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_第1頁
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_第2頁
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_第3頁
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_第4頁
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設計說明: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大小比擬的知識的根底上進展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小數大小比擬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才能。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關注對舊知的復習,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上課伊始,設計幾組整數大小比擬的復習題,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回憶整數大小比擬的方法,為下面學習小數的大小比擬奠定根底。2、關注方法的類比,實現知識的遷移。類比是根據兩種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結論。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類比在掌握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探究解題方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無視的作用。小數的大小比擬并不難,它與整數的大小比擬在方法上根本一樣。在教學中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類比整數大小比擬的方法,掌握小數大小比擬的方法,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3、關注習題設計的理論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設計練習時,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在現實、詳細的情境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表達了數學的價值。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卷尺學生準備卷尺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1、復習準備。我們已經學過了比擬整數大小的方法,請你們在各題的___里填上“>”“<”或“=”,并說說怎樣比擬整數的大小。1001___999654___5438321___8436〔1〕引導學生明確: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大;當位數一樣時,從最高位開場比擬,最高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大,最高位上的數字一樣時,比擬下一位上的數字,以此類推,直到比出大小為止。〔2〕老師的身高是1米7分米,假如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假如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4米〕請同學們觀察身高,誰高誰矮?〔老師高,小明矮〕看來小數也是有大小的。2、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會了比擬整數大小的方法,那么你們想知道怎么比擬小數的大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比擬小數大小的方法。設計意圖:創設有興趣性的問題情境,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設置復習題,將整數的大小比擬和小數的大小比擬進展有機的銜接,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學校的運動會上,小明、小剛、小強和小林正在跳高場地上進展比賽,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都想為自己的班級爭得榮譽,班里的同學們也在為他們吶喊助威。比賽完畢,成績如下:姓名小明小剛小強小林成績/米0.81.21.10.92、提問:你能排出他們的名次嗎?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你是怎樣排列的?為什么這樣排列?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5、在學生答復下列問題時注意搜集信息,并適時提問,引導學生總結比擬的方法。方法一利用小數的含義來比擬。因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擬。因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方法三借助測量工具進展比擬。在卷尺上找到每個人跳高成績的刻度,根據卷尺上的位置來比擬大小。觀察卷尺上的數據,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師小結:同學們能把新的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進展解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2教學目的1、溝通分數與平均分的關系,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能解決有關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2、在圖形、語言與算式表征不斷轉化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邏輯性。教學類型實物操作型、小組討論型、講授型教學資與環境PPT、CAMTASIASTUDIO軟件、教室設計理念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得有個過程,同時有他的局限性和規律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先復習舊知,然后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出問題,接著提供操作提綱,引導學生考慮與討論。然后通過學生分小組的討論交流與PPT的演示,使學生掌握“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兩題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的講解,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和生活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絡起來,使得新知識得以深化和穩固。這樣逐步推進的過程,既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及特點,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才能。設計思路與特色本節微課圍繞“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內容來進展,它是在學生充分理解分數含義的根底上進展教學的。根據分數的含義,用整數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微課的教學設計在編排上分三步來展開。首先是“閱讀和理解”,引導學生從問題題搜集、提取和解讀信息;接著是“分析^p與解答”,借助孩子們的討論形式,把直觀圖分析^p、動手操作分析^p數量關系的策略展現出來,并結合孩子們之間的對話說明解決問題的兩個步驟;最后是“回憶和反思”,對解答的步驟和結果進展檢驗與小結,并結合練習題的講解進展實際運用。這樣的設計,使得整節微課層次明晰,自然流暢,易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教學過程環節,內容,時間:一、復習回憶,提出問題。利用PPT把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展示出來,既是對上一節課知識點的回憶,也順勢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0-55秒二、閱讀與理解,提操作要求。結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p問題,把條件和所求問題展現,并提出接下來的動手操作的要求。56秒-2分05秒三、學生操作,小組討論。學生根據老師提出來的操作要求進展理論,并嘗試列式解答。然后進展小組內的討論與交流。2分06秒-5分05秒四、回憶與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們的思路整理并展現出來,再次小結解題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5分06秒-6分00秒五、實際運用。利用PPT講解兩道比擬經典的習題。第一題是根底題,通過講解,穩固孩子對“分數的簡單應用”知識點的掌握;第二題是進步題,通過比照與分析^p,讓孩子進一步把握本節微課的知識點。6分01秒-9分46秒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3設計說明“認識小數”是學生在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和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學習了常見計量單位的根底上進展的。為了讓這樣的概念教學在明晰、簡練的根底上“活”起來,本節課的教學特色如下:1、注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進展主動的觀察、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本設計根據小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和親切感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利用課件呈現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小數,增加課堂教學的興趣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親密聯絡。2、注重課堂練習的興趣性,在游戲中穩固新知。課堂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局部,也是施行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局部。興趣性的練習更加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知識的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設計為了防止枯燥的練習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練習轉化成數學游戲,采用猜謎語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讓學生讀出謎底中每種小動物的身高數據,以到達穩固小數讀法的目的。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課件出示教材91頁主題圖。師:請看大屏幕,仔細觀察,你們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2、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數學信息。3、把觀察到的數和整數進展比擬,發現有什么不同?(觀察到的數中有一個小圓點)4、師歸納并板書:像3.45、0.85、2.60、36.6、1.2和1.5這樣的數叫做小數。5、提醒課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小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大。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小數的世界,來探究它們的機密吧。(板書課題:認識小數)設計意圖:從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數引入新課,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同時把小數和整數進展比照,使學生初步感知小數的特點。⊙合作交流,解讀探究1、小數的組成。(1)認識小數點。師:在分數中有一條線,我們稱之為分數線,那么小數中的這個小圓點我們為它起個什么名字呢?學生答復后,老師板書:“.”叫做小數點。(2)觀察小數的組成。師:觀察這幾個小數,想一想都是由幾局部組成的?(3)師舉例總結:小數由三局部組成。中間的圓點叫小數點,小數點左邊是整數局部,小數點右邊是小數局部。2、讀小數。(1)試讀。師:你們會讀這些小數嗎?誰能試著讀一讀。指名讀3.45、0.85、2.60、36.6、1.2、1.5。(2)質疑。師:同學們在讀2.60時,小數點左邊的2和小數點右邊的60讀法一樣嗎?(3)議一議:小數點左邊的數應該怎么讀?小數點右邊的數應該怎么讀?(4)小結小數的讀法。小數的讀法:從整數局部讀起,整數局部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整數局部是0的讀作“零”;小數點讀作“點”;小數局部順次讀出每一位上的數字,不管有幾個0,都要一一讀出來。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數的含義。師:同學們把這些小數寫得真漂亮。老師在2.60和0.85的后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價格,你們知道它們分別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匯報。師小結:用小數表示價格時,小數點左邊表示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小數點右邊第二位表示分。4、理解小數的含義。(1)課件出例如1主題圖,提出問題。師:王東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假如用米作單位怎么表示?(2)探究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師: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師:1分米用米作單位是幾分之幾米?師:用我們剛認識的小數表示就是0.1米。師指著對應的數字問(0.1米):這個0表示什么?(0米,不到1米)這個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師:3分米用分數該怎么表示?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0.3米)師:觀察一下這兩個小數,它們有什么一樣點?(小數點右邊都只有一個數字)我們把這樣的小數叫做一位小數。師:觀察一下這兩個分數,它們有什么一樣點?(分母都是10)(3)小結。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非常之幾的數都可以寫成零點幾。5、小數的寫法。師:我們已經會讀小數了,大家會寫小數嗎?大家試著把黑板上這幾個小數寫在練習本上。師巡視,搜集不同的寫法,并板書。學生判斷哪種寫法是正確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小數點應寫在個位數字的右下角,是小圓點。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4教案設計設計說明1.遵循規律,給學生充分感知的空間。《數學課程標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搭配衣服這個環節,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擺一擺學具,發現不同的搭配方法,接著讓學生在擺的根底上在練習本上用不同的符號代表上裝和下裝,用連線的方法進一步探究,創新搭配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考慮、在考慮中操作,這一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是開展學生用數學符號表示詳細事物的才能的表達。2.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全心投入。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的學習生活親密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過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與穩固練習都貫穿在這一情境中,一氣呵成,使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學生準備上裝和下裝的小卡片圓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學過程⊙激趣引入,展開教學師:同學們,今天是聰聰的生日,讓我們一起唱一首《生日快樂》歌來祝福他吧!〔老師和學生一起拍手唱歌〕師:〔課件出示一個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著漂亮的衣服去參加生日聚會,可是她卻不知道怎樣搭配,你們能幫幫她嗎?設計意圖:生動有趣的動畫配上耳熟能詳的歌曲,這樣的開場會讓同學們在興奮與快樂中承受新知識的學習,從而到達良好的學習效果。⊙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課件出示教材102頁例2中的上裝和下裝圖。師:你們覺得茵茵怎樣搭配最漂亮?為什么?〔課件出示學生所說的各種搭配圖〕師: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擺一擺,并記錄下你們的幾種搭配方法。〔學生在小組內活動,老師巡視指導〕師:哪一組愿意把你們的搭配成果匯報一下?〔學生匯報〕師:同學們做得真好,除了擺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和同桌說一說你的想法。〔學生討論后指名答復〕師:大家說得很好,為了更加準確地知道有多少種穿法,我們還可以用連線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裝,字母B表示下裝,或者用○表示上裝,□表示下裝,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連一連。〔指名匯報連線的結果,老師用課件演示連線的結果〕預設生1:我用兩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上裝,用三種不同顏色的□表示下裝,每件上裝可以與3件下裝搭配,這樣就有3種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種〕或2×3=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生2:我和他的思路根本一樣,只是用A1、A2分別表示上裝,B1、B2、B3分別表示下裝,也得出6種搭配方法。示意圖如下:師: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指名答復〕師小結:只要我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設計意圖:通過擺一擺、說一說、連一連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快樂地掌握新知識。⊙穩固練習,學會應用1.課件出示教材102頁2題。師:茵茵來到了聰聰的家里,快看,聰聰拿出什么來招待朋友?〔學生答復點心和飲料〕師:你們喜歡什么點心和飲料?為什么?〔學生答復〕師:假如只能選擇一種點心和一種飲料,你們有幾種不同的選擇?〔指名匯報結果〕2.課件出示教材104頁4題。師:小伙伴們來到了數學樂園,大家都想在這里合影紀念,假如他們每個人都單獨和聰聰、明明分別合拍一張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張照片?請同學們到講臺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問題的答案。設計意圖:以聰聰過生日貫穿整節課,讓學生在保持濃重興趣的根底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絡。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5復習內容:簡單的數據分析^p、求平均數,小數的讀寫、簡單的加、減法。〔課本第113頁的第5、第115頁的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的第5、10~12題。〕復習目的:1、通過復習,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2、使學生能對數據進展簡單分析^p,根據分析^p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4、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法,并能進展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運算。教學過程:一、統計知識點1、出示:某地區1994~20xx年沙塵天氣情況統計表。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計表數據制作統計圖。〔1〕老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制作。某地區1994~20xx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列圖,讀懂統計圖。橫軸上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3〕指導畫圖。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么表示?〔使學生懂得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②學生嘗試畫圖,老師巡視輔導。3、答復下列問題。〔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20xx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展環保教育。〔2〕算出這個地區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答案,說出想法。二、小數的初步認識1、小數的讀法老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嗎?是什么數?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2、小數大小比擬。〔1〕出示兩組小數讓學生比擬大小。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②四名同學身高統計表〔單位:米〕姓名王鳳李娟劉麗李芳身高146150135148〔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擬后的體會。雖然學生根據小數的含義進展,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擬方法,比方整數局部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局部小的,這個小數就小。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2.5+4.3=1.8+0.4=1.1一0.4=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三、課堂活動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2、課內外作業: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四、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復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6教學目的: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結果都等于0。2、經歷探究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并能正確計算。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增強自主探究的意識,進步合作交流的才能。教學過程:一、教學例1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出示情境圖,問:從圖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幾個蘑菇,算式怎樣列?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幾個桃,可以怎樣列式?2、結合舊知,解決問題三只小猴摘桃,可樹上一個桃也沒有,那你覺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幾個桃呢?一個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假如是4只小猴摘桃結果會怎樣?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結果呢?問: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二、穩固練習想想做做1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答復。小結: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數結果都等于0。三、教學例2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出例如題圖,問:你從圖上知道些什么?問: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消費雞蛋多少千克怎樣列算式?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談話: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理解學生的方法,有選擇地請學生把他們的方法寫在黑板上。問:3063的商大約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重點學習筆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分析^p引導:商的十位上為什么寫0〔因為0除以3得0〕,這個0能不寫嗎?為什么?讓學生明確0有占位的作用。講解書寫格式。問:比照筆算的結果和估算的結果你覺得怎么樣?假如漏寫了商中間的0呢?四、完成試一試1、出示題目,讓學生說說商是幾位數。2、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指名板演。3、讓板演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4、假如學生寫出的豎式不夠簡便可以進展引導分析^p:最后一步的豎式計算能否省略?假如省略,商的個位上的0要不要寫?還要在哪里寫0表示除完?5、小結:假如被除數的個位上是0,除到被除數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五、全課總結比擬例題和試一試的題目,你認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一樣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小結:假如被除數的中間或末尾有0,除到0前邊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對齊被除數里的0,在商里寫0。六、穩固進步1、想想做做2出示題目,讓學生說說每題的商是幾位數。再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選兩題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2、想想做做3獨立找出3題的錯因,并改正,再指名答復。七、作業想想做做4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7設計說明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數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把已有的經歷和要學習的知識嚴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三是創設一個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學生的疑惑作鋪墊。2.創設情境,聯絡生活,激發興趣。本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根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后的練習,都將數學與生活嚴密聯絡在一起,表達“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3.注重觀察,引導發現,培養才能。本設計通過年歷卡及相關統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現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學生準備20xx年、20xx年的年歷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預設生1:一年有12個月。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2.說一說記憶中美妙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匯報)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歷上標注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目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親自理論,探究新知1.教學例1。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歷。(課件出示)考慮:(1)一年有多少個月?(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3)2月有多少天?2.師根據學生的答復板書。(1)一年有12個月。(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和其他的月份都不一樣,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歷,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及2月的特殊性,進步學生的觀察才能和歸納才能。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①伸出左手,手反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場數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著以此類推數到七月,轉回來,從數一月的地方接著數八月,一直數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②請大家邊看邊理論。(課件重復演示,學生理論)(2)歌訣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說明:臘,這里指臘月,一般指農歷十二月,在這里代表公歷十二月。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程度。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么有7個大月,4個小月?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定的)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回溯歷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學學習浸透著濃濃的數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8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教學目的:通過練習使學生純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展計算。教學過程:一、口算23×3040×3060×70032×4080×7090×4265×100700×260×7248×2037×2087×30二、計算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老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三、解決問題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讓學生獨立分析^p,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絡?要讓學生分析^p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四、游戲活動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根據班級詳細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一樣,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一樣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五、課堂小結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9教學內容: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教學目的:1.通過練習,使學生純熟掌握估算方法,進步口算速度。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才能;能正確進展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敏性,促進思維條理化。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一、口算練習1、練習十四第6題。比一比,那組摘得多?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場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二、估算練習1、練習十四第7題。〔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2〕學生獨立完成。〔3〕全班交流。2、練習十四第8題。〔1〕理解題意。〔2〕小組合作,搜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3〕全班交流。3、練習十四第11題。〔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2〕獨立完成。〔3〕組織交流。三、課堂小結: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0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63例1及相關練習。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目的:通過學生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2、過程與方法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在探究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在理解算理根底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教學難點: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局部積的書寫方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答題紙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師:根據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么問題?【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讓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表達學生的自主性。】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師:這也是小紅正在考慮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師:這是一道幾位數乘幾位數的算式?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提醒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1、在估算的根底上口算出實際得數。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生1:把12估成10,24×10=240。請學生考慮,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實際上算的是幾本書的價格?(10本)那要計算一共花多少錢,還要怎么做呢?學生說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24×2=48240+48=288生2:把24看成20,20×12=240。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局部呢?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書少算了幾元?(4元)要計算一共付多少錢,還要怎樣做?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課件演示20×10=200這局部,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局部?結合課件演示學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2)回憶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說一說。學生交流。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設計意圖:在估算的根底上口算實際得數,培養學生的估算才能和口算才能,為后面理解算理做鋪墊。】2、筆算請學生結合著口算的過程,試著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請學生先獨立試著算一算,然后小組討論豎式。展示學生出現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預設生1:3個豎式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后面寫0。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后面無0。學生討論優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豎式,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形成最后的筆算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情感目的。】3、梳理過程(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著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設計意圖:結合著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請同位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然后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化的一個過程。】(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如今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學生說老師板書豎式。【設計意圖:這次板書過程,看似重復,實際不然。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筆算的內化情況;目的二是為后面比照優化方法做鋪墊;目的三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回憶本節課的重點知識。】(3)比擬優化方法請學生比照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理由。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三、穩固應用,加深理解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43×1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四、回憶總結,拓展延伸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假如小紅下次買18本書,每本書24元,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課下動腦筋好好研究研究。【設計意圖:這節課學習的是不進位的乘法,后續將學習進位乘法,這一環節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連接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才能。】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1教學內容:教科書P55、56教學目的:使學生在詳細的情境中感受到運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步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板書:有32人跳繩,6人一組,可以分幾組?二、新課師:這個活動有沒有進展平均分?該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小組討論〕匯報,師板書:32÷6學生獨立算出結果。匯報:可以是橫式,也可以是豎式。師問: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單位是什么?師:在解決這樣的題目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用什么算式解決。注意結果的單位。三、做一做出示食品飲料柜,問:你理解到什么信息?〔1〕師:如今小麗有20元,全部買礦泉水,最多可以買幾瓶?剩幾元?考慮:買同樣的東西是不是把錢進展平均分?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注意對橫式單位的檢查。〔2〕假如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個減法、一個有余數除法、沒有余數的除法問題嗎?〔小組討論、匯報〕四、練習練習的第3題出示四月份的日歷。從日歷上你發現了什么?師提出問題:四月份有幾個星期?要求有幾個星期,必須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幾天?一星期有幾天?學生得出解決的方法。30÷7既然有4個星期,那么一定會有幾個星期六和幾個星期天?假如要使四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5個星期天,那么剩下的兩天就分別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五、作業:練習十三的第1、2題。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2教案設計設計說明兩位數乘兩位數既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根底知識和根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根底。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1.重視自主歸納與整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這局部內容的知識點,勾起學生的回憶,加深學生對這局部知識的印象。借助構建知識網絡構造圖,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才能。2.重視練習設計的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練習題的設計具有代表性,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詳細的算法,既穩固了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又進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才能。同時通過詳細實例來分析^p,進步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準備老師準備PPT課件教學過程⊙回憶整理,構建知識網絡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都學習了有關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答復板書:口算、估算、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1.學生自主整理。(1)先看一看教材中這局部的內容,再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點。(2)把重要的知識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2.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師生共同對展示的內容進展評價。3.老師將自己整理的單元知識構造圖向學生展示。根據構造圖,引導學生系統地回憶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兩位數乘兩位數設計意圖:通過回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構造,讓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絡,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舉例分析^p,突出易錯點師:對以上知識內容,你們有什么疑問?在口算和筆算時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可以舉例說明。1.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小組內交流整理。2.學生匯報并總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預設(1)口算40×50時,容易少寫末尾的0。(2)在筆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進位加法出錯;計算時思路不清;乘加混雜;數位沒對齊;數字看錯等。3.列舉錯誤案例,共同分析^p原因。4.列舉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時應注意的事項。估算:18×22。估算過程:方法一把兩個乘數同時看成近似數。18≈2022≈2020×20=40018×22≈400方法二把一個乘數看成近似數。18≈2020×22≈440考前須知: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易錯點,讓學生明確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防止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進步學生觀察糾錯、分析^p總結的才能。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3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六冊第9、11頁。教學目的:1、在識別8個方向根底上,學會看簡單平面的線路圖。并能用恰當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2、在對簡單物體的位置關系的探究過程中,開展空間觀念。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師:小朋友在雙休日都喜歡和家長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生:乘公交車。師:每路公交車都有一定的行車道路,我們在乘車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看車是不是經過我們要去的地方。生:看車開的方向是不是和我們要去的方向一致。生:看我們要坐幾站才下車……師:大家提的這些都很有必要理解清楚。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泛洋嘉年華玩耍,可以乘坐幾路車?首先要學習如何認識道路。〔出示課題:認識道路〕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引入:師出示道路圖。北會展中心〔嘉年華〕椰風寨廈大廈大西村黃厝廈大醫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學白石炮臺認識29路車的行車道路。師:有了這張道路圖,你們一定能很快知道各個站點在學校的哪個方向,誰來說一說?生:胡里山站在學校的西面……師:小朋友觀察真仔細,你能在小組內說一說29路車的行車道路嗎?從廈大出發向行駛……先引導學生在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師:誰還能說一說你想從哪個站點出發到哪個站點的道路?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行車道路。3、出示泛洋嘉年華的導游圖。4、師:我們乘坐29路車來到泛洋嘉年華,這里的游樂工程可真不少,誰來說一說有哪些游樂工程?5、你最喜歡哪個游樂工程,它在游樂園的什么位置?請你在小組內說一說。師問:奇遇木馬在奇趣謎宮的什么方向?動感電影在驚天動地的什么方向?學生指名答復。接下來由學生提問,學生指名答復。6、小朋友真聰明,我這兒還有一個要求:我想從入口出發去玩驚天動地、奇趣謎宮、海盜船、奇遇木馬,再從出口回家,我應該先去哪兒,再去哪,請幫我安排一條道路吧。a)同桌合作完成道路圖。b)指名介紹道路圖。c)集體評價。三、穩固練習:1、自己閱讀課本第9頁,對書上提的問題,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內同學評一評。四、全課小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新的知識,說一說今天最感興趣的什么?為什么?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4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學生識別方向的意識,進一步開展空間觀念。〔2〕結合詳細情境,可以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識別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3〕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加強學生對四個方位的認識和識別才能,并能靈敏根據方位確定物體的位置。〔4〕將豐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考慮問題的才能,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教學重點:識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方向。教學難點:在詳細的情境中,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識別出其余三個方向。教具:校園情境圖、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聯絡實際,導入新課。師:新學期,我們介紹一下學校的位置好嗎?〔出示課題:位置與方向〕師:今天我們用東、南、西、北這些新的方位知識幫助我們區分方向。二、聯絡生活,自主探究。〔一〕學會識別東、南、西、北1、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師:生活中,你觀察過太陽是從什么方向升起的嗎?師:如今坐在教室里觀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個方向畫出太陽?〔指名一個學生畫,同時老師標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是東面〕師:從黑板上太陽的位置,你能知道我們教室里哪一面是東面嗎?請大家面向東面。2、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師:我們借助太陽知道了東面,還有幾個方向怎樣確定呢?3、游戲激趣,穩固運用〔1〕用手勢表示方位老師說一個方向,學生迅速用手指出來〔要求學生純熟掌握知識,培養快速應變才能〕〔2〕快速轉向識別方位師: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東〕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東,右西〕面向東〔生:前東,后西,左北,右南〕面向西〔生:前西,后東,左南,右北〕〔二〕用東、南、西、北描繪物體所在方向1、用東、南、西、北描繪教室各個方向有什么物體?2、模擬情景:說出物體所在的方位。師:請四名學生分別扮演公園里的游樂館,它們分別是海洋動物館、馬戲表演館、海豚游泳館、兒童影視館。請四名學生分別站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游客和導游游客:請問我要去海洋動物館該怎么走?導游:向東走。3、介紹自己的房間師:誰能用我們學習的方位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房間是如何布置的?師:請同學們在紙上簡單畫出某某同學的房間布置圖。〔三〕、學以致用學生先在操場上仔細觀察,然后兩人一組,互相介紹1、學生用東、南、西、北描繪校園各個方向分別有什么物體。2、學生介紹校園的物體分別在什么方向。3、學生之間開展一人提問,一人解答,并嘗試根據所給方向尋找目的地的活動。三、總結:我們在識別方向時,必須先確定一個方向,然后根據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的原那么來確定其它三個方向。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案15教案設計設計說明面積的概念是貫穿于整個單元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其他相關內容的重要根底。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意義,扎實地掌握面積單位,本節課在設計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曾經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新課伊始設計了阿凡提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為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通過比擬平面圖形的大小,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每解決一個矛盾,就向目的邁進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就自然地引進了面積單位,而且對后面講的人們規定的常用面積單位也就容易理解了。這樣,不斷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探究之中,表達了學習的主動性。2.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側面時,讓學生明白不僅物體的上面、正面有面積,側面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