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第三版)》第十三章 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_第1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第三版)》第十三章 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_第2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第三版)》第十三章 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_第3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第三版)》第十三章 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_第4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第三版)》第十三章 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章新中國十七年的小說創作第一節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第二節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第三節其他題材的長篇小說第四節十七年的短篇小說

2概要第四章3第一節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一、《紅日》、《紅旗譜》、《紅巖》(一)《紅日》《紅日》是長篇小說創作高潮中涌現出的反映人民解放戰爭的軍事題材佳作。作者吳強,江蘇漣水人,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戰役,這些經歷為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紅日》取材于解放戰爭初期陳毅、粟裕統帥華北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點進攻這一史實,小說圍繞敵我雙方展開的軍事斗爭這條主線,真實再現了我軍在漣水戰役遭受挫折,在萊蕪戰役取得大捷,最后在孟良崮一戰中全殲國民黨王牌軍隊七十四師的全過程,表現了我軍由弱到強、從戰略防御到戰略反攻這一偉大歷史性轉折,顯示了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的英雄氣概和戰斗偉力。《紅日》的藝術成就反映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它突破了以往描寫軍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對我軍不同層次軍事將領形象的刻畫集中體現了《紅日》的開創性成績。第四章45知識鏈接:《紅日》的基本主題即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民戰爭。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正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人民軍將一事無成。《紅日》無論寫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還是寫在這期間零星發生的各種中小型的戰斗,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比如小說開頭,就以極為深情的筆墨寫了戰士們的戀土情緒。漣水戰役失利,人民軍為了在運動中再次捕捉戰機、消滅敵人,實行了一次戰略大轉移,由蘇北向山東撤退,不少出身南方的戰土不忍離開家鄉,他們在即將離開蘇北時,爭著再喝一碗家鄉的水,“過鐵路的時候,好幾個人不聲不響地抓了一把沙土,帶到路北來,走了好一段路,才拋撒掉”。想不到一進山東,他們就受到山東人民的熱情歡迎,例如:天還沒有黑,隊伍到了宿營地高莊。出于戰士們的意外,在南方常遇到的事情,在這里照樣有。莊口上擺了大缸的茶水,鑼鼓“吭吭嗆嗆”地響著,歡迎路南來的隊伍。隊伍剛坐下來,還沒有進屋子,婦女會、兒童團的隊伍,就敲打著鑼鼓,一邊跳著秧歌舞,來到隊伍休息的廣場上。她們拉成一個大圓圈,又是唱又是跳的。紅的綠的彩綢,像春天的蝴蝶似的飛來舞去。接著還有吹嗩吶、拉板胡和唱歌的節目表演。除了成功塑造我軍英雄人物形象外,《紅日》還出色地刻畫了幾個富有特色的反面人物。如刻畫得栩栩如生的張靈甫形象,他是國民黨七十四師的師長,蔣介石的心腹,被吹捧為“常勝將軍”。作者著重通過戰局的發展逐層剖析他的丑陋靈魂。當我軍在孟良崮包圍了張靈甫的軍隊時,他雖然驚慌不已,也曾經擔心國民黨內部爭斗造成“孤軍突擊”的后果,但是馬上又被內心升騰起的威嚴和虛榮戰勝,依然陶醉在“天下無敵”的美夢中,這種心理描摹直接戳穿了張靈甫剛愎自用、色厲內荏的本質。在藝術構思上《紅日》也體現出獨到之處。整部小說結構緊湊,三個戰役的描寫主次分明,張弛自如。全篇既有對戰爭全貌的觀照,又有對戰時各個側面的展示;既有戰爭場面氣勢恢弘磅礴的表現,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畫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密相間、起伏跌宕,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尤其是對戰爭場面虛實相間、點面結合的寫法更是獨具特色,為以后的軍事題材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6(二)《紅旗譜》

長篇小說《紅旗譜》是梁斌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反映農民革命斗爭的史詩性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品格。作品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通過描寫冀中平原鎖井鎮農民朱老忠、嚴志和兩家三代人和地主馮蘭池一家兩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爭過程,從歷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國北方鄉村和都市的階級斗爭及革命運動面貌。小說著力探討了農民在革命浪潮中探尋自身解放途徑的曲折心理經歷,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了三代農民不同的斗爭道路,在比照中顯現出農民斗爭的歷史繼承性和變革性。老一輩農民朱老鞏單槍匹馬、赤手空拳與惡霸地主作斗爭,結果家破人亡。朱老明采取狀告的方式依然斗不過陰險的地主。朱老忠、嚴志和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的革命農民,他們吸取前輩斗爭失敗的教訓,增強了斗爭的自覺性,并且堅持黨的領導,從而找到了正確的斗爭方向。以江濤為代表的青年農民是在黨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革命農民代表,他們繼承了祖輩、父輩的反抗傳統和堅忍精神,同時徹底改變了老一代的斗爭方式,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引下逐漸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農民終于走上了正確的革命道路。第四章7朱老忠是《紅旗譜》的主人公,也是這部小說中最富藝術魅力的形象。朱老忠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他的一生橫跨新舊兩個時代,因此在他身上既充盈著舊時代農民起義英雄的叛逆血液、正義豪氣,又吸納了新時代無產階級的先進革命理論和斗爭精神,他是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的農民英雄,具有不同于一般農民的鮮明性格特征。首先,朱老忠性格豪爽、重義氣。這包含著對父輩朱老鞏性格的繼承,同時又糅進了新的時代內容,他的義氣不單純是水滸英雄式的仗義行俠,而更多是對待階級兄弟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無私情懷,“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他的人生信條,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他自覺關心農民,當面臨危及同階級利益的情況時,他總是沖鋒陷陣地走在反抗隊伍的最前列,把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第四章89知識鏈接:朱老忠有句口頭禪:“出水才見兩腿泥。”這可以說是他韌性性格的一個凝結點,也是他不同于一般農民英雄形象的一個顯著特征。“出水才見兩腿泥”有兩方面含義,其中除了蘊有韌性精神之外,還有一種必勝的信念。例如,高蠡起義失敗后,他痛苦萬分,但并沒有灰心,反而更加堅定了與敵人斗志到底的信念。尤其是他后來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之后,他的這種性格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小說在表現朱老忠韌性的同時,還表現了他敢于“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心腸。這種俠義心腸在朱老忠身上表現為:講義氣、重團結、救危扶困、舍己為人的優良品質。朱老忠對朋友赤膽忠心,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為了支持好友嚴志和的兒子江濤去保定二師讀書,他不惜賣掉自己家的一頭耕牛;運濤參加革命后被捕入獄,嚴志和家遇到災難,朱老忠挺身而出,帶領江濤千里迢迢去濟南探監。這一切都是他狹義性格的具體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認識朱老忠這一性格時一定要把他和古代農民的騎士風度區別開來。朱老忠在革命斗爭中,把這種英雄品格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把它與革命斗爭的宗旨統一起來,因此,這種傳統的英雄品格在朱老忠身上便放射出嶄新的光彩。最后,我們還應該看到朱老忠性格特具的發展性,他是在領導和參與革命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并成熟起來的農民英雄。作為一個農民英雄,朱老忠具有他的性格發展過程: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曾使他一度陷入困惑之中,在沒有找到新的斗爭途徑和方向時,他也苦惱過,也曾感嘆自身力量的薄弱;但是他比其他農民先進就在于他能夠積極自覺地完成自身的成長,善于接受代表時代潮流的革命理論,參與代表先進方向的革命斗爭,并且堅信革命真理,滿懷希望地英勇斗爭,而不是保守自閉、畏葸不前。在反割頭稅斗爭中他喊出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要想打倒馮老蘭,是萬萬不能”的肺腑之言,真切地表達了農民階級的共同心聲,表明黨在新一代農民心目中樹立了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10(三)《紅巖》《紅巖》在藝術上也獨具特色。它結構嚴整宏大,始終體現出作者自覺的歷史意識。在刻畫人物時注意對比和層次,把英雄人物的信仰所煥發出的精神力量與反面角色的狡詐殘忍、恐懼膽怯兩相對照;同時,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之間也相互映襯,有力地展現出當時斗爭的歷史面貌。采用多變的手法刻畫人物也是這部小說的一個亮點。如小說采用多種視角來寫革命者被捕的情況,許云峰是正寫,華子良是側寫,成崗是詳寫,而龍光華則是通過本人的介紹一筆帶過。對革命者受刑和就義場面的描寫調動了多種藝術手段,豐富了小說的藝術空間,避免了敘述上的單調、重復。當然,這部小說也有不足之處,如在刻畫人物和事件時有時放不開拳腳,人物個性不夠突出等。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一)《保衛延安》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是革命戰爭題材小說在這一時期的重大收獲。小說以史詩般的規模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風云,1954年出版后,馮雪峰稱贊它是“夠得上稱為它所描寫的這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有名的英雄戰爭的一部史詩的。或者,從更高的要求說,從這部作品還可以加工的意義上說,也總可以是這樣的英雄史詩的一部初稿”。《保衛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發生在陜北延安的故事:胡宗南指揮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毛澤東和彭德懷領導人民軍隊收復延安。作者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真實再現了青化砭、蟠龍鎮、沙家店等戰役場面,具有英雄史詩的氣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群英雄將士的光輝形象。首先,作者懷著無比崇敬的感情,用最真摯而簡練的筆調為讀者勾勒出彭德懷將軍的感人形象。12(二)《林海雪原》曲波的《林海雪原》融合了中國軍事題材小說和革命新傳奇的優點,不僅可讀性強,而且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它的出現顯示了中國當代小說中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相結合的發展趨向。《林海雪原》與一般史詩式的軍事題材小說又有所不同,選取的只是一支由36人組成的人民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地區進行剿匪斗爭的故事,而不是對大兵團作戰場面的宏觀展示。發生在人跡罕至的林海雪原,敵眾我寡,兵力相差懸殊。特殊的環境和條件要求我軍必須以智取勝,用奇襲戰勝敵人,題材本身充滿了強烈的傳奇性和浪漫色彩,另外,它的傳奇性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3首先,傳奇性體現在小說情節結構的安排上。全書共38回,主要描寫了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消滅座山雕、火燒大鍋盔,消滅馬希山和侯殿坤等三個大故事。這三個大故事既貫通一體,又相對獨立。而在這三個大故事中間又巧妙地穿插了許多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也有頭有尾,脈絡分明。這種故事套裝交互勾連的結構布局使小說波瀾起伏而又環環相接,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其次,它的傳奇性更表現在對傳奇式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楊子榮是小說塑造得最為豐滿的傳奇英雄。這位偵察能手屢次克服險象環生的困境,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在中國當代文學人物史冊里,楊子榮是不可多得的有勇有謀的傳奇式英雄形象。最后,小說的環境、景物描寫也體現出濃郁的傳奇性特點。作品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充溢著神奇曼妙的色彩。例如作者對東北地區特有的嚴寒天氣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描繪了能夠攪起雪龍改變地形的穿山風,使天地昏暗的暴風雪,對那天造地設的奶頭山、巨石倒懸的鷹嘴石等自然景觀的描寫也都彌漫著特有的神秘和迷人氣息。這種總體藝術氛圍增強了作品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14(一)《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表現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優秀長篇小說。其歷史背景是“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學生運動這一動蕩時代,作者楊沫描寫了在這一時代氛圍下以北京大學學生為中心的一批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激烈的動蕩年代,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分化、憤激與苦悶,真實地記載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演變歷程,謳歌了革命的青春與力量。小說重點講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靜曲折的革命經歷,逼真再現了知識分子革命化的苦難歷程,從而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主題:一切進步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地投入到時代的歷史洪流中錘煉自己,才能最終走上光明的道路。15第四章16第二節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一、《三里灣》、《山鄉巨變》第四章17(一)《三里灣》五六十年代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創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占據了重要地位。與以前的鄉土小說相比,這一時期的農村題材小說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強調對現實斗爭的反映,要求作家深入農民生活,關注在農民中發生的顯示中國社會面貌深刻變化的斗爭。趙樹理在40年代曾以《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作品著稱,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又創作了短篇小說《登記》、《“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長篇小說《三里灣》,以及其他樣式的多種文藝作品。《三里灣》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題材的作品,1955年發表后不久就被改編成電影、戲曲,流傳頗廣。長篇小說《三里灣》主要提煉了三里灣這個村莊開展的秋收、整社、開渠等情節,著重表現人民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遭遇的兩種思想和道路的錯綜矛盾和掙扎,小說從愛情婚姻、道德觀念、家庭關系等不同側面歷史地再現了當時社會的深刻變革,顯示出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趨勢和長期艱巨性。

第四章18(二)《山鄉巨變》在當代作家中,周立波是以運用方言土語創作而著稱的。早期的《暴風驟雨》就是大量運用東北方言的成功典型,這一時期創作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又是運用經過藝術提煉的湖南農民口語寫作的。這種土生土長的語言使作品散發著親切樸素的鄉情,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周立波50年代創作的一些短篇小說也具有這種特色。小說集《禾場上》中的《禾場上》、《山那面人家》淳樸凝練、平易雋永,或描寫充滿生活情趣和傳統風俗的婚禮場面,或講述夏夜禾場上歇涼農民的閑談,極富生活情趣地描寫農村日常生活。它們與《山鄉巨變》一樣,標志著作家藝術風格由絢麗宏闊向平遠沖淡的轉變,這種轉變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時小說創作的藝術傾向,即對返璞歸真境界的追求。《山鄉巨變》是周立波1957年完成的長篇小說,1959年又寫就它的續篇。作品主要寫的是1955年冬到1956年上半年湖南清溪鄉人民在實現農業合作化過程中在思想、情感和相互關系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由此反映出這場社會變革的深刻影響和曲折歷程。因為它的內容涉及的依然是中國農村在轉折期發生的巨變,因此又可以看作《暴風驟雨》的續篇。

第四章19二、《創業史》、《艷陽天》(一)《創業史》《創業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國農村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集體所有制代替個體所有制,選取了一個富有時代意義的重大主題。小說通過對渭河平原下堡鄉蛤蟆灘互助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的描繪,對第五村人民在合作化運動中思想、心理和行動的描寫,揭示了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客觀現實性和歷史必然性。它作為當時中國農村的縮影,形象地展示了社會主義創業初期農村的歷史風貌,而且反映出農業合作化運動中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不同階級、階層、黨內外、家庭鄰里的各種思想沖突在作品中淋漓盡現。

20小說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通過尖銳的斗爭來顯示其性格魅力,作品在突出其主導性格的同時,還通過處理家庭、鄰里關系等事件來表現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使人物性格更加豐富飽滿。盡管對他的刻畫也存在政治化和理想化的傾向,但仍然不失為當時出現的較有影響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同時作者還刻畫了處于中間狀態的形形色色的中農形象,如安分守己的馬子懷、精明自私的彎彎繞等,通過對不同人物復雜內心世界的剖析,表明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特點。農村題材長篇小說中兩方或幾方對立的結構形式,在五六十年代的若干長篇中已經具備,但《艷陽天》卻更鮮明:對立的階級力量的性質更加清晰,陣線更為分明,彼此的沖突也更加尖銳激烈。

第四章21第三節其他題材的長篇小說一、《上海的早晨》等工業題材的小說22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以新穎的題材、宏偉的規模和獨特的人物形象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作品描寫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艱難歷程,在題材上具有開拓意義。小說分為四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資本家形象,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上海的早晨》采用大跨度、多線索的藝術結構展示歷史畫面。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8年,以城市生活為主線,又輔以農村生活為副線,主、副線相互交織又始終貫穿。總體結構宏偉嚴謹,成為繼《子夜》之后又一部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歷史命運的杰出長篇。滬江紗廠總經理徐義德是作家著力塑造的資本家典型。他圓滑老練,號稱“十里洋場”的“鐵算盤”。通過對他的刻畫,小說成功地表現了新舊交替時期民族資產階級思想性格的復雜多變性。

二、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卷)這一時期的長篇杰作除了反映中國工業建設題材的作品外,還有姚雪垠的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卷),這部小說顯示了作家卓越的文學成就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李自成》只有第一卷得以面世,它以李自成起義軍與明王朝的矛盾斗爭為主要線索,采取多線索復式發展的方式結構全篇,將明清的民族矛盾,明王朝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張獻忠起義軍與明王朝的矛盾,李、張兩支起義軍之間的矛盾以及李自成起義軍內部的矛盾等作為副線,從而展開中國明末清初封建社會各側面的生活場景,廣泛地反映了17世紀中葉中國的階級斗爭和社會生活狀況,揭示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歷史規律和封建社會“帝王術”的豐富文化心理,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和歷史意義。23第四章24第四節十七年的短篇小說

一、孫犁孫犁是橫跨現當代的著名作家。新中國成立后,孫犁一直在天津做編輯和文學界的領導工作,創作成果頗豐,涉及小說、散文、新詩、文藝理論等領域。十七年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淀紀事》等。孫犁的短篇小說常以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時代風云的變幻,不刻意講究結構技巧,筆調清新雋美,散發著荷花般的芳香,在現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山地回憶》是以第一人稱回憶往昔戰斗生活中建立的“軍民魚水情”的故事。這種關系并非是在一種良好的氣氛和和諧的環境中開始的,“我”與妞兒在河邊的一場“唇槍舌劍”的口角中結識,這段描寫活脫脫地刻畫出一位山村姑娘活潑聰慧、大方潑辣的可愛性格。從發生矛盾到相互理解、建立友誼,小說中采用了“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達到映襯、烘托的藝術效果,作品主題也就從這樣的轉折中凸顯出來。25

二、茹志鵑《百合花》是茹志鵑反映戰爭生活的作品中最優秀的代表,它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戰爭為背景,深情地描寫了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訊員與新媳婦兩個人圍繞借被子事件而展開的一段動人故事,著力刻畫了通訊員、新媳婦這兩個普通人形象,歌頌了革命隊伍中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表現了軍民團結一心的主題。百合花在作品中有深刻寓意,作者以它命名作品,又曾三處提到新被子上的百合花,其韻味是深長的:百合花既是通訊員和新媳婦優美情感的映襯,又是革命戰士與人民群眾魚水深情的一種美好象征。26

三、馬烽馬烽,原名馬書銘,山西人,“山藥蛋”派的代表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說創作,有短篇小說集《村仇》、《太陽剛剛出山》、《我的第一個上級》等。195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我的第一個上級》是馬烽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標志著他小說創作的新發展。在《我的第一個上級》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農村干部老田的形象。他采取先抑后揚的手法描寫老田,先通過剛出校門的“我”的視角用大篇幅寫老田的“可笑”和“怪”,如三伏天穿著棉褲,邁著八字步走在街上,被我的自行車撞倒了也不生氣,尤其是作為防汛副總指揮聽說安樂莊的汛情還躺在那里一動不動,但是當得知“三岔河也發洪了”時,他立刻像觸電似的“變成了另一個人”,立即下令組織搶險,并且身先士卒地帶病跳到冰冷的洪流中。老田的形象隨著情節的逐步展開而變得高大,隨著一個個“怪”謎的揭底而得以豐富。第四章27

四、王蒙王蒙(1934—),出生于北京。40年代末在北平讀中學時,參加了中共組織的學生運動。50年代前期他在北京從事青年團工作。1956年以一篇“干預生活”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而引起轟動,也因此而在“反右派”運動中成為右派分子,被遣送至京郊勞動改造。60年代初在北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