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畢業論文設計_第1頁
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畢業論文設計_第2頁
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畢業論文設計_第3頁
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畢業論文設計_第4頁
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畢業論文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XX市(XX)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目錄前言 5第一章總則 8一、基本概況 8(一)規劃范圍 8(二)人口及勞動力情況 8(三)地貌 8(四)氣候 9(五)土地利用 9(六)農業生產概況 9(七)農業生產條件 10二、示范區建設的意義 11(一)提高糧油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需要 11(二)強化林業建設,改善山地丘陵生態環境的需要 11(三)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12(四)創新體制機制,探索XX統籌城鄉發展路徑的需要 12三、示范區建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2(一)有利條件 12(二)不利因素 14四、規劃的編制依據 15(一)理論依據 15(二)政策依據 15(三)現實依據 16五、示范區的建設定位 16六、示范區建設的基本理念 16七、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 18八、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18(一)總體目標 18(二)具體目標 18九、示范區的主要建設內容 19十、示范區建設年限 19第二章優質綠色糧油產業發展規劃 21一、示范區糧油生產現狀及優勢分析 21二、發展思路 22三、發展目標 23四、規劃布局 23五、建設內容 23(一)農田整治 23(二)龍川江河道整治 27(三)水利設施建設 27(四)農業機械化建設 28(五)科技支撐及示范建設 29六、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 32七、效益分析 32(一)經濟效益 32(二)社會效益 34(三)生態效益 34第三章健康生態畜禽養殖產業發展規劃 35一、示范區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優勢分析 35(一)發展現狀 35(二)存在的問題 36(三)發展優勢分析 37二、發展思路 38三、發展目標 38四、規劃布局 38五、建設內容 38(一)良種場建設 38(二)規模化養殖場建設 39(三)畜禽產品加工 41(四)循環利用工程 41六、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 41七、效益分析 42(一)經濟效益 42(二)社會效益 42(三)生態效益 42第四章生態林業發展規劃 43一、示范區林業產業及生態現狀 43(一)森林資源狀況 43(二)綠化狀況 43(三)林產品生產、加工現狀 43二、發展思路 44三、建設目標 44四、規劃布局 45五、建設內容 45(一)速豐林工程 45(二)低產林改造工程 45(三)綠化工程 45(四)苗木基地建設 47(五)林產品加工 47五、年度計劃安排 48六、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 48七、效益分析 49(一)經濟效益 49(二)社會效益 50(三)生態效益 50第五章新農村集鎮村莊建設規劃 52一、集鎮建設 52二、村莊建設 52三、下澗口、黎香湖統籌城鄉示范片建設 54第六章統籌城鄉體制機制創新 55一、土地、林地流轉機制 55二、宅基地置換機制 55三、 耕地保護與土地開發利用機制 56四、勞動力轉移及充分就業機制 57五、農民收入增長機制 59六、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機制 59第七章保障措施 61一、健全組織管理體系 61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61三、建立科技支撐體系 62四、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63五、建立市場與信息服務體系 64前言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與經濟規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系統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建立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強調副產物的良性循環利用,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產出,有較強的抵抗外界干擾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19世紀4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以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為標準的石油農業階段。然而,高投入、高索取、高排泄的石油農業嚴重地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導致能源過量消耗、農業生態系統退化、食物安全性降低、環境污染壓力加大。為克服石油農業帶來的系列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開始發展生態農業,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系統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了世界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諾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未來全球經濟和社會長期共同發展道路,進一步確立了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的重要地位,生態農業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的生態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一些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倡導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大體經歷了村鎮試點、試點縣建設和大力發展三個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農業建設越來越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97年8月,國務院在陜北召開全國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會上明確提出我國農業要走培育資源、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路子。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通過探索和實踐,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理論和經驗,建立了不同的生態農業體系和模式。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XX是一個有著特殊市情的直轄市,是一個特大城市加一個中等農業省的構架;兩千余萬農村人口、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解決“三農”問題和統籌城鄉任務十分艱巨。XX山地面積占XX市國土總面積的75.8%,丘陵占18.2%,XX農業屬典型的山地丘陵農業。山地丘陵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自然條件差,耕地資源少、質量較差,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難度較大,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難以推廣,農業生產效率長期處于低位;農業經營風險大,高溫干旱、低溫寡照、暴雨洪澇、地質滑坡、生物病蟲等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這種山地農業的先天性缺陷,制約了XX現代農業的發展。在XX選擇一個條件適宜的區域,開展山地生態農業發展的試驗示范,探索符合XX實際的山地生態農業發展路子,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探索及實踐意義。XX區位于XX市一小時經濟圈內,處于XX南部,是XX市正在打造的渝南黔北地區經濟高地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承北啟南,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擬規劃建設的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位于XX區北部,包括大觀、興隆、河圖、木涼、土溪等5個鄉鎮,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區,且該區域經過多年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覆蓋率已達45.2%,生態保護好,較好地協調了糧、林爭地的矛盾,基本做到了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初步形成了其它地區要花10至20年的時間才可能建成的生態環境。可以說,與XX市的其它區域相比,在大觀等5個鄉鎮規劃建設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具有起步條件好,投資及示范效應快捷的比較優勢。通過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借鑒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和示范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XX市市情的山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探索及實踐意義。在XX市委、市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XX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區級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編制完成了《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該《規劃》重點提出了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內容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導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文件,是地區、行業和部門編制示范區農業專項規劃和實施意見的主要依據。第一章總則一、基本概況(一)規劃范圍示范區地處XX區西北部,包括XX區大觀鎮、興隆鎮、土溪鄉、河圖鄉和木涼鄉,幅員面積246km2。共涉及35個村(居委),343個村(居)民小組。有耕地139719畝,其中田97949畝、土41770畝。(二)人口及勞動力情況示范區總戶數23531戶,總人口79376人,有勞動力47387人(男25541人,女21846人;初中以下29919人,高中以上17468人)。截止2007年底,已轉移就業21838人(男11866人,女9972人)。生態農業示范區勞動力就業現狀見表1—1。表1—1生態農業示范區勞動力就業分布現狀人員分類小計性別結構文化程度就業去向男女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農業20587115419046150065581就地轉移第二產業209611269707071389第三產業28661008185810121854勞務輸出21838118669972131948644合計4738725541218462991917468(三)地貌示范區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巖層平緩,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5.2%。以單斜低山和坪狀低山谷壩地貌為主,中部寬谷連片,一灣一壩,順斜坡地勢。海拔高度470~900米,平均海拔740米。(四)氣候示范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濕適度,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3.8℃~15.6℃,大于10℃的有效積溫4510~5140℃,無霜期279~297天,日照時數1210~1253小時,年降水量在870~1024mm。(五)土地利用示范區內國土面積369495畝,其中:耕地面積139719畝(田97949畝,土41770畝),林地面積(含茶園、果園等經果林)167012畝,河流、水庫、山平塘等水面6588畝,荒坡地7979畝,養殖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占地230畝,集鎮建設用地5231畝,農民宅基地15883畝,其它用地26853畝。示范區土地利用情況見表1—2。(六)農業生產概況2007年,示范區農村經濟總量8.05億元,農業總產值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13元。優質稻、畜禽等已有相當規模,已建成優質稻基地9.55萬畝,油菜基地1.55萬畝。2008年生豬年出欄可達到13.1萬頭、土雞出欄56.5萬只、肉鴨出欄139萬只。農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有無公害農產品8種。示范區200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產值見表1-3。表1—2生態農業示范區土地利用情況表項目面積(畝)耕地面積田97949土41770林地面積(含茶園、果園)167012河流、水庫、山坪塘等水面6588荒坡地7979養殖及農產品加工企業230集鎮建設用地5231農民宅基地15883其他用地26853合計369495表1-32007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及產值產品面積(萬畝)產量(噸、萬頭、萬只)產值(萬元)水稻9.55471068500油菜1.551958783生豬11.516100雞41.62825鴨1032725(七)農業生產條件1、交通條件:規劃區公路里程為303.17km,其中:高速公路15km,占區域總里程的0.49%;二級公路15.5km,占區域總里程0.51%;三級公路41.9km,占區域總里程的1.39%;四級公路30.77km,點總里程的10.1%;等外級公路200km,占區域總里程的66%。鄉鎮通達率為100%,通暢率為100%;行政村通達率100%,通暢率15%。2、農田水利條件:規劃區內已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治的農田有5.18萬畝,占農田面積的52.9%。有水利工程834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5座,小(二)型9座,山平塘222口,灌排渠堰257條771km,電力提灌站40處40臺852千瓦,有效灌溉面積2.6萬畝,提灌機械年提水能力可達560萬m3左右。3、農機裝備條件:規劃區農機總動力達2.7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5臺,微耕機226臺,插秧機33臺,聯合收割機2臺,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0.2%。二、示范區建設的意義(一)提高糧油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需要糧食危機問題已成為世界問題,各國都在努力加大糧食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供給。XX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糧食安全任務艱巨。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探索山地丘陵地區提高糧油綜合生產能力的途徑,能有效增加XX農產品供給,保障XX糧食安全。(二)強化林業建設,改善山地丘陵生態環境的需要山地面積占XX市國土總面積的75.8%,丘陵占18.2%,山地丘陵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且修復難度大。XX地處三峽庫區,肩負著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和全國水資源安全的重任。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探索改善山地丘陵生態環境的路徑,能夠有效推進XX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依托示范區的各種有利條件,集中力量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能夠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農民教育培訓,可以加快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民轉移就業;通過村莊建設,可以打造優美人居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四)創新體制機制,探索XX統籌城鄉發展路徑的需要XX市“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格局、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突出,城鄉發展差距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壓力很大。XX成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在實現工農同發展、城鄉共繁榮上著力闖出一條具有推廣價值的工作路子。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可有效進行土地流轉及農民利益分配機制、宅基地整理置換機制、勞動力轉移及充分就業機制、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機制、林權改革機制等的創新試驗,探索統籌城鄉發展路徑。三、示范區建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一)有利條件1、區位條件優越。示范區處于XX“1小時經濟圈”與渝東南地區、渝南與黔北的聯結點,處于XX城區和XX主城的承接地帶,具有“承北啟南,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渝湘高速公路縱貫而過,并在大觀鎮設置互通口,距XX城區10km,距XX主城區40km,興木路(興隆至木涼)、興南路(興隆至南平)、大土路(大觀至土溪)、大木路(大觀至木涼)、大河路(大觀至河圖)以及通村公路使園區道路縱橫交織,交通十分便利。2、生態環境優良。示范區平均海拔740米,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山地丘陵達98%以上,自然生態條件較好,森林覆蓋率45.2%以上,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充足,溫濕適度,無霜期長,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宜種性強,作物產量高,且無工業污染,有利于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和無公害農業。3、比較優勢突出。示范區屬典型的傳統農業耕作區,有耕地近14萬畝,良田近10萬畝,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通鄉公路建設、農網改造、病險水庫整治等項目的實施,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實現通鄉公路油化100km,農網改造率70%,病險水庫整治率60%。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電話、通公路、通光纖電視,移動移動通訊實現全覆蓋。示范區具有較為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優質稻、蔬菜、畜禽、茶葉、水產等種植、養殖業已有相當規模,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有無公害農產品8種,是XX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2007年,示范區農村經濟總量8.05億元,農業總產值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13元,糧食產量5.45萬t。已有效轉移富余勞動力2.68萬人,城鎮化率達40%。4、政策保障有力。近年來,國家、XX市和XX區出臺的支農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將強力支撐農業的發展。中央將XX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市委市政府也為統籌城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手筆謀劃興農之策,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XX市委、市政府作出實施“森林工程”的戰略部署,為建設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改善山地丘陵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發展生態農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XX提出打造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舉措,得到XX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得到市農委等市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這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二)不利因素1、基礎設施較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不足,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較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通鄉公路以及村社便道等級較低,管理與養護經費不足,路況相對較差;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弱,土地綜合整治欠賬較大。2、科技貢獻率低。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名牌產品,缺乏具有技術獨占性或服務獨占性的產品,缺少高素質的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缺少高素質的市場開拓與營銷人員能以及高水平的信息資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科技產業化十分落后,沒有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技術開發體系。3、產業化程度不高。示范區內土地大多是分散小戶經營,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基地分散、規模小、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顯、效益不高;缺乏職能完善的行業協會,農戶與企業的利益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對產業帶動作用不大。4、生態仍然脆弱。部分農民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不強,亂砍濫伐林木、亂占濫用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林分質量不高,結構單一,通道、水系綠化水平低,森林覆蓋率尚需進一步提高;化肥、農藥使用嚴重超標,面源污染較重;農民生產、生活污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造成河道被污染,水源質量下降,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影響較大。5、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從整體上看,示范區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特別是醫療條件相對較差,廣播電視、文化活動室等文化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農民培訓和轉移就業的機制還不健全。目前,示范區從事種養殖業的勞動力達20587人,按照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規模經營的要求,從事種養殖業僅需要1.4萬人左右,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任務還很重。四、規劃的編制依據(一)理論依據為了體現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超前性和可行性,本規劃主要以農業現代化理論、農業產業化理論、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理論、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等理論為編制依據。(二)政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意見》《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1小時經濟圈建設的決定》《XX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XX市政府王鴻舉市長、馬正其副市長在XX考察工作時的有關講話精神《XX區農業農村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XX區農業產業化“十一五”發展規劃》《XX市XX區北部生態農業園產業發展規劃綱要》《XX區和5個鄉鎮的土地規劃》(三)現實依據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區位、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現狀特點以及國內外產品市場的需求等,是編制和實施規劃的現實依據。五、示范區的建設定位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把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定位為:打造XX市優質糧油基地、高效生態林業產業示范區、新農村建設先行區、統籌城鄉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六、示范區建設的基本理念1、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領農業。堅持農業可持續的發展觀,兼顧當前發展與未來生存的雙重需求,進一步加強對水、土、生物等資源的有效利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構造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以及減少和防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資源利用的減量化與再利用。2、用產業關聯思路延伸農業。突破傳統農業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束縛,強化服務城市功能,努力向效益、生態、休閑農業拓展,使農業成為具有生產、生態、觀光、旅游、休閑乃至教育等多項功能的生態農業,注重走生產、經濟、生態、社會各項功能兼顧的復合型模式,著重優化農業的生產功能,提升農業的經濟功能,拓展農業的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山地丘陵農業。3、用城鄉一體化理念聯動農業。以城市消費需求為導向,城鄉統籌發展為主線,通過“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深化城鄉一體化配套改革,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改造傳統農業,有效促進農業與城市經濟的互動、協調發展,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業成為現代城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區塊和產業,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4、用機制與體制創新提升農業。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經營,發展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變革傳統農業經營組織體制,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產業組織形式,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立開放進取,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機制與體制,集聚先進農業產業要素,釋放和形成新的生產力,增強農業競爭力。5、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突出農業科技創新,把生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確保農產品質量;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業科技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全面科技支撐。6、用“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拓展農業。突破傳統地域界線,把示范區農業融入全區及市內外市場,不僅要注重開發利用本地資源,更要注重開發利用外地資源。鼓勵各類農業企業、專業大戶,走出示范區,實現農業的外向擴張。同時,實施“引進來”戰略,吸引市內外科技、信息、資金、人才、資源,實現互動共贏。七、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優勢,特色發展;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糧油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供給;強化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著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體制機制,探索XX統籌城鄉發展路徑。八、示范區的建設目標(一)總體目標經過4年的建設,將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基本建設成為XX市優質糧油基地、高效生態林業產業示范區、新農村建設先行區、統籌城鄉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為山地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示范。(二)具體目標到2011年,示范區建設要實現的主要目標:1、農村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5%,達到14.1億元;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達到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0%,達到8500元以上。2、建成10萬畝優質稻米基地、5萬畝優質油菜基地,年產優質稻6.5萬噸,油菜0.75萬噸;年出欄20萬頭優質生豬、250萬只XX土雞、300萬只優質肉鴨。3、森林覆蓋率達50.2%以上,林業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4、到2011年,建立10個以上重點示范村莊點;累計轉移勞動力達到3.5萬人,占示范區勞動力的70%以上,示范區農村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九、示范區的主要建設內容1、建立產業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配套、農業裝備良好、規模經營度高、產業化水平高的綠色精品稻米基地、優質油菜基地。2、建立體現規模養殖、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節約用地的優質生豬、XX土雞、優質肉鴨養殖基地。3、建立林業產業鏈條完整、林業生態良好的高效林業產業示范區。4、建立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公共服務健全、社會保障全面、農民充分就業的統籌城鄉新農村建設先行區。十、示范區建設年限XX(XX)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年限為2008—2020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8——2011年,基本建成XX市優質糧油基地、高效生態林業產業示范區、統籌城鄉體制機制創新實驗區;第二階段2012——2020年,全面建成新農村示范區,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示范。第二章優質綠色糧油產業發展規劃糧食、油料在發展經濟、穩定社會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食品安全包括數量上的充足供應和質量上的不斷提高。隨著國際糧油市場的變化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本規劃立足于糧油食品安全,構建現代糧油產業體系,大幅度提高糧油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動XX農業朝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一、示范區糧油生產現狀及優勢分析示范區內各鄉鎮都是典型的農業鄉鎮,以種植養殖為主。常用耕地面積13.97萬畝(田9.79萬畝,土4.18萬畝),是XX的糧食主產區。稻田主要耕作制度為單季中稻和稻油、稻菜模式,冬水田、冬閑田較多,旱地主要為玉米、薯類套作,糧油作物復種指數1.68;2007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8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57萬畝,總產54540t;水稻種植面積9.55萬畝,總產稻谷47106t,產值8500萬元;油菜種植面積1.55萬畝,總產1958t,產值783萬元。示范區已流轉土地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0%。有金禾米業公司、大觀米業公司等一批糧油生產加工企業,目前可加工優質米2萬t。示范區糧油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優質稻品種結構不合理,布局較為分散;以分散經營為主,種植規模小、商品率較低;產加銷銜接不夠,種植經濟效益不突出;耕作制度仍以單季中稻為主,油菜生產規模小,種植水平相對較低。在示范區發展優質糧油產業,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一是生態環境好。示范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充足,溫濕適度,無霜期長,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植被較好,森林覆蓋率達45.2%以上,且無工業污染,是發展優質綠色糧油的理想之地。二是良好的農田基礎設施為發展優質糧油提供了基礎保障。示范區是XX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治重點項目區,已整治農田5.18萬畝,其中高標準良田1.2萬畝。有水利工程834處,有效灌溉面積2.6萬畝,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0.2%。三是現有產業初具規模。2007年示范區水稻、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9.55萬畝、1.55萬畝,且有一批優質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大觀米素有“貢米”美名,是XX優質稻米市場的主打品牌,XX是XX市第一個獲得“有機米”產品認證的區縣。四是優越的區位為生產優質糧油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渝湘高速公路貫穿示范區,大觀互通口距XX主城區僅40km。XX正向國際大都市方向發展,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市民對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的需求快速增加。背靠XX大都市,依托XX生態農業大觀園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生產,建立優質農產品基地,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二、發展思路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土地產出能力;加強土地流轉,落實扶持政策,發展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優質化生產;壯大市場主體,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優質綠色XX糧油品牌,提高經濟效益。三、發展目標到2011年,建成以龍川江沿線為重點的10萬畝綠色精品稻米基地,年產量達到6.5萬噸,產值達到1.95億元;建成優質油菜基地5萬畝,年產量達到0.75萬噸,產值達到0.6億元;建成以秋季菜為主的優質綠色蔬菜基地5萬畝,產量達到10萬噸,產值達到1.35億元;糧油菜產業帶動示范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四、規劃布局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到2011年,農田穩定在10萬畝。大春種植優質稻,小春種植優質油菜和綠色優質蔬菜。示范區優質水稻、優質油菜和綠色蔬菜布局見表2—1。表2—1:示范區優質水稻、油菜、綠色蔬菜基地分布表類別大觀興隆河圖木涼土溪合計水稻(畝)2600032000150001700010000100000油菜(畝)150001500080007000500050000蔬菜(畝)1100017000700010000500050000五、建設內容(一)農田整治示范區是XX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土整治重點項目區,已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國土整治項目整治農田5.18萬畝,其中建成高標準良田1.2萬畝。未整治的田面積4.61萬畝,占農田面積的47.1%。農田建設現狀見表2—2。表2—2農田建設現狀表總面積(萬畝)已整治(萬畝)未整治(萬畝)面積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綜國土打捆整治)9.79其中:集中連片小計農綜開發國土整治65.183.983.280.71.24.61到2011年,一是建設高標準農田(投資標準2500元/畝),將未整治的4.61萬畝中集中連片的2.6萬畝和已整治3.98萬畝中集中連片的2.2萬畝,共4.8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其中2.1萬畝由農綜和國土打捆實施,2.7萬畝由農綜實施);二是實施低產田改造,余下未治理2萬畝農田由農綜和國土各實施1萬畝,進行低產田改造整治。總計劃整治6.8萬畝,總投資13820萬元(農綜10720萬元,國土3100萬元)。農田整治規劃見表2—3。表2—3農田整治規劃表合計高標準農田建設低產田改造小計實施范圍實施部門小計農綜開發國土整治農綜辦農綜、國土打捆實施面積(萬畝)6.84.82.22.62.72.1211投資(萬元)138201200067505250182082010001、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8—2010年,在示范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治理面積5.8萬畝,其中高標準整治良田4.8萬畝(打捆國土整治2.1萬畝),一般治理1萬畝。2009年度土地治理面積2.8萬畝,其中高標準整治良田2.3萬畝(打捆國土整治1萬畝),一般治理0.5萬畝,涉及大觀鎮、興隆鎮和木涼鄉;2010年度土地治理面積3萬畝,其中高標準整治良田2.5萬畝(打捆國土整治1.1萬畝),一般治理0.5萬畝,涉及大觀鎮,河圖鄉和土溪鄉。項目重點工程為整治山平塘10口,建排灌渠系55km,田間耕作道62km,便民路40km,維修機耕路35km,改良土壤10000畝,購置農業機械500臺,建防護林4500畝,科技示范推廣20000畝,技術培訓3000人次。項目總投資為10720萬元,其中打捆國土實施面積2.1萬畝,按1500元/畝計算,需投資3150萬元,高標準良田整治2.7萬畝,按2500元/畝計算,需投資6750萬元,一般治理1萬畝,按820元/畝計算,需投資820萬元。項目實施后,可新增灌溉面積0.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0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8萬畝,改善除澇面積2.3萬畝,增加機耕面積2.5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km2。通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業主開發項目的實施,項目區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和調整,預計項目區可新增種植業總產值1600萬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00萬公斤,油料生產能力35萬公斤,每年增加農民收入總額800萬元以上。2、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008—2010年,在示范區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土地開發整理面積3.6萬畝(其中田3.1萬畝,土0.5萬畝),其中打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行深度整理2.1萬畝。項目共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2009年3月完成,主要完成木涼鄉的玉巖輔村,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面積5551畝。新修生產路12km,耕作道6km,配套排、灌溝渠12km,新修、維修便民路6km,機耕路6km,新建人行便民橋6座,新修蓄水池(100~200m3/口)32口,維修山平塘庫9口。二期工程于2009年9月—2010年1月完成,完成大觀鎮的觀音村、興隆鎮的三合村等21個村的土地開發整理面積18153畝。新修生產路40km,耕作道39km,配套排、灌溝渠51km,新修、維修便民路32km,機耕路52km,新建人行便民橋21座,新修蓄水池146口(100~200m3/口),維修山平塘庫11口。三期工程于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完成土溪鄉的黎香湖村、木涼鄉的云都寺村、河圖鄉中圖村等13個土地開發整理面積12812畝。新修生產路23km,耕作道11km,配套排、灌溝渠29km,新修、維修便民路20km,機耕路12km,新建人行便民橋13座,新修蓄水池72口(100~200m3/口),維修山平塘庫10口。項目畝投資按1000元計算,總投資為3100萬元。通過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全面改善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使項目區普遍形成溝渠通、路相連、旱能灌、澇可排的高產穩產農田,并增加耕地面積1600畝。通過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科技作物增加復種指數等措施,可為項目區群眾人平增加年收入500元以上;通過綜合整治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減少水土流失,抗御洪澇災害,改善田間生態環境,固土護堤,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環境優美的新田園景觀。(二)龍川江河道整治龍川江是示范區內的主要河流,在示范區內長度20km。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國土整理項目和鄉鎮堤防工程項目已整治河道6km,未整治的14km河道屬自然河岸,河道迂回曲折,河岸竹木叢生,河床較窄,比降較緩,阻水嚴重,行洪能力非常低,極易造成洪水泛濫成災。規劃3年內投資2800萬元,將未整治的14km進行全部整治。該工程建成后,可保護生態農業示范區6.14萬人和7.01萬畝基本農田的防洪安全;可保護生態農業示范區十余家種植大戶經濟作物的防洪安全;可保護大觀、興隆2個集鎮上50多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50家個體工商戶的防洪安全;可保護過境國防通信線路1條、XX經白沙至XX的二級干線公路和渝湘高速公路等重要通信和交通設施的防洪安全,以及示范區內的固定資產。(三)水利設施建設1、病險水庫整治。對示范區的雙河場、老木溝、白凈室、雙獅子4座小(一)型和響水凼、木涼傘、白果灣等9座病險水庫實施除險加固,達到整治銷號的目標。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整治大壩、溢洪道放水設備及附屬設施改造。2、山平塘、渠堰整治。對土溪水庫的大觀干渠、石橋河支渠及白凈室水庫的大觀干渠等9條干支渠114km和222口山平塘、244條297.6km的小型渠堰進行徹底整治防滲。3、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小農水項目5個。在大觀鎮的騰龍村、興隆鎮的金星村、木涼鄉的白馬村、河圖鄉的長坪村和土溪鄉的新開村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5處,其中渠道整治防滲56條62.9km,山平塘整治55口,新建蓄水池13口。改善灌面0.19萬畝。4、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在示范區實施節水示范工程5處,共整治渠堰5條16.5km,新建配水主管道5條1700m,新建供水干管10條6045m,新建支管63條6035m,實現節水灌溉面積1605畝。5、機電提灌站改造。2009年—2011年,分別在大觀、河圖、木涼等三個鄉鎮規劃維修改造(含新建)100千瓦以下的機電提灌站26處/26臺/650千瓦;在大觀、河圖、木涼、土溪、興隆新建機電提灌站13處/13臺/286千瓦;在大觀、興隆鎮規劃改造(含新建)100千瓦以上的機電提灌站2處/2臺/220千瓦。預計總投資184萬元。項目實施后,可恢復灌面1.59萬畝,新增有效灌面1.5萬畝,同時還可改善1.5萬人和3.9萬頭牲畜的飲水條件。(四)農業機械化建設1、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到2011年,在示范區推廣農機新機具315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50臺,微耕機1850臺,聯合收割機50臺,插秧機1000臺,油菜播種機100臺。機耕水平達到95%,機插水平達到60%,機收水平達到80%,谷物烘干全面起步。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8%。2、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在大觀鎮鐵橋村、鵝凰村建設3000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裝備拖拉機、微耕機、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植保機械、烘干機和秸稈還田機等農機裝備,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3、發展專業大戶和合作組織。到2011年,農機專業大戶發展到100個,農機合作組織發展到20個。通過提高農機裝備水平,示范區內6萬畝高標準良田實行全程機械化耕作可節約人工成本260元/畝,其余4萬畝農田實施機械化耕作可節約人工成本100元/畝,共節約人工成本近2000萬元,同時還可減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5000個。(五)科技支撐及示范建設1、推廣農業新技術結合示范區的生態特點,因地制宜篩選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推廣集成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新技術。一是優選統一品種,篩選1—2個適合示范區自然條件的優質高效新品種在示范區集中推廣,實現水稻和油菜的良種化、優質化,著力打造示范區優質糧油的統一品牌。優質稻以推廣超級雜交優質稻為主,綠色有機稻重點選用豐優香占、湘晚秈12等品種。優質雙低油菜重點選用渝油21、渝黃2號等品種。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按照標準化技術規程組織優質稻、優質油菜生產;三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配施,控制化肥施用。四是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采取無害化生物防治技術防病治蟲,嚴格控制用藥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在示范區實施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項目,加強農業有害生物的預警和防治。四是嚴格灌溉水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水平。2、改革耕作制度。示范區是XX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稻田主要耕作制度為單季中稻,糧油作物復種指數低,土地利用率低,有4.8萬余畝可復種冬閑田未得到利用。加快耕作制度改革,發展稻油、稻菜模式,提高復種指數,充分利用冬閑田土,大力開展秋冬種工作,種植油菜5萬畝,產量7500噸,秋菜5萬畝,產量達10萬噸。3、建立示范基地(1)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積極向上爭取在示范區組織實施水稻萬畝高產創建項目,建立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2)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在大觀鎮鐵橋村建立生態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使之成為XX市集新技術、新耕制、新品種展示和技術培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之窗。同時,建立育秧工廠,實行商品化育秧。4、完善農業服務體系(1)建立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在大觀鎮金龍村建立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民4000人以上,不斷提高種植戶的科技水平。(2)建立農作物新品種區試站。積極向上爭取實施農作物新品種區試站建設項目,優選適合示范區的農作物新品種。(3)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成立以區農業局為主的示范區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小組,負責示范區糧油產業規劃布局、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工作。示范區各鄉鎮成立相應的技術指導小組,安排專人分片包干。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開展科技合作,建立專家咨詢系統,定期組織專家進行網絡或現場指導等。(4)搭建農業信息平臺。依托XX農業信息網等涉農網絡,在示范區鄉鎮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站,構筑農業信息平臺。加強農業信息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與效益。搞好各類農業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發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服務。5、推進產業化開發(1)發展糧油加工。引進培育新的加工龍頭企業,改造壯大現有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社開展小型糧油加工,大力發展中高端糧油加工,提高示范區糧油加工能力和品質。糧油加工企業要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加工生產綠色精品稻米和優質菜油,提高優質稻油加工包裝水平。整合XX糧油購銷公司、金禾米業等龍頭企業,組建XX糧油集團,帶動興隆米廠、河圖米廠等中小加工企業發展。到2011年,新培育糧油加工龍頭企業2家以上,發展專業合作社小型加工企業5個以上。(2)發展專業大戶。從用地、信貸、技術、惠農政策傾斜等多方面加大對種植大戶的培育扶持力度,擴大種植規模,推進規模經營。到2011年,培育發展100畝以上的糧油種植大戶50戶以上。(3)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提高糧油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制度,提高服務能力,使農民與合作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到2011年,在示范區組建專業合作組織5個以上。(4)創建優質品牌。參照國內外水稻、油料的相關標準,制定示范區糧油生產標準和加工標準,建立健全標準體系與質量監測體系,創建“金佛山貢米”、“大觀米”綠色精品米品牌,力爭將其申報XX市級名牌農產品認證;優質油菜打造“金佛山純菜油”品牌。整合示范區內糧油品牌,發揮品牌效益。(5)抓好農產品銷售。一是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二是發展產銷協會,促進農產品銷售流通;三是在高速公路大觀服務區建立特色農產品展銷市場,搭建優質農產品對外宣傳促銷平臺。六、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優質綠色糧油基地建設各項目投資額及資金籌措渠道見表2-3。七、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預計到2011年示范區建成后,綠色精品稻米基地每年可增加優質稻谷產量1.8萬t、產值1.1億元,分別達6.5萬t、1.95億元;優質油菜基地每年油菜籽產量達0.75萬t、產值0.6億元,蔬菜產量達10萬噸,產值達1.35億元;加工流通環節可實現農民增收1500萬元以上。示范區農民種植水稻、油菜和蔬菜人均年純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表2-3示范區優質綠色糧油產業基地建設投資及籌措渠道表序號建設項目投資概算(萬元)資金籌措渠道110萬畝精品稻米、5萬畝優質油菜基地10000申請示范區優質綠色糧油基地建設資金1500萬元(每年500萬元);整合糧油直補資金1000萬元,水稻萬畝高產創建、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農作物新品種區試站建設和現代農業綜試基地建設項目資金1000萬元;工廠化育秧建設資金500萬元;加工企業投入1000萬元;農戶生產性投入5000萬元。2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0720中央財政投入無償資金5104萬元,XX市級財政投入無償資金2552萬元,本級財政配套512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552萬元。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100申請XX市解決1400萬元,區財政自籌1050萬元,農民及社會投入資金650萬元解決4龍川江流域河道整治工程2800申請XX市政府解決2500萬,區、鄉鎮和農民籌資300萬。5病險水庫整治工程2334.34申請上級項目資金1500萬元,區、鄉鎮、農民籌集834.34萬元。6山平塘及渠堰整治6356.1申請上級項目資金4500萬元,區、鄉鎮、農民籌集1856.1萬元。7小型農田水利3211申請上級項目資金2200萬元,區、鄉鎮、農民籌集1011萬元。8節水灌溉示范工程1134申請上級項目資金750萬元,區、鄉鎮、農民籌集384萬元。9機電提灌站建設268申請上級項目資金150萬元,區、鄉鎮、農民籌集118萬元。10農機裝備建設9404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200萬元,XX市補助2000萬元,XX財政配套500萬元,鄉村及業主自籌3704萬元。11農業面源污染治理700申請上級項目資金300萬元,本級財政配套100萬元、農民自籌300萬元。合計54714.44(二)社會效益通過示范區建設,可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油供給。通過綠色糧油產業發展,可解決困擾人們的食品安全問題,人們可吃上放心糧油綠色食品,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通過產業化經營,可解決5000個農村勞動力就業。通過采用綜合配套技術,可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三)生態效益通過綠色糧油作物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推廣,大幅度減少了農藥、化肥的用量,減少了面源污染,大量鳥類、蛙類、魚類、有益昆蟲等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將更加優美,有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第三章健康生態畜禽養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健康生態畜禽養殖,既可有效利用農產品副產物,提高經濟效益;又可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豐富的有機肥,減少面源污染和降低種植業投入。一、示范區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優勢分析(一)發展現狀2007年,示范區出欄生豬11.5萬頭,產值1.61億元;出欄土雞41.6萬只,產值2080萬元;出欄肉鴨109萬只,產值2725萬元。有畜禽養殖企業6家,其中生豬養殖龍頭企業3家、生豬養殖大戶80戶,土雞養殖龍頭企業2家、土雞養殖大戶30戶,肉鴨養殖龍頭企業1家、肉鴨養殖大戶102戶(見表3-1、表3-2、表3-3)。表3-1示范區2007年生豬、土雞和肉鴨生產統計表種類大觀興隆河圖木涼土溪合計生豬出欄(萬頭)3.83.61.31.41.411.5產值(萬元)5320504018201960196016100土雞出欄(萬只)106.6711741.6產值(萬元)5003303505503502080肉鴨出欄(萬只)1928171926109產值(萬元)4757004254756502725表3-2示范區畜禽養殖龍頭企業現狀種類企業名稱地址注冊資金(萬元)年出欄(萬頭萬只)年銷售收入(萬元)生豬XX市XX區加系養殖場大觀鎮8村15011500XX市XX區萬福生豬制種場興隆鎮永福福村500.5800XX市XX區猛莊彪牲畜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興隆鎮永福福村3011500土雞XX市XX區綠衡土雞養殖公司木涼鄉白馬村5010500XX市XX區金橋養雞場木涼鄉金橋村5010500肉鴨XX市XX區袁勇肉鴨場大觀鎮8村5020600表3-3示范區畜禽養殖大戶情況表鄉鎮生豬土雞肉鴨戶數(年出欄50頭以上)出欄(萬頭)戶數(年出欄1000只以上)出欄(萬只)戶數年出欄1000只以上)出欄(萬只)大觀401.85106040興隆82.0311020河圖80.553155木涼131.150.593土溪111.1122382合計806.5303710270(二)存在的問題一是養殖規模小、規模化養殖場少;二是部分養殖場建設規劃不合理、飼養管理水平落后;三是效益低、抵抗市場和疫病風險能力較差;四是養殖組織化水平低,缺乏整體規劃和生態養殖體系建設。(三)發展優勢分析在示范區發展健康生態畜禽養殖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條件。一是養殖技術有保障。畜牧養殖是XX區傳統骨干產業,示范區各鄉鎮已建立了一批生豬、土雞養殖小區,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XX區鄉鎮畜牧獸醫站均已完成“三定”工作,并開展防疫、檢疫、新技術推廣、飼料獸藥監督等活動,配備了專職獸醫師,形成了區、鄉鎮、村三級服務體系。二是畜禽產業有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畜禽產品的消費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健康的綠色畜禽食品更加青睞。三是開展健康養殖有條件。示范區是XX區優質糧食主產區之一,耕地面寬廣,消納畜禽糞污容量大,適宜發展生豬健康養殖。森林覆蓋率達45.2%,林間草地茂盛,氣候溫和,坡度適宜,發展林地養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水資源豐富,水草豐茂,水稻田多,氣候溫和,養鴨歷史悠久,是飼養種鴨和肉鴨的適宜地區。四是有政策扶持。畜牧業歷來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豬生產,連續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良種母豬補貼再次提高,生豬政策性保險即將推出等優惠政策逐步實施,必將激勵養豬業的大發展;同時,XX市級部門正在實施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項目、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項目、畜禽養殖和土壤污染綜合項目、畜禽良繁體系建設項目,必將促進畜禽養殖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之路。二、發展思路扶持培育畜禽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發展規模養殖;推廣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發酵床零排放技術、還土還田利用技術、林下養殖技術、規模生態放養技術和綠色飼料技術,發展健康生態養殖;通過沼氣利用技術,為農戶提供清潔能源;利用畜禽養殖糞便加工制作有機肥,為糧油生產提供優質肥料。三、發展目標到2011年,示范區年出欄生豬20萬頭,實現產值2.8億元,建成XX重要的生豬健康規模養殖基地;年出欄生態商品雞250萬只,實現產值1.2億元,建設以種雞飼養、種蛋孵化、雛雞培育、仔雞生態放養、成雞營銷、產供銷一體化、服務一條龍的林地生態土雞養殖基地;年出欄綠色肉鴨300萬只,實現產值7500萬元,建成綠色原料肉鴨養殖基地。四、規劃布局示范區生豬、雞、鴨養殖發展分布規劃見表3-4。五、建設內容(一)良種場建設1、種豬場:在木涼鄉漢場壩村建設年繁育種豬1萬頭的種豬場1個,表3-4示范區生豬、雞、鴨養殖發展規劃布局表鄉鎮2009年2010年2011年生豬(萬頭)土雞(萬只)肉鴨(萬只)生豬(萬頭)土雞(萬只)肉鴨(萬只)生豬(萬頭)土雞(萬只)肉鴨(萬只)大觀4.825405.3304965070興隆4.517385.0214664070河圖1.815141.9201734050土溪1.815241.9202934060木涼1.830331.9603628050合計14.71021501615117620250300產值20580510375022400750440028000120007500畜禽產值合計248402755047500配套沼氣池和沼渣、沼液利用系統。2、種雞場:在木涼鄉白馬村建XX雞種雞場1個,存欄種雞1萬套。包括孵化場1個,建筑總面積0.2萬m2,孵化和育雛設備各1套,糞污處理設施1套。3、種鴨場:在興隆鎮建0.2萬套父母代種鴨場1個。包括孵化場1個,建筑總面積0.15萬m2,孵化和育雛設備各1套,糞污處理設施1套。(二)規模化養殖場建設1、商品豬場:共建5個萬頭養殖場(含種豬場1個),占地面積300畝,建筑總面積3.5萬m2。建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豬場10個;建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豬場20個。養豬場場地要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同時要注意種養結合,考慮沼液的農田使用問題。建設總共7000m3的發酵池,解決豬糞便污染問題,并將發酵液用來澆灌土地,達到充分利用的目的。2、養雞場:建立年出欄1萬只的商品雞場50個,每個建筑面積不少于300m2,共1.5萬m2。3、養鴨場:建立年出欄1萬只上的養鴨場54個,每個建筑面積不少于500m2,共2.7萬m2。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具體情況見表3-5、表3-6。表3-5示范區規模化養豬場建設規劃表單位;個鄉鎮2009年2010年(新增)2011年(新增)萬頭以上豬場3000頭以上豬場1000頭以上豬場萬頭以上豬場3000頭以上豬場1000頭以上豬場萬頭以上豬場3000頭以上豬場1000頭以上豬場大觀2121111興隆112111河圖112111土溪211木涼1121111合計54104525表3-6示范區規模化養雞場、養鴨場建設規劃表單位;個鄉鎮2009年2010年(新增)2011年(新增)雞場鴨場雞場鴨場雞場鴨場大觀333444興隆443434河圖334535土溪323444木涼323343合計161416201820(三)畜禽產品加工1、建設生豬屠宰加工廠:建設1個二級生豬屠宰廠,規劃占地15.20畝,建成年屠宰生豬20萬頭流動生產線一條,年分割生豬15萬頭生產線一條,凍庫(500t冷藏能力)一座。2、建設雞鴨屠宰廠:建設1個二級雞鴨屠宰廠,規劃占地20畝,建成年屠宰雞鴨500萬只流動生產線一條,年分割雞鴨380萬只生產線一條,凍庫(100t冷藏能力)一座。(四)循環利用工程1、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在畜禽良種場和規模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配套沼液利用系統,將發酵后產生的高效有機肥通過管道輸送到附近農田;在農戶中大力推廣家用沼氣池,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提高肥效。2、開展有機肥加工:依托規模化養殖場建2—3個有機肥加工廠,利用畜禽干糞及發酵床產物加工有機肥,基本消化示范區內規模養殖場的畜禽糞便,達到種養結合、有效利用的目的。六、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該項目總投資1.438億元,其中:固定投資6200萬元,流動資金8180萬元。資金來源:市級資金4200萬元,業主自籌1.018億元。投資概算及籌措渠道見下表3-7。表3-7示范區健康生態畜牧養殖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表項目種類投資總額(萬元)其中資金來源固定投資(萬元)流動資金(萬元)市級資金(萬元)業主自籌(萬元)生豬養殖84803000548013007180土雞養殖1200400800400800肉鴨養殖1200600600400800畜禽產品加工15001000500900600有機肥加工利用800480320480320合計131805480770034809700七、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通過生態養殖示范區的建設,畜禽養殖及加工總產值可達5.56億元。到2011年,畜禽養殖能使示范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比2007年增加460元以上。(二)社會效益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將發展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390個,解決1000個農民就業問題。(三)生態效益通過對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可為500戶農民提供清潔燃料,為14萬畝良田提供豐富的有機肥。第四章生態林業發展規劃林業在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擔負著重要使命,也是山地丘陵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一、示范區林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