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n明叔岳大人:茲就已收到者順便帶奉
福建縣志
閩清壹部八冊
邵武又四冊
崇安又貳冊
福鼎不全。計十一卷。續行該失補齊但無把握。
將樂概況一冊。正式縣志正在刊,即此俟刊就當購奉侄倩杰夏叩
建公財座賜鑒接奉:
手示委覓《福鼎縣志》一事,遵即趨往有關機關,以及土紳之家查訪。據云,
因去歲四月間敵人過境,所藏圖書、志乘或被焚、或散失,以致無存。最終由此間
文學家卓劍舟處尋得不全《縣志》計十一卷,先行由郵寄到上。請察收應用。謹辭
肅。復順侯崇安。不一。
晚黃秀亭拜啟
十二月卅一日
福鼎縣志卷一
緯候表
福建分星,或指牛、或指斗、或兼指牛女,其占不一,然已成古說矣。計算全
球經緯,起于近代。據從前教育部觀象臺測驗,福建位置在地球之北溫帶而近于熱
帶。其地界之最東者,舊日在中線偏東六度外,臺灣基隆領海。甲午以后,最東經
度惟至閩浙交界,沙堤港、太姥山海角。沙堤、太姥,俱福鼎領土,然則鼎地經緯
固福建全省東北界,與浙接壤之分線所亟,應揭然明者也。至晝夜永短、寒暑往
來,亦因地球向背、太陽偏正,與夫距離有遠近之差,四時氣候于是乎成。鼎雖閩
轄,全邑溫度不盡同福州,且略似浙東、平泰諸縣,緯度關系使之然也。自民國紀
元后改用陽歷,日數有增減,雖不符昔之朔望弦晦,其以二十四節按月支配,較便
推算而利于耕作,爰類及之,作《緯候表》。
經緯
福鼎縣治北緯二十七度二十分,東經三度五十三分。
氣候
鼎邑雖屬閩地而鄰于浙,其氣候實與福州稍異。如春初間常雨雪,較寒于冬,
【侯官鄉賢謝金鑾《秦嶼竹枝詞》云“童子攜籠添獸炭,客中二月尚重裘。”】發
雷常早,遂成陰霾。夏則多旱,低田喜晴、高田喜雨,收獲不齊而豐歉因之。秋初
颶風時發,暑雨靄霖,乍晴復雨,溪流泛漲山嵐,海瘴尤盛于夏秋之交。秋熱更
烈,雨復暴寒。濕熱薰蒸,人多瘧痢。霜降稍覺清涼。將屆小陽,復成暄花有
非時而開者。小雪以后,霜華滿地,輒作嚴寒。冬至既交,則雪常盈寸,此乃邑中
一歲之氣候也。【舊志】
《福建地理志》稱:“福建雖居溫帶而含熱帶性質,瀕海之地,賴海風調劑,
尚覺溫和。冬季無降至華氏三十二度以下,夏季無升至百度以上者。其風向,夏日
一日數易,日間南風或東南風,夜時或有轉為北風;冬日南風雖小,每日必數次。
其雨量,因距海近,受日光之熱力亦強,是以頗多。”鼎地亦如之。
【附】國歷
福鼎僻處海隅,人多守舊。際茲國歷初行,民間咸以為不便于計算。其實有最
簡易法,特邑人未周知耳。國歷算法,每年十二月,除二月二十九日或二十八日
外,其馀大月悉為三十一日,小月悉為三十日。月之大小固定不變,日之多少亦固
定不變。計每年大月為數七,即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等是也。小月為數
四,即四、六、九、十一等是也。大小更以手形骨節凸凹為準,列為一圖。凸處為
大月,凹處為小月。自左順序數之,八與一同在凸處,再由八月數至十二月,無少
差錯。此男婦老幼之所能周知者也。茲特摹出如左:(圖略)
【附】國歷二十四節歌
改用國歷真方便,二十四節極好算。
每月兩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變。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什三。
諸君熟讀這幾句,以后憲書不必看。
一月大寒隨小寒,若種早稻須耕田。
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麥地里草除玩。
三月驚蟄又春分,稻田再耕八寸深。
清明谷雨四月過,油菜花黃麥穗青。
五月立夏望小滿,割麥插秧莫要晚。
芒種夏至六月至I」,黃梅雨中難睜眼。
七月大暑接小暑,紅日如火除草苦。
立秋處暑八月過,快割膏梁玉蜀黍。
九月白露又秋分,收稻再把麥田耕。
十月寒露霜降來,黃豆白薯都收清。
立冬小雪農家閑,拿去米麥換洋錢。
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圍爐過新年。【歌制于立法院張某君。《序》云:“在
新歷中,無論那一年,每月都有兩節。從一月到六月,每月的六號同二十一號是逢
節的日期。從七月到十二月,每月的八號同二十三好是逢節的日期。有時也許早一
兩日或遲一兩日,但最多相差不過兩日。】
福鼎縣志卷二
地理志
冠疆界沿革表于全志,其有沿無革者,第作《地理志》,居第二,新例然也。
鼎置縣后無甚變動,惟縣名一節,前人援據失實,致東北隅疆界分劃不清,是不可
以不辨。《郡志》竄浙平之鶴頂山于吾邑山川門,訛為福鼎,遂謂縣命名以此,前
《志》沿之,此大誤也。是山距離福鼎界二十里有奇,不應攔入吾圉。邑明經江貢
珍《迂園闊談》,力詆其非,論頗痛切,但尚未明言名縣果何取職者,憾焉。故家
遺老相傳,縣名蓋取《易?雜卦》“鼎新”義,謂新于福寧設一縣。又云,邑諸山
以太姥為著,太姥諸峰以摩霄為高,摩霄之巔狀若覆釜,呼為覆鼎。“覆”音同
“福”,故以“福鼎”名縣。猶之治西覆船山,原以形似名建縣,后易為“福
全”。二說皆名正言順,無待借助他山。而后說較長,以之指定縣,斯疆界判矣。
若夫縣地從前所隸屬,暨置縣后四至八到,以及內部之分析都圖,前志已詳。茲悉
照登,至比年來渤山勘界,并自治劃區,亦應備載。志《地理》。
福鼎全縣地唐虞,夏商屬揚州之域。【《禹貢》:“淮海惟揚州”閩當海港,
亦其地也。】周為七閩地。【《周禮》"職方掌七閩八蠻”鄭康成注:“閩蠻之別
也。”熊渠卒后,叔熊自濮如蠻,后子孫分為七姓,故謂之七蠻。《國語》:“史
伯日:閩,羋蠻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按閩之名始見于此。】春秋
為越國,戰國屬楚。【《史記?東越列傳》:“少康封庶子無馀于越,二十傳至勾
踐,又六傳至無強,滅于楚。越之子孫播遷海上,各為君長,朝服于楚。又七世至
無諸,姓鄒氏,為閩越王。”】秦為閩中郡【《史記》:“秦并天下,廢蜀越王,
無諸為君長,以其地置閩中郡。”】漢為冶縣【《史記》:“閩越王無諸從諸侯滅
秦,又率越人佐漢擊楚。高帝復立無諸為閩越王。”《三山志》“漢建元元鼎間,
閩越亂國。除以其地為東冶。”《輿地紀勝》:“漢武帝元封間討平之徙,其民于
江淮間盡墟其地其逃亡者頗出,立為冶縣,以撫其遺民。”按班掾《漢書》,“無
諸都冶”與《西南夷》同傳。】后漢于冶縣地置侯官都尉,屬會稽郡南部。【張勃
《吳錄》。】建安初始有侯官、建安、南平、漢興【其一史未詳。】等五縣。
[《方輿紀要》。】此屬侯官縣地,三國時地入于吳。【《呂岱傳》。】晉滅吳,
析侯官地,置溫麻縣。【《通志》。】此屬溫麻縣地。隋開皇九年,廢溫麻縣入原
豐縣。【《三山志》。】唐武德元年,以溫麻舊縣置長溪縣,尋為寧遠鎮。長安二
年,復于寧遠鎮地置長溪縣。【《通志》、《三山志》。】元升長溪縣為福寧州,
屬福州路。[《通志》。】明改為I福州路為福州府,【《福州府志》。】尋改福
寧州為縣,屬福州府。【《福州府志。》】復升福寧縣為福寧州,直隸福建布政使
司。【《通志》。】清雍正十二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奏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增置霞
浦縣。乾隆四年析置福鼎縣,【《府志》。】屬福建省福寧府。【以上歷史舊志,
繁征博引,令閱者不易分曉。《鄉土志》但采其簡而易知者。茲照錄而稍增之。】
道光元年,避宣宗名,改福事府為福甯府,福鼎仍隸焉。民國元年廢各府,置東路
觀察使駐福州,轄十五縣。福鼎在其轄下。三年,改東路觀察使,置閩海道,福鼎
屬閩海道。旋廢各道,省以下即為縣,福鼎直隸福建省。自開縣至今,地理上有沿
無革。惟大翁山一島,向系霞、鼎兩縣海界分線。民國四年,許巡按世英勘界,以
該島全歸吾縣。且昔為禁地,今經開墾,微有不同耳。
“為”字疑衍。
按,福鼎目:漢建安初分屬侯官縣;晉屬溫麻縣;唐屬長溪縣,又為寧遠鎮,
尋復為長溪縣;五代至宋悉如舊制;元至元二十三年,升長溪縣為福寧州;明洪元
武元年,州人袁大祿以福寧州歸附,二年,改州為縣,成化九年又升為州;清雍正
十三年升州為府,添置附郭一縣日霞浦縣;乾隆四年,析霞浦縣東北地,置福鼎
縣。此其大略也。始唐乾符二年,里人林嵩登第,福州刺史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里
名,因勃賜鄉名“勸儒”,轄五里,日“擢秀”、日“望海”、日“育仁”、日
“廉江”、日“遙香”,計二十四都。乾隆四年,制府郝玉麟以桐山距霞浦治較
遠,議劃勸儒鄉之擢秀一里七都歸霞浦,其望海、育仁、廉江、遙香四里,自八都
至二十四都題請立為福鼎縣,奏入,報可。此又福鼎受地建縣之始末,而散見于故
家佚書暨官[]文卷者也。全縣形勝,舊志稱“大岡鎮其東,沈菁衛其西,疊石拱
其北,沙堤襟其南。陸路北達浙江分水關,據上游之勝;水路東通瀛海烽火門,扼
天塹之雄。而又有三十六灣、昭君嶺,百步溪、水北溪環繞左右前后,氣象雄偉,
隱然全閩鎖鑰。"縣治形勝,《府志》稱:“群峰環拱,兩水襟流;七星綴桐嶺以
生妍,雙髻映荊山而競秀。潮縈島嶼,嶂鎖溫衢。”皆紀實語也。茲將全縣四至八
到,及廣袤各若干里、距省京各若干里,悉詳如左:
縣治在省城東北
東抵湖頭鼻及浙江平陽縣蒲門界,九十里。【《州志》:“州東至海,及浙江
蒲門千戶所平陽界。”】
西抵沈青及霞浦縣查洋界,七十里。
南抵霞浦縣龍亭界,一百一十里。
北抵浙江平陽縣分水關界,四十里。【《明史?地理志》:“州北有分水關與
太順界。關在西北,與平陽孔道別。】
東北抵浙江平陽縣赤陽界,五十里。【《州志》:“州東北至浙江平陽縣
界。”】
西北抵浙江泰順縣疊石隘界,五十里。【《明史?地理志》:“州西北有桐
山,接浙江泰順界。”】
東南抵海,七十里。【《明史?地理志》:“北有流江寨,與平陽分界"。】
西南抵霞浦縣查洋界,七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
南北袤一百五十里。【以上悉依舊志。官舍甫里數照登。現據新測算,全縣橫一
百八十一里,縱一百二十九里,合計面積二萬三千三百四十九方里。計里之法,今
必詳于古,特錄以質精于測量者。】
距省三百三十六公里。【以下依照新計劃公路線里數計算。】
距南京一千五百三十三公里。【此條系由縣治經省城往南京計算。若由縣治取
道浙江往南京,則僅約一千一百公里。】
鄉都【計二十都,都皆一圖,立十甲屬之。】
在坊原州廉江十七都一圖。【村二十。】
前店水頭【今呼水流美】后瞻溪柄三斗瓏缸窯藤里欖下陽中肖家壩
麻坑里西園素賴岑頭陽鎮邊堞里柯嶺浮柳陽石壁陽】
治東南八里起為一都,原州育仁里,十六都一圖。【村十九。】
鐵塘里柘頭國松陽文陽西山南乾駱駝【《三山志》作“駱駝嶺”。】
郭陽坪藍田三義河前岐吳家山大小岳百勝【《三山志》、《府志》俱作“百
秤”。】上嶼下嶼張家山軍營謝豹尖
治東南三十里起為二都,原州育仁里,十五都一圖【村十五。】
西宅龜嶺武陽陽邊蔡陽薛家埃大浦蔡澳埋頭括里余家坪鳳桐王承
橋亭熊嶺
治東南五十里起為三都,原州育仁里,十三都一圖【村十二。】
沿州巽城朱坑【《府志》作“朱坑底"。】車頭【州、府志俱作“車頭
山"。】彭家陽江家嶺埃里東陽山印據貢陽牙基西澳小巽大小白巖后
灣塘文侯山阮陽高山關盤
治東南五十里起為四都,原州育仁里,十二都一圖。【村十五。】
店下福安塘嶼前蘿口深坑西岐陽岐蛤澳【俗呼蛤澳塘。】白鷺上彈
水澳富家洋樓下陽山門里林西橋
治東南五十里起為五都,原州育仁里,十二都二圖。【村十三。】
玉岐【州、府志俱作“甘家岐”。】彈江澳腰釣澳南鎮臺家陽后港涵
頭金竹灣福嶼牛矢墩東岐城門國
治東南五十里起為六都,原州望海里,十一都一圖。【村十七。】
清溪黃崎屯頭佳灣官倉斗南【《州志》作“斗門”。】東溪后坪夢溪
埸谷楊家坪傅巖后堤日澳番崎頭大小賞筲
治南九十里起為七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一圖。[三村。]
秦嶼【前志皆作“嵯嶼”。清代官司印篆文移秦字概加山旁。按“嵯”字,
字書皆不載,邑人多從《明史?地理志》作“秦嶼”。又相傳始居其地者為秦姓,
因以名嶼。】躍鯉【《府志》作“洋底”。】布山【舊志,木都村僅有二,而不
及布山。惟《山川志?七都》有南山。因是時未經開墾,但有荒山而尚未成鄉村故
也。今補入。】
治南八十里起為八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二圖。【村八。】
才堡【《州志》作“才村”。】底才方家山墓亭里五彩灣南山郭陽流
坑
治南七十里為九都,原州望海里,十都三圖。【村十七。1
外宅陽門山兜吉溪澈村茶堂東山下海田后嵐亭三墩棋兜古坪塔
陽頭官倉佳陽蘿溪頭缸窯
治南一百里起為十都,原州望海里,八都一圖。【村十八。】
樟岐【州志作“漳崎”。1渠口涵口王渡南峰山北峰山溪邊上澳下樓
毗灣塘邊梅樓秋溪赤溪蒙灣菜堂丁下堤太姥陽
治南一百一十里起為十一都,原州望海里,八都二圖。【村十八。】
渠陽葛染南堤峽門【《州志》作“欠門”。】石瀾月嶼秦家陽赤嶼金
山嶺后甘山嶺坪南陽北陽【一作“濮陽”。】湯家陽張家陽上宅湖頭
治西南七十里起為十二都,原州望海里,九都一圖,析其半為五甲。【村十
五。】
黃岡陽桑園溢溪菁坑莊邊仙蒲水菱陽芹陽吳陽山發陽考陽湖林頭
【舊志作牛欄頭。】梅陽堞里仙后
治西南七十里起為十三都,原州望海里,九都一圖,析其半為五甲。【村十
五。】
五蒲烏杯漆溪蔣陽竹林【《州志》作“竹林下"。】橘溪【《州志》作
“半溪”。】九鯉車嶺紫嶺茶陽金谷陽溪口鎮福陽南陽歸德陽
【按:十二、三都分劃與他都殊,都各僅五甲,合之始為一圖,當時未知何
意。一云此兩都土曠人稀,故合為一,徭役較易于供給:一云此兩都本系九都地,
建縣時析為兩都,友助扶持。輩不忍顯分畛域,今尚沿稱為十二、三都。二說并
存,當以前說為尤是。】
治西南三十五里起為十四都,原州遙香里,二十一、二都并一圖。【村十
八。1
后坑大小囊浮柳莘陽【《州志》作“新洋”。】赤巖舉州石床梅山高
山阜坪南網馬冠翁溪東門嶺峻窿大坪桃枝坑水溝【一作“水郊”。】
治南二十七里起為十五都,原州遙香里,二十都一圖。【村二十七。】
水岐頭碗窯龍乾倪家地白琳昆山翁潭孫店東灣瓜園寶橋嶺后湖頭
上廬黃壅頭鐮嶼【《府志》作“沈嶼”。】店頭王家嶼忤陽王宮頭下廬柘
里漢山大賴南山里后溪天王亭
治南十五里起為十六都,原州遙香里,二十三都一圖。【村二十七。】
鄭岐鳳陽王孫雪堞牛陽烏石唐陽金釵溪【《府志》作“金沙溪”。】
管陽【舊志作“管溪”。】謝陽后陽果陽【舊志作“過陽”。】下陽溪后埠
溪寶廟
治西七十里起為十七都,原州遙香里,二十四都一圖。【村十七。】
馬陽墩頭縉陽【舊作“箭洋”。】劉陽茶陽暗溪七蒲乾頭姚陽馥潭
西陽天竺沈青溪頭楮嶺【今呼楮樓。】廣化西坑【一作“西岷”。1
治北一十里起為十八都,原州廉江里,十八都一圖。【村二十五。】
水北【俗呼“水北溪”。】上坪園貫嶺透堤【《府志》作“秀程”。】烏
溪坑下大障柏模庫口龍埠上堞疊石王家陽南溪菱陽沿嶼馬山頭大山
章峰望海廟邊古林孤嶺高灘河坑
治南七里起為十九都,原州廉江里,十九都一圖。【村二十五。】
塘里大厝基資國董江三門里【《府志》作“山門底”。】巖前花亭山
深山前茗陽戰坪陽分水【俗呼“分水關"。】
治東四十里起為二十都,原州育仁里,十四都一圖。【村十六。】
象陽郭陽佳山【《府志》作“周佳山”。】安仁山小瀾流江巖坑爐屯
大春小春沙堤焦宕澳前王家陽大峰
自治區
福鼎全縣為都二十,合以在坊實計二十一都。舊志云然,及今無異清季。邑中
籌辦自治,其制以區計,分全邑為十九區,日城區、日玉塘區、日果陽區、日管陽
區、日安仁區、日水郊區、日點頭區、日白琳區、日福溪區、日秦嶼區、日破門
區、日后嵐區、日巽城區、日店下區、日沙堤區、日前岐區、日南溪區、日庫口
區、日松陽區,其實即二十都之變相,持取其都之繁盛地以名區耳。民國三年,店
下區之澳腰鄉、沙堤區之南鎮鄉,因平日公事,輒與其區民衲鑿,且兩鄉壤地相
接,特分出為澳南區,呈請立案,爰有二十區之稱。二十一年縣奉省政府令改良自
治,以舊二十區幅員太狹,將全邑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治區,
茲特制成分編如左:
第一自治區分編:
第一區居全邑中及北部,合舊有之縣城、玉塘、松陽、庫口四區為一區。東至
大小岳外,與二區彩澳寨、國山共界;南至鐵閂山八尺門,與二區鐵閂洋面平分,
及四區鐮海面界;西至浮柳陽,與五區石壁城界;北至十八都車頭山,與浙江泰順
石湖頭界;東南至上下嶼,與二區鐵閂洋面界;西南至鄭岐,與五區王孫界;東北
至分水關,與浙江平陽關帝廟界:西北至疊石與泰順雅陽界。全區地約一千方里,
戶七千四百有奇,人民三萬八千五百有奇,設鎮三,日桐城、日桐南、日桐北,鄉
十有一:山門里、巖前、玉塘、麻坑里、梅溪、松陽、南陽、百勝、庫口、透堤、
分水關,附鄉約一百,不備載。山以桐山為著,平陂寬曠,即今縣治自置營。開縣
筑城后,山盡削為平地,今可辨認者惟城永寧里,有地頗高,日企嶺,及舊游擊署
中有竇公墓耳。環拱治城者有雙髻山,即宋朱子講學處;有阮家尖,即阮侍郎兄弟
卜隱處;有鰲峰山,即舊傳梁昭明太子建塔處;錯出其旁者,有南陽山、金鐘山、
龍山、福全山、紫荊山、御屏山,皆治城所資為屏障。外若區東境之謝豹山、駱駝
山、鳳山、大小岳二山,南境之獅山、董山、金字山、文筆山,西境之欖下山、斗
立山、鄭澳山、柳陽山,北境之馬頭山、郭公山、姚澳山、蘇家山、疊石山、分水
山,皆山之雄秀者。疊石有隘日“疊石隘”,為閩浙分界地,平陽南雁蕩山脈即由
此入吾邑。正北部蜿蜒旁礴,支分派衍,為全部大多數諸山分水。山來自泰順東
北,跨平陽東南。跨福鼎有嶺日“分水嶺”,山之凹處有關日“分水關”,亦為閩
浙分界地,行李往來,絡繹不絕。之二者其形勢尤關重要,川以桐川為著,合山前
龍、山兩溪總名桐山溪,一名桐川山前溪,源出浙泰,入邑五區金尖山。南流匯眾
水入茲區為雙兜溪,又匯馬尾溪、龍埠溪、倉邊溪、庫口溪、烏溪、透堤溪,貫嶺
溪、水北溪流出。山前一帶水勢廣遠而轟急,時為民害。故開縣之初,官紳創筑石
壩數百丈以御之。龍山溪源二,一出王家陽,一出浮柳陽。兩溪夾城左右,又名
“夾城溪”,分道奔流出數里外,匯后月詹港入海。后月詹亦有溪源出木區西山,南流
至后月詹港入海。更有大溪三,一為巖前溪,源出五區謝陽,入本區山門里,東南至
巖前匯浪頭溪入海;一為橫溪,源出繭盤,匯松陽諸水,南流入海;一為三義河,
源出浙平五岱,南流至本區大岳,分三區入海,海直達鐵閂洋與二區接。全境之
中、東、西、北皆山,利于農林;南瀕海,利于舟楫,歷來出產以煙葉為大宗,茶
次之,牲畜醬料等又次之。由陸販而海運,揚帆直達各埠,交通無阻礙之虞。惟
是,民多故步自封,絕少研究新學。今者全區之中縣立小學及區私立初級小學約有
十數,私塾亦逐漸改良,不囿故習,遠近小民咸知趨重農、工、商各業,從此競巧
爭奇,日新月異,則物阜民康可計日待。況區為治城所在,縣政府、縣黨部、縣
農、工、商、教育會,以及圖書館、閱報社羅列城中,人人易于灌輸新智識,以奮
發為新國民。吾邑自治之興,當由茲區發切。勇猛著鞭,為全邑二十馀萬生靈開先
路,深有望于負導引之責者。
第二自治區分編
第二區居全邑東及東北部,合舊有之前岐、沙堤、巽域、澳南四區為一區。東
至流江巖坑,與浙平蒲門界;南至西澳牙基,與三區蛆澳塘界;西至彩澳外寨國
山,與一區共界;北至望山,與平陽五岱界;東南至虎頭鼻外突出海面之南關山,
與浙海北關山界;西南至三都車頭山,與三、四兩區共界;東北至龜嶺,與浙平蘭
宋陽及磯山界;西北至鳳桐外,與一區鳳山界。全區地約一千五百萬方里,戶九千
有奇,人民四萬二千九百有奇。設鎮三,日前岐、日沙堤、日巽城;鄉十有三,巖
坑、象陽、大瀾、小瀾、熊嶺、彩澳、流江、南鎮、澳腰、福山、小陽、沿州、棋
盤;附鄉一百有奇,區立小學及區私立初級小學。九山以望山所占地位為最高,蓋
承浙平南雁山脈之入吾邑東北境為少數山脈者,突兀凌空,四望無際,青潭、熊
嶺、武陽、文林諸山悉列其南望之下,又有龍首、老峰兩山,前岐鎮市集在焉。前
岐商業以磯為大宗,破產浙平赤陽,經茲地出海,囤積挑運享其利者千數百家。有
溪焉源出武陽經西宅,亦至是入海。瀕海而居者,東有柯灣梅洲諸村,西有彩澳、
狗頭鼻諸村,中則有賞嶼,其居民皆利饒蜃蛤。由岐市而上行,迤而東為龜嶺,逾
嶺為浙平蘭宋陽及赤陽,赤陽即磯山。又東為鶴頂山,其里人呼為覆鼎山,距吾邑
界外數十里,昔人訛為福鼎山,謂吾邑命名以此,蓋誤。由岐市而左行,有溪日大
瀾,源出赤陽,至崎嶺匯吳家溪,由大瀾入海,龍鳳山近焉。大瀾之南為小瀾,越
一山為象陽,明遺民義殺清兵之游希曾家于此。【希曾事見《大事志》及《義行
傳》。】由象陽而安仁山,而巖坑,而流江,而沙堤,途約五十里。沙堤自清季通
輪后,閩、浙、粵之航海往來者率是由經過,商貨畢集,旅客云屯,蓋邑要埠也,
故新設為鎮。逾一水為南鎮,乃鼎海內港門戶。清代設兵戊守,今置水上警察,其
集聚亦頗盛。由南鎮折而西入為釣澳、為澳腰、為后港,悉廣收魚鹽之利。又逾
水,循牙基、西堞以達巽城,有墟集。車頭山、東陽山,沿洲、白巖、關盤、朱坑
諸村人,悉以農產物赴此交易,往來如織,其熱鬧蓋次于前岐、巽城。亦有溪源出
積谷山、后龍潭,經朱坑至巽城外入海。全區陸地上之形勢,與人民生活之概況如
此。海自然嶼外有金嶼門之兩山橫障,有蓮花嶼之亭亭獨立,有南關山之遙峙水
中,界限閩浙,其雄壯又如此。河邑中繁盛而鞏固之區也。顧其中有待于補救者尚
多。前岐、沙堤及澳南各街路,糞穢填塞,腐臭薰蒸,若不力勸掃滌,勢必瘟疫滋
多,其如衛生有礙何;赤陽之研本就近由赤溪出港,清光緒間因其地關卡并設,捐
稅繁多,以致移經前岐。今者閩海稅則重于浙江,若不力求減輕,彼必改向舊途,
其如利路斷絕何;區東北一方嶺峻山高,政教罕及,其民往往負固不服,甚敢抵抗
官兵,若不時加勸誡,彼必獷悍如初,其如文網屢桿株連無辜何。凡此皆操自治之
權者所宜首先注意也。
第三自治區分編
第三區居全邑南及東南部,合舊有之秦嶼、店下、陜門、后嵐四區為一區。東
至臺峰,與二區澳腰、南鎮界;南至海中大密山,與霞浦海小布山、烽火山界;西
至太姥山后,與四區五蒲界;北至子情岔,與二區朱坑、嶺頭界;東南至七星,與
外海界;西南至棋盤嶺,與霞浦梅花村及牙城界;東北至財澳塘,與二區牙基界;
西北至昭倉嶺,與四區白琳界。設鎮五:石麟、康湖【即由秦嶼分而為二。】、店
下、破門、后嵐;鄉十有四:溪尾、西澳、才堡、太姥陽、文渡、孔坪、渠口、北
洋、東稼、福塘、屯頭、澈城、黃岐、大霸山;附鄉百三十有奇。太姥為天下名
山,踞區之西有卅六峰,最高峰日摩霄,又呼覆鼎,縣命名以此。全山峰巒聳拔,
巖壑玲瓏,其靈異難以嬋述。噴出其下,脈絡隱隱可指者約有數支,一支為激村紗
帽山,宋提刑、邑鄉賢楊楫家其麓,有鵝鼻占盾貴巖諸環而列焉;一支為陀九嶺、
鴉響山、累繭山,及秦嶼之積石麟后康湖三山;一支為佛頭岡、翔鳳山、濮陽山、
插屏山,迤至與霞浦接近之狹門、石瀾諸山,皆列于區南及迤西諸部;其列于太姥
下之東及東北者有草堂山,為唐刺史、州人林嵩讀書處;有白云山,為明遺民黃大
煌【區屯頭人。事見《大事志》及《行義傳》。】殉節處;有文星明山,相傳為朱
子序《中庸》處;有黃崎山,相傳為太姥升天處;更有星羅棋布,若象山、磨石
山、臺家陽山、大小黃管山,以及水澳外障蔽鼎海之屏風山,登摩宵而左右望,直
培康耳。川若藍溪、內外才溪、躍鯉溪、下馬溪、【以上屬石麟、康湖兩鎮一
帶。】坑門溪、西岐溪、羅口溪【以上屬店下鎮一帶】秋溪、濮陰溪、牛皮灘、碘
門溪【以上屬秧門鎮】清溪、陽頭溪、賞管溪、日澳溪、禮澳溪、王柄溪、吉溪、
羅里坑溪、蝮鯉坑溪。【以上屬后嵐鎮一帶。】大者發源于太姥,小者導流眾山,
湍激潦澗,各隨其地勢。要皆灌田置碓之所資耳。其最大者為海區,自東南迄西南
皆瀕海,民多以海為田,潮漲則掛網而漁,潮退則拾取螺蛤,利侔耕作;商之運僦
土產以遠售外省縣者,有各港口以通舟楫,其利賴于海多矣;更有大布山遠峙大洋
周圍約四十里,山利種植,海利魚鹽。自民國初年開墾后,民居漸多,儼成殖民
地,又若武陵之有桃源,此尤他區之所無者也。全區地約一千五百七十方里,【除
海里不計。】戶一萬五百五十有奇,人民五萬三千三百有奇,縣立小學及區私立初
級小學十有五,繁盛甲于全鼎,顧民眾則份子雜,地大則兼顧難。今欲為茲區謀自
治,其首要有數端:口岸既多,斯奸商漏谷之弊在所不免,屯頭、福塘、牛矢墩、
白鷺、水澳,諸牙份鼠竊狗偷,乃其慣技,鼎地產谷僅足以敷民,食必按戶而責
以,蓋藏俾水旱之年有所備,一也。巨浸洪濤,往往為近海廬舍田園之害,秦嶼、
破門、店下諸鎮歷歲災黎,動煩官廳賑恤,必勸民堅筑堤防預,綢繆于未雨,庶其
魚之嘆可以免,二也。自烽火營水師被撤以還,區中沿海船只以及傍岸人家遭劫掠
者屢有所聞,一旦四鄰有警,大小男婦既須防陸又須防海,其憊實甚。近民間雖新
組海團,藉資捍衛,其實寇眾我寡,有等于無。必仗官力為擴張,乃能有首尾相應
之聲勢,三也。三者備然后茲區之自治可實現。否則譬如人身元氣已衰,雖腰腹甚
大,無益也。
第四自治區分編
第四區居全邑西部,合舊有之白琳、點頭、水郊、橘溪四區為一區。東至簇嶼
海,與一區六尺門海界;南至漆溪,與霞浦楊家溪界;西至阜坪龜陽,與霞浦長崎
界;北至大小皴,與五區婁山界,東南至杜家,與霞浦龍亭界;西南至仙蒲仙后
山,與霞浦共界;東北至點頭,與五區王孫界;西北至石馬嶺,與五區管陽界。全
區地約一千四百方里,戶九千七百有奇,人民約四萬。設鎮三,日白琳、日點頭、
日橘溪,鄉十有三:蔣陽、桑園、湖林、樟柏陽、黃岡陽、翁潭、嶼、岐頭、大
坪、水郊、石床、葉莒、浮柳,附鄉百有奇,區私立初級小學五。山以鐵障、石馬
嶺二者為最高,鐵障山峭千仞,色如鐵,旁為馬冠山,有尖日馬冠尖,聳出眾峰
上,舟行過鐵閂洋者可望以辨八尺門入港處,普照碗窯昆田,諸山胥在其下,昆田
為邑宋鄉賢孫調宅墓所在,里人呼為孫店,孫店之外為點頭以迄半嶺亭。自鐵障至
此皆為區東及北境,山石馬嶺高傍五區管陽南山,俗傳馬有神異,能瞰西鄉之粟,
鄉人鑿其口乃止,即此嶺也。承其下者為南網山、九膊山,亦極高,分九岡,綿亙
數十里。黃岡、福溪、樟柏陽山皆其附庸。趨而東南下者為五蒲山,為白琳之熨
斗、祿馬、金剛墩以及如屏外拱之昭倉嶺、雙株嶺、翁潭、后坪、國王宮頭鐮嶼諸
山,由九膊迤而西為仙蒲山,元進士邑鄉賢林仲節家在焉,為仙后山半屬霞浦,自
石馬嶺至此皆為區南及西境山。川之流于東及北境者,若葉莒溪、翁溪、橘溪、百
步溪、昆溪、里頭溪,其源不一,皆行經數十里匯白水江入海。其流于南及西境
者,若蛟龍溪、樟柏陽溪、九里溪,或源于霞浦,或溢于本區,亦行數十里匯溪出
霞浦入海。此區內山川形勢之大略也。出產有茶竹木紙炭等,而尤以茶為大宗,各
鄉之擁巨贊開高第者,半由茶葉起家。白琳為閩、廣客商薈萃地,尤屬茶市中心,
本邑凡百銷場之喧寂悉視琳山茶利之盈虧,其關系蒙重有如此者。顧茲區道路四
通,易招商亦易引寇。明嘉靖時寇入阜坪象往村,村人誘以酒食,醉而殺之,無遺
類。清咸豐時,浙平金錢會匪陷吾治城,次月官軍來會剿,且追捕邑之從賊者,茲
區尤為逋逃藪。總兵秦如虎,曾殲寇于白琳笥尾村。其前事也。最近何金標、厲木
恭之亂,蓮山、浮柳、石床、東門嶺諸鄉悉遭擄掠,而白琳尤疊受重傷。誠以地當
孔道,防不勝防觀于區東南一隅,昭倉嶺有固寧門、雙株嶺,有定福門、五蒲
嶺,有保秦門,皆鄰區所筑,以御賊之由此疆而入役界者,其為寇盜所必經之路可
知矣。邇來茶市蕭條,全邑受其影響,茲區男婦尤感生活困難。以財聚民稠之沃
壤,一挫于寇警頻仍,再挫于商業失敗。若不亟籌補,民愈不聊生矣。為今日計,
必遵照自治計劃,盛設保衛,俾民得安居;廣勸農林,俾地無遺利。凡屬編氓,無
事則皆農,有事則皆兵,庶不惟外寇不敢入境,而家裕戶饒,行將重觀當年景象,
豈不休哉。
第五自治區分編
第五區居全邑西及西北部,合舊有之管陽、果陽、南溪、安仁四區為一區。東
至石壁城,與一區浮柳陽界;南至婁山,與四區大小峨界;西至上貫外,有溪與霞
浦占嶺界:北至沈青葫蘆門,與浙泰墩頭界;東南至王孫,與一區鄭岐、四區半嶺
亭界;西南至管陽,與霞浦查陽界;東北至望海山,與一區疊石山界;西北至天分
隘,亦與浙泰墩頭界。全區地約二千四百方里,戶七千有奇,人民三萬四千七百有
奇。鎮無,鄉十有五:管陽、古林、樟峰、菱陽、圓嶼、南溪、白石、王孫、果
陽、金溪、花亭、安仁、西良、縉陽、望海。附鄉九十有奇。山之雄峙于區北境者
有天竺山,高峰聳拔日“天竺峰”,山有隘日“天分隘”,為閩浙交界處,明清兩
代曾于此屯兵;有吳社山,高可望數百里,為其方主山,葫蘆門、沈青堡屬焉;有
金尖山,屹立云表;有菱陽山,巖石如蓋,天雨飛瀑百丈,晴則散絲如霧,山
【之?】嶺日“牌嶺”,其巔有隘日“牌嶺隘”,亦以界閩浙也;有望海山,距海
百馀里,勢極高峻,壁上綴有蠣房,人莫測其何來。其列于中及南境者,在西良
鄉,有屹然橫障,與吳社遙遙對峙之南屏山;在金溪鄉,有奇峭插天、以峰形著名
之驢馱山;又有宋宗正朱夢環墓所在之金朱山;在謝陽鄉,有危峰挺立,直沖云霄
漢之上云尖;在管陽鄉,有覆巖成室,不假人工之巖頭山;又有蜿蜒其勢,為霞浦
諸山發祖之南山。【南山山脈入霞浦,為其大多數山。又山為霞浦及福安、壽寧人
民來鼎必經之路,故遇有鄰匪發生之日,此地須加嚴防守。】馀若金山、白浪山
等,特其小者耳。川之分布全區者,西境之水以天竺、管陽兩溪為最長,天竺溪源
出天竺附近之坑門頭;管陽溪源四,一出霞浦查陽,其三出于本區。兩溪均匯于上
貫,出打步頭,又匯霞浦溪入泰順界。東境之水首溯金尖山,其源實出浙泰,由金
尖山而下,南匯中部之瓦陽、南陽、茶陽、金溪,以及東北部之望海、芟陽諸水為
南溪,入一區為雙兜溪,屈曲纖南而下,為環繞縣城之水,北及山前溪。南境之
水,一為后溪,源出唐陽流入一區,匯巖前溪入海;一為王孫溪,源二,一出烏石
門,一出后陽,匯江尾塘入海。區蓋處全邑上游之右,而僻在群山萬壑中者也。以
言田畝,民多^山而耕,僅有管陽一鄉稍平坦,可分阡陌,而山高地寒,復為其通
病;以言衣服,縉陽一帶諸鄉多自織而衣,棉芝而外無新式之機絲,以例他鄉當亦
稱是;以言飲食,惟突出海隅之王孫、江尾諸鄉,頗饒蜃蛤,其入山較深者燒筍烹
葵,珍為異饌,雖鮮味傳雁溪、晏溪之鯉,果品稱西良、楮樓之梨,其實稀少而不
可多得,以視他區,瞠若孚后矣。雖然,有足多焉者,編戶皆耕田而食,肌臟辛
苦,倉縻率有馀糧,人家皆遠市而居,賓客往來,盤殖無須兼味。勤儉為起家之
本,禮義由富足而生,所以修路修橋到處完備,鄉社鄉校逐漸振興,而青年髦土之
升學京師、游學外國者且接踵后先,則謂其遠勝他區未始不可。他年自治盛行,由
渾樸而進文明,茲區尤當易收實效,請拭目俟之。
福鼎縣志卷三
大事志
邑志與國史相表里,志道其詳,史提其要。顧編內各門志傳及表,率取裁馬班
諸史,獨此大事一記,編年紀月效法麟經。夫既遵用《春秋》體例,自應竊取其義
為褒貶。黃大金孰游希曾之徒,倉卒起兵,志在恢復明室,舊志屏而弗書,非實錄
也,今悉為補登,以彰義舉。至建縣、立學、復界、撤營諸大端,暨近代外交自治
一切新政,以及今昔兵災匪禍,其影響全縣治亂皆數百年,少亦十馀年。臚而列
之,俾吾邑人士之有志讀史者,先略悉鄉土故事,數典忘祖之消吾知免焉。若夫災
詳怪異,雖亦層見于《春秋》,究之人道邇而天道遠,故匯附冊末,志《大事》。
元
至正十年五月,方國珍剽掠大小賞雪,宣尉司移檄元帥扈海率萬戶縣昭毅等往
捕。師潰于水澳,賊追至赤岸,扈海被執,州民四鼠。
十二年,穆洋賊康一既陷州治,率眾三百馀至桐山,里人高公玉、高天璧以計
縛之。【詳《武功傳》。】
明
洪武二年,溫州叛賊葉丁香鼠入桐山,旋寇州治,屠戮甚慘,官軍討平之。
正統八年,十一月處州賊掠桐山。
嘉靖十七年,海賊肆掠各鄉。秦嶼士官陳登倡筑秦嶼堡。
三十五年,倭萬馀攻秦嶼堡,里人程伯簡率眾御之,七晝夜不克。伯簡死城
上。【與難者四十七人。】
三十七年四月,倭攻秦嶼堡不克。
三十八年四月,參將黎鵬舉自翳山沖倭舟為兩截,擊沉其一。追至三沙火焰
山,大破之。是年倭陷桐山,遍地幾成焦土,民居寥寥焉。
四十一年,桐山高權倡捐谷一千石,率其族人興筑桐山堡,越三年乃成。民始
安集。【詳《義行傳》。】
四十二年五月,倭攻流江,沙堤烽火把總朱磯率舟師破之,獲首夥五十馀。
十一月,參將黎鵬舉所部兵出哨流江,假倭焚劫村落。【按,《府志》,事系總制
胡宗憲所部兵守閩浙界,入掠我南鎮,慘毒甚于倭。鵬舉征之殲七人,宗憲銜之,
遂嫁害于鵬舉,因而被逮焉。】
四十三年四月,參將李超破倭于水澳。
天啟二年八月,海寇攻秦嶼。里人張鸞三率眾捍御,賊復由樟岐入襲。城破,
鸞三等死之。【計四十三人。】
清
順治四年,清汛官何得勝領兵二十名駐桐山。明遺民象陽游希曾率義兵三十
馀,于十一月二十夜乘清兵睡熟盡殲之,惟得勝逃去。【希曾等清初目為亂黨,捕
索甚急,舊志不敢登其事。今新補入,詳見《忠義傳》。】
五年,福安劉中藻起義,率其眾來屯桐山,勸富戶助餉,為清軍所破。時吾邑
人與中藻共事者為屯頭黃大金享。是冬,金亨因兵敗而死。【舊志載劉中藻等作亂攻福
寧州,屯桐山,逼富戶助餉,官軍破之。蓋清時史家對于圖復明室者多目為亂黨,
故所志如是。按,劉中藻,明季進土,起兵用隆武年號,為唐王謀恢復。歷三年被
清兵圍擊,藻衣冠危坐,吞金不死,自經。同時死難者十數人,順治朝特詔免,追
田產,給留養孤,雍正朝修《明史》,與錢肅樂、鄭遵謙合傳。乾隆朝賜謚烈愍。
各家記載悉列諸《忠義》,舊志則依乾隆《福寧府志》,蓋郡守李拔以其抵抗王師
抑之。光緒六年,郡守張其曜重刊郡志,仍列諸《忠義》,并為撰后記表揚,今依
照更正。黃大^事亦系新補入,詳見《忠義傳》。】
十三年八月,海寇陳文達焚劫塘里,汀州人王拉夫、壽寧人馬興等剽掠桐山。
居民絕跡者數年。
十四年四月,海寇入激城逼民助糧,諸生王式金弗從,死之。
十六年,山賊蔓延。賊皆本邑人,恐人認識報官,凡被其擒去者必斃命。
十七年,海寇登陸,逼民助餉。水郊、阜坪各鄉大姓人家半為殺傷。桐山曹角
六、高素卿赴督轅請兵御寇,十一月發師來援。自數年以來,桐山無官兵駐扎,至
是復以巡司汛官守焉,民始漸挈眷而歸。
康熙元年,海寇猖獗,遷沿海居民于內地。【I口志作"順治十八年“。】
七年,總督趙延臣閱界展復三十里。
八年,總兵吳萬福奉文撥帑,增筑桐山堡,【堡筑于明嘉靖間,清順治間曾經
葺修。由福寧衛撥汛官備防守。】抽調本省八府官兵駐防桐山,設桐山營,置游擊
領之。【詳《武備志》。】
十七年,海寇掠桐山平陽鎮,把總王彪赴援,奮勇進剿。歸至才堡嶺,遇賊血
戰死。事聞,予恤蔭,其子官。
十八年,海寇迭起,復移居民內地,疆畫原界。【按,是時海寇登岸,巖沿途
去掠,延至十四都阜坪。水郊人張日葵率眾與戰,盡殲其黨。】
二十年,總督姚啟圣疏請盡復原遷沿海居民。
二十二年,總督王安國、提督施瑯會題撤三沙火烽營,赴秦嶼駐扎。屬閩安鎮
管轄。【按,三沙烽火營原由閩安鎮右營移屯三沙,游擊領之。】
雍正二年,改烽火營游擊為參將。
乾隆四年,開縣立學。縣原隸霞浦,制府郝玉麟以桐山距霞浦治較遠,議劃
勸儒鄉之擢秀一里歸霞浦,其望海、遙鄉、育仁、廉江四里題請立為福鼎縣。奏
入,報可。擴舊堡為城,置壇廟、衙署,福鼎立縣自是始。【按,郝公之題奏從桐
山拔貢游學海請也。詳《義行傳》。】同年,設縣儒學。其生員名額亦系由霞浦分
出。【詳《學校志》。】
六年,建學宮于南關外。【詳《學校志》。】
七年,筑衛城壩。先是,桐山無壩,民但編竹壘石為浪以備潦。是年,縣令
傅維祖請筑石壩,旋解任去。繼其役者為縣令熊煌、紳士游學海、張有華諸人。
十六年,建桐山書院于城內蓮池社。【詳《學校志》。】
五十二年,臺灣林爽文作亂,檄召浙江兵赴剿。知縣李其沛募民夫運送器械。
時升平日久,人不知兵。聞浙師過境,莫不惶恐。中丞徐嗣曾親臨彈壓,軍行以
律,閭里晏然。
嘉慶三年,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擊敗海盜蔡牽于前山洋面,盜乘夜遁去。
【按,蔡牽于乾隆末年即糾集盜艘百有數十,肆掠于閩浙沿海。旋以翳山為巢穴。
嘉慶三年為提督李長庚擊敗遁去。十二年,長庚復率水軍剿牽于潮州海上,擊破賊
船,將燔之,忽中彈而仆。明年,舊部王得祿等殲牽于溫州黑水洋。】
九年,烽火營改屬福寧鎮管轄。
道光二十年,建試院。邑舊無試院,童生自備幾案,就縣署局試。至是乃咸稱
便焉。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陽金錢會匪由分水關入。寇陷縣城,焚毀城內
外三千馀家,惟文武衙署、文武廟、書院考棚等幸免灰燼。次日,賊聞平陽義民有
白布會者襲破其巢穴,懼而回援。時文武官兵俱棄城遁,賊聞地方無官守,稍稍復
至各鄉。婦孺逃匿無門,賊眾駐鼎十馀日,擄人索金無數。十一月十九日,前閩安
鎮總兵秦如虎奉檄來剿,駐節桐山。二十八日,賊大至。如虎以師進駐水北,遣游
擊許中標為前鋒,與賊戰于萬古亭,大破之。如虎嗣赴浙,會福建記名道張啟炮,
追剿逆黨,先后縛斬之。匪首趙起逸至玉環,被獲磔死。【按,是年大旱數月,至
是復遭兵燹,民命幾絕矣。而故家遺書復云“賊甫平,大兵旋至,需索百端,肆
(孽?)無忌,前此逃去之官至是歸來,復只圖囊橐,不顧民間疾苦。鼎人何辜,
而疊罹此慘禍也耶?”】
光緒三十一年,設立縣治小學校。時科舉已停,遂將桐山書院改為學校,并移
其膏火山租充作校費。所有城鄉各小學遞年興設。【詳《學校志》。】
三十二年,沙堤開埠。是年但與福州通輪,后漸推廣南北各要埠。
宣統二年,全國舉行自治,城鄉議事會同時成立。同年設縣教育會、【是會旋
辦旋停。】縣商會。【是會歷辦無異。】
三年設縣農會。【是會亦旋辦旋停。】九月,各省人民乘武漢革命之機蠢然暴
動,本邑受其影響,所在匪徒糾眾滋事。時縣治四城置兵,尚覺寧謐。外如點頭、
白琳、翁潭、秦嶼、碳門、店下、沙堤等鄉,攻毀衙署、關卡、學校、教堂,以及
搶劫富商殷戶之警一日數聞,旬馀未息。各都聯甲酎日編定,幸光復成功,官軍旋
來安民,民方安堵如故。
民國
元年,修正糧額。【事實及糧米詳《賦稅志》。】設縣臨時議事會、董事會。
各區自治會董事會亦以次成立。同年,縣公署設審判員,改清典史為管獄員,旋
改為典獄員,又改為監獄員。
二年,桐山烽火兩營奉令撤銷。縣城由省派撥陸軍駐防,并設警備隊于縣政
府。秦嶼各鄉亦有派軍駐防。
三年,改審員為幫審員,又改為承審員。同年,翁山開墾。是山在明清時為
禁島,及是由官開墾,設墾殖局領之。旋守以地方保衛團。
四年各省自治停辦,縣城鄉自治機關一律閉歇。同年,法教士來,設天主
堂于治南門外,民鮮樂從。不久旋閉。
七年五月,英基督教徒姜宏圖自霞浦來鼎布道。由澳腰乘船返至霞轄牙城城港
口深水洋面,被浙臺海寇劫殺棄尸,是處洋面距鼎海界線尚遠,霞知事希圖卸責,
強執舊烽火營海防圖為據,諉案歸鼎。時福鼎知事蔡樞力辯駁咨呈,往復月馀不
決,旋將霞、鼎兩縣海防繪圖詳注,分呈省府及英使館,案乃歸霞。幸姜教士尸身
不久撈獲。惟行劫盜夥,出沒無常,不易巢滅,英使追辦緊急,經省府嚴飭,軍警
多派艦隊會同英艦入浙,直抵巢穴搜贓擒賊,槍殺多人,案始結束。是役也,因外
交關系,閩、浙政府慎重異常。福鼎以地近霞浦,尤應盡協緝責任,官吏兵役不遑
啟處者數月矣。
八年六月,秦嶼紳士以省撥駐防軍隊,遇省防緊要時輒調去。就地籌款,請設
警察分所,置所長。十一月,霞浦上萬土匪、數千寇掠其邑山門嶺、鴛鴦頭兩鄉。
該處與吾邑十四都接壤,勢將長驅直入,而群不逞之徒復訛言四播,焚掠頻聞,震
驚幾遍全邑。賴十二、三及十四都鄉兵扼守阜坪、仙蒲諸險要,獲其偵探三人,賊
膽為怯,鄉兵乘勝直追,而霞、鼎軍隊亦踵至,賊乃夜遁。
九年,英基督教士來,設圣公會于縣治之回春社。前十數年城中已有耶穌教
堂之設,但賃屋而居耳。是年始購地建筑。外鄉若秦嶼、前岐、白琳、點頭、澳
腰、溪尾、馥潭等處先后成立。
十一年冬,有某營潰兵約百人泛舟而來,詐稱官兵過境,群集治南關外天后
宮,謀乘夜竊發。縣令楊慶恩偵知其實。時城中適無駐軍,楊躬荷槍,率其警兵數
十人直搗之,寇乃遁去。
十三年,奉教育廳令設教育局。【原設勸學所,是年令改為教育局。】秋閩軍
旅長彭德鋒率兵干馀赴浙,道福鼎,駐南關外學宮等處。大索軍餉,并勒派民夫、
兵警四出拿夫,路無行者。駐旬日始去,被派民夫久不放歸,經紳士赴浙吁請,始
獲領回。
十五年十二月,國民革命軍入閩。督辦周蔭人潛率所部潰兵數萬奔浙,一由福
安過管陽,一由霞浦過白琳店頭。沿途肆掠,聲勢洶洶,兩路俱集中縣治十馀日始
去。學校民房均被占駐,索費拿夫急于星火。該部于前數日到霞浦,時縣令及商會
長與鄉紳之有名者悉被禁閉,勒銀數萬。吾邑聞訊,縣令黃若柏先期遁去,城中紳
民莫不驚惶失措。幸已解組之知事陳廷衡出為調停,地方不至糜爛。旋有曹萬順軍
乘后追擊,而周部已遠隨矣。同時又有浙匪數十人,乘吾省局未定,詐稱北伐軍便
衣隊,假道秦嶼闖入警察分所,悉掃槍枝而去。地方人旋知其偽,率眾持械往追數
十里,擒獲匪徒二人,送官監禁,并拾得所棄槍枝若干。其散逸馀匪是夜尚沿途搶
劫而去。未幾,又有霞匪林寶琦等數百人,到十七都西良各鄉迫勒助餉,閱半月乃
去。是冬,撤駐鼎陸軍,易以海軍陸戰隊。
十六年六月,秦嶼警察分所奉令改為公安分局。
十八年六月,設中國國民黨福建省直屬縣區分部,旋改稱為中國國民黨福建省
福鼎縣黨務特派員辦事處。
十九年一月十一夜,屏南匪首何金標率徒數百人由霞浦柘洋星馳到白琳,所過
管陽、浮柳、仁山、石床等鄉悉遭劫掠,而白琳受害尤甚。閱半日順去,綜計遭匪
地方房屋被毀者數十,人民被鹵者百馀,備受戕虐,勒贖多金,久乃放回。其被害
而死及被脅而從者約有十馀。財務損失尤更仆難數云。三月間,又有湄州、泰州各
海寇以鼎海為淵藪,擄人勒贖日有所聞。商漁船只,非結隊不敢行。已而寇漸登
陸,五月間六都日澳邨被其焚劫,損失頗多。嗣聞有巡洋艦到鼎,始艇去。六月,
海寇又來,兇焰尤甚。黃岐、賞筲等澳大受焚掠,飽其所欲而去,沿海居民遷徙殆
盡。秋,又有店頭鹽緝隊兵十數名,因餉精無出,竟于八月間全體反動沿海行劫。
前岐焦宕等鄉大受損害,后其黨類自相殘殺,乃逸去。九月,湄州海寇又從十一都
魚井上岸,焚毀民屋四十馀間【該地僅有四五十家。】婦女被殺者二人,財務損失
無數。同月,浙江泰順匪首曾邇之聚眾數百,分遣其黨來擾吾邑。十八都南溪、
菱陽、大山等鄉坐索餉精,旋來旋去。十月間,又欲悉眾來攻縣治,人民聞訊,遷
徙恐后。幸浙江省防軍到泰攻擊,匪始氟去。又有平陽匪攻掠二都橋亭等鄉,賴鄉
民極力截擊,擒獲數名,匪乃散去。十一月,又有本邑匪徒百馀人聚集溪口、蔣陽
各鄉,四出肆掠,旋被油坑村民戰殺多人,而各鄉團練復同時嚴加搜緝,乃漸消
滅。冬,奉教育廳令,重新組織教育會。
二十年二月,奉令設立縣工會。三月,奉令重新組織縣農會。【是會設于清宣
統三年,民國初年停歇。十二年復設,十八年奉令改稱農民協會,旋停。本年復稱
今名。】五月,教育局奉教育廳令,會考全縣小學畢業生。七月,霞匪數十來襲
布山,保衛團奪去槍枝二十馀,乘勢攻劫民居,擄人掠物,損失頗多。十月二十七
夜,湄州海盜來攻秦嶼,里人開炮御之。戰逾時,潮退乃去。
二十一年一月,奉省政府令復辦自治,改劃自治區。分全縣為第一、二、三、
四、五共五區,區有長。二月,壽寧匪首周玉光率徒數百,寇邑西北等鄉,放火
擄人掠金二萬馀而去。三月,霞浦匪首厲木恭率徒千數百闖入邑管陽鄉,四出索餉
約十馀萬之多。邑人紛紛遷徙。二十八日,匪攻白琳,民團御之,因眾寡不敵而
退。匪踞其地,大肆焚掠,民居被毀者六十馀間。三十一日,官軍來剿,匪鼠歸巢
穴。
祥異【附】
明
洪武二年大疫,死者相枕藉。又有虎縱橫村落間,傷人畜甚眾。
成化二H—年夏,大水。
二十二年,大疫。
嘉靖十七年,大疫。
天啟四年,秋龍門太姥地震,雨雹屋瓦皆裂。
崇禎十三年,大風拔木發屋。
清
順治六年大饑。斗米值銀五錢。
十四年有虎患,大疫復作。
康熙元年七月,大水。治城北數里外大橋墩崩去,其一聲震數里。
三年米價騰貴。
四年,鄉多猛虎,往往撞壁跳墻取人而食。日未晡,人家皆閉門不出。逾年始
平。
十四年八月,大水淹死男婦五百馀人。
二十六年,大水漂沒民舍。
四十五年,福建全省大旱。鼎邑自五月十二日起旱,至八月初五日始雨。雨至
九月十六日始晴。田園枯萎,秋收僅得十之一二。
五十一年,大水滄沒田廬無算,死者相枕藉。
雍正七年饑,竹產米。
乾隆二年七月,吳家溪山崩,壓死七十三人。八月十五夜,海潮大作,魚蝦
游于秦嶼道上。
五年三月,縣初次試土。時天陰雨,三炮雷鳴,雨忽霽。【見《府志》。】
八年十一月,彗星昏見西方,月馀始滅。
十七年饑。
三十八年,大風雨雹,屋瓦皆飛,海水泛濫,是歲歉。
三十四年七月,彗星見西方.,長丈馀。
四十七年七月,大水壩崩數十丈,東城不沒者三版,漂溺田廬人畜無算。
五十三年旱。六月地震,屋壁劃然有聲。
五十六年,雷震昭明寺塔。
五十七年,群虎為患,傷人畜甚眾,自白琳至霞浦道無行人。設阱捕之,獲二
十馀始息。
五十八年,大有年。十月,吳荊云妻蕭氏一產三男。
五十九年旱。七月,雷震烽火門帥臺。
六十年饑。
嘉慶元年正月初九日,大冰。三月,雨雹大如彈丸。
二年九月夜,星飛如織。
八年,大岳村有毛蟲千萬為群,大如拇指,遍食松楸至枯。赴澗飲水人不敢迫
視。十月,五色云見西方。
九年十一月,秦嶼獲異魚三大者八千馀斤,小者千馀。
十年大有年。
十三年夏,文廟雷震,霹靂二十馀聲,梁柱盡裂。
十四年八月,彗星見西北方。
十六年八月,連日地震。九月,彗星見天市,坦光射紫薇掃三臺,月馀始
滅。
十七年五月,福寧屬大饑,絕糧。山出土如粉,可以充食,俗呼觀音米。是時
秦嶼富民引臺灣米十馀船賬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水源鎮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棠湖中學2025年高三聯考數學試題(聯考)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學2025年初三教學質量檢查(二統)數學試題含解析
- 武漢傳媒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省西安電子科技中學2025屆下學期初三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生物統計與試驗設計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法規與實務》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蘇南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元月月考化學試題含解析
- 南京中醫藥大學《長沙文化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海洋大學《和聲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性病診斷標準與治療指南
- 2023年安全員-A證(江蘇省)歷年真題附答案(難、易錯點剖析)
- 全國優質課說課比賽一等獎高中化學《苯酚》說課課件
- 零基礎開口說日語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嘉興學院
- 幼兒園廢舊材料的研究 論文
- 新型農民培訓服務投標方案
- 安徽省根銀科技有限公司電子級玻璃纖維布織造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張力放線工器具配備表
- 食品小攤販備案卡(樣式)及說明
- 工藝聯鎖圖識讀
- 針刀操作安全區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