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傳讀后感三篇鄧小平傳2013年冬天,一位領導為我推薦了《鄧小平時代》,告訴我這本書有一種使人茶飯不思魔力。我于是立刻從京東訂購了它,一段神奇的緣分就此開啟。一本好的傳記書,讀起來像豐盛的佳肴,讓人恨不得化身饕餮;又像極好的茶葉,每每品味都有回甘。書的作者傅高義先生雖然身為美國人,卻奔波華夏數千里,從廣安、太行,到江西、北京,探尋走訪,力求細節,終于寫出這部使得“神州士夫羞欲死”的大作。遙覽全書,小平同志身經百年風云,對外有交有攻,對內有張有馳,為中國揮手劈開一片新世界,使滿眼風光,一時盡入國人眼底,冰封的神州大地春意漸濃。不是遇人苦譽君,潤物無聲最動人。小平始終不是理論家,他沒有寫過艱澀難懂的專著,他的名言幾乎都是通俗易懂的鄉野俚語。他不是經濟學家,影響巨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是學者顧準首創的。他也曾激進,因為政治改革操之過急釀成流血惡果,因為急于開放物價導致通貨膨脹。他也曾妥協,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對一些錯誤的行為有過容忍。但我們仍贊頌他,是他,面對千瘡百孔的中國,毅然做出改革開放決定;是他,沖出文革思想禁錮發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呼聲。我們贊頌他在跌宕起伏中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贊頌他對億萬中國民眾所承受深重苦難的感同身受。他深知,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經受挫折、下發南昌時,他每天都一圈又一圈的走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引發出無盡的思考,才支撐他一步一步、亦步亦趨走向神壇。因為心中有人,所以暗夜里有了光。他深信,共產主義信仰必將改變中國。從蘇聯時期培養起的共產主義信念,從此再也沒有動搖過。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里,即使眾叛親離,看盡人間冷暖,即使從意氣風發的少年走到蒼蒼白發、沉默寡言,即使從一個理想主義者成為一個標準的功用主義者,他也始終守護著這份信念,以最堅韌的方式踐行當初的誓言。他深知,改革是拯救中國的鑰匙。就算要承受被誤解的痛楚,改革也勢在必行。他以多年積累下的深廣人脈和對體制超乎常人的把握,與阻礙改革者博弈,既不屈服于保守勢力,也不完全妥協于民意。正是這些在當時看來想了也想不到,想到也不敢做的事為沉睡了幾百年的中國打開了通往世界之門。他忠誠正直,始終忠于黨和國家,只要是符合黨和國家的利益的事,他會堅定的推行。他謹慎堅決,作出決定前充分思考,決定作出后從不拖拉。他充滿自信,用堅毅內在品格積累起強大的資本,周身散發著濃郁的個人魅力。他重視家庭,工作之余的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影響家人以言傳身教,以愛以柔情。正是這樣的小平被傅高義付于筆端。這本用了小半年讀完的書,久久影響著我此后看問題的態度、看世界的眼光。我今天的題目是一年讀書久余香,確切的說應該是一部“時代”久繞梁。人生石火光。我們生于世上,短短數十載,縱然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成為正直的人,充實的人,優秀的人。我想,我們讀小平,也許會得到啟示,何時需要沉默,何時需要隱遁,何時挺身而出,何時拍案而起;也許會學會敬畏,惜往昔之不易,知來者之可追。我們更應從中獲得力量,因為這位老人已經用一艘大船送我們離港,我們要做的就是奮力航行,共同駛向更好的遠方。那里將有我們所夢想的一切,有潔凈的環境,安全的食物,有值得托付的童年,老有所依的歸宿,有井然的社會秩序,有善良的人性與人心,那里的人們自覺克己復禮,處處天下歸仁,那里是我們不懈追尋的“中國夢”,是終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黃金時代。我們在鄧小平時代的延長線上,我們又正在創造著更加光輝的時代,“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美瓊瑤”,更強大的中國為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自我實現的條件,唯有回報他以更勤奮的工作,更炙熱的忠誠。一年過去了,我仍記得合上這本書最后一頁的那個的下午,5月的陽光打在封面上,歷史的風云變幻在柔和的光線中充實而生動,一幕幕故事畫卷般映現在眼前。而小平從畫中走來,身后是幾千年不變的蒼茫大地,面前是層巒迭起的現代化高樓間漏出的縷縷霞光。鄧小平傳讀后感我很有幸,讀到了傅高義所著《鄧小平時代》這本著作,這本書曾經榮獲2011年度《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最佳圖書榮譽,更為多位知名人士所大力推薦。一本長達754頁的著作,值得我們認真細讀、品嘗,作為一名民建人,我深受其中鄧小平時代的一些烙印所感觸、所影響。民建有著光榮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在重慶成立以來,與中國長期親密合作,大半個世紀走過的道路,是順應歷史和時代的要求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光輝道路,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而中國新時代的改革大潮,也必將是在中國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通力合作,全國人民奮勇向前的新時代,民建也一定會順應歷史潮流,發展好自己、服務好大局。正如書中所述的民主革命時期,民建就一直團結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知識分子,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努力。新中國成立后,民建參加了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的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實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建在長期的政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與經濟界密切聯系的歷史特點。這一鮮明的政黨特色,成為民建區別于其他民主黨派的明顯標志,也是民建作為參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本優勢。而保持和弘揚同經濟界密切聯系的特色和優勢,是民建不斷獲得進步和發展的活力所在,也是民建在中國多黨合作格局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獨特作用的基本保證。讀本書后,如王賡武所說同感,《鄧小平時代》從不同的層次研究了變革與適應的問題,其核心是(鄧小平)個人面對一場復雜且危及重重的革命所作出的的回應。他的核心事業圍繞著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實體的巨大變革——中國從一個混亂的、無可措手的農業社會轉變成今天的工業和制造業巨人。而中國民主建國會也正是在這個歷史變革過程中,在中國的領導下,積極地參與其中、融入其中,對中國的變革做出了積極貢獻。長期以來民主黨派在新中國建設、發展中起到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國家的長足發展,需要匯聚多方力量、多方智慧,而民建則匯聚了經濟界為主的各路精英團體、人士。民建等民主黨派通過政治協商,使得社會各界更多的聲音得到民主表達,民建的發展依托于祖國的建設與發展。進入新時期以來,民建主動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眼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努力開拓服務社會的新領域新途徑。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同時激勵著、推動者、反哺著廣大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推動著民建企業家,民建的發展,使得民建依托在祖國改革開放的東風之下,通過自身建設、祖國經濟領域發展等多個方面積極努力。新時代,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這樣一偉大的目標,不僅有賴于的正確領導,也需要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民建作為密切聯系經濟界的政黨,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民建組織、會員定會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與中國親密合作,共同譜寫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相信,中國民主建國會通過不斷地自我完善,通過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夢想進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積極努力做出自身最大的貢獻。鄧小平傳讀后感讀書作為鄧小平的一個愛好并不廣為人知,他在南方談話時說:“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讓人們誤以為,鄧小平是個不怎么讀書的人。其實,鄧小平一生酷愛讀書,并且博覽群書。(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協報》)可以說,縱覽古今,凡志存高遠者,大抵愛讀書,善于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運用于實踐,造福社會。鄧小平就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日理萬機的建設時期,從來沒有放松過讀書學習。正是他把讀書學習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革命戰爭和革命建設中具有真知灼見,永遠走在時代前面。據鄧小平的兒子鄧樸方回憶,鄧小平看書“從來不在上面寫字,連個道都不畫,熟記在心,融會貫通。不是那種記啊畫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腦子里,一種精神的領悟。他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所以,鄧小平讀書的愛好不為人們所知,恐怕和他的讀書習慣有很大關系。他生前用過的書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著的都是曾經閱讀過的書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從不做,很少評點所讀的作品。鄧小平的女兒鄧榕說:“我們家的藏書,什么都有。中國歷史方面的,中國文學方面的,外國文學方面的,還有許許多多外國歷史、回憶錄、傳記、哲學等方面的書。當然,還有許多馬列主義書籍。”卓琳回憶鄧小平有“三愛”,其中之一就是愛看中國歷史經典書籍。在歷史古籍中,他最喜歡讀的是《資治通鑒》,“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他還通讀了二十四史,特別愛看《三國志》。筆者認為,面對鄧小平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讀書習慣,我們許多人,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應該感到汗顏。讀書,對領導干部而言,既是提高執政能力、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職責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質、增長才干的內在需要。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時移勢易,要跟上形勢的發展,應對時代的挑戰,靠“拍腦袋”不行,靠“跟著感覺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識”指導今天的工作更不行。實踐早已,一個領導干部讀書學習的勤奮程度,決定著他的思想深度,決定著他的施政力度,決定著他的群眾威信度。一個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的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但一個好的領導必須是一個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的人。不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這樣的領導干部,說起話來言之無物,空話連篇;辦起事來眼光短淺,盲目決策,工作推不動,下級不服氣,在群眾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試想,這樣的領導干部怎么能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又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