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單元質量檢測三 新2_第1頁
高中語文 單元質量檢測三 新2_第2頁
高中語文 單元質量檢測三 新2_第3頁
高中語文 單元質量檢測三 新2_第4頁
高中語文 單元質量檢測三 新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10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單元質量檢測三(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基礎知識訓練(24分,1~6題每小題3分,第7題6分)1.下列各項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癸丑(ɡuǐ) 窈窕(ǎo)廬冢(zhǒnɡ) 余音裊裊(niǎo)B.瑰怪(ɡuī) 湍急(tuān)旌旗(jīnɡ) 一葉扁舟(biǎn)C.修禊(xì) 匏樽(páo)荒謬(miù) 釃酒臨江(lì)D.江渚(zhǔ) 責咎(jiù)禪宗(chán) 橫槊賦詩(shuò)解析:A項,“窈”應讀yǎo;B項,“扁”應讀piān;C項,“釃”應讀shī。答案:D2.下列各項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悟言一室之內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C.渺滄海之一粟 D.長樂王回深父解析:A項,“悟"通“晤”;B項,“馮”通“憑”;C項,沒有通假字;D項,“父"通“甫”。答案:C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解析:A項,修:長。C項,化:造化,自然。D項,喻:明白,理解。答案:B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的書法家,字逸少,祖籍瑯玡臨沂,后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有“書圣”之稱。B.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著有《欒城集》。C.蘇軾在散文寫作上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方面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在詞作創作方面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書法成就上為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D.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解析:B項,表述錯誤,《欒城集》是蘇轍的作品集。答案:B5.對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舞幽壑之潛蛟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③順流而東也④侶魚蝦而友麋鹿⑤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⑥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⑦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⑧火尚足以明也⑨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A.①③④ B.②⑤⑧C.③⑤⑥ D.②④⑨解析:①使動用法,②名詞作狀語,③⑤⑥名詞作動詞,④意動用法,⑦動詞作名詞,⑧形容詞作動詞,⑨形容詞作名詞。答案:C6.下列各項中的加點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A.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B.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C.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D.肴核既盡,杯盤狼籍解析:A項,斯文:古義為“這次集會的詩文",今義為“文雅”或“文人".B項,茫然:古義為“曠遠的樣子”,今義為“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或“失意的樣子”。C項,非常:古義為“不平凡",今義為程度副詞,“很,十分”。D項,狼籍:古義今義都為“亂七八糟,雜亂不堪的”意思.答案:D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2)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賦》)(3)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褒禪山記》)答案:(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3)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二、閱讀能力訓練(51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每小題3分)現在流傳于世的《蘭亭序》,被認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但它傳奇的身世、真本的失蹤以及化一成千的傳本,引起了無數關于其真偽的筆墨官司。從《蘭亭序》傳世的摹本法帖看,可以說一帖有一帖之特點,《蘭亭序》同樣也有自身的風格特點,不同于王羲之其他傳世的摹本法帖。這是論辯各方都看到的事實。但是這個差距究竟是王羲之本人在不同年齡段、不同法帖之間的差距,還是不同書家之間的差距呢?在20世紀的“蘭亭論辯”中,郭沫若一派認為,《蘭亭序》皆屬唐人輾轉疊摹鉤填,由于輾轉疊摹者“間用我法”,筆法神韻與原跡逐漸失真而相去日遠.但從現在能看到的王羲之以及王氏家族的眾多唐摹本來看,當時摹寫水平之高是大家都公認的,而為什么一提到《蘭亭序》,就傳摹失真,就過多地帶有后人的筆法了呢?而《蘭亭序》是唐太宗費盡心血才得到的,自然會讓宮廷中最好的臨摹高手如馮承素等來臨摹,而這些臨摹高手為什么偏偏把《蘭亭序》摹得如此失真,連其他一般的作品都不如?最近,徐利明認為:“《蘭亭序》神龍本所依據的底本之失真嚴重。”他“推測神龍本所依據的底本很可能是隋末唐初人的臨本,與智永書法尚有明顯的距離,而與王羲之真跡的差距則更遠”。而真本《蘭亭序》“應具有與王羲之及其家族諸人的種種尺牘傳本墨跡所共有的書法用筆的基本特征,不能脫離這一風氣范圍和筆法模式”。可以說徐利明在研究中循著正確的方法,也看到了實質性的問題,但最終還是沒能堅持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而啟功先生的思路和方法是最為簡明、清晰的:“回來再看今傳的《蘭亭序》,無論神龍本或定武本,一律純然是唐代風姿,但用《喪亂帖》《姨母帖》等唐摹簡札墨跡來看,風格不相同。從書法風格看,《蘭亭序》既與《喪亂帖》《姨母帖》等帖不同,而《喪亂帖》《姨母帖》等帖又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風格,那么寫《蘭亭序》的必定不是寫《喪亂帖》《姨母帖》等帖的人,就是說《蘭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說是毫無疑問。”沿著這一思路,通過比較王羲之傳世的各種臨摹本墨跡,徐利明認為王羲之傳世的各種臨摹本墨跡之間書體不一樣,書寫時間有先有后,寫法還有些差異,但“氣息相通,用筆有鮮明的基本共同點",而“《蘭亭序》因很難進入這個大氛圍之中而成為孤例”。而且通過和王氏家族的書法進行對比,結果是“自東晉迄梁朝的王氏書家墨本幾十帖”,都有共同的基本特點,而且“與王羲之用筆相一致”,“而《蘭亭序帖》的用筆正與之相違背"。劉濤則首先比較分析了王羲之的各種摹本以及《十七帖》,認為“諸帖雖然書體不一樣,書寫時間有先有后,寫法還有些差異,但是筆體的共性特征也是顯而易見的”。他進一步把王羲之和《萬歲通天帖》作了比較,認為“自東晉迄梁朝的王氏書家墨本幾十帖,筆畫都有‘铦銳方硬,沉穩厚重’的特點。由王書的筆畫特點來考察神龍本《蘭亭序》,我們發現起筆處常帶有尖細的彎頭,一些筆畫映帶牽絲不自然,有些筆畫薄弱流滑,我認為,這正是神龍本《蘭亭序》‘失真’之處。帖中也有一些厚重或方硬的筆畫,但‘沉穩'不足,或已失‘铦銳’”。8.下列關于原文第一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傳世的《蘭亭序》摹本法帖各有各的特點,不同于王羲之其他傳世的摹本法帖,所以引發了無數關于其真偽的筆墨官司.B.《蘭亭序》真偽之爭的核心是,論辯雙方都認同《蘭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他傳世法帖有差距,以及是什么造成這種差距。C.郭沫若一派的觀點認為《蘭亭序》是經過唐代許多人臨摹,其間都帶入了自己的筆法,故逐漸失真,與原跡的距離越來越大。D.作者認為郭沫若一派如果把原因僅僅簡單歸結為傳摹臨寫過程中帶入了后人的筆法而失真的話,許多現象是無法解釋通的.解析:《蘭亭序》真偽之爭的核心是此帖與王羲之其他傳世法帖間的差距究竟是年齡、法帖之間的差距還是書家之間的差距,而非“論辯雙方都認同《蘭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他傳世法帖有差距"。答案:B9.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著的正確方法就是,先推測《蘭亭序》摹本所依據的底本的真偽,再判斷其是否為王羲之的真跡。B.徐利明認為“《蘭亭序》神龍本所依據的底本之失真嚴重”,所以他的研究依然沒能走出摹本失真的老路子。C.啟功先生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把能代表王羲之風格的各種法帖和《蘭亭序》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再判定其差距是什么。D.啟功先生認為《喪亂帖》等帖“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風格”,而《蘭亭序》與之不同,故非王羲之真跡。解析:A項表述不正確。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著的正確方法與C項所言啟功先生之方法相同。答案:A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A.徐利明認為王羲之傳世的各種臨摹本用筆有鮮明的基本共同點,唯有《蘭亭序》是例外,所以這是不同書家之間的差距。B.徐利明還將《蘭亭序》和王氏家族的書法進行對比,認為《蘭亭序》與東晉迄梁朝的王氏家族的書法特征也有很大的差距.C.劉濤也認為王羲之的各種摹本筆體都有顯明的共同特征,而《蘭亭序》不具有這些特征,所以他得出的結論和徐利明相同。D.郭沫若一派的觀點和啟功一樣,都認為《蘭亭序》的差距是不同法帖之間的差距,而徐利明、劉濤認為這是不同書家的差距。解析:啟功認為《蘭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說是毫無疑問”,可見他的觀點是“不同書家的差距”。答案:D(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20分)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逝者如斯 逝:往B.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應C.方其破荊州 方:當D.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解析:B項,適:享有。答案:B1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解析:A項,形容詞詞尾,……的樣子/指示代詞,這樣;B項,介詞,在;C項,句末語氣詞;D項,結構助詞,的.答案:A13.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的句式特點,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解析:①②都是賓語前置句,③是被動句,④是狀語后置句。答案:A14.下列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自然段“方其"以下八句,先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勢力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從文意看,這八句都是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勢.B.第一自然段緊承上段的泛舟賞景之“樂”展開,突顯一個“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C.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實際上作者要闡明的主要是“不變”這層意思,并以此表現豁達樂觀的態度。D.第二自然段,作者結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觀點。但仔細看來,作者所闡述的“不變”只是宇宙萬物無窮無盡,并未涵蓋人生,以此來駁“客”的觀點,稍顯牽強。解析:D項,作者“不變"的觀點也涵蓋了人生,從“物與我皆無盡也"可以看出來。答案:D15.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何況我與你在江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伴,以麋鹿為友。(2)耳朵聽到的成為聲音,眼睛看到的成為美景,取用它們沒有人禁止,享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22分)墨竹賦〔宋〕蘇轍與可①以墨為竹,視之良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賦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蕩風氣。春而萌芽,夏而解馳。散柯布葉,逮冬而遂.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以閑媚。涉寒暑之徂變,傲冰雪之凌厲。均一氣于草木,嗟壤同而性異。信物生之自然,雖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運脫兔之毫,睥睨墻堵,振灑繒綃.須臾而成,郁乎蕭騷。曲直橫斜,稼纖庳高,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于崇朝。子豈誠有道者邪?”與可聽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崇竹矣。始予隱乎崇山之陽,廬乎修竹之林.視聽漠然,無概乎予心.朝與竹乎為游,莫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觀竹之變也多矣。”“若夫風止雨霽,山空日出。猗猗其長,森乎滿谷。葉如翠羽,筠如蒼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蟬鳴鳥噪,人響寂歷.忽依風而長嘯,眇掩冉以終日。筍含籜而將墜,根得土而橫逸。絕澗谷而蔓延,散子孫乎千憶.”“至若叢薄之余,斤斧所施。山石犖確②,荊棘生之。蹇將抽而莫達,紛既折而猶持。氣雖傷而益壯,身己病而增奇。凄風號怒乎隙穴,飛雪凝冱③乎陂池;悲眾木之無賴,雖百圍而莫支。猶復蒼然于既寒之后,凜乎無可憐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竊仁人之所為,此則竹之所以為竹也。始也余見而悅之,今也悅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雖天造之無朕④,亦何以異于茲焉?”客曰:“蓋予聞之,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況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非耶?”與可曰:“唯唯!”[注]①與可:文同(1018—1079),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與蘇軾、蘇轍是表兄弟。②犖確(luòquè):形容怪石嶙峋的樣子。③凝冱(hù):凍結。④無朕:沒有跡象或先兆,這里形容天地造物之自然.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信物生之自然信:誠然,確實B.廬乎修竹之林廬:搭建茅廬C.絕澗谷而蔓延絕:陡峭的D.悲眾木之無賴賴:倚靠,仗恃解析:“絕”,橫越,穿越。答案:C17.下列語句編成四組,全部能直接表現文與可畫墨竹“有道”的一組是(3分)()①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以閑媚②須臾而成,郁乎蕭騷③朝與竹乎為游,莫與竹乎為朋④蹇將抽而莫達,紛既折而猶持⑤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⑥而予以為有道者非耶A.①④⑤ B.②③⑤C.①③⑥ D.②④⑥解析:①④是墨竹的特點,⑥是客的詢問.這三句不是直接表現文與可的“有道"的,排除即可。答案:B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墨竹賦》是以對話體結構全篇的一篇賦作.賦中借客之口贊美竹子,將竹子的稟賦與道德人格結合起來寫,既表現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個人的胸襟。B.與可指出畫竹必須心隨竹轉,情與竹游,發掘竹的深層次的美韻.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韻的美,也是表現畫家胸襟的美,同時又是表現藝術構思的過程,情、理、物象結合得天衣無縫。C.喜愛竹子的文與可留心觀察竹子的變化,熟悉竹子的各種姿態,在作畫時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運筆上,并力求準確展現竹子的姿態風貌,因而所畫的竹子栩栩如生,十分逼真。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這兩個典故,把題旨升華到了“萬物一理”這個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上。解析:“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運筆上,并力求準確展現竹子的姿態風貌”理解錯誤,原文有“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答案:C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今子研青松之煤,運脫兔之毫,睥睨墻堵,振灑繒綃。(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況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非耶?(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今你卻用松煙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筆,漫不經心地看著作畫的墻壁,然后在絹帛上盡情揮灑。(2)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不一樣而已,更何況您把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說您是得道的人,難道不對嗎?參考譯文:文同擅長畫墨竹,畫出的竹子看起來和真的一樣.客人見到他畫的竹子之后非常驚訝,說:“大自然賦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潤,存在于天地間。春天竹子開始萌芽生長,夏天竹筍就脫離竹殼,舒展為竹。等到葉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長成了。竹子性情剛直,長得姿態卻嫻雅嫵媚。歷經寒暑變化,笑傲面對冰雪嚴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間渾然之氣是一樣的,嗟嘆它們生長的土壤一樣,但是性情卻不一樣.確實萬物生長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誰能夠駕馭得了?如今你卻用松煙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筆,漫不經心地看著作畫的墻壁,然后在絹帛上盡情揮灑。不一會兒就畫好了,竹子枝葉紛繁茂盛,極為傳神,仿佛能聽到風吹竹葉發出的聲音。畫出的竹子彎直橫斜,粗細高低,形態各異,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賦予畫竹以蓬勃生機。你難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嗎?”文同聽過了之后笑著說:“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這種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開始在高山的南面隱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視聽淡漠,對外界無牽掛。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間吃飯,在竹蔭下睡覺休息,看到竹子形態體貌的變化很多。”“每當風住、雨停的時候,山林間空曠幽靜,太陽出來。竹林就顯得特別秀麗茂盛,布滿了整個山谷。竹葉像是翠鳥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來了.只有蟬和鳥在林間鳴叫,人的聲音寂寞而寥落.我順著風長嘯一聲,終日看著那蒼茫的遠方.新的竹筍帶著筍殼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長。穿過澗谷蔓延開來,生出成千上萬的子孫。”“到了被斧頭砍過,比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荊棘叢生。竹在那種地方艱難地抽出來卻不能伸展開,雖欲倒卻頑強支撐著,雖環境艱難元氣受損卻更加堅強,身體彎折形狀卻更加奇特.狂風怒號的天氣,天寒地凍,嘆息別的樹木即使很粗大卻沒有自持。竹卻依舊在嚴寒之后蒼翠,沒有那種可憐的姿態,使自己與松柏同列,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這就是竹子為什么稱之為竹了.我一開始見到竹子就很喜悅,現在這種喜悅的感覺已經融入自己身體里了。來了興致之后,揮毫潑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雖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設的,可是這與墨竹又有什么分別呢?”客人聽了之后說:“我從前聽說,庖丁是個殺牛的廚師,但是學養生的人從他那里學到了養生的道理.輪扁,是制造車輪的木匠,讀書的人卻從中學到了讀書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不一樣而已。更何況您把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說您是得道的人,難道不對嗎?”文同聽過之后說:“大概是這樣子的吧。"三、表達能力訓練(15分,每小題5分)20.概括下面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不超過25個字)。對于“五四”時期的新文學陣營而言,所謂“新”,代表著晚近的先進的事物,代表著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舊”則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應該拋棄和埋葬的.可是在舊文學陣營的眼中,所謂“新",只是新潮的、還未經過時間考驗的東西,往往曇花一現,其中有大多數需要去掉的夸飾和虛偽,而“舊"則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真理,是過去的精華所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題思路:時間——“五四”時期;陳述對象——新文學陣營和舊文學陣營;陳述內容——對“新"與“舊"的不同解釋。答案:(示例)“五四"時期新、舊文學陣營對“新”、“舊”的理解有差異。(或:新、舊文學陣營對“新”、“舊”的價值判斷不同)21.余光中先生說: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美麗的中文不老.許多漢字自身的構成就能詮釋含義、激發聯想。請仿照示例拆拼漢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語言描述它。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例1墨:大地滋養出一個黑色的精靈,在古樸的宣紙上翩翩起舞。例2鴻:江邊盤旋的那只孤獨的鳥啊,每一聲哀鳴都在訴說游子的心曲.(1)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1)塵:輕飄飄飛著的小土粒.人類啊,我本不是災害,應該好好思考我出生的原因了.(2)舒:舍我其誰?偉大作家的豪言壯語.(示例二)(1)塵:那小小的泥土啊,所揚起的可是人們無處躲避的雜念啊!(2)舒:我的舌頭啊,總能體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道盡世間的滄桑!22.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6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①__________________,但與此同時,一些公民的價值觀出現功利化傾向,時常出現一些“失德”現象。“全民閱讀”的提出是緩解這種現象的有力措施.目前,“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②____________________。對個人而言,閱讀是一種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是樹立正確價值觀、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徑。對國家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的能力。作答此題要注意聯系上下文。根據①處后面的內容即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背景下的“失德"現象及轉折連詞“但"可知,①處應該填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②處,結合后文的并列關系,“對個人而言”和“對國家而言”,可知②處應填與“閱讀對個人和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類似的內容.③處,結合前后文可知③處應填對國家來說閱讀的重要作用。答案:①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②閱讀對個人和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③“全民閱讀”能夠增強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四、寫作能力訓練(60分)23.以“啊,____________的日子”為題寫一篇文章(詩歌除外)。要求:(1)請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2)不少于800字.[思路點撥]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本題審題難度不大,“啊",一個嘆詞,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情感,這不僅決定了寫作內容帶有某種強烈情感,而且對文體的選擇也有一定的限制,寫成記敘文或抒情敘事的散文會容易些,而寫成議論文則很難把握.“啊,________的日子”中的“日子"一詞,反映了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即把考生引向現實,抒寫自己親身經歷的、深有感觸的事情,所以,考生在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