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_第1頁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_第2頁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_第3頁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_第4頁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NUMPAGES8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圣經》里有句名言:“富人進天國,比駱駝鉆針眼還難,窮人只消大搖大擺就可以進去”當你看到這句話后,你作何感想呢?富人與窮人在進入天國的境遇是否給處于貧困重的大眾以一絲絲的寬慰呢?實際的幸福今生無法消受,只能讓位于富人,以期來生能比富人順利進入天國,得意于渺茫的遐想。這或許是自我解嘲,抑或是飽含著對現在處境的無奈、心酸。但不管怎樣,它總算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我們謂之“精神勝利法”。在世界各國文學史上總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這兩個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較:名字的由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那么他又如何喚作“堂吉訶德”的呢?在小說中他以騎士自居,自稱為“堂吉訶德。臺。拉。曼卻”,他覺得這樣可以標明自己的籍貫,而且以地名為姓可以為本鄉爭光。阿Q有一回,阿Q似乎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地報到村里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地說趙太爺是他本家,可第二天阿Q被趙太爺差地保來“請”了去,趙太爺暴跳如雷地給阿Q一個嘴巴,問他怎么會姓趙,哪里配姓趙,從此連姓什么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而文中也未可知道阿Q到底姓什么,名字也不可考,在《阿Q正傳<序>》里,作者說聽別人叫阿Q為阿Quei,因找不到字與之對應,所以就簡略為阿Q了。堂吉訶德尚且有自我命名的權利,而阿Q的名字既不是自己的命名,就連自己姓什么的權利都被限制了,兩個人的差異便由此分化而來。二、人生目標堂吉訶德——英武的騎士書中有段描寫:“他已經失去了理性,天下的瘋子沒有像他那樣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游俠騎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騎馬漫游世界,到各處去冒險。獵奇冒險,把那些游俠騎士的行事一一照辦,他要消滅一切暴行,承當種種風險,將來功成業就,就可以名垂千古。他覺得一方面可以揚名,為國家效勞是美事,也是非做不可的事。一次堂吉訶德在命名好自己的名字之后,又將自己的馬命名為”駑軐難得”。他認為騎士沒有意中人就好比樹沒有葉子和果子,軀殼沒有靈魂。基于這樣的考慮,他把腌豬肉的一個農家女阿爾東沙。羅任索作為自己的意中人,并且將他的名字改為杜爾西內婭。臺爾。托波索,他覺得這個名字就像他為自己以及自己一切東西取的名字一樣,悅耳、別致,因為它帶些公主貴人的意味,很有意思,他會為他的杜爾西內婭小姐立下赫赫有名的騎士功績,而且認為是空前絕后、當世無雙的,他要一如既往地干下去。這便是堂吉訶德的人生目標。阿Q——閑置的游民他似乎整天就游蕩在大街上或者小酒館間,沒有堂吉訶德建功立業的凌云壯志,即使是在后來他差點去參加革命,也是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的,他的出發點就是想要升官發財、報復趙太爺,假洋鬼子之流,為了一顯自己的風光。而最終卻以在與他人的口角中得勝中陶醉,沾沾自喜,心滿意足。如:與小D的打斗,欺負小尼姑等,他頗有一種得勝的愉悅心情。與堂吉訶德相比,他純粹是為自己而活的狹隘心態。三、失敗的開解堂吉訶德——騎士規則堂吉訶德的騎士生活上得失敗會讓我們忍俊不禁,因為我們不曾看到過他失敗后的懊喪,在“風車奇險”中,他標榜騎士要鏟除一切暴行,因此把風車當作了魔鬼并與之作殊死搏斗,雖然他的動機是善的,然而荒誕不經的事情總免不了要遭遇失敗,他的結果就是可以預見的了。不過他卻自我開解道:“打仗的勝敗最拿不穩”,對桑丘。潘沙說:“我吃了痛沒作聲,因為騎士受了傷,盡管腸子從傷口里掉出來也不得哼痛”。這是他奉行的騎士規則之一,也是他的金科玉律。因此,在每次失敗后,你都看不到他痛苦不堪的情狀。在與拖雷都商人的較量中,他雖然著了暴雨似的一頓棍子,被打得遍體鱗傷,動彈不得,嘴卻沒有閉一閉,也沒作過呼天搶地的叫喊,而是認為這也是騎士份內應承受的事。因此便心平氣和地背誦起騎士小說里的詩歌和情節來,這或許也是他減輕痛苦來彰顯騎士的紳士風度的法寶吧!阿Q——善于忘卻阿Q的失敗會讓我們感覺滑稽可笑,但卻不可厭。他會以“兒子打老子”、“我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你算什么東西”、“孫子才畫得圓呢”這些字句來是自己得勝于自己的世界,盡快忘卻不快,得勝地、心滿意足地陶醉其中。四、對待他人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秉承騎士鏟除暴行的精神,時時處處總以“解救他人于水火”為己任,如,大戰風車(他認為是危害人民的魔鬼)、解救小男孩(其實并沒有像他期待的結果那樣救了小男孩,反而致使那個小男孩陷入更痛苦的皮鞭之苦)、解救被劫持的貴婦人(事實上也不是被劫持,而是去為自己升職的丈夫送行),這些行為都是他的臆想,純屬一廂情愿,荒謬,反而為別人帶來不便,然而他的動機卻是真誠的,他想解救他人,在這點上,我們是否也該寬恕他的魯莽呢?阿Q——麻木不仁,欺軟怕硬阿Q并不像堂吉訶德那么正義,樂善好施,而是對他人麻木不仁(談論殺革命黨人“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并且欺軟怕硬,當他被假洋鬼子敲了文明棍之后不敢予以回擊,而是把這窩囊氣歸結于碰見了小尼姑,把所有的憤怒遷移到小尼姑身上。與他人的口角中,他以為別人怕他的他就出手,打不過的就說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并求饒,在精神上得勝后又津津樂道,愉快地跑到酒館喝了幾碗酒,又與別人調笑一番,口角一通,又得了勝,愉快地跑回土谷祠放倒頭便睡。五、結局堂吉訶德——一聲幻惑,臨歿見真阿Q——起首迷茫,至死不渝堂吉訶德彌留之際:“我從前是個瘋子,現在頭腦靈清了,從前是堂吉訶德。太。拉。曼卻,現在我是善人阿隆索。吉哈諾,但愿各位瞧我懺悔,還像從前那樣看重我…..”后事交待完畢,堂吉訶德領受了種種圣典,痛罵了騎士小說便魂歸西去了。堂吉訶德臨死時至少是覺醒了的,而阿Q一生都在迷茫,稀里糊涂地就做了替罪羔羊,在去刑場的路上還準備唱幾句戲,可惜再樂觀的阿Q在面對死亡也并不那么淡定了;“他忽然覺到了,這豈不是要去殺頭么?但他并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它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世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從這兩個人物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社會背景、民族文化的不同,在塑造人物相似點——精神勝利法、易于滿足上,表現形式也是大相徑庭的民族文化上:西方海洋文化,強調以抗爭以求生存,因此,西方的堂吉訶德雖不能改變現狀,但以要搏一搏;中國所以農耕文明,講求天人合一,消極適應,因此阿Q在這樣的環境中注定擺脫不了悲劇的結局。社會背景:《阿Q正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