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南亞》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和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2.掌握東南亞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多火山、地震。3.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在東南亞的分布,以及對東南亞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4.學會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5.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的經濟地位,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6.掌握東南亞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繁榮作出的巨大貢獻。(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并分析出其地形特征。2.通過讀《亞歐氣候圖》了解東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特點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3.通過讀《東南亞國家圖》結合課本第36頁的“活動”了解東南亞的主要國家和河流。4.通過讀〈馬六甲海峽圖〉分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認識馬六甲海峽為其咽喉所在。5.通過學習東南亞的人口特征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經濟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有關東南亞華人和華僑等人口問題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通過新加坡市容建設的實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重點與難點】1.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用具】1.多媒體課件2.教材3.學案【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講授法、講解法、比較法、演繹法、師生活動【教學過程】第2課時(復習上節知識)地形地勢河流及特點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對農業影響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講授新課)馬六甲海峽師:(引導歸納)東南亞地處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十字路口”,居于世界重要的交通位置,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500年前我國鄭和下南洋、下西洋,到西亞、北非,東南亞為必經之地,增進了我國與海外各國的文化交流。(指導讀圖)讀《馬六甲海峽圖》,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包括新加坡海峽在內,全長900千米,西北部教寬,東南部較窄,最窄處37千米,航道最窄處僅2千米,沿岸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生:完成課本37頁“活動”。師:(講解)馬六甲海峽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海峽底部較平坦,水深在25—113米之間,可通航25萬噸的巨輪。由于馬六甲海峽走向與當地盛行的風向垂直,當海峽外的海域風浪滔天時,海峽內卻風平浪靜,有利于船只航行。馬六甲海峽處于太平洋至印度洋的重要航線上,過往的航線有許多條,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水道之一,年過往船只5萬多艘,馬六甲海峽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航海環境被稱為世界航海線上的“咽喉”。由圖上看,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向西可到歐洲、非洲、西亞、南亞等地,向東可到亞洲東部、大洋洲等地。2.課堂討論。師:(提問)為緩解馬六甲海峽運輸壓力,可以開辟哪些新航線,為什么?生:討論。(課堂小結)東南亞位于“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馬六甲海峽二、富饒的物產自學學案,完成學案問題。認識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及其分布和對經濟的影響。師:(指導讀圖)在《東南亞物產分布圖》上找出東南亞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及其產地。生:(讀圖)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師:(講述)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大國家。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指導讀圖)在《東南亞物產分布圖》上找出東南亞主要的礦產及其分布。(提問)在東南亞的礦產資源中有哪兩種是最重要的?生:(回答)錫和石油。師:(講述)印度尼西亞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居世界第1位。生:完成課本39頁“活動”。師:(評講)泰國人均稻米產量383千克/人,比中國158千克/人高,并且米質好,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歸納)東南亞的經濟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我國的近鄰自學學案,完成學案問題。1.(提問)東南亞共有哪些國家?生:讀《東南亞國家圖》(回答)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和東帝汶。師:(提問)哪個國家是內陸國?生:(回答)老撾。師:(提問)在東南亞的國家中,與我國陸地接壤的有哪幾個國家?生:(回答)越南、老撾、緬甸。師:(提問)哪些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生:(回答)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和馬來西亞。師:(提問)哪個國家的面積最大?生:(回答)印度尼西亞。師:(講述)印度尼西亞的領土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有“千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又有“火山國”之稱。2.師:(講述)舊社會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居民下南洋謀生,并定居下來,主要從事工農業、商業等生產活動,開辟種植園、礦山,修鐵路、公路,為所在國家的經濟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國改革開放中,他們尋根求源,關心祖國的建設,又將大量資金投入國內,支援了祖國的經濟建設。華人——中國人在國外居住下來,并取得所在國的國籍。如美籍華人,泰籍華人。華僑——長期居住在國外的中國人,仍保留中國國籍。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課堂小結)1.東南亞是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油棕、椰子等的重要產地2.東南亞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產區3.東南亞有著名礦產——錫和石油4.東南亞的經濟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5.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布置作業)完成學案課后練習【板書設計】第二章

了解地區第一節

東南亞一、“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馬六甲海峽二、富饒的物產1.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油棕、椰子的重要產地2.世界重要的稻米產區3.著名礦產——錫和石油三、國家(11個)中南半島——越老柬泰緬馬新馬來群島——印尼、文萊、菲律賓、東帝汶四、人口稠密,華人眾多《東南亞》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半年的初中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讀圖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掌握了一些關于世界地理的知識,具備了這些知識和能力、方法之后再來學習《東南亞》一節就簡單多了。但由于本節課內容有的問題很抽象,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圖、錄像來增加學生的間接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指導學生分析地圖,主要采取看錄像、提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分析地圖,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東南亞》效果分析本節課是世界區域地理中學習的的第一個地區,學生在之前學習了大洲,對區域地理有了初步了解和認識,并掌握了初步的技能,學習過程比較順利。利用小組教學模式,在進行開拓馬六甲海峽新航線等探究活動時,學生思維活躍,想到了有效的解決辦法。對于較容易掌握的知識,讓學生借助學案進行自學,既提高了效率,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效果明顯。《東南亞》教材分析本節包括“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

、“富饒的物產”和“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四部分。需要2-3課時

第一部分“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共有五段正文、三幅圖和6個活動題。第一段說明了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學習此段時完成P34活動1、3,其中需要結合圖2-1說明的有:①馬來半島是中南半島的一部分,不屬于馬來群島;②馬來群島的范圍包括“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蘇拉威西島”等(即P34活動3)。同時讓學生根據地圖說出東南亞的南北半球位置和五帶位置。

第二段介紹了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河流特征。其中地形特點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結合圖2-1),此時讓學生根據P34活動2中河流的流向來推斷中南半島的地勢特點——北高南低,這也跟亞洲地勢中高周低的特點相吻合;河流特點是上游湍急、水能豐富,下游平緩、易于灌溉。

第三段介紹中南半島的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講解過程中指導學生分析季風源地決定季風性質,從而決定季風對當地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影響,而在平時教學中往往會忽視這一點。此處分析透徹有助于學生對“南亞旱澇災害”、“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等地理事實的理解,同時本段也是對P8的閱讀“亞洲的冬季風和夏季風”中圖1-8和1-9的印證和補充。

第四段介紹了馬來群島的范圍、地形特征、河流特征、地質特征。同時要求學生完成本頁活動2。而活動1的出示則是培養學生客觀地、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火山造成的危害是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和巖漿破壞家園、影響交通和身體健康,還有可能引起地震;而火山灰卻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供人們居住和耕種。

第五段介紹馬來群島的氣候特征及其對自然植被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二部分“馬六甲海峽”包括一段正文、3幅圖、6個活動和一個閱讀。

授課時,我先讓學生結合圖2-4學習正文。其中“十字路口”指的是整個東南亞,而不僅僅指馬六甲海峽。要求學生弄清馬六甲海峽的位置(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和交通地位(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講解時最好結合世界地圖或P2圖1-1,以便說明馬六甲海峽是如何聯結歐洲的,這也有利于學習P51的圖2-24。其次結合圖2-3完成P36的活動1-4題。在講解第四題時補充一下首都位于河流沿岸的優勢: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第三部分“富饒的物產”分別介紹了東南亞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礦產資源。這部分知識比較雜亂,可以以連線題的形式鞏固記憶。

第四部分“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涉及到①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大河兩岸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及其疏密程度(稠密),②我國的僑鄉(廣東和福建),③華人和華僑的國籍區別(華人取得了所在國國籍,華僑仍保留著中國國籍)。《東南亞》評測練習1、某讀東南亞部分地區地圖,完成下列問題。(1)根據圖中信息判斷東南亞的地表形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該地農業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________,該地農業區的分布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海峽____________,該海峽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有利于航運。根據圖中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沙某經貿代表團赴東南亞采購貨物。下列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A.棉花、小麥B.蔬菜、小麥C.棉花、黃麻D.天然橡膠、椰子《東南亞》課后反思本節課的收獲是:1.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自學指導與學生的自學使學生們“動”了起來。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即采用了“明確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學生匯報自學結果—教師指導”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中,確實有著事半功倍之效。3.能夠照顧到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同學。教師在巡視的環節中,不但督促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同時也進一步的讓全體學生真正地融入到了課堂,真正體會到了緊張有序地學習帶來的快樂。4.在本節課,從頭到尾我都是要求學生反復地讀圖、析圖、記圖、用圖,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而不是簡單地或機械地將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地圖這一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的作用。當然,本節課我也發現了一些有待于解決問題與不足之處:在學生的自學階段,我對于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準確,導致原本設計好的環環相扣環節,略顯脫節,不連貫,沒有達到很好的層層遞進的效果。總之,通過這堂課,我更加認識到了:課堂上盡量減少老師的講,只有老師少講,學生才可能真正地學;先有學生的學,才有老師的教,學生才是主導課堂的一切;理解和運用知識都是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相當的當堂訓練,就很難說理解得多好,更談不上形成能力。《東南亞》課標分析一、課標要求●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二、課標分析(1)根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目標一:通過讀亞洲部分地區圖,了解東南亞的范圍,掌握東南亞

地處“十字路口”位置的重要性目標二:利用亞洲氣候分布圖,回顧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和氣候特征,理解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目標三:讀東南亞地形圖,掌握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地形、河流特點及其對農業和人口分布的影響。(2)更新教學理念,整合教學資源

新課程理念——“用教材教”1.使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2.增加教師補充的教學資源

例如,一首詩的應用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

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

(結合地圖和這首詩,幫助學生理解我國和東南亞地區在經濟文化方面的淵源與我國和東南亞的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