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 土壤含解析_第1頁
高中地理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 土壤含解析_第2頁
高中地理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 土壤含解析_第3頁
高中地理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 土壤含解析_第4頁
高中地理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 土壤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新教材】2020-2021學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冊課時分層作業16土壤含解析課時分層作業16土壤【合格基礎練】地處赤道附近的亞馬孫平原終年高溫多雨,形成生物多樣的熱帶雨林景觀,發育成磚紅壤。完成1~2題.1.亞馬孫平原的氣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間具有的關系是()A.密切關聯,相互影響B.各自獨立,互不聯系C.土壤不受氣候的影響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響2.在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環境下發育而成的磚紅壤應該具有的特征是()A.有機質含量高B.多為黑褐色C.多呈堿性D.土層厚度大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3~4題。3.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貌、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定的影響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圖示區域()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土壤凋萎濕度是指土壤水分減少到使植物葉片開始呈現萎蔫狀態時的土壤濕度,被認為是植物能夠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圖為“我國某地區不同樹種(苗木)凋萎濕度測量結果”。讀圖,完成5~6題。5.對土壤凋萎濕度影響最小的因素是()A.氣溫高低B.土質顆粒C.基巖性質D.降水多少6.圖中樹種抗旱能力最強的是()A.富士蘋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有機質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一般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圖1為“我國東部某地土壤剖面圖",圖2為“該土壤有機質分布圖”。讀圖回答7~8題。7.關于該地表層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表枯枝落葉多,有機質含量較高B.人工增施有機肥,有機質含量較高C.受流水侵蝕作用,有機質含量較低D.氣候干旱導致植被稀少,有機質含量低8.針對該土壤的特性,該地宜采用的農業技術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溫室D.礫石壓土【素養提升練】讀“土壤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回答9~11題。9.圖中A、B分別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兩個階段,則A、B分別是()A.成土母質原始土壤B.成土母質風化物C.原始土壤成土母質D.原始土壤風化物10.圖中①②分別代表形成土壤的兩個過程,則①②分別是()A.鹽漬化低等植物著生B.風化作用高等植物生長C.風化作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著生D.微生物著生風化作用11.圖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階段進入成熟土壤階段過程中生物循環的作用,甲、乙兩種作用說明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生物起主導作用,甲、乙分別表示()A.巖石的風化原始土壤的形成B.巖石的風化人類活動的參與C.有機質的積累養分元素的聚集D.有機質的積累養分的流失閱讀圖文材料,回答12~13題。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及人類活動情況。材料二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圖12.下列有關生物與土壤的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是土壤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B.綠色植物促進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與土壤肥力的產生關聯密切D.樹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層有機質多13.關于成土母質與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及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有機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B.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C.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分D.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顯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14.茶樹是富錳植物,茶葉中積累了大量的錳,且茶葉中近30%的錳能以Mn2+的形態溶入茶水中,因此,飲茶是人體攝取錳的重要來源。但產自不同地區的茶葉錳含量有很大差異,為此,某同學作了“土壤pH對茶葉從土壤中吸收錳元素的影響"的研究性學習.他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研究:①茶葉錳含量與葉齡的關系;②茶葉錳含量與土壤pH的關系,得到下表中的數據.據此回答(1)~(4)題。茶葉錳含量(mg/kg)及對應土壤的pH12345678910111213老葉1626311230023322281115162392172829193488313825852191成葉134124222025202519969931246103116782253222421451837嫩葉6201278126717331323472749673886166599512501125土壤pH5.104.164。674。344.706.025。425。694.954.054.514.334.48(1)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壤中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A.礦物質B.有機質C.水分D.空氣(2)茶葉中________葉的錳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具有對營養元素的________作用,同時,生物也是土壤________的來源。(3)從不同葉齡茶葉錳含量與土壤pH的關系中可以看出,不同葉齡茶葉錳的含量與土壤pH呈________(填“正”或“負”或“不”)相關。(4)一般來說,茶葉的質量與其錳含量成正比,根據上述材料,你認為茶樹最適宜種植在________(填“中性”或“酸性”或“堿性”)土壤中.15.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高山灌叢草甸土是在高山針葉林帶垂直范圍內,因森林遭破壞而出現適應新環境并具有相對穩定的灌叢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類型.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50m,下稱海北站)地處祁連山東段北支南麓,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一年僅有冷暖兩季,冷季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類植被茂盛.土壤CO2的釋放是大氣溫室氣體的重要地表生態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物質分解作用的結果。圖1為海北站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的日變化圖,圖2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為牧草返青期、7~8月為草盛期、9月為草枯黃期)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單位時間、單位體積土壤中釋放的CO2量)的日變化圖.(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叢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2)說明海北站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的日變化特征及原理。(3)結合圖2推測過度放牧對海北站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的影響。課時分層作業16土壤1~2。解析:第1題,高溫多雨利于植物生長,形成熱帶雨林植被,高溫多雨使得微生物對枯枝落葉分解速度快、分解徹底,而且淋溶作用強,土壤貧瘠。氣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相互影響,故A正確.第2題,熱帶雨林氣候區,土壤淋溶作用強烈,有機質含量低,鐵、鋁殘留在土壤中,顏色為磚紅色,土層深厚,質地黏重,呈酸性至強酸性。故D正確。A、B、C錯誤。答案:1.A2.D3~4.解析:第3題,地質、地貌是土壤形成較穩定的影響因素,大氣、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較為活躍的因素.第4題,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關系密切,故A正確。山坡上因易被侵蝕搬運,土壤厚度較??;土壤的礦物養分來自于成土母質,植被提供有機質;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機質富集,有機質含量較林地土壤高,B、C、D錯誤。答案:3。C4.A5~6。解析:第5題,根據材料,土壤凋萎濕度是一種特殊的土壤濕度,所以此題的實質是判斷對土壤濕度影響最小的因素,氣溫高低影響土壤水分的蒸發,從而影響土壤濕度,A項錯誤;土質顆粒影響土壤涵蓄水源的能力,影響土壤濕度,B項錯誤;基巖性質對土壤的屬性沒有影響,不會影響土壤的含水量,故C項正確;降水越多,土壤濕度越大,D項錯誤.第6題,根據材料,土壤凋萎濕度越低,樹種抗旱能力越強。讀圖可知,圖中四種樹種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濕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強。答案:5。C6.D7~8。解析:第7題,從圖2可以看出,該地土壤表層(0厘米附近)有機質含量低于5%,說明地表有機質含量較少;表層土壤有機質較低,說明受外力作用影響,肥力流失較多;我國東部地區降水豐富,表層土壤受流水侵蝕作用強.第8題,免耕直播即不耕情況下直接在土地上種植,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特別是在氣候較為干旱的地區作用顯著,而我國東部地區降水較多,不適宜;從圖中可以看出,土層較深地區土壤有機質較豐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溫室可以改變熱量條件,不會影響有機質含量;礫石壓土主要改變土壤水熱條件,不能改變土壤有機質含量.答案:7.C8.B9~11。解析:第9題、10題,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質,成土母質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著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故第9題選A,第10題選C。第11題,植物為土壤提供有機物和養分元素,故選C。答案:9。A10.C11.C12~13.解析:第12題,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與土壤肥力的產生密切相關。第13題,成土母質是土壤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顯低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答案:12.C13.C14.解析:第(1)題,土壤中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故選A。第(2)題,隨葉齡的增長,茶葉錳含量增加,說明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對營養元素的富集作用。第(3)題,根據圖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土壤pH越低茶葉中錳含量越高,因此茶葉錳的含量與土壤pH呈負相關。第(4)題,茶葉質量與錳含量成正比,錳含量與土壤pH呈負相關,pH<7為酸性,因此茶樹適宜種在酸性土壤中,且在一定范圍內pH越低茶葉質量越高。答案:(1)A(2)老富集有機質(3)負(4)酸性15.解析:第(1)題,海北站冷季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類植被茂盛。該地暖季草類茂盛,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多.海拔高,約3200米,食草動物較少,對草原破壞小。冷季漫長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質分解緩慢。降水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與保存.所以高山灌叢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題,圖中橫軸是時間,左縱軸是釋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的日變化特征是CO2釋放速率與氣溫變化呈正相關.從6:00開始逐漸增加,14:00后逐漸下降.一天中釋放速度最大值出現在14:00,最低值出現在6:00。根據CO2釋放速率變化曲線、氣溫變化曲線形態,日出后隨太陽輻射增加,表層地溫升高,地面輻射增強,氣溫逐漸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CO2釋放速率增大。太陽輻射減弱后,地溫氣溫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弱,CO2釋放速率逐漸降低。一天中最高氣溫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在日出前后,約6時左右。第(3)題,圖2曲線草盛期釋放量大,返青期、枯黃期釋放量小,說明產草量與高山灌叢草甸土CO2釋放速率呈正相關。過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減少,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數量和種類也下降,導致土壤中CO2釋放速率降低。答案:(1)該地暖季草類茂盛,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多;海拔高,食草動物較少,對草原破壞小;冷季漫長,氣溫低,土壤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質分解緩慢;降水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與保存。(2)特征:CO2釋放速率從6:00開始逐漸增加,14:00后逐漸下降;最大值出現在14:00,最低值出現在6:00.原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