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萊茵河知識點3篇_第1頁
初中地理萊茵河知識點3篇_第2頁
初中地理萊茵河知識點3篇_第3頁
初中地理萊茵河知識點3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初中地理萊茵河知識點3篇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萊茵河水文

阿爾卑斯山萊茵河(即瑞士境內的萊茵河上游)具有阿爾卑斯型(即高山型)特點∶坡度很陡,流量大嚴冬顯然水量最小,春季由于融雪水位很高,初夏由于夏季暴雨而水位最高。

萊茵河水變化可由康斯坦茨湖調節,但是由于與阿勒河合流,變化又有所增加。康斯坦茨湖收納高原溪流和萊茵河的水并起到過濾作用。阿勒河平均水量比萊茵河還大。萊茵河自巴塞爾以下,來自高原的支流--海拔高的春季水量最大,海拔低的冬季水量最大--正日益增強其調節萊茵河流量不平衡的作用。因此,在科隆觀測,萊茵河從平均流量的平均偏離度很微小,河水有利航運。

此外,萊茵河適航地區冬季一般都很溫和,河水在冬季偶爾才結冰。萊茵河水文特征--水位常年較滿;流速較緩慢(流經地區大部分為歐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勢低平水流平穩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氣溫變化幅度小降水較多流量大)、春夏為汛期(原因是阿爾卑斯山的積雪融化),6-7月為高峰;水溫隨氣溫變化;大部分流域無冰期。其他特點:是歐洲通航里程最長的河流。

總結:萊茵河還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其他大河連接,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運費低廉而有助于將原料的價格降低,這是萊茵河成為工業生產區域主軸線的主因。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萊茵河航運

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

為了改善航運和生產水電,法國根據《凡爾賽和約》有權在巴塞爾下方將萊茵河水分流至一條運河--后命名為亞爾薩斯大運河,然后運河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萊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筑水壩,這就完成了大運河的第一階段(計畫可由1,500噸船通過),大大改善了航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設又重新開始;但根據1956年一項條約的規定,西德同意將摩澤爾河運河化,法國則以同意將大運河修到新布賴薩赫作回報。

1945年以后運輸方式有所發展,起先采用自力推進的駁船,隨后又采用推頂船,這樣一艘推頂船便可推動多艘駁船組成的單位。萊茵河(特別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爾之間的一段)夏季還有定期的客運,不過這種業務多是專為觀光客而設的。

內卡河遠至斯圖加特、美因河遠至班貝格(Bamberg)皆已運河化。業已修完的美因-多瑙運河北部從班貝格向南流至紐倫堡,紐倫堡現已成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國和盧森堡簽訂條約,規定將摩澤爾河從科布倫茨到蒂永維爾(Thionville)一段274公里(170哩)運河化,此工程已于1964年完成。蘭河中有68公里(42哩)的一段已運河化,適于200噸的小船航行。

在魯爾區域內,魯爾河本身(除最后11公里〔7哩〕長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現未用作航運水道。萊茵-黑爾訥運河,還有重要性較小的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Wesel-Datteln-HamnCanal,1930),現已代替它們發揮效用。萊茵-黑爾訥運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與黑爾訥之間的一段,它通過多特蒙德-埃姆運河(Dortmund-EmsCanal)將萊茵河與德國北海沿岸連接起來,通過中部運河將萊茵河與德國中部、東部及東歐各航運水道連接起來。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的走向,與利珀河下游的河道平行。萊茵-黑爾訥運河適航能量為1,350噸船,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造運河的最小能量的標準,也是建造駁船的標準。再靠近萊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爾韋德運河(1952年已擴大)為排水量大至4,300噸的船只提供了另一航道。

總結:正是依靠著這種便利的運輸條件,大批鐵礦砂和其他礦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運到這里。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運輸十分繁忙,每天船只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龍,貨運量居世界前列。

初中世界地理知識點歸納:萊茵河水系

上游

萊茵河起源于瑞士的阿爾卑斯高山之上,有兩條源流,即前萊茵河(Vorderrhein)和后萊茵河(Hinterrhein)。前萊茵河發源于托馬湖(LakeToma),然后向東流經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庫爾(Chur)上方的賴謝瑙(Reichenau),與來自南方的后萊茵河會合。在庫爾下方,萊茵河離開阿爾卑斯山脈,首次形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國間的界河,然后注入康斯坦茨湖(LakeConstance),因水勢和緩而形成三角洲。

出湖后,萊茵河流經其溫特塞(Untersee)狹長通道。自此,萊茵河折向巴塞爾的彎曲處;在這中間,它是瑞士-德國間的界河;不過在萊茵河畔施泰因(SteinamRhein)以下的地區卻是例外,這里邊界有所偏離,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處的萊茵瀑布完全位于瑞士境內。萊茵河在阿爾卑斯山脈前沿地區和黑森林地區之間,流勢逐急,水道過去被湍灘所阻礙,現已修起幾座河堰(水壩)。在此地段,它納入源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支流--圖爾(Thur)、特斯(Toss)、格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諸河,并與來自北方的武塔赫(Wutach)河會合。

在巴塞爾下方,萊茵河北折而河谷趨寬(約20里),谷底寬廣而平坦,兩岸分別有佛日山脈古老山岳和黑森林高地、哈爾特山脈(HaardtMountains)和奧登林山(OdenForest)高地對峙。從亞爾薩斯流來的主要支流是伊勒(Ill)河,它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萊茵河;此外,還有一些短小的支流,如德賴薩姆(Dreisam)河、金齊希(Kinzig)河等,它們是從黑森林流來的。再往下游,內卡(Neckar)河在曼海姆(Mannheim)注入萊茵河;美因河在美因茲對面與萊茵河會合。

中游

萊茵河中部是該河景色最為壯麗且最富有民間傳奇色彩的一段。在此長145公里的地段,萊茵河從西有洪斯呂克山脈(HunsruckMountains)、東有陶努斯山脈(TaunusMountains)的險峻、板巖覆蓋的山坡之間流過,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峽谷。遠至科布倫茨(Koblenz),兩岸山坡上布滿葡萄園;在科布倫茨,有摩澤爾(Moselle)河和蘭(Lahn)河與萊茵河會合。往下,兩岸遠處有丘陵起伏,西邊有火山艾費爾高原(EifelUpland)的山麓丘陵,東邊有韋斯特林山(WesterForest)的山麓丘陵。在安德納赫(Andernach),玄武巖的塞文高地(SevenHills)突起于河的西邊。

在波昂以下,河谷張開,進入一廣闊的平原,科隆舊城位于萊茵河的左岸。坐落于右岸的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是北萊茵-西伐利亞煤田的首要商業中心。杜易斯堡(Duisburg)位于魯爾河口,大部分魯爾河運來的煤和焦煤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石油,皆在此裝卸。

下游

萊茵河最后一段位于邊境城鎮埃默里希的下方、荷蘭的三角洲區域中。萊茵河在此分成許多寬的岔流如萊克(Lek)河、瓦爾(Waal)河等;再往下,還有梅爾韋德(Merwede)河。隨著1986年龐大的三角洲工程計畫(為防止荷蘭西南海岸地區的洪水泛濫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