一階段自愿供給水平不同于圖2和上一段所描述的第二階段供給水平在本實驗中由于第二階段條件性供給水平主要用于刻畫社會偏好異質類型而第一階段無條件自愿供給水平才是對公共項目的實際供給額。若無特別說明下文表格所描述的供給水平和因變量均指第一階段自愿供給水平。實驗結果1: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依賴于社會偏好類型它主要由搭便車者的搭便車行為和條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務偏向行為所主導。由策略性方法測度得到的社會偏好類型具有很好的外溢性解釋能力它能夠預測不同類型對公共品實際供給水平的差異。(二)社會角色與社會偏好異質類型關系前面分析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和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關系并且可由測度出的社會偏好類型推測出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據此可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即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分布是呈現顯著差異還是無差異?我們在下文將集中討論社會角色與社會偏好類型的關系。從表3可看到四種社會偏好類型在不同社會角色類別分布中呈現類似特征即條件性合作者在各種不同社會角色類別當中占最大比例大都在40%—50%之間搭便車者類型位居其二。這樣的分社會角色的細化分析與總樣本四種社會偏好類型分布規律相類似。細分社會角色類別來看民族居民黨員和公益組織成員等社會偏好類型總體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偏好類型分布存在差異效應的是學生 沒有學生成員的條件性合作比例明顯高于擔任學生成員的比例而搭便車者比例好相反。表4可細化各種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偏好異質性類型的差異性。卡方檢驗結果發現男女性別的搭便車者類型存在顯著差異女性成為搭便車者的比例明顯低于少數民族與在是否成為其它類型合作者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少數民族有著更高的比例成為其它類型合作者。與此同時學生 的總體分布顯著性差異主要表現在是否成為條件性合作者以及搭便車者類型這兩種類型非學生的條件性合作比例顯著高于學生的比例而前者的搭便車者比例顯著地低于后者。居民黨員和公益組織成員的社會偏好類型不存在著顯著差異效應。表3 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分社會角色的總體分布差異倒Uchi2:女性民族少數民族居民:農村黨員:否是學生:否公益組織成員:否1600900579819114952562236914344142623271702715424(04(02(01(09618(00(0注:(1)表中除chi2和總數兩列之外其它各列數值均為百分比數據為節省篇幅省略“%符號;(2)總體樣本214個,chi2值是卡方檢驗考慮到有些類別的個數小于5因此括號內采用精確檢驗(fisherexacttest)的P值;(3)在此基礎上我們把分為搭便車者和合作者兩類其中合作者包括條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以及其它類型并對這兩種類型進行二元logit概率回歸分析。與此同時以搭便車者類型為基準組對合作者三種類型進行多元logit概率回歸分析。回歸得到的表5可細化顯著性差異效應的大小和方向并可與表3簡單的非參數檢驗結果相印證表 社會角色與社會偏好異質類型關系:兩組別差異效偏好類型社會角色條件性合作者搭便車者其它類型否是chi2否是chi2否是chi2否是chi2:民族:少數民族48.53.50.50.51.46.50.50.0.(0.5500.(1.00080.68.88.76.19.31.11.24.3.608(0.0571.(0.21484.90.88.85.16.9.11.14.1.(0.2010.(0.71086.87.72.88.13.12.27.11.0.(0.8693.731(0.053居民:城50.49.49.50.0.(0.88980.74.19.25.0.(0.33386.85.13.14.0.(0.93782.89.17.10.2.(0.136黨員:是49.54.50.45.0.(0.57977.74.22.25.0.(0.66585.88.14.11.0.(0.62987.82.12.17.0.(0.436學生:43.57.6.29983.16.7.60185.14.0.88.11.0.是60.39.(0.01267.32.(0.00687.12.(0.67184.15.(0.470公益組織成員:52.48.0.78.22.0.84.16.0.86.14.0.是48.51.(0.58476.23.(0.77087.12.(0.43487.12.(0.710注:同表3表 社會角色與社會偏好類型關系:基準組比較差異效二元多元倒U0.812(0.0.705(0.1.172(0.0.874(0.1.(0.0.(0.0.(1.1.915(0.0.(0.0.(0.0.(0.0.818(0.mm0.(0.0.(0.0.(0.0.(0.0.912(0.1.090(0.0.(0.0.(0.mm公益組織成員0.(0.0.(0.0.(0.0.(0.3.126(0.2.393(0.1.(1.2.125(0.W15.64029.062Pseudo0.0.注:(1)二元logit概率選擇模型的基準組是合作者(包括條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類型多元logit概率選擇模型的基準組是搭便車者2)每一行第一行表示系數值括號內表示穩健性標準差;(3)具體來講表5表明 在異質性類型的顯著差異效應。從二元logit回歸模型來看, 的系數為正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相對于合作者類型(包括了條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和其它類型)來說成為搭便車者的概率要比女性顯著更高。從多元回歸結果可以看到, 在條件性合作者倒U型合作者以及其它類型的系數均為負并且分別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成為各個類型合作者的可能性比女性小得多。多元logit回歸結果正好驗證二元logit回歸的顯著異質性類型效應。女性比更具有合作性的回歸結果實際上可解釋Crosonetal.(2008)在具有多重均衡的門限公共品博弈中所發現的女性比具有更好協調能力和獲得更高群體效率的。這也與SolowandKkwood(2002)發現的自愿供給呈現顯著的差異效應相吻合但與Brown-Kruseandues(1993)及CadsbyandMaynes(1998)等所發現的公共品自愿供給不存在顯著效應的結論相反。然而二元logit回歸模型中racecitizen和membership系數值為正而communist系數值為負,但是它們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是否城鄉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等四個社會角色特征并沒有顯著的搭便車者和合作者類型區分效應。因而按照Sen(2002,2005)的社會角色觀點來看這樣一種無顯著效應的特征可以理解為作為城市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的其行為規則和模式與一般并無顯著性差異。這樣的解釋顯然并不太令人滿意因為這與中國深厚的文化氛圍現實不相吻合而且從邏輯上來講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少數民族農村居民非黨員以及非公益組織成員的通過日常生活地交往頻繁地接觸學習和模仿而向那些城市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看齊在不斷的社會互動過程中導致不同社會角色的行為規則和模式產生趨同。依據Horstetal.(2005)的和社會角色的觀點這可以理解為不同社會角色在社會互動的過程當中產生趨同的自我印象因而不同社會角色的擁有統一的社會偏好類型分布特征。表5中ganbu系數在二元logit回歸中為正并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在多元logit回歸中系數值均為負且條件性合作者也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系數一正一負正好相互印證穩健性的回歸結果。這表明學生 存在顯著差異的社會偏好類型分布特征學生更容易成為搭便車者而不是條件性合作者。結合現實來看由于學生經歷往往會成為學生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會影響到學生學年綜合結果和保研等機會所以大學校園生活中那些更具經濟理性的學生往往會充分利用學校各方面的平臺和資源爭取擔任學生職務。實驗結果所揭示出的學生 被試更容易成為搭便車者這和現實理性選擇結果吻合反映出實驗測度結果具有解釋現實的“外溢性能力。race和citizen在二元logit回歸中系數值為正在多元logit回歸中均為負;盡管二元回歸結果不顯著但在多元回歸的其它類型通過5%和10%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和城市居民可明顯地區分出有著更低的可能性成為其它類型合作者。實驗結果2:和學生的社會角色呈現顯著差異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更容易成為理性自利的搭便車者女性成為合作者的概率更高;學生 明顯表現出更高的搭便車者傾向。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的異質性類型不存在顯著差異。(三)社會角色社會偏好異質類型與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從上文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與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水平存在對應關系分析內容也初步揭示與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存在著顯著差異的社會角色因素。然而正如圖1所顯示的關系一樣社會角色除了間接地通過影響社會偏好的異質類型進而影響到個體對于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還可能會以直接的方式影響到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為此本節主要是面分析基礎上對社會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直接和間接效應進行分析。從表6可看到不同社會角色直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差異效應。首先從供給水平分布看表6表明學生這種角色會產生差異的公共品供給水平非學生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顯著高于學生的供給水平。而民族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等社會角色則不存在顯著的差異社會角色效應。而從不同社會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的中位數來看發現男女性別的供給水平中位數存在顯著差異而其它的社會角色則不存在這類差異效應。表 社會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給差異效應:直接效平均供給水平W中位數檢驗:5.6.1.(0.582.821(0.民族:6.5.0.(0.860.(0.居民:6.5.0.(0.651.(0.黨員:是5.5.0.(0.661.(0.學生:是6.5.2.009(0.651.(0.公益組織成員:是6.5.1.(0.660.(0.注1)供給水平指第一階段自愿供給水平。(2)括號內數值表示P值中位數指供給水平的中位數3)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為分析社會角色通過異質性社會偏好類型間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效應我們對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按照四種不同的社會偏好異質性類型進行分類并設定相應的虛擬變量進行區分。比如對于 虛擬變量 =1表示=0表示女性。而 cond triang則分別表示的條件性合作者的搭便車者以及的倒U型合作者其它變量的設置依此類推。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發現總體上來看無論是采用Tobit還是OLS估計方法兩者的顯著性以及系數的符號均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回歸結果穩健。細分不同社會角色的不同社會偏好類型之后可以發現對于來說系數顯著為正 cond以及 則顯著為負它表明在控制其他類別因素后對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水平顯著地高于女性而的條件性合作者(的搭便車者)其供給水平顯著地低于的非條件性合作者(的非搭便車者)和女性的四種社會偏好類別。對于居民來說控制了其它因后可以發現城市居民對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水平顯著地高于農村居民。然而城市居民的搭便車者以及條件性合作者的供給水平要顯著地低于居民角色其它類別的供給水平。而公益組織成員的社會角色其對于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水平顯著更低。黨員以及學生的三種社會偏好類型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影響效應。實驗結果3:社會角色會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不同途徑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居民和公益組織成員等社會角色直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與此同時居民的社會角色存在顯著差異的異質性類型從而間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實驗研究證實并揭示出社會角色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效應的直接和間接途徑。五結論本文基于兩階段公共品博弈研究的社會角色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及其對的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影響效應。我們研究發現的確存在異質社會偏好并且不同社會偏好類型對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會產生顯著影響。主要表現為理性自利的搭便車者和條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務偏向行為兩種形式根據這兩種機制可有效解釋多期博弈時的公共品自愿合作現象。我們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社會角色和異質社會偏好的互動關系以及社會角色對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影響。結果發現和學生的社會角色呈現顯著差異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分布而城鄉居民黨員以及公益組織成員的異質性類型并沒有明顯差異。這說明男女和 依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下的差異特征而黨員等社會角色,則由于相互之間的社會互動而產生趨同的自我印象具備同一分布的社會偏好異質類型。此外居民和公益組織成員等社會角色會直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同時、居民的社會角色還會通過顯著差異的異質性類型間接影響公共品自愿供給水平。表 社會角色的公共品自愿供給效應:直接和間接效因變量:第一階段自愿供給水平( 6.239(2.3.399(0.3.450(2.1.959(1.6.789(2.3.701(1.2.(3.1.(2.race(1)racecondrace0.(1.0.(1.1.(2.1.3.(2.1.(1.0.(3.0.(1.citizen1城市居民citi3.900(2.2.(1.3.(2.1.(1.5.805(3.3.(1.5.(3.2.986(1.mmt 黨員comcondcom0.(1.0.(1.2.(2.1.(1.1.(3.1.(1.3.(4.2.(2.ganbu(1 學生)ganbucondganbu3.(2.1.(1.2.(2.0.(1.2.(3.1.(1.1.(3.0.(1.membehp 公益組織成員membcondmemb4.212(1.2.155(0.3.(2.1.(1.2.(3.1.(1.5.(3.2.(1.6.726(1.6.176(1.m5.652(0.NF2.413.89R(偽R注:(1)tobit回歸中左截斷觀察值(=0)38個右截斷觀察值(=10)68個;(2)#表示該顯著性水平接近于10%具體來說Tobit回歸當中cond的P值為0.160,citizen的P值為0.102,citi的P值為0.111;在OLS中,cititriang的P值則為0.121;(3)=1表示,=0表示女性。而cond triang則分別表示的條件性合作者搭便車者和倒U型合作者其它變量設置依此類推。傳統的社會政策設計基于的理性自利偏好地是考慮監督和懲罰。但按照我們的研究不僅存在社會偏好而且還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條件合作者占半數搭便車者僅占22.9%。假如社會政策主要針對搭便車者那么就不可能和剩下的大多數人產生激勵兼容從而社會政策也就很可能失效。這是因為社會政策重在監督和懲罰它可能擠出的社會偏好破壞諸如信任和134互惠性等社會價值從而導致一個更無效的資源配置水平(LipseyandLancaster1956)。因此基于我們的研究結果社會政策的設計應該更充分地考慮能夠包容并且鼓勵的信任善意和合作等社會偏好的情形Laffont1987oeandHwang2008)。事實上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被試在公共品自愿供給上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考慮到的社會角色類似居民類型公益組織的經歷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對公共品自愿供給產生顯著影響。這提醒我們今后的社會政策設計應充分考慮到社會成員的角色差別采取分類治理和激勵的政策設計思路。本文只研究社會角色和異質性社會偏好的公共品自愿供給的靜態效應還沒有考慮不同異質性社會偏好以及突顯不同社會角色在實際策略互動過程形成的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動態效應。此外本文只考慮異質性社會偏好的不同類型沒有考慮不同異質社會偏好的具體程度因而還沒有解決引文所提及的現有研究的第一個難題。后續研究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TaylorSE,PeuL.AandSeasDO,2000:《社會心理學(第十版)》,中譯本大學出版社道格拉斯·肯·紐伯格羅伯特·西奧迪尼,2011:《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原書第版)》,中譯本大學,2011:《人們關注的是分配運機還是分配結果?———最后通牒實驗視角下兩種公平觀的》,《經濟研究》6期,2010:《社會偏好的檢驗:一個經濟人的實驗研究浙江大學博士。何其新,2011:《不厭惡和公共品自愿供給》,《管理世界》第12期。,2011:《收入不懲罰和公共品自愿供給的實驗經濟學研究》,《世界經濟第10期。周業安連洪泉左聰穎,2012:《論偏好異質性及其對行為多樣性的影響———基于實驗經濟學的研究,大學經濟學院和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工作 ,2008:《公共品的自愿供給機制:一項實驗研究》,《經濟研究第7期。hmdAM,2007,“GroupIdentity,SocialDancandIntergroupBias”,JournalofEoomPyhology2(3):324337.AkfGA,andREKranton200“EconomicanddenyQuaeJournalofEconomics1(3):715—753.AmbusA,andPAk1“CooperationOverFiniteHozonsATheoryandExpemen”,JournalofEnms9(7—8):500—512BoweS,andSHwang,2008,“SocialPreferencesandPublicEonomcsMhnDegWhenSocialPreferencesDependOnIncentives”,JournalofPubEnmcs9(8—9):1811—1820.BrownKueJ,andDHummels199GendeEffectsinLaboratoryPublicGoodsContribution:DoIndividualsPuttheirMoneyWTheirMIs?”,JournalofEmBhao&Organization(3):255—267.BuchanNRMBBwrGGmaldaRKWnEFatas,andMFoddy201GlobaSocialIdentityandGobaBuandoR,andFGuala200HeterogeneouAgeninPublicGoodsExpemensExpmnaEonomcs(1):3554.CayB,andEMaynes199Gendeand RdninaThresholdPublicGoodsGame:EpeimenaEvdenceJounaofEmBhao&Organization3(4):603—620.CharnessGLRigotianARutchni200ndvduaBandGroupMembershpAmericaEnmReviw9(4):1340—1352ChenY,andSXLi200“GrouIdentityandSocialPeeencesAmeiaEmRv,99(1):431—457.R,M.MandJSnyder,2008,“GroupsWforWomen:GenderandGroupIdentityinSocialDlemaNegoaoJournal,24(4):411—427EckelCC,andPJ.Grmn20,“MangnDivesbyCreatingTeamIdentity”,JournalofEnomBehaviorOnzaon(3):371—392FischbacherU,2007,“ZTree:ZurichToolboxforReadyMadeEnmExpemensExpmnaEonoms1(2):171178Fischbacher,U,andSGchter,2010,“SocialPreferences,Beliefs,andtheDnmofidininPublicExpemensAmraEonomReview10(1):541—556FischbacherU,SGchter,andEFehr,2001,“ArePeopleConditionallyCooperative?EvdencFroaPublicGoodsExpementEonomcLetters,71(3):397—404.FischbacherU,andSGchter,2006,“HeterogeneousSocialPreferecesandtheDnm RdninPublicGoodsCeDexDcuoPapero2006—01HmnnB,andCThni,2008,“MeasuringConditionalCoopeaonARepcoStudyinRussiaExperimentaEnms,12(1):87—92.HotUAKmnMTeschl,2005,“SearchingforIdentity”,PaperPresentedattheAEAMeeingPhildelhia—9anayKirmanAP,1992,“WhomorWhdoestheRepeenavIndividualepeen”,JournalofEooms,6(2)KhrMTCySKolRNetzeranMSutter,2008,“ConditionalCpaoonThreeContinentsEconomicLetters,101(3):175—178.LaffontJ,198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