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高效備課精研+知識精講提升】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高效備課精研+知識精講提升】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高效備課精研+知識精講提升】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高效備課精研+知識精講提升】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高效備課精研+知識精講提升】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通過萬里長城、故宮、京劇等,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最初以口頭傳說和史詩的形式出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其后,學校、書籍,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然而,難以抵御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的戰爭,以及對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得這些遺產不斷遭受破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正是認識到文化遺產對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世界各國采取了種種措施,以保護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學校教育的發展印刷書的誕生圖書館的成長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學校教育的發展?學習聚焦

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教育的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2.近代大學3.現代中國學校教育4.學校教育的作用知識要覽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學與私學。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學校教育的發展漢代講經圖地方官學

為歷代官府在地方所辦的學校,自漢朝開始設立。漢武帝對蜀郡郡守文翁建立學官的做法頗為贊許,詔令天下郡國皆立學官。后來,這種學官逐漸形成制度:“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班固《兩都賦》描繪了東漢時“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局面。宋代正式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在各路設置提舉學事司,掌管“一路州縣學政”。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除了設府、州、縣學之外,還在防區衛所設衛學,鄉村設社學,最盛時全國計有學校1700余所。清朝地方官學基本沿襲明制。科舉考試的推行,有賴于地方官學的支撐。正因為此,地方官學所習內容也圍繞科舉考試展開。知識拓展材料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課堂探究探究:根據材料回答,漢代對文化保存起了怎樣的作用?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其他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學校教育的發展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學校教育的發展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學校教育的發展課堂探究探究:如何理解《朱子白鹿洞教條》歷史價值?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學校教育的發展科舉考試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1)古代中國學校教育①主要形式官學:太學、國子監,地方官學私學:春秋產生,唐后進發,學塾、村學和蒙學,書院推動②作用:保存與傳播古代文化,古代典籍得以傳承,科舉推行提供支撐。知識要覽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與評價(1)特點①起源早(發展時間長);②政府主導;③官學與私學并存;④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⑤教育方法崇尚書本,方法簡單;⑥人文學科在學校中占據主要位置;⑦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⑧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史論史識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與評價(1)特點(2)評價①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②為政府提供了后備人才,鞏固了專制皇權的統治;③促進了民族交流;④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⑤加強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凸顯了儒學的社會教化功能。⑥但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專制政策阻礙了教育的發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史論史識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的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1)古代中國學校教育(2)古希臘學校教育最初學校,分科教育知識要覽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學校教育的發展巴黎理工學校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學校教育的發展洪堡大學及洪堡雕像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學校教育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2.近代大學(1)近代歐洲大學①拿破侖“大學區”制度,國民教育制度②洪堡柏林大學,教研結合③美國大學,世俗商業,更多機會知識要覽京師大學堂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學校教育的發展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學校教育的發展北大紅樓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學校教育的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2.近代大學(1)近代歐洲大學(2)近代中國大學①京師大學堂:中國教育近代化標志②清華學堂知識要覽材料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肆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課堂探究探究:閱讀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學校教育有哪些功能。材料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來自異域的學生,這是留學教育的發端。近代以后,留學教育更得到大力發展。1872-1875年,由容閎倡議,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課堂探究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古代留學教育的開端,指出近代中國留學教育發展的背景和影響。近代中國留學教育發展的特點(1)留學人數由少變多。(2)留學生所前往的留學目的國由少變多。(3)留學生所學習科目由少變多。(4)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史論史識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學校教育的發展后來,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學校教育的發展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學校教育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學校教育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學校教育的發展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學校教育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學校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邁入歷史新征程,高校年畢業生人數從16.5萬增長到820萬,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學校教育的發展著眼于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群體學習和深造的愿望與需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學校教育的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2.近代大學3.現代中國學校教育(1)新中國初期:服務建設、全面發展;完整體系,培養人才(2)“文革”爆發,受到破壞(3)改革開放時期:高考恢復,重走正軌,三個面向,改革加快,科教興國,增加投入;舉世矚目,保障權利知識要覽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的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學校教育2.近代大學3.現代中國學校教育4.學校教育的作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舉足輕重知識要覽思維導圖印刷書的誕生?學習聚焦

印刷書的誕生,極大地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1.背景2.誕生3.意義知識要覽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印刷書的誕生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1.背景(1)歷史淵源①約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書籍雛形②中國早期簡策、帛書,盛行春秋戰國乃至秦漢知識要覽書籍的普及有賴于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書的誕生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印刷書的誕生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這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印刷書的誕生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1.背景(1)歷史淵源(2)技術基礎:造紙業;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2.誕生(1)唐朝雕版印刷;北宋畢昇膠泥活字,質的飛躍(2)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知識要覽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印刷書的誕生二、印刷書的誕生1.背景2.誕生3.意義(1)革命性轉變,掌握書籍。(2)文化的大眾化,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發展知識要覽材料

翻譯書籍對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擴大文化的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課堂探究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明末清初譯書活動出現的背景有哪些?產生了什么影響?清末以來譯書活動的認識與啟示(1)譯書活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譯書內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別是軍事技術為主,繼而側重政治制度,民國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2)譯書內容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時代變遷的反映,也是一部分先進中國人探索挽救中國方案的時代反映,體現出探尋救亡強國之路的艱難歷程;(3)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有譯書、報刊、學校、留學等多種方式;(4)西學東漸中,譯書的影響發生變化(5)近代中國的譯書活動是在民族危機的加深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挽救中國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其變遷過程受到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危機、群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史論史識思維導圖圖書館的成長?學習聚焦

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圖書館的成長三、圖書館的成長1.概況2.作用知識要覽圖書館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圖書館的成長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這里收藏有約25000塊泥版文書,幾乎囊括了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圖書館的成長亞述巴尼拔王楔形文字泥版文書在西方文明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圖書館的成長捷克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神學圖書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圖書館的成長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圖書館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圖書館的成長牛津大學圖書館三、圖書館的成長1.概況(1)世界①古文明: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王建立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保存文化遺產;私人圖書館興起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出現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知識要覽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圖書館的成長故宮文淵閣除了官藏外,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圖書館的成長寧波天一閣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圖書館的成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圖書館的成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圖書館的成長石家莊市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三、圖書館的成長1.概況(1)世界(2)中國①古代:重視保存,設有史官,建藏書之所;天一閣,私藏代表②近代: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職能④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各級各類圖書館知識要覽三、圖書館的成長1.概況2.作用(1)保存人類文化典籍和文化遺產(2)服務公眾知識要覽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特點(1)受西學東漸和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具有挽救危亡的實用性質。(2)圖書館由封閉式轉向社會化,宗旨是對文獻藏用并重,且以用為主。(3)社會文獻存儲結構由前期的分散走向圖書館之間的聯合,形成了統一的圖書館體系。(4)逐漸形成了從采訪、分類、編目到閱讀、宣傳、外借等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圖書館學研究也得以產生,圖書館學成為科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圖書館學科體系開始形成。史論史識思維導圖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學習聚焦

博物館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博物學

是一門古老的學間,是人類對動物、植物、礦物等所作的觀察、描繪、分類等。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77年寫成的《博物志》,即大致涵蓋了自然界各個方面的內容。在中國傳統的知識架構中,博物之學也是重要內容。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山海經》,奠定了中國博物學的傳統。中國博物學廣泛涉及山川地理知識,以及對奇禽異獸的描述。博物學在近代的繁榮,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印刷術的發明使希臘羅馬古典時期的著作得以廣泛流傳,地理大發現又促成無數新鮮事物匯聚到人們面前。凡此種種,都激發人們對博物的興趣,涌現了一批著名的博物學家。弗蘭西斯·培根還把博物學(自然志)提高到一切科學必不可少的基礎地位。這也為近代博物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知識拓展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概況2.作用知識要覽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圖書館、動植物園,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阿什莫林博物館到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概況(1)國外博物館①最早:前290年前后,歷山大博學園的繆斯宮②近代第一個:1683年,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③到18世紀,重要一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知識要覽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英國亞洲文會也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徐家匯自然歷史博物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博物館的建設展現出新的氣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戰爭的影響,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屬工程才竣工。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故宮博物院在舊藏珍寶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現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8000余件。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和軍事題材藝術品等。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95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成。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該館現有140萬余件藏品,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共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概況(1)國外博物館(2)國內博物館 ①外國人: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②中國人自建:南通博物苑、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③新中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