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功能專題復習_第1頁
生態系統的功能專題復習_第2頁
生態系統的功能專題復習_第3頁
生態系統的功能專題復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生態系統的功能專題復習【2015備考考綱】1.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C)2.生態系統的信息傳統(A)【考情分析】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一直是高考的熱點,信息傳遞在近年來的高考中也有所涉及。試題常以簡答題形式呈現,常結合食物鏈和食物網對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進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動圖解分析和計算是重點和難點。【感受本專題的最經典考查】下圖為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是丙中關系密切的四種生物。回答下列題目:(1)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是,圖中參與組成生物群落的是(2)①,②過程中碳的傳遞形式,。(3)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①過程中能量流動的形式是。(4)圖中包含條食物鏈,寫出圖中能量流動的渠道。(5)寫出圖中A的能量去向:,,。D的能量去向與A相比區別是。(6)圖中A為營養級,B和D兩種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為。若由于某種原因造成了生物B滅絕,則短期內丙中D的數量變化是。(7)溫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若人為因素導致圖中的大量減少,也會加劇溫室效應。(8)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蟲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敵,這體現了生態態系統具有的功能,該功能具有的作用。由于某種因素使得圖中的A短時間內大量減少,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態系統具有能力。【重溫本專題的基礎內容】=1\*ROMANI.能量流動圖解1.每一營養級能量來源與去路的分析(1)能量來源eq\b\lc\{\rc\(\a\vs4\al\co1(\a\vs4\al(生產者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消費者的能量來自于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的能量可存在如下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營養級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2.能量流動的特點及意義(1)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2)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研究意義①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2\*ROMANII.碳循環過程(1)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eq\a\vs4\al(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eq\b\lc\{\rc\(\a\vs4\al\co1(①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實質是呼吸作用,③化學燃料的燃燒))(3)溫室效應的產生原因:①化學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壞,降低了對大氣中CO2的調節能力。=3\*ROMANIII.信息傳遞的作用或應用作用或應用舉例作用個體有利于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①蝙蝠依靠“回聲定位”實現對周圍環境的識別、取食與飛行;②萵苣的種子必須接受某種波長的光信息才能萌發生長種群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①植物開花需光信息刺激;②昆蟲分泌性外激素,引誘異性個體生態系統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①草原上,草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②森林中狼與兔相互依據對方的氣味捕食或躲避;③煙草釋放化學物質調控害蟲天敵應用提高農產品或者畜產品的產量;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利用模擬動物信息吸引傳粉動物,提高果樹傳粉效率和結實率;利用音響設備誘捕或驅趕有害動物=4\*ROMANIV.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比較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循環運動,反復利用往往是雙向的范圍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圈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聯系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細節決定成敗】細節1.流經生態系統的能量可以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某些化能合成菌固定的化學能,以及在人工生態系統中添加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例1.(2014江蘇卷)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初始來源只有太陽能。()例2.據圖回答:輸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有_____。細節2.能量傳遞效率是指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1\*GB3①是營養級之間,而不是兩個生物之間。=2\*GB3②是同化量之比,而不是攝入量之比,也不是除去呼吸作用量后的凈同化量之比。例3.(2013揚,通三模31)生態學家對某濕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情況進行調查,得到下圖1所示的食物網和圖2中的能量數據。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_。例4.在例2的圖中,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_。細節3.食物鏈和食物網中能量流動計算,切記審題仔細,關注“最多”“至少”等字眼例5.在例4的圖1中,=1\*GB3①若E要增加1kg,最多消耗Akg。=2\*GB3②若E要增加1kg,至少消耗Akg。=3\*GB3③E的食物有1/2來自D,1/4來自B,1/4來自C,E增加4kg,至少需要消耗Akg。細節4.勿將能量“傳遞效率”等同于能量“利用效率”勿將能量“多級利用”看作能量“循環利用”例6.(2015揚州,南通二模23)右圖為某人工生態系統中碳流動模式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碳元素在各種生物之間的流動形式是CO2:B.過程③、④提高了生態系統能量傳遞效率C.建立該生態系統遵循物質循環再生原理D.碳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離不開能量的驅動例7.上圖中能量“多級利用”體現在。細節5.(1)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2)一個營養級糞便量不屬于該營養級同化量,而屬于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即上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例8.食物鏈草―→兔―→狐中,兔經同化作用所獲得的能量的去向不應該包括A.通過兔子呼吸作用釋放B.通過兔子的糞便流入分解者體內C.通過狐貍的糞便流入分解者體內D.流入狐貍體內細節6.物質循環是指構成生物體的C、H、O、N、P、Ca等元素,而不是化合物。細節7.關注溫室效應,低碳生活,食物鏈富集。(1)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是化學燃料的大量燃燒,所以緩解溫室效應的主要措施是減少化學燃料的燃燒,即提倡低碳生活。(2)能發生食物鏈富集的物質是在體內不易分解,不易排出的物質。主要考查如下,并請關注食品安全性問題。例9.某水域為有機汞所污染,該水域生態系統中A、B、C、D、E五種生物種群體內含量分別如下表。試據表分析:生物體ABCDE有機汞濃度/(mg·L-1)0.0570.51680.39寫出該水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細節8.區分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方向問題能量流動:單向流動物質循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循環信息傳遞: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往往是雙向傳導。例10.(2015鎮江一模)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網),桑基魚塘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而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可以雙向的C.利用生長素類似物除去農田中的雜草,屬于化學信息傳遞在生產中的運用D.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可以發生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練習,鞏固知識】(2015南京二模改編)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I.圖1表示某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箭頭表示物質循環方向,過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間有如圖2所示的營養關系,請據圖回答:(1)圖1中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構成生物群落,乙所代表的生物對應圖2中的。若圖1中過程③和④的組成越復雜,則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2)若圖2中E所處的營養級含有的能量為7.3×l09kJ,B的能量為1.5×108kJ,D的能量為1.8×108kJ,笫一營養級與第二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為10%,第二營養級與第三倍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為15%,則A的能量是,此過程體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的特點。(3)“溫室效應”將給人類帶來災難。下列有關溫室效應及其相關原理的敘述,不恰當的是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是導致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C.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最主要措施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循環Ⅱ.下面是利用人工濕地凈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機物)的原理簡圖。請據圖回答:(4)輸入該人工濕地的能量來源有。(5)該人工濕地中的蘆葦屬于挺水植物,綠藻屬于浮游植物,黑藻屬于沉水植物,這一現象體現了群落具有結構。(6)實地調查發現,該濕地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其群落演替的類型為。(7)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凈化污水的重要途徑,為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